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伍参激动的再次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楚军这次撤退,那么晋军来到郑国,正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那时候郑国还不是会回到晋国麾下?那我们楚国白白扮了恶人,反而成就了晋国!

楚成王也为难了,他不是不知道晋国这次来,就算不战也能卖老大一个人情。这都要怪该死的郑国,墙头草不是这么当的,谁来你跟着谁跑啊!可是楚成王担心一旦和晋国进入大规模会战,楚国已经输不起了。

城濮之战已经和钉子一样将楚国钉在了失败者的位置上,假如再失败一次,楚国将再也没有和晋国争雄的勇气和机会。

如果,没有如果。

因为我们楚国输不起!

可是伍参坚持为楚成王分析晋军统帅,他认为荀林父虽然名义上是晋军统帅,但是他还没能在晋军中建立自己的威望;而副将先谷是晋国著名的官二代,先谷是先轸的孙子、先且居的儿子,素来刚愎自用。他做副将,只怕主将不会舒服。其他晋军之内赵氏、栾氏之将,那都是家族利益的代表,他们的家族都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所以荀林父大将军,一个命令传下去,还不知道离开大帐能走多远呢!

如此复杂的人事架构,晋军从领导阶层就已经犬牙交错,如何能打胜仗?

楚成王的表情在逐渐变化,他知道晋军实力非凡,但是他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晋军。看来伍参所言不虚,仔细分析研究,晋军也不是不可战胜之师。

伍参最后说明一点,晋军派出的是大将荀林父,您作为一国之主如果回避晋军,那日后别人会怎么看待您?周天子将怎么看待您?诸侯将怎么看待您?一国之主回避一个将军,您还怎么在天下混呐!

这句话可真捅到楚成王肺管子上了。计算机就怕没电源,没了电您再强大的功能也只能奄奄一息。要征服天下的人,可以被打败,但是不能让人耻笑。好比唐僧被妖魔抓走,即便知道也许是被吃了,孙悟空也不能哭,这一哭便泄了气。

楚成王丢不起这人。

楚成王当即命人通报令尹孙叔敖,楚军开拔至管城,等待晋军,以备一战!

再说晋国得知楚成王亲自率领楚军讨伐郑国的消息,也组织了高规格反侵略军队,中军元帅荀林父,副将先谷;上军元帅士会,副将郤克;下军元帅赵朔,副将栾书。其他还有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上军大夫巩朔、韩穿,下军大夫荀首、赵同,司马韩厥,部将魏錡、赵旃、荀罃、逢伯、鲍癸等将军。

果然被伍参说中了,人多未必势重,将多反而分心。

这样庞大的将领,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统帅只能是一盘散沙。可惜荀林父正是这样的领导。

晋军兵车六百乘,夏天六月从绛城出发,等到了黄河口,晋军已经知道郑国降楚,楚军撤退的消息了。

消防车是来救火的,火都灭了,东西都烧光了,消防队何去何从?

荀林父召开军中会议,商议对策。

士会发表意见,我们晋军出军是为了救援郑国,现在郑国都已经投降了楚国,楚军都撤退了,咱们白留在这里有什么用?就算攻打楚国也师出无名,不如撤退。

荀林父同意了士会的意见,准备撤兵。可是忽然有人高声反对,我们晋国能够为诸侯霸主,就是因为能够扶危济困。现在看着郑国有危难我们反而不管,岂不是眼看着人心散落?不如攻打楚国,那时候郑国一定还是回到我们晋国这边。如果就此撤兵,郑国以后就是我们的敌人了。

荀林父仔细一看,提出反对意见的是小将先谷。荀林父暗想年轻人到底思虑不周全,他劝先谷别冲动,楚成王率领楚军精锐出动,如果不能战胜,晋军岂不是白白失误?

没想到先谷一听这话立马脸红脖子粗的叫骂,难道我们晋国都是胆小鬼吗?楚成王有什么好怕的,没在沙场较量一番,我们就是不服!

荀林父根本没反应过来,这先谷怎么这么火气大?敢情是个火药捻子,一点就着?

