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仙演义未完-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说,心底却暗暗有了主意,乃自上九天。窃取了玉帝的息壤乙

    息壤治水,果然奏效。此物乃土行至宝。能自行吸纳周围地气。化为两岸高山。水涨一丈,山亦长一丈,总能堵住洪水,不使泄露。

    只是天庭既然失了息壤,地气镇压不住,便无以往厚重,三洲宫殿,不免有些漂浮。此种情形,短时虽难现,但时日一久,自然可以察觉端倪。因此数日之后,息壤失窃之事,终于被玉帝觉。

    区区凡间人族,居然胆大包天,敢盗天庭重宝!玉帝勃然大怒,乃派天庭大将,杀蟋于羽郊,取回息壤。

    此事虽但小中见大,耳知天庭威严。在人间沦落到了何等地步!玉帝越想越怒,烦躁不安。近侍之仙,莫敢一言相劝!

    这一日,玉帝突然想起瑶姬下界,良久未归,急令天兵查看。少时天兵报上。得知瑶姬在下界与人间男子婚配,已有子女降世。

    人间网窃天庭息壤,瑶姬又不顾仙凡之隔、天庭皇家体统,私自下配凡人。岂不是被人笑话?玉帝气上加气,怒不可揭,再不顾兄妹之情,传令道:“下界捉拿瑶姬一家上天庭问罪,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天兵天将领命,下界

    瑶姬见天兵天将气势汹汹而来,欲动干戈,喝道:“我乃是天帝亲妹。尔等岂敢冒犯?”

    天将说道:“陛下有旨,你私配凡人。坏了天庭体统,着即捉拿回天庭问罪,若要反抗,一律格杀!”

    瑶姬听了,脸色白,求恳道:“既是如此,我随尔等回天庭就是。但我夫君与三咋,子女。都是凡人,却无罪过。还望饶恕他们性命”。

    天将喝道:“陛下金口玉言,杨家满门。俱要捉拿,不可放过一个!”

    瑶姬知道玉帝心肠网硬,对杨天估哀哀泣道:“夫君,我自与你成婚以来,夫妻恩爱,本待白头俏老。不意天人有隔,竟招来如此横祸。天家无亲。兄长无情,只怕此去之后,我一家大俱要丢了性命”。

    杨天佑虽是凡人,也是有血性的男子,闻言说道:“娘子,我等既,然无幸,不如与他们拼了,好歹护得三个孩儿性命!”说罢,一边要杨昭兄妹逃走,一边手持兵器。抵挡天兵天将。

    那些天兵天将见他反抗,哪里会留情,刀刃相加,转眼已将他刺倒在地。

    瑶姬见夫君殒命。也冈强起来,化悲痛为力量,施展法术,来与天兵天将舍命相斗,争取机会,掩护子女逃离。那些天兵天将知道她是玉帝嫡亲妹妹,争斗起来,不免缚手缚脚,又见她招招拼命,到也不敢真将她杀了,因此倒被她拖延了片刻,这才擒住。

    却说杨家三哼子女,因为是仙凡混血,倒多少都有些天赋异秉。其中杨昭英勇,杨戬纨绔,杨婵柔弱善良。

    此番突遭大变,稚童失估,只有老大杨昭有主见。见父亲为保护自己兄妹惨死,虽然悲痛,也知缓急轻重,连忙带领弟妹亡命而逃。

    但瑶姬夫妻舍命相拼,亦只能阻得天兵天将片刻时间。杨昭见追兵迫近,与杨戬和杨婵说道:“我先去引开追兵,你二人各寻路逃命。三人分路而走,即便被他们抓到。也不至于一网成擒,总能多几分生机!将来我兄妹之中,但有一个存活,务必学得法术神通,救出母亲,报此大恨!”杨戬和杨婵幼哪有主意,皆点头答应了。

    于是杨昭故意现身,引来大部追兵,亡命逃离而去。杨戬和杨婵避过追兵,也分别逃离。    杨昭虽然有勇有谋,但到底年纪不大,能力有限,天兵天将又全力捉拿他。却哪里能够顺利逃走?眼看追兵越来越近,杨昭终于逃无可逃,暗道事已至此,不如轰轰烈烈而死。于是猛咬牙关,就要回头与众天兵天将拼命。

