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颗心急火燎,忽然有人传报说弟弟魏錡前来接应,魏錡果然是油菜花的将领,一来就胸脯拍的山响,秦军有什么可怕的?这点小事交给我了!

魏颗还准备把没素质杜回的事迹跟弟弟魏錡好好说一说,可是魏錡非常自信,根本听不进去。

杜回何许人也?哪个山旮旯里蹦出来的?会骂几句脏话了不起了吗?

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他!

第二天魏颗苦劝不住,魏錡带着新来的晋军将士冲锋陷阵。

奇怪,秦军怎么一看晋军冲锋便四散了呢?可见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还没来得及高兴,四散开来的秦军已经将魏錡等晋军团团包围,所有人沉默着拿出来板斧。看来杜回也想了计策,必须将晋军包围然后歼灭。

魏錡严阵以待,等来的是杜回又一次大肆杀伐!

同样,这一次魏錡也没能幸免,大败而回,多亏有魏颗接应,还算全乎回到了晋营。

魏颗这个郁闷,难道还真是那这个杜回没有办法了吗?总得想个办法啊,难道启禀主公,我们在这让秦军拦住回不去了?

苦闷中魏颗昏昏欲睡,好像有人在他耳畔低语,“青草坡,青草坡……”

魏颗半夜醒来,记得有人说青草坡,但是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意思。等他再睡着了,还是隐隐听到这个声音。

难道是苦闷导致噩梦?耳鸣?幻听?

魏颗第二天早上和弟弟魏錡说到此事,魏錡说这里往前十里地是有个青草坡,难道这是上天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在这里打败秦军?那既然有这样的启示,我就先一步前往青草坡设伏,我们那儿见了!

看来魏錡对魏颗含糊不清的梦很有信心,魏颗也无计可施,只能听从魏錡的建议。

设伏的第一步首先是示弱,必须示弱才能引敌人进入包围圈。这在魏颗不是难题,本来就打不过啊!谁能抗的住杜回一百多斤的板斧啊!一照面,没几个回合魏颗就真心逃跑,杜回当然在后面紧追不舍。杜回快马加鞭,没一会儿可就进入了青草坡。

怪事出现了,一到了青草坡,杜回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几乎是一步一个跟头。魏颗恍惚看见有一个老人,一身布袍,看样子是庄家人,老人家手挽草绳,正在一心一意的给杜回下绊子。魏颗和魏錡抓住机遇,同时出手,终于将倒地的杜回制住,晋军一起上前,活捉杜回。而刚才勇猛的秦军板斧队,一看杜回被捉,也都四散溃逃。

青草坡一战,魏颗险胜。

虽然抓住了杜回,可是魏颗和魏錡都心惊胆战,这家伙太厉害了!留在军中也是祸患,于是连忙将杜回押解到稷山。

可是为什么会有一个老人在打仗的时候帮忙呢?他怎么能一下子就把杜回的脚绊住呢?

魏颗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夜里,魏颗又做梦了。梦到的不是别人,正是在青草坡帮助自己的老人。老人却反而向魏颗作揖,说是来感谢魏颗的。魏颗就是在梦里也觉得要奇怪的醒过来了,老人说自己是祖姬的父亲,特来感谢他遵照先人的命令,善待自己的女儿。而且还告诉魏颗,不但日后会世世代代荣华富贵,而且子孙还会成为王侯。

这谢礼太隆重了,魏颗一激动,从梦中惊醒。祖姬,原来是祖姬的父亲……

原来魏颗的父亲魏犨,经常外出作战。但是每次外出执行任务的时候都会嘱咐魏颗,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一定要让自己的爱妾祖姬嫁个好人家,不能让她流离失所。看来魏犨对祖姬果然是真爱,不但容许祖姬在自己去世之后嫁人,还担心祖姬嫁不到好人家。

魏颗当然每次都会答应父亲的请求,可是魏犨在去世之前,又变卦了。魏犨说自己太爱祖姬了,将来一定要让祖姬为自己殉葬,到了九泉之下,也要陪伴自己。

魏犨说完放心的去世了,魏颗可凌乱了。

爹啊,您这到底想让我怎么地啊?

