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滔滔江水自茫茫 第二部-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寡人今与尔等同生共死!不信杀不出重围!”燕烈翔猛地翻身上马,纵马直杀出去:“杀!”
 
  午时一刻,燕烈翔眼前有些发黑,左臂中了一刀,单凭右手,银缨长枪拿着有些费力。他低头看看自己,隐约看到胸前数只箭羽。血不停地在流,是自己幻觉么,周围一切都变得昏暗起来,耳边的喊杀声也变得渐渐微弱。
  爱妃,爱妃……
  ……

喜欢悲剧的这章就是结局。

结局前的话

又到了快结局的时候了,有些话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所以特地开这一章。
  
  日食的处理
  首先,将答应了的前章古文较多的那段翻译出来,供文言文不太熟悉的亲参考。
  
  “这一日晚间,楚国王都的史官在天文志中,记下了这么几个字:“五月甲申朔,日有大蚀,昼如夜。”第二日,史官又补了一行字在后面:“翌日,王容甚哀,下罪己诏,意斋戒三月,以求天恕,大司农及户部诸臣赞之,然司戎少常伯会集兵部诸将谏阻,王不允,昭仪杨氏从兄司礼少常伯平林以旧例力谏,王稍减之,改一月。更年号为‘兴平’。”一月后,史官补了一行小字:“六月,淮南、汝南、庐江三郡及扬州大蝗,害苗麦。”一年后,史官在此次日食条下继续添补:“太子翌日急病,经年方愈。”
  先说一下背景知识,古代发生日食或是天象大灾,被认为是在位者德行有亏,天象示警,因此皇帝或者国君要减膳食、换偏殿、斋戒、或大赦、减税等措施来乞求上天息怒。日食一般发生在初一,初一有个专门的称谓,叫做“朔”。当然十五也有个对应的称谓,叫做“望”。古代用干支排序,对应的年、月、日、时都有相应的干支描述,那天的初一用干支排序就是甲申日。
  
  翻译:这一天晚上,楚国王都的史官在天文志中,记下了这么几个字:“五月初一日,发生很严重的日食(普通日食不会在前面加“大”字),白天如同黑夜一般。”第二天,史官又补了一行字在后面:“第二天,大王面色极哀伤,公布责备自己的诏书,打算斋戒三月,乞求上天宽恕。农业部部长(大司农)及户部(财政部)官员都赞同,但是国防部部长(司戎少常伯)和国防部(兵部)各将领都反对,大王不理会他们的反对意见。最后,杨昭仪叔伯的儿子文化教育部部长(司礼少常伯)杨平林以前代发生日食,先王采取的仪制为例劝阻,大王才略微减少斋戒的时间,改为斋戒一月,同时更改当年年号为‘兴平’。一月后,史官补了一行小字:“六月,淮南、汝南、庐江三郡及扬州发生严重蝗灾,苗麦受损。”一年后,史官在此次日食条下继续添补:“太子(在日食的)第二天突然生病,过了一年才痊愈。”
  我选择“五月甲申朔”是根据《晋书 天文志》,之所以选择这个,是因为“成帝咸和二年五月甲申朔,日有蚀之”后面,还有“六年三月壬戌朔,日有蚀之。”就是说五年时间中发生两次日食,正好符合我文中阵法发动后的第五年小燕遇险安全脱身需要的天象变异。在我的设定中,虽然平行时空历史具体朝代有差异,但由于我先设定的文明程度进展差不多,那么,天体的运行应该是一致的(简单说来天体运行决定四季,进而决定农业,再决定文明发展程度)。也就是说,那个时空发生了日食,这个时空在同样的时间也会发生日食。
  不过,如果文明程度进展有很大差异(比如同样的500年,一个时空已进展到蒸汽时代,另外一个时空还停留在人力畜力时代),那么天体运行就可能跟另外一个时空的不一样。当然,幸好我在晋书中找到了符合我需要的历史记载,否则还要继续去翻什么北史、南史等,工作量就更大了。
  
