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阴司神道阎罗天子-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勿说是你,吾身为掌教真人,致使宗门长老被人杀害,甚至传承宝物五彩石都丢失在外,难道吾就不难受吗。”天阙扶着青松,无奈长叹,哎!
天阙道:“无奈吾等其他几位师弟都在外出,而宗门嫡传弟子也都受命在外采药寻物。门中无力,此时这段时日攸关祖师洞,没有祖师洞中懿旨,吾等岂能乱来!”
“唉!”闻言天术都是大恨一声,伸手打碎一只滚石,满面仇恨。
“师兄,要不吾与天辰子、天术师兄,再请上天残,一起去城隍庙铲除此贼!”天阳子真人在旁怨恨的道。而一旁的天辰子也是通红着眼,带着泪花看向天阙,大是赞同之意。
“胡闹!”天阙闻声恼怒,道:“且不说你等能否杀得此人,要是再引来那公孙霸、岷山泗水这些人的反扑,要宗门处于何地!好了,几位师弟,最近吾观天数,似乎群星即将混乱,可见这乱世中天数越来越诡异了,吾几人不得不小心啊。”
“还有那天残,今后休要再提他,此人现在心也早已不在门中!”
“天残当真可恨,当年要不是师尊仁慈,其早已死在上京皇室之中了。救命之恩、养育之情不思回报,当年天残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也是活该。”天阳子道。
“好了,此事也休提。而今吾等宗门不行,可吾会联系那北方代郡之人,让他们代为出手的,吾等这些时日还是以门中之事为要。”天阙道。
“是,师兄。”这些人无奈的散去,可对阎都的仇恨,却是难以忘却。
此时,人世间的天星混乱,诸气潜伏,随着天数的变化,天空中各种妖星闪烁出现。就连中央朝廷的气运龙气,崩溃的也更加迅速。
天数变化时,太一宗后山,气运莲花池中池水降落,莲花尽数变成黑色,十分诡异。
“啊……”一声恼怒恐怖的嚎叫声自后山响起。后山祖师洞中大片的黑气翻卷而出,朝太一宗山门中的气运莲池侵染,很显然,这一池的莲花俱都是被这邪恶的黑气侵染所致。
“贫道残喘了两千多年,你说此世乱世为吾时机,必能成就,再活一世,可为何,为何会天象演变,变得一点也不像你说的那般。”第一声是一声飘渺的苍老声音。
“师兄,师兄!这就是你的谋划,夺了吾,可一切到底不还是未有在你的掌握之中。”第二句又变作了中年声音。
“啊,父皇……,父皇……。”第三句声音变得更加年轻,怨毒冤屈的叫喊。
“嗡嗡……”祖师洞中,在一个模糊的蓬头批发的黑色身影上,一颗漆黑的骷髅头在洞中浮动,冒着黑气,回应着洞中的声音,上下颤动的嗡嗡直响。
仔细观察,这骷髅头牙齿咯咯直响,似是感应到了南方鲁郡中的神秘轮回力量气息,似是在忌惮着这种力量,警示着天数的诡变。
突然,黑色身影中又响起了第一声飘渺的声音,威严呵斥道:“闭嘴。天数变化又能如何,只能说明万事都不会注定不可改变,吾之功果就在此时,吾必将万事永存,谁也休想能够杀得了我,啊……”
“啊哈哈哈……”接着祖师洞中,又响起了一阵阵嚎叫恐怖之声,让人听了心神不宁,六神难安。
此时在太一宗这祖师洞前的洞口,幽冷的古灯闪烁护持着山洞。而在洞口的低矮巨石之上,俯首瑰趴着天阙、天术两人,面色忧惧,时而惊恐不安。
待得山洞慢慢平静下来后,两人已经吓得满身大汗,跪着的小腿颤动不停,这两人从没有像今日这般恐惧。
这两人完全想不明白,为何祖师洞近日为何突然产生异变。洞里闭关的祖师似乎走火入魔一般,每日都会恐怖嚎叫,让山中难安。也许这与近日发生的天数变化有关,可两人到底修行还未达到神通青冥、明悟过去未来的本事,所以心中只能各种猜测,却不敢妄动。
