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永乐时代-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样,家里可是开饭店的,能把家里的日常饮食都影响到,王动真是有手段。本来张科也是带了本潇湘菜谱回京城的,没想到,在汉阳府,这些厨师都已经开始试着做这些菜了,心下大喜,这一家大大小小也是很开心,临到离开长沙时,张科夫人还在抱怨,走船,船上没可口的饭菜,没想到,第一站汉阳,马上又能吃到喜欢的菜式了。

    饭吃了个七七八八,这会上的是甜品,还有水果。

    “静之,怎么萍儿没和你一起。”张柳氏早就把王动当成妹夫了,“绵儿,莫要急,慢些,烫呢。”二小子在吃王动所创的甜品--香芋泥。

    “象是湘翁喊她回去了。”王动不知如何作答。

    “噢。”其实他们动身前看到张萍气鼓鼓的回了,还以为与王动之间有什么争执,看王动这样回话,想来不是。

    “呵呵,萍儿脾气不好,静之,让着点。”张科笑了,边说着话,边吃挖着芋泥

    他说的很不经意的样子,王动倒还真是脸红了。

    “相公,回去也磨点香芋粉,让老刘头学学制着芋泥”

    “吃多了不好,此物性寒,不利肠胃”虽这么说,嘴可没停,也没少吃。

    “王叔,你那火折是如何制出来的。张虎那有一个,很宝贝。”张科的老大在问,张虎是张府里的火头军,只管在厨房打杂,做菜轮不到,劈柴烧火是他的事,王动给了他一个一次性的打火机,用来点火。开始老头用的很欢,后来现是个宝贝,居然收了起来。张克帆自小喜欢和下人们一起玩耍,与张虎家孙子交好,这次回来,听张虎孙子说爷爷有个宝贝,结果一看,知道是王动送的,但这火机是怎么打起火来的,太神奇了。

    “克帆喜欢呀,呵呵,王叔这会没带身上,改次送好小东西给你。”

    “帆儿,哪里可以这样!”张柳氏家教还是不错。

    “哈哈,王叔自要送我,与我何干”小家伙很开心。

    “王叔,那沁园春,浪淘沙真是你所作?”

    “呵呵,王叔偷来的。”

    “真的?”张克帆怎么看都不觉得王动是个能写出如此文章的人。在他眼里,王叔有点象个掌柜,又有点象个匠人,但就是不大象他家里的老师。这些词是他在父亲书房里看到了,其实,张科抄了这词是为逗解缙,而张克帆则抄了给自己的老师看,结果,那老师也是佩服的很,弄的张克帆没回长沙前就对这未来的姑夫非常仰慕。

    “克帆,改天你好好请教你王叔,让他教教你偷人文章的本事。”张科逗着自家公子,这会他已经吃完了一份甜品,开始喝水果羹。

    王动暗自笑,怎么学,要不小家伙你也坐下飞机,撞次山。

    “静之,几时到应天府,过来帮帮我家夫君,省得他天天在店里陪酒。”

    “大嫂,莫不是要静之去陪!”

    “你酒量大嘛!”说完这话,张柳氏自己倒笑了。

    王动很喜欢这种气氛,一家人的感觉。每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王动都会有一丝不安,怕不能随时拥有,不能永远拥有这种感觉。

    “茵儿,你带孩子们先回,我与静之有事要商议。”张科吃饱喝足了。

    “莫要太晚,静之,谈事就是谈事,别纵着我家夫君喝酒。”张柳氏,闺名柳茵。

    “静之,今上很难服侍呀。”张科一改刚才的恬淡,一付苦脸。

    “大哥此话怎讲。”

    “原本我在京城,上上下下都还不错,靖难后,朝里相熟的官员,十之七八都没了。”

    “大哥与解大人不是相好。”

    “我看解大人路也快到头了。”

    “为何?”

