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军医 作者:烤土豆-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打开的盒子内放着一本墨绿色皮子的厚厚本子,上面写着用毛笔书写着大大的三个字,“老偏方”,字迹说不上多好,但胜在工整。
张梅小心的拿出盒子内的厚本子,小心的摸了摸,有些粗糙的纸面让张梅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轻轻翻开,纸张虽然有些发黄但并没有很脆弱,张梅摸了一下,纸张的厚度完全超乎张梅的预料,纸张的颜色和厚度有些类似烧给死人用的纸钱农村俗称黄颜纸,但又比黄颜纸厚和结实,张梅研究了半天也没闹明白这有些发硬直板的是什么纸。
没研究明白的张梅放弃再去研究纸张的问题,而是转向上面书写的内容,看到字迹张梅微微皱了下眉头,标准的楷书,字迹工工整整,肯定不是张久写的,张梅知道张久根本不会写字,带着些许的疑惑,张梅慢慢的翻看着,越看速度越快,一本厚厚的老偏方,张梅只是看了个大概,整本偏方只有一个人的笔记,张梅皱了下眉头,把本子重新放回盒子,放在一旁,把第二个盒子打开,里面还是与上一个盒子相同,里面同样是一本厚厚的书写着老偏方的厚本子,只是第二个盒子里面的本皮的颜色变成了土黄色,快速的翻看了一遍后,张梅把两个本子重新拿出放在一起。
静静的看着放在腿上的两个本子,张梅有不解有疑惑,张梅的记忆里是没有这两个本子的,无论张梅怎么回想依然是一样的答案,张梅心底有些好奇,这两本厚厚的老偏方到底是从那里来的?怎么会在自家而且还被爷收藏在自制的木盒子里,看着保存完好的本子就知道,平时一定是很珍惜。
再次拿起老偏方本子,张梅仔细查看起来,总算在第二本的底页上看到了一段话和一个小小的名字。
小偏方治大病,耗费三十年收集689个已确认的偏方,望珍惜,书写人:范兴梅。
范兴梅、范兴梅,一遍又一遍念叨着这个名字,突然,张梅惊愕的瞪大眼睛再次看向手里的偏方本子,奶奶?张梅想起了,想起自己名字的含义,取奶奶名字中的一个字,以示不忘,记得上学第一天老师留下的作业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回家问父母自己名字有什么含义。
张梅记得问过张久后,张久一夜没有睡着,第二天天亮,张梅要上学离开的时候才沙哑着嗓音告诉自己名字的含义。
张梅从没见过奶奶连照片都没有,但爷却说奶奶是见过自己的,只是在自己还没记事的时候就去世了,习惯性的敲着膝盖,张梅皱着眉头仔细回想着已经模糊的记忆。
好半天才长出一口气,眼神复杂的看向静静躺在腿上的两本老偏方,,保存完整的两本六百多个老偏方,字迹干净工整,先不说花费的心思,就是这份毅力张梅就觉得不可思议,奶奶要是活着怎么也有七十多,人生近半的时间用来收集这些民间偏方,张梅不知道该佩服这份毅力还是还是该感叹老人的爱好与众不同。
要说心里没点好奇是不可能,张梅太了解张久,大字不识一个的张久与明显有才华的范兴梅完全是不相契的两种人,但隐约的记忆中,张久怀念的眼神与深藏的眷恋让如今的张梅想起,心底有着淡淡的羡慕,对,就是羡慕,羡慕那种深深的眷恋,张梅不知道两个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也不知相伴一生的两个人是否如想象中的那般相濡以沫,但能够在去世之后让另外一个人如此的怀念,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曾经失败的女人,张梅是羡慕又嫉妒的。
叹了一口气,摸了摸腿上的老偏方,张梅重新把两本老偏方放回盒子,拿回里屋,整齐的摆放在柜子里。
