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科技军阀-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听到37毫米高射炮的响声,步兵和狙击兵们都高声欢呼。几个小时以前,他们在这片灌木丛生的丘陵地带的处境很狼狈。现在高射炮为他们雪了恨。
最后。炮手们瞄准了“土堡垒”上的了望塔。塔上有几挺机枪,是个理想的射击位置,可以任意进行扫射,炮手瞄准枪眼打了四个连射八十发炮弹。苏军的机枪哑巴了,但了望塔却依然完好。看来用37毫米炮对付它是无能为力的。苏军会调机枪部队来增援。
此时已经是19点了,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二四六高地上的官兵们松了口气,向山下眺望着。只见友邻部队的牵引车拉着90毫米高射炮冒着苏军的炮火正在慢慢地向二四六高地的东坡爬行。原来是魏厚春少校命令重型高射炮前来增援在高地上孤军奋战的37毫米高射炮。
90毫米炮终于被拖上了二四六高地的山顶,安上了炮架。山顶的面积太小,重炮架得不稳,摇晃得很厉害。官兵们象疯子一样拚命挥动铁锹,为90毫米炮整出一块较大的平坦地面。
天渐渐地黑了。好不容易打出了第一发炮弹,但没有命中那古老的了望塔。而90毫米炮却倾斜了。调整了炮位又继续发射。终于命中了。第三发炮弹把苏军的防护墙炸飞了。继续射击。炮弹打得沙土和木片横飞,苏军的阵地看不清了。
二四六高地清理后,两门高射炮被拖回连队。张成武上校自信能对付苏军,夜间也有把握守住阵地。因此没留预备队,把所有部队都投到了前沿。
20点刚过,苏军的第一次集中攻击就迫使华军战线后撤。在通往伊特拉斯的公路上。苏军的坦克正在接近彼得留拉。张成武上校亲自拿起枪保卫他的指挥部。不幸的是他身中苏军的机枪子弹而阵亡。
穿过高射炮阵地。年轻的高射炮军官们经过几个小时的猛烈炮击已精疲力尽。但是,他们又把步兵组织起来。成功地在炮与炮之间组成了新的防线。很快,苏联士兵就攻上来了。并一举突破了五连阵地。丁春生少尉一面用****向苏联士兵射击,一面机智地把炮口调过来,对准西边新的射击方向。在这极其危急的时刻,37毫米高射炮吼叫起来,向着攻上来的苏军猛打。苏军终于溃退了,这次冲锋又被挫败。
19点30分,刘绍文上尉曾把后勤的探照灯连调往前线。他们在伊特拉斯至彼得留拉的公路上和苏军遭遇。两台探照灯被打坏。刘绍文上尉一行人带着幸存的两台完好的探照灯进入已经被苏军包围的五连阵地。
这两台直径为600毫米的探照灯对丁春生少尉来说,真是难得的礼物。他悄悄地把它们配备在两侧,从不同角度都可以照到五连前沿阵地。
23点10左右,天色一片漆黑。在离华军阵地前沿不远的地方,传来了俄语的口令声。丁春生下达的准备开炮的命令悄悄地从这门炮传到那门炮。
突然,右边的探照灯亮了,一时被照得花了眼的苏联士兵一个个趴在地上不知所指。高射炮趁机平射。3秒钟后,右边的探照灯灭了,左边的又亮了。就这样交替照射,不断变换位置,只照几秒钟。经过十五分钟的战斗,苏军的这次夜袭又被击退了。
第二十二高射炮团第二、三连的90毫米高射炮阵地的情况非常糟糕。自凌晨3点以来,这两个连就被优势的敌军打散。苏军从南面的森林里出来,企图趁着夜色全力向西南方向的托博尔河突围。
战斗打得格外激烈。苏军越过一个个山丘,排着密集的队形越逼越近。最后,华军炮手们不得不用刺刀和苏军展开肉搏。营长魏厚春少校和三连长王实武上尉阵亡,此外,还有许多官兵伤亡。五连三排的37毫米高射炮终于成功地向苏军的侧面开了火。直到这时,苏军的进攻才被击退。炮手们从掩体里跳出来转入反击,一直追到八百米以外的出击阵地。
第567章 东南方面军的反击
苏军新上来的机枪手们仍然接连不断地向高射炮阵地射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进攻。
接任第1营指挥的吕正达中尉让副官跑步到师部请求增援。
