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朱可夫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但是仍然不断传来的坏消息深深的打击着他,或许是不放心,他决定亲自前往前线。他沿着沃罗科拉姆斯基公路驶出了莫斯科,视察了他此前从来没有去过的前线,但是斯大林并没有在前线停留太长的时间,在听取了西方方面军一位指挥官的汇报之后,又匆匆踏上了归途。途中,他乘坐的汽车却在路上抛锚。于是只好坐另外一辆离开。此刻,为了保护斯大林安全撤离,在莫斯科近郊准备的专列和机厂上的四架飞机随时待命。
但是斯大林依然不打算离开莫斯科,甚至他把自己仅仅13岁的女儿接到了莫斯科。这位苏联领袖或许想通过自己的这个举动,向自己和全部苏联人证明:中国人的步伐即将被阻挡,不在别的地方,而是在莫斯科。
1928年1月4日,苏维埃政治局会议召开。
一直保持低调的斯大林终于出面了,在政治局主席米高扬的陪同下,这位红色帝国的实际独裁者慢悠悠的走到正中间的位置上,然后会议照常由政治局委员、参谋总长沙比什尼科夫元帅主持。这位元帅简要的介绍了一下目前的情况,特别是莫斯科正面的情况。
“现在中国人为了继续向莫斯科进攻,中国的最高统帅部再次增调了新的部队。这一次他们从挪威又调来了两个完整的步兵师,从巴尔干调出了一个摩托化师和两个摩托化师,从法国和荷兰各调出了三个步兵师,此外,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向我们这里派出了将近11个师的兵力。截至上月月底,在我们西方方面军正面集中了其中34个步兵师、17个装甲集群。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方向和伊斯特拉方向,科涅夫的加里宁方面军的正面,敌人集中了第3装甲集团军的全部和第4装装甲集团军一部,并有将近千门火炮和强大的航空兵群支援。
在图拉—卡希拉方向,第50集团军正面上,敌军总兵力为17个师,它们还得到了强大的机群支援。
由6个军编成的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和从法国、巴尔干赶来的敌军部队,组成的主要突击集群,展开在兹韦尼戈罗德、库宾卡、纳罗福明斯克、波多利斯克、谢尔普霍夫等方向上。该突击集群奉命实施正面突击,以牵制和削弱我西方方面军的防御部队,尔后向莫斯科方向实施突击。龙军统帅部于12月5日向我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实施了突击,从而开始了进攻莫斯科地第二阶段。
谁主沉浮:第三次世界大战(收关卷) 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水库事件
与此同时,敌人还向西方方面军部队,即向绍沙河以南罗科索夫斯基集团军的右翼实施了突击。敌人向该集团军地带内的捷里亚耶瓦—斯洛博达地区实施了辅助突击。在那场战斗中,敌人一共投入了500辆坦克来进攻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该集团军总共只有56辆武器较差的轻型坦克,抗击不了敌人的攻击,很快被突破了。
从1月1日的早晨起,敌军开始从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向克林急速进攻。我们在这个地区没有预备队,因为预备队按照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已调到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实施反突击,并在那里被敌人牵制住。在同一天,中国军队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实施了强有力的突击。在伊斯特拉方向上,敌人第2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实施进攻。敌人为了对付我150辆轻型坦克,投入了400辆中型坦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我第集团军的各步兵师打得特别顽强,但是现在他们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因为根据最新的情况,波多里斯克附近已经出现了敌军的先头部队,他们完全可能在短短地一天时间占领那里。
“以上就是龙军目前的行动。他们新的动向我们目前还没有查清楚。”沙比什尼科夫小声的介绍,原本介绍完这个情况之后,沙比什尼科夫将把话题移交给负责地方安全情报的瓦西里,由他讲述一下目前苏联内部的局势,然后再交给新的陆军情报处的新任处长列安德尼,分析敌人可能的行动目标。
但是现在,这边的沙比什尼科夫刚刚说完,斯大林就重重的摆了摆手,然后他慢慢取出烟丝填充到那个烟斗里面。深深吸了一口,才说:“敌人现在是不是准备进攻了?”
“是的!”沙比什尼科夫迅速回答道:“目前敌人突击集团的集结已经快要完成,他们的后续部队和弹药燃料的集结已经完毕。现在看来很快就会转入进攻。”
“那么总参谋部认为敌人会在什么地方实施主要突击?”