重新回到外屋,张梅收起心底有些纷乱的心绪,继续收拾轻点家里的物品,里外屋的炕柜都收拾出来,张梅走到外屋靠近地窖的位置摆放的一个破旧的衣柜,打开后,里面除了张久的两件打着补丁的衣服和一个针线簸箕,什么都没有,张梅把张久的衣服拿出,又拿出针线簸箕回到炕上,摸了摸衣服,抖搂开仔细看了一下,当看到有开口的地方,张梅引上线,略微生疏的把口子缝上,低头咬断线头,张梅又抖搂一下,小心翼翼的把破旧的衣服叠好,拽过炕上一堆破布,找了一块大一些的把张久的衣服包好,留作纪念。
足足用了两个小时,张梅算是彻底轻点好家里的物品和粮食,现金、四百三十六块五毛三;衣服,张久的、两件打补丁的上衣一薄一厚加一条外裤,自己的、打补丁的小褂两件、外裤两条,一条短一条漏洞了,还没来得及补上,棉衣两套,一套新一套旧,新的是前两天婶子给做的,旧的不记得;粮食蔬菜,半袋黄豆、小半袋白面、一袋玉米面、小半袋小米,土豆三袋、冻白菜十颗、蔫吧的新鲜白菜十五颗、萝卜二十个、豆角干、土豆干、茄子干各一袋、酸菜七颗、咸菜一坛,豆油估计有三斤,荤油半坛子;调料除了咸盐、还有半缸大酱。
轻点完家里所有物品后,张梅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个家,除了王贵花给自己做的一套新棉衣,一件像样的东西没有,连碗筷都是缺口的掉碴的。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毕竟在城市生活的太久,有些习惯已经深刻骨子,那怕是在战火弥漫的国外,张梅都没像现在过的这么惨,连基本的刷牙洗脸都费劲,唯一区别与那时的是,在无国界医疗队是严重缺水,这里却是什么都缺。
张梅站起身拿过柜子上的书包,一个洗的发白的军挎,打开后,拿出一个已经生锈的文具盒,轻轻的摸了两下,张梅脸上露出了一丝怀念,这个文具盒还是自己第一天上学爷带着去供销社买的,记得自己一直用到初中毕业。
张梅笑了一下,打开文具盒,拿出一个小小的铅笔头,又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撕下一张纸后,开始边写边想着家里需要添置的东西,毛巾、牙刷是必须买的,家里的毛巾已经不能称作毛巾了,破的已经四处开口,而且完全看不出颜色,牙刷是干脆没剩下几根毛的,牙膏也是被剪开的,还需要买一个稍微大一些的盆子,最好是能让自己坐进去洗澡的,在农村是没有澡堂的,洗澡只能在自家烧水洗,一般都是每年快到过年的时候洗一次,一年一次澡张梅是绝对忍受不了,别说一年,那怕一个月都不行,虽然无法做到天天洗澡,但一个星期至少要洗一次。
一项又一项写了半张纸,张梅仔细又核对了一遍后,把纸收好,放在一旁,重新收起铅笔,张梅想到了上学的问题,现在已经十二月了,离学校放假的时间也没多久,张梅知道在农村对教育并不像城市那么重视,学校,尤其是小学下午两点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主要是因为她们这边只有一个小学,就在镇边上,几个村子里的孩子都在那里,中午是不回家的,条件不好的带饭,条件好一些的则在学校边上买着吃。
算计了一下时间,张梅打算剩下的这段时间不上学了,把家里好好收拾一下,该添置的添置,墙面该糊的糊。
至于家里需要添置的这些东西,张梅也没打算去供销社,贵不说而且这个时候供销社的态度极其的不好,好在农村每月有一次大集市,就在离镇上不远的地方,从家里出发走到集市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到,张梅打算找时间问问婶子,集市具体是那天。
所有东西收拾利索后,张梅上炕,在炕柜上找到了一个外皮是铁的,已经生锈的老式闹钟,看了下时间,已经下午四点多,张梅把闹钟拿下,放回里屋。
刚刚把闹钟放好,张梅一眼看到了叠的整齐的被褥,张梅忍不住呻吟一声,拍了拍额头,还要拆被,被褥因为长时间没有清洗而遗留下的味道让张梅离的老远就能闻到,使劲蹭了蹭头皮,张梅转身走出房间,直接来到灶房,把火捅大,看了一眼大缸里的水,还有半缸,张梅把大锅装满水,转身往门口走去,推开房门,张梅微微楞了一下,天空中已经开始飘着雪花,张梅想起这场会持续下三天的大雪。
