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唐遗玉-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妃,启禀王妃,文学馆不好了现在外头围了一大群人嚷嚷着要刑部结案,死者在京城的家眷也都赶来讨要尸首,刑部的官差和文学馆的护卫在门口拦着不让他们进,伤了几个百姓,惹来附近居民围观,刑部竟有意依民意结案,杜大人正在同他们周旋,齐大人让小的请您赶紧过去呢。”

如此接连喊了不知几遍,嗓子都干了,里面才有动静,门一被拉开,就见门内遗玉摘下面上湿巾,露出一脸沉色,于通正要再说上一回,被她抬手制止。

“我都听到了,去备车,平彤进去收拾收拾,提着药箱和笼子下来,”说着话,看于通得命飞快跑下楼去,遗玉将手里帕子递给平彤,揉着发疼的额头,伸手让平卉扶住,回房去更衣,她早知道对方不会这么轻松就让案子结了,没想麻烦这就就来,待会儿可是有一场硬仗要打。

平彤拿帕子捂着口鼻进了屋,走到桌边一眼就瞧见了那两只掀开布罩的笼子里,一只麻雀扑扑腾腾地扇着翅膀来回撞着笼框,另一只雀儿却安安静静地立在架子上梳理羽毛。

今儿太阳奇辣,刚过未时,再没比这会儿更热的时候,偏文学馆门前被围得水泄不通,简直是比西市早晨的菜场都要热闹,长街上,闻讯从别处赶来的文人,文学馆外宿两日的学者,哭着丧讨要尸首的家眷,围观的百姓,里里外外全是人,都快从街头站到了巷尾,就连几处树荫底下都停有官家的马车,小窗帘儿一掀起,隔着人群看热闹,乱哄哄的到处都是人声,哭的闹的,大声小声,有愤的有怒的,更有抱打不平的:“别推我让开我们要见尸,这么热的天停在外头,不是糟践人吗。”

“呜呜呜……你们这些杀人吃的,怎就把人弄没了,可叫我们一家孤儿寡母地怎么活啊,呜呜……”

“凭什么不让我们见尸,你们官差打人还有理啦。”

“文学馆这次太过分,罔顾人命,听说一夜死了二十多人,这都几日过去,竟连个说法都没。”

“嘘,别大声嚷嚷,前天就是有个人抱打不平的喊了两句,结果就被魏王府抓了起来,带回去打个半死呢。”

“怎么,我说几句公道话,还能把我抓走不成,这天子脚下,还有没有王法。”

“唉,兄台看开些吧,魏王势大,这坤元录的编修又是秉承圣意,我有个在刑部任事的友人,说句不当说的,这案子没什么好查的,既不是中毒也不是凶杀,分明是一群可怜人为着上司功绩,猝劳死的。”

“可恶,可恶,素闻魏王才名贤名,原来竟是这般好大喜功之徒,还编什么书著,有辱斯文,枉读圣贤书啊。”

……

吵吵声越来越大,若非是前头拦了两道护卫和官差,怕这文学馆的大门要被挤破,几名刑部官差被官差护着站在台阶上,不住地安抚骚动的人群,奈何根本没人听他们说。

李恪坐在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内,从窗子笑眼看着外面情况,沈曼云扮了个男装趴在他胸前的,不解道:“不是说前几天闹事的都被那魏王妃料理了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捏了一把她娇艳的脸蛋儿,李恪低笑道,“你当咱们魏王爷只我一个对头不成,这长安城里看不顺眼他的多了去,只是平日没人敢吭,这回他被拘在宫里,眼瞅着要垮,听到风声的哪个不想落井下石一番。”

沈曼云会意地点点头,想了想,又担心地问道,“不会出什么岔子吧,昨儿不是听信说那魏王妃亲自到大书楼跑了一趟,据传这新过门的王妃,可是个聪慧有眼的伶俐人儿。”

李恪不屑一哼,“一个小妇人,能起什么风浪,”说罢,脸上又露出狠笑,“此案一结,李泰必要背上骂名,名声扫地。这么多双眼睛瞅着,都闹到民间,父皇极爱面子,万不会像上回盗库一般包庇他,那坤元录他是别再想修下去,不知是会让谁代劳,等他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却为他人做嫁衣时,不知是否会气炸了肺,哈哈哈……”