    却说九疑山朝真洞玄玉道人,得了镇元子之命,以通灵玉盆先天之功,修复破损的幽冥旗,这一日,正好大功告成。

    玄玉道人思道:“师尊有言在先,此旗乃七师弟之物,日后他有大用。还是早早送还为好!,小于是出了洞府,驾虎乘云,往桃源山玄毙,洞而来。

    行到半路,突见前方一道红光,阻住云路。红光之中。怨气冲天。暗藏血光凶兆。玄玉道人不由有些惊讶,乃命啸天虎暂停云路,往下方一看,只见天兵天将,正在围杀杨昭。杨昭虽然悍勇,无奈年幼力弱,眼看抵敌不住,就要殒命。正是千钧一,命悬一线之时。

    玄玉道人掐指默算,已知大略因果,自语道:“玉帝所为,未免太过极端!此子今日既为贫道所见,倒也是有缘!”又喜杨昭根骨奇佳,遂有收徒之意。

    那下方天兵天将。已将杨昭击倒在地。就要格杀。谁料一道金光闪过。众将眼睛一花,待仔细看时。地上哪里还有杨昭踪影?

    杨昭本来闭目待死,不料金光一闪,身体一轻,已在一团祥云之上。只见一个道人,慈眉善目。座下一只斑澜巨虎,神骏异常。

    杨昭死里逃生,不知所以,正待开言询问,那道人将手一摇,以示不可多言,先行一催坐骑,已带着杨昭,风驰电掣而去。待停下时,已过了万里之遥。

    杨昭见了他这般神通,不由万分心折,伏身拜道:“小子杨昭,拜谢道长救命之恩。敢问道长法号如何称呼!”

    那道人答道:“贫道九疑山朝真洞玄玉道人是也!因见你含冤待死。境况堪怜,贫道恰好路过。特地救你一命。”

    杨昭年幼,瑶姬又希望过平淡日子,并不与他们说神仙往事 却哪里听过玄玉道人之名?

第206章 既有名师传道术 岂无至宝劈桃山

    旧汉为玄玉道人只是普通仙家,因说鲨!“鲨长救命子愕,一从齿难忘。但杨昭之事,牵涉天庭,只怕道长仗义出手,反而弓来灾祸。到时杨昭百死难赎其罪。不如就此告辞。如若杨昭能侥幸不死,将来必报道长大恩大德!”

    玄玉道人见杨昭忠义,哈哈大笑,越看越喜,说道:“你年龄尚幼,未闻贫道之名,贫道也不怪你。但旁人怕了天帝,贫道却不惧怕。须知:天上自由天庭管,地上却有地仙尊。”

    杨昭向来以为天下地下。唯天庭至高无上,尚是次听说此语。将信将疑。说道:“道长所言,可是实情?”

    玄玉道人笑道:”自然属实!贫道见你根骨奇佳,一场相遇。也是有缘。不如便拜贫道为师如何?”

    杨昭哪里还不愿意。当即纳头便拜。口称:“师尊!”

    玄玉道人得此佳徒,欢喜不胜。

    杨昭既然脱了生死之灾,不免想起家中惨事,骨肉分离。不由得虎目含悲。玄玉道人说道:“徒儿勿急,且先将实情详细向为师道来。”

    杨昭定了心神。遂将前因后果,向玄玉道人细细说了一遍,又道:”弟子还有一弟一妹,弱稚逃亡小实在可怜。如今不知是否逃脱了天庭追杀!”