“应该从三个防线上发动攻击,比如从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陈济棠的坦克集群看来可能会再次绕过图拉向卡希拉实施突击。北方的部队还是会夹击克林。”
斯大林说道:“我同朱达诺夫和米高扬同志经过一系列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应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实施一次反突击,从谢尔普霍夫地区向龙军第4集团军的侧翼实施另一次反突击。”
“最高统帅。”沙比什尼科夫立刻站了起来:“我们使用哪些兵力实施这些反突击呢。我们仅仅有防御的兵力,而且,中国军队的数量要比我们高出很多,而且他们的战斗力也比我们强很多。这种情况下,我建议我们应该采取稳妥的方式进行防守。”
“我记得,在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有罗科索夫斯基集团军,还有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中的近卫第5步兵师和‘多尔托瓦独立骑兵军’。此外,在谢尔普霍夫地区也可以使用别洛夫的骑兵军,格特曼的坦克师和49集团军,我们还能够从其他地方就近调一些部队出来。”斯大林冷冷的回答道。
“我认为现在不能这样做。”沙比什尼科夫立刻回答道:“现在的情况十分特殊,那些部队是我们最后的预备队。现在,我们不能把这些事关生死的预备队投入到没有把握取胜的反突击中去。因为如果我们失败了,将没有任何的预备队来填补那些空挡。当敌人的突击集团转入进攻时,我们将无法巩固各集团军的防御阵地。”
“现在朱可夫的方面军有9个集团军,在几个月之前他们才仅仅有6个集团军,在当时,凭借6个集团军就打败了中国人的进攻。现在他手中的兵力比原来多一倍,难道还要退缩,难道这还少吗,我们的部队就真的那么差劲!”
“但是,斯大林同志。您应该注意一点,要知道现在西方方面军的整个防线大大加长了,加上弯曲部目前长达600公里。我们的纵深内,特别是防线中央的预备队很少。朱可夫同志手中的实际兵力并没有那么多,甚至其中有很多部队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消耗掉了。更何况,现在中国人不停的攻击,很多部队军心不稳,补给也并不是十分通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发动进攻显然很不明智。”
“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斯大林猛地拍了拍桌子:“你们以为只是赢了一场战斗就可以放纵么?今晚就将计划通知下去,告诉朱可夫,我要他立刻发动反击,不得有误。一定要把失去的阵地给夺回来!一定要夺回来。”
此时,莫斯科的最高统帅部,所有人都密切的注视着伊斯特拉水库的情况,那些参谋们更是每隔半个小时便来电话去催问决堤进度,希望能早一刻放水。
到了1月9日上午9点10分,他们才接到了来自伊斯特拉水库的电报:“根据我军连续两日的奋战,我们终于将整个伊斯特拉水库的大坝炸毁。更幸运的是,今天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场大雨有利于加大决口的宽度,现在经过我们的炮击,洪水最终冲垮两道决口。至此,伊斯特拉河已经发生了改道,满河大水由此扑向西南防线……”
“乌拉!”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在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有的人甚至这么说:“此次决堤,瓦西里同志和鲍尔沙克同志立了大功。我们应该为两位同志请功!”
