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就在吴凡率军击破士燮,正向南蛮军所盘踞的云南进发之际,一道噩耗从天而降——

曹操死了。

复回中原 第289节 曹操之死

接到曹操死讯的时候,吴凡正率领六十余万精锐部队行进在云南的热带丛林中,一声震彻天地的悲恸,令百里方圆的鸟兽皆惊,四处逃散。【来自疯狂f】

徒步向北奔出数十里,吴凡披头跌足地止步在一处山崖顶端,遥望着北方,颓然跪倒在地,泪如雨注。

双手举向天空,吴凡向着天际一次次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大哥”;回应他的,只有群山河谷传来的一道道回声……

曹操现年四十四岁,沉稳老练的同时又蜕去了年轻时的骄躁轻狂,正是男人创业生涯中的黄金时段,身体健康状况也非常好。突然接到曹操死去的噩耗,让所有征战在外的曹军将士惊愕不已。

然而,曹操的死却并非偶然。

他的死与一个女人有着直接的关系:麋氏。

麋氏是在岐陵坡之战中,连同赵云一起被吴凡所俘。而后曹操以其必须留下为条件,放走赵云和阿斗。当时麋氏默默无言,与赵云告别后,就此留在了曹操身边。

未想,麋氏内心中根本没有放下刘备。得知刘备身死的消息后,麋氏彻夜痛哭,白天的时候,又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蒙骗了所有人。

包括曹操。

随后不久,江东臣服,天下大势已定,使曹操从每日的处心积虑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受封魏王后,曹操更是春风得意,心情舒畅,偶与麋氏同床共枕时也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提防。

麋氏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在曹操最后一次与她同床的夜半时分,从枕下摸出暗藏的短匕,刺进曹操的胸膛。

俗语道:即便是秦侩也有几个相好。

何况刘备一生满口仁义道德,天下人被他所欺骗的太多,麋氏也仅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不过,曹操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麋氏刺成重伤。虽然重伤下的曹操仅有二十余点武力,但也比堪堪十几点武力的麋氏强出许多,奋力将麋氏手中短匕夺下,并呼来卫兵将之绑缚。

第二天,敷过药后的曹操命人把麋氏带到自己面前,询问为何刺杀自己。麋氏起初不肯言,直到曹操以杀其全家老小为要挟后,这才说出只为刘备报仇。

曹操怔愕半晌,继而喃喃自语:想我曹操妻妾如云,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享尽万民拥戴,声誉四海。却不及刘备,有这样一个至死不渝的女人。

作为诗人的曹操言行总是趋于感性,常常可以毫不掩饰地在别人面前道出自己心中的遗憾。这与其它诸侯竭力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皆然不同。

出于这份感性,曹操对麋氏刺杀自己的处罚也出人意料。在赐死麋氏后,曹操竟是命人将麋氏葬在刘备的墓旁,让他们二人自此以后能够永远在一起。至于麋氏的家人,无一人因此获罪。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就在曹操被行刺的当天,一直与马腾军鳌战在武威的张辽军,得到夏侯惇亲自率领第三军团赶来援助,终于将联合羌人的马腾军击败,不但俘虏了马腾和其手下大部分武将,还乘势追击八百里,直出西域,将中华版图的西北大患西羌平定。

江夏太守韩遂得知结义兄弟马腾被俘的消息后,连夜赶来江陵,向吴凡泣泪求情,希望吴凡发一纸文,让张辽不要杀马腾及其家吴凡在沉吟良久后,终于答应了韩遂,派快马将亲笔文送到张辽手中。

实际以吴凡的想法,马腾由于其子马超被自己致残,应该是不会同意降曹,而是下野。此时天下分据势力仅有士燮和南蛮,拥兵不过六七十万主要为南蛮军,约五十万,在数百万计的曹军面前根本兴不起什么风浪。

那么,下野后的马腾父子就算跑了半个中国的距离投靠这两军,也不会对曹军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出于这种想法,吴凡让张辽不要杀马腾父子,算是对一直以来恪尽职守,尽心竭力的韩遂的一种肯定,亦是一份人情。