几经思考,魏颗决定安葬父亲魏犨,但是不用祖姬陪葬。魏錡惊讶的询问魏颗为何如此,为什么不听从父亲的安排?

魏颗回答说,父亲平时总是说要善待祖姬,现在是有病病糊涂了,才会说要祖姬陪葬。作为儿子,应该听从父亲清醒时的决定啊!

没多久,魏颗就选了个好人家,将祖姬嫁了过去。

其实很难说魏犨最后病重的决定就不是真心话。但是善良人眼中只能看见善良,魏颗的选择,证明了他的善良。也就是这一念之善,成全了祖姬下半生的幸福。

如今这青草坡结草衔环的老人,口称是祖姬的父亲,如果真有其事,也算好人得好报。

秦军没了杜回,只能溃退回国。秦桓公一看杜回这么凶猛的大将都被晋军收拾了,可见晋军还是非常厉害。秦军的气焰由此低迷。

而魏颗回到绛城之后,晋景公为了嘉奖魏颗的功劳,将令狐之地封赏给他,还铸造大钟一口,上面铸就此事详细情结,后来的人称这大钟为景钟。

收服潞国之后,晋景公派士会讨伐赤狄其余的国家:甲氏、留吁和铎辰,从此赤狄从东周消失,尽为晋国所有。

晋国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国内却不太平起来。此时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晋国最发达的一个职业产生了——盗。

盗和偷不同,盗取的是横财,看不上仨核桃俩枣的小财,而且盗一般都有些武艺,整急眼了没准就闹出人命。

荀林父为了改变大盗蜂起的国内混乱局面,遍访能够认出大盗的人才。上天不负苦心人,还真让他找到了。

此人是郤氏族人,名叫郤雍。

郤雍并不像福尔摩斯一样根据线索寻找盗贼,而是在市井中闲逛。闲逛的时候郤雍貌似平常的看看周围的人,但是他忽然指出的人,一定是大盗。

屡试不爽。

荀林父也觉得非常惊奇,这也太神了,难道有什么秘诀?

郤雍为荀林父解释自己能够一眼看出大盗的秘密,这些盗贼,隐匿于人群之中,但是他们看到货物和钱财目露贪婪之色,而且见到寻常百姓面露羞愧之色。所以在人群中,只要观察这些人的表情,就可以一下子看出谁是真正的盗贼?

看来郤雍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分析学家,能够切实抓住盗贼的心理,从而一击命中。

郤雍的办法行之有效,每天都能从市井中抓获十余名盗贼,这对当时的盗贼是沉痛一击。

不过晋国的盗贼倒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大夫羊舌职对荀林父分析,看来盗贼还没抓完,郤雍就要一命呜呼了!

这话让荀林父吃惊不已,此话从何说起啊?

羊舌职说您不知道周朝著名的谚语吗?俗话说查见渊鱼者不详,郤雍一个人怎么能将所有的盗贼制服呢?而盗贼联合起来,恐怕郤雍就危险了!

果然数十日之后,郤雍独自在郊外行走,被一伙盗贼将他杀死,甚至郤雍的首级也被群盗割走。可见盗贼恨之入骨。

其实郤雍在剿灭盗贼的工作中担任的只是一个指认者的职务,凭郤雍一己之力的确是无法和群盗抗衡,相反,这反而让群盗将郤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郤雍自不量力,其实根本原因在于荀林父的领导失误。作为荀林父,身为主持剿灭盗贼的重要领导,既然得到了郤雍这样的人才,就应该重视保护。特别是羊舌职已经提出郤雍很危险的情况下,荀林父居然无动于衷,坐等惨案发生。可见荀林父即便得到人才,也不会珍惜人才,更不会保护人才。

所以郤雍之死,更是荀林父糟糕领导艺术的殉葬品。而牢记蹇叔的名言,不随便选择领导,将自己深陷险境之中,恐怕是每一个人应该牢记的。

不过郤雍被害之后,晋国的糟糕局面无法扭转,荀林父忧愤成疾,不久便也去世了。看来荀林父虽然不是一个能臣,但是还是一个忠臣。

晋景公听说了羊舌职曾经的论断,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召见羊舌职,询问他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令群盗销声匿迹?

