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赐风流-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棣与众将自然对孟飞龙这次出行十分关注,纷纷询问,等到孟飞龙将经过对他们详细讲述一遍,大家如同听到一番传奇一样,自然对孟飞龙一家又多了几分钦佩。特别是听到雪域剑派已经由门下弟子组成大军,不日将赶赴北平,众人更是心情激愤,这只人马数量虽然有限,实力却强,更重要的让大家看到了民心所向,自然信心大增。

朱棣故意示意姚广孝将目前内外形势讲述一番,自己笑着向孟飞龙问道:“不瞒二弟,我们正对如何对付腹背之敌争执不下,你回来的正好,给大家讲讲你的意见吧。”

帐中马上鸦鹊无声了,大家都想听听这位江湖传奇人物会有什么高见。

孟飞龙神情大方,很自然地一笑,道:“大敌当前,飞龙不敢藏拙,自然是言无不尽。不瞒诸位,这次飞龙急忙赶回,正是有想法要与大家协商。”望着众惊愕的神情,孟飞龙讲出自己的想法,道:“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飞龙以为大哥万万不能屯兵北平死守孤城,一定要分兵而治,以解永平之围为上计。”

孟飞龙话声刚落,帐中众将一片哗然,他们没有想到,二个多月未曾谋面的兄弟二人,居然对目前出兵之计会是如此的一致。

张玉忍不住自己的好奇,问道:“飞龙能不能讲讲你的理由?”

孟飞龙既然已经提出他的想法,一定是深思熟虑过的,他很平静地道:“以我们目前数万之众,如果集中于北平城内,也仅仅是保城池于长久,并无力量于明军城外决战。若是李景隆久攻不下,转而以三十万明军围城,再分出二十万力量清除北平外围我们的力量,我们龟缩于城中,必将爱莫能助,那时候即便北平不破,形势也将难以维持。”

众将听了孟飞龙的话,都是背上一阵冷汗淋漓。如果李景隆真的用了分兵之计,北平危矣。

孟飞龙又道:“如果我们分兵一部于北平城外,城防的力量是减弱了,可是城外的力量也将牵制明军,让他们分心内外,不能全身心于攻城,反而会减清城防的压力。”

众将一起点头。朱能望了孟飞龙道:“孟少侠,你刚才讲‘以解永平之围为上计’,将分于城外的大军去解永平之围,又怎能牵制了进攻北平的明军呢?”

孟飞龙与朱棣一起笑了。孟飞龙道:“朱将军,现在李景隆不是还没到北平城下么?”

朱能有些明白了,道:“少侠的意思是我们先行出兵,赶在李景隆进攻北平之前解了永平之围?”

孟飞龙道:“这样最好,只怕李景隆不会让我们称心如意的,但是我们先行一步却很重要。如果解下永平之围而北平不破,那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大家看到孟飞龙与燕王二人的话如出一辙,便更加相信分兵解永平之围的正确,现在大家都已经是顾虑全无,信心百倍了。

孟飞龙将目光投在桌上的地图上,很是担心地道:“由于分兵城外的力量要顾及到城防,我们很难专心将围攻永平之敌全歼,到时候即便是里面夹击,我们几万人啃五十万这块骨头仍然很难。我担心……”孟飞龙将手指到了辽北大宁的方向。

姚广孝皱起眉头,道:“飞龙担心大宁的权王么?”

孟飞龙轻轻点头,道:“我曾劝过大哥在冬季里起兵,利用朱允文反应不及的机会,清除北平周边之后,迅速攻下大宁,平定后防,形成南北相持之势。可是现在的形势让我们不及于此了,只好别想办法。”

众人心里明白,如果孟飞龙的计划能够成功,北平现在的形势就要好许多,至少不会出现现在被南北夹击的情形。

朱棣望着孟飞龙,道:“二弟,你是不是已经有了攻下大宁的计划?”