然而,让吴凡没有想到的是,半个月后张辽回:马腾父子居然降了。

这让吴凡颇感诧异。

不过,既然现在大家都是一个阵营了,吴凡也不好把马腾父子怎样。考虑到张辽军征战马腾历时日久,最为劳苦,吴凡便让张辽率军回返洛阳休整。平定士燮与南蛮的军事行动由吴凡亲自率队,领袁绍,李湛,张鲁三军来完成。

而曹操被麋氏刺杀成重伤这件事,由于曹操严令不得外传,尤其是不能让即将发兵征讨士燮和南蛮的八弟吴凡知道,以免令八弟分心。因此,吴凡根本不知道曹操目前身受重伤。

实则,如果不是后面发生的那件事,曹操完全可以在调养一段时间后康复。事情发展到如今这个样子,似乎只能用一句“天意使然”来解释了。

却说马腾,也是一个偏执正统理念的诸侯,但他与刘备的名为匡扶汉室,实为包藏野心不同。基本,马腾的理念和诸葛亮有些类似。

马腾并非真心降曹,其忠诚仅有二十点,如果被吴凡亲眼见到马腾,此后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

在他随张辽返回落阳后,由于洛阳与邺城相距不是很远,马腾自然要去觐见献帝。

于是,在邺城的铜雀台,马腾不但见到了献帝,还偶然结识了献帝的御医之一:吉太医。

历史,吉太医曾因下毒欲毒死曹操而被处死。当时参与谋划暗杀曹操的主要人物,除了吉太医外,还有董承,刘备,马腾。

眼下,董承和刘备都先后下台领了盒饭,仅剩下吉太医和马腾。然而,历史轨迹却在这两人身发挥了作用——

马腾见整个邺城驻军,包括皇宫内的近卫军,内侍,太监,皆是曹操部下。深感皇权受到驾空的他恨得咬牙切齿,结识了同样对曹操恨得牙根发痒的吉太医后,二人竟是密谋诛杀曹操

与历史不同的是,二人并没有得到献帝的衣带诏。从这一点来说,这一切也许并非是受到历史轨迹的影响,而是冥冥中的注定。

曹操这个时候正好就住在邺城,每日由吉太医开方熬药。吉太医与马腾密谋的内容就是在药里下毒,把曹操毒死。

由于穿越者吴凡的出现,多次在重大问题劝谏曹操,改变了很多既定的历史事件,致使曹操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阻力,也没有遇到什么人来行刺他。

如今,中华版图统一在即,曹操对周围人的防范心理更显松懈。麋氏行刺曹操这件事,在曹操看来属于女人为情所困,属于个例,不足以由此风声鹤唳。

换言之,曹操在麋氏行刺自己后,对身边的人并没有提高丝毫的警惕。

吉太医因此得手

曹操毒发猝死后,在曹操重伤期间一直陪在身边以示殷勤的曹丕,在司马懿的提醒下,立即假曹操兵权调集全城兵马将吉太医一家老小全部抓获,腰斩于市。并且,在司马懿的进一步谋划下,以抓捕漏网之密谋者为由,调第一和第三军团多个城市守将以及部队,在中原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搜捕行动。

吉太医至死没有供出马腾,曹丕发起的搜捕行动自然不会有任何成果。实际,这场声势浩大的搜捕行动名为抓捕漏网之鱼,实则是做样子曹军将士们看,让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雷厉风行的曹丕才是曹操数个儿合适的继承人。

曹操由于毒发身死异常突然,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说出由谁来继承自己的魏王之位

不过,曹丕在这次搜捕行动中却没敢动第二军团,吴凡辖下城市的任意一支部队和守将。尽管司马懿一再向曹丕强调:河北整个河北都属于第二军团四州九城,地域辽阔,长期以来只听命于吴凡一人,正应该借这次搜捕行动将之调动起来,以显示你的威信。