但是,此时那些参与挖掘工作的官兵心情却并不是很好,参与掘堤全过程的捷尔任斯基师的参谋处副处长鲍里斯叶施拉科夫,在自己的作战日志中这样写道:“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无情而又汹涌的洪流就如同滚滚而来,至于那些在洪水流动防线的平民,特别是那些不肯撤离的平民,现在哪里来得及逃避?他们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攀登树梢,一时号哭呼救之声混杂成一片……那一望无际的浪涛中,只能见到稀疏寥落的树梢在水面荡漾着,起伏的波浪卷着木料、用具和大小尸体,有的孩子的摇篮也随着河水漂流,还可以断续地听到啼哭声。全家葬身洪水者不知到有多少,据说甚至有整个村子乃至整个小镇的男女老幼无一幸免……”
当“掘堤成功”的密电传到克里姆林宫地时候,斯大林把电报一连看了多遍,却并无喜色流露。相反他把自己独自关在屋子里。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滔滔的河水虽将暂阻挡中国人的进攻脚步,给自己部队的集结带来时间,但是同时也将造成旷世未有的严重后果,淹没了从卡卢加到沃洛克拉姆斯科将近千里的沃野,将千万无辜民众推向苦难和死亡的深渊,高达6至8米的浪头像一座移动的城墙迅速吞没平原和村庄。而在另外一边,在伊斯特拉水库的大堤上,望着堤内汪洋中房屋到处漂流,各种各样的牲畜在水泥扑腾挣扎,一直显得比较冷静的鲍尔沙克长叹一声:“我早就说过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作为武器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这种武器并不适合我们,虽然有人提出荷兰和古巴比伦也用过洪水作为武器,不过我个人认为。他们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早就有所准备,而我们这次完全是仓促的,没有任何准备的。结果会怎样现在谁也说不好。是功是过,还是让后人来评说吧。”
“长官,您的电话。”就在这个时候,负责联络工作的参谋处长鲍里斯叶施拉科夫把听筒给了鲍尔沙克。
里面很快传来了瓦西里的声音:“米利亚库德里亚什鲍尔沙克同志吗?刚刚斯大林同志和最高统帅部都一致认定你决堤有功,准备授予你英勇勋章一枚,并且单独奖励你3万卢布。”
“感谢斯大林同志,感谢布尔什维克。”鲍尔沙克立刻回答道:“但是您知道,我之所以参加这次工作并不是因为钱或者勋章,我只不过是希望我们整个民族不会陷入危亡之中!”。
“我明白你的意思,米利亚库德里亚什,但这是斯大林同志的奖赏。要知道,能够得到斯大林同志奖赏的人可不多!”瓦西里的话充满了威胁的意味。
“那好吧,替我谢谢斯大林同志!”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拜托你,请你派人把伊斯特拉水库的配电站和附近的房屋、大树炸倒一些。”
听到这个奇怪的命令,鲍尔沙克有些纳闷,“这是为什么?”
瓦西里忽然大声说道:“这是命令,必须执行。”他紧接着说,“你直接向最高统帅部和水利部发一份电报,就说大批龙军飞机轰炸伊斯特拉水库的堤岸,时间是1月9日。”
“好。”
ps:本书即将完本。
谁主沉浮:第三次世界大战(收关卷) 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恶有恶报
1月10日,莫斯科出版的《真理报》以及《共青团真理报》等大小报纸,纷纷刊出了骇人听闻的消息:前线大雨,伊斯特拉水库决口。真理报莫斯科上午9时电。中国军队于9日猛攻沃洛克拉姆斯科和伊斯特拉水库附近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伊斯特拉水库坚强抵抗,敌军见防线难以突破,便使用重型轰炸机和大炮猛烈轰炸,伊斯特拉水库大坝地段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形势严重。伊斯特拉水库南岸大堤披暴敌决口后,洪水由伊斯特拉河、卡卢加间向西南防线泛滥,洪水已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这样的洪水并不能够冲垮我们伟大的苏联人民必胜的信念。我们必将联合起来和中国独裁者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1月10日下午,俄通社塔斯社又发电讯:中国派出飞机30余架,与1月9日清晨飞赴伊斯特拉水库南岸伊斯特拉高地一带,大肆轰炸,共投掷炸弹炸弹数十枚,炸毁村庄数座。更在伊斯特拉水库决口处扩大轰炸,至水势愈猛,无法挽救。
同一天,苏联外交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举行了大型的的记者招持会,在这个招待会中,他通报了中国重型轰炸机轰炸伊斯特拉河堤经过后说:“历来各种各样的水患,均出于天灾,但是狂暴的中国人,竟然以文明的利器,以人力决口伊斯特拉水库,企图淹没我前线无数的红军将士和战区居民,如此惨无人道之行为,真可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为全世界人类之公敌!”
美联社记者问道:“中国方面虽然还没有得出结论,但是有中国官员宣称,决口是苏联政府自已炮制的恶作剧,对此,主席先生有何评论?”