笑着,他放下窗帘,不知想起什么,暗忖道:比起这个,他倒是更担心宫的情况,母妃今早才传了消息出来,含林殿禁的厉害,太医署那边嘴巴严实,也不知老五醒没。

文学馆门内,杜楚克脸色绷着一张脸看着外头闹哄哄的景象,听见身后脚步声,一扭头就瞧见从侧门赶过来的刑部尚书高志贤,已逝长孙皇后表兄,长孙娴的公爹。

“高兄,”杜楚克一揖,又皱眉看向外头,“连你都惊扰了,且看看怎么退去这些愚民。”

“杜兄,”高志贤让高子健立在后头,自己不紧不慢地走到他身边,没搭他话,听闻了一阵外头情景,摇头道,“所幸这案子今儿就能了,不然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杜楚克听了一愣,扭头道,“你说什么,什么今日能了,案子不还没破吗?”

“哦,”高志贤歉然一笑,抬手拍了拍略正褶皱的额头,“我竟忘知会你一声,杜兄有所不知,昨日早朝时候皇上诏见我,下了手谕令我今日结案。”

杜楚克一下傻眼,难信地拔高了声音,“这、这怎么——案子还没查清,如何去结。”

高志贤拢着袖子,看着门外人缝里几个哭倒在地上的妇人,缓缓道:“杜兄,事已至此,再拖延下去又有何意,人是怎么死的,你我心中都有数,修书是好,求名求利人之常情,可太过急躁终究要出大事,”高志贤拢着袖子,抢在杜楚克变脸之前,回头换上一副莫可奈何的表情,压低了声音:“更何况,这是皇上的意思。”

听这明白话,杜楚克心口陡然一凉,面色隐隐渗白,想着宫里那桩未了的案子,一时惊疑这是不是已经查出了什么,难道真是魏王派人袭的齐王?

越想越怕,他又抬头看一眼气定神闲的高志贤,没再多留,打了主意要进宫去探探虚实,便招来不远处观望的齐铮交头吩咐了几句,便同高志贤告辞,从侧门离开了,也巧,他刚走没多久,遗玉就到了。

“魏王妃到。”

公共场合里,给贵人开道的侍仆总要喊上这么一声,众人扭头踮脚地看去,就见两排子穿着亮甲的王府侍卫持着枪矛开道,唰唰跑到门前,没多下就在人海里腾出一条两人并行的道路,为首一个月衫黛裙织碧挂,乐游梢髻凤头簪的娇俏小女子带几个仆下从中间行过,看这来人,被即开的人群里吵杂声一静又起,哇呀呀更甚方才,可那走在当头的佳人却是面无表情,目不斜视地跨进文学馆大门。

“高尚书。”遗玉是一路听着那诋毁李泰话和不管不顾的哭嚎声,脸上淡淡的脂粉掩住她眼圈的青痕,却掩不住她心底的火气,默念了几遍冷静,才同门内人照面,压根没注意不远处的高子健正在冷眼扫她。

高志贤上下一打量这前阵子害的他高家颜面扫地的小丫头,冲她一回礼,遗玉余光瞄见齐铮偷偷同她打手势,就同高志贤敷衍两句,同齐铮走到一旁说话。

“如何?”遗玉问道。

齐铮似乎有些着急,眼神瞟着四周,低头快速她的话,在遗玉思索之时,又赶紧道,“杜大人让我给您带话,皇上昨日早朝有谕,要刑部今日结案,他进宫去求旨宽限时日,请您镇着这场面别让刑部收了案,等他回来。当务之急便是尽快破案,王妃,您可是查出来了?”