  根据手中《中国三千年气象纪录》(就是我跟猫猫说的那套重达10kg的书,全价880元,打8折后704元,555,下了很大决心买的)记载:晋成帝咸和二年到咸和六年(西元327年到西元331年)之间发生了旱灾、涝灾、瘟疫、饥荒多次,当然主要是旱灾,我推想,因此而减员的人不少吧,战斗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也正好符合我的一个猜测,就是天象异变后,容易引起气候异常,进而影响粮食收成,倘若吃不饱,加上苛捐杂税,农民没活路之下,很容易就起来造反了。古代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所以古人以天象异变为国家将遇到祸事的征兆,也是符合一定道理的。不过我改成主要为水灾了,因为河道开发不一样,那么水旱灾发生几率还是不同的。
  冉闵杀胡令
  其次,谈一下五胡乱华时期冉闵杀胡令问题。
  冉闵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其出名是因为著名的“杀胡令”,也因为种种原因,湮没在沉沉的历史卷宗中。近年来,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以及对未来生存的危机感,冉闵作为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的英雄再一次在网络上亮相。不过,或许是因涉及到较为敏感的民族问题,因此,冉闵基本上没有在主流媒体上出现,主流论坛也很少允许太过极端的帖子出现。
  由于文中涉及到冉闵,我自然要对历史人物了解一番,那么,在参考多处史书和学术专著之后(网上很多称赞冉闵的帖子缺乏学术考证,我没有采用),最后主要还是参考《晋书》,同时参考郑州大学博导高敏教授学术专著《魏晋南北朝历史发微》,并重点参考其中的《论两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一文。我倾向于高敏先生的观点。
  “冉闵发动的这次杀胡之举,确是前、后赵统治者对汉人实行民族奴役政策达三十余年之久造成的恶果的总爆发。尽管冉闵采取的这种不分阶级、不分男女老幼的滥杀政策,也同样在少数民族人民心中造成恶果,但作为当时汉人反抗民族压迫和民族奴役的斗争,却有其必然性,因为它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妄图分裂中国,实行民族奴役的开端。前赵、后赵统治的反动性,除了其封建性质之外,还在于它是民族统治的囚牢。
  
  以“并州流民”为核心组成的“乞活”武装以及当时遍布中原地区的大批坞壁屯堡,都是当时民族斗争的特殊组织形式,是民族斗争的产物。
  以冉闵、李农为首的冉魏政权,在反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政策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基本上摧毁了以“六夷”豪酋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反动的民族统治的体系与制度,为民族融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冉闵,也会有张闵、李闵来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是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汉人必将反抗那持续多年的民族奴役政策,报复多年来的民族压迫。
  大家可以看到,所谓的融合绝不是什么温情脉脉的你溶于我,而是建立在我华夏先民(汉族在汉朝之前被称为华夏族,我更喜欢用华夏族一词)付出诸多血的代价,顽强奋战的基础上的。如果本土民族没有绝对优势,外来民族不会甘心情愿地融入。现在教科书宣扬的融合,对那些战争轻描淡写,似乎我们华夏民族就是凭些所谓的文明,感化了外来民族。那若是这样,当时欧洲也有许多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怎么就被文明程度很低的外来民族灭亡或赶出原住地了呢?(有兴趣地可参见那位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名言的西汉大将陈汤传记,在他手上,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此后匈奴向欧洲逃亡,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欧洲政治民族版图起大变化。)
  
