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难道鲁国和齐国还能单独留下来打我们吗?

孔父嘉分析问题非常注意收集信息,并且能够看到事物的内因、外因,抓住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貌似无法可想的三国大军面前,孔父嘉却能想到退兵良策。

这时候宋殇公才觉得心脏是自己的了,而且位置也对,不再有脱口而出的可怕感觉,“这事还得爱卿亲自前往,别人卫兵未必能说动。”

宋殇公命点检车徒二百乘,命孔父嘉为将,带足了黄金、白璧等礼物,星夜前往卫国。有宋国与卫国的过往交情,加上礼物也的确很重,关键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郑庄公,卫宣公不说二话,命右宰丑带兵与孔父嘉从小路突袭,直逼荥阳。

等到世子忽得到消息,命令祭足加紧守卫的时候,宋国与卫国联兵已经大肆虏获,胜利返还了。

右宰丑还跃跃欲试,想要乘势攻城,孔父嘉急忙阻止。这偷袭都是乘人不备,打一下子赶紧跑。跑慢了等着郑庄公带兵返还,那不成了两面夹击了吗?

孔父嘉其人果然有勇有谋,打仗能进知退。

右宰丑忙问孔父嘉,那我们现在原路返回?

孔父嘉说我们不如向戴国借路返回,等我们离开郑国,估计郑庄公也离开宋国了。

于是两支军队向戴国借路。

不料这戴君看四处烽烟战乱,严重怀疑这借路不过是个幌子,根本就是想占据戴国。于是直接拒绝,城门紧闭。

孔父嘉大怒,距离戴城十里下寨,与右宰丑结为前后两个军营,准备攻城。大战多次,双方互有输赢。孔父嘉命人前往蔡国求助。

就在孔父嘉与戴国激战之时,颖考叔与公孙翚已经攻下郜城,公孙阏也打破了防城,捷报频传。

郑庄公得意非凡。

忽传世子忽加急文书,不知郑庄公该如何处置?

第二十六章    弄巧成拙

信是奇妙的东西,一些文字,串联几多心情,有时令你笑逐颜开,有时令你暴跳如雷,更有时令你心急如焚。

此刻郑庄公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封信点燃了心里的一把火,说不上是熊熊烈焰,但是就那么微微的在心里烧着,让你心烦意乱。

这就是世子忽发来告急的加急文书。

没想到宋国除了被自己耍的团团转的宋殇公,还是有能人,居然在大军压境之时能够想到偷袭郑国,好一记釜底抽薪!

就算侵占再多的宋国土地也是无用,如果郑国有失。

郑庄公毫不犹豫,传令退兵。

他太明白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了,郑国才是他的根本,不容有失。

不一会儿夷仲年和公子翚来问郑庄公,这正是大好形势,怎么忽然就退兵了呢?怎么个情况?

虽然都是盟军,但是郑庄公根本没提郑国被袭之事,反而发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言论,说我们这都是奉周天子之命行事,现在打下来两个城池,也算是对宋国不敬周王的一个惩罚了。宋国毕竟是周朝的公侯,爵位在那摆着呢,我怎么敢再打呢?现在刚好打下来两个地方,这样,齐国、鲁国各得一地吧!

貌似公允的过分了,谁要相信那可真是太实诚了。

夷仲年再三谦让,不肯领受宋国土地,郑庄公倒很大方,那就都给鲁国吧!郑庄公立刻犒赏三军,临别与夷仲年和公子翚结盟,将来谁要欺负我们哥几个中任何一个,咱们就一起上!

为什么如此着急?

急啊!回去郑国急救啊!