羊舌职恳切的为晋景公分析了大盗蜂起的局势,并且认为如果和大盗对抗,用智力对抗,那好比用石头压草,肯定会从石头下面钻出野草;而用武力压制,那就像石头和石头对碰,两块石头都会成为齑粉。

要想改变这个局面,只能用心去感化,使得群盗知道羞耻,如果朝廷能够选出百姓中的善人进行表彰,就是普通百姓也会非常感动,何况是盗贼呢?局面一定会有很好的改观。

羊舌职的建议,其实和大禹治水是一样的。大禹治水,靠的是梳理,而不是堵塞。表彰善人,其实就是弘扬正气,社会正气得以树立,邪气自然无所遁形。而那些大盗,也不过是为生活所迫的百姓罢了。试问有生活的保障,有工作的机会,哪个百姓会甘心为盗呢?

也许晋国国内大盗蜂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局势的混乱。在一心和楚国争霸的过程中,晋国的国内秩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混乱,所以才会有这百姓为盗、屡禁不止的局面。羊舌职的办法,是从根本上树立晋国正气,给百姓一个希望,一个清平世界的希望。

晋景公觉得羊舌职说的很对,于是询问羊舌职,那晋国什么人可以作为善人的代表呢?

第三十六章    笑的代价

纠正歪风邪气,如果不通过正面对立,而是树立正气的典型,那就是迂回型、智慧型做法。晋景公认可了羊舌职的意见,同时希望羊舌职推举一位晋国善者的代表。

羊舌职认为,晋国还真有这样的善人。此人信义当先,不谄媚事主,廉洁正直却不矫枉过正,这是晋国人的楷模。

羊舌职说的,正是士会。

士会为晋国立下汗马功劳,在他平定赤狄回到晋国之后,晋景公将士会的功劳上奏周定王,这就是我们晋国的光荣代表了。周定王赐给士会黼冕之服,并且封他做周朝的上卿。士会的官职从晋国做到了周朝,更重要的是,士会的能力和品格得到了晋景公的认可。晋景公命令士会代替荀林父的位置,担任中军元帅,并且还封士会为晋国太傅。晋景公将范地封赏给士会,士会成为范氏的始祖。

士会上任之后,继续了羊舌职的建议,他废除了晋国通缉盗贼的条例,主要劝恶为善。

人的信任是相互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相信所有的百姓都是善良的,即便犯过错误,但是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成为善良的人。所以他的举措是废除通缉盗贼,这似乎有些冒险,但是也带有几分温情。事情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所有被感动的盗贼,能改好的都成为了良民,而那些不能改好的盗贼,也不忍心为祸晋国,纷纷逃往晋国的邻国——秦国。

士会和羊舌职都看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盗贼,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百姓。

晋国国内形势为之一变,从混乱到政治清明,好像就发生在一夜之间。这给了晋景公无限勇气,他希望能够继承晋文公的遗志,继续争霸诸侯的事业。谋臣伯宗为晋景公分析天下形势,他认为在晋文公的时代晋国一呼百应,可是经过了这么多事情,如今有楚国和秦国两个强国与晋国为敌,那些小国家也纷纷倒戈。晋国要想称霸,那只能团结更遥远的、有实力的诸侯国家,比如齐国和鲁国。

晋景公觉得这话说的对,于是命令上军元帅郤克,多带礼币,出使齐鲁。

由于齐惠公对鲁宣公立位的主要作用,鲁国对齐国的恭敬朝见达到了无以伦比的程度,甚至齐惠公去世之后,鲁宣公对齐顷公也是毕恭毕敬。

郤克出使鲁国,表达了晋景公的好意之后,正好也到了鲁国该觐见齐国的时候,鲁宣公就派上卿季孙行父和郤克一起出使齐国。

两个人到了齐国郊外,正好遇到一起来出使齐国的卫国上卿孙良夫和曹国大夫公子首,四个人都为了出使齐国而来,于是便在齐国馆驿住下。

第二天齐顷公上朝,四国使臣分别呈上国书,齐顷公看了却暗自纳闷。齐顷公表面上当然没有表示任何异议,有礼貌的询问各国的情况,表示齐国对这四个国家的好意,可是应付完四国使臣之后,齐顷公就立马前往参见自己的母亲萧太后。