    “今上喜武不喜文,解大人轻狂,如今又与东宫参在一起,皇上正是虎狼之年,朝臣交好东宫,不是好事。”

    王动非常吃惊,以张科京城一个酒店的老板,居然有这种见识,这也太牛x了吧。怕是怎么调教出来的呀,这话,这口气,实足一个朝庭里的老官油子呀。张科怎么没去做官的,凭他与那些朝中大员的关系,弄个官当,太容易了,凭他这份见识,应该能在官场混出来的呀。转念一想,大明朝能开连琐企业的有几家,能趟京城这浑水,没点真本事怎么行。怪不得,潇湘记能在大明朝到处开花。

    “洪武皇帝坐定天下后,天下文官武将杀了大半,当今天皇上进京时,文臣又去了大半,世事难料。现在正在对安南用兵,如你所算,怕是还要对元蒙用兵器,国无宁日呀。”

    “大哥多虑了,潇湘记只管做生意,不理政事,足以自保。”

    “不理政事,不是你想不理,就能不理的。潇湘记的名声太响了,在这京城里,很多人盯着潇湘记,若不是老二当初在北边打下了些底子,潇湘记怕是早就被人吃了。”

    “大哥,思谋多时,有何良策。”

    “良策?呵呵,若有良策何须此时留你。”张科笑了。

    王动看着张科,轻轻的问出一句:“大哥,你说这大明朝谁最大?”

    “皇上”

    “若皇上参股潇湘记呢?”

    “啊!”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六六节 说教张科】………

    张科很期待王动下面的话,整个包房里静静的。

    “皇上是个行大事的人,行大事必定要用钱,洪武皇帝治吏养民,国库充盈,然,用兵等同于烧钱。用兵交趾,北击元蒙,纵帆南洋,所费银两以万亿计。税改,非一日之功,且涉及面太广,非良谋,唯有行商。儒家轻商,反观秦一统六国,外靠武力打天下,内倚法治行商,国富民强。”

    “静之所言在理,但若让朝庭言商,难。”

    “朝庭能行商固然是最好,朝庭若不直接行商,市易税也是不小,只要朝庭支持不打压商家,就可获得税钱。”

    “本朝轻商更胜宋时。”

    “以安南之战为例,兵器,粮草,运兵,抚恤,皆银钱所筑,纵横制器,不只是要制兵器,还可供粮,还可漕转。若以户部筹算这些开支,选千家供应,与选几家供应相校,供应商家数目字越少所费银越少,依此理,朝庭能省下银两,我等则可赚得大利。细思量,若朝庭参于买卖或是匠制,则大省,此例在前朝也有,只是用人不善,故为诟病。”

    “前朝有证?”

    “宋时,兵器乃朝庭军械司专营,朝庭开弓弩院,然所托非人,弓弩材质较差,神宗临巡,取三张弓试射,竟无一弓称心,然,秦时制器,凡弓箭均刻有工匠和督造姓名,略有差池,罪及问斩,其相国吕不韦大其财,秦朝利器打遍天下。”

    “静之所谋深远,非我等所及。”

    “大哥,若仅以潇湘一楼酒肆生意终是敌不过官府,湘翁有言,数十年,日日如履薄冰,不只是广交江湖豪杰,还需备着商家打击,结交官府更是火中取栗,稍有不慎,九族满门。若以众人之力绑得朝庭行商,则一劳永逸。”

    “众人之力?”

    “如三湘商行一般,若这商行的东家,有小民,有京官,有皇家,且行的是国家大义,大哥,你说这行的是不是万年船。”

    “万年太久,能有百年足矣。”

    “大哥之急是先要把三湘商行做大做强,让朝庭看到行商的好处,另外,还要疏通朝里的大臣,要让他们知道重商和重农一样,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大哥,小商谋蝇头之利,巨贾当谋国是才对。若守着潇湘记的家业,以大哥,二哥和浩然之能,足亦,然,他是若有人挟官势入酒肆业,则危矣。”‘

    “大哥,潇湘记有今日之势,乃先人之功,外结良缘,并无万世之势。”

    “大哥,纵横制器会从兵器入局,三湘商行也可从军需入手,郑大人那里是个大生意,所费巨,大哥亲让郑大人看到海外交易之利,若大人重视,则可官商联手,若大人看得轻,商行可自备船,大哥有所不知,南洋之外,有西洋,西洋之外还有更大的海洋,那里很多的物产,且不说那香料,仅金银宝石之量,怕是船运,一辈子都运不完。”

    张家都是些有文化的商人,与商人一起时,他们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寡而有自豪感,他们骨子里还是以为自己个读书人,当然与读书人一起时,他们又会多份生意人的精明。王动与这张科说的这些,张科似懂非懂,毕竟,张科一直以来,最多也就是以一个商人或是一个读书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王动看问题的角度却不一样,朝庭里的大臣们也不过如此。

    张科劝王动早些去京城,他隐隐觉得,王动到京城会使潇湘记生更大变化,也会使三湘商行生更大的变化,最好的情况就是,他能改变文人轻商的观念,能真正做到今晚他说的这事事。王动也是答应张科,湖广这边事务一安置好,便会即刻进京。