天阙真人在洞前试着呼叫道:“祖师,祖师……。”
此时天阙真人满面惊惧虚汗,毫无一点平日里天下第一正派的掌教威严。此时天阙不得不出声,祖师洞中祖师已经几日没有回复他二人了,让天阙、天术十分担忧。
“天阙。”祖师洞中飘渺威严的声音响起,洞口两人心中一松,祖师终于答应话了。
“祖师~。”天阙赶紧一下叩头趴下,声音都有些颤动,十分的激动。
可洞中之人却全不管天阙、天术两人心情如何,却见洞中之人自顾自慢慢道:“刚刚吾座观天机,吾太一宗将有血光之灾,招天残、天阳、天辰子、玄机、天翼、渊海他们都回来,吾太一宗封山隐士,挪往他处。”
“什么,怎么可能,有祖师在,谁能灭了吾太一山门?”天阙一下支起身体,睁眼不敢相信。
此时洞口前的两人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甚至就连祖师洞附近一些跪趴着的道童、太一宗弟子更是震撼,紧紧的低着头一点也不敢抬起。
“休要小儿作态!“洞中之人出言训斥天阙真人,似是不满天阙的惊恐。洞中的老者道:“天数既然演变,那就是说吾所看到的也只是一种可能,万事没有定数。”又道:“招他们回来,你们今后全面放手了那乾**山,让乱世全面爆发吧。”
“是,祖师。”天阙、天术两人点头答应。
“另外,派人立刻去那方刘氏,问问吾之协议那些世家是否同意。”
天阙再次点头,道:“是,祖师,不过我想去上京城一段时日,前番接连出现意外,吾等为祖师准备的‘紫金丹’至今还未练成,而宗门中也再难挪用出一罐‘紫气气运’,吾想去乾族的太庙中采集一些,供祖师恢复修为,弥补宗门气运。”
“可。”洞中声音最后一声响起,接着后山彻底沉寂下来。
只有太一宗后山的一片观察宗门气运的气运莲池,所有气运莲花还是漆黑幽暗,和不时冒出几丝黑色邪恶之气的祖师洞,昭示着这几日太一宗后山祖师洞的恐怖惊变。
很快,太一宗山外的竹海慢慢飘洒起云烟,忽然,大片的竹海消失,整个太一宗山门隐匿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蔓延山峦。
而自鲁郡出发,乾来等人在经过巨鹿城时,突然在城门外来了一批幽州骑兵打扮的人。
双方对持交接了一阵后,这些骑军将行伍中的长孙无垢接走。
随后,乾泰等人继续北上,大部队走水路朝并州而去,会在并州转到顺流而下直到蓟县。
鲁郡,第二元神阎都苏醒后,就召见了通判三人,随后就去了北地泰山县。阎都坐镇中枢,并要策动调度钱粮人马,支援肉身北方的发展。
这次太一宗隐世转明为暗的一变中,就可看出太一宗作为天下第一正道宗门的力量了。之前阎都、本尊乾泰能够进入太一宗又全身而退,并非是太一宗软弱。而是如当初在巨鹿城时天残真人告诉阎都的那样,太一宗的几大真人都分调在他处,而门中的嫡系精英弟子也不在门中。太一宗作为天下第一大宗,更豢养了三支道兵,也都在大乾的各地执行着其他事务。
第92章 举头三尺有典律
话说,在蓟县占据县衙的侯府中,陆判下乡核对人户被阎都召来后,两人就商议了些奏折之事。
在候府书房中,乾泰递给陆判一张奏折,让其读阅。
陆判看过后,赞同上旨主动相示臣服新皇,必能让皇帝龙心喜悦。奏折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能看清形势主动出击,先掌握一些朝廷上对待幽州的局势,对候爷十分有利。
陆判还建议乾泰随奏折一起,还应向朝廷献礼,以恭贺新皇登基,表露自己的顺服之心。
