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烟水寒 完结-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前的兵士却是一阵沉默。无人应和。
周士全便又大声说了一遍。
还是没人动弹。
那内监看不下去了,便尖着嗓子喊道:“听见周将军的话了没?还不赶紧照做!--你们可是要造反吗?”
范朝晖所带的这支军队,跟了他有将近十载,从北抗夷狄,到四处平叛,又到今年山南剿匪,都是由范朝晖一手挑选、训练,又身先士卒,一路打出来的权威和信赖。又加上范朝晖在谋士的应对下,对自己带的兵士训练得更是不同一般,以至对范家军来说,都是只知有范帅,不知有皇帝。更别说这几个在他们看来的软蛋,一个是不男不女的内监,一个一脸虚张声势的公子哥儿,还有个面相看上去阴险狡诈的兵部尚书,通通都不放在眼里。范将军既不发一言而走,他们就只有在此地留下,直到将军回来为止。
范朝晖手下第一得力的赵副将便慢条斯理道:“范将军并无一言对我等交待。我等不敢擅专,军法森严,请恕吾等无法从命!”
雷尚书便道:“镇国公已经交回虎符,不再是领兵的将军,尔等不用再听镇国公之令。”
赵副将右手握在腰侧的大刀上,只看着兵部尚书道:“我等是范将军的家将,只听范将军之令!”
黄公公便冷冷道:“你们这样做,不是为难我等,而是为难你们的范将军。--你们可是打定了主意,要置范将军以不忠不义之地?”
范家军的主要将领们互看一眼,便道:“公公言重,然我等军伍之人,有军中法纪限制,违军令者,立斩不赦。还望公公体恤我等,不要为难在下。”
黄公公这辈子,除了皇帝,还没有体恤过谁,自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便挥了挥手,让从宫里带出来的几个御前侍卫过来,只要拖了不晓事的副将下去,其余的兵士就自然听话了。
谁知那几个御前侍卫还未到跟前,范家军的后排便传来如狼嚎般地犬吠声。
大家俱是一愣,便见一条獒犬如黑色闪电一样,冲到正负手而立,一脸倨傲的黄公公跟前。
众人反应不济,黄公公只来得及惨叫一声,便被那獒犬紧紧咬住了喉管,在地上拖曳起来。
那獒犬似有小马驹般大小,一立之下,高过七尺大汉。又身手矫健,是在战场上杀过强敌,染过人血的,自是不同一般的犬类,全然不惧周围几个胆大的御前侍卫抽出来的长刀。
而黄公公被这獒犬咬在咽部要害处,只滚动了几下,就再也发不出声音,只在地上不断抽搐,那鲜血似泉涌一样从喉咙破口处射出来。
纵有人战战兢兢地提了刀要吓唬那獒犬,却反被那獒犬大张的犬口,尖利的犬牙给吓了回去。
有几个没经过事的御前侍卫已经脸色发白,不敢动弹。再有些胆小的,不仅低着头呕吐,还有人失禁的味道传来。
范家军的众将领兵士们都是死人堆拼杀出来的,就越发对这些软蛋起了轻视之心。
范朝晖奉旨去山南剿匪之前,却是将那一班獒犬都留在了京城。对付几个山贼,还用不着这些跟夷狄人打过硬仗的獒犬去送死。此次回京,他本想是集合所有的营队,重新布置一番。结果皇帝的谕旨打乱了他的计划,索性就先撩了挑子。他素知手下的本事,闹得大了,自然还是要让他收场。他就是要这些人看看,别以为是个人就能带兵。想让他范朝晖看人的脸色,那些人可是要先掂掂自己有几斤几两!