夷仲年回去之后将攻打宋国之事详细汇报齐僖公,齐僖公赞叹不已。也是个实诚人。齐僖公说打下来地方郑国都不要吗?其实我们只是去帮忙的,打下来应该给郑国啊!看来郑庄公果然是个公道人。以后郑国有事,齐国绝对不能袖手旁观。

表面的东西永远不要轻信,太过仁义道德,太过不食人间烟火,往往都经不起推敲。如果知道郑庄公假借王命,恐怕齐僖公要骂他伪君子都不解恨了。

这边郑庄公火急火燎率兵赶回郑国,途中就接到国内消息,说宋国与卫国和戴国打上了。郑庄公一听哈哈大笑,我就知道这俩废物点心成不了事,哪儿有救国又迁怒于他人的呢?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郑庄公传令手下军队分为四队,分别奔向戴国。

这边宋国、卫国加上前来帮忙的蔡国,满以为打一个小小的戴国还不是手到擒来,可是忽然传来消息,郑国大将公子吕前来,已经在离戴国五十里处下寨了。

右宰丑不以为然,这公子吕不就是当时州吁攻打郑国时石厚的手下败将吗?不足为虑。

看来公子吕当日假败居然还有今日之效。

可是不一会儿说又有消息,戴君已经将郑国援军接入城内去了。

孔父嘉说这不是唾手可得又生变故吗?右宰丑说那我们就等着变化,他们肯定会行动。

俩人现在也忘了已经解了宋国之围,应该立刻班师。忽然听得戴国城头炮响,一员大将在城上喊话,“多谢二位相助,郑国已得戴国!”俩人仔细一看,却是郑国大将公子吕。原来郑国假称相助,不费吹灰之力进入戴国,而那大军之中,郑庄公正混杂其中。郑国就此占据戴国,戴君已经携家带口逃往秦国去了。

孔父嘉气的连头盔都摔了,“我和郑庄公老贼势不两立!”

明明远非郑庄公对手,况且自己目的已经达到,此时孔父嘉和右宰丑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离开。可惜仇恨冲昏了头脑,卫、宋、蔡三国退后二十里,还准备再战。

刚刚安营扎寨,忽听一声炮响,到处兵士都喊,郑兵到了!孔父嘉大怒,登车迎敌。可是一时火熄,又全无声响。孔父嘉刚要回营,左营起火!刚奔到左营,火又灭了,片刻右营火起,炮声连天。孔父嘉说这是疑兵之计,我们不去管他,妄动者斩。

左营忽然炮声阵阵,忽报左营被劫!右营也是一片火光。

看来这郑军全是烟火大师。火来火去随心随意。

孔父嘉令全力向左,谁知这手下慌乱,全部向右。两军黑暗中交战半响才发现,原来是和卫军激战。

等到对上暗号,说明白,合兵一处,高渠弥已经占了中军。

宋、卫回军之际,又遇伏兵。公孙阏对右宰丑,颖考叔对孔父嘉,正好一对一厮杀。

渐渐的,孔父嘉明白过来了,智谋、武力自己根本不是郑军对手,跑吧!孔父嘉夺路而逃,又遇高渠弥追击,那就丢弃战车,快跑啊!孔父嘉就带着二十多个随从逃跑成功。

右宰丑在这场厮杀中阵亡。

三国车徒,全部为郑庄公所有。

原来从郑国掳掠的财物物归原主。

这场厮杀,郑国之所以取胜,当然归功于谋划计策之人——郑庄公。

郑庄公得了戴国,又大败三国,回国大摆宴席,宴请诸位有功之臣。群臣敬酒,都说这全赖郑庄公计谋才能取得胜利,领导威武!

酒过三巡,郑庄公就有点得意,心里话可就说出来了。他说其实自己也是多亏了祖宗保佑,诸位的鼎力向前,才能战无不胜。而且我还公道,不知道比古代称霸之王如何呢?

想来宋、卫、蔡失败,多是因为祖宗不保佑。

大臣们一看,郑庄公豪情满怀,群臣高呼千岁。

只有一人独立不拜,郑庄公仔细一看,是颖考叔。等到群臣欢呼已毕,颖考叔上前启奏,“主公这话差矣。您说的一方霸主,那是受王命成为诸侯之长,得专征伐,令无不行。现在您假托王命,征伐宋国,周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事;而且您这次征讨宋国,卫、蔡公然助宋,郕、许这样的小国都敢不来,您说的霸主,是这个样子的吗?”

