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断臂方丈-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有时,公主悄悄来到山上,采来大束的野玫瑰、野牡丹、山梨花、野槐花或是杜 鹃花,事先躲到翰成修行之处的山岩上。待翰成开始练功时,便在山岩 之上,将手中的花瓣儿顺风撒下,雪片一般飘了满天,落了翰成一身。      
  起初,翰成甚是罕奇:上面原是一大块秃岩,哪来这么多纷纷而下的零丁花瓣儿?朝上 瞅去,又不见有人影。后来蓦地悟出原委,一张脸骤然涨得通红…… 于是也不再作理会,只管静心打坐。孰知,一颗心竟怦怦跳得厉害,再也无法入定 了。      
  公主在上面撒着花瓣儿,一面悄悄嬉笑,一面咬牙道:“哼!我让你无处可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信我这个摩洛迦魔女降伏不了你这个小和尚!” 下得岩来,她自己也止不住笑道:“小和尚,知道吗?这叫做‘曼陀罗华’ 。据说当年维摩菩萨讲经,天空忽有天女散撒五色花雨纷纷坠落于众弟子身上。今天小和 尚打坐,想不到也会天降花雨。唉!看来小和尚果然功德圆满、开悟飞升西天极乐了!” 慧忍却合目诵经,不理会她的戏谑。          
→虹→桥→书→吧→BOOK。   
第121节:第三十一章(1)        
  第三十一章       
公主在寺里学会了绣花针绩。      
  公主每次上山,总要带来一件绣活儿。在慧 忍修行的山洞中,观音的石像肩上披着绣了花的披风。慧忍打坐的蒲团上面铺了一个绣着莲花的罩子,释迦佛祖像有了一件大红金绣的小袈裟,绣满莲花的帷幔…… 还有,山花开了,野果熟了,她会在佛像前的竹筒里插送上几束鲜花、一把缀着红果的枝叶…… 还有,她亲手为翰成做僧衣僧鞋僧袜,绣有佛字的枕套……      
  山间佛前,洞中案几,处处透着她的气息,处处有她的女工,随处可见她的用 心和痴情…… 有时,就是皇兄太子在跟前,她也不避讳。      
  见她闹得厉害时,太子便对翰成一笑说:“尽是父皇和母妃把她给惯坏了。” 一次,翰成在山岩下修行,公主依旧在山顶撒花瓣儿玩儿。见翰成不理会她 ,公主瞅了一个带刺的枯枝,咬着牙、闭着眼朝自己脚踝划下去,随即在山岩上突 然惊叫了一声! 翰成在山下听到公主的惊叫,骤然慌了神,以为她在上面出了什么事,急忙三步两 下地蹿到岩顶,看见公主正揉着眼睛哭,满眼泪汪汪的样子。低头又见她的脚踝上正流着血,忙问 怎么流的血? 公主哭着道:“翰成哥,蛇咬了我。我只怕,快要死了……” 翰成一听,连伤口也顾不得看,趴在伤口上就吮。过了一会儿,细瞅 了瞅伤口说:“不像是蛇咬的,像是酸枣刺划的。” 公主却偷偷捂嘴一笑。      
  翰成此时一边从怀里取出止血散来撒在伤口上,又扯了条衣服里子为公主包好了伤口, 一边怪她不该跑这么高捣乱。见她说脚痛,以为扭了脚,便背起她下了山岩。      
  下到岩底后,翰成小心地托着她,轻轻地放到一块石头上令她坐下。没料到,此时 贺公主突然伸出双臂一下子吊在翰成脖子上不肯松手。      
  翰成满脸涨红,一边去扒她的胳膊,一边道:“妹妹快别闹了,太子看见可了 不得……” 公主嘻嘻一笑,又嗔着脸说:“哼!怕什么?皇兄看见,我就一口咬定说是小和尚 使坏……” 翰成实在是哭笑不得! 李妃见儿子逃脱了一场大灾厄,身子和神志也渐渐康复,      