议完奏折,陆判向乾泰禀告,说了许多蓟县的民事情况。
幽州自古是北方贫寒之地,百姓生活贫困。
先前经受了黑水宗、黑山老妖的黑山、朝廷等的各方剥削下,更是不堪重负,家家艰难度日。而且这次蓟县候接管了蓟县,南方各地许多之前属于幽水宗的道院也快迅速没落,少了幽水宗的镇压,这南方各地的鬼邪之事也开始有些肆虐起来。
也不知是乱世到来的原因,还是由于少了幽水宗的原因。各地百信不但要面临着生活的困苦,更面对着猖狂的邪魔鬼怪作恶。
待得听到了陆判的禀告后,乾泰心有所感,从冥冥中的气运干扰上能够感受到这民间之事,是来自于南方和北方两个方向。
乾泰并不知道,这些在南方各地开始肆虐的邪修,有许多是受了太一宗阴暗一面势力的指使。大多邪魔来自于幽州北方代郡,那里是天下有名的完全属于魔道的修罗苦寒之地。
这时,看屋中的两人。
陆判,国字脸面容宽阔,身躯也是厚背宽肩,身躯大骨骼架子。虽然刚刚二十多岁,可看着却甚是憨实。
陆判身穿着青色的儒生服,宽大的衣袍披在壮大的身躯之上,这陆判也是一身样貌在人群中也算是异于常人了,颇有几分气质。
而此时陆判恭敬的向乾泰禀告这蓟县中的民情。
而乾泰呢,白净英俊的面容,一身金贵的侯爷蛟龙服,头戴花簇发髻,腰束玉带,斜跨宝剑,在桌案一旁盘坐听陆判俯身禀告。
此时两人却都没有闲谈的心情,而是在书房中沉心关注着政事。
陆判禀告了蓟县民情,乾泰并不知道其中详情,可其再想及这几人自己自上京一路来幽州所看到的百姓乱世生活,杀人而食、抢掠为恶、饥饿流民,心中更加立志要做人皇,要结束这罪恶的世界,教化众生善恶分明。
乾泰在陆判面前感叹道:天下黎民受水火煎熬,受‘异子’之痛(指民间的‘异子而食’的痛苦,这里阎都指的是机敏的痛苦。),朝廷无力,吾定当代为行德,霖泽这北方穷苦的千万百姓。”
闻言那陆判面色大惊,跪倒大声谏言道:“候爷慎言!”
乾泰闻言仍森严道:“陆判,能尽力,能为民做主,方不会是称为利欲之自私人。”乾泰是谁,本就是一方大神,怎么会屈服这些朝堂之上的潜规则。乾泰心中有为民的心,在自己臣子面前自然更是森严教训立下自己的规矩。
古时就是这般,你作为上位,自然要有自己的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矩下属自然就没有了行事依靠。
陆判听了无法,只得点头。不过陆判还是皱着眉头,宽大的身体佝偻的快着地了,诚挚的冒死劝道:“侯爷,为民做主之事,历来为人主之则,候爷不可沾染。”又咬牙确定的语气告诉乾泰道:“候爷有为民之心尚好,下官也心怀报恩黎民之情,可人道之事,此为定数,难以篡改。”
那还是因为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在此方人世间,自古都没有一姓序开两朝的往例。到了当年大晋开朝,太祖年间,太一宗的祖师天衍祖师更是将此事实阐述为太一宗中的宗门经义之中,说是人道定数。从此世间没有两朝同姓的说法就成了名言,由于有历史往例,此言也受到了各方势力的认同。
陆判此时这般说,就是怕乾泰犯了大错。陆判心里不禁想,当初在上京城外是时,自己还认为这殿下没有犯事的机会,本以为殿下也心中清晰,可此时看殿下,也是雄心不平啊。
“这人世间自古皆是‘河水西来东去,为何还是出了冥南这条南北大江?”乾泰闻声反问,他身为神邸有前世经历,自然有自己的理解。
乾泰肯定的阐述自己理解的人道更替,道:“人道没有常数,没有常形。人道更替仅万年,汝岂能看透,都是些没有定数的事!”