曹丕仍然不敢调动吴凡辖下部队和守将。究其原因,吴凡不但手握重兵,而且喜怒不显于色,历数曹军所有将士,极少有人看到吴凡发火。但是,曹丕却在去年的合淝军营中被吴凡指着鼻子怒斥了一回。这件事让曹丕产生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内心中对吴凡惧怕不已。

曹操没死的时候,曹丕还有点有恃无恐的感觉——就算照着老爹的面,这个八叔也不会把自己怎样。如今老爹没了,曹丕心中的靠山轰然倒塌,对吴凡,曹丕的恐惧达到了极点。

司马懿见曹丕如此惧怕吴凡,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想自己会不会押错了筹码。不过,又一想自己如果不扳倒吴凡,这一辈子都难以翻身,心中的目标更是无法实现。由此,司马懿咬了咬牙,决定继续坚持自己的计划。

在报丧的快马出发后第二天,司马懿向曹丕建言:以发丧和议定继承人为名,写一道文,让吴凡回到邺城。

届时寻个时机,由曹丕与吴凡二人对饮。却在曹丕的酒壶中下毒,再由曹丕亲自提自己的酒壶为吴凡斟酒,而曹丕却提前吃下解药。这样,纵使吴凡思维慎密,也必然不会提防到这一招。

只要吴凡一死,其他人等皆不足以对曹丕继承王位构成任何威胁。

曹丕一听说要毒死吴凡,尤其是由自己亲自斟毒酒,吓得浑身一哆嗦,后背立即聚起一层冷汗。被司马懿苦劝良久,再一想到王位,终于咬着后槽牙点头答应下来。

在文写完后,将要落款印章的时候,司马懿却像突然想起什么,急忙伸手拦住正要将自己的印章按在的曹丕。曹丕不解,问其何故。司马懿道:

“此处应盖以子修曹昂印章,以免吴凡生疑。”

司马懿的脑袋很聪明。如果这个印章显示的是曹丕,吴凡一眼就能看出有问题。虽然曹昂一直以来只担当太守之职,并不太受曹操重视,但是,发丧这种事却是理应由长子来承办,轮不到他曹丕来独揽。

于是,曹丕命工匠立即假做曹昂印章一枚,盖在,派从事文官来到云南送到吴凡手中。

当吴凡接到这封文的时候,距离他得知曹操死讯已是十天后。

十天的时间,吴凡日夜哀叹,独自把盏,脑中回想着自己自来到这个世界后,与曹操从相识到相知,到彼此信任,再到结为兄弟的所有回忆,泪水无声地从脸滑落,经常从晚喝到天明。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曹操,纵使吴凡能取得和今天同样的功绩和成就,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权势和地位。这其中不只是因为吴凡与曹操相性相同,彼此十分信任,同时也与曹操在用人不同于其它诸侯那样特别看重出身等自身能力之外的条件有很大关系。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曹操

尤其作为一名穿越者,吴凡与这个世界的生身父母并没有太深的感情,这在某种程加深了他与曹操之间的情感维系,甚至将曹操视作可以与父母并肩的,自己最亲的人。

十天的时间,吴凡身心憔悴,犹如过了几十年,两鬓和眉梢的毛发竟是变成银白色以至送信的文官初见吴凡,还以为认错了人。亏得带在身边的小乔苦心劝慰,吴凡这才算逐渐回到正常的寝食状态。

接到文后,吴凡展开看了一遍,得知是要自己回去参加葬礼补葬。古代尸体防腐技术远不及现在这样先进,况且又是夏天,曹操早就已经下葬了,自然不会拒绝。实则吴凡这些天来也一直在等着这封文,他相信作为结义兄弟,大哥的葬礼肯定要通知自己。

因此,吴凡点了点头,告诉文官自己会尽快起程回返邺城的。

吴凡是中军大帐接到这封文的。在吴凡面前的两侧,站着数十位三国历史名声显赫文臣武将。此时,吴凡刚刚说出要回返邺城,班队中立即走出一人道:

“都督大人,此事不宜草率决定,还需谨慎计议。”

明天就是元旦了,万众期盼的,传说会有个大事件发生的公元2012年即将正式到来了。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手里都有船。

横行在超级三国志第29节曹操之死复回中原

复回中原 第290节 劝

众人扭头视之,语出之人乃是御史中丞(三品),郭嘉。

前面说过,吴凡这些天来一直在想着回去祭奠大哥曹操,心情十分迫切。此时见郭嘉竟然有意阻止自己,不禁有些不满,微微皱了下眉头道:

“郭中丞此话何意?”

称呼郭嘉的时候不是以往的“奉孝”,而是“郭中丞”,仅仅从这一微妙的变化上就足以看出吴凡心中的不爽。

郭嘉自己对此自然最是清楚,不过却并没有因此而退怯,向吴凡拱手道:

“在回答都督大人问题之前,请容在下先问这文官一个问题。”

言罢,不等吴凡表态,已是转身对送达文书的从事文官道:

“我有一事不明,特向阁下请教。这文书本是次公子子桓所做,为何却要以大公子子修之印章示之。”

虽然文书里的内容,除了吴凡之外众人都没有看到。但是,从事文官入帐后,在把文书递交给吴凡之前的倡诵过程中,已经大致说明文书的内容,以及执笔文书者为曹昂。

郭嘉因此有这一问。

从事文官面上一惊,在郭嘉逼视的目光下强做镇定道:

“此、此文书本就是大公子所做,郭中丞因何会问……”

“休得诳言”

郭嘉不等从事文官说完,就已厉声截断道:

“我第二军团不仅兵力最强,战将最多,地域最广,而且,密探也最为神出鬼没;华夏虽大,却无处不在我作为军团军师,手握第一手情报,对于近期邺城之事早有知晓。汝若不想人头落地,就赶快如实招来”

从事文官一听郭嘉这番话,顿时吓得面如土色,额头上已经渗出冷汗。支吾了一阵,有心继续硬撑,郭嘉已是朝帐外喊道:

“来人,把这诳言之厮给我拖下去,就地处斩”

话音落下,帐外立即闯进两名卫兵,架起从事文官的胳膊就往外拖。

从事文官的心理防线在这一刻彻底崩塌。军队中说要杀人就像吃颗糖豆一样稀松平常,别说他一个小小的从事文官,就算军中大将,该杀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特殊可讲。

差点吓得尿了裤子的从事文官,这会儿终于哀声求饶道:

“大人饶命,大人饶命……我招,我招……”

郭嘉一摆手,两名卫兵立即松开从事文官,把他往地上一掼,却并没有退去,而是站在从事文官身后,随时准备再把他拖走。

经过这一番过场,包括吴凡在内的众人全都醒悟过来。虽然很多人尚不能就此完全明白此中意义,但至少已经预感到此文书必有阴谋。

唯有周瑜和陆逊二人表情上毫无变化,盖是因为这二人早已经知道文书必有阴谋的缘故。只是由于智力不及郭嘉,二人在明知文书有阴谋的情况下,却是一时之间想不出如何让从事文官如实招来的办法,因此没有说话。

假设郭嘉不在场,那么,周瑜和陆逊二人会在从事文官得到吴凡肯定的回复后离开的那一刻,想出如何让从事文官招认的办法。

也就是说,二人会慢郭嘉十几秒钟的时间。

回过头来再说从事文官,吓得站都已经站不稳,跪倒在地浑身颤抖地道:

“大人,小人身为底层文官,虽然每日伴在君侧,内情知道的却是不多。如大人所言,此文书确实为次公子所做,却又假造大公子印章盖于落款。致于其中缘故,小人确实不知。”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一脸惊诧。郭嘉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一会儿从事文官的表情,认为从他身上已经榨不出什么有用的情报了,便吩咐卫兵,将从事文官带下去,关押起来。