  心下感念佛祖佑护,从此越发虔诚礼佛了。初祖庵通往五乳峰山腰的路虽说不远,却陡峭难走。李妃因不能常到山上去,仍旧每天挂念儿子。从山顶到山下初祖庵原有一条引泉下山的水栈,是前朝北魏孝文帝的冯皇后出家建寺时一并修下的。因天旱时山泉往往会断水,寺里又打出了一眼水井,水栈渐渐就朽弃不用了。      
  太子迁到山上之后,娘娘以寺内人多为由,命侍卫把水栈修复完好,说平素可以用这些水来洗衣浇园。于是众人破竹架竿,很快便修通了栈道。      
  水栈尽头的庵寺后院,原有一处天然蓄水的石池,上面盖着一只竹筚子。山顶太子有什么事要告诉山下的母妃和公主时,便写在纸上,装入小竹管里,然后放到水栈里使它顺水一直流到山下的寺里,正好漂在竹筚上。如此,娘娘随时可以得知山上太子的情形,自然也放下了心。      
  起初一段,李妃天天担忧不已,真怕武帝会派人寻来,逼自己和公主回宫。直到张宫监来到山上之后,娘娘知道武帝并没有强迫自己回宫的意思,才在山上一心一意过起日子来了。希望有一天终能成全女儿的心愿,从此平平静静地过百姓的日子。      
  除了当初朝廷留下的寺田之外,李妃和奶娘秀月领着众人又在寺里寺外开了些荒地,种了许多的瓜果蔬菜,竟做起长久过日子的阵势来。      
  武帝派出的人好几天都未查到太子的下落。后来还是武帝自己蓦然想起:太子 肯定和李妃在一起!      
  武帝写下书信,派一位亲信悄悄来到初祖庵。李妃见了武帝的御书,不敢隐瞒实情,忙回信请陛下放心,又说太子眼下正在山上疗毒理气。过一段日子,即使陛下不催,她也会赶他下山回京的。      
  武帝见了李妃的信,心想太子在宫中身心疲惫,如今能和他母亲、胞妹一起在世外山中宁静疗养一段,对他的康复倒也有些益处。便悄悄加派了几名武功高强的近侍,专门赶到山上保护太子。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122节:第三十一章(2)        
  为了隐瞒太子的行踪,武帝对东宫两位属官言说,太子是被他派出去微服私巡考绩地方官吏去了。如此,朝中众臣起初虽也闻听太子不声不响离宫之事,私下有颇多议论。有说太子病了,有说太子微服私巡去了,也有说太子被武帝安排到哪个行宫疗养去了。因见陛下避而不谈此事,不知里面还关乎朝廷什么机密,便无人再多嘴打听了。      
  独孤氏没有料到:自己处处为太子担心,天天替他操心,出宫这般惊天的大事,不告诉自己倒也罢了,竟然连太子妃也不肯实说一声! 虽说独孤氏安插在东宫的心腹言说,陛下说了,太子此番是陛下直接派出宫私巡去了。然而这话能瞒得过外人,怎么能瞒得了她?她天天都到宫里去,和太子妃两人轮流守在太子身边又是煎药又是烹茶的。以太子遇毒未大愈的身子,走路尚且不稳,还常常伴以胸痛发作和狂躁痴呆之症,如何担当得了出宫私巡和跋涉之苦呢? 独孤氏只不明白:陛下为何对人隐瞒真相? 气恨之余,又担心太子出宫的行踪万一被奸人访出,在宫外加害他又如何是好? 想来想去,独孤氏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陛下对外人隐瞒太子出宫的真相,原也是要暗中保护太子。      
  机灵的独孤氏当即悟出了:太子眼下一定和娘娘在一起! 独孤氏想,娘娘在山上肯定闻听了太子在宫中遇害的真相,才派人把太子接到山上暂避一时灾祸去了。而且,陛下肯定也知晓了太子和娘娘在一起的实情。      
  独孤氏微微松了口气。太子若真和娘娘在一起,山高林密,外人倒也很难找到他的存身之处。      
