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永生阴阳师-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红莲业火,红莲,地狱:
(界名)八寒地狱之第七。梵名钵特摩padma,译曰红莲。为寒而皮肉分裂如红莲华也。瑜伽论四曰:“红莲那落迦,与此差别,过此青已,色变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故此那落迦,名曰红莲。”俱舍光记十一曰:“钵特摩,此云红莲华。严寒逼切,身变折裂,如红莲华。”
业火,譬喻)恶业害身譬如火。又名烧地狱罪人之火。以后者由前世之恶业所感故也。楞严经八曰:“以业火干枯。”
伏藏则指的是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说唱艺人》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形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
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
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据传,13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到茜藏弘扬佛法,发觉当时藏人的知识不能接受密法,也因为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茜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藏在不同的领域里。它们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这些东西等待将来时机成熟,让有缘、有成就者开启传播,故称“伏藏”。
伏藏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的遗物等。
最为神奇的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
从1000多年前的莲华生大师时期到现在,在这个漫长的藏传佛教历史过程当中,伏藏这一事实连续不断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第一个取得格西学位的汉族喇嘛洛桑珍珠格西的《雪域求法记》里,记载了“识藏”的说法。在后藏拉孜附近的扎叶巴寺,茜藏最着名的寺庙桑耶寺与青朴修行地,都会挖到经典。
茜藏最古老的土着宗教——“苯教”,在受到藏传佛教的冲击下,就有过“伏藏”的历史。历史上,苯教一方辩论失败,被信奉佛教的赤松德赞下令取缔。苯教徒不敢公开活动,他们到处埋藏苯教的经典,这些经典形成了苯教的“伏藏”。而到了9世纪朗达玛灭佛时期,佛教信徒也开始“伏藏”。
后来,宁玛派就有在某地挖出经典之说。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花生大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着名的如《茜藏度亡经》、《大圆满》等。
另类伏藏之说
佛经里介绍了不靠藏宝图而发现伏藏的另类方法。
一是成佛。诸佛和菩萨都有神力,不但能瞧见任何人的任何伏藏,还能让伏藏从地底下跑出来。例如《释迦降生释种成佛缘谱》记载,佛祖降生时,五百伏藏同时涌出;《阿弥陀经通赞疏》记载,曼殊师利菩萨降生时,七处伏藏同时涌出。
二是拜佛。如果嫌成佛太难,还可以拜佛。例如《三宝感应略录》记载,古印度有个穷人,想挖先祖留下来的伏藏,不知道具体位置,就去寺庙里祷告,绕佛像转了几个圈,回去就把伏藏找到了。
三是念咒。如果嫌拜佛太麻烦,还可以念咒。《佛心经》上卷有段“十方如来同印顶咒”,只要两手交叉,伸出中指,念“唵跋啰跋啰糁跋啰糁跋啰”,就可以透视地下,瞧见方圆五里内所有伏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二也有一段咒语,说是把莲子、龙脑、牛黄和郁金香捣碎,用牛奶和成糊,抹在额头上,念“唵阿牟伽末尼什罗钵头牟瑟腻沙地哩乞沙莎诃”1800遍,可以瞧见全世界的伏藏。
伏藏品到底指什么
在各种各样的佛教典籍中,其中有一种是用特殊形式保存和开取的,这类就叫做伏藏品。伏藏品里面除藏有各种显密书籍及经论密码的小箧外,一般还有佛像法器等圣物。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乃至科学家们都无法对这一神秘的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有些佛教徒对于伏藏这一概念也并不了解。
伏藏品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修法,也有佛像、甘露等,真可谓面面俱到,但最重要的是佛经。佛经里面的一部分是灌顶内容,一部分是与灌顶有关的修法,还有一部分是修法仪轨,另外还有其他从前行到正行的一系列具体修法。
 ;。。。 ; ;
第八章 重瞳
重瞳,也称重华、双瞳,分为双目重瞳和一目重瞳。一说为人的一目之中具有两个瞳仁,多见于史书或小说,例如《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以雪峰寺僧卓岩明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菽园杂记·卷十一》:“太宗……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蕉廊脞录·卷四》载无闷先生“左重耳,右重瞳”。然而现实世界中未见此种实例。另一说指一个眼球中出现两个瞳孔的异常现象,亦可能是瞳孔中有痣被误认为有两个瞳孔。
