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纵横在金庸世界-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慕容燕敬了三杯,慕容燕全都一饮而尽。席间说起各路军情,朱元璋禀报攻城掠地的业绩,言下颇有得色。慕容燕大加称赞。
过不多日,明教众首领纷纷自各地到应天府相聚,杨逍、范遥、韦一笑、殷天正、五散人、五旗使等先后到达。朱元璋又设宴款待杨逍等人,众人正酒醉正酣时,忽然门外教众来报:“波斯总教派了一个使节团,前来参见教主。”慕容燕忙率领众人,出门迎接。
出得门来,只见远远一队人马,穿得花团锦簇,缓缓而来,连马匹上也披红挂彩,喜气洋洋,前导乐队吹起胡笳琐呐、弹着十几只琵琶。几名胡人见慕容燕等人出来,便即下马,奔上前来,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一名为首者说道:“波斯明教圣教主谨派在下前来中华,拜见中华明教慕容教主。”
慕容燕认得此人是大圣宝树王,跟在他身边的两人是智慧宝树王和常胜宝树王。慕容燕将宾客迎入门中,到大厅分宾主就座。
慕容燕开口问道:“三位这次前来,所为何事?”
大圣王站起身来,躬身说道:“我已将黛绮丝圣女的事回报了敝教圣教主,敝教圣教主说只要慕容教主答应一件事,敝教就可以不追究圣女失贞之罪。”
慕容燕道:“哦?是何事?”
大圣王双手一拍,四名锦衣波斯人抬着一只闪闪发光的白银箱子,躬身放到慕容燕身前。箱盖打开,里面锦缎为衬,并排放着六根圣火令。
大圣王道:“敝教‘乾坤大挪移心法’失传已久,听闻中华明教还有流传,所以敝教圣教主希望能用这六枚圣火令换回‘乾坤大挪移心法’。只要慕容教主答应了此事,敝教就不再追究圣女失贞之罪。”
慕容燕吃了一惊,站起身来。中华明教本有十二枚圣火令,前代教主失却。上次灵蛇岛会斗,慕容燕夺回了六枚,想不到波斯总教又送来余下的六枚。如此则十二枚圣火令尽归原主,他这教主当得名正言顺,总教这份礼物。可说隆重之极。
慕容燕当即便道:“此事好说,‘乾坤大挪移心法’本就是从波斯传入中土,如今重回波斯,也算是物归原主。”捧出“乾坤大挪移心法”羊皮,郑重包入锦缎,请总教使节带回波斯。回赠总教圣教主。
三位宝树王大喜,伏地拜谢。
慕容燕已习得心法,此后自可在教中留下副本,让此心法在中华流传。如此一来,中华明教就等于什么都没失去就得到了总教的六枚圣火令。慕容燕觉的有些过意不去。就将三位宝树王请到后堂,把自己所悟到的“乾坤大挪移神功”以及“圣火令神功”择要传授了一些。
过了两天,慕容燕传授神功已毕,中土明教列队欢送,恭送波斯总教使节回归。慕容燕、杨逍、范遥、朱元璋等各有大批贵重礼物回赠。
众人回到应天府明教圣火大堂,教中诸首领站立堂前。
慕容燕从怀中取出十二枚圣火令,放在中间桌上,高声向众人宣布:“昔年本教不幸。十二枚圣火令遗失,幸而波斯总教代为妥善保管。今此大业克成,上代教主心愿得偿。我教上下,永感总教盛德高义。”双膝一曲,向桌上的十二枚圣火令跪下。明教群豪纷纷跪下。
礼毕,慕容燕拿起波斯总教使节送来的圣火令,将上面的三大令、五小令大师诵读。
圣火令三大令:
第一令,不得为官做君:吾教自教主以至初入教弟子。皆以普救世人为念,决不图谋私利。是以不得投考科举。不得应朝廷征聘任用,不得为将帅丞相。不得做任何大小官吏,更不得自立为君主,据地称帝。于反抗外族君皇之时,可暂以‘王侯’、‘将军’等为名,以资号召。一旦克成大业,凡我教主以至任何教众,均须退为平民,僻处草野,兢兢业业,专注于救民、渡世、行善去恶。不得受朝廷荣衔、爵位、封赠,不得受朝廷土地、金银赐与。唯草野之人,方可为民抗官、杀官护民;一旦为官为君,即置草良于度外矣。