    此外,王动提到的三件事,让张科产生很大的迷惑,张科在京城十多年了,他结交了很多朝庭要员,因此对整个时局,还是有一定认识的。

    皇上对安南用兵不假,已经打了半年了,但张科不清楚的是,王动断定这是个长久生意,以众人的的观念看交趾国,一小邦,不及大明朝一行省,为何王动断然投资军械,且一口咬定片安南非十年之力。另外,皇上对元蒙用兵也是在意料之中,问题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毕竟一个国家两边开战端,那是很重的担子。还有就是郑和下南洋的事,以张科得到的消息来看,郑和是有负责监造船只,且是大船,但皇上倒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决定,要派这船去哪里,规模多大,这些都是个迷,为什么王动就能断定,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王动的话把张科说晕了,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一点,王动是感觉到了。张科完全相信了他,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张科不只是相信他,看今天这样子,张科也是个想做大事的人,潇湘记,可能真的还不大在他眼里了。王动很担心张家兄弟不和,这事故事太多了。而王动觉得他自己,最差的就是人事,虽然在机关里混的不错,但从他这几个月的经历,古人有时真的与后世之人不一样,毕竟,后世之人普遍都接受了唯物主义的教育,偶尔烧个香,上个教堂,也只是一时兴起,但古人则不然,他们是有信仰的,不管是儒,道,僧,从小民身上都能看出这些宗教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还有就是思维方式,这是王动最最深刻的体会。都是万恶的教育制度给害的。这倒让王动想起了高考了,相对于那些个在国外混的人,他们不也是觉得国内的土鳖被洗了脑。

    到了最后,张科突然想起,他回家过年时,在京城还是领了任务的,相熟的一帮文人,其中有的可是品阶不低,他们一再提醒张科,回到长沙府,遇着王动,一定要带几本诗抄文选回。

    “静之,年前,可是很多人让我向你约诗文,有现成的不,交与我,也好回去交差。”

    “大哥你先回,我打两斤酒回去,估摸着,两斤下去,明日个,可以给你凑上个十数。”

    “厉害!”

    张科回了后,王动把潇湘记的掌柜喊了过来,写了个单子给他,让他们明日依着单子去采办些东西,然后送去张科的船上。

    晚上回客栈的时候,居然刘秀珠在等他,知府千金又拉着他去练功,她还真当个事在做,其实王动可没当作是练功,他还是蛮喜欢和刘秀珠一起的感觉,不用去做大哥哥,不用去想,这话,若是明朝人讲的话,要怎么说。

    倒春寒,晚上更冷,还是上次那片林子,月光下,看着刘秀珠演示着剑法,王动看的走神了,蓉儿在教靖哥哥武功,看,蓉儿不是从洪七公骗来了功夫,不对,那是轻功,我这个年龄学武功太慢了,练轻功自保逃命,怪不得,对呀,独臂神尼不也是只教韦小宝轻功嘛,对了,韦小宝可是有宝剑,轻功,宝衣,还有暗器,不对还有蒙汉药……有点意思,刘女侠武功居然这么好,侠女十三妹嫁的老公好象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那男上女下,还是女上男下。

    “王大哥,你可记下了吗?”

    “啊,噢,什么,记下了,记下了。”

    “好,你来演一次。”

    “演什么?”

    “你!”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六七节 郑和其人】………

    张科原来对国家大事并不是很关心,他结交官员的目的只是为做好生意,为做好生意,他一边结交官员,一边保持同官员的距离,商人地位太低了,当官的要搞你太容易了。

    但王动却交给了他两个三个任务,盯住安南的战事,盯住郑和的举动,盯住北边的战事。安南的战端已经开了,他能做到的就是第一时间给长沙府第一手朝庭的小道消息,北边的战事,好象并不什么是很紧,其实永乐二年元蒙已经犯边了,因为戍边的大将是窜岗的永乐皇帝,他自己也只能关起门来骂娘,不敢申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两边同时开战,太费钱了。但是郑和,张科此前还真不大了解这个人,当然了,他不了解的重要原因是,郑和这个俗名马三保的太监,是个穆斯林,一个很虔诚的回回,他不喝酒,也不吃大肉,加上又是个太监,张科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而且王动问张科郑和这个名字,他开始还没反就过来,马三保赐名郑和还是永乐二年的事,也就是才改名字才两年,好在人家是内宫监太监,一打听就知道了,内宫监太监是个官名,意思禁城监管所有内宫太监的太监。