看了一眼还没有完全下起的大雪,快步走到走到院子左边的水井,抓住井绳,晃悠了一下,微微拽了一下,感觉到重量后,张梅开始摇着水井上方的那个轱辘,吱嘎吱嘎声中,大半桶的井水上升到井边,张梅拉住绳子,把皮桶子拽了上来,提着大半桶水进屋,倒进大缸里。
一趟又一趟重复着放桶提水倒水的动作,一个小时,张梅才算把大缸灌满,当把水桶放回井里,张梅晃晃悠悠的回到屋里,一屁股坐在了灶坑边上的小凳上,此时的张梅有些狼狈,额头布满汗水,散乱的头发贴在头皮,瘦弱的身躯因为大口喘着的粗气而快速的起伏着,双臂因为用力过度有着生理性的颤抖。
第八章
更新时间2013…4…14 12:03:00 字数:3333
五点半吃过晚饭,张梅先把张久外屋的被褥面子全部拆下分别泡在从仓房翻到的两个皮桶里,浸泡了一会后,张梅拿出家里断裂后后面钉上板子重新拼装的搓衣板,坐在灶台边上吭哧吭哧打着肥皂使劲搓着,被里被面、褥子皮,全部洗干净后,张梅感觉两只胳膊酸疼的厉害,使劲甩了甩,抱着洗好的被面回到屋里,叠成一条挂在了火墙边上的绳子上,所有洗好的被褥皮挂好后,张梅使劲揉着胳膊。
坐在炕沿看着拆洗下来没有被面的被子,张梅皱了下眉头,单洗被面还是不行,被子已经发黑,拆的时候张梅就已经发现被子硬邦邦好多地方都是硬疙瘩,除非重新弹一遍棉花,否则被子即使被面拆洗也是白费。
可问题是张梅根本不会弹棉花,张梅也不知道屯子里谁家能弄,叹了口气,张梅把拆下的被子叠好放在一旁,只能暂时这样了,洗一下怎么也比没洗强。
晚上七点张梅早早躺在被窝里,虽然被子上有着味道,但现实的条件不允许张梅去挑挑拣拣,只好暂时忍耐着,翻来覆去翻了半天,张梅也没睡着,坐起身,打开灯,张梅挪到炕柜边打开柜子,拿出放在侧面的木盒子,打开后拿出第一本老偏方,披上棉袄靠在了墙上,翻开了手里的厚本子。
开篇第一张偏方就是牙疼偏方,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小小牙疼不是病,折腾起来要人命”看到这段话张梅忍不住笑了一下,忍不住揉了一下右脸,张梅可是亲身体验过牙疼的滋味,又是打针又是吃药,最后直到把牙神经杀死才算解除痛苦,不过那时候前前后后也折腾了一个多星期,整个右脸肿的老高,皮肤撑的都有些发亮。
笑了一下后,张梅继续往下看,看到治疗牙疼的偏方后,张梅愣住了,心底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好。
牙疼偏方有两种,第一种,处方:白纱布、面碱。用法:取黄豆粒大小的面碱一小撮,用纱布包好,并将面碱扎紧成球状,将包有面碱的纱布,放在铁板上用烛火烤,待面碱烤的软化时(不能把纱布烤坏)将包有纱布的面碱球咬在疼牙上,坚持一到三分钟,牙疼就会消失。
当看到第二种时,张梅深深的皱了下眉头,第二种,处方:鸡屎、红糖。用法:将一泡鸡拉的稀屎,晒干后磨成末,兑在红糖水里冲服(二者适量),入口后先含在口腔内五秒钟然后咽下。
第一个偏方的两种办法让张梅深深的皱起了眉头,尤其是第二种,张梅觉得要是自己绝对受不了,鸡屎那是人吃的吗?张梅觉得有些荒谬。
习惯性的敲了敲膝盖,张梅有些疑惑,偏方真的好用吗?或是说偏方真的能治病吗?牙疼的两个偏方让张梅心底打出了大大的问号。
继续往下看,张梅脸色微微变了一下,奶奶书写的时候一定是怕看到的人心生疑惑,偏方下面竟然是简单的药理分析。
面碱可以去火,而用火烤一烤是为了让面碱充分作用与病牙上;而鸡屎是鸡为了治疗疼痛,出于本能在田地里获取的药材排泄出来的,看似恶心的鸡屎、鸽屎、鸟屎从中医上讲甚至属于中药的一种。
详细的偏方,虽然简单但解释清楚的分析,让张梅陷入了深思,没有确认过的事情,张梅不能去说真假,她的人生阅历告诉她,任何一件事必须经过亲自认证,那怕最后认证的结果是假的,但那结果毕竟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