中国史书上记载有重瞳的只有八个人: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仓颉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圣人;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三皇五帝之一;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项羽则是旷古绝今的“西楚霸王”;吕光则是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凉国王;高洋是北齐建立者;鱼俱罗相传是用计设杀猛将李元霸隋朝名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家。
关于重瞳,最出名的是两个,第一个是舜,第二个是项羽。他们都是帝王级的人物。不过舜有顽父劣弟,而且死因也很可疑;项羽虽称西楚霸王,终亡于垓下。结局也不怎么样。代称项羽。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
比喻像舜一样的圣明天子。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杨大年'以诗贻馆中诸公曰:‘闻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明邵璨《香囊记琼林》:“三策献重瞳,独占鳌头圣恩重。”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
鱼俱罗,祖籍冯翊郡下邦县。身高八尺(约18米)体力过人,声音极其洪亮,平时说话的声音可以传出数百步之远。相传鱼俱罗眼中有双瞳。鱼俱罗二十岁时加入禁卫军,后因功绩被提升为大都督。其后跟随晋王杨广(即隋炀帝)征讨陈朝,立下军功被提升为开府,并赏赐大量的财物。征服陈朝之后不久沈玄懀、高智慧在江南发起叛乱。被派去征讨的杨素认为鱼俱罗英勇善战,便请他随军出征。鱼俱罗不负所望,每次作战都立下战功,并因此被提升为上开府并封为高唐县公以及叠州总管。后因母亲病逝辞职回家为母亲守孝。等他回到扶风郡的时候,正巧遇到杨素率军去灵州道打击来犯的突厥人。杨素遇到鱼俱罗非常高兴,便上奏要求鱼俱罗随军出征。后杨素大军与突厥军遭遇,鱼俱罗率领数名骑兵杀出,鱼俱罗瞪圆双眼大声呼喊,突厥人望风而逃,在突厥人军中杀入杀出,毫无压力。因为对突厥作战有功,鱼俱罗被封为柱国以及丰州总管。刚开始的时候,突厥人数次入侵丰州劫掠,但全部都被鱼俱罗擒杀,从此以后突厥人畏惧鱼俱罗而离去,不敢再在塞上牧马。
仓颉,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瞳”的记载。重瞳即“一目两眸”,也有人认为是“白内障”。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本文特考证一些重瞳的记载,其中一些资料来源于网上。代称舜。唐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清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
吕光,字世明,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是吕婆楼之子。晋朝时期十六国中后凉建立者。吕光本为前秦将领。淝水之战前夕,受天王苻坚之命征讨西域,降焉耆、破龟兹,威震西域,因此远方诸国皆来归附。384年十二月,吕光从西域东归占据凉州称酒泉公,收到苻坚死讯,改元太安,并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389年,称三河王,改元麟嘉。396年,复改称天王,国号大凉,改元龙飞。在位末期内政不修,各族叛离,埋下亡国因子。
高洋(529~559年),字子进,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北齐开国皇帝,齐文宣帝,550-559年在位。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亲为娄氏。出生时有异兆,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另外有人提到,但没有查到明确出处的还有:王莽;黄巢;
中医之中也有其间的说法:即一目有两个瞳神。为先天性瞳神畸形,相当于今之多瞳。《荀子》、《史记》中的“重瞳症”是世界上瞳孔异常的最早记载。解释:1重瞳子。2泛指帝王的眼睛。3代称虞舜或项羽。
 ;。。。 ; ;
第九章 风水 一
堪舆,即风水。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及形家,天师后裔、风水大师张金华云:易经风水、空间于风水、时间于八字。
《汉书·扬雄传上》:“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魖而抶獝狂。”颜师古注:“张晏曰:‘堪舆,天地总名也。’孟康曰:‘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堪舆,张说是也。”《文选·扬雄〈甘泉赋〉》李善注引汉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后因以“堪舆”指称天地。宋叶适《中塘梅林》诗:“物有据其会,感召惊堪舆。”明李东阳《植柘陈翁刲股卷》诗:“茫茫堪舆内,此意诚苦辛。”
即风水,指住宅基地或墓地的形势。亦指相宅相墓之法。“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参见“堪舆家”。
堪舆: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及形家。
堪舆:堪为天道,舆为地道。风水一开始就与天文历法、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是风水术的两大特征。
相地:是指观察地理形势。
青乌:得名于汉代相地家青乌子,又称青乌先生。
青囊:得名于东晋郭璞所得青囊九卷而著的相地术经典《青囊经》。
那么何为堪舆?《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它是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特殊的理论体系,从而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夭穷通。因此堪舆(风水)与人之命运休戚相关。