  她仍旧不大放心,当下派了一位亲信,带着自己的书信悄悄出京,赶到少室山觐见娘娘并查访真相。家人很快就带回了娘娘的回信:太子果然在山上。娘娘请夫人和太子妃切勿挂念,又交代太子在山上的实情不可使外人得知。还说眼下太子正在山上以草药气功排毒疗理,待太子元气康复后自会及时归京。      
  独孤氏见了娘娘的书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阿弥陀佛……”      
  因有慧忍每日早晚的排毒止痛、草药扶理,近几日来,太子更觉神清 气爽了些,于是开始跟着众人一起在山间打柴、采蔬,做些简单 的体力活。昔日苍白的脸,一经风吹日晒,竟开始显出几分红润来。      
  武帝因在宫中放心不下太子,隔三差五地派人来到山上问寒问暖,送些补品来。后来听侍 卫禀说太子在山间身子骨已经恢复,如今已经能砍柴提水、踢腿练拳时,武帝实在喜出望外。      
  加之朝中私议纷纷,武帝觉得太子也不能再久耽在外时,便决定微服出京,亲自接太子 回宫。      
  武帝微服赶到山寺时,见绿丛掩隐中,近看是几畦青蔬、数垄豆角,远望是累累野梨、红柿。脚下的山泉穿篱而过,岩下的黄花傍石乍开。再向山脚远处望去,一片粉淡如雪的是荞麦花,半山胭红如霞的是棠梨叶。      
  武帝不觉怦然心动!果然民间百姓的日子是另一番景致!一时不觉也生出几分禅心来,渴望来世也尝尝做一介布衣平民的宁静滋味…… 守门的侍卫见陛下到来,惊得急忙跪见,又要进去禀告娘娘。武帝笑着止住了,将随从和侍卫留在寺外,自己一人悄悄进了寺庵。      
  布衣荆钗的李妃端着一个笸箩,正坐在院中的槐树下拣白果。她一抬头看见进到寺庵一个男子时,先吃了一惊。待认出来客是陛下时,一时竟愣在了那里! 武帝数月思念,如今乍见李妃,看她虽未施脂粉,觉得比宫中更清丽可爱了。不 觉眼中一热,叫了声:“爱妃……”便顿住了。      
  李妃喜极而泣,赶忙又拭干了泪,笑吟吟地唤公主来见父皇—— 贺公主应声而出,见面前竟是数月未见的父皇。她怔了一下,竟像儿时一样奔过来,一边搂住父皇的脖子:“父皇!女儿天天做梦都梦见你……”一边早已呜呜咽咽起来。      
  武帝两眼也湿润了。他轻轻地拍着公主的背:“贺儿不哭,父皇这不是来看你来了吗?来,父皇看看,朕的爱女瘦了没有?” 一家三口就坐在院子的树荫下闲话着家常。李妃忙将平素晒的野果端出来,用细 小荆条编成的小筐盛了,还有黄的野梨、橙的海棠、艳红的柿子等鲜果,也一同端了出来。          
虹桥书吧BOOK。   
第123节:第三十一章(3)        
  公主把翰成在少室山顶专为娘娘、公主采制的松萝茶取出来,拿山泉煮沸的水泡了冲 在一个小竹茶瓯里,双手捧着递给父皇:“父皇,你尝尝这山茶醇不醇?” 见父皇一心品着茶,贺公主又拿了个蒲团放在父皇身边,半跪半坐地斜伏在父皇 的膝上,一面仰脸微笑着听父皇和母妃说家常话,一面用小石锤为父皇敲开粒粒饱满的松子儿,剥出仁儿来,放在手中吹净了,放在父皇嘴里。      
  此情此景,融融亲情,令武帝的心又温暖又软和。      
  即令受天下人山呼万岁、为群臣叩拜时的皇权威严,也比不上这种自然和亲情的享 受啊。      
  炊烟袅袅后,小院当中的小方桌已摆上了几碟山菜,一阵粥香随风飘来。公主把 一碗杂米粥捧给父皇,武帝尝了尝,连声夸道:“朕在宫中这么多年,也没有吃到过这 么美味的粥饭!” 公主偎在武帝膝边,嘻嘻笑着说:“父皇,这可是女儿亲手舀的谷米熬出来的粥,你可 要多吃几碗。” 武帝放下粥碗,不觉噙泪道:“娥姿,待我平定南北、海内清平、国家安定之 时,立马禅位于太子,也来到这里和你们一起过日子。” 李妃深深地望着陛下,咬着嘴唇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她知道他说的是实心话,因为 他一向喜欢宁静和自然,喜欢简朴和素食。      