放下手里的偏方本子,张梅揉了揉眼睛,抬头看了一眼昏暗的灯光,再次把目光落在老偏方上的时候,张梅虽然心底打了问号,但还是拿起把第一个牙疼的偏方熟记于心,不管是否能够得到认证,但张梅还是牢记与心,当张梅翻到第二页的时候,第一页被面密密麻麻的人名和地址让张梅又一次充满惊讶。
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住址,都是用这两种办法治好牙疼的,张梅揉了揉眉头,不知道是相信还是不相信,这写的满满的人名和地址让张梅没有了看下去的欲望,小心的把本子收好放回柜子里,张梅把身上披着的棉袄压在脚下重新躺好。
翻来覆去的想着记住的偏方,张梅心底突然有种欲望,想要去验证的欲望,随即张梅失笑的摇摇头,魔障了,大晚上的不说,总不能挨家去看去找吧,算了,先记着,等碰见了如果对方同意就试试,打好主意的张梅打了个哈欠,按了按眼睛,闭上眼数着心跳慢慢的睡了过去。
时间缓缓流淌着,大雪一如张梅记忆中的那样整整下了三天,厚厚的积雪已经莫过大人的膝盖,张梅家连门都推不开,要不是雪停的当天下午陈福带着家里的两个儿子大贵、二贵来帮着清雪,张梅还不知道被困多久,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清扫积雪,谁能想起张梅。
当张梅终于推开门,看到站在门口带着狗皮帽子眉头胡子都是霜的陈福和两个冻的脸颊有些发紫的陈贵强、陈贵庆时,有些冷淡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张梅一手拉住陈福的胳膊一手拉住离自己最近的陈贵强陈大哥的胳膊,把人拽进屋,张梅也没敢让三个人直接坐在火墙边,把三个人安排坐在炕沿后,快步冲出去拿着脸盆搓了一盆雪,重新回到屋里,张梅抓起雪,拉过陈福冻的紫青的手用雪使劲搓着,边搓边招呼着陈贵强陈贵庆赶紧的用雪搓搓手指手背,要是冻伤了可要遭罪了。
陈贵强哥俩呵呵的笑着答应着,互相搓着手,而陈福看着站在自己面前低着头使劲给自己搓手背的张梅,哈哈哈的笑了,“到底是姑娘好,姑娘知道疼人,梅子,三叔这些年就没享受过你两个哥哥的伺候,”
陈福的话让陈贵强陈贵庆哥俩嘿嘿的笑着,陈福家老二陈贵庆嬉皮笑脸的看着陈福,“爹,我和我哥可没少帮你干活,你可不能冤枉了我们哥俩。”
陈贵庆的话让陈福又是一阵大笑,笑声传出,让惦记张梅的王贵花一阵好奇,大步走进屋,一眼看到坐在炕沿,满脸美滋滋的陈福和站在陈福面前使劲给陈福搓手的张梅,王贵花一阵好笑,王贵花可是知道,陈福喜欢姑娘,那时候怀老二的时候,陈福经常念叨,要不是后来赶上计划生育,没准自家还能要一个,可惜刚刚生完老二,计划生育就在全镇推出,那些年不少人家四处躲着生孩子。
好笑的走到陈福身边,推了一把陈福,“可拉到吧,你看给梅子累的。”
张梅抬头冲着王贵花笑了一下,“婶子,不是累是让我叔他们吓的,你没看到我推开门的时候,我叔他们冻的脸都紫了,我怕我叔他们手冻坏了,那可是要遭老罪了,婶子,你看看我大哥、二哥,让他们搓的时间长点。”
王贵花看着变的絮叨的张梅,心底好笑的同时也松开一口气,王贵花就怕张梅想不开,张梅是个闷葫芦的性格,家里就剩下这孩子一个人,要是憋憋屈屈在出点啥事,可真是没脸见七叔了。
好在七叔去世后张梅这孩子像是开窍了似的,说话办事明显比以前高出一大截,这样自己也能放点心,只要在旁边多照应点,也算七叔没白疼自家老爷们一回。
一阵忙活后,张梅仔细看着陈福恢复原色的手背,心底总算松了一口气,停下手里的动作,张梅抬起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抬头时看到陈福看向自己的眼神,此时的陈福满眼里都是慈爱,好像看自己孩子似的看着自己,张梅笑了,“叔,手还涨吗?”