“这实在是太无耻了!”莫洛托夫吼道:“中国人惯用欺骗宣传,不但不知悔忏,反而血口喷人,把毁堤罪行移解到我们身上。令人无比的愤慨!此种诬陷,根本不值得我们辩驳。”
“对已决堤口,俄国政府是否准备堵塞吗?”法新社记者问。
“据前线消息,由于上游连日大雨,伊斯特拉水库的水流暴涨,加之敌机在决口处扩大轰炸,以至于决口越来越大,水势愈猛,所以一时无法挽救。”莫洛托夫语调变得低沉下来,“我战区居民被淹者日多一日,无家可归,在死亡线上挣扎,政府岂能撒手不管?政府将不惜代价,尽早堵塞决口,以减少战区居民痛苦,此刻,前线将士正着手进行救灾。”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问道:“报载伊斯特拉水库附近已汇集了数万灾民,他们正处于一个很困难的境地,没有食物和水。面对如此的情况,贵国政府有没有救援的措施?”
莫洛托夫答道:“苏维埃最高会议、赈灾委员会施以急救的同时,正在制定更有力的方案,可能在最近几天之内就有所行动。”
“中国人掘开堤坝,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当地的居民。但也有国外军事专家评论,由于大水泛滥,龙军也必遭严重损失,于苏联可谓因祸得福,不知道外交委员会莫洛托夫主席的看法呢?”发问的是香港《南华日报》的记者。
莫洛托夫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你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于敌,属罪有应得,于我,属天助神辅。”
“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在伊斯特拉现场采访,以便把中国人的暴行进一步公诸于世界。”英国记者一经提议,众记者齐表赞同。
“这个嘛……可以考虑。”莫洛托夫沉吟着说,“只是最近中国机常去伊斯特拉轰炸扫射,我想应该等目前的局势待稍平静后再去,以保各位安全。”
1月10日下午,就在莫洛托夫召开完记者招待会不到半个小时。溥寅正待在他的司令部,那是一个在姆岑斯克通往波多里斯克的高速公路旁边的坡地上,用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和通讯车再加上帐篷所临时搭建的临时建筑。
此时的他正在午睡。由于这几天一直忙于不停的指挥战斗,所以他休息的时间很少。于是在目前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他赶紧抓紧时间休息一下。此时的他睡得十分的香甜。
忽然感觉身体被人重重的晃了晃,“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溥寅坐起来,警惕的扫了一眼四周,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副官张学思正恭恭敬敬的站在面前。
“有什么事么?”
“出事了。刚刚接到了情报,参谋长希望你尽快赶过去!”
“知道了!”溥寅心不在焉的回答了一句,然后伸了伸懒腰,“给我准备一杯咖啡。”说道这里,他站了起来,拿起军服披在身上,拉开门走了出去。
他来到司令部里,里面已经混乱一团,大声的呵斥声,叫骂声和命令声混杂在一起。当溥寅推门而入的时候,所有声音都停了下来。
“怎么回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在场的众人,溥寅微笑道。在他看来,目前整个苏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被击垮,他们的预备部队的集结还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完全可以冲到莫斯科。当然,这其中也许会遭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但是这点挫折对于龙军而言并不算什么。
就在这个时候,张学思端着咖啡走了过来,溥寅端起咖啡:“说吧,出了什么事情?”
“我们的前进部队在途中遇到了一点点的阻碍!”一个参谋小声的回答。
“哦?是遇到了苏军部队的阻击,还是遇到了游击队?或者后勤补给跟不上了?”
“不是!”那个参谋小声说道:“我们刚刚接到了前锋部队的通讯,他们都说,前面的道路被洪水给冲垮了!”
“洪水?”溥寅愣了一下,然后轻轻摇了摇头:“不用那么担心。这个时候是苏联的雨季,那些堤坝由于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而没有办法休整所以才会产生一些崩塌。最多只是让土地变得泥泞起来。只要天气一晴朗,就没问题了。”
“可是洪水非常猛烈。除此之外,根据我们监听苏俄电台所得知的情况,好像对方的一个大型水库被炸了!”那个参谋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什么水库!”听了对方这么一说,溥寅的心里猛地一紧。
“好像是伊斯特拉水库!”