遗玉先疑后惊,她天生就比别人多几道心思,思及前天在宫中和李泰一谈,这般那般想来,便是猜到李世民也许不会拿李佑的案子将李泰一坠深谷,竟是要借这大书楼的案子打压李泰。

背后冷汗虚下,果真如此,那她该如何是好!这案子到底是要查不要,查,就是逆着皇帝的心思,没准以后会更惨,可不查,就毁了李泰心血,让他蒙受这不白之冤,遭人唾骂。

“王妃,王妃,您身体可是不舒服?”齐铮见她脸色不好,赶忙问道。

“我没事,你——”遗玉话还没有说话,就听见门外声浪忽地拔高,夹杂尖声哭喊,两人相视一眼,掉头就往门外走,可不能让百姓闯了进来,若是有人趁乱插科打诨,破坏了案发现场,抬走尸体,那还查什么查。

“打死人啦!出人命啦官差杀人啦。”

几重把守外,人群前空出一小片地,地上躺倒一个孱瘦少年,不知是死是活,一名包裹素巾的妇人跪下把他抱在怀里,不住地哭喊,这可比是一块巨石砸入水面,众人回过味,仗着人多胆壮,“哗”地一下便往前涌来。

最前面的变成一群义愤填膺的文人,义正言辞地替中间那群死者家眷讨要公道,那些家眷不要公道,只是呜呜哇哇地要还尸首,后头是吵吵嚷嚷议论纷纷的百姓,为求真相求近观,死命地往前挤,几处哀嚎,也不管是谁踩了谁的脚,谁碰了谁的头,谁摸了谁的钱袋,而前头那对要死要活的母子却悄悄在人群中走离。

那些个官差刚被那哭丧的妇人吓了一跳,不敢再强行阻拦,眨眼的工夫,就被人潮推后了一丈远,快要让他们冲到门口去。

几个劝解的官员惊地连连后退到门内,高志贤皱了下眉,就对随行的侍卫点了下头,便听一声高亢的嗓门,力压群众,直能传到隔壁街上去:“刑部尚书高大人在此,谁敢放肆。”

百姓不多见大官,也不了解朝政,但尚书还是知道的,且刑部尚书这种掌管刑事的高官最让人心里怕服,一听这吼声,往前推进的大部队很快便停滞住。

“本官乃是刑部尚书,”高志贤背着手走到人前,站在台阶上能让对面街墙下的人也能看见他人影,“诸位冷静,大书楼一夜二十八条人命皆为猝死,并非凶杀,案将定结,这就请家眷入内认领亡人,还请无关人士速速离去。”

结案了?

众人一愣,可没等他们反映过来,便听一声高喝:“高尚书不可,此案尚未查清,怎能草草结案。”

高志贤侧身看着沉着脸走近他的遗玉,就从袖中掏出一方黄绢手谕举起,板着脸道:“皇上谕旨在此,责令下官今日结案,此案刑部已有查证,魏王妃阻拦,是想抗旨不成?”

这么一顶大帽子扣下来,遗玉低头连道:“不敢”,又伸出两手,道,“事关文学馆声誉,敢请一阅圣谕。”

高志贤摸了下唇边的胡子,就大大方方地将那黄绢放在她手上,遗玉打开看罢,一皱眉又松开,抬头道:“若我没有记岔,新律中断篇有一则定曰,‘日案起于辰落于酉’,这还未到酉时您便结案,恐怕于理不合吧。”

高志贤眼中精光一闪,看地她心里微微生出些不自在,才道:“想不到王妃竟也精通律则。”

“稍有涉猎,”遗玉捏着皇帝手谕,不急奉还,压下那点不自在,定了定心神回视这位列三品的朝臣大员,道,“经我所查,死者一众非是正常猝死,乃是毒害,还请大人现就开堂审理,容我代为解疑。”

也许逆着皇帝的意思,以后会更惨,但要她眼睁睁瞧着李泰被这般打压,让那些人命冤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莫不是高某听错,魏王妃要审此案?”不等遗玉回答,他便又不咸不淡地续道:“恕高某不能奉陪,这刑部的案子,还轮不到王妃来管。”

这话说的直白,就是在讥她自不量力,遗玉并不意外,她很清楚听命协助查案的杜楚克不在跟前,她一个王妃位份是高,但没有谕旨圣意,如何也管不到刑部的案件,刚才那么一说,也只是想试探他。看看外面静不了多久的人群,遗玉面露急色,又看看眼前一副不合作态度的高志贤,僵着脸道:“那还请高大人依法行事,不到酉时,不可结案。”