  晚上,就着当院月光,公主为父皇端上来一铜盆热腾腾的洗脚水。      
  武帝见那水中有些水草浮着,又闻着水汽有些药香味,便问:“这是什么水啊?” 贺公主笑道:“父皇,这是女儿在山上采的药草。用这水洗了脚,不仅可以安眠消 乏、心神宁静,也可使脚底松软,祛除脚病。父皇,在宫中都是母亲为你洗脚。今晚,女 儿也要给父皇洗一次脚。” 贺公主跪在草垫上,为父皇脱去袜屦,捧着父皇的脚轻轻放在盆内浸泡着、捏搓着 。      
  武帝享受着妻子女儿的亲情,望着半轮斜月挂在前面大殿的挑檐,听山风吹拂树叶 和风铃的清响,直有些微微醺醉、不知天上人间的感觉…… 这是一个静谧如梦的夜晚。      
  耳旁是杜鹃的悠远啼声,李妃和往昔一样,如绸的手儿轻轻地为他揉捏着脊骨、抚 摩着额头。      
  此时的武帝觉得皇宫似乎离自己很远很远。天下,疆场,权力……一切俗世累人的 东西,都已淡然遁去…… 太子再没有料到:父皇竟会微服布衣,一路攀山登岩地来到山顶。      
  望着父皇显得憔悴和苍老的面目颊,太子禁不住热泪迸溅,长跪谢罪道:“父皇,恕 儿臣不孝之罪……” 陛下爱怜地搀太子起身,一边自责道:“皇儿,只怪父皇忙于国事,致皇儿罹此灾 险……” 太子跪在那里垂泪不已。      
  “父皇今天是专门上山接皇儿回宫的。皇儿身子既已康复,朝廷国家万机待理,皇 儿就随父皇回宫去吧,早晚也可替父皇分担料理一些。” “父皇,皇儿愿意回宫,也愿意早晚孝奉于父皇膝下。可是父皇……皇儿真的不想 再做什么太子了。父皇,皇儿是怕担不起朝国江山的万钧重任,使父皇失望……”太子垂泪 不已,跪在地上恳请父皇恩准。      
  武帝叹了一声:“皇儿,皇儿再累,比得上父皇当初在奸相擅权时还累吗?莫非父 皇就不是肉身凡体,不知这朝国万机的繁重吗? “皇儿,父皇若只为自己清静享乐和奢华淫逸,何苦还要艰辛忧虑地做这个皇帝? 皇儿尚且不愿替父皇分担这份重担,外人又能靠得住吗?” 太子泣不成声:“父皇是天生明主!儿臣是怕……毕尽一生也学不会父皇的王者之道 啊。” 武帝抚着太子的头:“皇儿,王者之道,皇儿只须悟透四字足矣。” “哪四个字?”太子急切地问。      
  “独处之道!” “父皇,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有谁能得知天欲如何?” 太子望着父皇的眼睛,费力地悟着父皇的话。      
  “皇儿,你私通寺院,父皇当众责打于你,还有何人敢再议及 此事?诏令周将军归里养伤,是因为父皇看出他果有英雄之气。然少 年得意往往不知天高地厚,若无坎坷,非是自折便要折 人。若一蹶不振,匹夫之志如何堪当朝廷大用?若果然挟持者甚大,必能忍尽人臣 所不能忍者。一日得皇儿重新提携,不仅历练稳健,亦必将赴汤蹈火,忠诚皇儿……” 太子抬起脸来,满眼热泪、满怀敬仰地望着父皇那充满睿智的双眼,伏下身子深深 三叩,尔后抖着嘴唇说:“父皇!孩儿铭记父皇教诲……” 虽知五脉余毒尚未驱尽,至少还要三四旬才可确保无碍,然太子情知父皇平生最大的 心愿就是能及早完成南北平定、九州一统的帝王大业。自己若不回宫代为署理朝国万机,父 皇就无法去率军南征北战、扫平六合。于是也顾不得许多了,当下答应父皇立即回京。    