先谷也不和荀林父废话,直接怒气冲冲走出大帐,正好碰到赵同和赵括兄弟,先谷说没想到元帅如此胆小!我可不受这窝囊气,我领兵去战楚军了!

赵同和赵括兄弟也觉得先谷说得对,三个人也没禀告元帅,直接率领本部兵马渡过黄河,早有人报知司马韩厥。

来的都是爷,都不是一般战士,能自作主张渡河作战,相当有战斗积极性啊!

韩厥直接找到元帅荀林父说明先谷擅自出兵的事情,同时韩厥也从法律角度为荀林父说明,先谷擅自出战,如果遇到楚军必败无疑。那先谷会有自己的责任,可是作为最高统帅,元帅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这话说完,荀林父冷汗淋漓,好你个先谷,你小子做英雄,连累我要蒙受军法!荀林父知道韩厥足智多谋,急忙询问有什么补救的办法没有?当然,荀林父不是担心先谷,是害怕自己要承担兵败的责任。

韩厥认为,既然先谷和赵同、赵括已经渡河作战,为了确保无虞,现在只能大军一起进发渡河,协同作战,避免失败。

当年赵穿擅自出战,赵盾也是这样处理的。这时候说不上谁对谁错,从大局出发,只能如此。

荀林父急命三军同时渡河,在敖山和鄗山之间安营扎寨。先谷得知这个消息,反而非常开心,觉得元帅一定不会不管我们的!

看来先谷不是装傻,是真傻。作为一名军人,擅自出战和当逃兵一样可耻,责任一样重大。

其实晋国和楚国一样,想争雄,但是也害怕失败,加上一个摇摆不定永远没有立场的郑国,这三角关系就非常热闹了。

楚成王在伍参的分析下决心参战,晋军荀林父是被先谷拖累的不得不参战,而这两个国家都参与进来,郑国就难过了。

搞什么么,到底你们都什么意思?都这么含含糊糊的,我们郑国到底该倒向哪边?

墙头草也不是好当的。

尤其是夹在两个强者之间,那绝对是一种煎熬。

晋国和楚国大战的架势一拉开,郑襄公也召集群臣开会,咱们到底该怎么办?

大夫皇戍自请出使晋军,请晋军和楚军一战,谁胜了咱们认谁当老大。

太损了,人家不打还非得挑事啊?

郑襄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全然不记得自己曾经肉袒牵羊求和的事情,直接派皇戍出使晋军。

皇戍见到荀林父之后,当然不能直接说你们和楚军打一仗啊,谁赢了谁是老大!皇戍先是表达了自己和郑国对晋国的感激之情,说明郑国当日投降楚国也是被逼无奈。现在如果晋军和楚国作战,郑国一定会做为后队,支持晋军。

后队?

赢了是后队,输了说不定就是楚军的后队了。

先谷听了这话就激动了,这是多好的盟友啊!咱们这次一定战胜楚军!

是挺好,谁能打赢跟谁走。

栾书毕竟聪明,知道郑国反复无常,不足为信。可是赵同和赵括都同意先谷的意见,这是难得的战机,难道要白白失去吗?

赵括和赵同竟然没有经过荀林父的同意,和先谷一起,擅自和皇戍确定了要和楚军作战的协议。

这便是荀林父治军不严的结果。如果当时先谷等人擅自渡河得到惩戒,恐怕就不会有私自签订协议的事情了。

郑襄公实在害怕晋楚这次分不出个胜负,居然另派使者前往楚军,劝楚成王出战。

这就看出来郑襄公人品不怎么地了,打不过是实力问题,挑事儿可就是品质问题。明摆着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更好。

孙叔敖权衡利弊,知道楚成王肯定会出战,但是他劝楚成王先请成在先,如果晋军不从,那就是晋军理亏。对于这个建议,楚成王倒没有反对。反正这一仗是一定要打的,请成也不算跌份。

楚军请成消息传来,荀林父自然喜不自胜,带着先谷这样的副将作战,他还真是心里没有把握。可是请成的消息深深刺激了先谷亢奋的心,先谷揪住楚国使者痛骂一顿,你们楚军以为我们是傻子啊?这一次我们必须战斗到底,谁不打赢谁不是好汉!饶了你的狗命回去报信!