高志贤沉默下来,就在遗玉等的有些沉不住气的时候,才抬手指着外头骚动声又渐渐响起的人群,道,“高某是会依法行事,只是这民情愤愤,再拖下去,恐惹大乱,你若是能安抚众人,等到酉时结案未尝不可。”

“这就不劳您费心。”遗玉见他松口,将黄绢双手递还,转身面向外面开始推搡的人群,朝前一步站出来,吸了口长气,环扫众人,扬声道:“诸位还请静下,听我一劝,”,她顿了顿,等人声小一点,没理会那几只尖嗓门的跳蚤,继续道,“大书楼二十八条人命一夜身死,实乃痛事,人是在文学馆出的事,文学馆就必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说的好听,人都被你们害死了,还要什么交代,又赔不了我们人命,快把我大哥尸首还来,让他入土为安,也好过待在这腌臜地方。”

这挤在人前嚷嚷的是个二十出头的男人,一手护着老母,一只拳头扬的高高的哑声呼道,迎来一片轰轰应承,一下子就将遗玉的声音盖了过去,声势颇有些骇人。

文学馆这边动静,各路人马已有耳闻,纷纷踏至来看热闹,有几个是不得不提的,比方说,骑着马立在一棵树下一脸担忧的程小凤,比方说她身边不远处一辆马车上坐的三人。

“呵,还真是热闹的很,好戏连连呀,”李元昌从对面车窗看望外头,道,“没想老四这口子还是个胆大担事的,你说那么些人围着她竟也不怕。”

李元嘉坐在他对面,将闪烁的目光从窗外收回,低头把玩着腰上佩环,“你怎知她不怕。”

“咯咯,嘉哥哥不知,这魏王妃的胆子可大呢,”长孙夕放下窗帘,扭头对两人调皮地吐了吐粉艳艳的小舌头,“夕儿胆小,是不敢这般抛头露面的。”

李元昌看着她眼神微暗,哈哈一笑,爱怜地伸手摸摸她头顶,道,“你自当比她娇贵的多。”

“七叔笑话夕儿呢,夕儿怎么同王妃比。”长孙夕晃晃脑袋。

“你——”

“她是什么出身,如何同你比。”李元嘉劫了兄长的话,抬头对着长孙夕轻轻一笑,眉眼温蔼,惹得她脸儿稍红,又扭头去将帘子打起来,李元昌挑挑眉毛没有言语,三个人继续往外瞧。

“魏王呢,怎不叫魏王出来解释,他害死这么多条人命,你一妇人能做甚主。”,这文人说话,因多有功名在身,可不像平常百姓扣上遮拦。

看着下面人头攒动,个个凶相,若说不害怕这群人暴动,那是假话,就是前面挡着一群护卫也禁不住惧意,遗玉目光同那个护着老妇的男子一接,她勉强露出个善脸,又朝前走近一些,好声道:“这位公子你先别急,我听你口音像是南方人,我祖父曾客居扬州,敢问你祖上何处?”

那人稍一犹疑,不甚情愿地答道,“福州。”

“是福州啊,”遗玉点头,“那你是何时搬来京城的?”

那人愣了一下,红着眼睛道,“去年。”

遗玉又是点点头,看看附近因不解其问而静下的人们,伸着手指了南边,“你府上现可是居住在城南的昌明坊东街?”

“……是、是啊。”

“那就对了,”遗玉后退开一步,手一指周围,面色柔和地高声道,“死者现在这里的家眷,可有同这位来领尸的公子一样是近年才迁到长安,现住在昌明坊东街的,还请抬个手叫我看一看。”

没人动,数百人里,半晌都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遗玉暗暗冷笑,后退几步重新上了台阶,微微低头盯着安静许多的众人,心里疼紧还在宫里紧闭那人,脸上带着几分嘲色,声音不洪亮,可却尖锐非常:“众人皆知,文学馆广收寒门志士,但凡虚心向学又有品行的学生皆有机会入馆,享月俸,免食宿,更有甚者,近年参与编修坤元录而不愿返乡等人,王爷谅其勤好,自掏腰包在京中买下一片普通宅居,供这些人家眷迁户入籍,可谓是煞费苦心,等待书成之后,也叫他们名录古卷。有言道,知遇之恩比再生,纵是马畜也晓亲善伯乐,又有农夫与蛇,解衣暖被其所毒咬。而今,文学馆出事,王爷遭人构陷,被污说是好大喜功之徒,可笑,可怜你等却也信这秽语,不助不谢他,反来争相污他声誉,连承认他宽厚与你们都不敢,不是比马畜不如,同蛇一般冷血无情吗?”