卫兵押着从事文官走后,郭嘉这才转回身向吴凡再次拱手道:

“都督大人,您都看到了,此邺城之行甚是危险,还望都督大人以大局为重,谨慎裁之。”

吴凡心中的不满,此时已经烟消云散。

不过,郭嘉虽然没有明说,但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明白,就是让吴凡不要回邺城。

这与吴凡的主观意识正好相反,吴凡现在做梦都想回到邺城去,去为大哥曹操的墓捧一把黄土,在墓前与大哥对饮几杯老酒,以解心中哀痛之情。

由此,吴凡在郭嘉说完后凝眉不语,迟迟不肯表态。其他众人见状,纷纷出班道:

“都督大人,请以大局为重,三思而行”

“都督大人,此去邺城如闯龙潭虎穴,大人切勿以身示之。”

“都督大人,您若留在此地则安若泰山;您若前去邺城则凶险非常啊”

……

周瑜这时也出班道:

“都督大人,古往今来,旧君逝,新君登位,手握重权之旧君大臣往往如置炉火之上,危机重重。此文书既然已经查明是次公子子桓伪造,其用意昭然若揭,都督大人断不可轻身前往。”

陆逊也出班道:

“我军已近逼南蛮军之根基云南。建宁方向,三路军马(指袁绍,张鲁,李湛三路)也已经备战日久,只等此决战之役即可一举平定南中,令中华一统。都督大人此时断不可离去,以致敌我之变数横生矣。”

尽管众人纷纷出言劝止,吴凡却始终未肯表态。郭嘉这时看出门道,料定到最后吴凡肯定还是要坚持回邺城。因此在凝眉思索了一下后,走出中军大帐,吩咐一名卫兵,去把小乔找来。

尽管不知道吴凡和小乔的特殊身份,但是,通过日常所见所闻,郭嘉也能明显感觉到,吴凡和小乔的关系绝非寻常。尤其现在他们二人已经结为夫妻,关系更进一层。很多时候,吴凡甚至在手下人面前都不顾自己的威严,对小乔的任性听之任之。

即如此,郭嘉相信,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劝得动吴凡,则此人必是小乔莫属。

很快,小乔随卫兵走了过来,身边还跟着几个女兵,都是吴凡特意配给小乔的,名是兵,实际上就是侍女丫环。

这个时候,中军帐内的吴凡已经开口说话。结果不出郭嘉所料,吴凡果然还是想回返邺城。

郭嘉正在心焦,见到小乔如见救兵,连忙迎了上去,向小乔深深拜了一礼,随后就低着头,并不目视小乔,以免乱了规矩。将曹丕假做文书诓骗吴凡回邺城;而吴凡却并不为众官劝慰所动,仍然执意要回去这些事,挑重点向小乔大致讲了一遍。

小乔听郭嘉说完,一双美目顿时瞪得大大的。

单就重感情来讲,本是人性中的优点。但吴凡有点太过于重感情了,甚至为此混淆了明辨事物的能力,这就有点不可取了。

比如回返邺城这件事,吴凡就是由于对大哥曹操的感情太深,心情太过迫切,以至明知此去凶险异常,却仍然坚持要回去。

小乔在听郭嘉说完后,不用郭嘉进一步说出请她去劝吴凡,就已经绕过郭嘉急急地走向中军大帐。卫兵见小乔来了,赶紧将帐帘挑起,小乔随后走进帐中。

刚一进帐,就听吴凡已是带着不可劝说的语气道:

“纵使邺城埋伏百万雄兵,又能奈我何?此事诸位无需再言,我意已决”

以吴凡的武力来讲,若是携带称手武器,即使百万雄兵也当真是奈何他不得。这不是空口推断,而是无数次实战均以印证这一点。

但是,百万雄兵是“明”。所谓明枪好躲暗箭难防。司马懿为曹丕出的主意恰恰是一道根本无人能够料到的诡异暗箭。吴凡纵使本领再大,武力再强,在这道暗箭下也是无处施展。

众人见吴凡说出这样的话来,互相看了一眼,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后纷纷退回班列。而站在帐门附近的小乔,在众人退回班列后,马上被吴凡看到。