楚国使者被骂的抱头鼠窜,但是先谷也将自己的江湖气质表露无遗。要血战到底,恐怕单凭一时冲动,还真不成。到底是能到底,谁能胜利就不一定了。

第三十章    华丽的威慑

一个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疯子组团活动,那肯定能让所有人抓狂。

楚成王派去晋军请成的使者遭到了晋军大将的侮辱和谩骂,而且不是一个人,他们是勇敢疯狂的先谷、赵同和赵括。使者回到楚军大营,将这非礼的一幕告诉了楚成王,楚成王勃然大怒。好你个先谷,难道我们楚国真是无人了不成?要说真打,还不一定谁能打过谁呢!

楚成王当即命令大将乐伯前去叫阵!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经历了城濮之战的洗礼,楚军又一次和晋军在战场上狭路相逢。这一次,乐伯一箭射出,晋军一人应声倒地,而车右摄叔跳下马又手擒一人。

所有的人都看傻了,楚军这次是来变戏法的?不但箭法准,还赤手空拳拿人呢?

忽然晋军恍然大悟,这还打个啥呀?没到跟前人都没了!

晋军一哄而散。

后面晋军将军见势不妙,急忙派三员猛将鲍癸、逢宁和逢盖率领士卒冲锋,一时间刚退回去的晋军又潮水般重新涌回阵地。

乐伯艺高人胆大,而且他深知在战场上是要用脑子打仗,不是蛮干。乐伯选择的战术是“威慑”,晋军还未接近,乐伯已经大喊道,“看我这次左边射马,右边射人,要摄错了一个,就算我输!”

这位还真是把战场当成演武场比拼武艺来了,可是别管比拼还是表演,乐伯的精湛箭术的确令人齿冷,左边几匹马被射中,连累兵车倒翻阻塞交通,右边多有军士中箭血流成河,尤其是将军逢盖,脸上被乐伯射中,血流满面。

左右两路晋军顿时迟缓下来,乱作一团。这里面当然有兵车阻挡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乐伯的箭术已经让晋军胆寒,谁还能拼命上前?等着挨射,害怕射晚了啊!

可是将军鲍癸还在后面紧紧追赶,这时候乐伯就应该射箭了。

可是乐伯停住了,他没有射。

为什么?难道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

并不是,是因为刚才乐伯表演太投入,眼下他就剩下一支箭了!

这支箭射中了鲍癸,乐伯难逃后面追兵之手,不设鲍癸,难道射一小卒?

正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草丛里窜出一只麋鹿,乐伯心下一动,一箭射出,正中麋鹿眉心。乐伯命令摄叔下车将麋鹿送给晋军,说是送给晋军改善伙食。

这话太虚伪了,都要拼命了还害怕对手伙食不好?您是开食堂的吗?

乐伯此举当然是意在威慑晋军,你看见没有,再追我,你就和这头麋鹿一样一样一样的!但是他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去暗示,当下鲍癸果然心惊,不过他镇定地说,“楚军果然有礼,我们不可造次。”

鲍癸撤军,乐伯缓缓而退。

谁都不知道,偶像派乐伯,此刻一支箭都没有了。

鲍癸空手而返,晋军将领一片哗然。什么,就这么把楚军凭空放走了吗?

魏錡和赵旃同时请命,要求再次挑战楚军。

那三个没用的废物点心让楚军打败了,不代表我们晋军无人。比如我们如此青年才俊,怎么会打不过楚军呢?

元帅荀林父吩咐,既然楚军是先请成再与我们开战的,那我们也先请成然后再开战吧!

看来荀林父不但是形式主义的代表,而且果然没有战争头脑,一切都要和楚军看齐。

重要的不是和楚军争一时之短长,是要战胜楚军。

士会听说荀林父派魏錡和赵旃出征,慌慌张张的前来面见元帅荀林父,可是士会感到中军大帐的时候,晋军已经出征了。士会叹息不已,士会告诉荀林父,您派出去这二位,都很有背景,而且年轻气盛,平时就恨没有机会建功立业,眼下您把他们派去如此重要的场合,恐怕不妙。士会就没直接说这俩二货您还指望他们能赢呢?去了就把狼招来!