华军步兵又同苏军开始了白刃战。在华军的弹药快要用光的时候,友邻部队的四辆坦克从后方越过山丘赶来增援。一番炮击之后,苏军落荒而逃。
第67坦克营2连的4辆坦克在危急关头救出了高射炮。在他们的掩护下,炮手们拉着炮后撤。3连的牵引车被打坏,3门90毫米大炮无法运走,炮手们只好卸下炮闩把炮扔在那里。
各连利用苏军的公路开始从彼得留拉向东突进的时候,天已大亮。苏军不断从左右两侧的战壕里用步枪向该部队的车辆射击。吕正达中尉曾两次命令90毫米炮停下来还击,为东进的车辆开路。然后全速脱离。8公里的路程很快就跑完,到达了友邻部队的后方阵地。
这次战斗,随同装甲兵和步兵作战的高射炮部队阻击了企图突围的苏军第16师的一部。这成为后来华军高射炮部队在地面作战中赢得富有传奇性声誉的基础。
天亮了。苏军只好退回森林。于是,华军完成了包围态势。9点以后,华军开始用坦克在伊特拉斯周围进行扫荡。这时,空军也参加了战斗。
除了强击机大队之外。空军指挥官毛云初所属的其它部队也都投入到攻击被包围在城南苏军的五、六个师上去了。飞机低空掠过战场。在公路、田间小道和村庄寻觅“猎获物”。
“涂有白色人字的友邻部队的坦克到处都可以为我们领路。”曹世荣上校的第77俯冲轰炸航空团1中队长报告说:“坦克前面往往有密集的苏联部队。向那儿投下五十公斤重的杀伤弹的效果最好。然后再用机枪进行低空扫射。这时地面上的混乱情景非笔墨言语所能形容。”
4月11日,毛云初用一百五十多架俯冲轰炸机、战斗机和驱逐机多次攻击了被包围在周边地域的苏军。地面部队逐渐缩小包围圈。4月13日,森林地区的最后一部分苏联部队投降了。
战争重点此时已转移到苏联这座东方重镇的前沿。第14军的两个装甲师已经于4月17日在两翼突破了敌人最后一道防线。
4月18日,第1装甲教导旅向托博尔河进发。第2装甲教导旅到达了城东北的公路。这时中国空军显示了轰炸车站、铁路和列车的威力,苏军面对华军装甲先头部队束手无策。
在第2飞行训练团2大队的攻击机掩护下,第4装甲师于4月18日下午,强行突入苏军的外围防线。17点,翌日清晨,第4航空队的水平、俯冲轰炸航空团首先攻击苏军的军事要塞。
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合围战中,苏联轰炸航空兵也扮演了异常悲情的角色。1944年4月6日15时3分。斯大林的最高统帅部给远程轰炸航空兵第3、第1军军长下达消灭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向基洛夫、乌里扬诺夫斯克推进的中国坦克的任务,并指示要不分昼夜地实施突击,以整团整团的兵力从4米低空进行轰炸。这是红军统帅部能够为被围部队提供的最有效支援。
当日轰炸中,第一波出击的43架“db-3f”轰炸机全部未能返回。其后几天的行动同样损失惨重。大量的苏联飞机成为了中国战斗机和高射炮的猎物,中国的战斗机飞行员甚至可以看见坠落中的苏联飞机上的炮手向他挥舞拳头。仅在4月9日一天,就有13架苏联飞机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被击落,其中包括中国空军第51战斗航空联队的第1个战果。对于这些空袭行动,华军第2航空队司令部的一位参谋评价道:“自从第二天起,我都亲眼看着俄国的重轰炸机,从其内地深处飞来投入战斗。照我看真是一种罪过:看到这些飞机用战术上不可能的编队,来自投罗网。几乎是隔着一定的时间,就有一批无辜的飞机飞来送死。对于我们的战斗机简直是最轻松的猎物。这简直是幼稚的自杀。”而陆军的一位观察员则在4月9日的日记中轻松的写道:“敌空军对我方影响很小。”
在这些收效甚微的空袭行动中,出现了一个当时并未引起太大注意的插曲:在4月7日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上空。3架苏军新型的“伊尔-2”式攻击机第1次出现在战场。在这种不足6千克重的飞机上,装甲就占了7多千克,而且由于这些装甲属于飞机受力骨架的一部分,因此“伊尔-2”的重量倒也不是太大,其飞行速度达到了42公里,并可安装2门23毫米机炮,挂载4至6公斤炸弹。由于安装了厚重的装甲,即使是装有23毫米机关炮的中国“金丝燕”战斗机都非常难以将其击落。
