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时行-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所以如此,是想要告诉那些对他心怀不轨的人知,自家背后也并非没有靠山!

想来通过冯筝之口,可以很快把这信息传出去,也算是一个警告。

我玉小乙,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冯筝美目光彩一闪,旋即娇笑道:“原来是赵姑娘亲来,便快请入内……话说小乙哥,也不得太厚此薄彼。之前为潘楼编排了一曲,不知何时可为奴也编排一回?”

玉尹笑呵呵道:“少不得,少不得!”

重生以来,他也学会了虚以为蛇。

有些时候你必须要学会这些,哪怕是心中再不喜,也不能形于颜色。

这一年来的遭遇,你可以说玉尹圆滑了。也可以说玉尹有了城府。但这等时候,若不学会圆滑,若没有些城府,又怎可生存于这世上?活着,有时候便要改变!

玉尹和冯筝告别后,便与赵多福一同走进丰乐楼。

赵多福走在前面,突然头也不回道:“小乙与那女子。很熟悉吗?”

“呃……见过两回,说不上熟悉。”

“那离她远些。”

“嗯?”

“四姐姐说,这女子不是好人。”

赵多福口中的四姐姐。便是茂德帝姬赵福金。

想来赵福金也是担心赵多福吃亏,又不能明言冯筝的身份,只能如此警告赵多福。

玉尹笑了笑。没有出声。

冯筝是什么人,他心里最清楚不过。

只是目前的状况下,他并不想和冯筝反目,因为他希望从冯筝身上,获得更多信息。

当初从李观鱼的身上,其实并没有得到太多有用信息。

虽经过周密安排,可还是出了差错,以至玉尹不得不匆忙杀了李观鱼。而且从李观鱼口中得来的那些讯息,多少是真?多少是假?便是玉尹也无法分辨清楚。

要想完全证实,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便是茂德帝姬赵福金也力有不逮。

“赵姑娘放心,自家省得!”

见玉尹答应,赵多福便开心了。

两人走进丰乐楼,循着楼梯上了三层。

此时,丰乐楼里已是灯火通明。三层楼上更热闹非凡。

赵多福一登上楼,立刻就有人迎上前来,“嬛嬛,怎地现在才来?都快要开始了。”

那人身高约180公分上下,相貌清癯。

浓眉,细目。高鼻梁,仪表不凡。看年纪,大概在三十出头的样子,一袭锦袍,举手投足间,莫不流露出一股子威仪。

“十九哥,早说了莫等嬛嬛,只管开始便是。”

赵多福见到那人,脸上笑容灿烂,便走上前拉着那人的袖袍,笑嘻嘻的回道。

十九哥?

肯定不是徽宗皇帝的儿子!

这开封城里,宗室子弟无数,能被赵多福称作十九哥的人,却也不算太多。玉尹在心里猜测着‘十九哥’的身份,却不想赵多福已拉着那人来到玉尹的面前。

“小乙,这便是十九哥。”

“哦,我们见过!”

那十九哥笑容可掬,“当日小乙一曲流水应和冯超高山,我曾有幸在一旁欣赏。早就想与小乙结识,奈何琐事繁多,一直不得如愿。却不想,今日却得偿所愿。”

十九哥的笑容,如沐春风。

可不知为何,玉尹心里却有一番古怪感受。

不真实!

那笑容很是灿烂,十九哥流露的气质,也令人想要亲近。

只是玉尹觉着,他有些不真实……原因?他说不出来,反正总觉着此人有些危险。

但不管怎么说,十九哥是今日诗社的发起人,更是宗室子弟。

玉尹忙也露出笑容,拱手作揖唱了个肥喏,“小底见过……”

赵多福并未介绍这十九哥的来历,却让玉尹有些为难,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呵呵,小乙切莫客气。