南京皇宫,黄子澄与齐泰急匆匆上了金殿,对朱允文行过群臣大礼之后,齐泰奏道:“万岁,曹国公李景隆由前方送回的军情称,大军到了北方,许多战马都马失前蹄,混身颤抖,不能前行。”

望着朱允文吃惊的样子,黄子澄小心地道:“不知什么人传言,说燕王是真龙天子,圣上征讨有违天意,应而凡马不敢前行。”

朱允文气得将龙案一拍,怒道:“一派胡言!”

黄子澄忙道:“臣等也认为,这是有人利用战马之事故意造谣生事。”

朱允文很不高兴地向齐泰道:“好好的战马,怎么会突然马失前蹄?齐爱卿查出原因没有?”

齐泰无奈地道:“臣已经查过,这些战马都是当年孟飞龙由北边贩运回来的,一定是当时他暗地里做了手脚。”

朱允文将正要放到唇边的茶碗狠狠地摔在地上,怒道:“又是这个畜生,当年就不应该让他活在世上。”

黄子澄与齐泰双双低头,心中都是一声无声的叹息。

第五卷靖难之役第三章靖难之师13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更新时间:2007…8…33:21:00本章字数:3303

天将傍晚,燕王朱棣与孟飞龙并骑而行,赶赴永平解围的燕军由他们身边急行而过。朱棣眼望前方,却对孟飞龙道:“二弟,你对大宁的计划有几分把握?”

孟飞龙轻轻一笑,道:“应该有八分吧。”

朱棣将目光投到孟飞龙身上,关心地问:“为什么是八分?是什么担心让二弟减去了二分的胜算?”

孟飞龙笑道:“如果大哥永平顺利解围,高炽也能够顶得住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攻城,我的计划就会是十分的把握了。”

朱棣乐道:“二弟,军中无戏言!”

孟飞龙很平静地道:“小弟立下军令状好了。”

朱棣开心大笑,道:“如此北平留给高炽,永平算大哥的,朱权的八万明军就要看二弟你了。”

孟飞龙微笑着轻轻点头。

似乎中感觉到兄弟间说话的语气太过生硬,朱棣带着笑意向孟飞龙身后的姜雪婷与南宫艳指了指,轻声道:“我记得二弟先前出行总是带雪情和冰儿的,这次怎么换人了?”

孟飞龙也是微微一笑,压低了声音在朱棣耳边道:“大哥不知道吗?男人那个不是喜新厌旧的。”

四道锐利的目光射到孟飞龙背上,让他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天刚放亮,朱棣亲帅的燕军来到永平城外,先头的队伍依稀能够看得见明军还尚未完成的城外垒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直是朱棣治军的法宝,眼前的大好形势他那里能够放过,一声令下,四万大军在各自将领统帅下,冲进毫无防备的明军大营。

明军统帅江阴侯吴高根本没有想到朱棣会亲领大军增援永平,毕竟面对五十万明军压境还能分兵于外,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被燕军攻了个措手不及,明军大败,吴高忙下令后退,等到他们稳住阵角,已经是数千人被杀。吴高本来对朱棣就很顾忌,深知自己不是他的对手,现在又是首战失利,便无心恋战,帅兵守保山海关,静观形势的变化。

形势果然如朱棣事先所料一样,仅仅数天时间,永平之围便解,但是山海关明军对永平的威胁依然存在,这时候是按着孟飞龙的主张突袭大宁,还是借初战得胜之勇,一举攻下山海关,燕军将领再一次出现了分歧。

朱棣将目光又一次投向孟飞龙,似乎在等待着他的意见。

孟飞龙神情坚决地道:“山海关明军本来便是听从兵部命令,接应李景隆北征大军,他们并没有主动进攻的决心,这从永平城外尚未修成的垒营就能见出来,因此他们并不可怕,但是如果我们攻城歼灭他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困兽犹斗,况且是人?李景隆如果听闻我们增援永平,必然日夜兼程,赶往北平,五十万大军非同儿戏,高炽那里压力会很大。时不我待,我们拖不起的。”

朱棣轻轻点头,力排众议,吩咐道:“一切按飞龙的计划行事吧。”

大军与永平城中燕军合兵一处,重新修整了对山海关明军的布防后,按着孟飞龙的计划,张玉、朱能各帅燕军一部佯装声势,假意回援北平,其余力量则由朱棣与孟飞龙统领,借着夜色向北急行。

大军已经出发,朱棣却象没事人一样坐在书房,让人准备笔墨纸砚。孟飞龙很是不解地问:“大哥,这时候你还有兴致作文不成?”