范家军的将领们亦早知自己的将军绝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是以将獒犬营里最厉害的一只先放出来,打杀了内监,先声夺人。那獒犬曾在漠北屡立战功,乃是皇上御口亲封的三品爵威烈将军。因有官职在身,那獒犬在范家军里,却是除了范朝晖,就它官最大。现下它老人家要出来主持公道,自是无人说范家军是故意纵狗行凶。只能怪黄公公运气不好,正好撞到三品爵威烈将军的犬口上。
周士全哪里见过这等场面,又见了血就晕过去了,倒还未来得及失禁。
那雷尚书气得发抖,眼睁睁就看着范家军所豢养的獒犬就咬杀了皇帝心腹内监,却让他如何回去交待。只又不敢再跟这些兵**硬碰硬。
气愤之下,雷尚书便自上了马,回宫里报信去了。
那些御前侍卫就赶紧跟着,也都骑上马去了。
地上便只留下一个晕过去的周将军,和被咬死的黄公公。
赵副将便叫了兵士过来,将黄公公的尸身一把火烧了了事。
那周士全被浓烟熏得醒了过来,睁眼却看见一堆大火里正烧着一个死人,便又晕了过去。却是以后再醒过来,已经神智不清,自此就浑浑噩噩起来。
范朝晖却不管部下都做了些什么事,已带着一帮亲兵骑着马快要到了范府。
而此刻京城禁宫里的御书房内,皇帝正对着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兵部尚书大发雷霆:“不过是让你去收回虎符,你是怎么办事的?!--还能让范家军的獒犬咬死了内侍!”
雷尚书分外委屈:明明是那黄公公激怒了那群兵**,要不是他自己跑得快,说不定现在也成了那犬口亡魂了。--却也不敢辩解,只伏地磕头。
皇帝气得将御书房里条桌上的奏折、湖笔、端砚和青铜小香炉一股脑儿地掀到了地上,又怒气冲冲地质问兵部尚书:“说!那范朝晖都做了些什么!”
雷尚书汗都冒出来了,却也不敢再构陷范朝晖。范朝晖不顾而去,范家军纵犬行凶,都让雷尚书意识到,这个范朝晖,绝对不简单。况且,他交符走人在先,獒犬咬人在后,所以故意纵犬行凶的罪名,其实很难安到他身上去。交了兵符,从律条来说,那些兵士,就不归他管辖了,自也不用为那些兵士的行为承担责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雷尚书是个相当识时务的人。范朝晖对那十二万兵士绝对的掌控力,让雷尚书不寒而栗,甚至都不敢深想下去。
现在听见皇帝暴怒,也是在雷尚书预料之中,权衡过利弊之后,便回道:“启禀皇上,镇国公痛快交了兵符之后,就自先回府去了,并无僭越之处。--想是那些兵士刚从山南剿匪归来,黄公公又是内侍,双方沟通不良,以至酿成血案。”
皇帝被自己的兵部尚书气得话都快说不出来了,眼看手边的东西都扔完了,就抓起一旁茶几上的热茶顺手掷了过去。
雷尚书本能地一躲,倒是躲过了茶杯,只茶水淋了他一头,便赶紧磕头请罪不绝。
皇帝只摊坐到了龙椅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平日里皇帝暴怒的时候,只有黄公公能有法子劝慰皇帝。现下却是无人敢上前捋龙须。四周围的内监宫女俱低头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皇后在**得知此信,也赶紧来到御书房,想劝劝皇帝。
一进门,就见到满地狼藉,屋里的人黑鸦鸦地跪了一地。
没想到皇帝见了皇后,更是怒火攻心:“当初是你建议要范朝晖领兵,你看看现在成了什么样子?”
皇后听了,只按捺住怒气,道:“臣妾有话要与皇上说。”
第一卷 庙堂 第四十九章 回府
常公公看着帝后又要吵起来,便起身又端了一杯茶过来,放到皇帝的案头。
皇帝端起茶杯,吹了两口,才觉得平顺了一些。便收敛了情绪,对地上跪着的众人道:“你们都下去。雷卿先去值事房等着。”
雷尚书便起身出了御书房。常公公也带着内侍宫女退下了,只留下帝后二人在御书房。
皇后这才气消了些,先就向皇帝福了福,道:“皇上莫要气坏了身子。要收回范朝晖的兵权,还得从长计议。”
皇帝就咬牙切齿道:“朕还没有收拾他,他到先给朕一点颜色看看!你说,朕要是就这样轻饶了他,以后让朕如何坐这个位置?让那些臣下如何看朕?朕还有何威望可言?--难道以后还要让朕看他范朝晖的脸色不成?”