“啊!”他的脑子里只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那些苏联人肯定是疯了。虽然在此之前,还特别讨论了一下苏联彻底毁坏伊斯特拉水库的可能性。当然。当时溥寅认为,苏联人并不会主动的开闸放水。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对于苏联而言,将是一场灾难。可是现在,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斯大林竟然真的那么狠,他的决心真的那么强,为了能够阻挡龙军进入莫斯科,他竟然真的敢开闸放水。想到这里,溥寅就直冒冷汗。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参谋官快步的来到他面前:“总司令,冯公要和您通话。”说道这里,他将那个话筒递给了溥寅。
“我是溥寅。”
“我想问你一下,你的部队有没有到达伊斯特拉水库?”冯相华在电话里问道。
“没有啊?”溥寅下意识的回答道,“我们的部队还没有到达那里,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苏联人……”
“你们的火炮有没有向伊斯特拉方向开火?”还没有等溥寅说完,冯相华就继续问道。
“当然没有!”溥寅立刻反问道:“我们的部队还没有到达那里,我的火炮怎么可能向那边开火呢?冯公,现在通往伊斯特拉地区的道路已经全部被洪水冲断了。我的前锋部队现在正在水里面泡着。你想一想他们怎么可能到达伊斯特拉?火炮怎么可能架设起来?冯公,你是不是拿我开玩笑。”
“我不是拿你开玩笑!你应该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吧?”
“我知道,这也是我正准备向您汇报的,刚刚我从先锋部队那里得到了消息,我们的前锋部队遭遇了洪水的袭击,而通过监听苏联广播电台的消息,好像是伊斯特拉水库被炸了!”在略微的停顿了几秒钟之后,他继续说道:“我想斯大林是发疯了!”
“斯大林没有发疯!”冯相华在电话里面大声说道:“现在你可能不知道后面的情况,苏联人现在已经把炸毁大坝的事情全部都推到了我们头上,说我们为了攻击莫斯科最大限度的杀伤他们,所以丧心病狂的将大坝炸毁了。”冯相华将“丧心病狂”这四个字说的非常重。
“什么?是我们炸毁的?”溥寅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道:“苏联人真的这么说?”
“这还能有假?”冯相华在电话的另一段气鼓鼓的说道:“那些苏联人不但在电台里面这么宣称,同时还召开了记者招待会,那个苏联的外长莫洛托夫对这各国的记者说,是我们中国人破坏了水库,从而造成了这个灾难。皇上直接打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派出部队破坏了大坝,所以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你了。要知道,如果真的是我们干的话,那么事情就被动了。我想问你一下,你真的确定你的手下没有动过大坝?”
谁主沉浮:第三次世界大战(收关卷) 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记者招待会
溥寅陷入了沉思,斯大林的这一招变被动为主动,不但玩得非常凶狠,而且还十分的巧妙,让中国军方全部乱成一团,更重要的是,他反而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从而把中国这边塑造成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集团。虽然自己很想反驳,但一时半会儿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部队有没有到达伊斯特拉水库地区进行破坏。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部队破坏的话,该怎么挽回这个局面。即使是这样,溥寅却忽然冲着电话里面说道:“元帅,我这边绝对没有动过大坝,我敢用生命和荣誉做担保!”
他这番话一出口,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半晌,冯相华才缓缓的开口道:“既然是这样,我就放心了。我一直担心陆军的部队没有掌握形势,现在看来,应该没有我们什么事情,我现在可以把责任彻底的推给空军去了!”
“为什么要推给空军呢?”溥寅疑惑的问道,因为他到现在都没有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听说现在整个西方国家都把罪责指向我们,而且我个人认为空军的可能性更大。所以,这个罪责就让空军来承担吧。”
不过溥寅却并不认为空军能干出这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要知道炸掉一个水坝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以伊斯特拉水库的坝体来看,伊斯特拉水库大坝的基底宽38米,顶部宽9米,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要从高空炸掉炸开这座大坝,按照巨型炸弹对水坝的破坏力计算,平均一吨炸药在水下爆炸,大概可以炸开3米多厚的水库大坝钢筋混凝土。具体出动架次就要看目标的体积了。此外当一架飞机需要把一枚10吨重的超级炸弹,从1。2万米的高空投下,而且要准确的命中目标,难度可想而知。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准确测定炸弹落点。要想一举炸毁,必须投放在大坝的中部。如果使用航空鱼雷进行攻击则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首先鱼雷的装药大多在200至300公斤之间,威力较重磅炸弹远远不足,虽然鱼雷可以炸穿战列舰的装甲,但是想直接击穿水库的水坝还是非常困难的,此外还有地形的原因,也使得空军很难取得成功。第二个难点是如何确认飞机的高度。飞行员必须保持离湖面18米高度水平飞行,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