“这……。”陆判果然回答不上来。只得无奈道:“是,殿下。”
不过陆判还是死劝乾泰道:“陆判必铭记在心,可望殿下也莫要在人前失语,此乃朝廷、天下门阀之大忌。”此时,陆判见劝说不下乾泰,也只得暂先告吧,心中按定心思今后在寻机会再慢慢劝说。
“嗯”乾泰点了点头,称‘记住了他的话。’赞称陆判是一硬骨头,玉瑶公主倒是真给他送了一位谏言之人。
蓟县初建,显然又许多事情要做,两人接下来又说起了应对刚刚所说的蓟县混乱局面的对策。
乾泰胸有成竹,问陆判道:“陆判,汝以为此时蓟县百姓生活如此混乱,改如何重振朝廷刚威?”
陆判闻声知道侯爷在试自己的看法,静神思考一下,稳重道:“候爷,历来都是乱世用重典,此时当以森严铁律震慑屑小之徒,方有安定治下治安。”
乾泰点了点头,赞同道:“我也是这般认为,这几日你尽心整理户籍,而我要重开衙门,为百姓做主,开衙审案。”
乾泰又道:“不过许贴出告示,就说前日幽水宗混乱,破坏了县里的审案文书,所以旧案无法重审,只接新案!”
“候爷英明,蓟县的陈年旧案牵连太广,县里刚定,确实不是追究的时候。这般虽有些人会心生侥幸,可只要候爷定下几个大案后,足可使治下清明,使百姓归心。”
随后,乾泰又嘱咐陆判仔细编录户丁,查看县中的田地,并开始准备耕地工具。乾泰还有心在夏忙来临前,让县中的黎民组织起来,要在这到处山丘的荒地上做些大政。
两人就这般,在书房中商定了一件件治下的大事,这关系这往后近日治理县中的决策。这也是县中下属少,眼前乾泰麾下的文官,也只有陆判一人可以商议,要是待得乾铭等人到来后,那时再议事,就能出现言论满堂的局面了。要知道,在肥城来的行伍中,除了乾铭还有一些同文馆书生和乾泰的门客,都是乾泰身边智囊的基底。
几日后,乾泰有神通能观人善恶、明察善断、又对待恶人铁律森严。在县中侯府开府审案,频频都能为民做主。在经历了几个民事冤案后,县中贤名传播,立刻就开始传起了乾泰清廉的贤名。
人世间黎民百姓就是这般单纯幼稚,生活在最底层饱受压迫,当真的出现了一个清官后,立刻就会在百姓间的口语中被传得贤良非常。
而要是再办几个得体的冤案,那为官的清正贤名就会传的更是神乎其神。这在见识愚昧的穷苦老百姓中,能够办案,甚至比为官清正更能聚敛名声,自古都是如此。
乾泰在蓟县站稳脚跟后,随着百姓接受了自己的侯府治理,自己的气运在蓟县也弥漫稳定起来。而随着百姓臣服、信念朝县中侯府汇聚,在县城之上,已慢慢开始聚结起了一层淡淡的法度规则法网。
这‘法度法网’就是象征着一方府衙制度的实施,并开始慢慢起到约束百姓的作用。‘法度法网’代表着府衙的威信已经建起,并具备着威严的威力。
此类法网,对于阴魂外道神灵之类的更有天生的压力,当年第二元神阎都还是夜游神时,进入肥城,就是因此物需要附身方能遁入城中。
蓟县。
十多天来,乾泰除了审查案事,就是着陆判清点勘察河边梯田,有时其也会亲临实地看上一看,特别是因干旱而不能用的枯田。
县中虽然物资贫乏,可乾泰在这些天办执事物,从没有抢夺百姓的一针一线。且衙门差人出入每天都是在做实事,候府也审冤情办案件,也解决了许多县里的纠纷,使百姓慢慢接受了蓟县候府这一新的朝廷府门。
第93章 收回分身;泰山县民情,信仰
而乾泰送往上京的奏折,也在近几日后抵达上京。
在上京城中,奏折一到上京,消息就先传到了京城玉瑶公主的住处。玉瑶公主接到消息就惊喜而泣,随后就面见新皇,亲手将奏折、礼物献给了新皇。
新皇看到乾泰的奏折和礼物,龙颜大悦。玉瑶又上奏一路上迫害乾泰的等人,新皇就要重罚乾来等人。可刚接到消息,宫/内的大太监曹家曹景杭谗言劝说了新皇,于是最终翼州太守乾来也只落得个仅罚一年俸禄的结果。后来,青州曹家得到消息,曹家家主曹嵩更是做主支持袁绍擒拿乾泰,与袁家联手给予袁绍在朝廷上的方便,所以最终袁绍的罪责也是以有兵部文书为据无罪。