  太子回京不几日,张宫监便带着朝廷的一道圣旨匆匆来到山上:“……周翰成将军 外伤既愈,诏敕还归东宫,仍复其宣威将军之职,着即日起回京复命……”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辉煌和梦想突然失而复得。      
  慧忍接旨后,不觉心热气躁、六神不宁了。      
  这份圣旨拟得含而不露,进退自如。此时自己只要回京复命,公主、娘娘和母亲就 再也不会为他受苦操心了。等待他的亦将是锦绣前程、沙场勋绩,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圆月如镜,清辉若水。      
  他拿出师父传下的青铜宝剑,豪情澎湃地于山间月下舞了一阵。耳旁山风厉厉、林 涛汹汹,剑气与月光纠葛,英姿与峭壁对峙。      
  收剑归鞘时,慧忍扶剑望月,蓦然记起师父的重托和身肩的弘法大义来。      
  他彷徨于山间,打坐在煌煌月下,屏息禅悟,祈求师父在冥冥 之中能为自己廓清迷茫。      
  当启明星跃出暗夜的天幕时,他终于得到了某种启示:佛法未复,道场 未兴,何来机缘之说?他岂能仅仅为了一己名利、眼前荣华和儿女私情而背叛信念、入世还 俗? 他料定,朝廷发出这份圣诏之后,一定还会再次派人来到山上寻找自己,故而必得 尽快离开此地,方可得以清静自在。虽说太子的情形仍旧令人担忧,好在太子离山之前他曾叮嘱过:半年之内只要不遇惊震,辅之以自己开出的药方每日调理,太子五内痛乱和神志 迷蒙之症一般就不会再发作了。      
  黎明到来之前,慧忍一面命人赴京回复陛下的诏令:“……微臣外伤虽愈,奈镖毒 已侵入血脉尚未尽除。臣请恩准微臣在山中继续疗养,痊愈之后即刻回复圣命……”一面却 带着两个小师弟,匆匆收拾法物行李,仍旧回到人迹罕至的少室山密林幽谷潜身修行……      
虹桥书吧。   
第124节:第三十二章(1)        
第三十二章     
大周灭齐之后,突厥佗钵可汗对大周日渐强盛的局势甚感惊慌。当齐国遗臣范阳王一路 逃到突厥时,佗钵可汗撺掇范阳王自立为齐国新主,并策动他速到齐国最后一处阵地营州去 ,以此为据招兵买马,为复兴齐国与大周开战。      
  佗钵可汗许诺范阳王:范阳王若能策动营州刺史高宝宁率兵攻打大周,突厥愿出十 万精骑相助! 武帝闻听营州刺史联合突厥兴兵南犯的消息后,即刻下诏调集二十万大军,欲从数 路发兵一举荡平突厥和齐国残贼。      
  各路兵马尚未调齐,忽然南面彭城告急军书飞报京师:南陈常胜大将军、大司空 吴明彻督领八万步骑和水军数路北上。正向吕梁、彭城全线进围! 原来,南陈国主闻听突厥和齐国残余聚集十万兵力攻打大周而大周兵力眼下开始 调往北部时,乘虚而入,一举攻陷了大周吕梁 吕梁:北周地名,今江苏一带。等水陆要冲之地。      
  南朝敌兵来势汹汹,吕梁的守城将士未及告援便因寡不敌众而致城池失陷。      
  南朝大军破城之后,近万大周被俘将士为南军尽皆斩杀。      
  吕梁城外,大周士兵横尸贯野、惨不忍睹。      
  南朝大将军吴明彻攻克吕梁后,又乘胜率军进围彭城。彭城闻听吕梁失守的消息后,同仇敌忾,合力拼死顽守。      
  吴明彻年近七旬,却壮心未已。他此番出征前在陈国国主前立下军令状,决心再立下 盖世奇功后退隐故里。见彭城此时固若金汤,便令南陈数万军士筑起长堰,引来城外大水直 至彭城城墙之下,水军顺水驾船、层层围困,不分昼夜地猛烈攻扑不止。      
  武帝与大将军王轨紧急商定援救大计,并诏命 他率四万援兵火速南下解救彭城之急。      