但是因为当时苏联军方以这种飞机速度、航程、防护不够为理由,坚持要把飞机的后座机枪手取消,使其成为了一种几乎没有自卫手段的单座飞机。驾驶员非常容易被从后部来袭的敌机打死。在这款飞机参加的最初三天的战斗中,中国飞行员在空战中击落了3架“伊尔-2”,华军高射炮击落了另外8架。虽然战斗损失不大,可是由于从4月才开始训练使用这种飞机的苏联飞行员操纵失误而损失的“伊尔-2”也达11架之多。在俄罗斯大地上,当中苏两军陆上大兵团的数百万大军拼死搏杀的时刻。无论是苏联人还是中国人似乎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新型飞机在未来战斗中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
苏军东南方面军的反击计划和东北、东方方面军相比。基尔波诺斯上将领导的东南方面军实力要雄厚得多。他指挥下的8个机械化军拥有4525辆坦克。其中包括265辆“kv”重型坦克和493辆“t-34”中型坦克,可以有效使用的坦克也有1124辆。这一方向的华军西北集团军群统共有72辆坦克,加上强击火炮和哈萨克军的装备,坦克、强击火炮约1辆左右,在可以有效使用的坦克数量上与苏军相当,且华军坦克中的新式“灰狼”坦克和“郊狼”坦克歼击车在火力和装甲上较“t-34”、“kv”更胜一筹。但指挥中国第3装甲集群的刘柏成仍然认为:“西北集团军群的形势最为艰难。”
尽管掌握着红军最强大的作战部队,东南方面军司令部的高官们在接到命令其发动反攻的总军事委员会3号令后,却没有什么信心。虽然他们的部队情况要比其它方面军好得多,但也同样面临着敌情不明,指挥部不便的困境。由于有线通信多处被切断。无线电联络又不甚稳定,方面军司令部只能派出一些军官,乘着摩托车、汽车和飞机下到部队去了解情况、传达命令。
在部署上,东南方面军的全部8个机械化军中。机械化第16军由原来在土耳其边境的第12集团军编成;机械化第4、22、15军从战争第一天起,就已经在仓促间投入了战斗;而机械化第8、9、19军要通过2余公里的行军才能从纵深地带到达预定战场;部队力量十分分散。
鉴于这样的形势,东南方面军参谋长普尔卡耶夫认为不必急于反击,而主张应该一面以顽强战斗迟滞敌人的推进,在方面军行动地带纵地带内一面组织坚固防御;一面组成第2梯队的各步兵军和机械化军,待掩护军队退至筑垒地域线后面之后,再发动反击。但他的观点显然不合乎莫斯科迅速发动反击的指示。在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瓦舒金的坚持下,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否定了普尔卡耶夫的建议,决心坚决执行总军事委员会第3号命令。这时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朱可夫大将和被任命为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赫鲁晓夫也同意了这一决定。朱可夫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宣称他曾经向瓦杜丁对这道命令提出过异议。但在当时情况下,签名同意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按第3号命令的要求:“东南方面军应以若干机械化军和全部空军。以及第5、6集团军其他部队的集中而强大的突击包围并歼灭在突厥斯坦方向上进攻的敌军集团。到4月8日黄昏时恢复被占领地区。”