叔向生平有三大喜好,一曰相扑;二曰蹴鞠;三就是歌舞音律。我自幼学琴,也曾自认琴技非凡。然听闻小乙所作《鸥鹭忘机》之后,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今日小乙能来,的确是叔向之幸……对了,小乙何时回的东京?去岁末我还京拜祭太庙时,曾有意与小乙盘桓。谁想小乙竟然去了杭州,倒是要叔向颇为遗憾。”

此人,名赵叔向。

玉尹终究不是那学史出身,自然不清楚赵叔向何许人也。

北宋以来,宗室不知凡几。太祖赵匡胤兄弟五人,留下子嗣更难以数计。所以便是知道了赵叔向的名字,他也不清楚这位十九哥,究竟是个什么来历。但大致上却知晓,赵叔向并未留居京师。如此说来,也更不可能是徽宗一袭的宗室子弟。

与赵叔向寒暄几句之后,赵多福便拉着玉尹自去寻找位子。

方坐下来,又听有人唤道:“老师怎会在此?”

扭头看。却见赵谌兴冲冲走来,拉着玉尹的手便道:“正说过两日去拜见老师,却不想在这里见到,却少了许多麻烦。”

“小哥怎地也来了?”

不等玉尹开口,赵多福便问道。

小哥,是赵谌的乳名,但知晓者并不算多。

赵谌忙与赵多福行礼。“姑姑能来,我便来不得吗?”

“哼,还要顶嘴。回头便与嫂嫂说去。”

赵谌嘻嘻笑道:“姑姑便说无妨,反正我阿娘也知道……我是随十八姊过来凑热闹,阿娘说我也长大了。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多接触一下这东京城里俊杰才是。”

玉尹在一旁,只微笑不语。

这姑侄二人的对话,他自然不可能参与进去,索性便闭上嘴巴。

趁着赵多福和赵谌斗嘴时,他环视三楼大厅……见许多身着儒衫的青年,正三五成群聚在一处,交头接耳,也不知在说些什么。这时候,从人群中又走出来一人。正是朱璇。她小跑着到了赵多福跟前,拉着赵多福的手,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皇……”

“老师休要这般唤我,只叫我小哥便是。”

赵谌似乎并不想让人知道他的来历,忙拦住玉尹的话头。

玉尹道:“小哥。那位十九哥,究竟是何来历?”

“十九叔啊……乃涪陵县公一脉,名叫赵叔向,世居房州,常驻西京……怎地老师认得十九叔吗?”

涪陵县公?

玉尹恍然大悟!

这赵叔向,原来是赵廷美的后代。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时为魏王的赵廷美阴谋策划篡夺皇位。事败之后,太宗遂罢免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令其留守西京,也就是洛阳。只是赵廷美谪任西京留守之后,仍暗中与朝中大员联络,更与当时的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接触,企图东山再起。

然则事情最终还是败露,卢多逊被杀,赵廷美则被罢免一切官职,仅保留了魏王之名闲居家中。不久,太宗皇帝又被贬为涪陵县公,举家从西京洛阳迁居房州。

一晃,百年。

赵廷美一系,始终未有机会重返东京。

至徽宗皇帝登基之后,才准许魏王一系留居西京,但不可以久居开封府。

玉尹弄清楚了赵叔向的来历之后,顿时心中有了一丝警惕。

原因?

还是说不清楚。

只是觉着,这个赵叔向,不简单!

北宋时的诗社频繁,玉尹重生之后,也参加过两三回,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不过今日的诗社,却显得与众不同。

由于虏贼女真人兵分两路南下,韩民毅率部归降,也使得诗社的气氛,略显凝重。

众人谈论时,不知不觉便会引到了女真人身上。

从总体的气氛来看,这些太学生还是抱着极大的信心,认为虏贼不可能取得胜利。

“而今我大宋兵强马壮,燕山、太原屯兵数十万。

我听说,那虏贼不过十几万人口,又如何能胜得我大宋雄兵?”