这番话掀了郑庄公的老底,但是也是关起门来说的自己家里话。郑庄公不怒反笑,这颖考叔就是这么卓尔不群,总是说实在话,但是自己还很爱听,于是问颖考叔,那你说我们先打谁问罪?

现在打仗、武力征服已经成了郑庄公的习惯性思维了。

颖考叔说,郕临近齐国,许临近郑国。主公不如先告知他们的罪过,派兵帮助齐国攻打郕,然后请齐国帮我们来攻打许。这样打下来这两个国家,郕就归齐,许归我们郑国。等到我们都胜利了,再向周天子汇报这事,或者可以掩饰四方口舌。

郑庄公说我看行,就这么办。

一场以大欺小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第二十七章   战前准备

郑庄公派使者将准备联合问罪于郕、许的谋划告知齐侯,齐僖公二话不说,那是欣然允诺。为什么?与宋国一战,让齐僖公看到了郑庄公的谋略,特别是他将两座城池送给鲁国,更让他看到郑庄公的大气,他想,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至少不会吃亏吧!他哪儿知道,当时郑庄公实在是为解郑国之围,不得已而放弃到手的宋国土地。一个人过于大方,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当然有不为外人告知的理由。

齐僖公依计派夷仲年领兵,郑庄公也派公子吕相助,两国共同发兵攻郕。一个实力雄厚,一个老谋深算,小小的郕国根本没有抵抗之力,郑齐联兵,直接攻入郕国都城。顿时郕国大难临头,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向齐国求和。

齐僖公一看,非常成功,两国联合,果然郕国一鼓拿下。这样的好事必须全力以赴,立刻派使臣跟随公子吕前往郑国,询问伐许日期。郑庄公觉得这齐僖公已经是一个坚实盟友了,于是说好了约见地点,再委托齐僖公去游说鲁侯,希望一同行事。毕竟齐国和鲁国渊源颇深,有齐僖公出面,鲁国加入的机会更大一些。

就在郑庄公志得意满,准备联合齐鲁打下许国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公子吕在归途中得病,不治身亡。

郑庄公觉得原本坚硬的心,好像有一道裂缝,在一点点的蔓延,鼻子发酸眼睛发红,立马泪如泉涌……

郑庄公这次的确是真伤心了。

人这一辈子,有巴结你的人,有了解你的人,更有鼓励你的人。而公子吕,便是在郑庄公逆境中真正鼓励他,帮助他收拾太叔段,坐稳王位的大功臣。

如果说祭足对于郑庄公的支持是出于了解他的才能,那么公子吕的支持则更多是从全国的大局出发,而他的支持,带给郑庄公的还有一点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来自于血脉的承认。

公子吕是郑武公的弟弟,也就是郑庄公的叔叔。

回过头来再看那一段往事,虽然郑武公将国家托付给了郑庄公,但是在母亲面前,郑庄公永远是那个惹人嫌弃的寤生,根本没办法与太叔段相比。而作为叔叔的公子吕,其实也可以支持嫂子看中的继承人太叔段,毕竟太叔段一表人才,实在是优秀的冒泡。可是从国家大局出发,虽然那时候郑庄公并没有显露锋芒,公子吕却依然坚定的站在郑庄公一边,为他着急,为郑国担忧。

这种毫无所求的支持,或许带给郑庄公当时最大的力量。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公子吕为了郑国冲锋陷阵,捉拿太叔段,攻打宋国,他成为郑庄公得力干将之一。

可是这样一个温暖的支持,有一天忽然就离你而去了,即便郑庄公是敢和周天子叫板的强者,也不能自已。

郑庄公在悲痛之余,命令厚恤公子吕家人,并将公子吕的弟弟公子元封为大夫。但是公子吕是郑国上卿,此时他的去世让郑国这个关键位置空了出来,郑庄公准备用高渠弥为上卿,世子忽密奏郑庄公,说高渠弥此人又狠又贪,实在不宜当此高位。郑庄公从谏如流,命祭足为上卿,高渠弥为亚卿。