一见到萧太后,齐顷公就哈哈大笑不止。原来萧太后从齐顷公的父亲齐惠公去世之后就悲伤异常,每天啼哭不已,所以齐顷公每次都到处搜罗笑话来让母亲开心。可见齐顷公也是一个孝子。

不过齐顷公这一次捧腹大笑,萧太后实在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了,发生了什么好笑的事情?

齐顷公笑够了,觉得肚子都笑疼了,才缓缓告诉母亲,今日四国使臣来此,这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笑的,可是这四位使者,简直老油菜花了!

晋国的大夫郤克,原来是个瞎子,只有一个眼睛能看到东西;而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原来是个秃头,一根头发没有;卫国大夫孙良夫却是个跛子,两只脚走路高低不平;而曹国的公子首,原来是个驼背,那驼背驼的,都直不起来腰了!这四个人都聚集在齐国朝堂,还都是一国大臣,岂不可笑?

都是怎么碰到一起的呢?

商量好了来的?

这就是齐顷公的不厚道了,这不是嘲笑人的身体残疾吗?

萧太后却有些不相信,哪儿有这么巧的事儿呢?要是果真如此,能不能让我看看呢?

齐顷公心想这有何难呢,于是告诉母亲,可以在后苑设宴款待四国使臣,到时候命令载着使者的车从崇台下面路过,萧太后就在崇台上设立帷帐,那不就是正好能看见了?

萧太后欣然同意。

原来让痛苦的人心情好转很容易,只要找到比他更悲催的人就可以了。

到了齐顷公宴请四国使臣的那一天,萧太后果然早早在崇台上设立帷帐等候。而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开心,特意为四国使臣选了合适的车夫。郤克眼睛有毛病,他的车夫就是一个眼睛有问题的半盲人,季孙行父自己是秃头,他的车夫便是一个秃头,而瘸子孙良夫,车夫也是个瘸子,那驼背公子首的车夫也是一个驼背。

如果说观看身体残疾的使臣是一种不厚道的行为,那么精心选择的这些车夫就是对使者的侮辱了。齐国上卿国佐建议齐顷公前往不能如此,这不就是对使者和对方国家的侮辱吗?这不就是没事儿找事儿吗?国家大事,岂能儿戏?

可是齐顷公觉得这四个人遇到一起绝对是天意,必须借此机会让母亲萧太后开怀一笑,怎么能错失良机呢?

于是四位使者的车驾从崇台驶过,萧太后看着半盲人、跛子、秃子和驼背成双成对的从下面路过,不由得开怀大笑,旁边的人也忍俊不禁。

这四位从崇台路过,也听到了隐约的笑声。郤克回到馆舍之后便派人打听,今日崇台之上帷幕之内,究竟是何人?

结果令郤克大跌眼镜,原来是齐顷公的母亲萧太后。那这笑声……

还没等郤克想明白,另外三国的使者气愤不已的前来找他商议,这齐国太欺负人了!我们是代表一个国家来到齐国表达好意的,难道我们是马戏团?

郤克这才明白,车夫的安排不是偶然的,原来这一切都是齐顷公对四国使者的羞辱!

本来就忍受着身体残疾的痛苦,还要忍受对自己和对自己国家的羞辱!

郤克觉得自己已经要气死在齐国了,我们是残疾人,但是我们更加是一国栋梁之才,更是代表一国尊严!你们齐国就这么羞辱别的国家使臣和国家吗?

这四位大夫恼羞成怒,当夜竟然歃血为盟,决定要回国之后说服国君,一起发兵,讨伐齐国。

国家大事,岂能儿戏?