朱棣轻轻一笑,道:“飞龙以为不成么?”

孟飞龙乐道:“大哥如能有曹子建七步成诗的功夫也就罢了,如果是十年成一文那还是算了。”

朱棣笑道:“二弟对吴高这个人还是不够了解。此人战斗之中虽然常常怯阵,但是行事缜密,极善守城,有他留在这里对我们是个心腹大患。大家稍等片刻,待我修书一封,除去这个隐患。”

在众人将信将疑之中,朱棣给吴高的信已经写成。信中盛赞吴高作战有方、为人厚道,颇有欣赏之意。书信送进山海关,后来为建文帝闻知,果然下诏削夺吴高的侯爵,远调广西安置,只令明将杨文守卫辽东。杨文懦弱,不及吴高太多,于是北平北线再不对燕军形成威胁,孟飞龙等人对朱棣便是佩服不已。这些都是后话。

李景隆听说朱棣本人自率军队增援永平,心中大喜,连忙率明军进渡卢沟桥,直逼北平。

大军行到卢沟桥上,桥头却无燕兵把守,李景隆沾沾自喜,向身后众将言道:“诸位请看,北平抬眼可见,此桥却不派兵把守,可见燕兵畏我军威,已无斗志,我等不费吹灰之力,大功得矣!”

李景隆率明军把北平围得铁桶一般,在九门筑垒,然后分兵三路: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通州;自己则驻扎北平城东郑村坝,坐阵指挥。

明军先是用随军带来的攻城火炮轰击北平城墙,想在墙上打开一个缺口,但是北平城是数朝京都,加之燕王起兵以来早有准备,已经是深沟高垒,城墙坚固,明军收效盛微,随即放弃,又重新用起了传统的攻城战。北平仅只一城,方圆不过数十里,五十万明军难以施展,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面的队伍有力用不上,只能在一边干着急,却是没有一点办法。对这种情况李景隆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眼看着数十万将士闲置于城下。

在五十万明军狂攻之下,北平燕军奋起反抗,不旦是军队全投入到守城,城中百姓也纷纷相助。由上官柔、秦雪情、百里冰相陪,徐王妃亲率龙凤会鸾凤堂女兵们登城,在她们的带动下,平日里大门不出的妇女们也都到了城上,向城下投掷石块瓦片,帮助守城,这一段故事日后这成为奇闻为人们所乐道。

小燕王朱高炽率领的守军在一次次击退明军攻势的同时,并没有一味死守。由上官柔、秦雪情、百里冰三女带领龙凤会中武功高强的属下组成的游动小队,每每借着夜色骚扰各路围城的明军,出其不意下,居然有几个明将死于她们手下,弄得明军白天攻城,夜里防袭,人人精疲力竭,个个心神不宁,士气受到很大打击。这一切自然是孟飞龙与几个妻子事先作下的安排,她们的行动有力地配合了北平的城防,事后朱棣及众将赞不绝口,极为佩服。

虽然燕军想尽了一切的办法,但是明军毕竟人多势众,势气正旺,其中攻击北平丽正门的一支明军战斗力很强,明朝都督瞿能奋勇当先,在他两个儿子的帮助下,率精骑一千多,混乱中杀入张掖门,锐不可当。