这时候郤克也劝荀林父,还是要小心楚军偷袭。荀林父刚要下决心,先克又满不在乎的大叫,“大丈夫决胜战场,害怕什么偷袭?”

先克这一嗓子还是很有威力,元帅荀林父又犹豫了。

作为元帅,荀林父不但不了解自己的属下,而且还犹豫不决,没有主意,这样的领导是最可怕的,最能带领自己的队伍走向深渊。

士会向来足智多谋,看荀林父连这点小事都看不明白,也知道自己指望不上了。士会作为副帅,命令郤克和上军大夫巩朔、韩穿率领本部军马分三处埋伏在敖山之前。而中军大夫赵婴齐也看到了晋军前景不妙,命令手下在黄河准备舟楫,以防撤退需要。

至于荀林父派出去的魏錡,根本就没听荀林父的安排,还请成,你以为是表演呢?我们请成,人家要是答应了怎么办?魏錡直接去楚军营中请战,他刚一离开楚军营中,后面楚将潘党紧追不舍。为什么?潘党是为之前楚国使者出气来了,我们楚军的使者去请成让你们晋军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骂回来了,你们这还是请战呢,我们就让你们轻松愉快的离开了,是不是会让你们更加瞧不起我们呢?

潘党率领楚军一追,这魏錡也紧张了,后面的楚将面目狰狞,拼命来了?还没正式开始呢!这时候魏錡看到大泽中有麋鹿路过,忽然想起来乐伯射鹿的事情,他也射中麋鹿一只,送给楚军,说是感谢乐将军前日馈赠。

这敌人还成了朋友了,一见面不打仗先送礼。

潘党本来心里很火,看了魏錡如此不由得笑出了声,这是和我们乐伯将军现学的啊!我要是不依不饶,倒显得小家子气,也罢,就战场上再见!潘党率领楚军回营。

魏錡回到晋军,见到统帅荀林父,当然不能提自己没听话的事情,他说自己请成了,楚军坚持一战。

怎么,难道您还能亲自去问楚成王不成?

荀林父一看这没办法了,再一问魏錡,说赵旃还在后面呢,荀林父当即派出荀罃,带领兵车五十乘,士卒一千人前往接应赵旃。

将军赵旃玩儿的就是心跳。

赵旃来到楚军营地已经是夜里了,他命令手下就在楚军门外布阵,自己下车饮酒。看来是准备用这一举动羞辱死楚军。

当然赵旃的高招不止这一个,他还命令手下二十余人,学说楚国方言,四处流窜,混入楚军营中。当然最后这些卧¨wén 。rén 。shū 。wū¨底都被楚军发现,但是也给楚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逃出来的卧底找到赵旃,还喝呢!大家一起扶他上车准备逃跑,一看赶车的都被楚军打死了!

到了天快亮的时候,赵旃亲自驾车率领众人逃跑。

楚军当然不能眼看着晋军逃跑,后面一路追兵,穷追不舍。

赵旃待遇不错,追赶他的就是楚庄王本人。赵旃见势不好,下车亲自步行逃跑,可是又被楚军大将屈荡发现。要说赵旃毕竟足智多谋,关键时刻,他脱下自己的盔甲挂在树上,这下子可就没人能认出来谁是赵旃了。到处都是逃兵,谁知道谁是谁呢?

屈荡将盔甲献给楚庄王,潘党前来报告,晋军大军已到了!

一片烟尘滚滚,不是晋军是什么?