齐顷公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心血来潮之举,将要给齐国带来灾难了。

第二天一早,四国大夫没有一人前来齐国辞行,全都自行离开齐国,准备讨伐之事。国佐为此悲叹不已,齐国的好日子到头了!

郤克回到晋国之后,提出了讨伐齐国的建议,可是却被士会否定了。晋国已经有了楚国和秦国这样的重量级敌人,没必要给自己增添齐国这样的劲敌。就算齐顷公不靠谱,不是专业诸侯,可是也犯不上给自己招惹祸事。

这时候鲁国东门仲遂和叔孙得臣都已经去世了,季孙行父主持国政。听说郤克在晋国受阻的消息,季孙行父更加着急,他知道单凭鲁国根本不可能和齐国抗衡,于是建议鲁宣公派人前往楚国借兵。

这里就能看出,士会从晋国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季孙行父考虑的不是国家,却更多是自己。利用国家的能力为自己雪耻,至于会给鲁国带来什么,季孙行父却是考虑不到的。

季孙行父派人前往楚国的时候,正赶上楚国国丧,楚庄王去世了。楚庄王可以说是历任楚王中少有的明君,他任用贤臣,使得楚国实力大为增长,甚至达到了能和晋国抗衡的程度。而楚庄王在和宋国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大气和善良也为人称道。十岁的世子审即位,是为楚共王。楚国国丧,自然不能出兵。

季孙行父无比悲愤,这还有没有人伸张正义了?

这时候有人告诉季孙行父,晋国情况有变化了。原来郤克被士会拒绝之后,根本没死心,天天想着如何出兵齐国一雪前耻。于是郤克天天找晋景公做思想工作,说服晋景公,我们晋国连区区齐国都不能制服,还如何能够称霸诸侯?难道您对我们晋军没有信心吗?

郤克的言论激烈无比,一时之间急于称霸的晋景公为之迷惑,不能决断。

士会看到晋景公犹豫不决,知道晋景公心里已经动摇了,早晚会听郤克的话,做出不利于晋国的选择。但是士会无可奈何,谎言说了一千遍,也会成为真话。

士会告老还乡,晋景公任命郤克为中军元帅。目前郤克已经把持了晋国国政,看来不久晋国就要出兵讨伐齐国了。

季孙行父闻言大喜,看不出来,郤克还挺能坚持。季孙行父当即命令仲遂的儿子公孙归父出使晋国,一是为了联系郤克,二是为了商议出兵讨伐齐国的具体日期。

第三十七章    被害人:鲁宣公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过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特别是在领导岗位上工作久了,难免将岗位私有化,认为这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才会有临近退休时更加疯狂的职务犯罪,所以齐倾公才会认为,博取母亲萧太后的欢心是高于国家利益的,不过取笑几个残疾使者罢了。而季孙行父为了报复齐倾公对自己的侮辱,更是不顾鲁国和齐国难得的和平,到处挖门盗洞的准备找个同盟者起事。听到晋国郤克当政的消息,季孙行父觉得机会来了,立即派仲遂的儿子公孙归父出使晋国,和郤克商议此事。

季孙行父被齐倾公对自己的侮辱气的发疯,鲁宣公也每日煎熬。当然,鲁宣公发愁的另有其事。

鲁宣公眼看着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势力逐渐在鲁国蔓延增长,这三家的子孙人数和实力日益庞大。

鲁宣公都要愁死了,自己憋屈也就算了,事情再这么发展下去,孟孙、叔孙和季孙氏,将要成为鲁国大患,鲁国内乱的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可是要如何对付已经成为权力执掌者的三家呢?