第二令,不得虐民害民:本教以救民护民为宗旨,凡有利于平民百姓者,皆为本教应作应为之无上要务。本教所需,可抢劫官府、官仓、官库、财主、大户,可受平民捐献,亦可向民征粮。但必须百姓先食饱,我教众方可动箸。如遇饥荒,有粮食时先施百姓,我教众后食;若粮不足,则我教众不食。教众与百姓争闹斗殴,伤百姓者罪加一等,双方有过,先罚教众。
第三令,不得自相争斗:凡我教众,不论身为教主、左右光明使、护教法王、旗使、门使,或初入门弟子,不得互相分派争斗,如意见不合,仅可辩论争执,粗言咒骂、辱及祖宗亦不算犯令,何人出手殴击,即为犯令,杀伤教友人身、人命,更为大罪。若有纷争,交由上级判断是非,此后即须听命息争,永保和好。
圣火令五小令:
第一令:凡我教众,须守信义,出言如山,不得违诺失信,对教外人士亦当守信。
第二令:同教教众,即为兄弟姊妹,情同骨肉,重情重义,生死不渝。
第三令:尊敬长上,孝顺父母,友爱弟兄,照顾朋友。
第四令:尊重妇女,不得轻薄调戏。任何处女寡妇,如与之有夫妻之事,即须娶之为妻,否则须庄重相对。朋友妻,不可戏,朋友女,不乱语。
第五令:视明教如性命,长上有令,必须竭力遵行,叛教通敌者杀无赦。对教外人士和气相待,甘居下风,不可妄自得罪,为本教树敌。戒荤之禁,今后取消。
慕容燕念毕,顿了一顿,朗声道:“众位兄弟,圣火令回归本教,实是万千之喜。圣火令上记的是本教历代祖传的大令大训,大家今后要郑重遵奉,不得有违。”
明教众人齐声说道:“吾等必当郑重遵奉,不违教令。”
彭莹玉说道:“教主容察:前代教主在圣火令上刻此三大令、五小令之时,百姓受官府欺压凌剥,苦不堪言。本教为众百姓出头,自己自然不可去做官家、做官府。但今日鞑子占我江山,神州沦于异族,我教的最大宗旨,奠过于驱除胡虏,拯救千万百姓于鞑子的铁蹄践踏之下。教主做官家、众兄弟做官府,并不是为了欺压百姓,而是拯救百姓,保护百姓。因此属下等奉请教主为百姓而称王。”杨逍、范遥、韦一笑等随即附和。
这次明教首脑大会应天,本就意图奉教主慕容燕为义军的正式首领,就此称为“明王”,打平天下后登位为帝,建立大明王朝。应天府大多数兵将出自明教,徐达、常遇春等大将,杨逍、范遥、韦一笑、彭和尚等教中首脑人物,对慕容燕向来尊崇信服,一致赞同,只朱元璋、李文忠、胡廷瑞等不愿将大好基业奉之于慕容燕,然见大势所趋,也不敢示意反对。
慕容燕知这时不能退让,稍作推辞,便应了下来。众人尽皆大喜,当即上前拜见明王。至此明教东西两路义军合二为一,尽归总坛旗下。
第五十六章 平定天下
天下主要的反元势力,除了明教之外,还有姑苏张士诚、台州方国珍。他们虽然和明教一样都是反元,可对明教却并不友好,三番四次和明教作对。明教向要北伐,就必须要现将这两方势力解决,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所以慕容燕便派徐达为主将,去征讨张士诚,又派常遇春为主将,去征讨方国珍。
此时明教东西两路义军合二为一,势力大增,兼之又有五行旗劲旅相助,没过多久,这两股势力便先后被平定。捷报传回后,应天城举城沸腾。
慕容燕的书房内,明教诸首领齐聚一堂,谈论着刚收到的战报。
彭莹玉道:“这下好了,张士诚和方国珍被剿灭后,我军再无制累,从此全力北方,灭元之日指日可待了。”
杨逍道:“本教自蒙古入寇中原开始,就一直致力抗元,时至今日,终于就要成功了。”
明教众首领忆及往昔反元的坎坷经历,都是不胜唏嘘。
慕容燕道:“虽然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但元廷实力依然雄厚,各位万不可就此大意。”
众人齐声应道:“是。”
慕容燕顿了一下,又道:“眼见反元大业就要功成,咱们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之后的事了?”