此前开封人对女真人并不算太了解。

可是经过大宋时代周刊连篇累牍报导之后,让大家对女真人也就多了许多了解。

谁又想到,这了解一多,却让不少人产生了轻敌的情绪。

女真人口确实不多,其组成主要是以女真、契丹以及漠北塞上异族为主,加上渤海人和燕云汉人,形成了而今的大金国。但说到底,女真的真实人口,不过十几万而已。这个数字被报道出来以后,让那些太学和武学的学子们,顿感轻蔑。

玉尹站在一旁,只听着他们的交谈,不免忧心忡忡。

“老师,虏贼便真个不堪一击吗?”

赵谌忍不住轻声询问,脸上更露出好奇之色。

玉尹沉默良久,压低声音在赵谌耳边道:“一百只羊,也敌不过十头狼……这笔帐,绝不可这么算。”

说完,他停顿了一下,又低声道:“可如果这一百只羊是一头老虎统帅,便一百匹狼,也堪一战。

小哥,不可以妄自菲薄,也不可以过于轻敌。”

赵谌听了,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那如何能胜呢?”

这问题,实在是太大了,大的让玉尹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闭上眼睛,他沉思片刻后轻声道:“若武将不怕死,文官不贪钱,倒也可堪一战。”

这句话,历史上本出自于岳飞之口。

然则岳飞而今,也不知是在何处,玉尹便率先提出。

想起了岳飞,玉尹这心中不由得一动……也不知那位历史上的岳爷爷,而今何在?

玉尹记得,岳飞的崛起是在靖康之后。

而之所以能够崛起,还要多亏了后来跟随宗泽左右的一段经历。

想到这里,玉尹突然问道:“小哥,可知道宗泽此人?”

“宗泽?”

赵谌显然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歪着头想了许久,最终还是摇摇头,露出茫然之色。

“小乙说的,可是元祐六年同进士出身,后被镇江编管,宣和四年大赦,除巴州通判的宗汝霖吗?”

一个突兀的声音,突然响起。

玉尹和赵谌忙回头看,就见赵叔向面露诧异之色,站在一旁。

“宗汝霖声名并不显赫,小乙如何得知?”

“这个……”

玉尹那会想到,赵叔向会跑过来说话,以至于愣了一下。宗汝霖?莫非是宗泽的表字?玉尹对宗泽的了解并不算特别完整,除了知晓他留守东京,力主抗金之外,便是他临死之前三声‘过河’的悲呼。不过,巴州通判……似乎应该是他。

依稀记得,宗泽是浙江人。

玉尹眼珠子一转,便道:“先前小底在杭州任职时,曾听人提起宗泽的名字,言此人颇有本事。不过具体却不甚清楚……不怕县公笑话,这宗汝霖莫非就是宗泽?”

“杭州?”

赵叔向笑了,“那边是了,宗汝霖便是义乌人,距离杭州倒也算不得太远。”

玉尹听罢,便笑了笑,也没有再谈论下去。

倒是一旁赵谌眼珠子滴溜溜直转,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卷十二

第318章 高太尉(一)

其实,似这种诗社聚会,也很难出现什么亮点。

一干太学生如同后世的愤青一般,大肆抨击朝政,言语间肆无忌惮。

北宋重读人,于是便有了宋时的风雅;然则太过放纵之后,一干生就忘乎所以,便有了一群整日里无所事事,只知道坐而论道的清流名士。这种状况,在王安石变法之后,越发明显。如果说在变法之前,宋代文士跟注重能力的话,那么在变法之后,便催生出一群能力不足,却徒有虚名的所谓名士。特别是徽宗一朝,初时风气尚可,到了宣和年间之后,沽名钓誉之徒,便充斥于朝堂之上……

所谓上行下效,朝堂上如此,自然使得民间风气随之产生变化。

太学生固然也不泛有能力者,但更多的,还是那种坐而论道,却不晓时事之人。

对于宋金之战,太学生们显得并不在意。

他们对虏贼,也就是女真人更多是一种鄙薄之心,全然没放在心上。

不过,玉尹还是在这些太学生里,留意到了两个人。

一个是德安府进士张炳,另一个便是太学内舍生雷观。玉尹之所以对这两人产生兴趣,还是因为从陈东口中听说过。去岁时,偶然从陈东手中得来的那份名单里,也有这两人的名字。所以当这二人一出现之后,玉尹便立刻多了几分小心。

