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杼惦记家里人,卢蒲嬖表示家人并且受惊,都在内室,自己愿意做御者亲自驾车送崔杼回府。

到了崔府,崔杼眼泪都流不出来了,家里好像被劫匪洗劫,空无一人。

而夫人棠姜,自尽之后还挂在梁上,根本没放下来!

崔杼真的要疯了,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内乱自然是从里面开始杀起来,探春的话果然不错。

崔杼觉得自己的心都要掏空了。

都死了,都死了……

家没有了,家人也没有了……

崔杼木然环视,这是自己曾经欢声笑语的家吗?

他搬来椅子,就在妻子棠姜的旁边自尽。

唯一的幸存者崔明,在这天夜里逃回崔府。

没有人知道崔明是怎么做到的,他将父亲和母亲的遗体带出了崔府,并且安葬在崔氏祖坟之中,自己连夜出奔鲁国。

崔氏一夜之间败落了,庆封禀告齐景公,崔氏是谋害齐庄公的凶手,岂能放纵?

齐景公自然含含糊糊什么态度也不敢表示,庆封成为齐国唯一的相国,独掌权柄。

后来庆封借齐景公的命令召陈须无回国,陈须无推辞说自己年老体衰,回国也做不了贡献了,便让儿子陈无宇代替自己。

此时吴国和楚国屡次征战,当年屈巫埋下的种子居然成为楚国心腹大患。楚王命令水军讨伐吴国,居然也无功而返。

本来楚国应该是恼羞成怒的一方,不过现任吴王余祭可不是正常人,自从被迫即位之后就一直想着寻死觅活的,给弟弟腾出位置,这样的人能怕事?

笑话!

吴王余祭命令相国屈狐庸诱降楚国属国舒鸠。

这是赤果果的挑衅啊!

楚国令尹屈建率兵讨伐舒鸠,养繇基自请为先锋。

养繇基做先锋那可太神气了,谁不知道养繇基是出名的神箭将军?

可是屈建偏偏实话实说,告诉养繇基年纪大了何必非要趟这趟浑水?舒鸠也不是什么重要国家,一定能够胜利的,就不劳您大驾了。

这话听了谁心里能舒服呢?

嫌弃我是不是?

我给组织帮忙去了,组织还嫌弃我?

要说养繇基还是觉悟高,他一点没有因为屈建的话生气,而是说明此次讨伐舒鸠,虽然难度系数不大,可是必定会有吴军阻挠。自己多次和吴军交战,熟悉吴军情况,如果让自己当先锋,虽死无憾!