皇后也知范朝晖是骄纵了些,只是现在却不是打击范家的时候。慕容家刚交了五城兵马指挥使一职,如果范家此时也没了兵权,那她和太子,便是别人砧板上的肉,任人践踏而已。就深吸一口气,劝道:“皇上圣心仁厚,德高日月。那范朝晖萤烛之光,岂能和日月争辉?--皇上过虑了。臣妾认为,现下最紧要的,是要立即收拢城外十多万兵士。如今五里坡那里群龙无首,若有有心人存心挑事,岂不是因小失大?还望皇上早做决断。”
皇帝初听到消息的时候,怒从心头起,一时恨不得拿了范朝晖五马分尸,又要将范家满门抄斩,才能一泄他帝王尊严被挑战的心头之恨,就有些口不择言。现在皇后一席话,才让他想起京城外,还有范家军十二万大军。今日若不能让他们顺利回西山大营修整,却是谁也不能打包票明日会有何事。此时若能直接拿了范朝晖下狱,固是爽快,可他城外的兵士,却不是好相与的。如今,皇帝不过是要他交了兵权而已,他的兵士就敢忤逆抗上。若是真拿了范朝晖。。。。。。皇帝也不敢再想下去。只深恨养虎遗患,现在尾大不掉,却是头疼得很。
想到此,皇帝便叹了口气道:“朕刚才话重了些,皇后也莫要往心里去。”
皇后就红了眼圈,用帕子轻轻拭了拭眼角的泪花,道:“有皇上这句话,臣妾就心安了。”又安慰皇帝道:“那范朝晖是有些骄横跋扈,不过他本性纯良,且对皇室忠心耿耿,自然比那些日常行事滴水不漏、心机深沉的人要好些。更何况,他的过错,众人都是看在眼里。皇上什么时候真的要办了他,现成的名头就在那里。--他是将刀递到皇上手里呢。皇上也不要太着急了。最近有些封疆大吏倒是有些蠢蠢欲动,不知皇上有何对策?”
皇帝见皇后转了话题,知她是不愿再谈范朝晖的事儿。--怎么说,也是皇后嫡亲的外甥,就是皇后的娘家人。但是皇帝并不想跟皇后继续谈论朝堂之事。以前,他要依赖皇后家族的助力夺位巩权。现下皇位已稳,宫里宫外都换上了他的心腹人等,自不必要再看皇后的脸色行事。便淡淡道:“这事儿,朕和各位阁老正在议。天寒地冻的,皇后还是先回宫去吧。”
皇后也不过是要转移一下话题,并未奢望皇帝便能对她推心置腹,便含笑起身道:“那臣妾就先告退了。皇帝也要注意保养。等镇国公入宫回事,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皇帝应了,便让常公公送皇后回宫,又召了雷尚书过来道:“你去范府传旨,让镇国公范朝晖去将他的兵士收拢好。虎符暂时先还给他。办完事情,就让他进宫见朕。”
雷尚书领旨而去。皇帝就又召了三位阁老议事。
而范府里,先一大早便有皇帝的内监过来宣旨,升了范朝晖做镇国公,又给镇南侯府换了牌匾和丹书铁券。
大房的众人自是喜气盈腮,接待前来恭贺的各房亲戚。
这时外院的一个小厮便飞跑过来元晖院,对大夫人禀道:“国公爷回来了!”