杨逍、范遥等互相对望了一眼,不解其意,便问道:“教主想说什么?”
慕容燕道:“本教的教义是济世救民,所以圣火令第一大令,要求教众不得为官做君。虽然迫于时局,咱们不再遵守这第一大令。但本教济世救民的宗旨不能变。然皇帝和百姓的视角不同,立场不同,做皇帝的人不是个个都为百姓着想,所以最近我时常在想怎样才能调和这个矛盾。”
彭莹玉道:“只要教主日后做了皇帝,能够勤政爱民。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慕容燕摇头道:“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都是开国清明,中期浑浊,后期糜烂,及至亡国时,积重难返。无可挽回。以我观之,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皇帝。自禹亡启继以来,中华两千多年来的皇位都是父子传承。父亲是皇帝。那么不管儿子贤与不贤,都可以做皇帝。一个王朝数百年,这期间只要有一个昏聩之君,就会导致国事艰难。我若做了皇帝,就算我能够勤政爱民,可我的后代呢?谁又能保证他们也个个爱民如子呢?”
这事实在没法保证,众人又对望了一眼,皆无话可说。
隔了一会儿。殷天正道:“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任谁做了皇帝,都会如此吧?”
慕容燕道:“正因如此,所以咱们才要解决这个问题。断不能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事在我明教建立的王朝中出现。”
范遥道:“那教主说应当怎么办?”
慕容燕道:“横观江湖,包括我明教在内的各帮各派,没有任何一个家首领的位置是父子传承的,我明教历代教主之间也毫无血缘关系。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以此为借鉴。改变中华两千多年来家天下的局面呢?”
听闻此言,杨逍等都感震惊莫名。在当今之世。皇位父传子、子传孙早已成为了天经地义的事。即便是皇帝本身没有儿子,也会从宗室中过继一个来继承皇位。谁也不会去想皇位还能传给其他人。慕容燕的这番话,无疑为众人打开了一番新天地,杨逍等只觉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在自己面前打开。
过了好一会儿,杨逍才定下心神,道:“那教主具体打算怎么做?”