这话说的很客观,但是屈建听了心里不是个滋味儿。

出征的人最怕听到死字,不是怕死,拍死就不去了。是听到养繇基这么说,让人心里难过,悲伤,以及种种负面伤感情绪陡然滋生。

屈建答应了养繇基的请求,并且派大夫息桓做养繇基的助手。

先锋先发,养繇基兵至离城,果然遇到吴军,而且是吴王之地夷昧和相国屈狐庸亲自率兵前来对阵。

息桓建议养繇基等到大军到来再战斗,可是养繇基认为现在就是最佳作战时机。谁都知道吴军擅长水战,如今他们登上陆地,趁着他们不备发动攻击是最好的。

养繇基命令楚军率先发动攻击,自己身先士卒登车便射,果然风采不减当年,箭到处别想有跑的,吴军被打退了。

养繇基追赶吴军,却看到了一个熟人,正是屈巫之子屈狐庸。虽然叛变是屈巫做的,但是养繇基还是逮着骂屈狐庸叛徒,屈狐庸貌似也问心有愧,跑的挺快。

养繇基这性格当然不能让屈狐庸就这么跑了,在后面穷追不舍。

忽然四面合围,养繇基被铁叶车围困在中心,周围都是吴军擅长射箭的勇士。

可怜神箭将军养繇基被万箭穿心,死于铁叶车之中。

息桓只能率领剩下的军士投奔令尹屈建,屈建将精兵埋伏在栖山。

这一次屈建也派出了诱饵,命令子疆率领军士故意败给屈狐庸,不料屈狐庸根本没上当,也没来追赶。

公子夷昧登高望远,却认为楚军已经倾巢而出,根本大营空无一人。公子夷昧也没和屈狐庸商议就率领人马追赶楚军,正好进入楚军的埋伏圈。

楚军将吴军杀的大败,幸亏屈狐庸赶到才救出了公子夷昧。

屈建灭了舒鸠。

第七十七章    俘虏的选择

楚国在历次争霸的过程中扮演了中原诸侯竞争者的角色,先是和齐国斗,接着是和晋国斗,到现在晋国没整明白,又和晋国树立起来的小弟吴国斗上了。

细想令人掩面,如此有实力的国家,凭什么就被你们中原诸侯斗的团团转呢?

斗蛐蛐呢你们?

楚康王目前已经顾不上晋国了,吴国,已经成为楚国真正的心腹大患。

楚康王派人前往秦国借兵,这次一定要把吴国捏死在摇篮里!

秦景公派公子鉏率兵相助。

楚康王拉了挺大的阵势,本指望这次灭了吴国,没想到吴国紧守江口,来了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楚军根本无法进入。

原来的作战计划只能临时修改,楚康王决定讨伐郑国。

真是跳跃性思维,怎么就忽然从吴国到了郑国呢?

原来楚康王觉得郑国跟随晋国时间太久了,连摇摆不定的中间角色都不是,实在不能容忍。既然你们决定跟着晋国,好,那我就打起来没完!

楚军旗开得胜,大夫穿封戍抓住了郑国将军皇颉。

伴随着这次胜仗,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公子围在战场上争夺皇颉,穿封戍当然没有听从公子围的命令,凭什么我抓的俘虏还得上交给你?就因为你是王族?

公子围居然恶人先告状,对楚康王奏明是自己抓住的郑国皇颉,是穿封戍夺得了皇颉。

穿封戍自然不知道这些,还将皇颉送上献功,楚康王也迷糊了,怎么一个俘虏还出来两个抓他的人呢?

谁说的是真的?

楚康王命令伯州犁断定情况。

伯州犁接到命令哭笑不得,这郑国俘虏人家是个将军,又不是弱智,问问不就知道了?还不能判断?

伯州犁让公子围和穿封戍分别立在庭院两边,中间站着的是俘虏皇颉。伯州犁简单介绍了二位,然后问皇颉,到底是谁抓的你?

皇颉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公子围抓的我。”

穿封戍大怒,这俘虏一点道德水准都没有!

伯州犁说的没错,皇颉的确知道谁抓的自己,但是他更想找一个靠山。都成了俘虏了,还有必要实话实说吗?

皇颉知道真相,但是为保全自己,自然会说谎。

穿封戍大怒,他觉得这都是公子围对自己的伤害,穿封戍变脸了,追着要杀公子围。

公子围也没想到会是如此结果,怎么撒谎还有人帮着自己呢,还是敌人?

人气啊人气!

还没得意完,公子围发现穿封戍这是真疯了,要和自己拼命啊!那还等什么,公子围撒丫子就跑!

伯州犁也没想到穿封戍性格如此暴烈,怎么一点委屈受不了,领导给你委屈受你有什么委屈的?

伯州犁追在穿封戍后面,还好公子围求生意志很强,跑的挺快,穿封戍没抓到他。伯州犁赶上之后又对穿封戍劝解了半天,何必跟公子围较劲呢?那可是主公的弟弟!

伯州犁当然知道,能让穿封戍如此大怒,那肯定是皇颉说谎了。

出于都能理解的原因,伯州犁建议楚康王将功劳平分赏赐穿封戍和公子围。

这是明摆着徇私舞弊啊,你要心里没鬼你分功劳干嘛?