大夫人便带了一干人等迎出正屋,就见一个高大魁伟的男子,穿着一席绛红色大氅,急步往正屋这边而来。
安解语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府里的核心人物,前镇南侯、现镇国公范朝晖,不由凝目细看,却见他眉眼和范朝风极相似,就是下颌方正,显得刚毅果决,不若范朝风下颌稍尖,却是更为俊俏风流。
范朝晖进到院子里,看见程氏带着一干人等迎了出来,居然有四房和五房的女眷,就微微诧异了一下。
程氏只笑着道:“老爷回来了。”声音略微有些哽咽。
范朝晖便对程氏微点了头道:“回来了。夫人辛苦了。”又对人群里四房和五房的主子点点头。
林氏便拉着安解语也到了程氏身边,微微福礼道:“恭喜国公爷大胜回朝。”
范朝晖便温言道:“四弟妹,五弟妹,劳烦你们了。”
众人便簇拥着范朝晖进了正屋。
安解语看大房的一干女眷眼睛都黏在国公爷范朝晖身上,便拉了拉林氏的衣角,示意先告辞回去,好让大房的一家人好好团圆团圆。
林氏也是识趣的人,便和安解语一起向大夫人程氏道了乏,各回各院去了。
原来林氏昨夜从范朝云那里得知大房的镇南侯升了爵,做了镇国公,便一大早就赶紧过来约安氏一起去给大房道贺。
安氏本不喜欢赶这个热闹,无奈大家都是住在一起的一家人,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就算之前有过节,现下大房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候,也免不了要去锦上添花一番。更何况五房都去了,独四房不去,这府里又有人要说闲话了。安解语虽不畏人言,可也并不想做得太绝,影响了四爷和国公爷的兄弟情分,便就跟着去了。只未想到,国公爷范朝晖这么快就回来了。原以为在城外论功行赏也要大半日的功夫。那次范四爷和太子带兵回城,便是足足用了半日的时间。
而大房里,范朝晖就随着程氏回了正屋,换上家常烟青色缎面深棕色貂毛里子的外袍,扎了玄色犀皮腰带,更显得肩宽身长,渊停岳峙。
两人装束停当,便又急急忙忙地去了春晖堂太夫人处请安。
太夫人也是刚刚得知大儿范朝晖已回来了,也正在春晖堂上坐立不安地等待着。
这边范朝晖进了春晖堂,便先跪下给太夫人郑重地磕了头,又叫了声“娘!”
太夫人便拉着他起来,一起坐到了春晖堂正厅的横榻上,仔细打量范朝晖,又道:“这次比前几次出征如何?--我看你气色倒是比走的时候还好些。“
方嬷嬷便在一旁凑趣道:“我们国公爷是打过夷狄的。对付那些个上不得台面的小毛贼还不手到擒来?--太夫人也是太操心了些。”
程氏也凑趣道:“娘心疼大儿,也是有的。”
太夫人只笑眯了眼睛,就连连点头道:“人平安就好。最重要是一家人都在一起。”
众人还未来得及叙谈几句,府里外院的大管事便派了人进来,说外面有人有急事要寻国公爷。
这边范朝晖便给太夫人告了罪,匆匆出去了。
到了外院,范朝晖见是自己第一得力之人赵副将,也不意外,只问道:“出了什么事?”
赵副将便将獒犬咬死黄公公的事儿简略说了一遍。
范朝晖也不惊慌,沉吟片刻道:“你先回去,约束兄弟们。一会儿皇上可能就会派人过来传旨,让我去收拾残局。等我去了,再理论。”
赵副将领命而去。
果然不一会儿的功夫,雷尚书就带着皇帝口谕而来,又双手交还了虎符,还惭愧道:“雷某先前不当之处,还望范兄海涵。”
范朝晖微笑道:“雷兄过虑了。你我同朝为官,都是为皇上办事,就算有过节,也非私人恩怨。雷兄却是放心,范某不是那等公私不分之人。”
雷尚书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又卖好地低声将皇帝在御书房所言所行都全盘托了出来,让范朝晖有个准备。
范朝晖对雷尚书的示好自然心领神会,便拱手道:“此事全靠雷兄周全。范某这就去收拢了部下,绝不让雷兄担一丝风险。”
雷尚书也拱手道:“那雷某就先祝范兄马到功成!”又道:“范兄整束好军士,还要入宫面圣。雷某就不耽搁范兄了。先行告辞!”