世子忽这一密奏,成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密奏的结果评估有两项标准,一是看领导是否听从了你的意见,如果领导接受了这一意见,说明你“奏”的成功。另外一个标准,就看是否能做到“密”。之所以保密,当然有密奏人的种种考虑,从世子忽的角度来说,关乎国家大员任命,密奏的恰当的。但是这不成功之处就在于,泄密了。而且这一事件直接的利益损害者是高渠弥,就是世子忽自己认定又狠又贪的高渠弥,这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子流水一般过去,转眼又到盛夏。

骄阳如火,比不上人心急迫。齐侯、鲁侯相约而来,与郑国约定在七月朔日在许地集合大军。

当然不是为了演习,是为了集三国之力,攻打许国。

郑庄公接下来在郑国大阅军马,祭告于太宫,请求祖宗保佑。

虽然没有周天子的王命,但是此时郑庄公盟约已成,又多次取胜,也不必假借王命。

联合齐国、鲁国两个大国,打一个不听话的许国,胜利自不必说,关键这要威风八面。

也就是颖考叔说的,立威。

既然胜券在握,已经从攻坚战变成了表演赛,那包装必不可少。郑庄公命重置“蝥弧”大旗,由一丈二大小的锦制作,缀金铃二十四个,绣有“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旗杆长三丈三尺。立在大车上,用铁丝捆绑。好一面威风八面的大旗!

有了大旗,还得有能打旗的人,才真正显示郑国的威力。郑庄公传令有能举着旗还步履如常的人,就拜他为先锋,并且赏赐辂车。

举旗争夺先锋PK秀正式开始。

首先登场的一号选手脸黑胡子长,身穿紫袍金甲,头戴银盔,大夫暇叔盈。这位选手在请示裁判长郑庄公后单手举起旗杆,并且前后各走三步,动作结束在车中挺立如常,引来在场观众热烈掌声。

紧接着登场的二号选手身穿撞色盔甲,只见他头戴雉冠,绿锦抹额,身穿绯袍犀甲,具有一种浓烈的自然之美。二号选手颖考叔倒拔旗杆入手,而且将旗杆舞的呼呼作响,是的,二号选手轻松将旗杆舞起,锦旗飘飘,金铃脆响,在场的观众全都吓的呆住了!

郑庄公面有喜色,没想到颖考叔不光理论过硬,还有这两把刷子,真是人才!看来先锋非他莫属。

二号选手正在舞旗,这是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这位小选手年龄不大,唇红齿白,身穿织金绿袍,却不怎么遵守选秀规则,直接上去要抢夺大旗。

颖考叔见这位哪是比试,明摆着是拼命来的,立好了大旗,直接驾车奔出校场。

后面这位少年抢夺一支方天画戟还追赶不休,被旁人劝阻,依旧狠狠不已,说颖考叔这是藐视姬姓无人。此人正是公孙阏,字子都,第一美男子。据说孟子都曾经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意思是谁要是说子都不美,那纯属没长眼。

这位素来为郑庄公宠爱,故此骄横无礼惯了。

郑庄公为平定纷争,将车马并赐公孙阏和暇叔盈。

领导偏爱宠臣,自然会付出代价。

第二十八章    暗算

郑庄公磨刀霍霍,伐许势在必行。

至七月朔日,郑庄公命祭足与世子忽留下守国,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许国浩浩荡荡而来。齐侯、鲁侯早就已经在离许城二十里的地方下寨等候,看来捏柿子挑软的,这事儿都很积极。

作为侵略许国的倡议者郑庄公大摆宴席,款待齐侯、鲁侯。军营之中,无非大碗酒,大块肉,虽然没有宫中精致,倒也豪放。三位君侯指点江山,品评人物,酣畅淋漓之际,齐侯拿出檄书一封,说明许侯不当之罪,三国是奉王命讨伐。郑庄公暗笑,这不是之前自己已经用过对付宋国的招数吗?嘴上却说,还是齐侯思虑周到,鲁侯也称赞,这样我们才师出有名啊!