  乌丸轨素有百战将军之称,用兵向以智谋取胜。解危救困非他莫属。      
  当他领命率大军日夜疾行来救彭城,探得南陈水兵以舟舰层层围城的实情后,却并 不直奔彭城而来。他引领水陆大军直奔南陈军水兵往返必经之路清水与淮河的入口,一面在入 淮口两岸筑垒屯戍,一面令士兵在附近村落集镇广发露布:“即日起十日之内,清水 周军大营驻地大量收购新旧铁轮、铁索。铁轮五十两银子一副;铁索二十两银子十尺。” 百姓见露布竞相传播,奇罕天下竟有这般的好事!消息传开,慌得远远近近的百姓 居民四处搜寻铁轮、打造铁索,急急忙忙要赶在官兵限期 前交到周军营地。众人源源不绝一路赶来,驴拉骡驮、老抬少扛的,三五天日子,就见上 千副的铁轮铁索堆积得小山一样,垒在了淮口两岸。又眼见那些铁轮被官兵运在船上,拿铁 索串起锁定,轰轰隆隆推入水中、沉入水底。百姓们痴痴地望着,却猜不出竟为何故? 吴明彻大军正在猛攻之际,突然闻听大周乌丸轨大将军已引兵据淮口,收 购了上千副铁轮沉入水底,以阻断陈兵船舰归路的消息,全军上下霎时军心大乱,遍生骇恐! 彭城守军得知乌丸轨大将军已经率援军截断南陈退路,知道此战必胜, 更是军心大振。          
§虹§桥§书§吧§BOOK。   
第125节:第三十二章(2)        
  南陈刺史萧摩诃看出了情势危急,对吴明彻进谏道:“属下闻知      
  乌丸轨锁断下流,并在两岸筑垒。今乘周兵立足未稳,吴公未若派兵攻击,周兵必然败 退。我等可趁水路未断之时,贼势不坚之际,及早退兵。若待敌垒立定,我军必然进退无 路,只恐终成他人阶下之囚。” 吴明彻不信王轨从大周发兵,一路急行军至彭城,能够如此之快地凑齐千余副铁轮 。因心下烦躁,不觉愤然 怒喝道:“军事谋略岂是尔等所虑之事?大战在即,大敌当前,出此胡言,莫非要乱我军心 不成?” 萧摩诃闻言,急忙住了口退出帅帐。      
  彭城守城军士此时闻听大周援军已到,并且阻断了陈军水兵退路,士气更加高 昂。陈军又连攻数日,仍旧固若金汤一般纹丝不动。      
  清河入淮口被铁轮锁定后,大将军王轨方才速派两万大军赶来援救彭城,留下两万大军 守定清口。      
  此时,陈军早已闻听退路被截,军中上下一团惊慌,无人有心再战。众将也一齐来到 帅帐,请求吴明彻答应破堰拔军、撤兵突围。      
  吴明彻本系年迈之躯,彭城久攻不下,又闻知水军退路已断,因焦虑过度而骤染重 疾。萧摩诃再次进言道:“吴公,今求战不得,进退无路,潜军突围未足为耻。愿公帅步卒 、乘马舆徐行,摩诃情愿率铁骑数千,驱驰左右,拼死断后,必使吴公安达京邑。” 吴明彻不觉含泪叹息道:“果然危难之中见真情!明彻为陈军主帅,知进不知退, 知得不知丧,独断专行不听弟言,急功近利,终致我大军将士沦入险厄,如今悔之晚矣!弟 所具述的退兵之计甚好。然明彻既为三军总督,面临危难之际,必得身居其后,岂可放弃三 军而独自求生?明彻愿与我大陈数万水步军兄弟同生共死。请弟率骑军速速突围,万勿迟缓致我大陈全军覆没。” 摩诃见劝说不动,只得依令率几千骑军乘夜绕过周军营地撤离围困。      
  骑军撤退之后,吴明彻方下令决堰,想借水势浩大之际迅速退军。      
  待陈兵船队退至清口临近入淮处时,见水势渐渐平弱。正犹疑时 ,突然传来船舰被水下铁轮阻塞进路的消息。众船一时前后相撞,在河中挤作一团进 退不得,正好困在两岸壁垒之间,被周兵围了个铁桶一般。      
  陈兵正惊疑惶惧中,忽听一声呼哨,只见两岸骤然万箭齐发,一齐射向河面船队 。陈军的水陆大军在舰上无路可逃,也无法回击,或是中箭号叫,或是纷纷跪在船甲乞降, 也有许多投身水中,试图泅水逃生。      