根据这一指示,东南方面军计划对正从苏军第5、6集团军之间宽达5公里的缺口处涌进来的华军第1装甲集群实施侧翼突击,将其彻底歼灭。在这一地区,有两个主要战役方向:南部的切尔卡尔方向,和北部的库斯坦奈方向。在苏联人看来,切尔卡尔方向有着发达的公路、土路网,还有一条联结苏联和切尔卡尔的铁路,显然是中国坦克部队发动进攻的首选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因为上述的原因,苏军在战前也将这一地区作为将来对中国发动攻击的进攻出发阵地。而把最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部署了在这里。
正因为如此,苏军在制订反击计划时,将切尔卡尔方向作为重点攻击地区,准备在奥尔斯克和切尔卡尔之间投入机械化第4、8、15军,一共2483辆坦克,包括716辆“t-34”、“kv”型坦克。实施强有力的进攻。而在北部仅仅使用一共只有1212辆坦克的3个机械化军,其中机械化第22军受命继续在哈萨克草原地域作战,机械化第9、19军则应向卡拉干达攻击。
东南方面军司令部对华军主攻方向的判断非常合乎逻辑,但却与事实相去甚远。华军第1装甲集群司令张至忠陆军大将并没有像苏联人判断的那样,把主力部署在的南部地区向切尔卡尔方向进攻。在这个方向。他仅投入了所属的3个摩托化军中的一个。即由赵盛东将军指挥的摩托化第14军。该军编有2个装甲师和内务部“金刚”摩托化师,共有坦克281辆。
而在苏联东南方面军忽视的北部地区,中国第1装甲集群却投入了2个摩托化军,即由马文凌上将指挥的摩托化第3军和马文芳上将的摩托化第48军。在2个军编成内一共有3个装甲师,2个摩化师,坦克439辆。从战争爆发以来,2个摩托化军向苏军方向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在4月3日,由韦人杰少将指挥、号称“夜叉师”的华军摩托化第48军所属第11装甲师率先与苏军第4机械化军第81摩托化师发生了坦克遭遇战。在中国空军第74高射炮团的协助下,经验丰富的华军以1辆坦克的代价摧毁了苏联46辆坦克,其中1辆被中国空军的9毫米高射炮击毁。当日。第11装甲师占领了苏军阵地。另外,在第1装甲集群的2个机动集团之间,还部署有中国第6集团军所属的第55、44、29军,其任务是为装甲部队提供侧翼掩护。
这样一来。苏联方面对华军主攻方向的判断与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当然,虽然苏联人没有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华军的攻击重点(以当时苏军的混乱情形,方面军司令部也很难获得足以令其做出正确决定的情报)可是他们在这两个方向计划投入的坦克部队,数量上都对当面的中**队形成了巨大的优势。因此,只要能够将这些兵力顺利的投入交战,苏军仍然可能取得胜利。但是问题在于,缺乏机动车辆的苏军庞大机械化兵团根本就无法顺利参加交战。从4月3日到5日,预定参加反击的6个机械化军中,实际进入交战地域的只有机械化第22、15、4军。而另外几个机械化军则还在艰难而缓慢的开进过程中。
尽管兵力尚未集结完毕,但是为了尽可能多拯救正在华军猛烈进攻下苦战的边境地区部队,东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还是在那位信心十足的军事委员瓦舒金的支持下,决心以现有兵力发动反击。
东南方面军的反击单纯从数量上看,已赶到战场的3个苏联机械化军在战争爆发时拥有2272辆坦克,比中国西北集团军群坦克总数还多2倍,然而在调动过程中,这些坦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抛了锚,缺乏技术保障的苏军只得将他们丢弃。机械化第22军的情况更为严重。该军军长孔德卢瑟夫少将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受了重伤,并在4月3日死亡。使机械化第22军的指挥趋于混乱。在其下属的3个师中,实际赶到战场的只有配备旧式坦克的坦克第19师和摩化第215师,装备有31辆“kv”坦克的坦克第41师由于无法取得联系曾一度“失踪”,而此时则正忙于修理坦克,稍后才能投入战斗。