说来,也是乾泰就势力上还是不如这些世家的数代经营,这时时间的积累,非短时间所能超越的。乾泰在上京城中的助力就还剩下玉瑶公主、玉瑶身边的孟家官员关系和李同知关系。
蓟县
不久,慢慢有一些庙祝开始自南方来到幽州,是受城隍神、幽州蓟县通判的指使,来这里支援乾泰。
这些庙祝来这里,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蓟县传下城隍神的信仰。
可蓟县候府却对这些庙祝秘密下了死命令:城隍庙祝可宣扬善恶,可需宣扬信服蓟县候,但绝不可信奉城隍神高于蓟县候!治下但有信民信仰,具都要先拜候爷再拜神袛。
这让这些远到而来的庙祝很是不满意。
乾泰如此做是要宣扬属于自己的信仰,管理分身信仰的一种办法。
这也是乾泰要作为人主必须要做的为君之道,作为君主,自然要自己教化治下子民,容不得这些庙祝一丝马虎。虽然阎都的城隍信仰是属于乾泰的分身,可乾泰要想要成为君主,这其中的差别也要对下面的人划分清楚,让这些到来的庙祝明白蓟县候府的至高位置。
至于黑山老妖之前赠予的宝物重鼎,乾泰试了一的些秘法后,没有找到用法。宝物重鼎也被乾泰暂先收藏起来。
翼州泰山县
而此时在翼州的下邺东北的泰山脚下,泰山县。
这泰山县此时已经成为了城隍信仰北迁后的中心驻地,自从早日这全县信仰了城隍后,县中就很快来了各方的庙祝、武卒,大肆建设这山下的这座城镇。城隍神阎都派坐下的巨鹿城通判郑家翁,择县中善人俱都招入庙中化作信徒,闲杂之人又许以厚禄集中安置。而取代县城县衙的是重建的一座大庙,并又在泰山脚下往上还建造了一片巨大的庙宇宫宇。
自此这泰山县就成了大晋境内的城隍信仰的中心。
属于分身阎都城隍神的信徒数百万、上千万,蔓延翼州各处。从两州各地来的信徒、武卒聚集在泰山之下,再加上阎都为首的神邸、阴差,在大阴山山域北部这片山区豁然成为了即太一宗之后的又一巨大世外势力。
泰山县在南方就是下邺城的太守乾来的官府势力。可乱世之中,边军早已听调不听宣,甚至自前番翼州都督郑玄城死后,官府势力更加垂弱,也无力派兵围剿这太守脚下的一伙‘乱民’。
短短的一段时间里,这泰山脚下终日各地的信徒来此朝圣上香。城里城外到处都有虔诚的信徒在叩拜诵经,泰山县受信仰之力团郁。而且又有各地的阴差、夜游神来此述职,到山上城隍庙中的神域中面见帝君神邸。
方圆几百里的山域中庙宇建筑,一直到占据泰山山底。由此又可见古代有仙道之力显世,生产力也并不是十分落后。
在翼州城隍神信仰由豫南迁到翼北,信仰发展仍是十分顺利。不但如此,在幽州的本尊乾泰也是大受了分身的便宜。
就说是受太一宗指使,请自北方代郡的一些邪魔鬼怪这些日子里出入各地,祸害乾泰治地。这本是太一宗前番吃亏后,对乾泰的报复之举,要是没有城隍神信仰的庙祝在蓟县相助和黑山老妖的威严,只凭借乾泰此时能力,就难以继续治理蓟县,在幽南坐稳。
北方妖鬼骚扰,偶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在蓟县吃人害人坏事,大妖恶魔都在蓟县之外摄于黑山老妖的威望,不敢靠近。
小鬼乱世虽然是幽州常情,可仍然民不聊生。是在南方支援乾泰来此传播信仰的庙祝到来后,不断收妖除鬼,方让乾泰能照顾的了蓟县全局,让蓟县的子民能在乾泰的治理下安定下来。
而今,乾泰却在蓟县下下了死令,这种种要求,自然是让这些北方的庙祝大是不满。
这城隍神的庙祝不远千里前来,又是出力又是出人,对这蓟县候掏心出力,可这蓟县候还要让他们对外说,他们信奉的神邸要居于蓟县候之下,这怎能让这些庙祝同意。即使是这些庙祝都清楚,自己信奉神邸与这蓟县候关系不浅,可那也不行啊。这不是在贬低他们信奉的神邸吗?