一通斥责,言末声涩,然下鸦雀无声,似是整条街上人都她字字句句里的寒心冻僵在这热辣辣的日头下。

不知时过凡几,谁先带头,人群里有人高高举起了手,扯着嗓子喊道:“我、我住在昌明坊东街,我不相信那些同窗是王爷害死的。”

这一声方落,乌压压的人群里一只只手臂高高举起,兀然响起一片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似要震破人的耳膜:“我家也住在昌明坊东街,我以为那些人死同王爷无干。”

“王爷怎么会是好大喜功之人,我不信。”

“我也不信。”

……

“呜呜,”先前那个被儿子护住的老妇人一把推开他,跌跌撞撞向前,捧着胸口对着遗玉哭诉道,“逢年大涝,我儿连年考举不中,若非王爷厚待,我一家老小是要饿死在那南地里,我儿常说王爷待我们恩重如山,就是拿他命抵了也不为过,这尸首老婆子不领了,一定要查出来是什么人陷害王爷,害死我儿。”

此时人声沸沸,却是一改风向,由来两般。看着这一张张涨红的脸孔,遗玉的心渐渐又热乎起来。

“老夫人快快请起,”她拨开侍卫,搀扶住那要下跪的妇人,紧紧握着她手,鼻音重重道,“您老人家放心,那些被害的二十八条人命,王爷同我定不让他们含冤而死。”

“哼,又是她坏事。”看着那群同仇敌忾的愚民,李恪眼里酝酿着一团怒气,将手中杯子摔回桌边上,沈曼云连忙去抚他胸口,柔声道:“主子别气,她再是能鼓唆人心,这案子今天也得结了,文学馆不可能总禁着,他们查不出证据,那些人命就还得是魏王背着。”

“对,逃不了他。”李恪心情稍好,伸手环住她腰背,低头叼住她嘴唇,发泄一般啃咬起来。

而另一辆马车上看戏的三人,却是静了好半晌才有人开口。

“这魏王妃,有点儿意思。”李元昌轻拍着膝盖道。

李元嘉放下腰上玉佩环,接过长孙夕递来的茶水,慢饮一口,垂眼遮去眸中神采,“这等聪明的女人,倒真是少见。”

长孙夕端着茶壶的小手一抖,扭头看着窗外那远远不甚清晰的人影,暗暗咬紧了舌头。

第144章 拿下!

杜楚克从延康坊赶到宫里,在御书房门口候了一个时辰,宫人报说皇上正在里面同房大人商谈国事,尽管是心急如焚他也只能在外头等着。

李世民的确是在御书房里同房乔谈事,不过谈的可不是国事。

“皇上圣明,一夜之间二十八人离奇身死,刑部既无力查明,若被定为凶案而不解,传出之后必引民忧,文人骚动,又对治政不利,倒不若尽快结案,谓之猝死是强于凶杀,只是,”房乔稍稍抬头看了一眼案后龙颜,“只是这般要累及魏王声名,而真凶却逍遥法外。”

“人是在他那里出事的,他不当担责吗?”李世民翻着一本折子,头也不抬道,“爱卿也到大书楼去看过,可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臣无能,未能发现异处。”房乔嘴里发苦,这可是桩奇案,他若是能有什么发现,也不必在这里小心翼翼地卖嘴,说是李泰一人声誉受损,但他再清楚不过,这个罪名一旦让李泰担了,想要翻案绝无可能,那随后而来的便是各方势力排山倒海的打压,一蹶不振,他对李泰并无情分,但那新嫁的魏王妃,却实打实是他房某人的亲骨肉。