虽然情况很坏。但在上级的严令下,没有了军长的机械化第22军还是在4月4日下午。以现有的兵力向当面华军的左翼发动进攻。该军所要对付的是华军第3摩托化军,在其编成内有丘长清少将指挥的中国装甲第14师和黄宗汉少将的装甲13师,此前这2个装甲师正在进攻库斯坦奈方向的苏军步兵135师的2个团和反坦克炮第1旅的阵地。中苏2个机械化/摩托化军发生了大规模的坦克战。由于没有专用弹药,机械化第22军所属的31辆“kv-2”坦克只好按朱可夫建议,使用152毫米混凝土破坏弹向华军射击。152毫米重磅炮弹的威力果然不俗。经过激战,中国坦克被苏联坦克暂时阻住,于是华军便调来第4航空队第5航空军的轰炸机群对苏军狂轰滥炸。在抗击苏联坦克的战斗中,占据制空权的中国空军发挥了巨大作用。到4月1日,第5航空军所属的3个轰炸航空联队就击毁了21辆苏联坦克。而红军方面,虽然东南方面军在战斗前规定由第62、18混合航空兵师为这支苏军提供空中掩护,但由于联系不上,机械化第22军只能任由中国飞机对他们进行大肆屠杀。
与此同时,中国第13装甲师则向苏军第5集团军的后方迂回,迫使这个集团军撤退。而在进攻中损失惨重的苏军机械化第22军及时后退,避免了被包抄的命运,4月15日,华军第13装甲师还是占领了库斯坦奈,而摩托化第48军所属的第11装甲师也于当日成功突破了苏军防线。
第569章 战火中的童年
由于东南方面军的撤退组织的较为严密,在以后的战斗中,高度摩托化的中**队虽然先于苏军在4月15日到达“斯大林防线”,但东南方面军却能够成功地逃脱包围,并阻止华军向乌法的第一次进攻。对此,中国将军杜玉明后来回忆道:“我们对敌人只能实施正面突击,但摩托化兵团却一次未能突入敌人的战略纵深或迂回敌人,自然更谈不上大规模合围了”。总的来说,中国统帅部对于西北方向的战斗并不满意,蒋百里对此评价如下:“西北集团军群进展缓慢,而且遗憾的是,损失很大。西北集团军群当面之敌顽强而有力。”
但不管怎么说,此时华军的铁钳已经合拢,对合围中的苏联军民来说,末日已然来临。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南,火车站。
“真的要允许这里的平民撤走?”
胡琏看着面色显得有些憔悴的东方白,哑着嗓子问道。
“当然。”东方白说道,“我们是军人,不是屠夫。再说平民消耗的粮食太多了,我们不是斯大林那样的屠夫,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给他们一条活路,对我们来说也是解脱。”
胡琏听出了东方白话里的“潜台词”,抬头看了看挤满了俄国平民的火车,苦笑了一声:“你竟然允许他们乘座火车离开,这也太夸张了吧?这火车对咱们也是很有用的啊!”
“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火车了。”东方白面无表情的说道。此时急于逃命的俄国平民正蜂拥的挤向车厢。东方白看到一个小女孩被挤倒在了地上,哇哇地大哭起来,他快步跑了过去,将小女孩从地上抱了起来。
可能是由于饥饿的关系,小女孩显得十分瘦弱,脸色看上去似乎比东方白还要白。
东方白从衣袋里掏出一包“萨其玛”放到了小女孩的手里,小女孩认出了这是食物,眼中闪出了光亮,她用哆嗦的小手小心的撕开了包装纸,放到嘴里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了起来。
“莉萨!莉萨!你在哪儿?”一座车厢的车窗里,一个戴着头巾的中年妇女焦急地用俄语呼喊着。小女孩听到了呼喊声,立刻转头叫了起来:“妈妈!妈妈!”