慕容燕道:“目前,我只是有这样一个想法,还没有具体的章程,所以才说出来,希望大伙儿能群策群力,商议出一个好办法来。不过,此事倒不急马上决定,现在咱们还是以反元为首要之务。大家回去后,都好好想一想,看看具体该怎么做才好。”
杨逍等突然接收了如此惊人的信息,一时都还有些心神不定,便相继告辞而去。
慕容燕今天与杨逍等所说的那些话,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有考量。他很久以前就有了废除皇帝制的想法,原因一方面就向他刚才所说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皇帝不看才能,只看出身,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可能长久的留在这个世界。慕容燕早晚有一天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他不可能像这个世界的其他人一样,在这个世界里过一辈子。他在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以后,要不了多久就会离开,不可能留下子嗣,等他长大,再将皇位传给他。而慕容燕在这个世界也没有其他亲属,若他当皇帝,当他离开时,皇位无人继承,势必引起天下的混乱。与其如此,倒不如一开始就在制度上留下解决的方案。
也有人会说,要是这样,那为什么不像原来的历史一样,干脆就让朱元璋做了皇帝。那是因为,在教内威望不足,做不了教主,而他能成事,又借明教之力颇多,所以他为了摆脱明教的影响,事后一定会对明教进行残杀镇压。这一点在原来的历史上已经证实,朱元璋登基之后,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害,徐达、蓝田、傅友德等尽遭毒手。
慕容燕做了许久的明教教主,自是不忍心见教中兄弟惨遭杀戮,所以这天下是不能让出去的。
###
平定了张士诚和方国珍后,慕容燕决定起兵北伐,他任命徐达为元帅,常遇春为先锋将军,进军山东。而此时元军的统帅则是汝阳王李察罕。明军此时合二为一,又刚刚战胜了张士诚和方国珍,士气高昂,慕容燕对徐达也是信任有加。将前线的事全权托付。而元军则因为履历败阵有些士气低迷,统帅李察罕也因战功卓越而受到元顺帝的猜忌,虽颇有时局,元顺帝不得不派他领兵,但却有颇多羁縻。兼之徐达的军事才华不弱于李察罕。所以两军交战三个月后,明军大败元军,占居了山东全境。
山东是直隶的最后一道屛壁,明军占领了山东后,就可以直接进攻直隶,进而直上大都。慕容燕得到消息后。决定亲赴前线,主持这灭元的最后一战。而位于后方的应天,则交给了刚刚投奔明军的刘基,慕容燕命他负责北伐大军的后勤。
……
半年后,大都城。只见城头上杀声如雷,箭矢如雨,两只军队正在围绕着城池的归属而进行着激战。
早在五个月前,明军就已经攻到了大都城下,可大都不愧为元廷的都城,明军攻打了五个月,都没有攻下来。但历经五个月的强攻,大都也已是强弩之末了。
突然。紧闭的城门被缓缓打开,位于城门外的明军高声叫喊着“城破了!”冲进了城门……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历经五个月的奋战。明军终于攻破了大都城。元顺帝逃往漠北,威震世界的元蒙帝国就此覆灭。
灭亡了元朝后,慕容燕在大都宣布正式建国,国号为“明”,改大都为北京,定位都城。改元“慕平”,定明教为国教。并在全国各地修建大光明寺。为了使明教能更为中原人士所接受,慕容燕组织人手。参考释、道、儒三家典籍,开始修改教规、教义,将赤身安葬等不被中原百姓接受的规矩尽数废除,但济世为民等主要宗旨没有变。
慕容燕仔细考量后,借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制度,在新国家采用了政教合一的政体。国家的最高首脑称为教皇,同时也是明教的最高首脑,慕容燕为明朝第一代教皇。在教皇之下,设有十二名圣火使,辅佐教皇,原有的光明使者、法王、散人等职务尽数取消。
虽然圣火使是明教中教皇以下的最高职务,但原明教高层却并无多少人位列其中,十二名圣火使中大半是像刘基、朱升这样后加入的谋臣。盖因圣火使不但是明教中的重要职务,同时还肩负着治国的重任。像殷天正、韦一笑等原明教高层,虽然武功高强,但却并无多少治国才能,若是让他们担任了如此重任,那必定将国家治理的一片混乱。所以原明教高层中,最后只有杨逍、范遥、彭莹玉、铁冠道人四人成为了圣火使。
为了不亏待许多不适合做官的原教中功臣,慕容燕特设了元老院来安置他们,殷天正、韦一笑、周颠、冷谦、说不的等都加入其中。慕容燕还规定,除教皇是终身制以外,其余官员包括圣火使在内,都要在七十岁致仕。而到达一定品级的官员,致仕后就可加入元老院。元老院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任免教皇。为了限制教皇,防止他胡作非为,现任圣火使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提议,就可以召开元老院会议。在会议上,有超过三分之二元老同意,就可以罢免教皇。当老教皇去世或卸任后,元老院中的元老就要用投票的方式,在现任的十二名圣火使中选出新的教皇。