理由,永远是强者对弱者的一个说法。至于这说法究竟离现实近几分,大可不必当真。

三人约定明日庚辰攻城,先派人将这封水分荡漾的檄书射入城内。

大炮轰鸣震碎了平静的晨曦,总攻开始。

按照郑庄公的想法,三国大军一到,许国三魂七魄就应该去的差不多了。等到总攻开始,坚持不了多长时间,那许国必下无疑。大军压境的威力,焉是小小一个许国承受的住的?

不料事与愿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许国在大军攻打之下并无慌乱之象,居然抵抗有序。

原来这许地虽小,但难得许庄公是个有道之君,历来抚恤百姓,故此深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

虽然许国受到资源限制,是个实实在在的小国,弱者,不具有扩张的实力,但是许庄公对百姓的好,却换来百姓对他全力支持。

老百姓的想法很单纯,也很简单,换一个国君,还能像许庄公一样对他们吗?

未必。

基本没什么希望。

所以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那只能拼了。

这就是小小许国在三路大军面前坚定抵抗的底气。这也是郑庄公与齐僖公这样的统治者所预想不到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领导意志决定一切,实力资源决定一切。但有时候,小小百姓如若全心一致,也不容小觑。

齐侯、鲁侯自认只是攻城帮手,所以开始之后一看效果不甚理想,手下将领自然放缓节奏,保存实力第一嘛。至于这弹丸之地,让郑国去费心好了,不是郑庄公召集的此事吗?

郑将这边倒人人争先,不止是因为这次攻城郑国是主力,更因为之前争夺大旗蝥弧一事成功刺激了郑国将领之间的竞争。吃大锅饭怎么会有积极性呢?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大旗虽小,事关荣誉。作为军人,荣誉第一。

到攻城第三日,郑庄公真有点急了。这可是郑国、齐国、鲁国,三大强国攻打许国,区区一个许国,居然还攻打了三天,还没什么动静!乱了,真的乱了!

这个样子,就算攻下来,将来也会成为诸侯的笑柄。

他看着远处那些硝烟,听着那些呐喊,如坐针毡。

远处,战场之上,一个身影左突右冲,在许兵重围之下,此人居然夹着蝥弧,一跃而起,踏上了许国城墙!

是颖考叔!

颖考叔不愧郑国先锋,在战局胶着之际,凭一己之力,力破重围,登上许国城墙!

巨大的欢喜鼓荡着颖考叔的心胸,蝥弧的大旗插上了许国的城墙。然而这欢乐好像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却经不得日晒,片刻间烟消云散。颖考叔只觉得后心一凉,笑容还挂在脸上,人却连同蝥弧一起软绵绵的倒了下去。

一支箭,正中颖考叔后心。

后方射来的箭,总是最致命,最可怕的。

暇叔盈在人群中眼看着颖考叔断了线的风筝一般跌下城头,发疯一样的砍杀周围许军,冲入颖考叔身旁,只来得及合上他的双眼。

泪水,合着汗水,血水,在暇叔盈的脸上流淌。

暇叔盈颤抖着拿起倒地的蝥弧,却无比坚定的向城墙跑去,同样是一跃而上,将蝥弧紧紧的插入城墙,扯开喉咙开始怒吼,“郑君已经登城啦!”

正在厮杀的郑国士兵,远看一杆大旗,锦绣飘扬,金光闪闪,铃声阵阵,自然认得是郑国大旗——蝥弧,再听暇叔盈大吼郑庄公已经登城,顿时勇气倍增,一起涌上前去,不多久便攻下城门,开门放入齐兵、鲁兵。

至此,许国彻底攻下,郑庄公、齐僖公、鲁隐公一齐入内。

无数百姓顺着城墙拖儿带女逃难而去,这其中也包括改换服装的许庄公。

就在城墙之下,这场战争的牺牲者躺满了这块土地。

不仅是许国的士兵。

第二十九章   种瓜得瓜

不辞辛苦,长途奔袭,付出无数生命和财富的代价,许国终于被打下来了。

成功之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瓜分胜利果实。

在这件事情上,齐国、鲁国、郑国纷纷表现出优良的品质,互相推辞。齐国先将许地让给鲁国,鲁隐公当然不好意思就那么直接说行啊,我看这事这么办很对,就应该给我们鲁国。

当然这推辞也就和出征许国的理由一样,当不得真。

齐僖公一看这鲁隐公坚决推辞,那就给郑国吧,郑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倡议者吗?