范朝晖也客套一番,便和雷尚书两人出了范府。又看着雷尚书坐了四人抬大轿走了,才翻身上马,重新往城外五里坡奔去。
第一卷 庙堂 第五十章 较量 上
五里坡这边,先行返回的赵副将已将范朝晖之意跟同僚说了,又对下面的兵士传达了主帅之意。大家伙也都心安,就等着范将军回返。
不多会儿的功夫,一众悍马骄兵便踏尘而来,却是范朝晖带着亲兵骑马回转。
将军既到,自是令行禁止,手下的将官就各带着自己的人马,陆续回返暂居的西山大营休整。
范朝晖也跟着大军先回西山大营,和帐下掌管钱粮兵械供应的副将幕僚聚了一堂,盘整范家军此次出征山南以来的种种人员兵器损耗,又兼议论功行赏之事。
负责征钱粮的刘副将便禀道:“上阳县新任的县令安解弘做事十分用心。到任不到一月,已将范家军的钱粮都征到后年去了,且手段了得,并无一丝一毫加赋加税给普通百姓,俱是从上阳县及其周边地域的富户地主中收取。结果吓得不少大户都带着田地,投到我们范家军麾下。”
范朝晖便颔首道:“那上阳县安县令是舍弟的姻亲,为我们范家军出一份力,也是应当的。”
帐里的将官幕僚们对范家内院的情形虽不是十分清楚,却也知道范大将军嫡亲弟弟娶的正是安家的嫡女。大家都是聪明人,一点即透,此时得知范将军已将自己的姻亲安置到这样一个对范家军至关重要的位置,便对大将军又敬畏了几分。
要说流云朝自太祖开朝以来,本来分封了自己四个嫡亲的弟弟为东南西北四王,驻守四方,掌一方政务军民事务,俨然是流云朝中的“国中国”。
其后太宗皇帝继位,四位叔王里面就有三位反叛,力图夺了大位,只有驻守江南的南王一系未参与夺位。只是太宗却是个不世出的奇才,天生神力,且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又精通格物开致等种种在当时被认为上不得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既锻造出了比青铜更精良的精铁兵器,又炼制出了镜子玻璃等前所未闻之物,将流云朝打造得蒸蒸日上,国力日强。三位叔王反叛,却是挑错了日子,就被太宗亲自带着大军,灭了三位叔王。
叔王既灭,太宗本打算要废黜诸王分封,所有的皇族中人、世家大族都要圈到京城居住。又打算在国境处采用屯兵制,领兵的将领每三年一轮换,既避免带兵的将领拥兵自重,又可扼住世家豪强的咽喉,将兵权牢牢抓在皇帝手中。
孰知第一条废黜诸王分封就遭到了强烈抵制。特别是南王并未参与谋反,且为太宗出了大力,没有充足的理由废黜。几经权衡,太宗只好退而求其次,同意只保留南王一系,只是王位不能世袭。每代南王殁后,都要由皇帝重新分封给新的皇族中人,这才平息了皇族内部的纷争。只仅此一事就耗时日久,又可能是天妒英才,太宗皇帝还未来得及执行屯兵制和轮换制,就一病不起,未留下后嗣就薨世了。
太宗一死,流云朝皇室又起内乱。那南王一系却是太祖一辈的正统,且又对太宗忠心耿耿,出过大力的。而南王妃育有四子,后嗣绵长。就在众人簇拥下,做了流云朝的皇帝。现在的皇帝明启帝,就是这南王一系传下来的。