    玄玉道人安慰他道:“莫急!莫急!待为师为他们算上一算。”乃运神通。掐术数,闭目推算片刻小与杨昭说道:“他们二人,各有因缘,都是遇难成祥之景,非天折之相,日后自有再见之期,你且不必担心。”

    杨昭听了,顿时放心不少。于是玄玉道人带领杨昭,先往桃源山玄光洞送了法宝,再一道返回九疑山朝真洞,悉心传授爱徒神通不提。

    杨戬与杨婵分路而逃,好不容易摆脱了天庭追兵。杨戬幼年虽然纨绔,喜欢驾鹰斗大。但那是有兄长杨昭宠爱之故。如今兄妹失散。独自一身。杨戬心志也渐渐成熟起来。他想起临别时杨昭的吩咐,于是寻名山,访仙道,不辞劳苦。终于机缘巧合,拜得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为师习得**玄功并诸般阑教**。

    杨婵的拜师之路,却是吃尽苦头。玉帝惩罚瑶姬一家,便是杀鸡做猴。有意向洪荒众生显示天庭的威严。那些普通仙家,一旦知道杨婵与此事有关,都怕惹祸上身,不敢收纳。杨婵历尽千辛万苦。一无所获。

    最后有一位散修,名作菡芝仙,与她说道:“妈皇宫女奶娘娘。济世救人,功德无量,心地最是仁慈。你不如喜求恳娘娘,或有办法!”便赠了杨婵一道巽风符。助她上路。

    杨婵来到奶皇宫前,跪地不起。女妨娘娘闻之”中暗道:“天庭初立,威德不张,终究有些不妥。我若收她为徒。只怕倒坏了玉帝脸面!”待要拒绝,又看杨婵楚楚可怜。娘娘不由心软,先默算一番因果,与她言道:”尔一身之事,牵涉天庭体面。我也不好插手。不过你可暂时居住在我宫中,料想无人敢来为难。

    待十年过后,自有云开月明之时!”

    于是杨婵遵女奶娘娘之命,从此居住在娟皇宫中。她虽不是娘娘弟子,闲暇之时,也舟妈祖、九凤学一些法术,倒比得一般修炼之功。

    却说当时,众天兵天将搜索皿方,皆不见杨昭踪迹,杨戬、杨婵也踪影皆无,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就拿住瑶姬,上天禀报玉帝去了。

    玉帝见拿回瑶姬,有意要立天庭威严。因此毫不留情,在天庭之上,当众历数其罪状,又将其压在洪荒中的桃山之下,日日受阴风地火煎熬,以示严惩,并在此山之上,亲自施以符咒镇压,防止她变化逃脱。

    时光住您,岁月如飞。一晃十年已过。

    这一日,玄玉道人唤来杨昭,与他言道:“徒儿,你上山修行。到如今已经十年有整。这十年之中,不知你收获如何?”

    杨昭拜道:“师尊。徒儿虽然学得了一些飞腾变化之术、龙虎运转之功,但都是筑基之法,大道渊深,无穷无尽,远未曾窥得堂奥。况且徒儿又未与人争斗,如今所学。连自己也不知是多是少!”

    玄玉真人说道:“你既有此心。足见道根深种,将来成就不凡,为师心中甚慰。但是修道之路。无穷无尽。劫难重重。若是心有挂碍,六根不得清净,影响修行事还容易走上歧路,却是不可不慎。因此依为师之意。还是先将凡俗之事。做个了断为好!”

    酌…8比…泡书昭不样的体验!

    杨昭闻言,身躯一震,问道:“师尊所言,可是徒儿母亲之事?”

    玄玉道人说道:“正是!你母亲被“

    心二…七业下。受,十年苦楚六你身为人午,如今学道既被川一贼,便该救出母亲,报答养育之恩。才是正理”。

    杨昭不由虎目含泪,说道:“徒儿日日夜夜,都想救出母亲。只恨没有治天法力。不能与天庭相抗”。

    玄玉道人说道:“小徒儿,你也无须妄自菲薄。区区十年之功。你便修炼到太乙境界,足见根骨奇佳,人间少有。以你如今一人之力。固然不能与天庭相抗,但为师自然也要为你谋划一番,助你成功”。

    杨昭拜道:“恳请师尊指点一条明路”。

    玄玉道人说道:“我闻桃山之上,有玉帝亲施符咒,镇压你母亲。若要强行移山相救。只怕以为师之能,也颇要费一番周折。再说。即便救出你母亲,玉帝定会派天兵天将前来追杀,到时候也难了结”。

    杨昭也知道此事之艰难,恨恨说道:“玉帝虽为徒儿舅父,哪念半点亲情?实与仇人无异!”