从之所以叫风水上又可以看得出,风和水在整个堪舆界学术理论中的重要性。其实,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气”。《黄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但为什么要研究风水呢?其实,气与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从宏观上讲,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发展的快。比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中叶,亚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得风气之先,于六、七十年代经济飞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的排头兵,给整个亚洲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为世界所瞩目,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当你去研究他们时发现,他们所处位置不同,语言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也不同,但是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环海地区。这种现实情况与风水理论不谋而合。而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我国,也是沿海地区较内陆发展更为迅猛。当然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风水理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黄泓露先生更是在国内首创“免费算过去,收费算未来”的方式,让算命和风水回归科学。
 ;。。。 ; ;
第十章 风水 二
堪舆(风水)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段话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这是“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郭璞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风水”理论的根本: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对于如何界定风水的好坏,郭璞的观点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后世风水师们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人们的发展繁衍。
然而中国数千年的“风水”观念却并非从晋代才突然产生。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墓葬中,一具尸骨的左右两旁赫然出现了用蚌壳砌筑的、图案极为清晰的“青龙”、“白虎”图形。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图形是古人对于天上星象在地上投影的理解,这与后世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概念隐隐相合。
到了风水术大肆张扬的魏晋南北朝,管、郭璞这样的风水宗师开始逐步完善过去有关风水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一种理论。唐末,风水大师杨筠松、卜则巍流落江西,其后世子弟逐渐形成了“形势宗”的风水派别。而“理气宗”开始时流传于福建,宋朝有位风水大师王推行其说,遂形成了另一大风水派别。
“形势宗”又称赣派、形法派、峦头派。该派学说注重在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理气宗”又称闽派、宗庙派、理法派。他们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其考虑的因素有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对于旷野、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故多注重形法;而对于井邑之宅,由于其受外部环境的限制,所以常常形法、理法并用。但无论“形势宗”还是“理气宗”,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这三大基本原则。
很多对风水有兴趣或初学的人士,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很多时从书本上看到或听到一些对风水认识较深的朋友谈论风水的时候,常夹杂一些风水的术语及杂题,而自己听不懂,但又不好意思发问。所以就跟大家谈谈风水术语的问题。
中国古代堪舆古籍中列示的“三条大龙”总图
六事:阳宅所研讨之范园,除了形法,皆是属于个案处理以外,在用卦与方位方面,大抵是指住宅以内者,一共以六种主要之项目作推论之主旨,通称之为阳宅六事。分别是
(一)门—指外大门、宅门、房门、后门,以住宅之实际状况而论。
(二)路—路是指大门以内至厅门中间之信道,是以其范围大小而作原则性之推论。
(三)灶—今日指厨房的煤气或石油气炉位置。
(四)井—今日是指自来水或者是水塔之方位。自来水又以厨房中用作煮食的为主。
(五)坑厕—现今之洗手间。
(六)碓磨…今日之住宅已经很少有碓磨之设施,除非是特定之职业,有磨转研碾之机械设备,方有推论之必要。
香火:是指祖先祠堂,土地祠神之祠,皆须安置于宅主之本命吉方,方为得宜。