当年南王继位之后,就将自己最疼的幼子封了南王。又将东南、西南、营北三个大区设了州牧,节制地方,并未采用太宗的屯兵制和轮换制。而流云朝的三路大军供养,三百年来,都是从这三方州牧而来。
范朝晖所带的范家军,便是由营北州牧这一系供养的东昌营,自从范朝晖带了之后,便被世人都称为范家军,东昌营一称无人再提。只这营北的州牧,当年在夷狄入侵之时殉了国。此后流云朝的文官无人愿去营北任州牧,这州牧一职,便由范朝晖代任了。而上阳县,乃是营北大区最富庶的地方。虽划归营北,其实更靠近东部沿海一带,离京城流云城只一天的路程,实是营北大区里最实惠也是最重要的一地。
如今安解弘任了上阳县令,自是对范朝晖如虎添翼,再不怕有人在范家军的后院起火。
另外两路大军,却是东南大区供养的象州营,由东南州牧谢成武的嫡长子谢顺平带领;以及西南大区供养的豫林营,由西南州牧韩问的嫡亲叔叔韩永仁带领。这两路人马和范家军都差不离,只战斗力却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这两区承平日久,地方上虽比不过江南,却是比营北要富庶得多,所以兵器械甲都远胜范家军。
明启帝登基之后,为了削弱世族豪强,先将东昌营的将领用计拿了,换了自家的亲戚范朝晖上任。就将营北大区轻而易举的拢回了皇帝手里。明启帝便有些志得意满,又打上了东南区和西南区的主意,便屡派官员到这两区任些不重要的职位,给两族人添堵,又赐了房屋田舍、爵位封地,让两族的嫡系之人到京城居住。
东南和西南之地,本就比北地富庶,愿意扎根的人比北地多。谢、韩两族在东南和西南经营日久,两地的州牧将官等要职都由各族举荐,便一直都只在族里世袭,皇帝也很难插手。现下面对皇帝的谕旨,谢、韩两族只声称家中尊长病弱不堪,现下遵医嘱不敢挪动,上表皇帝,希望皇帝宽延一段时日。等尊长病愈之后,再行迁居,其实割据之心已起。只碍着范朝晖是皇帝嫡亲的外甥,且英勇善战,才只拖延着,等待时机。也因此,皇帝要夺范朝晖兵权一事,已让谢、韩两族在京里的探子得知,飞马报到了东南的都城象州和西南的都城豫林。
皇帝在御书房里和三位阁老议了半日,并无一人拿出有用的策略,便有些烦躁,道:“三位阁老要还是没有主意,朕看这阁老之位,还是应该让有能之士居之。”
曾阁老到底到底老练些,便道:“如今之计,只有笼络着范将军。那两地的人,虽有不臣之心,却看在范将军份上,不敢轻举妄动。--若那两地之人真的反了,皇上自可将范将军派去平叛。若胜了,皇帝去除了心腹大患。就算是败了,以范将军之能,自是能和那两位打得两败俱伤,皇上却是可以做个得利的渔翁。自此天下承平,吾皇无忧是也!”
皇帝这才有些动容,细思了一会儿,道:“若是范朝晖胜了,却无人辖制得住他,又如何?”
曾阁老便吃惊道:“皇上何出此言?范将军家人眷属都在京城。等范将军出外平叛,皇上对范将军的家人多加照应便是了。范将军必会感激涕零,为吾皇鞠躬尽瘁!”