坚守了半个多月的北平城居然被攻破了,一时间城中呈现出一片惊慌。

朱棣与孟飞龙带着大军来至刘家口,早有人在那里接应他们,那人却是孟飞龙在集茂认识的镖师师锐。孟飞龙与师锐见过礼后,带着他来见朱棣。

朱棣热情地接待着师锐,向他问起程恩及大宁城内的情况。师锐道:“我们东家都很好。接到孟少侠的信后,东家便按着少侠的主意依计而行,现在几批人已经全以镖行身份混到城内,只等大军到了城下里应外合。”

朱棣用满意地目光望了一眼孟飞龙,又向师锐问道:“大宁城内的情况怎么样?宁王对我们的行动有没有察觉?”作为统兵的大将,对敌情还是十分关心的,朱棣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师锐道:“防御元蒙的明军全在松亭关住防,大宁城中多是家眷,城防的力量并不很强。”

朱棣轻轻点头。作为多年北边统帅,宁王朱权的八万明军也曾是朱棣的手下,对这一带的情况他是了如指掌,现在朱棣更关心的是大宁的明军及朱权是不是已经有了戒备。

师锐可能也明白了燕王的意思,又道:“松亭关的明军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是不会擅自行动的。至于宁王,前些日子朱允文下诏削其护卫三军,显然是对他不很放心,宁王现在正郁闷着,每日里长醉不醒,对外面的一切已经是不闻不问。”

“天助我也!”朱棣将大腿一拍,开心笑道。

孟飞龙关心地向师锐问道:“程兄为什么要为我们选了刘家口这条道?这里似乎很难行军。”

师锐没有开口,朱棣却先说话了:“二弟,这是你对这里的地势不很熟悉。刘家口乃是一条间道,这里没有设烽火台,更没有兵探,我们可以出奇不意地奔到大宁城下。”

师锐点头道:“我们东家就是这个意思。”

经过三天急行军,燕王大军由刘家口间道直趋大宁。在程恩、程虎等人的带领下,埋伏于大宁城中的龙凤会手下与城外大军里应外合,城中守军尚未来得及反应,燕兵已经攻克大宁西门。

随后,孟飞龙带领姜雪婷及南宫艳等武功好手,突袭了宁王府,很快便控制了王府的一切。等朱棣‘单骑入宫’,见到宫内狂饮的宁王朱权,这位王爷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阶下囚了。见到朱棣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朱权被惊呆了,半天才道:“四哥?你怎么到大宁来了?”

第五卷靖难之役第三章靖难之师14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更新时间:2007…8…33:21:00本章字数:5207

朱棣望见面前的十七弟形容憔悴,不由得也是心中悲伤,眼中生泪道:“十七弟,允文逼我太甚,做哥哥的无处容身,投奔兄弟来了。”

朱权由于自己也是身受削藩之苦,对朱棣抱有同情心理,现在见到往日里威风英勇的四哥‘落到如此天地’,心中悲痛,跑过去拉了朱棣的手道:“允文逼我回南京,我不愿去,他便削我护军三卫,小弟现在与大哥并无什么区别,不知道什么时候便是他的阶下囚了。”

朱棣长叹道:“想父皇在世,我们兄弟联手抗元,金戈铁马几十年,方有这大明北部的安居乐业。没想到呀,小子乳嗅未干,刚刚得势,便听信手下一班谗臣之言,容不得你我一个安度晚年,若是二哥登基,一定不会迫我们兄弟如此地步!”

朱权想到二哥的容人大度,不由得又是流泪不止,两兄弟紧紧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哭得一场,两个大男人这才止住悲伤。朱权道:“四哥,既然到了小弟这里,不如我们兄弟痛饮几杯吧?”

朱棣正要宁王如此,便点头答应。朱权便吩咐下人们摆酒设宴。

王府里的一切现在早已经是孟飞龙在操纵,下人们得了宁王命令也都要报到孟飞龙那里等候他的首肯方敢行动,上上下下瞒着的唯有一个宁王罢了。

酒菜很快便摆了上来,朱权手举酒杯,对朱棣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四哥,酒是好东西啊,几杯下肚,有多大的愁事也要忘了。来,我敬四哥一杯。”

两兄弟杯来盏去,不到半日时间,朱权又已经人事不知。朱棣吩咐王府内侍道:“十七弟如果醒来,马上报于本王知道。”

宁王府的下人们作得时间久了,早已学会见风使舵的手段,现在听新主子吩咐,都是忙不叠地点头答应。朱棣由宁王屋里出来,直接到了孟飞龙的住处,两人见面,朱棣问道:“怎么样了?”