  本来,我没打算在文中写到冉闵的,写他是受了一件事的刺激。那是我为了写小说,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一套专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学术书籍,本来十分高兴,难得看到有关于这个朝代的学术专辑。看了之后十分愤慨。在这套书中,将所有南下入侵,烧杀淫虐,奴役汉人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犯下的罪行省略许多,实在绕不过去的重大历史事实面前,就轻描淡写,并且,美化那些战争罪行,好似他们才是解救汉人百姓于倒悬的英雄!不过,考察到作者的某族背景,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有人在处心积虑从学术上营造南北朝时期汉人该杀,蛮族入侵有理的假象,那我也只好略尽绵薄之力,在小说中提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至少,让大家别忘了,我们华夏民族,在经历了汉代的辉煌后,是从一次大规模的几乎会毁灭民族的蛮族入侵中艰难站起的。许多和我们一样建立起文明的民族已消失了。我们民族并非天然是幸运儿。我们文明还能继续存在,是因为有诸多先民敢为了自己的家园勇于抵抗侵略,还有根深蒂固的人口繁衍认识形成的庞大人口基数,才能负担得起长时间的战争,以及“同化”异族。
  在文明成长过程中,常见低文明程度的民族(按西方语境即为“蛮族”)入侵高文明程度的民族,并非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就天然在军事上会胜过蛮族,一旦蛮族入侵规模大,文明程度高的民族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很容易被消灭或者是被奴役,该民族的文明进程不是被打断就是大幅后退。即便抗击成功,如果抗击侵略成功后缺乏足够的人口以发展文明,该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会大幅延缓,甚至会一蹶不振。
  若以为“以德服人”,天下即可无忧,实在是误导。有些人因此故意增删历史,试图误导后人,好像我们华夏子民受天眷顾,轻易就将外来民族收复,长此以往,华夏民族危矣。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和平需要军事实力来保障。
  我个人认为,讲究团结或是和解,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不能讳言历史上的仇杀和战争,若为了搞团结,和稀泥,怎对得起前代为我民族生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更对不起那些惨死的与你我一样渴望安宁幸福生活的先民!为了所谓的团结或者和解,隐去那些历史,建立起来的和解,是虚假的,并不会长久。因为真相不可能永远被掩盖。而且,一旦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虚假的和解就会迅速消失,到时候,仇恨反而会更多。华族和倭族之间的恩怨,不可能通过隐瞒历史来和解。建立在真实而非经过或是遮掩、或是渲染、或是夸大、或是歪曲的历史上的和解,才会是真正的和解,因为双方基于共同的认识,真正放下了包袱,才可能携手共进。
  神器的比喻
  最后,说一下神器的含义。六神器出自《周礼 春官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现我华夏先民对国家理想的政治体系设定,因此,六神器在书中,其实是一个暗喻。
  我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最开始情节安排还是常见的小说安排:以神器为核心。但后来写着写着,看了刘慈欣先生的《三体》后,想法发生了变化。人类为寻找更美好的世界,常常对遥远的地点或是未来或是某物怀着一种天真的期盼,认为拥有那物或是到那日到那地,理想就会实现。然而,事实如此吗?当到达那个目的地或是迎来了那一天或是拥有某物时,可能情况并非如此。举个例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时,人们常说到了2000年,进入21世纪或者是民主了就会如何如何。然而,进入21世纪,世界更加动荡,贫穷、饥饿、战争、疾病仍然在蔓延,甚至比以前更甚。伊拉克民主了,却变成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
  所以,我认为,不存在一种包制百病的固定模式,能解决人类的问题,也不存在某一天或者某一地,大家什么都不作,只要到了那天到了那地,所有的问题都会自然消失。只有顺应“道”,一分收获一分努力,或许才会迎来相对美好的未来。而这个美好的未来,可能还有很多新问题出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于是,我在文中让转世后的女主放弃用神器改变历史。
  
  当然,有些人或许会说到蝴蝶效应,说某篇小说中某某回去发明了什么什么,引起一连串反应进而改变历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明的进化,并非单纯某项技术就可以,还需要配套设施。比如,现在某核物理科学家穿越回去,教唐朝人制原子弹,可能吗?没有相应的勘探探不到铀矿、没有浓缩技术无法从含量极低的铀矿石中提纯高纯度的铀235,更不用说那些需要具备相应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了。
  再回看蝴蝶效应,这个名词是1979年12月,科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也就是说,系统中的一个元素的小幅扰动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而无限放大从而引起系统中其它元素的连锁反应,最终达到系统令人惊异的结果。这便是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与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相异。
  然而,在这篇小说的设定世界中,蝴蝶效应并不明显,因为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整个文明的生长过程有巨大惯性,特别是对于华夏文明这样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并非一人可以影响长期进程。系统中一个元素的小幅扰动,终将被其他元素的扰动所抵消。所以,女主即便前世改变了历史,然而,随着时间行进到一定程度,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风乐平忘战,朝廷奢靡腐败,天灾内乱不止,中原王朝力量空虚,天生缺乏给养的蛮族为了获得免费的财富,就会卷土出来。
  