见到小乔,吴凡面露诧异,因为他和小乔私下里早就说过:自己平时在宫城正殿,或战时在中军大帐,召集手下将臣议事的时候,你不要进来,以免让人说闲话。

此时小乔突然出现在这里,想必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吴凡因此很是诧异。

小乔却是气呼呼地迎着吴凡的目光紧走几步来到他的近前,不等吴凡说话已是抢先开口道:

“老……”

一时仓促,差点把私下里二人单独在一起时常叫吴凡的“老公”称呼给喊了出来。马上意识到不妥的小乔连忙顿了一下,转口道:

“相公,听说你在明知文书有假的情况下,仍然要回邺城?”

吴凡一听这句话,顿时明白小乔此来用意。他很奇怪,小乔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不过,眼下不是搞清这个问题的时候。吴凡与小乔四目相对,二人短暂较了会儿劲,见小乔丝毫没有退避的意思(吴凡希望小乔先回去,等两人单独在一起时再细说这件事),吴凡只好回道:

“没错,为夫是有此意。”

小乔顿时撅起小嘴儿以示不满,道:

“相公,你好意气用事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的大哥知道这件事,会不会让你去?你心中以为回返邺城,会让大哥在天之灵获得安慰,实则却是让大哥为你而担忧不已,甚至,为你的意气用事而失望”

说到这里,本来已经和吴凡相隔仅一米左右的小乔又近前一步,以极低的声音对吴凡道:

“死人都要被你气活”

说完这句话,小乔身形一转,从吴凡身边走过,绕着吴凡边行边继续道:

“再者,相公一直以来以拯救天下万民苍生为己任。如今中华版图仅剩南蛮一军,兵力却近六十万,战力不可覤。相公若在此时回去邺城,令三军无帅,倘若南蛮军趁势猛攻,难保不会兵败如山。届时又会令多少将士无辜惨死?相公可曾想过这个问题?”

小乔的智力为82,在吴凡手下这些文臣当中并不算高。但是,她有一个其他人都不及的优势——她很了解吴凡。

其他人劝慰吴凡,多是以吴凡的个人安危为理由,说出一通大道理;少数以军情为理由,同样说出一通大道理。不过都不能打动吴凡。

而小乔的这番说法就不同了。

吴凡此去就是为了告慰大哥曹操的在天之灵,但小乔却说,如果大哥知道你回去的话,不但不会高兴,反而会担忧甚至失望。仅此一个理由,就已经让吴凡幡然醒悟,继而心生动摇。

然后,小乔又抛出天下万民苍生这张牌,进一步摧毁了吴凡心中仅存的一点顽固意识。

于是,在小乔说完后,吴凡凝眉思索了一阵,微微点头道:

“娘子说得也有几分道理,此事容我再思衡一番。”

以吴凡现在的身份和权势,尤其是他此前还以不容争辩的语气强调过自己“心意已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在小乔说完后,立即就当着手下众位将臣的面连连称是,再改变口径,称自己不会回邺城了。

那样就未免显得自己说出去的话太廉价了。

不过,既然吴凡没有在小乔说完后,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明白人都看得出来,吴凡已经改变主意了。所说的“再思衡一番”,实际上就是个托词罢了。

小乔当然也明白此中道理。因此在吴凡说完这句话,并用眼神示意她离开后,小乔没有再多做停留,直接就离开了。

接下来,吴凡假意沉思了一阵,而后抬起头来对众人道:

“此事,我思虑有欠周详。正如娘子所说,若大哥知道我欲冒险回返邺城,定然不会答应。况且我军为这次平定南中之战准备日久,若我此时离去,于军中来讲有百害而无一益。既然如此,我决定,仍然留在军中,待平定南中后,再搬师回朝,与众位一起祭奠大哥在天之灵。”