孟飞龙点头道:“一切都还顺利。由大宁对松亭关的布防已经完成,张玉与朱能也迂回到松亭关之侧翼。”

朱棣显然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微笑着轻轻点头。

孟飞龙又道:“已经按照大哥的意思厚抚松亭关守军家眷,大宁城内我派了房宽为东城巡城史,徐忠为西城巡城史,分别负责东、西城的安全,我军中如有人骚扰百姓者,严惩不怠。”

朱棣笑道:“松亭关守军的家眷全在大宁,如此一来,那里不日就将大乱。”

孟飞龙道:“乱了就好,大哥就等乱中得利便是。”

朱棣轻轻点头,却又眼望南方,很是担忧地道:“不知道现在的北平又是什么样了。”

孟飞龙也是面带担心,自己的六个老婆可是全留在那里的,虽然上官柔几女武功高强,可是一旦城破,她们能否完全脱身,就很难说了。

攻入张掖门的瞿能父子冲进城内,才发现自己身后仅仅一千多人,并无大军作援,便马上派人向主帅李景隆报告。这也是瞿能细腻之处,他这一报便有两个用意,一是求得援失,不失战机;第二个却是上报战功,让主帅知道,好待将来论功行赏。

关键时刻便看出李景隆的草包了。他不但没有及时派了援兵赶到,反命令瞿能父子就地等待后援。瞿能父子害怕自己兵力不足,不敢冒进,但是瞿能也没有闲着,他很机警地让手下破坏攻下的城墙,以期为后军打开通道。这时候迎面冲过来一队女兵,最前三女个个天仙容貌,杀起人来却是罗刹一般,未待前军作出抵抗,两剑一鞭已经攻到瞿能面前。

瞿能父子师出崆峒,武功都很不错,尤其擅长马上作战,见到三女厉害,他们便是分头迎上。这三女正是上官柔、秦雪情与百里冰,孟飞龙出征前便担心会有今天城破的可能,对三女暗授计谋,这时候又起奇效。瞿能父子自然不是三女的对手,才只几个回合,便是勉强应对,又走几个照面,瞿能的头盔就被百里冰的长鞭打掉,三人只能带着手下落慌而逃,自然又被三女及龙凤会的女兵们痛打落水狗,一阵追杀。

城门重新又回到燕军手中,可是却被瞿能手下破坏严重,三女面对着若大一个缺口全都犯起难来。还是秦雪情思维敏捷,很快便让她想出个主意。她吩咐城上男兵用砖石快速堵城,又让妇女老弱用盆桶端水,泼在被损的城上。现在正是寒冬腊月,冷水泼在墙上,马上便结成厚冰,没有多久时间,一道冰墙便又修成。

被攻下的城池失而复得,燕军士气空前高涨,小燕王朱高炽总结经验重新布防,又采用了秦雪情泼水成冰的妙计,让士卒将北平四周全都泼水,一夜之间水结成冰,第二天明军再攻,已经难以攀爬了。

守城的士气高昂,攻城的队伍却是心灰意冷。本来已经到手的城又丢了,这让许多人看到李景隆的无能,明军本来战斗力不弱,但是各队伍间约束力很差,由此之后越发各自为战,难以统一。

住守在松亭关的大明将士曾多次与朱棣联手对敌,对他很是心服,现在听到大宁城破,城中将士家属不但未受伤害,还不同程度地得到燕王厚抚,都很感动,便有人暗中与燕军相识约结投附。事情有了开始,很快就如江河掘堤一般,只是几天时间,松亭关明军已经全部归于燕军帐下。