陈福笑着摇摇头,伸手摸了摸张梅的头顶,“不涨了,梅子是真懂事了。”
张梅只是笑却什么都没说,转头看向王贵花,在王贵花的帮助下,陈贵强陈贵庆也完事了,张梅看着笑嘻嘻的哥俩,心底有些羡慕,有个兄弟真好,压下心底的那点小波动,张梅走到王贵花身边,拉着王贵花坐在了火墙边,“婶子,大集是啥时候?”
“每个月二十,咋了?你想买东西?”王贵花靠在火墙上回答着,张梅点点头,“嗯,家里缺的东西太多了,我想添置点,对了,婶子,你知道谁家会弹棉花吗?我家的棉被都不行了,梆硬梆硬的,里面都是疙瘩。”
王贵花噗嗤一下笑了,连陈福和陈家哥俩也笑了,张梅不解的看着笑呵呵的四个人,突然,张梅的目光落在了陈福身上,“叔,你会弹棉花?”
陈福笑呵呵的摇头,指了指王贵花,“我不会,你婶子会。”
陈福的答案让张梅有些惊喜的看向王贵花,王贵花笑着点头,“我会,我爹干了一辈子弹棉花的活,我们家子妹几个都会,一会婶子就把棉被抱走,明个给你送回来。”
张梅笑眯眯的点头,有些惊讶的看着王贵花,“婶子,以前咋没看你弹过?”
王贵花拍了张梅一下,“傻姑娘,谁家没事老弹那玩意,一年能弹一次都不错了,有的人家一辈子都没弹过。”
王贵花的回答让张梅有些咋舌,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农村家里被褥少,前些年别说弹棉花了,连温饱都是问题,也就是特殊时期结束后条件一年比一年好了,但大部分还是一辈子用的都是结婚时的被子,最多隔几年自己拆洗重新絮点棉花之类的,有的老人,絮好的被子甚至比弹出的都好,但这是个技术活,张梅自知自己没那两下子,既然婶子会,那么也省着四处打听了。
五个人聊了一会,张梅想留四个人吃饭,却被王贵花照着后心拍了一巴掌,张梅无奈的看着抱着自家棉被褥子离开的几个人,心底默默的记住这份情。
第九章
更新时间2013…4…15 12:02:07 字数:3759
1990年12月20日,半个月前的那场持续三天的大雪过后,又零零散散的下了几场小雪,清晨五点张梅爬起床,今个是一个月一次的大集日子,张梅早早的跟王贵花打好招呼跟着去集市备齐家里缺少的东西,屯子里去的人不少,赶上天好的时候,还会有马车坐,但现在只能靠两条腿,这样寒冷的天气,被大雪掩盖住的通往镇上的小路,需要赶集的一群人定好时间早晨六点出发,主要是路不好,原定一个小时能走到镇上,但现在的路却不好说。
穿好衣服,又把家里的狗皮帽子拿出放在火墙边烤着,张梅四处找着手闷子,总算在里屋炕柜上翻到,同样放在火墙边,张梅转身出了屋,来到与外屋相连的灶房,把火捅大,把昨天的剩馒头放在大锅里热上后,开始刷牙洗脸,看到没毛的牙刷,张梅心底把买牙刷排在了第一位。
吃完饭,张梅看了看时间已经五点半了,揣好事先拉好的清单又把钱塞进棉袄里兜,张梅戴好帽子手闷子,锁好门离开了家,顶着满天星斗,张梅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王贵花家,张梅看到屋里亮灯了,张梅站在院子外大声喊着,“婶子、婶子。”
张梅等了一会,看见屋门开了,咚咚咚的跑出一个人,跑近了张梅才看清是陈贵庆,张梅笑了一下,“二哥,婶子准备好了吗?”