“同卿无关,”李世民批着折子,皱了皱眉,道,“是刑部那群人窝囊,今年新科是有几个不错的苗子,朕正考虑着是否要拨过去练一练。”

见他转了话题,房乔不得不先顺着他话说,改为谈起今年科举一些拔尖的人才,从刑部说到吏部,正当李世民提起还在空缺的吏部尚书一位时,门外的小黄门又来报:“启禀皇上,魏王求见。”

李世民停了笔,抬头,挑眉似是自语道,“不是解了他的禁,怎还在宫里头,”又瞟一眼垂头立在那的房乔,搁下笔,道,“宣。”

“是。”

外头正急躁躁地同李泰说话的杜楚克没讲几句,便眼巴巴地望着他被领进御书房,自己还得站在太阳下头晒着,好在日头渐落,没有中午那阵子闷热,不至于叫他中暑晕过去。

遗玉暂时安抚下了文学馆前闹事的群众,但她劝了几回,人群却不肯散开,底下照旧会有不和谐的窃窃私语声,这个她也无能为力,只要不再像那会儿硬闯文学馆起来就好。便让人搬了两张椅子出来,同那位亡子的老妇人坐着说话,等着杜楚克从宫里回来。

不是她爱在大庭广众之下露脸,而是高志贤进馆里休息去,她若再没人影,保不准有人煽动一下,这表面上安定的民众又闹起来,索性就坐在文学馆门口当门神。

眼瞅着日渐东落,她愈发心急,但急也没办法,她一没审案的权利,二来她不能轻举妄动,高志贤根本就没有把她这个“魏王妃”看在眼里,连她那酉时落案的律则,赌的也是他那几分轻视——刑部都解不了的案子,还能有什么进展,说白了,摘了李泰冠在她名前的帽子,她这个王妃什么也不是。

身边的老妇人絮絮叨叨说了个把时辰,遗玉做出一副聆听的样子,目光却看着街上人群,街对面的几辆马车,还有对面茶楼上一道道模糊不清的人影,心里一遍遍地演算着这桩凶案的始末,一想到那元凶就匿在这条街上等着验收成果,胃里便烧的慌。

“王妃,快到时辰了,”声音从背后传来,遗玉面色一僵,站起来转过身看着领着几名手持纸笔帛册的官员走到门旁的高志贤。

“高大人,”两人站的不远,放轻了声音也能听到彼此说话,遗玉看着原本坐在街头巷尾的人群随着日落又有活跃的趋势,道:“您想必还没看过坤元录拟出的几卷手稿吧?”先前李泰是有让人抄过几份拟稿送到各部供阅。

“高某不才,对地学并无爱好。”

“也对,”遗玉点头道,“说起地质,多是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我以前也不喜欢这门学问。”

高志贤扭头看她,道,“枯燥无味?这话实不当王妃来讲。”

遗玉看着他,竟是有些孩子气的摸了下鼻子,道,“我一开始的确是不感兴趣,实话同您说,我喜欢看些杂文,诸如《西山行记》一类,而四书五经这种正经的学问,有一半我看久了就会头疼,小时候家里穷困,连本书都买不起,后来环境好一些,有几个月钱也都使到买杂书上。”

有关遗玉的传闻,当初卢中植正正经经地开宗祠让他们一家四口认祖归宗,长安城有名有望的家户都请去宴会,听这魏王妃主动提起私事,高志贤心思一动,便接道:“听说王妃家中原在蜀地?”

“正是,说来也巧,天可怜见,因缘巧合之下让我们认祖归宗,不然我现在许还是个农女,”遗玉偏头一见他眼中兴趣,便将当初卢老爷子编的那个身世以及认亲经过讲了一遍给他听,极尽详细,又穿插一些卢家的“私事”引他听下去。

高志贤是津津有味的听着,直到两人身后不远处见他们相谈甚欢的高子健不耐烦地走了上前,打断她的叙述:“爹,时辰都过了,赶紧结案让人把尸首领走吧。”

遗玉正讲到那块让他们祖孙相认的玉璞,只当没有听见高子健的话,也对高志贤道,“那块玉是罕见,我到现在也说不上它是哪种玉石,素闻高大人见多识广,今日那玉恰好没有带在身上,不然是想请您帮我辨一辨。”