负责这幽州信仰传播的阴神,是那涿郡通判范仲淹。
这些庙祝越来越不满,自然要祈祷上祷神邸。此事惊动了关注着蓟县情况的范仲淹,就去翼州泰山县求见了神邸第二元神分身阎都。
阎都解释了,道:乾泰为贤良之人,身怀天命,自己当投靠,为侯府天师。”
范仲淹不能理解,帝君身为阴司神邸,那真正的是有主掌生死的神通,身具千万人之上,世外逍遥,为何非要到这一小小的蓟县侯府中为官呢。范仲淹就问道:“帝君身为神邸,号为阴司之主,为何非要居于阳世一凡人之下?”
阎都虚言解释:“昔年,吾本为翼州一百世善人魂。与妖星显世乾于世乱世之时,当时至元帝正率群臣来此泰山祭天,吾与十九皇子乾泰都得天缘。有大地之母后土,为大地真我所化,招吾两人魂魄与泰山之下,传了一卷天书。”
“吾与十九皇子两人跟脚不同,当时十九皇子为长,名为阎罗,吾名阎都。大地之母后土对吾说:阎罗为天命之人,身具大功德,吾为辅选之人,当辅之。由此,吾方成就了阴司神邸,今日,当居于阎罗之下,助其大成就、大功德。”
范仲淹闻帝君神邸此言,就彻底震惊了,道:“世间还有‘后土’异人,不知是何种显圣?”
“非物、非人、非神、非妖魔,大地也。”乾泰模糊的道。
阎都此时自然是受了本尊的意识主导,这一番编造,是彻底要坐实了本尊的地位。而范仲淹闻言,也不敢不信。主要是此言太过匪夷所思,而阎都的出现也本就太过匪夷所思,再加上此言出自阎都之口,由不得他不相信。
范仲淹无法,只得再返回北方,压下了那些庙祝的不满,并传下了阎都、阎罗之间的来历之说。
有第二元神分身阎都在,作为主神,信仰由其掌控,也由不得这些下属反抗。否则阎都随时就可以将这些下属打落神坛,削去神魂。而那些庙祝,在接到了神邸传下的经文阐述后,出于虔诚的信仰和神袛的威能,也只能慢慢接受了阎罗这一称呼的存在。
当然,也有些别有心机的庙祝,可不容此等人煽风点火,就已被阴司阴差、夜游神拘魂刑罚了。
而关于蓟县候为天命神人的说法,也慢慢开始在百姓间流传。再加上这些庙祝在传播信仰、做事时,都会让入信的信徒先拜蓟县候,再拜城隍神,一来二去这治下的子民由种种事迹,还有乾泰的办案之能,越来越传说蓟县候的神异。
此种说法,在乱世之中就是谣言的力量,当积攒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产生非凡的作用。
话说,在城隍神的信仰北迁,在泰山的事情安定之后,第二元神分身阎都就去了北方。
第二元神分身阎都到了北方蓟县,对外称是任职了侯府的天师。
且乾泰主动收回第二元神分身阎都,收入自己身中。
这是乾泰第一次收回自己的分身。
两人功力合体,立刻体内的龙气、神力化合,身上激荡的法力浩瀚如海,而脑后的那颗‘世界鬼面桃树’更是被黑龙缠绕,化作盘龙树一般,更加的神异。
蓟县,在庙祝认同了蓟县候的治理之后,自然全县愈发安定下来。县里的百姓,也在乾泰的治理下,慢慢信仰起了乾泰。大股的信仰之力、民气每日聚集在本尊身边,经过人道龙气的吞吐转变,化作本身的气运,用作开辟体制、演化法度之用。
蓟县欣欣向荣,自然让蓟县乾泰的属下,甚是欣喜。
在此需要一提的是,之前本尊乾泰在翼州上任路上,对自己帮助的老丈而今也得到了城隍信仰的安排。