楚康王觉得这事儿似乎只能这么办,于是摆个筵席,平分功劳,让穿封戍和公子围熄火别生气。

没有公正,就没有信任。

再说吴国每天想着和楚国作对,但是吴国也没放过自己的邻国。

因为另外一个强大的邻国——越国,正在吴国旁边崛起。

传说越国是大禹后裔,据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之后就在茅山上和四方诸侯见面。在这里大禹封赏有功之人,去世之后,大禹就安葬于此。在少康执政时期,由于担心大禹后代无人,就封庶子在越国,号为无余。

从夏朝到周朝,越国经历了三十多代君主的发展,还是没发展起来,也就从来不为任何诸侯忌惮。

但是到了允常执政时期,越国获得了长足发展。

有时候受到别人的嫉妒陷害也是一种荣誉,说明你足够重要,有实力。越国的发展遭到了吴国的忌惮,没有国家希望拥有一个强大的邻国。

吴王余祭在登基四年之后讨伐越国,毫无悬念的战胜越国,并且俘虏了越国的宗人。

吴王余祭在处理越国方面展示出自己残忍的一面,他命令将越国宗人斩去脚,并且还让他做吴国的守门人,看守“余皇”大舟。

不过在一次酒醉之后,余祭登舟,反而被这个越国宗人趁机夺取佩刀杀死。

多次轻生希望将吴王之位传下去的余祭,终于如愿以偿了。

余祭的弟弟夷昧登基为吴王,并且将国政交给弟弟季札处理。

季札拥有更为平和的发展观念,他请夷昧就此收兵,和别的国家和好。吴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实在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

夷昧派季札出使各国,第一站,是鲁国。

鲁国和周朝有亲近的关系,而且历来以礼仪闻名,季札同志到了鲁国请求观看各国之乐,并且进行了现场点评,鲁国的专业人士都认为是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第二站,季札去了齐国,在这里他和晏婴成为朋友;

第三站,季札去了郑国,在这里他和公孙侨结为朋友;

第四站,季札去了卫国,在这里他和蘧瑗结为朋友;

第五站,季札去了晋国,在这里他和赵武、韩起等人结为朋友。

能和这么多当时的名臣引以为知己,说明季札也绝非庸庸碌碌之辈,吴国也在季札的出国访问中声望大振。

周灵王二十七年,楚康王去世,屈建和群臣商议之后,立楚康王之地麇为王。没多久,屈建去世,公子围代替屈建成为楚国新任令尹。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在历史大潮中正是无数人用生命书写的篇章,才成就了今日乃至明日的世界。

庆封在掌控齐国之后心满意足,自己原来才是最大的赢家!既然都没有敌人了,庆封于是每日里寻欢作乐。

正常的生活必须有合理的工作或者学习充实其中,否则就算衣食无忧,每日酒肉穿肠过,终究会腐蚀人的心灵。

庆封就在浑浑噩噩中度日,终于有一天在去卢蒲嬖家饮酒的时候,他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卢蒲嬖让妻子给庆封敬酒,历史再一次重演,庆封和卢蒲嬖的妻子从此私通。

不过庆封比齐庄公洒脱许多,他将齐国国政交给儿子庆舍,居然举家迁移到卢蒲嬖家,两家合为一家过日子。

有时候庆封和卢蒲嬖的妻子同宿,有时候卢蒲嬖和庆封的妻子同宿,甚至四个人一起寻欢作乐。

够开放的!

这当然在当时引起旁人的鄙夷,尽管不敢说什么,但是大家都觉得庆封是疯了,真疯!

卢蒲嬖和崔杼不同,他根本没有因为庆封霸占自己的妻子而恼火。甚至根本不以为意。

如果一个人不能以寻常人的逻辑衡量,那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一个午后,卢蒲嬖轻描淡写的对庆封提出,自己的哥哥卢蒲癸流落在外,希望哥哥卢蒲癸能够回到齐国,庆封当即表示同意。崔杼都死了那么多年了,还有谁介意卢蒲癸当年对崔杼的反对呢?