陈贵庆把大门打开,“好了,赶紧进屋。”张梅答应着跟着陈贵庆往屋里走,掀开门帘走进屋里,张梅看到了坐在穿戴整齐的陈福、王贵花、陈贵强,张梅有些惊讶,“婶子,你家都去啊?”
王贵花呵呵的笑了,点点头,“都去,今年二月就过年了,年前只有一个大集,那时候东西肯定要比现在贵点,我琢磨着趁着这个集把家里东西买买,到时候要是还缺啥,就不用花那么多钱了,再说一月份屯子里集体送粮,还不知道你叔有没有时间哪。”
王贵花的话让张梅有些惊喜,转头看向陈福,“三叔,赶马车去?”
陈福乐呵呵的点头,“赶马车去,买的东西多,人能背回来吗?路不好走就慢点走,马车咋的也比人腿走的快吧。”
得到答案的张梅呵呵的笑了,“我还寻思着,要是走着回来,我就少买点,既然三叔赶马车,我就把东西买全了。”
边说话边算计兜里那点钱够不够的张梅算计了一下,为了怕自己收不住手,张梅走的时候特意多揣了点钱,五十五块钱,估计能把过年的年货置办的差不多,知道兜里的钱够了,张梅也没张罗着回家在取,坐在王贵花身边等着去一起去集市的婶子嫂子们。
六点,准备赶集的婶子嫂子们陆续来到王贵花家,除了临时不去的,算上张梅和陈家四口,一共十五人,马车挤吧挤吧也能坐下,除了陈福赶马车带着陈贵强哥俩坐在前面,剩下的一帮妇女带着张梅一个小姑娘全部挤到了后斗,王贵花把张梅放在自己身边,左边是王贵花右边是老吴家的二媳妇徐燕子。
一帮妇女嘻嘻哈哈的在车上说着一些八卦,依偎着王贵花坐着的张梅静静的听着,都知道张梅家只剩下她一人,这些女人也没人把话题往谁家死人或是谁家出丧这上靠,都是说着一些稀奇古怪的事。
吱嘎吱嘎声中,张梅也不知道马车跑了多久,一路上,即使坐在中间,张梅依然冻的够呛,中途还下马车跟着跑了一会,可即使是这样,张梅还是感觉要冻僵了似的,没有穿线裤的棉裤好像四处灌风似的,腿都不好使了。
总算看到集市的时候,张梅松了一口气,有种终于到了的轻松,当马车停靠在集市边上的时候,张梅扶住徐燕子的手下车,站在地上缓了半天,才敢活动冻僵的身体,蹦蹦跳跳的活动着发僵发硬的身体,好一会张梅才感觉好了许多,拿下手闷子,使劲搓了搓脸颊,张梅冲着担忧的看着自己的王贵花笑了笑,表示自己没事。
而张梅的笑脸让担心的王贵花提着的心算是放下了,十二月的东北,别说孩子了,就是她自己都冻的够呛,一群人看着热闹的集市,关系好的搭伴,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挤进人群。
张梅跟在王贵花身后进集市后,才发现虽然是镇上唯一的一个大集市,但真的不算大,不知道是天冷的事还是什么,集市上虽然人不少,但东西并不是很多,张梅大概看了一下,好在东西算是全,自己要买的那些东西都有。
跟在王贵花身后转了转后,张梅跟王贵花打声招呼后,在不断叮嘱中离开了王贵花开始按照自己拉的清单开始买东西,虽然王贵花也想陪着张梅,但两个人完全不是一路,王贵花想看看肉之类的东西,而卖这些东西的都在左边,而张梅要买的生活用品却是在右边,叮嘱了又叮嘱,才算放手。
牙膏、牙刷、大盆、毛巾、线裤、又扯了一块棉布,糊墙的大纸。。。零零散散,张梅买了一堆东西,甚至还买了一个小小的万紫千红的香脂,要不是看到了张梅还想不起来,每次洗完脸,脸颊干的紧绷绷的,虽然自己年纪小,但里子却是女人,太好的条件没有,但简单的滋润一下皮肤还是要做,把香脂塞进口袋,张梅抱着大盆继续走。