的确是晋军,但不是主力部队,是荀林父派出接应赵旃的部队。

楚庄王哪知道这些,只是一阵心慌,这下完了!楚庄王的恐慌持续不久,忽然安心了,后面楚军前来接应。原来是令尹孙叔敖害怕楚庄王亲自出战有危险,带领部队前来接应,楚军大部队随后就到。孙叔敖建议楚庄王借此机会发动全面进攻,直捣晋军中军,必定大胜。

楚庄王觉得孙叔敖说的对,总攻的时候到了!他命令公子婴齐率领左军攻打晋军上军,命令公子侧率领右军攻打晋军下军,自己则率领中军两广军队,直捣荀林父中军。

一切都和士会预料的一样,魏錡和赵旃真的把狼招来了!

楚庄王亲自擂鼓,楚军士气如虹,万马奔腾而来!

晋军根本没有准备,忽然就被千军万马包围,荀林父无奈只能命令,那就混战吧!

惊慌失措的晋军根本不能阻止有计划地反击,无准备的充当了楚军的靶子。

混战,无异于送死。

最倒霉的是荀罃,他率领军队没找到要接应的赵旃,却碰上了楚军大将熊负羁,后面的楚军更是潮水一般源源不尽的涌来。荀罃都蒙了,自己带着这一千人马这是跑到楚军老窝来了?混战之中,荀罃为楚军俘获。

这时晋军已经四分五裂,逃命去也!大将逢伯领着儿子逢宁和逢盖乘车逃跑,正好碰见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赵旃。逢伯知道这扫把星一定得求救,急命驱车迅速前进,不得停顿。果然赵旃高声求救,逢宁和逢盖说赵旃在后面求救呢!逢伯大怒,就是知道他求救才让你别回头!如今既然你们回头,那你们下去代替他吧!逢伯将儿子推下车,带赵旃突出重围,而逢宁和逢盖却死于乱军之中。

这真是令人唏嘘的一幕,难道多一个人就必须两个人下车吗?逢伯既然要救儿子,何不再次装聋作哑?就算日后扫把星大难不死,难道能够对人之常情说三道四?

聪明人,未免聪明太过。

第三十一章    不负责任的统帅

由于荀林父指挥无能,晋军各位将领各行其政,这一次晋楚之战,晋军很快进入四散逃命的状态。

荀林父和韩厥从后营率领残兵败将从山右边沿河逃命,一路之上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先谷从后面追上大部队,荀林父见他满脸鲜血,不由得问他,“主战派也是如此吗?”

这就是荀林父不厚道的地方了。大家都在逃命,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何况先谷虽然愚蠢,但是毕竟与楚军一战,那荀林父作为晋军统帅逃命在先,是不是更加可耻呢?

大家好容易逃命到河口,荀林父刚一到就碰到赵括前来告状,说是哥哥赵婴齐早就渡河过去了,根本没有提前告诉自己!

荀林父苦笑着说道,“这是逃命的关键时刻,你还等着别人告诉你吗?”

这件事情严重伤害了赵括,从此他和赵婴齐有了隔阂。当然他自己在战争中犯下的错误他从来没去想过。

荀林父知道晋军无力再战,只能命令手下搜寻船只,迅速逃跑。可是这船哪能说到就到?一时间众人心急如焚,却也无计可施。不多时下军统帅赵朔和栾书也打败撤退到此,一发人多。而船,却并没有找到几艘。

本来人多船少,荀林父又发出一道糟糕的命令。他实在害怕楚军赶上,晋军全军覆没,于是宣布先渡河的有赏。这下子晋军自己为了争夺早一步渡河展开一场自相残杀的血战,而船也连同毁坏了三十艘。

先谷果然心狠,命令有敢攀扯船舷的,一律刀砍。这下子无数晋军被砍手落水,哭爹喊娘,惨不忍睹。

没有被楚军俘虏,却被自己的兄弟砍断了手指,黄河水为之呜咽!

此时赵同、魏錡等败将一同赶到,荀首呼唤儿子荀罃,却无人回应。

荀首知道凶多吉少,本来已经登船的他要求下船荀罃重回阵地。荀林父劝告荀首,你回去有什么用呢?已经被楚军捉住,肯定凶多吉少了!可是荀首坚持前往,并且说完一能抓住别人的儿子,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换回来啊!