    玄玉道人安慰他道:“徒儿,冉帝地个虽尊,但责任重大,自有他的难处。

    你虽为苦主,也要看事看全,却不可过于偏执,反被仇恨蒙蔽了心志”。

    杨昭答道:“弟子铭记师!师尊,可有良方救我母亲?”

    玄玉道人说道:“当今之计,唯有借力打力,方为上策!”

    杨昭听得一头雾水。问道:“如何借力打力?。

    玄玉道人笑道:。徒儿勿急,待听为师慢慢道来。你可知天庭虽是玉帝至尊。但三界之中,却也还有不少大仙,玉帝也不能得罪”。

    杨昭十年学道。玄玉道人悉心传授,倒也长了见闻。广知洪荒故事。不再是十年前懵懂男童,乃说道:。弟子知道,便如诸位圣人。只在天道之下,虽然不理世间琐事。但地位无上尊崇,玉帝也要相敬!”

    玄玉道人说道:“正是如此。除了诸位圣人,还有火云宫三圣皇,虽未成圣,但都有无边功德。举世同钦!你要救你母亲,便须求一个圣皇相助。才有成功希望!”

    杨昭奇道:“我母亲之事。怎么与火云宫圣皇有所关联?”

    玄玉道人解释道:“你可知你母瑶姬。来历不凡,不但是此世是玉小帝的亲妹妹,前世还是炎帝神农之爱女”。

    杨昭讶然道:“竟有此事!为何我母亲从未提起?”

    玄玉道人说道:“你母亲虽然与炎帝有渊源,但到底前世因缘前世了。是以此世不曾提起,以免牵连因果。反为不美。”

    杨昭说道:“既是如此。弟子去求安帝相助,救出母亲!”

    玄玉道人说道:“不可!炎帝本已隐居火云宫,清心修道,不理世事。更何况这还是前世因缘!救母之事,还须你亲自为之。为师之意,乃是要你前往火云宫。向炎帝求取一样宝物。你若借得此物。劈开桃山。不过等闲事耳!”    杨昭问道:“是何宝物。如此神通广大?”

    玄玉道人说道:“乃是昔日炎率种五谷育人之时,所持法宝神农秦。此宝撮土为山。哉 地成河,不伤生灵。不沾因果,乃是治世之功德圣器

    杨昭说道: “既是如此重宝。只怕炎帝未必肯轻易相借?”

    玄玉道人也说道:“不错,炎帝至公无私,若听说你借此重宝。只为救母。公器私用,多半不肯。到时。你便与他言道:治水人皇。已经出世。将用此宝做人间功德。他听了以后,定会将此宝借你”。

    杨昭听罢。若有所悟,拜道:“师尊。弟子明白了!只是劈开桃止 之后,若是天庭出兵,如舟处置?”

    玄玉道人说道:“届时自有高仙出面。为你转困,你不必担心!”

    杨昭闻言大喜。就待告辞而去。玄玉道人又叮嘱他道:。你借宝之时,切不可提瑶姬前世之事。借宝之后。先往玉泉山金霞洞一行,应可兄妹重逢,骨肉团聚,再同去救母。救母之后。不必急着归还宝物。可先助贤人治水。积累功德,其中若有艰难之处,可向诸位师伯师叔求援。此事于你日后修道之途。大有稗益,你万万不可忘记了

    杨昭拜道:“师尊一番苦心小弟子明白了!”便辞别玄玉道人,下山往火云宫而去。

    他腾云驾雾,不过半日工夫小已经来到火云宫,拜见炎帝神农。

    炎帝却不识得他。乃问道:“小道友,你师承何人?是何名姓?与我素未谋面,却何故到此拜我?”

第209章 玉帝封神安仙子 大禹治水问应龙

    二姬见了女娼娘娘本像,连忙率领午女,伏地拜到。恭子缝“是。”并感谢娘娘救助大恩。

    娘娘又朝杨昭和杨戬说道:“你兄弟拜得名师,求得法宝,乃是难得机缘,便要珍惜。如今人间治水贤人已经出世,将行大事,尔等当遵师命,顺天应人,在其中积累功德,也不枉师门长辈一番苦心!”

    二兄弟知道娘娘话中之意,都拜谢娘娘指点!