当来到靠后的一个摊位时,张梅看到了卖毛线的,张梅停住了脚步,这段时间张梅一直惦记着想给王贵花和陈福买点什么或是做点什么,买东西,张梅怕王贵花不要,再说日子长着哪,以后麻烦人家的地方肯定不少,东西多少毕竟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代表着她老张家对陈福和王贵花的感激。
算计了下兜里的钱,兜里还有不到三十块钱,想了又想,张梅走到摊位前,拿起摆放在上面的毛线,有深蓝有紫红,摸了摸,又仔细看了看,张梅微微皱了下眉头,虽然知道能出现在农村集市上的肯定不能跟城里相比,但也差的太多了,颜色不均不说质量实在是太差了。
其实张梅完全忘记了,在九十年代初期,在农村谁要是有一件毛衣那是相当体面的事,即使毛线的质量不好,但那也是毛衣。
张梅站在摊位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没说买还是没买,“小姑娘,你看看,这毛线真不错,你要是诚心买,我给你便宜点,就剩下不到三斤,你要是全要了,我在给你搭点,你看咋样?”
小贩的话让张梅抬头看了一眼,三十多岁的男人,冻的脸颊紫红紫红的,眼底还带着急迫,张梅心底微微动了一下,露出笑容,“大叔,你这些多少钱?”
“15。5一斤,你要是都要,算十五一斤,你看咋样?”张梅的问价让男人有些惊喜,为了这点毛线,整个县里的大集他都跑遍了,就剩下这点,要不是城里的妻舅欠着家里的钱,又确实还不上只能拿着毛钱顶账,他说什么也不遭这罪,尤其是最后这点毛线,男人自己也知道实在是不咋地,都是挑剩下的,为了这点毛线,死冷寒天的他都转了三个镇了,男子想想就觉得憋屈,他就不明白这城里的日子咋过的还不如自家哪?
男子的报出的价格让张梅吃了一惊,她买了一堆东西才花了不到二十块钱,这掉色的毛线竟然要十五,张梅赶紧把拿在手里的毛线放下,摇摇头,“太贵了。”
说完可惜的转身就要走,“小姑娘、小姑娘,你等会,咱在商量商量,就这点你都买我在便宜点,在给你搭点毛线头。”
张梅停住脚步,站在几步外看着男人,看了看毛线又算计了下头里的钱,“二十,二十我全包了,大叔,你看,你这剩下的毛线都掉色了,而且质量也真不咋地,你早点处理了,也早点回家,你看成不?”
张梅报出的价格让男子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俩人讲了半天,张梅站了半天手里还端着东西,心底有些烦,看看实在不行,摇摇头,转身走了,不想在浪费口水。
离开摊位,张梅继续看着走着,东西基本买完,张梅就寻思买块五花肉包顿饺子,自己留点,给婶子家送点,也算自己一份心意,虽然有些遗憾没有买到那些毛线,但阴天下雨不知道,自家什么情况张梅却清清楚楚,家里就那点死钱,每个月发的抚恤金三个月才给一次,再发要等一月份,而且张梅想吃米饭了,回来这段时间一顿米饭都没吃到,张梅是真有些馋。
转了一圈没什么在买的,张梅抱着大盆往卖肉的地方走着,突然身后传来喊声,“小姑娘、穿黑红棉袄的小姑娘。”
喊了半天,张梅才反应过来喊的是自己,回头看过去,才发现竟然是卖毛线的大叔,张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