  因此,女主今世不会成为改变历史的人,文明,还是会按照它旧有的轨道继续向前发展。文明的比赛是一场持续上万年的马拉松,百年的差距只是文明马拉松中,一个不小却也不大的刻度。 
  
  看到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最后的结局了,还记得小旭同学的预言吗?有时候,我们能看到答案,却不知过程,预言也是如此,单纯的知道预言,并不一定就能改变结局。因为,你不知道它如何发生。
  当然,如果结局是悲剧,我其实无需说这么长了,但由于很多心地善良的亲的要求,会给大家大团圆结局的。大家想象女主的神器属于什么,其他人的神器属于什么属性,就可以猜到结局了。最后,问下各位喜欢的男配排位,说一下原因,打0分就好。我的喜好是这样的:师父、韦泽、小绿、司空旭、臻。讨厌燕烈翔、尹成浩。最迟本周六就出结局。

第七十八章 大结局


凄厉的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一片漆黑占据了整个视野,裹在大风中的身子随着气流颠簸旋转,分不清眼前的星光是幻觉还是现实。不知过了多久,燕烈翔结结实实地撞在实地上。
  
  这是何处?自己先前刚用了晚膳,准备批阅奏章,怎么一转眼,就快天亮如斯?
  
  此时彩霞满天,初升的朝阳给大地染上一层浅浅的金辉,大地碧草如茵,草木繁生,晨风吹过,一树树或粉白或淡紫或浅红的花朵落英缤纷。不远处清溪潺潺,蜿蜒流淌。
  燕烈翔喊了几声,无人应答,正要顺着水流信步走去,忽然看见不远处草丛中隐约有个人影。他赶紧上前,待看到那人面容,心下狂喜,那不正视自己日思夜想的爱妃么?是梦吗?他已经多次收获过这种失望了,只要一碰她,梦就会醒来。想了想,他收回了快触到她脸颊的手,跟她躺在一处,侧这身子,静静地端详着她。
  “唉,又算错了,这次没等到小燕。”熟睡的她喃喃自语着。
  她在等自己?
  爱妃!果然没看错你!不,这不是梦!她从来没在梦中说过等自己!
  “爱妃,是我,是我!”。他激动地喊着,就要将她摇醒。刚一碰到她,突然一道金光闪过,将他弹开几尺。他迅速从地上爬起,正要向她扑去,下一刻,却不能动弹。一个身着白锦袍,束着淡紫腰带的高大男子走到她身边,轻轻坐下。
  这男子一派风流倜傥,看起来有些面熟,燕烈翔正在努力回想此人是谁,却见他俯下身,在杨乐仪脸上捏来捏去。
  她醒了,这男子的狼爪还在停在她脸上,燕烈翔看得心头冒火。
  “司空旭!你干什么?”她瞪了男子一眼,猛地挥开他的手,直起身坐好。
  
  “一大早就偷懒,当然是来叫你去做功课。”
  “当然不是偷懒,我昨天算到今日是小燕归来之期,怕他在这心唤林误入幻境,一时找不到路着急,才从今日子时就等在这里。刚才一时疲惫睡着,就被你吵醒。”她揉了揉脸,抱怨道:“你手怎么这么重,我的脸肯定都青了,叫醒我也不用下这么重手啊。”
  司空旭嘴角露出一丝促狭,“好,下次我就吻醒你。”说着,作势欲靠上去。
 
  杨乐仪脸登时一红,赶紧站起躲开。“你又要害我被明昭训啊!你自己开玩笑不要紧,明昭那里我可是怕了。”
  “那就换我陪着你。我可不会训你。你训我就好。”司空旭勾了勾嘴角,嘻笑道。
  