东方白抱着他向人群走去,俄国人看到一位中**官。立刻自动的让开了一条路,东方白来到了车窗前,将小女孩从窗口递了进去,交到了她母亲的手中。
小女孩的母亲感激地看着东方白,小女孩怔怔地瞅着他,东方白看着她们,脸上仍然没有任何表情,他冲她们点了点头,便转身走开了。
胡琏远远的望着这一幕,禁不住呵呵一笑。
此时东方白和胡琏都不知道。刚刚的一幕,会因为那个小女孩的关系而载入史册。
远处的炮声变得激烈起来。
“……我们一家人离开饥饿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情形,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战斗非常激烈。曾几何时,美丽的城市变成了阴森、冰冷而暗淡的一堆石头。……人们躲在屋子里,苟且偷生。苏联政府早就迁走了,剩下的只有绝望的人们……”
“妈妈拉着我的手。我裹在围巾里,努力加快脚步。大街上,风刮起了烂报纸,广告和瓜子皮。迎面走来一队衣衫不整的士兵,肩上的步枪上着刺刀……”
“在爸爸的工厂里。妈妈领到了一周的食品:半个黑面包,两条鱼和四个土豆。她急着要赶回家,父亲患伤寒正躺在家里。平常总是强壮精力充沛的父亲,现在是那样的无助……”
“房子里已经不供暖气了,所以我们大家挤在一间屋子里。没有劈柴烧壁炉。但一个铁皮的小炉子救了我们。它有四个长长的支脚,放在客厅屋子中间的一块铁板上。像排水管一样的管子贴着天花板。弯弯曲曲地通到窗户的透气口。我们已经烧光了一打椅子,还有外公的写字台。现在轮到厨房里的橱柜了。有些精明的商人生产这种小铁炉子。原来富人区的住家户现在就靠这种炉子,因为中央供热系统早就失效了。它很快就能烧得通红,茶壶里的水几分钟就烧开了。但是,小铁炉子凉得也很快。夜里,室内温度在零度以下。”
“父亲在慢慢地康复,他开始能上街了。没有燃料,没有金属材料,工厂早已经关闭了,大部分工人被动员上了战场。城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父亲有一个姐姐叫柳芭,她住在乌克兰,在离父亲老家切尔尼戈夫大约一百多里地的一家乡村医院里作助产士。‘要不,到那儿去?’父亲提议说,‘那地方一直都是富裕,好客……’‘你们在那儿靠什么生活呢?’外婆表示怀疑。‘我随便找一个工作,无论如何,那里比这边好活一些。您看看,您的外孙多么瘦。在这里他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他现在需要牛奶,蔬菜和水果。这些东西在乌克兰多的是……’听着他们说话,我想象自己躺在一个小棺材里。最近几个星期,这种事情我见多了。悲痛的人拖着小棺材走在冰封的人行道上。我躺在小棺材里一动不动,而他们三个人,弯下腰,撒下了眼泪。于是我开始嚎啕大哭。‘你这是怎么啦?’妈妈严厉地斥责道,‘闭上嘴!已经都那么瘦了……’”
“‘别那么粗鲁,’外婆干涉了,‘她那么弱,而且神经也弱。’”
“我哭得更厉害了。总是受不了别人可怜我,哪怕有人开玩笑地说:‘小可怜,小可怜见的’,我马上就会放声大哭。”
“我这一通发作。再加上虚弱的样子。成了出走的新理由。但外婆固执起来了:‘你们走吧,我留在这里。’不管怎么劝说,她就是不听。”
“‘我一个人能撑下来,’她叫我们放心,‘所有东西都卖了,再说我也不需要太多。反正快活到头了。我已经活够了。这里有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墓地。我也要呆在这里……’最终决定,我们自己走。”