卢蒲癸顺利回到齐国,并且成为庆舍的助手。经历了出奔的岁月,卢蒲癸成熟了不少,不但勇敢而且会来事儿,会说话,善于阿谀奉承。

据说一个单位最少有两种员工,一种是干活的,一种是拍马的。假如能够将这两种二合一,那肯定前程似锦。

卢蒲癸就达到了这种效果,庆舍看着自己这个助手真是越看越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庆舍将女儿庆姜嫁给了卢蒲癸,国事家事一家事,作为庆家女婿的卢蒲癸,从此更加受到庆舍的信任和重用。

自从齐国多次发生变乱之后,庆舍对于自己的安全非常上心,每次出行无比选亲信带武器随行保护。自从卢蒲癸回来之后,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卢蒲癸和王何的身上。

当时齐景公喜欢一味菜肴:凤爪。

据说齐景公一顿饭能吃数千凤爪,估计这位有强迫症,爱吃鸡爪子没见过这么个吃法。

自从齐景公爱吃凤爪之后,齐国的鸡供不应求,价格水涨船高。御厨也供应不上了,于是找到庆舍希望增加经费。

卢蒲癸建议庆舍别答应这个请求,吃什么不行,非得吃鸡呢?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御厨没有鸡,自然不能做鸡肉,只好用野鸭代替。

野鸭和鸡虽然都是禽类,但是从外形到口感相差还是很大。御厨为此胆战心惊。

谁知道不开眼仆人还以为这不是宴会上用的膳食,偷着还把野鸭肉给吃了。

这一天大夫高虿和栾灶侍奉齐景公用膳,一看这菜不对啊,这根本不是凤爪,这不是野鸭的骨头吗?

这俩人非常恼火,庆舍主持国政,就这么克扣我们主公吗?

太熊人了!

这俩人没说话也没吃饭,气都气饱了,还吃饭?

高虿当时就准备去找庆舍说个明白,被栾灶好歹拦住了。

当然,这一幕很快就被庆舍知道了。

别说,庆舍一听同时得罪了俩大臣,还真是害怕了,这可如何是好呢?

第七十八章   都是凤爪惹的祸

庆舍根本想不到一味鸡爪子成为自己激起众怒的导火索。

庆封得到消息也深为忧虑,难免和卢蒲嬖商议此事,卢蒲嬖倒很义气,看他们不顺眼,杀掉好了!

的确,起哄架秧子不怕事儿大,何况人家本来就是要借机整倒庆封父子?

卢蒲嬖将消息透露给哥哥卢蒲癸,这是机会,可好好把握!

这天夜里,高虿家里有访客带来了惊人的消息:庆封父子准备对高虿和栾灶动手了!

这个人身份特殊,此话从他嘴里说出来,高虿好不怀疑。因为此人正是庆舍的亲信:王何。

试问谁能坐以待毙?

既然庆氏父子不仁,高虿便找到栾灶商议,先下手为强,反正当时崔杼谋逆,那庆封不也是帮凶吗?这样的恶人杀了便杀了!

这件事情自然还有别的人知道,比如陈无宇、鲍国、晏婴等,但是庆封父子在齐国的确作恶多端,所以根本没人告诉他们这件事情。

卢蒲癸和王何准备动手了,他们找到人占卜,繇词上说的是:

虎离穴,彪见血!

卢蒲癸还将繇词拿去问庆舍,说有人要报仇呢,得到繇词这么说的,这仇能报吗?

庆舍看了之后非常肯定,那必须的!都见血了,还能不成功?

庆舍接着问卢蒲癸,谁啊?谁要报仇?

卢蒲癸说,啊,就是一个不相干的人,那不是老谁家那小谁吗?

这年秋天,庆封率领族人庆遗、庆嗣前往东莱田猎,并且让陈无宇陪同。

陈无宇的父亲须无非常担心,眼看庆封这一次有去无回,你跟着是不是太危险了?还是别去了!

陈无宇却坚决表示要陪同庆封前往,如果不去庆封不是怀疑了吗?只要在中途找个借口让我回来便是了。

陈无宇果真胆大。

庆封一走,卢蒲癸果然大喜,这不就是繇词上说的“虎离穴”吗?看来这就是机会啊!

陈须无看着儿子走了,赶紧想办法。想来想去只能牺牲自己老伴,说是老伴忽然病重,让陈无宇快点回来。陈无宇接到信儿哭的昏天黑地,庆封也很同情他,让他赶紧回家看看。

顺利脱身。

陈无宇驾车返回,庆嗣却起了疑心。

老庆家还是有能人的,庆嗣说这陈无宇肯定是和人勾结好了的,刚出来打猎这么会儿功夫他母亲就病危了?早怎么没说呢?咱们还是跟着陈无宇一起回去,肯定有阴谋。

庆封说你害怕什么,我儿子庆舍还在临淄呢,能有什么事儿?