张炳和雷观,并没有留意玉尹。

二人倒是随着赵叔向。不时低声交谈。

许是赵叔向与二人说了玉尹的身份,两人时不时会看上玉尹一眼,不过那眼神里,却透出一抹不屑之色。

在他们眼中,玉尹始终都是个出身于市井的屠户。

若非他运气好,有黄裳这么一层关系在,又怎可能得了文林郎补身?

说实话。文林郎的补身对玉尹来说,非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让那些读人。对他产生了排斥心理。一个身无功名,甚至没进过院的人,怎可得此殊荣?

玉尹。却没有在意。

诗社的气氛,很是无聊。

玉尹停留了片刻,便失去兴趣。

赵谌原本是抱着来认识几个青年俊彦的心思前来,可是听了一会儿他们的谈话,也是兴趣缺缺。

“老师,便走吧。”

赵谌一提议,立刻引得赵多福和朱璇的赞成。

几人起身,与赵叔向告辞离去。待从楼上下来,正准备出门的时候,忽听有人道:“小乙即来了丰乐楼。怎不与奴家见过就走?”

玉尹回头看去,却是马娘子。

在她身边,还跟着白世明,看上去好像沉稳许多。

玉尹忙与赵多福等人告了罪,让赵多福等人先行离开。

“小乙。过两日去你家,莫忘了你与我说的那个白蛇传的故事。”

赵多福虽心里不舍,却也知道,玉尹有正事要做。于是便约了时间,和朱璇带着赵谌离开。

玉尹则转身来到马娘子跟前,拱手唱了个肥喏道:“不知马娘子也在。却是小乙失礼……本打算过两日了结了公事之后在登门拜访,不成想在这里与马娘子相见。”

他已经听说了,那关胜是马娘子的远房亲戚。

之所以会在到任后百般照拂,便是得了马娘子的叮嘱……

说起来,玉尹和丰乐楼的关系,本应该远高于潘楼。可谁又能想到,阴差阳错之下,而今他和潘楼的交情,远甚于丰乐楼。再见马娘子时,玉尹也不禁有些唏嘘。

他看得出,马娘子有心要缓和关系。

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小乙又有新作吗?”

“啊?”

玉尹一怔,忙摇头笑道:“去杭州之后,整日忙于军务,哪有空闲抚琴作乐?”

“却听方才柔福帝姬说甚白蛇传……若作成之后,还请小乙要优先考虑一下自家。”

马娘子也算是看出来了,玉尹这肚子里,是真个有货。

这态度与当初购买《梁祝》时,已大不相同。也难怪,好好一部梁祝,却生生被她作毁了,这心里面的懊悔,自有她自己清楚。而今闻得白蛇传,马娘子岂能放过?

不说别的,只要对外宣称是玉尹新作,就足以令丰乐楼,挽回而今的颓势。

玉尹一怔,方才和赵多福闲聊时,偶尔说起了这个故事,却并不是很放在心上。说实话,他并未想过要把这出戏搬上舞台,所以也就随口一说。可马娘子的话语,却提醒了他……白蛇传最初是见于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篇,后来又经无数人改编,才有了玉尹前世见到的白娘子传奇。可实际上,白蛇传的起源,在后世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起于南宋,也有人说是起源于北宋。

而北宋之说,则是源于汤阴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村所依黑山,又名金山,大伾山。

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在魏都赋里便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故事。

犊子牵黄牛,游戏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惧去,人莫能追……

据说,后来的白蛇闹许仙,便由此而来。

只是其中的连眉女,却变成了白素贞。

这个故事,源于汤阴,所以在开封府也不算陌生。若在此基础上,真个改编一下,倒也不是不能搬上舞台。再说了,雷峰塔而今已矗立于西湖之畔的夕照山雷峰之上。说起来,白蛇传的创作条件倒也充足,真个写出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问题是,他有时间吗?