“收拾上路很简单。妈妈把衣服,毛毯。卧具等等放进一个类似箱子一样的藤筐里。她跟外祖母要了一本家族的相册。我加上几册插图杂志《金色童年》。那里面的插图非常漂亮,类似现在的幽默画。后来,我靠这些杂志学认字。”
“终于该告别了。整整一天,外祖母紧紧地抱着我。她亲手用革命前积攒下来的面粉做了甜馅饼。我头一次看见她流泪。也可能,她感觉到再也见不着我们了。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离开之后不久,外祖母就饿死了。”
“……在一个小站上,一大堆人挤在一列货车旁。所有的人都带着背包,箱子,篮子等等。人们挤来挤去,大呼小叫。火车马上就要发车了。我们必须赶上去挤到车厢里去。父亲头顶上顶着筐子,挤进了车厢,他伸出手来给母亲。母亲一只手拉着我。两边的人挤得我很痛。我刚要挣扎着抬腿上阶梯,突然,人潮一下子把我挤到了一边。我从妈妈的手里滑脱了,摔倒在月台上。人群在挤着,我看见妈妈一点点被推进车厢里边去了。父亲想要挤出来,但周围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一个人留在了月台上。妈妈从一个人的身后伸出头来,大声喊叫着,但没有人注意她。突然,什么人有力的手臂把我捞了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穿着军服的中**官把我抱了起来。他看到我很饿,给了我一块非常好吃的蛋糕,他看见了我被人群分开,听到了妈妈的哭喊,便把我放在了车厢里。交给了母亲。他为什么这样做?我不知道……由于神经过度紧张,接下来的我全都不记得了。”
“火车停在了一座城镇。再往前无路可走了。河上通往前面的所有桥梁都被炸断了。这是一个寒冷的清晨。但天色还是黑的。既没有电筒,也没有篝火。勉强能够分辨出来的旅客们,拖着自己的物件,从车厢里挤出来。我们也出来到结着冰的月台上。寒风刮起了雪,扎在脸上像针刺一样。车站的房屋被毁,窗户都打烂了。剩下的一半门悬挂在绳子上,时不时地撞在墙上。我们走进车站,想躲一躲刺骨的寒风。这里也是四面透风,不过在墙角,原来售票处的地方,风小一些。我们席地而坐,等待天亮。妈妈铺开了羊毛毯,安顿我躺下,我一下子就睡着了。”
“‘起来吧,’我在梦中听见妈妈的声音,‘爸爸找到了一辆车。要继续赶路……’”
“站前广场上积了一层雪,空无一人。乘客们都四处走散了。父亲站在一匹又瘦又小的马拉雪橇旁边。身穿破破烂烂的半长皮大衣的,正是车夫。篮子和包袱已经装上去了,中间把我塞进去,父母亲坐在两边,我们就出发了。到河边只有几里地,但这匹小马拖得很艰难。我第一次发现一种怪事:当我闭上眼睛,老是觉得在往回走。也可能,真的就是这样。是否正因为这样我们怎么也走不到河边?我拼命赶走睡意,使劲挣着眼睛,这样才能往前走。这条路通过一片树林。这里的路上坑坑洼洼,雪橇一会儿弹起来,一会儿又滑到路边。这把我逗笑了,有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眼前是一条大河。岸边的河水已经结冰,冰面上露出黑色的一条小径。但是,在河道中间是窄窄的水面。在这里,几个砖桥墩之间,横着被炸断的桥架。再往前,又是覆盖着一层雪的冰,一直到对岸,紧接着是陡直的山峰,那里可以看见喀山山洞修道院的金顶。”
“‘我们怎么才能到对岸?’妈妈绝望地问道。”
“‘没关系,太太,能过去的,’马车夫不慌不忙地说,一边帮着父亲把东西摞在雪地上。‘大家都过去了。你们先走这条小路。然后从桥架上走过去。不过要小心些。慢点走,别掉到水里去。’”
“我们旁边有几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