这几日外面已经是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王府中的宁王朱权对这些却一无所闻,每天里只与四哥饮酒称冤,是醒了又醉,醉了又醒。等到外边诸事完毕,朱棣才对朱权道:“十七弟,为兄现在已经是朝廷钦犯,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已然到达北平,再留在这里恐怕会连累于你,不如我们就此分别了吧。”

宁王朱权虽然十分同情朱棣的处境,但是他并没有造反与朝廷相抗的决心,这几天也正为朱棣的去留而发愁,现在听到朱棣自己要走,也就作个顺水人情,安慰了四哥一番,自己亲自送朱棣出城。

兄弟两个并骑而行,出城几里,朱棣对朱权道:“十七弟,四哥突然想起一件事来,恐怕对你很是不利。”

朱权忙问什么事。朱棣道:“我在大宁数日,恐怕消息很难瞒过允文,将来他追究起来你又该怎么答复?”

朱权连日醉酒不醒,那里想得了这么多,现在被朱棣提起,他马上便惊出一身的冷汗。

朱棣拉了朱权的手道:“为兄已经为弟想好个办法,不如我们同赴北平,共谋大事,也免得十七弟作了朱允文刀下之鬼。”

朱权忙道:“四哥,大宁边陲之地,我们相会未必就能传到允文耳边,就算被他知道,兄弟相见,我又怕他什么?北平小弟待着不惯,就不去了吧,我们兄弟就此别过。”

朱棣并不放手,摇头道:“允文气量狭小,你安分守己尚被他所疑,何况是我们相会?我已为弟想过,想要自保,北平之行是非去不可。”

事到如今,朱权看出朱棣对自己另有图谋,便大声叫道:“来人!”

跟随于他们身边的兵将并没有人出来应声。朱权四下张望,昔日自己的手下现在都对他冷目相对,他知道自己大事已去。一直在身边侍奉朱权的一个下人将身边车帐打开,对朱权道:“王爷,请您上车吧。”

朱权转眼望向朱棣,流泪道:“四哥,你何以如此对我?”

朱棣苦笑了道:“十七弟,四哥要对付李九江五十万大军,想借松亭关守军一用,出此下策也是没有办法。不过终有一天,你会为今天之举而庆幸的,这是十七弟的正确选择。”

朱权知道事情再难挽回,便对朱棣拱手一礼,道:“以后小弟一家便放拜托四哥照应。”话罢转身上车。

燕军一路向松亭关行进,去那里接收投向自己的八万明军。朱棣与孟飞龙并骑而行,对孟飞龙道:“现在我们已经有十多万军队,再不能象先前那样混乱无章,犯了耿炳文与李景隆的毛病。我想将大军分为几部,各部以勇将所带,飞龙你对此有何看法?”

孟飞龙对朱棣的提议并不惊讶,很平静地道:“大哥治军有方,小弟自愧不如,这几天有一些想法,只供大哥参考。”

孟飞龙似乎胸有底案,这让朱棣多少有些吃惊,道:“我们兄弟不必客气,有话直说就是。”

孟飞龙道:“龙凤会与圣教过来的人惯于江湖,却少于野战,更兼有勇少谋,没有实战经验,在用人方面大哥切记不可委以重任,以今后他们的表现再议升迁。”孟飞龙很认真地道:“这是飞龙肺腑之言,大哥一定认真考虑。”

朱棣用惊讶地目光望着自己这位二弟,摇头道:“二弟这话有些太重了,似乎并不妥当。龙凤会与圣教中许多人给我的影响极佳,这次我正有意让其独挡一面,再有冷寒、左树山等人年事不小,能力也强,这样对他们似乎并不公平。”

孟飞龙歉意地对朱棣笑了笑,道:“冷寒、左树山等人年纪大了,他们另有想法。前几天他们几个已经向我提出,待松亭关事罢,便要归隐江湖,我已经答应他们,只是这几日事多,没有来得及向大可提及。”

朱棣叹道:“虽然可惜,既然是二弟答应了,也就由得他们,可是其它人也是不能冷落的。”