玉尹犹豫了一下。却还是答应了马娘子的请求。

“既然马娘子开口,待小乙写出来,定与马娘子知。”

不是他忘恩负义,抛弃了潘楼。

只是马娘子的确给予他很多帮助,关胜之事且不说,早先他还未重生时,若非马娘子暗中帮忙。又哪有他重生的契机?虽说前遭玉尹与马娘子说‘恩怨两清’,可内心里,终究还是挂着一份感激。这份恩情不偿还。玉尹始终欠着马娘子的人情。

马娘子倒是没有催促,见玉尹答应,便露出了笑容。

两人说了会儿话。玉尹便告辞离去。

临别时,马娘子突然叫住玉尹,压低声音道:“奴家之前得了消息,应奉局罢黜在即。我听说小乙此次回京,带了不少的兵马……恐怕是要被官家遣散。小乙当早作主张,莫要事到临头,再去寻找门路。奴家可听人说了,禁军与在牟驼岗设立军寨。若小乙不想那些人被遣散,不妨去走走门路,说不得会有些转机。”

玉尹眼睛一眯。忙拱手与马娘子行礼道谢。

“小乙可知,当寻谁人门路?”

“还请马娘子指点。”

“去找找高太尉吧……”

※※※

应奉局罢黜,连马娘子都听到了风声,怕是已经定下。

而且,自家那些兵马。被遣散恐怕也是不可避免,否则马娘子不会专门提醒玉尹。

回家的路上,玉尹暗自感到庆幸。

若非今日来了丰乐楼,又如何知晓牟驼岗的消息?

牟驼岗要设立军寨吗?

玉尹多少觉着有些吃惊……

牟驼岗那边,已有了一个御营,怎会突然间又要加设军寨?

不过。既然是禁军所属,的确是给玉尹提供了一个思路。联想到下午时,高尧卿的那番话,玉尹似乎多了些明悟。只是,他还是想不明白,高俅为何要如此帮他?

要知道,北宋禁军,分属三衙与枢密院统帅。

三衙分别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和步军司组成。高俅只是殿前司都太尉,理论上来说,并无此权力开设军寨。三衙有握兵之权,却无发兵之权。若牟驼岗军寨真是高俅一手促成,便需先协调三衙,而后经枢密院准许,才可能开设成功。

这听上去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却极难。

且不说三衙之间,互不相属,三衙和枢密院之间,更存有许多矛盾。

玉尹实在是想不明白,高俅为何如此帮他……

既然应奉局兵马解散在即,那自己便真个要早作筹谋。高俅让高尧卿带话,说什么待应奉局兵马解散后再去寻他。如今看来,早一些见到高俅,便能多一分把握。

想到这里,玉尹已有了决断。

※※※

回到家时,已经晚了。

杨再兴高宠,董先陈东等人,却聚在玉尹家中等候。

“都监,怎听说应奉局将要罢黜,我等也要被就地遣散?”

玉尹方一回来,董先便匆忙走上前,显得有些焦虑不安。

也难怪,他可是把身家都押在了玉尹身上,若应奉局罢黜,兵马遣散的话,他董先便等于是前功尽弃,连个去处都没有。以前在杭州都监府,他怎地也是个统制。

可现在,他已经调来应奉局,一旦应奉局罢黜,他真个是无家可归。

这消息传的还挺快!

玉尹微微一笑,摆手示意董先稍安勿躁。

“确有此事,我今日已接连得到消息,应奉局罢黜已经定局,我等所率领兵马,十有,会被就地遣散。”

“那当如何是好?”