慕容燕在赶走了蒙古人后,又相继派兵平定了西域、云南、四川等地,将中华彻底统一。
两年后,慕容燕见国事日渐平稳,新生政权日渐安定,便决定离开倚天的世界。于是他召集群臣,宣布了退位的决定。群臣不明他为何突然在正如日中天的时候要退位,纷纷进言苦劝,往他收回成命。但慕容燕心意已决,坚决要退位,群臣无法,只得由着他。慕容燕退位后,等待元老院选出新的教皇后,就在教皇宫前的广场上,携赵敏、周芷若、小昭、黛绮丝四女一起回到了九空无界。
赵敏、周芷若、小昭三女早已情系慕容燕,不论慕容燕到哪里,她们都会追随。而黛绮丝会和慕容燕一块走,则是因为小昭。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紫衫龙王除了小昭这个女儿外,在这世上已经再无牵挂。当她听说小昭要跟慕容燕离开,再也不会回来后,就义无反顾的要求要随行。
因为慕容燕是在教皇宫前的广场上离开的,当时目睹了他消失过程的人众多,消息传出后,人们对于这种不能理解的现象展开了各种猜测。时间久了以后,倒是在倚天世界留下了一个“第一代教皇是明尊派下来的使者”的传说。
第一章 玄铁令
“果然,又到了这里。”慕容燕立于九空无界与诸天万界之间的夹缝中,望着周围的空白,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根据以前的经历,慕容燕判断出,每隔一个世界,自己就需要与那神秘黑影交手一次。而现在的状况则无疑证明了慕容燕的判断没有错。
“那么,下面就该出现了吧?”慕容燕回头,不出意料的看到了那神秘黑影。不,现在他已经不能被称为黑影了,出现在慕容燕面前的是一个已经基本和常人无异的人,唯一和正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的面门上是一片空白,眼、鼻、口、耳一样皆无。
慕容燕知道不和他打一架的话,就无法离开这里,当下也不做多余的事情,竖起右手食指,一指一阳指点了过去。根据前两次的经验,那人也应该是用一阳指还招。果然那人也跟着竖起了右手食指,一指点了过来。但慕容燕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妙的感觉,赶紧向旁边一躲,只听“嗤”的一声,一道剑气从慕容燕的身边射了过去,那人用的竟是“六脉神剑”!他竟然不再运使和慕容燕运用的武功相同的武功。
只见那人十指连弹,一道道剑气接连不断的向慕容燕射了过来。慕容燕只得迈开“凌波微步”不断闪避。一直以来,都是慕容燕用“六脉神剑”去射别人,这还是他第一次他被别人用六脉神剑跟自己交手。
慕容燕走着“凌波微步”,一面躲闪着不断射来的剑气,一面想要觅机欺进那人身前去。但在纵横来去的剑气下,始终无法进入那人身前三丈以内。这种情况下。什么“天山折梅手”“般若掌”都是无用。当年慕容博将“六脉神剑”评为天下第一神功,确有道理。不得已,慕容燕也只得用“六脉神剑”与之对敌。
但见两人距离三丈,遥遥相对,互相以无形剑气交锋。一时间。空间里剑气激荡,“嗤嗤”之声,不绝于耳。
两人这一番交手,足足打了十二个时辰,依然没有分出胜负。突然,慕容燕用一记“少泽剑”抵消了对方的“少冲剑”后。那人一下子顿住不动。就在慕容燕奇怪时,那人的身体忽然想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的散落开来。在这过程中,大的方块又不断分解成更小的方块,直到最后,完全消失不见。
目睹了这一幕。慕容燕心里刚转过一个“总算结束了!”的念头,他的身影便也跟着在这个空间里消失不见。
###
河南开封,古称大梁,该地数为京城,却民风质朴,古代悲歌慷慨的豪侠气概,后世迄未泯灭。
开封东门十二里处,有个小市镇。叫做侯监集。这小镇便因侯赢而得名。当年侯赢为大梁夷门监者。大梁城东有山,山势平夷,称为夷山。东城门便称为夷门。夷门监者就是大梁东门的看守小吏。
这日,在侯监集的一条小巷内,一位身穿淡黄衣衫的年轻公子突然凭空出现。小巷地处偏僻,平时少有人往来,因为公子的出现并无人看到。
那公子打量了一下四周的环境,举步走出小巷。小巷外是一个集市。此时已时近晌午,按理说集市上正应该热闹的时候。可是满条大街上却一个人影也没有,街道两旁的人家也都是家家关门闭户。
那公子再一看。发现在大街上倒着一具死尸,想来是因为镇上出了人命案,所以家家户户才都吓得足不出户。令人奇怪的是,在拿具死尸旁,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乞丐正坐在墙角边咬着一张烧饼。
突然,那小乞丐“哎呦”叫了一声,接着他忙从嘴里吐出一物到左手掌中。仔细一看,却是黑黝黝的一块铁片。那公子见到那铁片突然心中一动,迈步走到那小乞丐身前,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道:“小兄弟,我用这锭银子买你手中那块铁片,可好?”