从溥寅所了解地那个世界地历史上来看。炸大坝的战例有,但不是很多,在他的记忆力好象只有英国、美国干过这样的事。首先二战期间,英国空军炸毁了德国鲁尔地区的三座水坝。在当时为了炸毁大坝,英国军方专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巨型航空炸弹。这种炸弹高1。6米,直径1。27米,形状酷似一个圆桶,内装3吨RDX炸药,总重量8。325吨,是一种跳跃式炸弹。如果将这种炸弹从低空投下,它可以以500转每分钟的速度旋转,同时在水面跳跃前进,躲过防雷网。用这种炸弹,贴着大坝放在离水面9米深的水中引爆,就可彻底摧毁大坝。为了准确的炸毁大坝,英军成功地解决了后面两个技术难点。首先是是如何准确测定炸弹落点。对于这一点,英国人的解决方法是,他们从侦察机摄下的照片得知,水库大坝两侧,每隔180米设有一座监视塔,并配有高射机枪。英军决定利用监视塔解决炸弹落点问题。飞行员用一块等腰三角板,在顶端打一个观察孔,在其底边两端各钉一个钉子,做成一个简易瞄准器,当观察到钉子与监视塔重迭成一直线时就立刻投弹,这样,准确测定炸弹落点的问题就解决了。而第二个难点是如何确认飞机的高度的。英军吉布森中校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机头和机腹装两个聚光灯,通过计算,调整好角度,使它们相交时,从机身到灯光焦点的垂直距离恰好是18米,解决了问题。
溥寅说道:“冯公,我认为,我们不但不要将责任推给空军,相反的,我们还需要帮助空军说好话。”
“哦?为什么?”冯相华感到十分奇怪,反问道:“难道说你认定空军没有去炸那个大坝?”
“我认为空军绝对没有炸那个大坝,而且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说道这里,溥寅将他刚刚思考得出的一些结论,有保留的说给了对方听。
冯相华陷入了沉思之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道:“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不要对空军落井下石?”
“现在整个战斗还没有分出最终的胜负,在这个时候,无论是空军还是陆军都不能贸然承担这个黑锅。”
“你的意思是我们不说什么了?”冯相华继续问道。
“有的时候,该说的还是要说的。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更应该体现陆军和空军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精神。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帮助空军渡过这个难关?”
“你是说我们来澄清事情的真相?”
“差不多吧!”
“怎么个澄清法?要知道现在出事地点都在苏联人的掌握下,他们想怎么制造伪证都可以。更何况国际舆论全部都倒向他们。”
“实际上很简单,有的时候你把事情想象的太复杂了。我们只需要做一点就可以了,那就是进攻,因为我们的皇帝曾经说过,谎言说了一万遍就是真理,而时间是遏制谎言最后的武器,所以我们不需要在意什么是谎言,所以什么是真理,只要我们能够改变这里的一切就可以了。到时候世界各国的媒体都不会说什么。就算说,在他们实力没有达到的情况下,也不会贸然胡说八道。毕竟,整个世界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进攻,继续的猛烈的进攻,一直打到对方的首都——莫斯科!”
就在苏联人的外交部和国内外的媒体一致谴责中国人做了这种毁灭人道的事情之后,他们的军队并没有闲下来。朱可夫趁着龙军前锋部队停下来的机会,开始拼命调动部队。他从东欧地区将自己为数不多的部队搜刮一空,然后全部的装上了火车运到前线。同时,刚刚搬迁到远东的那些工厂也开始拼命的生产武器装备和弹药来满足前线的需求。
在进行了这些调动的同时,苏联人的宣传机器也在开足马力的宣扬龙军的暴行。俄通社塔斯社一连数天高调宣传龙军在俄国土地上所展开的暴行,主要是在占领区绞死无辜的群众和开枪杀死战俘等惨无人道的实例。5月16日,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突然宣布追授联英雄的称号给一个名叫卓娅卡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一名年仅18岁的少女。同时塔斯社还公布了这位少女被绞死的照片,并且高调的公布了她的事迹。
这位小姑娘是在去年月底在莫斯科以西公里的彼得里谢沃村焚烧龙军马厩时,不幸被敌人逮捕,在之后她遭到了残酷的鞭笞。虽然受尽折磨但是她却不肯吐露半点秘密。临刑时18岁的她对中国军人和当地围观的平民高喊:“你们可以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