“别急!”玉尹呵呵一笑,“既然得了消息,便可以早作准备。

今日我又得了一个消息,说是禁军将在牟驼岗开设军寨……自家与殿前司高殿帅也有些交情,所以准备明日一早,去走一走高殿帅门路,说不得会有些转机。”

殿前司太尉,也称之为殿帅。

董先听闻一怔,脱口而出道:“都监的意思是……”

“呵呵,我的意思是,若把兵马并入禁军,岂不就有了转机?”

并入禁军?

董先眼睛一亮,顿时露出兴奋之色。

东京三衙禁军,也是北宋时期,最为正规的军队。虽说而今兵事糜烂,所谓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早已经名存实亡。可是在规格上,东京禁军的级别,远非地方军队可以相提并论。便是董先最初效力的河南府,也远远比不得东京禁军正规。

董先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加入东京禁军。

内心里,对玉尹更是敬佩不已。

这若不是个有本事,有背景的,如何能把一千人并入东京禁军。

玉尹想了想,又道:“不过,邢侯那边恐怕是来不得军中了……此前他派人与我说,不日将前往河北。所以,若真个并入禁军,驻扎牟驼岗的话,便少了一员部将。”

所谓部将,也是禁军武官的一个名称。

按照宋代兵制,大体上分为军、将、部、队四级。

若牟驼岗设立军寨,其指挥便可称之为将,又名都监。不过这个都监,和玉尹之前的应奉局都监大不相同,属于正规的军职,品秩正七品到正六品不等。本来,依照着玉尹的官职,想要做军寨都监,有些麻烦。但既然高俅出面,想来便不成问题。毕竟玉尹在应奉局效力半载有余,更多次押送花石纲,也算是功勋。

若强行提拔,也非难事。

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人愿意提拔。

高俅身为殿前司殿帅,真个想要提拔玉尹为都监的话,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说什么。

了不得便是有些非议,但于大局无碍。

而将以下,便是部。

玉尹手下有一千人,而且都是步军。按照北宋兵制,马军一部,为二百至三百人不等;步军一部,四百人到五百人不等。也就是说,牟驼岗军寨恰好有两部兵马。

董先可以为一部指挥,称之为虞侯,从八品武官。

本来,赵不尤可以为另一部虞侯,只是他既然要离开东京,便等于空缺下来……

在玉尹心里,自然是希望提拔自己人。

但他也非常清楚,勿论是高宠还是何元庆,包括吉青在内,暂时都没有统兵之能。

杨再兴倒是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经验。

问题是,他是三衙禁军之中马军虞侯,隶属于侍卫亲军马军,手下有三百人之多。

这种情况下,把杨再兴调过来,那玉尹岂不是便丧失三百马军?

所以,杨再兴万万不可以调动!

陈东想了想,突然笑了,“小乙莫担心,自家这边倒是可以推荐一人,说不得适合。”

“哦?”

“呵呵,其实这个人,小乙也认得。”

玉尹闻听一怔,“自家认得?不知何人?”

“小乙莫不是忘了,那鲁山牛家村的牛皋牛伯远……他去岁末,得柳青走动,在年初时入步军司也做了个虞侯,至今尚未就任。反正同属禁军,何不把他找过来?”

牛皋?

玉尹闻听,一拍额头。

“少阳不说,我险些就忘了牛伯远。

这么一说,他的确是个合适人选……却不知,他是否愿来?而且,他能否统兵呢?”

第319章 高太尉(二)

“母妃,你听说过宗汝霖吗?”

就在玉尹和陈东等人在家中讨论未来的时候,赵谌也回到了东寝阁,正好奇的询问。

太子妃朱琏正在做女红,听闻赵谌问话,顿时一怔。

“宗汝霖是谁?”

“我今日在丰乐楼,听小乙和十九叔提起此人。

感觉着小乙在言语中对宗汝霖极为推崇,好像颇有本事。我便想着,既然这人有本事,何不把他找来重用?父王不时常在为身边没有可用之人长吁短叹,岂不正好?”

赵谌虽年幼,却并非不懂事。

事实上,赵谌虽仅八岁,却毕竟生长于皇宫之中。

父亲赵桓每每为手下无人可用而长吁短叹的模样,他可是记忆深刻。

朱琏好奇问道:“那宗汝霖又是何人?”