  岸上周兵的箭矢即刻转射河心。      
  南陈大将吴明彻此时已病得无半点力气,眼睁睁地在帅舰上被大周 将士生擒过去。      
  因吕梁城破之后大周的万余将士被陈军悉数斩杀之故,王轨和大周将士早已恨得 眼中出血,不仅将河中逃兵尽皆射杀,就连船头的三万多陈国降俘也尽数斩杀、抛尸水中。      
  彭城一战,吴明彻所率八万大军,除了跟随萧摩诃从旱路悄悄逃 走的几千骑兵之外,其余的南陈士兵全部做了水中的亡魂。      
  一向宁静碧澈的清水河,一时间竟流成了一条血河,河面上凌乱地漂浮着无数 的断肢残躯…… 彭城大捷飞报京城后,武帝龙心大悦,急令传诏:城内城外广悬花灯、高搭彩棚, 礼乐仪仗阵列凯旋门。待王轨一路风尘仆仆地率军回朝复命时,武帝亲率文武百官在十里长 亭迎接三军,并诏谕晋封厚赏有功将士,同时下诏改元宣政。      
  南朝老将吴明彻被押解到大周后,爱将惜才的武帝对他厚礼相待,并晋封他为大 周怀德郡公、大将军。吴明彻却因羞愤懊责而病情沉重,末了竟拒绝医治而亡。      
  彭城兵事甫定,北境边塞接着有急报传来:突厥和范阳王已纠齐了数万兵马,兵分 三路入寇大周。      
  武帝此时早已调齐了各路兵马,又下诏征集关中所有公私骡马全部从军。武帝亲率 六军御驾北上,兵分数路进军北伐,决心一举靖定边患,为明年的全线南征而断绝后顾之忧 。      
  后续大军尚未赶到,前线各军已有捷报相继传来。          
→虹→桥→书→吧→BOOK。   
第126节:第三十二章(3)        
  此时的武帝雄心万丈,志在必胜。白天乘御辇率军疾进,夜晚在帅帐中秉烛运筹, 通宵达旦地与军师和属僚商定击敌克城的用兵方略。      
  不料却因操劳过度,帅营尚未行至敌域,主帅武帝便突发重病。随军的几名御 医穿梭于帅帐和药篷之间,又是汤药又是针砭的。连着好几天下来,武帝的病势不仅不见缓 轻,反倒日渐沉重起来。      
  大军进发主帅重病,自古就于兵事不吉。在左右臣僚的反复劝说下,武帝只得下 敕:暂停各方兵事。      
  帅帐中的武帝咳喘不已,呼吸紧迫。他自觉病入沉疴、大限不久,勉强支撑着他令左 右急召宗师宇文孝伯觐见。      
  孝伯闻诏匆匆离京。一路赶到帅帐时,见出京时还是好端端英气勃发的一位陛下, 几天工夫竟病成了这般模样,一时心痛如绞,禁不住涕泪交流起来。      
  武帝躺在病榻上,紧握着孝伯的手气喘吁吁地向他托付后事:“公卿……我自觉 病已深重,恐天命不久了,今将朝中后事尽付与公卿。我去后……请公勉力辅佐新君治理朝 国,切勿辜负我言!”令内史敕授孝伯为司卫上大夫,总理兵马军事,并令他先行还京,守 备非常。      
  孝伯洒泪退出帅帐,奉旨依命快马加鞭疾驰归京,以安定大事。      
  孝伯去后,武帝躺在床上一路缓缓而行,途中一天比一天越发气息微弱了。当行 殿终于隐隐可见京城的轮廓和接驾的白旄旌旆、戟钺仪仗时,武帝令人扶起他,撑着最 后的气力睁眼望着巍然而立的城门,挂念尚未实现的统一大业,拼命喘息一阵后骤然驾 崩于卧床之上。      
  当太子一路跪拜、一路悲号、跌跌撞撞地爬到父皇的御辇卧床边时,满嘴张着却早已吼 得喉哑音喑地发不出半点声了。他再不曾料到:一路雄风高扬地率大军北进的父皇,短短数日竟出师未捷身先亡,竟连和自己见上一面都没来得及! 内史一面悲啼,一面宣读陛下遗诏:“……昔太祖扶危抑倾,启开王业。朕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