鲁宣公觉得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外援,因为国内已经没有自己下手的可能性了。

终于,在季孙行父派公孙归父出使晋国的时候,鲁宣公觉得机会来了。

在公孙归父出使之前送行的时候,鲁宣公秘密找到他,请他这次去晋国务必为鲁国寻找有利外援,如果晋国能够将鲁国的“三桓”也就是孟孙氏、季孙氏和叔孙氏驱逐出境,鲁国情愿每年向晋国进贡,永远不会背叛晋国。

公孙归父来到晋国,先打听了一下晋国的形势。风水轮流转,如今晋景公宠信的居然是屠岸贾。原来赵盾当权之后,屠岸贾小心翼翼,闭门不出。等到赵盾去世,屠岸贾又开始发挥能力,凭着拍马的本事,屠岸贾很快成为晋景公面前的第一红人,官拜晋国司寇。公孙归父觉得,要说动晋景公,必须通过屠岸贾。于是公孙归父将鲁国带来的重宝送到屠岸贾府邸,见了金光闪闪的财宝,屠岸贾一口答应。

经过了赵盾事件,屠岸贾小心谨慎了许多,他明白,单凭自己一个人得宠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够稳立潮头,必须有盟友。只有有力的盟友,潜伏的盟友,才能使得自己在残酷的斗争中生存壮大。所以这一次重返晋国朝堂,屠岸贾为自己找到了盟友:栾氏和郤氏。栾氏和郤氏在晋国历史悠久,而且这两大宗族的子孙目前在晋国也都是位高权重,正好弥补屠岸贾势单力孤的缺陷。

屠岸贾将公孙归父的请求先告诉了栾书,栾书倒为难了,因为他知道元帅郤克这时候正在谋划联合季孙行父攻打齐国,如何能够请郤克帮助鲁国讨伐“三桓”呢?

栾书决定还是试探一番。

栾书找了个机会将此事告诉郤克,不料郤克却认为这是对鲁国国政的干涉,将要导致鲁国混乱。不帮忙就算了,可是郤克居然还将此事迅速派人告诉了季孙行父。

看来郤克对齐倾公的仇恨更深一些,和季孙行父的同盟更牢靠。

季孙行父收到郤克的密信勃然大怒,公孙归父这小子,不是领我的命令前往晋国联系郤克讨伐齐国吗?居然暗中对付我,难道忘了他爹东门遂事件之后我对他的照顾了吗?当真昧良心!

公孙归父不是昧良心,是将国家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已。可是既然季孙行父知道了公孙归父的秘密,那就是敌人了,没什么好说的。季孙行父找到叔孙侨如商议此事,叔孙侨如恍然大悟,怪不得主公连日来不理朝政,原来都是演戏!是憋着坏要整死我们!

叔孙侨如认为这时候大可以召集大臣前往探视鲁宣公,看他还有什么话说!看来鲁宣公这领导当的的确憋屈,都能被下属质问了。

叔孙侨如先找到了仲孙蔑,但是仲孙蔑认为君臣没有对质的道理,自己坚决不能参加这样的事情。叔孙侨如也没细想仲孙蔑的话,既然他不去就算了,叔孙侨如带着季孙行父和司寇臧孙许同一起入宫,找领导对质。

三个人气势汹汹入宫,但是听说鲁宣公病重,没见到鲁宣公就表示致意然后回来了。

根据史书记载,第二天,鲁宣公去世了。

鲁宣公的去世非常令人怀疑。当然,鲁宣公去世这个事实是肯定的,谁也不能长生不老。不过鲁宣公去世的原因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如果鲁宣公真的有重病,恐怕在国内不能传开,在鲁国重臣内也会不是秘密。那既然知道鲁宣公已经不久于人世,季孙行父知道鲁宣公要找外援对付“三桓”时就不会那么紧张,反正他也要不久于人世了,还能有什么作为?那时候季孙行父得知鲁宣公要对付自己所做的,就不应该是找鲁宣公对质,而是应该安排力量掌控鲁国政权。

由此可以推断,鲁宣公不是正常死亡,那就有两个可能:自杀或者他杀。

自杀者往往对生活和自己丧失了信心,所以才会有勇气结束自己的生命。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鲁宣公的确心情非常糟糕,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局面。这样对鲁国的未来充满期待的人怎么会走到绝路?会甘心放弃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未来?