  “昨天我就被你捉弄得头大,不想重蹈覆辙。快走快走,别让咸与看到,一说给明昭听,我又惨了。”
  “唉,我为你早日恢复,天不亮就去采仙草,想助你恢复元神,怎么见了面都这么冷淡?”说着,司空旭从怀中拿出一结着紫色小果,通体朱色的小草,递给她。
  “赤景草?太谢谢你了,旭。”杨乐仪高兴地接过,又道:“我还是给明昭吧,他现下元神较我更弱些,更需要这个,好么?”
  “好。不过,这草采了后得快些服用才是。”燕烈翔看得清楚,司空旭虽在笑,可神色间总有些古怪。
  “那我先去明昭那里,你能不能帮我等一下小燕,我快去快回。”
  “他已经来了。”司空旭闷声一笑,手轻轻在她脸上一拂,几个起落,等任明昭到得杨乐仪身边,司空旭已去得远了。
  “明昭!司空旭就是想捉弄我,我们没做什么。”杨乐仪急忙连连辩白。任明昭微微一笑,道:“我知道。你天没亮就出来,等到了么?” 
  “没有。”杨乐仪摇摇头。
  “我看这次也会跟前九十九次一样,燕烈翔不会出现。”任明昭轻摸她的脸,道:“你星占之术还不熟,或许又算错了。”
  “是吗?那我再多跟旭学习。”
  “你我元神都没恢复完全,太耗心力之事,先放一放。总之,青龙肯定会回到这里的,是不是?”任明昭柔声道。
  “哦,我差点忘了,这是旭采的赤景草,恢复元神很有效,你快服下。”杨乐仪惊呼一声,连忙从衣袖中拿出药草。
  
  “你吃好了。他原本也是给你的。”
  “你先吃,你更需要。” 
  “好吧。”任明昭接过赤景草,放入口中,接下来的一幕让燕烈翔看得怒火熊熊。 
  
  只见任明昭忽地拥紧杨乐仪,吻住她的唇,杨乐仪脸色绯红,挣扎了几下,终于不再反抗,软软地靠在他怀中。好一会儿,两人才分开。
  “你答应先吃的。”
  “对,我先吃,再喂你吃。”轻轻的笑声传来。
  “明昭。”杨乐仪耳朵根都红了。
  “然儿,我们回去吧。”
  怎么,那老虎精就撺掇爱妃走了?燕烈翔看着两人的背影渐渐消失,自己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真是束手无策,沮丧间,一个人影在自己跟前站定,定睛一看,原来是那个最爱装可怜的人妖!
  
  咦,先前离开的司空旭也出现在自己面前。
  “怎么你今日值守不同往时,险些让然儿看到他!亏得我在然儿身上下了法术!”
  
  “这只僵尸不爱惜性命,一天到晚折腾自己,十天半月就会病危一次,次数一多,我也松懈了,今后决计不会。”
  燕烈翔正气得七窍生烟,满腹疑问又无法开口相问,只能任凭二人将自己带到一僻静处,眼睁睁看着他们作法,虽不知他们要做什么,但多半不会是什么好事。
  “我奇怪气息有点混乱,原来是你们。为何让他回下界?”作法到一半,韦泽出现了。
  
  “他继续呆在下界,一则乐无法恢复全部元神,不能跟任明昭正式成亲,二则未来我们转世,也少个对手,你考虑清楚。”萧慕雨道。
  “何况,前世在这里时,若不是因青龙任性妄为,残忍嗜杀,然儿也不会受累落难下界。勿让作乱之人再在这里。”司空旭端详着韦泽的神色,又加了一句。
  韦泽眼中精光一闪,口中念念有词,大地顿时裂开一个大口,燕烈翔只觉身上一疼,自己已被踢了下去。
  ……
  “父王,你终于醒了。”臻看着突然苏醒的燕烈翔,激动万分。虽然他更喜欢王位,可眼下局势仍然不稳,很多地方,他还得多倚靠养父的权威。不过,刚醒来的燕烈翔,神色中有种少见的恍惚。
  
  “父王昏迷十天,实在是吓坏儿臣。”臻想起六年前,也就是兴平五年时,燕烈翔亲征阻挡南下贼胡,身中二十余箭,幸好当时日食,战场一片混乱,燕烈翔得以乘乱被亲信救下,也只昏迷三日,就醒了过来。没想到这次竟然这么久。
  燕烈翔并不说话。
  “儿臣揣测是有人想谋害父王,故将那日服侍父王早膳人等悉数拿下,又……”
  