那小乞丐尚未回答,忽听得头顶有人叫道:“四面围住了!”那公子抬起头来,只见屋顶上站着三个身穿白袍的男子,跟着身后嗖嗖几声,有人纵近。公子转过身来,但见四名白袍人手中各持长剑,分从左右掩将过来。
蓦地里马蹄声响,一人飞骑而至,大声叫道:“是雪山派的好朋友么?来到河南,恕安某未曾远迎。”顷刻间一匹黄马直冲到身前,马上骑着个虬髯矮胖子,也不勒马,突然跃下马背。那黄马斜刺里奔了出去,兜了个圈子,便远远站住,显是教熟了的。
屋顶上三名白袍男子同时纵下地来,都手按剑柄。一个三十来岁的魁梧汉子说道:“是金刀安寨主吗?幸会,幸会!”一面说,一面向站在安寨主身后的白袍人连使眼色。
那安寨主见那白衣汉子连使眼色,心中大奇,向那公子和那小乞丐望了一眼。这一望之下,登时心头大震,立即反手拔出金刀,使出“八方藏刀势”,身形转动,滴溜溜地绕着那公子和那小乞丐转了一圈,金刀左一刀,右一刀,前一刀,后一刀,霎时之间,八方各砍三刀,三八二十四刀,刀刀不离两人身侧半尺之外,将那公子和那小乞丐全罩在刀锋之下。
那小丐只觉刀光刺眼,全身凉飕飕的,“哇”的一叫,放声大哭。
便在此时,七个白衣人各出长剑,幻成一道光网,在三人身周又围了一圈。白光是个大圈,大圈内有个金色小圈,金色小圈内有年轻公子和一个小叫化。
那公子见此情景正要出手,忽听得马蹄声响,一匹黑马、一匹白马从西驰来,这两匹马形相甚奇。一匹自头至尾都是黑毛,四蹄却是白色,那是“乌云盖雪”的名驹;另一匹四蹄却是黑色,通体雪白。马谱中称为“墨蹄玉兔”,中土尤为罕见。
白马上骑着的是个白衣女子,若不是鬓边戴了朵红花,腰间又系着一条猩红飘带,几乎便如服丧。红带上挂了柄白鞘长剑。黑马乘客是个中年男子,一身黑衫,头戴黑色软帽,腰间系着的长剑插在黑色剑鞘之中。两乘马并肩疾驰而来。
那黑衫中年男子见八人刀剑挥舞,朗声叫道:“雪山派众位朋友,安寨主。大家是好朋友,有话好说,不可伤了和气。”
雪山派那魁梧汉子长剑一竖,七人同时停剑,却仍团团围在安寨主身周。
那黑衫男子和白衣女子驰到近处。蓦地见到那小丐左手拿着的铁片,同时“咦”的一声。那黑衫男子飞身下鞍,走上几步,说道:“小兄弟,你手里拿着的是什么东西,给我瞧瞧成不成?”