    好,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历史上原名马三保,后赐名郑和到底是什么样的来头。

    说来头,先从他的祖宗说起,郑和和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有血缘关系,这个来头够牛B吧。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郑和的十世祖名所非尔,说是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的国王或是宗教领袖,此人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宋神宗封他为宁彝候。有点意思,可能是在那边混不下去了。郑和的六世祖名叫赛典赤…赡思丁,此人在史册上留下的痕迹不比郑和少,只是今人看重了郑和下西洋的民族和世界意义,不然,谁更有名,还有的一比。元史记载郑和的先祖从别庵伯尔,这个姓在波斯语里“圣人”、“先知”之意,指的就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穆罕,因此郑和的这位先祖自吹“世家同中国孔子宗系”。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赡思丁以文豹白鹘迎降,估计是个罕见吉祥之物,可汗大喜,收为帐下随之征战。窝阔台汗和蒙哥汗时,赡思丁任达鲁花赤、燕京断事官、燕京路总管等职,要知道,那会,这些地方已经是元蒙的大后方,且是算的上是老巢了,此时的蒙古贵族慢慢已经开始汉化了,更重要的是,那块地方忽必烈活动中心。忽必烈汗时被调到了西南,此后便在那里扎下了根,当上了云南王(皇上封的是咸阳王),不过这位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倒还真是个能人,他在云南重视展经济同时也重视宗教事业,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多种史料证明此人在当时做了不少好事,以至于死的时候,百姓巷哭,他在当时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连交趾王都派使者过来祭祀,这个使者,有文献记载说他当时非常难过痛不欲生“号泣震野”,人才呀,号泣震野,一是会哭,不只是泣还有号,就是边哭泣边喊叫,丧考妣不过如此,震野,可见中气之足,没唱歌剧浪费了。郑和祖宗死后,当时的元世祖明令,云南墨守其规,不可轻改,云南人给他立了宗祠,据说到中华民国时期宗祠才废弃。

    传到郑和父亲的时候,郑和家族已经成了元朝回族人中第一大世家,其父马哈只封滇阳候,另外要说的是,郑和的爷爷和爸爸都去过圣城麦加,这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以此可以知道,郑和对海的认识,并不是真正见到海后才有的。

    显赫的家世给郑和带了来无尽的创伤,蓝玉打进云南的时候,家破了,长辈男的几乎杀光,女的卖入勾栏,小男孩割了小做了太监,就这样,马三保这个坚忍而有远大志向的小太监诞生了,19岁时太监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来做了个贴身侍卫。事实证明,马三宝小太监非常能干,本来只是端茶送水,后来传递公文,还是年少时家里打的底子呀,马三保是个有文化的太监,朱元璋是不喜欢太监的,他认为,太监认了字就有可能会祸乱朝纲,因此明朝初年,能数的出的名太监也就郑和一人。牛人就是牛人,老朱目光如炬,其不肖子孙居然后来要请人教太监认字,结果一个自阉入宫的私塾老师,直接把明朝带进了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人家捉了去,此役是明朝对北用兵的一个转折点,自此明初对马背上的民族的心理优势荡然全无。转回来,马三保肚子里的墨水和他的胆识,在靖难之役中大放异彩。

    话说,靖难时局,北军南下,与郑村坝遭遇南军,数十万人激战数日,横尸累地,血流成海,成胶作状,与北军不利,太监马三保进言,径取南军主帅中军帐,趁其挪移之际,以奇兵攻其两翼,燕王擢命其为部将参战,是役大败南军。马三保正式进入朱棣的视野,登上了明朝的历史舞台。

    王动穿越后是1406年也就是永乐四年,而这会是永乐五(1407)年春,此时的郑和已经带着27800人出洋去了,这是他的一下西洋,“原来这会郑和还在海上”张科回到京城后,马上开始刻意打听郑和,结果现自己真的慢了,王动远在长沙府,都能洞察天下事,自己在京城,这么大个事,经王动提醒叮嘱,才现郑和已经下海了。原来,京城是有一个造船厂,但这个船厂也是军事机密,朱元璋在对陈友谅的水战中充份认识到了战船本身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因此非常重视,而朱棣暗托寻访建文帝和宣扬武功的目的在没成事之前,也不想太高调。因此都是悄悄进村,出声的不要。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郑和从京城龙江港起航,经苏州太仓出海。

    而且张科一打听才现,郑和不是第一次下海,此前还出过一次洋。其实此事张科有听说过,但真的没太在意,此时回想,才记起,郑和此前是还出过一次洋,那次是东洋。记得曾经有几位大人在潇湘记吃饭,大谈倭国,他们笑的是日本国的什么将军抓了几个日本海贼,送来大明朝,皇上没理,让他们自己弄回去审,结果,日本官员居然在回国的路上就把那二十多个海贼蒸杀了。张科就记住了个蒸杀,即将犯人放在一只大甑上,下面燃起柴火,活活蒸死,他当时想的是,那个甑器得多大呀!