    娘娘又朝杨婵说道:“杨婵,你已大功告成,得偿心愿,可将宝莲灯还我!”杨婵拜谢娘娘,将宝莲灯奉上,娘娘收了,乃回宫而去。

    不久之后,玉帝果然下旨,赦免瑶姬一家罪过,并封瑶姬为云华仙子,封杨婵为三圣母。杨昭、杨戬,因是圣人门徒,暂时未封神职。

    但不论如何封赏,玉帝先前所为,到底是冷了瑶姬一家之心。瑶姬与杨婵虽然受了封号,但都不上天庭,就居住在洪荒名山之中,护估一方生灵。其中瑶姬居巫山,故后世称其为巫山神女。杨婵居华山。又称华岳三娘娘。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楚襄王梦中会巫山神女之说,一番**,极尽旖旎。实因楚襄王乃是杨天佑转世,瑶姬与其梦中相见,以完夫妻缘分。

    杨昭见杨戬无有兵器,乃欲将开山斧借与他使用,杨戬说道:“此乃火云宫圣皇所赐法宝,岂能私相授受?何况我习**玄功。持斧也不合手!”杨昭一想有理,也便罢了。

    于是二兄弟相携去了洪荒,从此斩恶惩奸,降妖除魔,只等治水贤人行事之时,便去相助。

    却说鲸窃天帝息壤,被杀于羽山,化为飞熊,尸身三年未腐。玉虚宫元始天尊知道此事,虽恼他胆大包天小自作主张,但见他执念不消,折而不挠,仍有可教之处,乃命广成子道:“你且去羽山,以雌雄剑之雌剑将鲸尸身剖开,必有异状!”广成子乃领命而去。

    却原来鲸虽身死,但他治水未果,执念难消,灵识未去六道轮回,就留在尸身之中孕育。但独阴不生,独阳不长,终究不得阴阳造化之气,难以成形。    元始天尊赐广成子之雌雄剑,也是两条黄龙所化。广成子以雌剑剖开鲸腹,瞬间阴阳和合,有黄龙腾空。高声长吟,声震四野。鲸腹之中,遂诞一婴儿,即鲸之子,其名为禹,后来亦称大禹。

    大禹生而神灵,聪慧无双,长成之后,关心百姓疾苦,分其食,赠其衣,解其难,济其苦,而自己辛勤劳作。手足胼脑。于是贤德之名,逐渐广传于人族。

    此时尧帝早将人皇之个传与舜帝,舜帝感生灵苦难,亦一直在寻找治水之人。他听说了大禹的事迹,又听说了大禹的来历,感叹道:“治水之功,非禹莫属矣!,小于是命大禹继稣行治水之事。

    大禹领命之后,率益与后稷,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视察河道,询问百姓。或问道:“天下水患,何处为重?”有百姓答道:“东南为重”。大禹乃道:“既是如此,我便先去水患最重之处探询一番,或有所得!”

    大禹来到东南,果见此地雨水连绵不绝,洪灾泛滥,更胜别处,乃向当地民众问其故。有人告知他道:“此处山泽之中,有一位大能,名唤应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曾助轩辕黄帝战董尤,乃是上古妖圣。应龙御水之术,无人可比,他行功之时,水汽蒸腾,铺天盖地。此地格外多雨,洪水泛滥,多为此故也

    大禹恍然道:“原来如此!应龙既曾追随黄帝陛下,想必也是功德之仙,应当体恤生灵,通达情理。我当亲往劝之,请他移居北方!”

    于是来到应龙修行之处,求见应龙。

    应龙自从独居东南之后,性情有些孤僻,见一凡人前来,喝道:“你一凡夫俗子,到此扰我修行,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不快快退下”。

    大禹见对方不太好说话,当下也不亢不卑说道:“仙凡虽异 道德同尊。你既为高仙,便该修高德,为何不体天道,总在此兴云作雨,引洪满大灾,祸害一方生灵?”