  听到“诛九族”一词时,燕烈翔顿时动容。
  “不可。牵连人太多,有伤天德,百姓难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杀几个人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父王以前正是这样教导儿臣的,谋逆者定要斩草除根!”
  “寡人教错了。”燕烈翔咳嗽了几下,命他将《诗经》取来。因为杨乐仪名字取自诗经《六月》中的“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燕烈翔爱屋及乌,寝殿内自是放着这部书。
  臻心头暗暗惊讶,却不动声色,他小时颠沛流离,稍大些更醉心法家权术,以及兵家纵横,对儒家经典的涉猎,反不如燕烈翔。他遵燕烈翔所指,翻到小雅之卷,念出这首《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王儿,这是当时小吏所作,抱怨天子作事不公正,虽肩负治理天下万土万民之责,却花天酒地,处事不公,让作下臣的辛劳一生,无以尽孝以奉养父母;希望天子引以为戒。并非你以为的百姓服从你乃天经地义。”燕烈翔停了一停,又道:“这是你母后曾讲与我听的,我若能早点醒悟,也不会落到今日。”
  臻听他提到杨乐仪,心下恍然大悟,难怪燕烈翔谈吐跟往日骤然不同,不过对他如此改变,仍存了些诧异。再看他另一手已从枕头下拿出一只锦囊,往常冷洌的脸部线条也变得柔和,心中一动,道:“父王,母后此去修道,已十年有余,何时能见到母后?”
  “父王,父王 ……”
  臻一身冷汗,才知是南柯一梦。他走出寝殿,看到夜空中圆圆的月亮,方想起今日是中元节七月十五,更确切地说,是隆会十二年七月十五,自己已登基虚有十二个年头了。
  
  刚才梦中那一幕,是自己二十二岁时的七月十五,父王驾崩前三个月发生的事情。父王出生入死,一生惊险不断,然始终化险为夷。可自那日起,还是年富力强的父王将国政全部委托于他,后来没过几天,就因过度劳累再度陷入昏迷,其后即便有片刻的清醒,也拒绝所有医药以及祭祀求福,然后……
  不过,他曾经一度熄灭的希望,在那次父王奇迹般的苏醒后,又熊熊燃烧。登上王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父王三月前下令停止的暗中寻访杨乐仪的事务,继续进行下去。尽管外臣们皆以为昭仪杨氏因哀恸过度追随先王于地下,因此悉数赞成了礼部追封昭仪杨氏为太后的提议,但他心里很清楚,厚重的棺椁中,并没有真人。时间流逝,他的王国地盘也逐渐扩大,而时常打乱父王整个部署的天灾,几乎消失,励精图治之下,他的实力不断强大。譬如,隆会九年,整个南方和三分之一的北方已在他控制下。他开始怀疑,是否当年自己年幼,记错了大宗伯的话。是“立她为后”而非“娶她为后”,否则,那一连串的胜利和好运如何解释?他始终相信,是她给了他不一般的命运。无论如何,他都想找到她。
  昨日,又有大臣奏请他尽快称帝,他脸上掠过一丝嘲讽。他一向是个隐藏实力的人,不到自己有十分把握,不会去做,何况,尽管目前楚国声势浩大,但身在权力中枢的他深深知道,目前的兴盛只是个空壳子,数年的用兵几乎已掏空了国家的财源。若不是自己一开始就强攻下北方的雍城,将当年先祖们埋在地宫的金银珠宝卖掉作为军费,楚国根本承担不下这样旷日持久的战争。何况,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只要出现类似父王当初那种连续五年的水旱频发,自己的统治将岌岌可危。况且,士族的势力太过强大,并不是一个好兆头。他若想认祖归宗根本不可能。因此,一再地以“文德不足”拒绝称帝,给了朝臣们一个谦逊的印象。
  在这样的日子中,他常常怀念起跟在杨乐仪身边的时候,那时候,耍心机是那么容易,因为,对方根本就不设防。甚至根本不需运用诡术,只要真实地流露自己的心情就好,对方一定会全心全意地为自己做事。如今身后的人,虽也是对他亦步亦趋,然而,心境就全是两样了。
  
  正在烦闷间,不知何处传来活脱灵动的筝声,听了几句,他心头大震。前几句倒还模糊,可这几句反复咏唱,他听得一清二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有一天,她陪他坐在窗前看月亮时,吟出的歌,他一直都记着。她说那个时代叫做唐朝,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写诗的人叫做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