    关于郑和去倭国的前前后后是这样的,原来明初时,因倭贼犯境,太祖不喜,断了往来,后建文帝时,倭国使节到大明朝建文帝不理人家,燕王继位后,诏告天下,倭国也正想借这个机会与大明恢复关系,结果在节骨眼上,倭贼犯境,大明朝还折损一位百户,永乐遣郑和为使去倭国交涉。永乐是的思量过的,元朝时伐倭国,十万大军只游回来三人,不过永乐知道,现在的明朝的战船远非前人可比,唐时鉴真东渡,六次才功成,以明朝的实力,小小的倭国,应该是很容易搞定的。当然,永乐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要彰显国力,要让周围这些小国都知道大明天朝永乐上皇。

    永乐二(1404)年郑和将兵两万从浙江宁波府“桃花渡”出海,出使倭国。郑和使团同日本国王源道义进行会谈,会谈气氛良好,郑和宣扬大明王朝威德,同时也强调中、日睦邻友好,希望日本国能约束好少数不良分子的挑衅行为,求同存异,共同至力于区域经济合作。经过谈判磋商,达成了共识,解决了3大问题。

    一、源道义接受了明朝皇帝给他的“日本国王”封号和金印、冠服等,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双方签订了经济条约《勘合贸易条约》(《永乐条约》),推动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展。三、日王承诺积极解决倭寇犯边问题。

    这事,倭国国王做的非常之好,应该说是将军,他马上绑了海贼送过来,永乐帝大喜,封其为日本国王。(注意,这斯原来只是个将军,也就是大明皇帝的一纸诏书,他当上了日本国王,这位国王很多人可能并不太熟悉,呵呵,他有个后代却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聪明的一休哥)

    时不我待,张科回到京城没几天后,得出了这么一个重要结论,当然,主要还是王动点醒了他,这会,他算是知道,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了,生意上的事其实和官场上的事绑在一起的。早前王动这么说的时候,他还不以为然,这会,他算是折服了。好在家里养的鸽子不少,张科足足放了十只鸽子回长沙,才把,郑和出东洋和一下南洋的事说清楚,另外,他还特别交待,静之应近早安排妥当湖广事宜,唯有静之亲赴京师,方可大展拳脚。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六八节 武昌楚王】………

    楚王朱桢这个人王动还是知道一点点的,印象最深的是楚王是个不倒翁,朱桢所在的武昌是拱卫京城重要战略基地,这个楚王也不是吃素的,洪武时期,汤和都是要受他节制的,后来燕王靖难,他适时观望,赢得了燕王的好感。要知道,这个朱桢也是个会打仗的,当年镇压南面少数民族起义,他是把好手,且他就藩武昌的时候,护卫6500人,比燕王5770多了近一百人,可见朱元璋还是很的起他的,燕王南下,他没有去勤王,等于是助了燕王一臂之力。

    武汉的楚王墓是个很有名的旅游景点,但这会,这个楚王还没死呢,不知那的风光是什么样的。这个陵园还有段公案,当年楚王朱桢出来打猎,看到狮子峰前唐李邕墓地风水不错,便命人掘去李墓欲为自己营建陵寝,为这事逼死李氏后裔都御史李盛。挖人祖坟毕竟是缺德的事,更何况还逼死了人,自此朱桢心虚而生幻觉,于是在此建干佛殿以镇祟。这次兴工共建僧屋5400余间,又请来高僧无念主持寺庙,大做佛事,调经斋僧。寺中高僧无念禅师很得朱桢欢心,于是荐无念于其父朱元璋。无念回武昌时,带回朱元璋御赐寺额“九峰正觉禅寺”和诗文。后来无念高徒胜学在狮子峰前石崖上开龛,铭勒无念所得御赐诗。无念去世后,弟子又在左方数米处开龛刻其像以为纪念。