许地这块肥肉,郑庄公真是魂牵梦萦。可是郑庄公心想你们二位高风亮节互相推辞,我怎么能直接就这么收下许地呢?

于是也说了很多没有营养虚伪的推辞之语。

至于当初被当作大旗拉来的周天子那是根本没人提起。

为了周天子一句话就攻打许地?

笑话!

三位演技派正在表演这场推辞大戏,忽听传报许国大夫百里求见。

三位君侯于是穿百里觐见。

只见这许国大夫百里,满身尘土,泪流满面,却不大放悲声,显见是在克制,奇怪的是他还领着一个孩子。见了这三位君侯噗通跪倒在地,只求能绵延太岳之祀。

齐侯于是问,不知道这孩子是谁?

百里介绍,原来许庄公无子,这孩子是许庄公的弟弟新臣。这孩子看来深受惊吓,浑身哆嗦,小脸煞白。齐僖公与鲁隐公面露不忍之色。

已经占领了许国,许庄公也逃了,这小小孩童可以说是国破家亡。从宗室到俘虏,人生之变数如此,却让这小小孩童承受,实在太过残忍。

郑庄公不露声色,见齐僖公与鲁隐公面露同情,心生一计,连忙伸手扶起百里与新臣,说道,“寡人也是迫于王命,为君讨罪。如果侵占了许国的土地,那说明我就是为了土地来打仗,是不义之举。虽然许君逃跑,但是其弟尚在。而且还有百里这样的忠臣,我看这样,不如我们就归还许地。”

百里心想这个惊喜实在太不真实,于是连忙推辞,说只要能让许君有一线绵延后代的机会就心满意足,实在是不敢妄想复国。

郑庄公大手一挥,说百里大夫看来是信不过我啊!这样,干脆用行动来证实我的真心。看新臣年幼,我派人帮助你复国。于是命令将许国一分为二,东边就由百里奉新臣管制,西边由郑大夫公孙获管制,帮助新臣。

这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公孙获在许地培植实力,逐渐与新臣分庭抗礼,最后一句吞并。

不然郑庄公劳心劳力的攻打许国干什么?

齐僖公和鲁隐公偏未看明白郑庄公的布局,纷纷称赞郑庄公实在是仁义之君。

三国班师,后来许庄公老死在卫国。而那个年幼的孩子新臣,从此过上了被监视控制的生活。

让郑庄公想不到的是,后来郑国发生变故,长大成人的新臣终究还是联合百里,潜入许都,重整许氏宗庙。

控制与反控制时刻都存在,结果也不会从一而终。往往随着双方实力变化,局面会发生逆转。

那个眼泪汪汪的孩子,新臣,等到了复国的那一天。

郑庄公大军回国之日,已经在许地预留伏笔,可是他的心情依然很灰暗。按说郑庄公是个内心强悍的人,杀弟囚母,逼迫周天子,很少有服软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实力的强大,霸气外露,更加难以被常人常情常理打动,所以面对哭泣发抖的新臣,即使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也难以打动他。

但是,是人总会有自己的弱点,郑庄公心里最软的地方,可以说,那就是支持他的能臣。

即使强悍到周天子为之侧目,但是更有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时候。而那些支持者,跟随他的得力干将,就是他内心最强大的支柱。

所以在公子吕辞世之时,他痛哭流涕。

有失君侯风范?

顾不上了。

公子吕都离开了这个世界,还能控制着,忍着不哭吗?