唯有那感恩赠与乾泰‘骨镜’的钱姓书生,却在豫北一带消失未能再寻到。
丢失了钱姓书生,乾泰自然要派人寻找,可找了许久,都没有找到。而幽州事务繁忙,乾泰不得已,也只得将此事暂先放下。
第94章 涿郡施琅
自从乾泰治理蓟县后,先收回第二元神分身阎都,又为民做主开衙审案、清点户头勘探田地。
经过乾泰十几日的努力,蓟县候府每日忙碌,慢慢被蓟县百姓接受,并透着一股活力,让人提及倍感欣喜。
蓟县治下,乱后的治安慢慢恢复,刑罚、法度也得到健全,百姓能够安居生活。
同样,在那些城隍庙祝的引导下,治下获恩感恩的子民,也开始信起了乾泰与第二元神分身阎都。
时下,蓟县所属的涿郡、及相邻的渔阳、乐浪二郡内的世家、衙门,也在关注着蓟县的情况。都在等着看蓟县候与辽东郡守打架;等着看蓟县候的败落。
虽然乾泰已经在蓟县呆了下去,并做了不小的大事。可人世间的上层势力对于蓟县候与袁绍的胜负,更倾向于来自南方大家的后者。
自施琅离开已七天过去,蓟县的乾泰手中的粮食快用完了。
候府没有粮食,这是一个大问题。
之前,乾泰接收蓟县时,县中本没有余粮。是乾泰自黑山老妖那里借了一万石粮食,暂作军资、衙门差役俸禄之用。
在古代,一万石粮食相当于六十万斤粮食。而乾泰而今麾下有两千秦铁树组建的金甲军,五百力士,五百飞鱼甲士,还有一些差役等。这两千精兵一人每天最少也要早晚两顿,且乾泰待兵优厚,为了让这些精兵能够重现先秦英姿加大锻炼每餐三大碗。这一个大汉壮士一天就能吃下四五斤粮食,算下来就过万斤,半个月就是十万多斤,这些人就是乾泰背后的一群大吃货。
还有那五百力士,每一个武力以为敌十,这食物自然更是骇人,不多每个人吃的跟打的一样,能打十个人自然也能吃的过十个人。这群人当初再上京培训时,人家的标语,就是‘一天十个大胖子,明日才能打的过汉子!’‘今天,你吃了吗?’,‘牙好,身体好,才是真正的好’…………所以乾泰为了保持力士的训练和战力,粮食也一点没有节省。
而剩下的那一群飞鱼甲士也要粮食,人家虽然自知是投降来的,不比乾泰的嫡系,可人家也要说了,要有待俘虏,要人道,嘿嘿。
半个月的消耗,乾泰的钱粮虽有节省,可也消耗到预备存粮。而今乾泰手中,也只有千余石粮食,节省的用,也只够两天的余粮。
而在这个时候,大家又因粮食之事,怀疑其乾泰让人耗费物资,大力勘探天地的正确性。
钱粮不多,治下官吏自然就消极,候府差役办事的效率也死气沉沉。
这个时候,乾泰不得已,只有将目光放在了黑山老妖和施琅的身上,以图得到需要的粮食。
四月十七,正当蓟县候府快揭不开锅,乾泰也如无米之炊、焦头烂额时,郡城的郡守施琅终于将粮食送来了。
施琅估算到了蓟县缺粮缺钱的情况,所以这次随来送到的,不光只有之前答应献给乾泰的十万饷钱,更有同样如之前黑山老妖赠予同样多的十万石米稻。
施琅来送粮食,那是要巴结乾泰,向乾泰表示顺从。
乾泰是谁,那是当今圣上的皇弟,天下有名的贤皇子,权势遍布朝廷上京城,在地方北面的大地同样是举足轻重。这施琅只是一个出身并不突出的地方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