是不能有事儿,陈无宇过河之后连船都凿沉了,可不是就怕有事儿吗?

卢蒲癸准备的热火朝天,他的妻子庆姜发现不对,于是说你这是有事儿啊?你要有事儿不告诉我,你肯定不能达成心愿!

这位果真是庆氏卧底啊!

卢蒲癸也不辩驳,反倒说你一个女同志能起到什么作用!

这话让庆姜不服气了,女同志怎么了?自古女子多奇志,谁说女子不如男?

卢蒲癸叹道,我是不想让你为难。你总知道郑国的雍纠吧,他的计划被妻子知道以后,那不是他妻子告密导致他被害身亡了吗?我真是不想让你为难。

话说到这其实已经非常明白了,卢蒲癸准备收拾庆姜的娘家!

庆姜却对雍姬的行为表示不齿,所谓出嫁从夫,不管丈夫做出什么决定,那妻子必须是无条件支持的。

卢蒲癸试探的问道,“假如你是雍姬,你会怎么做呢?”

庆姜说那当然是能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也不能泄密啊!

卢蒲癸这才放心,媳妇你真向着我!其实我这次就是要收拾庆氏!

庆姜也不意外,这局势她早就看明白了,反而建议卢蒲癸眼下庆封田猎正是大好时机。

卢蒲癸说还是等到祭祀的时候最好。

庆姜沉吟半响道,“夫子刚愎自用,耽于酒色,如果不用激将法他是不会出来的。但是假如我劝他别出来,那他就非出来不可了。你等着,我去劝劝他。”

卢蒲癸担心道,“你可别学雍姬,泄露消息!”

这一局,如今关键在于庆姜。

如果庆姜泄密,卢蒲癸再怎么准备也都是白扯了;可是假如庆姜帮助卢蒲癸,那庆封、庆舍肯定会中计。

亲人是最令人难以防备的。

庆姜回到娘家,直接告诉父亲说有人准备暗害你啊!这几天千万别出门了!

果然庆舍闻言大怒,我堂堂相国,他们还能怎么着?我知道,不就是为了吃鸡的事情吗?我还非出去不可!

终于到了齐景公祭祀的时候,所有的大臣都奉命前来参加,而庆氏更是非比寻常。不但有相国庆舍,还有庆绳献爵,庆氏的家丁更是环绕太庙,卢蒲癸和王何分立庆舍左右,手持武器,寸步不离。

有意思的是在祭祀这一天,外面街道上也热闹非凡,正在上演优戏,锣鼓喧天,惊扰了庆氏的骑兵。这些人一看这么热闹,索性将马解开放走,大家聚众观看优戏表演。

不知不觉之中,太庙之外陆陆续续聚集了许多人,这些人年轻力壮,目露精光,看来都不是等闲之辈。

祭祀大典之中,卢蒲癸手持的戈在庆舍背后倒下了,高虿暗中一挥手,无数的武士冲入了大殿!

喊声大作,人如潮涌,庆舍惊慌中站立起来,背后卢蒲癸和王何同时将戈刺入了庆舍后背!

保卫者便是暗害者,太反讽了!

庆舍血流如注,但是他觉得心里更疼,为什么背叛自己的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他拼尽全力将俎壶投向王何,王何被击中居然当场死亡。

卢蒲癸招呼武士先杀庆绳,庆舍知道今日自己是不能幸免了,他抱着太庙的柱子拼命摇晃,太庙的屋脊也为之震动,庆舍大叫一声而亡。

太庙内血光四溅,齐景公吓得浑身发抖准备逃跑,晏婴赶忙上前说明,大臣们之所以会这么做,都是为了您啊!

齐景公这才明白过来,闹了半天是为了我啊!

齐景公放心了,早说啊,多吓人呢!

齐景公入宫之后,卢蒲癸率领大臣杀光了庆氏族人,并且派人分守城门,严防庆封。

庆封田猎归来,心情很好。

生活就是这样,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管他什么手段!