    王动一行三人,过了江,让人把行李之类的东西,送去潇湘记,他们倒是一人一马,直奔城东后世楚王墓而去。那寺庙很容易找,主要是规模太大了,不多会他们便游历到无念禅师的坐象,只见一老和尚,目视前方,脚著草履,正襟端坐于石座之上。左上方题诗云:“空有空无得正因,其中妙用是原真。本师住世无人敬,现灭应须假幻身。”右上方刻“武昌九峰山无念学禅师口像”字样。另一边是石刻的诗文,“御制喻僧无念”石刻,“御制”为篆书,余皆楷书。石刻周围刻九龙腾跃、祥云漫卷图案。王动不大喜欢这些东西,自然风光更美,这些个要放到百年后,可能有的一玩,这会太近了。一路上,三人倒是很引人注目,主要是三人牵着马,那样子,比读书人又多份英气,比跑江湖的显得又文雅。一行人玩的累了,也就打马回城,去投潇湘记。

    沿着高观山(后世蛇山)王动见识到了楚王府的气魄。城高近三丈,垒石而成,在山上时,王动就远远看到了这座王城,大大的城墙里面亭台楼阁建筑颇多。这会沿着这府墙走,才感觉到王家气派,这比长沙府的谷王府要牛B多了。

    漕帮的船家早早就把大掌柜的行李送到了三湘客栈,知道大掌柜到汉阳了,只是不见他过来,武昌府的两位掌柜也在等,也是有些传言了,都说大掌柜神仙般的人物,结果一看到王动,两位掌柜倒觉得,也是个寻常的公子形象,只是让人感觉到亲近。潇湘记掌柜姓程,一问问起这个楚王,程掌柜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楚王府位于高观山南麓,坐北朝南,背依高观山,占了半个武昌府城。武昌府城和近城之设施都是以楚王生活起居为中心。楚王府前有歌笛湖,是楚王种芦取膜为笛簧之处。榛子园是因楚王种植引自湖南武冈的榛子而建。黄鹤楼旁所建武当宫,是楚王祭祀神灵祈求降福之地。洪山背后有放鹰台,是楚王出城游乐时放鹰之处。山川、社稷坛是供楚王春秋祭祀之备。南湖老人桥为楚王行猎路过时所架设,城外有供楚王府厨膳专用的养鱼池,名鳇鱼濠,城东有一座楚王别墅桃溪小隐。城外大部田屋为楚王府护卫军屯田自给之处及所建广埠仓之故地。而设在武昌的省、府、县各级衙署,均环绕楚王府而建。

    楚王此人自燕王登基后,韬光养晦,不问事世,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奉祖训,率礼度,留心典籍”,“旦夕自警,恭慎俭约,恒存省己”。

    “武昌府城大半归楚王所有,城内布政司衙门,州府衙,江夏县衙,环王府所建”程掌柜还在侃侃而谈。

    “程掌柜,平时里,到这潇湘记往来的,有那些个贵客。”

    “除开王府外,潇湘记算是这武昌府城第一大酒肆,官员往来应和,大多会选在潇湘记,门口的太平街也是武昌府城里最热闹的街,除了黄鹤楼外,就数这人多了。”

    “程掌柜与王府,或是此地官员可有往来?”

    “楚王长子朱孟烷倒是店里常客,许是王府里的饭菜吃的腻了,时不时还会约起朋友过来坐坐。布政司大人也会过来,但极少言语,自得了大掌柜的酒精后,湖广都指挥使,武昌卫和左卫三位大人近来经常到店里走动。”

    “武人好酒,果不其然。”王动笑了,以酒交友,古今通用。

    “不瞒大掌柜,今日听涛居便为王府中护卫朱将军所定,过不多久可能就会到了。”

    “噢,程掌柜安排一下,我倒想见见这位朱将军。朱姓,也是皇家吗?”

    “大掌柜有所不知,王府内护卫逾万人,这些年裁了些,还是有数千人,这中护卫本是楚王二公子朱孟燡自领,如今听说二公子请辞卫指挥使,新换了位朱姓家将领兵,王府内朱姓家将有五六人,但程某还不知是哪位大人。”

    王动一直在盘算如何自然的接近楚王,看来今天晚上可能是个机会。

    “小六子,那白沙液还有几坛?”

    “只两坛了。”

    “送坛到听涛,程掌柜,若是朱大人问起这酒,你便说是潇湘记大掌柜赠于朱将军的。”

    “谨遵大掌柜号令。”

    因去了楚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