皇帝对曾阁老的话便心领神会。东南和西南的谢、韩两族拒绝将嫡系家人搬到京城来住,不就是担心皇帝将他们的家人当了人质扣住了?--范家嫡系都在京城,只有范家旁系却举族住在翠微山附近的朝阳山上。旁系都未出仕,守着祖业祭田在乡间,倒跟嫡系关系越发远了。皇帝倒也不怕范朝晖在外掀起风浪。便将之前被范朝晖激起的怒气平息了几分。
曾阁老又进言道:“当年太宗留下的屯兵制和轮换制却是可以试行一番。”
皇帝便和三位阁老计议已定。既然谢、韩两族暂时不能搬迁来京,就让他们两族任要职之人先轮换一下,来个釜里抽薪。便拟了旨,将东南象州牧谢成武和其嫡长子谢顺平将军调任到西南豫州牧,而西南豫州牧的韩问和其叔叔韩永仁将军就调任到东南象州。各区下面的军士却不变,只调换了两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这边常公公便进来禀道,镇国公范朝晖入宫面圣来了。
==================================================================================================================================================
作者的话:应该是周日早上的加更。结果忘了。补上。^_^
另外,这一章很重要,有木有兰心慧质的MM看出本文架空的是以哪个朝代为主的历史背景?--可以在评论区发贴。参与猜谜的MM俺给乃加精送分。
友情提示:不是明清这两个被穿成了筛子的朝代。
第一卷 庙堂 第五十一章 较量 中
皇帝便让阁老们退下,宣了范朝晖晋见。
范朝晖自是三跪九拜,又就黄公公被打杀一事请皇帝责罚,言辞肯切,身段放得够低。
皇帝的厌弃之心便少了很多,又要仗着范朝晖帮他镇住场子,就有些后悔自己冒进了些,便对打杀太监之事轻描淡写地揭过,只道:“范卿不必过责。以后行事要三思而后行,莫要鲁莽冲动。”
范朝晖自是感激涕零,又对着皇帝表了一番忠心。
皇帝这才展了颜。
范朝晖自宫里回来,已是戌时中,天已全黑。北风呼啸,天上浓云密布,看上去象有大雪的样子。
身边的亲兵便嘀咕道:“这么大雪,那夷人过不了冬,说不定明年春天又要过营州了。”夷人每遇荒年,便将流云朝当了米袋子,随时过来提取。只遇到了范朝晖,才不敢再轻举妄动。不过若是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夷人左右是个死,说不定又要犯境。
范朝晖也不言语,只一路在心里思量,便进了大夫人程氏的正屋。
程氏只等了范朝晖一晚上,终于等到了人回来了,便着紧安排衣食热水,又端上参茶,给范朝晖驱寒。
范朝晖虽有功夫在身,今日忙乱了一整日,也有些累了,一杯参茶入口,便觉得和缓了许多,就道:“馨岚,你也坐下,让丫鬟去忙吧。”
程氏便依言坐到榻上小桌的另一边,指了桌上青花瓷盘上热气腾腾的数个蟹黄小包子道:“国公爷趁热吃了吧。这是四房的小厨房鼓捣出来冬日里的蟹黄包子。敬给了太夫人,太夫人觉得好,今儿就让大厨房专门做了几笼,给国公爷专门预备着,好做晚上的夜宵。”
范朝晖便“唔”了一声,拿起筷子,一口气吃了五六个蟹黄小肉包才停手,便问大夫人道:“这包子确有蟹黄的香味和口感,只是终究还是吃的出来,并不是真正的蟹黄。却是用什么替代的?”
程氏笑道:“其实这都是四弟妹想出来的法子,用了上好的高邮咸蛋黄捣碎了,配上高汤,和新鲜的猪里脊肉,细细搅了,包在一起,和真的蟹黄也差不离。--本来是用来哄则哥儿的。现下却是连娘和四弟都吃上瘾了。”
范朝晖便放下筷子,不悦道:“大冬日的,没有蟹黄就不要吃蟹黄包子。之前对则哥儿不闻不问,现下又这样纵着则哥儿,那安氏到底安的是什么心?--自古慈母多败儿。你这个做大伯母的也不管管。”
程氏便叹道:“四弟妹如今把则哥儿稀罕得跟眼珠子似的,谁要管教则哥儿,就是要了四弟妹的命。”
范朝晖皱眉道:“这是为何?”
程氏就转了话题,道:“此事说来话长。国公爷要不要先去沐浴?尘香已经炊好水,候在净房了。”
范朝晖就起了身,任凭程氏给他松了腰带,换下外袍,就要去净房。却听见院子里一阵喧哗,紧接着,正屋门口就传来隐隐的哭声,伴着一声声“国公爷”的呼喊。
原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