现在,又一个亲密的支持者,颖考叔,也永远的离开了他。

如果说公子吕对于郑庄公的支持的粗线条的,外在的,敢打敢拼的,那么颖考叔对于郑庄公的支持就是细致的,内里的,引导他内心的。

颖考叔能够发现郑庄公的内心世界,并且敢于去引导他,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以他能够为郑庄公杀弟囚母的困境解围,能够为郑庄公击败宋国之后指明接下来应该走的道路。

国君的知音。

引路人。

这个人,却被一支来自身后的箭,夺取了宝贵的生命。

失去颖考叔,郑庄公真的要痛到发疯。

总得要做点什么。

既然不能知道放箭之人,那就只能利用高科技的巫术来诅咒他,让他不得安生。

郑庄公命令从征的军士,每一百个人为卒,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人为行,出鸡犬各一只。

全部交给巫师,诅咒,诅咒那个放箭的人。

三天后整个诅咒活动结束,郑庄公亲自率领诸位大夫前往,焚烧祭文。

烟火缭绕处,忽有一人碰头垢面,跪在郑庄公面前哭诉不已,“臣颖考叔为郑国先登许都,被奸臣子都射死。臣已经得到上帝许可,让子都偿命!臣永远感念主公恩德!”

大家惊愕之余,只见此人自己伸手探入喉中,血流如注,顷刻气绝。

郑庄公仔细一看,正是公孙阏,子都!

急命人救,已经毫无反应。

原来当日射冷箭之人,是嫉妒颖考叔夺取蝥弧大旗的公孙阏,也是被孟子称赞美貌的子都。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巫术的确强大,美貌如子都也不能免疫。

千万不能得罪小人。

千万不能出风头。

千万不能完全将自己的后背暴露出来……

当然,最主要的是,天理昭彰,恶有恶报。

对于这个结果,所有人感慨不已。

郑庄公命令在颖谷立庙祭祀颖考叔,又称纯孝庙。

第三十章    小人乱国

经过共同攻打许国,郑庄公觉得和齐、鲁两国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虽然没有立刻得到实惠,但是自己在许国埋下的伏笔让他颇为满意。于是回国之后,郑庄公分别派遣使者前往齐国与鲁国,送上礼币,也就是赠送的礼品,意思很明显,希望齐国和鲁国别净哥俩好了,也带着自己一个,不都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吗?

不多日子两个使者返回郑国纳命,奇怪的是送往鲁国的国书居然并没有拆起,送出去的礼币原封不动的带回来了。

郑庄公不由得心里打鼓,难道这鲁隐公对自己处理许国一事心生不满?这不还没开始收拾那个小新臣呢吗?这话怎么说的,送礼让人给退回来了,常言道有理不打上门客呢。

郑庄公急忙详细询问派往鲁国的使者,这使者回复道,哎呦我的主公,这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鲁国可乱了套了!臣刚入鲁国,就听说鲁隐公已经被公子翚所弑,另立新君,国书也不是写给新君的,臣因此不敢投递,返回我国。

郑庄公更加吃惊了,“鲁隐公谦谦君子,是有名的贤君,怎么能被弑呢?”

一个道德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好人,在别的地方或许能为人称道,但是如果一个这样高尚的好人成为一国之君,又心无城府,那绝对是可怕的灾难,更是一个国家的灾难。

即便在位期间等不到外国侵略,和平演变,恐怕在国内为奸臣权臣挟持也必不可少。

君子之心实在是难敌小人之志。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残酷的斗争中,君子之风只能给自己带来危险和失败。

原来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的元妃早薨,鲁惠公将宠妾仲子立为继室。大约鲁惠公的元妃实在不得宠爱,又或者鲁惠公薄情移恋,当然最大的可能是,仲子获得了鲁惠公的真心。所以鲁惠公的确非常希望传位于仲子的儿子轨。但是轨既非嫡子,又非长子,在当时立嫡立长的继承规则面前实在不占优势。鲁惠公看着最喜欢的儿子轨,还真是没办法。

最终鲁惠公去世,长子也就是鲁隐公即位。

按理说,公子轨继承鲁侯之位,只是鲁惠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一个已经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