那白衣汉子道:“石庄主,是我们先见到的。”
那白衣女子这时也已下马走近,说道:“耿师兄。请你问问这位小兄弟,他脚旁那锭银子,是不是我给的?”众人这才注意到。在那小乞丐的脚边有一锭银子。
那耿师兄道:“石夫人,或许是贤伉俪先见到这个小兄弟,但这枚‘玄铁令’呢,却是我们兄弟先见到的了。”
在场众人听到“玄铁令”这三字,神情都是一变,显然那“玄铁令”是一件异常重要的事物。
除那公子之外。其余十人忽然不约而同地一齐伸出手来,说道:“小兄弟。给我!”
十个人互相牵制,谁也不敢出手抢夺。知道只要谁先用强,大利当前,旁人立即会攻己空门,只盼那小丐自愿将铁片交给自己。
那小乞丐却是一副茫然失措的神情,显然不知道这些人要的是什么?
忽听得一个低沉的声音说道:“还是给我!”
一个人影闪进圈中,一伸手,便向那小丐手中的铁片拿了过去。
“干什么?”“好大胆!”“混蛋!”齐声喝骂声中,九柄长剑一把金刀同时向那人影招呼过去。
但那人却毫不理睬,继续向那铁片抓去。眼见他就要抓到那铁片,那铁片却突地从那小乞丐的手中跳起,从那人的手底穿过,飞入了那年轻公子的手中。
那人惊呼一声:“擒龙功!”转身一掌向那年轻公子拍去。与此同时,安寨主等十人也齐声喝道:“放下!”“好胆!”手中兵刃一起转向那公子招呼了过去。
安寨主离那公子最近,金刀挥出,便是一招“白虹贯日”,砍向他的脑袋。雪山派弟子习练有索,问时出手,七剑分刺那公子七个不同方位,叫他避得了肩头,闪不开大腿,挡得了中盘来招,便卸不去攻他上盘的剑势。那黑衫男子与那白衣女子也是双剑各圈了半圆,剑光霍霍,将他罩在双剑之下。
那公子微微一笑,袍袖连挥,也不知怎地,九剑一刀便一起便向,又向那人招呼了过去。
那人见此情景,只得中途变招,只见他双手连振,也不知使了什么手法,却听得丁当、丁当一阵响,霎时间竟将安寨主的金刀、雪山七名弟子的长剑尽数夺在手中。那黑衫男子与那白衣女子也觉虎口一麻,长剑便欲脱手飞出,忙向后跃开。
那人化解了安寨主等十人的攻击后,也不再动手,只见他昂然而立,一把金刀、七柄长剑都插在他身周。众人这时才看清了他的样貌,他青袍短须,约莫五十来岁年纪,容貌清癯,脸上隐隐有一层青气。
那公子把玩着那块铁片,见有字刻在上面,便出声念道:“玄铁之令,有求必应。”将铁片翻了过来,又念道:“摩天崖谢烟客。”顿了一顿,他抬起头来环视着众人道:“诸位,凡事有个先来后到。这‘玄铁令’是我先花银子从这位小兄弟手中买来的,诸位怎么动手能强抢呢?”
雪山派中一个少年女子突然叫道:“你说这‘玄铁令’是你花银子从这位小兄弟手中买来的,可我们刚才瞧见你还没给这小兄弟银子,怎么能说你买的?难道你将我们大伙儿都当成瞎子吗?”
那公子笑了笑,将手中的一锭银子抛到了那小乞丐跟前,道:“现在不就给银子了吗?”
“你……”那少年女子气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
那黑衫男子这时踏前一步,抱拳道:“在下玄素庄石清,请教阁下高姓大名?”
那公子还了一礼,道:“原来是名满江湖的‘黑白双剑’。小可复姓慕容单名一个燕,不知石庄主有何指教?”
石清道:“原来是慕容公子。指教不敢当,只是在下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公子能够答应。”
慕容燕道:“既然是不情之请,那就不要说了。”
石清“呃”的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