还得是亲爹,才能真正为了自己不顾一切。

而魏錡本来和荀罃关系很好,此时也愿意一同前往。荀首素日在军中颇有人缘,除了荀家军百余人,这时候倒有很多人愿意回去帮着他寻找荀罃。

荀首想到回军,也不完全没有把握,他本来射箭本领高强,这次多带箭镞。楚将连尹襄老正在掠夺晋军物资,被荀首一箭射死,公子谷臣前来救援被魏錡挡住,荀首一箭正中公子谷臣手腕,当下被俘虏。

荀首命令带上俘虏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撤退。

有了这两个人,一定能够换回来自己的儿子荀罃。

再说不幸的公子婴齐,他攻打的上军早就得到了士会的命令埋伏了起来,所以公子婴齐这次反而被晋军包围。

巩朔击退公子婴齐第一次进攻,当然也不敢恋战,保护士会撤退。

公子婴齐就糊涂了,本来是我们楚军偷袭,怎么就被晋军伏击了呢?他实在不能甘心,再次发起进攻,这一次,他碰到的是韩穿和郤克。

公子婴齐明白了,晋军里有能人,眼下这能人不幸被自己碰上了,这一次楚军占不到便宜。他下令撤退。

士会命令晋军凭借敖山险境,安下七所营寨,楚军一时也不敢进逼。士会等到楚军撤退,才从容撤军。所有士会率领的士卒,无一损伤。

老将军荀首撤退到河口的时候,荀林父的兵还没撤退完毕,万幸此时赵婴齐渡河前来接应,于是剩下的晋军反倒免了砍手之祸,虽然受了些惊吓,但是也平安渡河。

伍参建议楚成王趁机追杀晋军,可是楚成王却说这一仗已经足以让楚军雪耻,反正晋楚最终还是会讲和,何必多杀呢?

可见楚成王果然胸怀天下。

目前的情况,楚国和晋国的确难以一战就决出胜负,既然要抗衡一段时间,那就没必要把事情做绝。

楚军安营扎寨,晋军还在闹哄哄的渡河,直到天明。

这一仗,主要责任在晋军主帅荀林父。他知人不明,战无决策,甚至在撤退的时候还发出导致混乱局面的命令。经过这一次战斗,晋国再无可能继续诸侯霸主的地位,而楚成王名望陡然上升。

一直在观望的郑襄公得知楚国大胜的消息,急忙前往迎接楚成王到衡雍,并且僭居王宫,大摆宴席庆祝。

原来所谓后队,就是在胜利者脸上贴金邀功,实在是小人行径。郑庄公泉下有知,一定会以此为耻!

潘党建议将晋军尸体集体埋葬,铸造为“京观”,纪念楚国的这次胜利。

不过幸好楚成王心理非常健康,否决了潘党的提议,命令士卒掩埋晋军尸体,并且祭祀河神。楚成王认为晋国并没有被讨伐的罪过,自己这次不过侥幸得胜,没必要大肆宣扬。

看来楚成王的确从胸怀到个人修养都比历代楚王高出不少,不然在大胜面前难以保持平和心态。

这一次楚成王论功行赏,将伍参任命为大夫。而著名的伍举、伍奢、伍尚和伍员就是伍参的后人。

但是这奖赏另孙叔敖郁闷。孙叔敖认为楚国大胜多亏了一个宠臣,这是楚国大臣的耻辱。看来孙叔敖门第观念很严重,也许他早忘记了在梦泽避难做农夫的日子。这件事情成了孙叔敖的心病,他为此郁郁寡欢,终至得病。

荀林父回国之后,晋景公大怒,准备将他斩首。可是大臣们纷纷求情,说这次大败,主要是先克擅自出战的责任,跟荀林父无关。如果您杀了荀林父,那只能是令亲者痛,仇者快。难道楚国杀了成得臣我们晋国没高兴吗?那秦国留下了孟明视我们晋国没担心吗?所以荀林父杀不得。

在诸位大臣力保之下,晋景公命令将先克斩首,荀林父官复原职,命令晋军日夜操练,准备报仇雪恨。

这时候不禁要问,韩厥何在?