众人见吴凡终于决定不回邺城,心中都暗松了一口气。大树底下好乘凉,吴凡现在就是这些人心目中的大树,一旦吴凡有个什么三长二短,不仅他们无法乘凉,只怕接下来还会惹火烧身。

因此,就算出于这一点,吴凡手下的这些将臣们也都希望吴凡能够平平安安,安然无恙。

另外,这些将臣中还有很多人和吴凡交情不错,这些人更是不想吴凡出什么意外。。

复回中原 第291节 晓以利害

收粮终于完事了,下午的时候去了练歌房,人生中的第一次,震耳欲聋的伴音中一顿干嚎,回到家后各种嗓子疼……(纯粹就是唱歌,连伴唱都没叫,重甲可是很纯洁滴,别想歪了哈)

虽然不用收粮了,但更新还是得保持现在这个节奏,因为接下来重甲还要正式开始写新小说。此前断断续续写了一万来字,觉得开篇情节有些不满意就晾那了,这些天总算又想出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开篇情节,前面写的那些自然就作废了。

感谢这段时间以来大家的理解和默默支持。正如重甲曾经说过的那样,这篇故事在本月中旬,最晚下旬就会正式完本。那么,一路走来的朋友们,在这最后阶段就把你们的订阅和推荐等等能代表你们支持本书的东西都砸过来吧,吴凡可是很期待大家的表现呢~

——————————

回过头来再说吴凡,把这个假文书事件在脑中回想了一遍后,却冒出一个疑问:郭嘉是怎么知道文书有假的?

虽然第二军团的谍报人员由军团军师郭嘉直接管理,不过,吴凡对这些谍报人员的分布情况也有所了解。邺城自当年河北之战后就一直身为后方都市,民心度较高,治安良好。最重要的,邺城是大哥的第一军团谍报人员布设地区,第二军团没有必要,也一直没有在那里布设过谍报人员。

那么,郭嘉所说的布设在邺城的谍报人员是怎么回事?难道他私自布设了间谍而没有通知我?

吴凡由此向郭嘉询问,是怎么知道文书有假的。

郭嘉的回答不仅让吴凡始料不及,众人更是惊愕不已:

“回都督大人,其实属下只是怀疑文书有假,并无相关情报,更没有在邺城布设间谍。属下在得到都督大人传唤前来中军大帐前,路过马厩,偶见文官所乘之马所属为邺城(战马在战乱年代异常宝贵,每个城市对于所拥有的战马都打着记号,标示归属地和品级等等)。而我军布设在汝南的谍报人员在前段时间所带回情报中称:‘大公子子修在操办完魏王的葬礼后,已经回返汝南’。而这封文书却是在邺城发出,却又盖以长公子印章,因此属下有此一疑,并用诈语审问文官。最终得出真实情报,实乃我军之幸,都督大人之福也。”

虽然第二军团没有在邺城布设间谍,但邺城都有哪些主要的文臣武将却是根本不需要间谍就可以知晓。遍数邺城所有驻守人员,唯有曹丕有写此假文书的动机,郭嘉因此才会在诈语中直接声称此文书为曹丕所做。

吴凡在听郭嘉说完后,愕然良久,随后微微点了点头,道:

“奉孝实乃我军之子房也”

话虽简短,经由军团一把手吴凡口中说出,意义却是非比寻常。郭嘉向吴凡躬身致礼,退回班列,吴凡手下众位将臣都对郭嘉报以钦佩目光。

接下来,就是怎么处理这个送达文书的从事文官。

有人建议将之直接处斩,对外严守秘密,让曹丕以为文官在半路出了什么意外,比如遭遇山贼,江贼等等,总之就是失踪了,都督大人因此也就并没有收到假文书。

就算文官进入我军军营的消息事后被曹丕知道了,至少也应该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我军早已经班师回朝,量他曹丕做贼心虚也不敢拿我们怎样。

这个建议得到很多人支持,吴凡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