    应龙怒道:“大胆!无知孺子,怎知我神通奥妙!”其实他本性属水,一身神通,全在御水之功上,兴云作雨,实在在所难免。只是当着大禹一个凡夫俗子,根本不屑解释。

    大禹也有恼怒,喝道:“我闻你也是得道高仙,曾助轩辕黄帝治世,如今一见,却原来是只顾一己之私,不体生灵之苦!须知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威赫赫,如雷如狱!你若一意孤行,视生灵如草芥,冤孽缠身,只怕到时天威之下,你也为

    应龙闻言大怒,喝道:“凡夫俗子,也敢冒犯!若不吃点苦头,也不知道敬畏我的神通!”说罢,将手一指,一道水箭,朝大禹激射而来。

    大禹**凡胎,又不会武艺,哪能躲闪?眼睁睁看到水箭就要射在身上,却不料临体之际,陡然体内出一道黄光,将水箭挡开。

    他自己不知所以然,应龙何等修为,却明明看到黄光之中,隐现飞熊之象,似乎是洪荒旧识。

    应龙不由定下心来,又对着大禹,仔细打量片刻,突然一腔怒气,烟消云散,如同雨后初需,说道:“原来还有些渊源!你来此何干?不妨先细细说来

    大禹见应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神通。也不敢冒犯,便将自己来历,与应龙说了一遍,并说道:“东南山泽之中,水患最为严重。我问本地生民,得知大仙居住于此,经常行云布雨,是故易生洪水。东南低洼多雨,西北高地干旱。是故小子斗胆,请大仙移居西北方,既免了此地生灵苦难,又解了北方干旱之灾。还润泽了水源,一举三得,泽被苍生,也是无边功业!

    应龙说道:“原来你便是人族的治水之人,倒是有缘。你所提之议,我亦曾思之。只是西北之地,有一故人,我不想与其相见,故一直蛰居于此。不过岁月匆匆,往事如烟,此事倒也慢慢淡去了。”

    大禹喜道:“既然如此,大仙可是应允了?”

    应龙说道:“不然!你所言虽然有理,到底人微言轻,未必能成大事。我若如此容易被人说动,怎见体统?。

    大禹问道:“既然如此。却该如何才肯迁居?”

    应龙用手一指,大禹身前,顿现一百丈高冰柱,冰柱顶端,一颗宝珠熠熠生辉。冰柱之上,布满冰刺,样貌狰狞。

    只听应龙与他说道:“你若徒手而上,取得那颗宝珠,我不仅应你所请,迁居北方,并答应以尾犁地,为你划出一条河道,直达我隐居之地,以通畅水源!”

    大禹看了看那布满冰刺的狰狞冰柱,又想起百姓苦难,猛咬咬牙,下了决心,说道:“如此便一言为定!”果然走上前去,徒手攀援。

    那冰柱表面光滑,手足难留,偏又生满冰刺,尖利无比。大禹攀援而上,只能以冰刺为依托。只是如此一来,那冰刺便不免都刺入体内,血肉淋漓,痛苦不堪。但他意志坚强,始终咬牙坚持,历尽艰苦,这才终于到达顶端,取了那颗宝珠。

    应龙见了,也露出赞赏之色,作法消了冰柱,与大禹说道:“人族数代治水,都是徒劳无功,其中艰难,可想而知!你既承此事,定要性情坚韧,百折不挠,才有成功希望。刚才之事,也是为了考验你的意志。你既能取得宝珠,足见品性不凡,可当大任。此珠并非普通珠宝,乃是避水之珠,持之入水,水不沾身,正合助你行事。你来求我,也是有缘,我便赠此宝与你,为你永免溺水之灾!”

    大禹听了,这才知道应龙深意,大为感动,拜谢不已。

    应龙说道:“我即日便要迁居,你还有何事,可问我。待我迁居之后,山高路远,以你凡夫俗子之身,可就不容易见面了”。

    大禹也知道应龙是水龙之身,熟知水性,天下无双,如此请教机会,万万不可放过,乃先问道:“若要治水,当从何始?。

    应龙答道:“当先勘测水文,测度地形,以知山河地理,上下高低,方可因势利导,根除水患。”

    大禹问道:“勘测水文,当从何而起?”

    应龙答道:“当由低至高,从入海之地始,由东南向西北而行”。

    夫禹问道:“勘验之后,如何治水?。

    应龙答道:“当规划 水道,疏淡河流,逢山开山,遇洼筑堤,引水入海。须知为水之道,至弱却又至强,至柔却又至网,堵不如疏,挡不如导,万万不可一意孤行,重懈鲸之覆辙!”