当日先克擅自出征,韩厥已经把厉害关系说的很明白了,先克打败了他有自己的责任,但是荀林父作为统帅又有统帅的责任。

后来荀林父的犹豫不决和乱下命令已经证明了他的确在这次战争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能够为众位大臣力保,说明荀林父人脉很深。而韩厥的失语耐人寻味,是为人收买,还是知道说了没用?

不过作为荀林父本人,导致了如此重大的失误还能接受官复原职,可以说是无耻。

两年之后,孙叔敖病重。他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孙安,不能接受楚庄王的官爵,更不能接受厚赏。如果非要封赏,那就要寝邱这地方为封赏吧!

孙叔敖去世了。

他在给楚庄王的最后一道遗表上说明,自己的儿子孙安没有才干,千万不能封他官爵。而他的从子薳凭很有才能,可以为国效力。晋国称霸多年,实力不可小觑,偶然失败不足为凭。而楚国连年征战,国力损耗,所以还是和晋国和平为上。

楚庄王来到孙叔敖府邸,伏棺恸哭,孙叔敖啊孙叔敖,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楚国!

周围的人没有不落泪的。

第二天,楚庄王命令公子婴齐为令尹,薳凭为箴尹。楚庄王还想命令孙安作工正,但是孙安听从父亲的遗命,坚决推辞,退耕还野。

令尹孙叔敖虽然曾经左右楚国国政,是楚国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是他为政清廉,所以家无外财。别说留给孙安一个奢侈的生活,就是小康生活都很困难。而孙安又是非常听话的孩子,所以归隐之后生活更加清贫。

有一次,楚成王身边的侏儒优孟见到孙安背着砍得柴火回家,不禁大为惊奇,难道身为令尹的儿子,还需要做这些粗活吗?孙安倒很坦然,这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不是贪官啊!优孟感慨之余,告诉孙安不必心忧,不久楚成王一定会召见他的。

优孟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孙安解难,这也是他向孙叔敖致敬的一个方法。

他命人仿制孙叔敖的衣冠和佩剑,自己暗中回忆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行动。

在楚成王的宴会上,优孟让别的优人扮演楚成王,自己扮演孙叔敖登场。一场超级模仿秀在楚成王面前上演,随着优孟的一举手、一投足,楚成王热泪盈眶,孙叔敖,是你回来了吗?

楚成王忽然恍惚了,孙叔敖既然你没病没灾的,就回来继续作寡人的令尹吧!没有你,寡人的大业还有谁能辅佐?

这“孙叔敖”倒没那么爽快,说要和老妻商议。

楚成王糊涂了,没听说孙叔敖惧内啊!病了一场倒添了惧内的毛病了?

“孙叔敖”翩翩起舞,后来告诉楚成王自己不干了,辞职!楚成王大惊,这是为何?

“孙叔敖”说老妻不同意啊!还把老妻的意思唱给楚成王听:

孙叔敖,做廉吏。家徒四壁惹人泣。子孙缺衣少食,恓惶无比!谁知君侯心意变,无人忆得孙叔敖!

这歌唱完,不光楚成王,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

你光说记着孙叔敖,孙叔敖是人才,给楚国立功了,你们高堂阔论,饮酒作乐,谁还惦记着孙叔敖死后儿子穷困无比呢?

你光说新时代的好青年是单位中流砥柱,谁知道天天住宿舍连首付都凑不齐的纠结呢?谁知道连宿舍都没有到处搬家的苦恼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尽欢颜!

第三十二章     申无畏无畏

优孟的表演活灵活现,在场的人怀念令尹孙叔敖,无不失声泪下。楚成王命令即刻召见孙叔敖的儿子孙安。

孙安来了,他恭恭敬敬,举止有礼,虽然他布衣草鞋。

是的,令尹孙叔敖的儿子穿的和贫民一样一样的。

楚成王一阵心酸,不由得直接问道,“孙安,你家里真就贫困到如此地步了吗?”

不是真穷困如此,难道是作秀表演?

孙安微微一笑,并未回答。

优孟从旁说道,“令尹大人清廉至此。”

这是真心话,哪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