可是逃亡而出的仆人报告了庆舍被杀的惨状,庆封心痛不已,事情还是发生了,而自己本来有机会阻止的!

庆封失去了理智,率领从人攻打临淄,他要报仇,要为儿子庆舍,为庆氏死去的族人报仇!

卢蒲癸早有准备,城门死守严防,庆封一点办法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庆封的追随者有明白的散去了。

大势已去,不去何为?

庆封逐渐冷静下来,大错已经铸成,从人四散,自己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百般不愿之中,庆封还是选择了出奔鲁国。

再等下去那就是等着卢蒲癸来抓自己了。

齐景公此时焕发了智慧,居然派人前往责备鲁国,说鲁国根本不应该收留齐国的叛臣贼子,这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吗?

鲁国也不傻,为了庆封得罪齐国?这个买卖不划算。鲁国准备抓住庆封献给齐国,庆封得到消息再一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这一次只能去远一些了,庆封出奔到了吴国。

吴王夷昧居然把庆封当作宝贝,让他在朱方居住,随时替吴国查看楚国的动向。

这还真是人挪活,树挪死,被当作叛国者的庆封,居然在吴国又抖起来了。

据说鲁国的大夫子服何听说了这件事情,还很不平衡,和叔孙豹谈论,这还有天理吗?为什么作恶多端的人还能这么吃香吗?

难道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叔孙豹笑道,“善人发财,那是老天的奖赏;恶人发财,那肯定是给他的祸患。”

太可怕了,发财还有后手呢!

再说庆封逃跑之后,齐国国政再度被新的推翻者——高虿、栾灶把持,当然这二位新领导对崔杼和庆封的罪恶进行了彻底的公布,并且还把庆舍的尸体陈列在朝堂。

肯定不是提供展览,那必须是恶行的惩罚。

不过恶心吓人了点。

当然崔杼的尸体他们没找到,但是齐国为了表示一视同仁,当时就悬赏,谁要能把崔杼的尸体提供给国家展览,那这个人可是立了大功了,必须重赏,就赏他崔家的拱璧。

话说拱璧是天子祭祀时用的大型玉璧,有多大呢?必须一个成年人用双手合抱才能抱得过来,直径一尺二。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还真有人知道,崔杼啊,当时让他儿子崔明连夜偷着埋入祖坟了,于是崔杼和棠姜一起被从祖坟里挖了出来。

齐景公还准备将崔杼和棠姜的遗体一同示众,被晏婴拦住了,棠姜怎么说也是一个女同志,这样做不太好吧?

还好有晏婴这么一拦,齐景公才同意只将崔杼示众。

这真是胜者王侯败者寇,齐国围观的百姓数不胜数。

紧接着胜利者开始瓜分庆封和崔杼的封地家产,由于庆封早就搬去和卢蒲嬖同居了,所以卢蒲嬖被放逐到了北燕。

说实话卢蒲嬖才是除掉庆封的真正功臣,没有卢蒲嬖忍辱负重,想办法召回卢蒲癸,怎么会这么顺利攻破庆封?

到了分利益的时候好像没人为卢蒲嬖说话,可是他的哥哥卢蒲癸跟随他去了北燕。

众人将崔氏和庆氏家财瓜分一空,只有陈无宇分毫未取,就连分给他的原来庆封家里那百余车木材,陈无宇都分给了百姓。

纵观齐国这一场变乱,齐庄公由于霸占崔杼的妻子引来了杀身之祸,而崔杼独揽大权遭到庆封暗害,接下来又是众位大臣对庆封的清洗。

权力更替中,少不了一个“利”字,因为这个字,崔杼和齐庄公反目,庆封挑拨崔杼之子谋逆。所以陈无宇的选择,看似清高的有点傻,倒是真正的高招。

齐国人反而都歌颂陈无宇的德行第一。

第七十九章    强权派

权力的争斗永远没有落幕,甚至连斗争的理由都那么相似。

除去庆封的第二年,栾灶去世了,他的儿子栾施成为大夫,齐国政权落入高虿和栾施手中。

奇怪的是高虿没有忌讳栾施,反而是对自家人看不上眼了,特别是高厚的儿子高止。高虿觉得高厚和高止同朝为官,那势力太庞大了。

多新鲜呢,要不你出个法律禁止亲人同朝为官算了。

高虿使用了强有力手段,直接驱逐高止。

谁官大谁说话算呢,高止没办法,痛快出奔到了北燕。

这一强力举动也带来了副作用,高止的儿子高竖占据卢邑作乱。

老百姓也得活着啊!