尺法—阳宅之尺法,古有四种,(一)子房尺。(二)曲尺。(三)鲁班尺。(四)玄女尺。今日通常用者是鲁班尺。兹将四种尺法简介于后。(一)鲁班尺以常见“财、离、义、宫、劫、害、本”八个间隔,以“财、义、宫、本”四字为吉。(二)子房呎以九寸为九步。金星吉。火星凶。罗星凶。本星吉。紫燕吉。文星凶。计都凶。月悖凶。水星吉。此法令已不多见用。(三)曲尺以九寸分九步。一寸为一白吉,六寸为六白吉。八寸为八白吉。九寸为九紫吉,其余的“二、三、四、五、七”寸皆为凶。依此而论,阳宅之门,窗等尺寸,只以寸的余为吉凶依凭。譬如二尺八寸为吉。二尺四寸为凶等。(四)玄女尺以九寸分八步。贵人吉。天灾凶。天财吉。官禄吉。孤独凶。辅弼吉。以上诸法皆不忌加半寸。
五灶应日(吉凶俱同)(一)木灶—应三十日后。(二)土灶—应五十日后。(三)火灶—应二十日后。(四)水灶—应六十日后。(五)金灶—应四十日后。
月偶—阴宅为日奇,阳宅为月偶,故此,月偶即是阳宅的别名。
堪舆旁拱—是指二山中有一水,二水中有一山,其处立宅,形如水跳,而实为“旁拱”之吉。
宅基—可分之为六种。(一)平坡。(二)平岗。(三)平原。(四)平洋。(五)平田。(六)平湖。阳宅在山岗郊外之处,是取高而不取窝。
纳气—纳气与乘气不同,乘气是乘地气,纳气是纳理气,即是不以宅之坐向为主,兼取门、路之气。安灶忌日—正五九月—忌子卯日,二、六、十月忌甲子日。三、七、十一月忌癸酉日,四、八、十二月忌庚午日。
安床忌日—用建除十二神。心、昂、奎、娄、箕、尾、参。
五神—用于阳宅修造之条例。一:甲乙为青龙。(二)丙丁为明喜。(三)戌已为仓库。(四)庚辛为白虎。主白哭泣之丧事。(五)壬癸为盗贼。主有招盗。
福元—宅之坐为福德宫,人命各有所宜,东四命居东四宅,西四命居西四宅。
命向—屋有“坐、向”命有“东、西”。专论山向而不论命者大凶,专论命而不论山向者“小凶”。合命又合坐向者,则其福永固。
火向—灶“火门”直向四吉方“生气、延年、巨门、伏位”。
烟道—即今日之抽油烟机出口。宜出四凶方:绝命,五鬼、祸害、文曲。
吉凶配属—四吉方:生气、延年、巨门、伏位宜配床、香火、大门、后门、房等等。四凶方—绝命、五鬼、祸害、文曲宜配灶座坑厕、碓磨…等等。
其实风水之说起源于东汉之时,在东汉初,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中,始见载堪舆术专著,有谓〃《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日辰、灾应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数术〃六种之一。
班固评五行家之流:〃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又在《数术略》末总说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窥其意,
《堪舆金匮》作为其时堪舆家专著之一,奥旨不外与《史记》所述者同。
据《后汉书·王景传》载,与班团同时代的水利专家王景,曾〃以六经所载皆有卜筮,作事举止质于蓍龟,而众书杂糅,吉凶相反,乃参纪众家数术文书,冢宅禁忌、堪舆日相之属,适于事用者,集为《大衍玄基》。〃
由此可见,堪舆之术确如司马迁和班固评述,乃由汉以前占卜之术传承分化而来。
堪舆一词的释义,东汉许慎曾谓:〃堪,天道;舆,地道〃
测堪舆是谓天地之道。许慎此语,出自唐代初颜师古引注《汉书·艺文志》之〃《堪舆金匮》十四卷〃条下。
稍后,李善注《文选》中扬雄《甘泉赋》〃堪舆〃之句也引了许慎此语。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堪,地突也〃,〃舆,车舆也〃,并没有〃堪舆〃一词的联绵解释。颜师古和李善所引许慎语,很可能是出自唐初尚传世未佚的许慎注《淮南子》所涉〃堪舆〃句(参见《隋书·经籍志》)。而综观《淮南子》、《史记》、《甘泉赋》、《汉书·艺文志》所涉〃堪舆〃,解释为天地之道,是说得通的。
许慎之后,有郑玄注《周礼》,提及堪舆,是术书之名。其解《春官宗伯第三》所云〃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注谓:〃星土,星所主封也;封,犹界也。大界则曰九州,州中诸国中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娜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星、慧孛之气为象。〃
按郑玄说,汉以前即有《堪舆晰书》,后代所作《堪舆》以十二次论分野,尚存可言古者。郑说后出《堪舆》,即或班固谓堪舆家之《堪舆金匮》。而其术尚宗古代占星之法,即将木星或谓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轨道,等分为十二,称之十二次,又对应于地上之郡国,即所谓分野,视各天区星象变异而预兆对应地域世道吉凶。
 ;。。。 ; ;
第十一章 风水 三
从有关史实看,堪舆术在汉代甚为流行,占卜日辰吉凶是其主要内容,多属无稽迷信。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曾予非议或批判。如东汉王充《论衡·讥日篇》曾指出,其时流行于世的〃《堪舆历》,历上诸神非一,圣人不言,诸子不传,殆无其实。〃
汉末应动《风俗通》提到,其时〃《堪舆》书云:上朔会客必有斗争。〃应助以事实批驳此说荒谬:〃按,刘君阳为南阳牧,尝上朔盛撰,了无斗者。〃
后至三国时,魏人张晏曾有释义云:〃堪舆,天地总名。〃语出颜师古引注《汉书·扬雄传》之《甘泉赋》,也出李善引注《文选》中扬雄《甘泉赋》〃堪舆〃句。此说与许慎释堪舆为天地之道稍有出入而已,
堪舆综观《淮南子》、《甘泉赋》、《日者传》、《堪舆金匾》、《后汉书·王景传》各所涉堪舆之语,及郑玄、王充、应劭等提及的《堪舆》,以此解释,也是说得通的。
堪舆一词释义与相度风水直接联系,就现所掌握的资料所知,最早出自三国时魏人孟康。曾谓:〃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见于颜师古注《汉书·扬雄传》中《甘泉赋》〃堪舆〃句所引述者。
《旧唐书·吕才传》载,唐初,吕才钦遵唐大宗命,对世传风水术书加以刊正,〃削其浅俗,存其可用者〃。
吕才并将各类风水术书〃多以典故质正〃,对其中讹伪、穿凿及无稽拘忌者,每每痛加批判。其叙《宅经》云:〃至于近代巫师,更加五姓之说。言五姓者,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然而〃验于经籍,本无斯说;阴阳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