    大禹记下了,又复问道:“大仙既能以尾犁地,疏俊河流、开凿水道之事,能为小子代劳乎?。    应龙笑道:“你却高看我了。我虽是上古妖圣,不过法力高强而已。洪荒却是盘古所化,自有规矩,地脉天星,皆不可轻动,动则气机混乱,因耸缠身,天降大灾,即便神通再高,也难抵挡。

    我先前答应为你犁出一条水道,已是看在你与我有些渊源,冒险为之。若要再为此事求我,是要我性命也!”

第207章 假公济私得至宝 齐心合力救母亲

    初名答道:小子杨昭,乃是九疑山朝真洞玄玉道长生个有十。只因我母瑶姬,十年前因私配凡人,被玉帝压在桃山之下,日日受阴风地火折磨小子得了师尊指点。特来向陛下求借一件宝物。救我母亲!”

    炎帝闻言微怔片刻。说道:“原来是玄玉道长高足,倒也与我甚有渊源。

    却不知你要借的是什么宝物?。

    杨昭说道: “乃是陛下昔日治世之宝神农表”。

    炎帝略一沉思。说道:“小你可知此宝乃是治世法器,不可轻持?公器私用。只怕有些不妥”。

    杨昭暗道果然如此,乃说道:“师尊言道:治水人皇,已经出世。陛下若借弟子法宝,弟子定用此宝,助人皇完其治杠德,决不食言”。

    炎帝听了,哈哈大笑,说道:“玄玉道长敦厚稳健,寡言少语。不想也是如此精明!看来地仙门下小个个不可小视!”

    与杨昭说道:“玄玉道长既有此言,我自无不允之理。你便在此宫中。等待三日,三日之后。我自将法宝与你!”杨昭见炎帝答应,大喜过望,拜谢不已。便依芊在宫中住下。

    三日之后。只见炎帝拿出一斧、一鞭。与杨昭说道:“我恐表耙之宝,不合你手,因此日夜不休,以宝鼎将表抬炼化,成此二宝。其中。斧名开山斧,鞭名赶山鞭。皆承原宝一半功德,也有无边威能说罢。将二宝送与杨昭手中工

    杨昭闻言,心中无比感动。虽然想起师尊叮嘱,不提前世因缘。仍泣拜道:“多谢陛下成全,我一家骨肉,同感大德!”    炎帝说道:“你骨肉即将团聚。却勿再作儿女之态。其实究此二宝根源。本为地仙门中所出乙如今你既为地仙门下,又到此相求。也是与二宝有缘。我便此二宝赐与你。日后倒不必归还。只望你今后持此二宝。多行善举,普济众生。”

    杨昭叩道:“陛下金玉良言,杨昭谨记在心!”

    炎帝又说道: “你既有相助治水人皇之心。且不忙离去。先随我一道。前去拜会伏羲与轩辕二位陛下,他们对你必有所教!”

    杨昭恭声应道:”是!”

    于是炎帝带着杨昭,先来至伏羲修行之处。

    伏羲见炎帝身后杨昭手持开山斧与赶山鞭。不由大为惊讶道:“道友,莫非是收了高徒?我怎毫不知情?

    炎帝说道:“陛下勿开此玩笑。我等在火云宫内修行。只求平和清净。无忧无扰,早日证得无上大道。哪里还有工夫教授徒儿?这位乃是九疑山朝真洞玄玉道长高足。名唤杨昭的便是!”又命杨昭向伏羲行下大礼。

    杨昭见伏羲与神农二皇脑后功德金轮七彩辉映,宝相庄严神通道行。比起师尊玄玉道人还要高深难测。恐怕都是入了混元。只等机缘一到,成就圣位。心中不由好生相敬。

    伏羲仔细观看杨昭样貌。又望了望炎帝神农,却是笑而不语。

    炎帝说道:“陛下,如今洪荒水患倡檄。生灵受苦,人族当其冲。幸好治水贤人。已经出世,不久便要行功。只是洪荒广大。藏凶隐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