这也是冲动之举,这不是给高虿收拾自己的理由吗?

果然,还没等到高虿动手,齐景公派大夫闾邱婴率领军队包围了卢邑。

高竖倒很实诚,直接对闾邱婴说明自己根本不想谋逆,而是害怕高氏没有后人。

谁谋逆呢?

担那个风险?

闾邱婴自然知道高竖所言不虚,于是也没为难高竖,将这番话转告齐景公,齐景公一看的确,高虿这次做的过分了。齐景公为了安慰高竖,重新立高酀。高虿听到消息勃然大怒,本来就是削减势力,现在走了一个姓高的,又来了一个,有病啊?

高虿居然僭杀闾邱婴。

当然,高虿恼怒闾邱婴不过是转移目标,他心里真正不满意的是齐景公。

高虿的蛮横作为在齐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公子子山、子商、子周等人都对他议论纷纷。

本来舆论之下应该有所收敛,不过位高权重的高虿选择了更加高压的政策应对:找个借口直接将这些多嘴的公子驱逐出齐国。

这回所有人都老实了,谁敢多嘴?

可是人家心里想的,你还能管的住吗?

再强大的人也强大不过自然规律,高虿去世了。

高虿的儿子高强成为大夫,不过高强年幼,从此齐国大权都落入栾施手中。

人还是低调一点比较好,过于墙硬和鲜明的个性都不适合在社会上立足。

同样有个性的还有郑国大夫良霄。这位是公子去疾的孙子,公孙辄的儿子,可以说是名门之后。良霄位列郑国上卿,执掌国政,但是却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喝酒。而且他喝酒很有特点,就是一喝必须通宵,还讨厌喝酒的时候见到别人听到什么事情。为了创造一个喝酒的良好氛围,这位大人在家里建造了一个地下室,然后里面摆上钟鼓乐器,作长夜之饮。

一旦有大臣或者属下前来求见,一概是俩字:不见。

一次良霄大人醉着就入朝了,并且建议郑简公派公孙黑出使楚国。

这公孙黑此时正在和公孙楚争着娶徐吾犯的妹妹,关键时刻,怎么能走呢?

走了媳妇成别人的了!

公孙黑连夜求见良霄,正巧赶上良霄进地下室喝酒去了,手下自然不敢通报。

公孙黑急了,当夜率领家丁包围良霄府邸,这还不算完,还放火烧了良霄的宅子。

良霄在醉中被众人救了出来,逃往雍梁。

其实这事儿说到底是良霄不对,身为国家公务人员,有什么理由天天喝的醉醺醺的?一旦国家发生重大事件谁负责?

可是酒醒之后的良霄知道公孙黑所为怒不可遏,好你个公孙黑,早说了我喝酒的时候不让别人进去,你倒好,还给我放火烧我,你好大的胆子!

不几日,良霄家臣逐渐在雍梁汇集,他们禀告良霄,公孙黑在城内和各族结盟对抗良霄,听说就剩下国氏和罕氏没有参与他们了。

良霄听了还挺高兴,那看来国氏和罕氏就是我们这边的了呗!

良霄果真是乐天派,人家不参加不代表就支持你,中立弃权还不行吗?

被这个消息鼓舞之后,良霄率领家丁攻打新郑北门,公孙黑派出侄子驷带和各位勇士与之对抗。

结果良霄战败,虽然他躲到了宰羊的市场,但是还是被杀掉了,而良霄的从人也都全军覆没。

公孙侨听说良霄战败被杀,悲痛不已,专程前往雍梁哭祭良霄,并且收敛良霄和其从人的尸体。

的确,良霄虽然有过错,但是罪不至死。而这场变乱,势必对郑国形势发生严重影响。

杀红了眼的公孙黑听到这个消息居然准备攻打公孙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