“听小乙说,宗汝霖名叫宗泽,是元祐六年同进士出身,而今除巴州通判之职。”

“巴州通判?”

朱琏秀眉一蹙,露出沉思之色。

通判这个官职并不算太大,所以朱琏也很少留意。

乍闻巴州通判,朱琏不免有些轻视。这满朝文武之中,能人何其多,何必要招揽一个小小的巴州通判。可又一想,既然是赵谌提出,也说明了他拳拳孝心。若这般置之不理,只怕会冷了赵谌的心……朱琏想了想,当下便道:“既然如此,待会儿便与你父亲知,看能否把这个宗泽从巴州调出来……你父亲听了,定会很高兴。”

赵谌顿时兴奋起来,觉得颇有光彩。

与朱琏又说了会儿话,赵谌便觉得困了。

于是向朱琏道别,回房歇息。又过了一会儿,太子赵桓一脸困倦之色,从屋外走进来。

去岁十月,赵桓接手南衙,除开封府尹。

不过到年初时。便转为兵部尚书。开封府尹这一职务,在宣和六年调动频繁。从燕瑛到赵桓,一年间更换了四人。不过总体而言,于大局无碍。赵桓而今坐镇兵部,也算是一个实权太子。自女真人发兵以来,枢密院与兵部便在紧张的运转。

赵桓说不上英明,却也还算勤勉。

每日一早出门,到深夜才还家。总显得非常疲惫。

朱琏忙迎上前去,让女使们退下,亲自为赵桓更换了衣裳鞋袜,而后又让人端来一碗参汤。

“怎地,前方局势不好?”

朱琏轻轻为赵桓揉着肩膀,低声问道。

赵桓疲乏道:“却不甚好……燕山知府蔡靖上疏,数次催请郭药师出兵应战,拒敌于燕山之外。可郭药师却推三阻四,迟迟不肯发兵。相反。这郭药师一而再,再而三向蔡靖讨要军饷辎重,令蔡靖也极为头疼。这不。他上疏弹劾,请换郭药师。”

“这怎么可以,临阵换帅,岂不是兵家大忌?”

赵桓闻听,顿时笑了。

“怎地你也知兵吗?”

朱琏脸一红,轻声道:“妾身不过是胡乱说罢了……前些日子听闻虏贼发兵,见太子每日为军务操劳,便想要学些兵法,为太子分忧。只是妾身愚钝。看了许久却无甚收获。”

赵桓的心情,似乎一下子好转许多。

他笑着摇头道:“爱妻何必妄自菲薄,能知这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确属不易……其实我何尝不知如此。只是郭药师如今态度不明,和蔡靖之间分歧。也越来越大。

虽说此前童贯曾打探虚实,言郭药师可以相信,但我总不太放心。

换此人,必令军心涣散……他手下那常胜军多以他郭药师马首是瞻,若冒然换将。又没个合适的人选,还真不一定能稳住局面。此前有人向我推荐河北宣抚司都统制王禀,可童贯却不愿意放人。与官家说较,官家也是站在童贯老儿一边……”

朱琏闻听,却眸光一闪。

她犹豫了一下后道:“方才妾身听皇儿提及一人,说是颇有本事。”

“呃?”

“太子可听过,宗泽其人?”

“宗泽?”

“皇儿说,此人是元祐六年的同进士出身,而今除巴州通判之职。据说此人颇有本事,但妾身却不甚了解。太子不妨打探一下,若此人可用,倒也不可以一试。”

历史上,宗泽得以重用,是在赵桓登基之后,得御史大夫陈过庭推荐,才得以从巴州返还东京。而今,却提前了两个月……玉尹并不知道,他那随口一说,却使得赵谌记在了心上。赵桓本兴致勃勃,可是听闻宗泽是个巴州通判,便少了兴趣。

不过,既然是赵谌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