孟飞龙很坚决地道:“虽然许梦龙等人忠心办事,但是他们出身低微,龙凤会怎能比得上正规军?如果现在对他们委以高位,难免会有人骄傲浮燥,如果作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反而是害了他们。王爷这次分兵,不如量力而用,让他们奋发向上,以军功换得自己的地位,飞龙以为各部统帅以大哥旧部比较合适。”

朱棣低头细想了一阵,道:“那就以二弟意思,暂且委屈他们几日。”

孟飞龙似乎意犹未尽的样子,向朱棣道:“现在北平城防稳固,李景隆大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一旦大哥松亭关守军到手,北平之围定解。只是不知大哥对将来松亭关防御如何安排?”

朱棣为难地道:“这事我正在为难。大宁这里危机四伏,没有大将不足以让我放心,可是眼下我们缺兵少将,我真想不出将谁放在这里妥当了。”

孟飞龙笑问:“大哥看小弟如何?”

朱棣惊得勒住坐骑,立在当地,半天才道:“飞龙你要留守大宁?”

孟飞龙轻轻点头。

朱棣摇头道:“这怎么行?你可是大哥的主心骨,身边没有二弟,我觉都睡不安稳,还怎么去排兵布阵?”

孟飞龙问道:“大哥是说大宁不重要么?”

朱棣摇头道:“大宁在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抗元最前线,我多年经营北边防务,这点常识又怎么不知?可是大宁虽然重要,却也用不得二弟亲自来守,另外派一大将也就是了。”

孟飞龙道:“大哥连年讨伐,元蒙力量有所削弱,可是仍然不能小视。当日大明内外团结,他们还要生事,现在南北大战,只怕他们决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旦大哥统兵南下,这里空虚,难免他们要动脑筋。再有,如果战局对南方不利,不排除朱允文破釜沉舟,许以利益,联合元蒙作出南北夹击的事来。所以能否为大哥守住这道门户,飞龙还没有把握呢。”

看到朱棣还在犹豫,孟飞龙问道:“大哥准备放在松亭关的守军会有多少人?”

朱棣道:“出于二弟刚才分析到的原因,我想不能少于三万吧。”

孟飞龙道:“大哥给飞龙一万五千人,也算飞龙又为大哥分忧了。”

朱棣喜道:“此话当真?”

孟飞龙笑道:“飞龙什么时候说过假话?连防守的计谋我都想好了。”

朱棣想了想道:“那我就再听二弟一次,让你留守松亭关。不过,一万五千人太少,我给二弟二万精兵,如果南线形势容许,我再多派人来。”

孟飞龙达到目的,在这些细节上也就不再认真了,点头答应下来。

朱棣到了松亭关,收复朵颜诸卫数万人及战车数千辆,开始着手改编军队。他将手下十万人分为五军,张玉带中军,郑亨、何寿副之;朱能带左军,朱荣、李浚副之;李彬带右军,徐理、孟善副之;徐忠带前军,陈文、吴达副之;房宽将后军,和允中、毛整副之,果然全是他的旧部。孟飞龙带两万人留守大宁及松亭关,新编五军由朱棣亲率,南下解北平之围。

李景隆听说朱棣南下,一面下令全力攻城,一面派出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阻击燕军。但是陈晖的队伍与南下的燕军并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相遇,等燕军已经南下,陈晖才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对燕军形成前后夹击。朱棣察觉陈晖的企图后,命后军变前军,由房宽帅精骑回头迎击,将明军一举击溃。败逃的明军人多脚重,将脚下的冰河踏开,淹死无数,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朱棣随即命令朵颜三卫乘势猛冲,朵颜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直逼李景隆中军大营。

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猛攻正面,占据了上风。燕将张玉等人部勒军马,列阵逼前,把明军逼得节节后退。退至城下,北平城内城门大开,燕兵高呼从里面杀出,双方夹击,李景隆明军再也支持不住,他本人弃大营连夜逃跑,匆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