那就只能有一个结果:鲁宣公的确死于他杀,凶手就是季孙行父、叔孙侨如,或者是他们指派的刺客。

当日季孙行父、叔孙侨如和臧孙许同去找鲁宣公对质,或许是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天夜里,这三位就商议派出了刺客,或者是下毒,使用了非正常的手段,害死了鲁宣公。

试问,这三位前去找鲁宣公对质,怎么可能就因为鲁宣公有病便轻易返回,甚至还加以致意?而且那么凑巧,第二天鲁宣公就去世,避免了君臣对峙的尴尬局面?

原因只能有一个:后来鲁国太史在“三桓”的压力下,修改了这一段历史,所以才会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结局。这位无名的太史,或许是出于为鲁宣公申冤的考虑,只是修改了事件的结果,并没有修改剑拔弩张的冲突前夜。正是如此,鲁宣公之死才令人更加怀疑。

鲁宣公去世之后,季孙行父等人拥立世子黑肱即位,是为鲁成公。十三岁的鲁成公根本没有能力把握国家大事,鲁国大权流落季孙氏手中。

季孙行父掌握大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公孙归父报复,当然他没有说的那么明显,矛头指向的是公孙归父的父亲——东门遂。

季孙行父认为鲁国要明正典刑,必须处置当日杀嫡立庶的东门遂。所有的大臣都不明白,这时候怎么想起来东门遂这回事了?不过季孙行父命令司寇臧孙许同驱逐东门氏,各位大臣也都奉命闭口不言。

公孙归父从晋国回到鲁国,还没到家就知道鲁宣公去世的消息,紧跟着全族的人就被驱逐出境。

公孙归父心知肚明,这是季孙行父对自己的迫害,率领族人出奔齐国。

这是残酷的斗争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过当日辛苦为鲁宣公得到君侯之位的东门遂,看到自己的族人为了这个原因流离失所,恐怕会感慨万千吧?

季孙行父对东门遂的否定,其实也就是对鲁宣公权力合法性的否性。

鲁宣公即位的第二年,齐倾公得知了鲁国和晋国联合准备讨伐齐国的消息,齐倾公立即派人出使楚国,作为齐国强援,同时抢先讨伐鲁国,从平阴直到龙邑。

在这次齐鲁战争中,发生了一件残忍的事情。齐倾公的宠臣卢蒲就魁贪功冒进被鲁军俘虏,齐倾公命令人对龙邑守军高喊,只要放了卢蒲将军,齐军就撤退。可是鲁军不但不相信,反而将卢蒲杀死,并且在城楼上分尸。

这就不能令人理解了,就算齐倾公说的不全是真话,但是试一试总没有坏处,而且这样残忍的刺激齐倾公,肯定会有不好的结果。果然,齐倾公大怒之下,命令齐军包围龙邑,日夜攻城不休。

三天之后,或者说三日三夜之后,龙邑城破。

齐倾公命令将俘虏卢蒲的龙邑城北军民,全部杀死,为卢蒲殉葬。

一个愚蠢的决定,就这样令无数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齐顷公的血腥杀戮带给鲁国无比的威慑力,可是就在此时消息传来,卫国大将孙良夫率领军队攻入齐国境内,看来受到侮辱的残疾人使者终于有一个能够起而反抗的了。

齐顷公命令留下部分人马驻守龙邑,剩下的都班师回国,区区卫国居然还敢偷袭齐国,让他们看看我们齐国的厉害!

在新筑界限处,齐军正遇卫军前队石稷,两军分别安营扎寨,准备战斗。

卫军和齐军大战,不知道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第三十八章    士气!士气!

一个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人将给一个国家带来灾难,可是一群这样的人凑到一起将会发生什么呢?

齐顷公的一次率性之举就将引发这样混乱的局面。

不过在混乱局面之中齐顷公的反应还算灵敏,在袭击鲁国得手之后,一旦知道卫国攻击齐国的消息,齐顷公便立马回师。齐国是齐军的大本营,无论在外面多威风,大本营有事那就是最大的事。

而齐顷公回军的消息也让卫军产生了新的想法,前队将军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