“哦?是什么样式的玉?”高志贤好奇问道。

“爹,时辰到了。”高子健沉不住气,拔高了声音。

遗玉不理他,自顾伸手比道,“这么大一块,是红色的玉璞,未经雕琢,可连外头的玉皮都比寻常玉石要来的精致。”

“红玉吗,那——”

“爹。”高子健瞪遗玉一眼,是恨不得将这女人嘴巴堵住。

高志贤抢在遗玉再开口之前,抬手止住高子健话语,板起脸又恢复那副疏离的模样,侧头伸手对遗玉一引向内:“高某卖魏王爷一个人情,陪你拖延半晌,但案子终是要结的,还请王妃退旁,让高某理案,退散此地民众。”

被拆穿动机,遗玉脚下却没挪动半步,一正脸色问道,“高大人身为刑部长官,面对如此大案,难道就不想查明实情吗,您若给我一个机会,我定当将此案完结。”

高志贤摇摇头,“陛下有谕,下官末敢违逆。”

“酉时还没过,大人肯给我半个时辰,我便让此案水落石出。”遗玉放下身段恳求道。

“案情已落,有文学馆众士口供,加之二十余尸首无伤无痕,证此并非凶杀,还有何可查。”

“大人是不想让我查,还是不敢让我查?”

见她如此难缠,高志贤唰地拉下脸来,侧头去招唤官差,硬声道,“来人啊,护送王妃到一旁休息。”

眼见几名跨刀的官差围上,遗玉亦是冷脸,一挥袖,怒斥道:“退下。”

她这一嗓子厉斥,气势十足,那几名官差愣是不敢上前,可叫馆外众人都发现门前不对,骚动又起,高志贤眯了眼睛,盯着遗玉道,“王妃这是何意?”

“高大人明知故问,既然你不愿帮死者洗冤,那本妃便逾越了,”遗玉再没给他好脸,挑高了下巴,后退几步,一侧身高抬了左手,昂声命道:“来人啊,请刑部几位大人到大书楼前重审案情。”

“是。”

震耳一片应声,原本还在下面守门的王府侍卫毫不犹豫地持着枪矛转身围上来,唰唰几下就把包括高志贤在内的一众受惊的刑部官员围起,又有两人护在遗玉前后,见此变故,下面的百姓已然傻眼。

“你好大的胆子。”高子健一手护住他父亲,瞪着眼睛一吼,“来人啊,把这些违逆之人拿下。”

高志贤来不及阻拦,原本见状不妙的刑部官差便也蜂拥而上,一下子就将遗玉在内的众人全都包围起来,魏王府的侍卫自然不是吃素的,枪矛一伸便将那些官差都隔在丈远之外不敢上前,短兵相接,一时也辨不清是哪方更占上风。

“小玉。”站在街对面的程小凤慌忙离马,连连纵身从馆前人头上踩过,一闪身挡在遗玉面前,来不及同她言语,怕人乱中伤她,一鞭子抽开堵上来的官差,只是紧张地护住她。

“看来魏王妃是要抗旨不尊了,”高志贤拨开挡在身前的长子,阴沉着脸孔看向被几名侍卫护在当中的遗玉,拿出当朝重臣的气势,换做旁人怕早就被他看的抬不起头来。

可遗玉常在李泰这低气压的人身边待,又是两经生死的人,岂会惧他,同样背起了手,示意侍卫让开,两步上前,凌然一眼盯向的高志贤,寒声道:“胡言乱语,皇上谕中有旨,责令你查明此案,三日了结,你却罔顾人命,不辨是非,将一桩凶杀当做寻常案件处置,我有心助你结案,却被你私心阻挠,究竟是谁抗旨不尊。”

“好,好。”高志贤被她这小辈当众使绊,黄了脸面,三分怒气陡起,一挥手,高声喊道:“来人,把这群闹事之众给本官拿下。”

就在遗玉的惊疑中,原本门前两立,他一声令下,却不知馆内从哪里又冒出几十人,一下子包抄围上,王府侍卫压力陡增,以一敌三,乒乒乓乓对武,刀光枪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