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行-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时间大厅里静了下来,众人皆皱眉不语,这个庞刚现在可是给他们出了个大难题,弄得他们现在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最后,吴襄终于长叹了一声,“罢了罢了,去了这一遭就是了,老夫就不信,难道新皇还会把咱们的脑袋全砍了不成?”
祖大寿神色复杂的望着吴襄道,“两环(吴襄的字),你真的决定了么?”
吴襄点头道:“大哥,我决定了,此去京城不一定有事,可若是不去京城新皇必然饶不了咱们,去了顶多将咱们罢官为民,咱们好歹还可以东山再起,可若是抗旨不尊后果你们自己也能预料!”
祖大寿苦笑着点点头:“是啊,现在新皇正巴不得拉几个人出来立威呢,咱们可不能朝枪口上撞。”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后,最后才做出了将城防事宜交予了自己的副手,就在这几日抓紧时间进京的决定。
就在吴三桂等人勉强遵循了圣旨,匆匆往京城赶去的时候。崇祯十三年八月月二十三日,在北京新登基的庞刚,开始正式昭告天下,从即日起改年号为大华永武元年年。并宣布了朝廷内阁和六部官员的名单。
大华朝廷的制度大多沿袭大明,照样有六部尚书,也有内阁,因为庞刚认为其实大明的制度在封建时代来说已经很完善了,他自问不是什么伟人,能够创造出比这个制度合理的制度,自然是照搬前朝的制度了。
制度制定下来后,庞刚的岳父魏同年同志就很荣幸的担任了第一任内阁阁老。
剩下的六部则是。兵部尚书李岩、吏部尚书闻人君、户部尚书华严、工部尚书林峰、礼部尚书李仙风、刑部尚书则是孟卿,之所以让孟卿担任礼部尚书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庞刚手下的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少了,作为一个崛起才五年多的势力来说,虽然军事上开了金手指,可以训练出一支又一支的强军,但文官的底蕴却不是靠着一本变异《近代兵器百科》能变出来的尤其是确定了六部的尚书人选后,但六部这么大的框架可不是光靠六个尚书就能建立起来的,这下面还需要无数个中低层的官吏来支撑。
以前管理几个省的地盘时庞刚还不觉得什么。可现在当上了皇帝,庞刚这才觉得人手一下子开始不足起来。
“早知道就多做一些人才储备了。”这就是此时庞刚的心里话,不过这话他也就是在心里想想而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储备何等巨大,这可不是靠着几年突击式培养就能建立起来的。
最后无奈之下,庞刚这才将注意打到了原本的大明官吏体系上,庞刚特地下旨,从在京城的官员当中挑选一大批以往没有明显恶迹的官员充实到了自己新建立的官员体系里,这才堪堪让大华朝廷这个庞大的体系运转了起来。
架子是搭起来了,而庞刚的苦日子也来了,当了皇帝之后。庞刚这才了解道原来皇帝的日子是多么的苦逼,每天不到五点就要起床上早朝,批不完的奏折以及处理不完的事情,把庞刚弄得是虚火上升。
根据庞刚同志的亲身经历和记载,大华的早朝是这样的。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五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而且还有更让官员们纠结的,在排队过程中,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六点左右,皇帝就会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从上述中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古代,无论是当官还是当皇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的生活一直过了半个月,庞刚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若是再这样下去,习惯了睡觉睡到自然醒的他迟早会崩溃的。于是这位大华的首任皇帝又做了一间让天下人震惊的事,他下旨将每七日分为一个星期,从星期一到星期天,只有每个星期的星期一、三、五上朝,星期天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全体放假休息,而且还将早朝的时间调到了上午己时四刻(上午十点)举行,这道旨意从即日起立即执行。
这道圣旨一下,满朝文武顿时集体失声,变数历朝历代上下数百年,还从未有过这么一个古怪的皇帝,坐上那个位子才几天啊,就下了这么一道明显是偷懒的旨意,而且还在旨意中公然给自己放假,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不行,咱们得给皇上上书,坚决的抵制这道旨意,否则长此以往成何体统?”
在六科给事中衙门里,一名御史正义愤填膺的举着刚抄录下来的新任皇帝的旨意高声呼喊,“遍数历朝历代,从未有如此宽松之假期也,咱们十年寒窗苦读做官是为朝廷出力,为百姓谋福,不是来享福的。咱们必须给皇上上书抵制这道旨意!”
“嗯,是啊,皇上这也太不像话了,有机会咱们是得好好劝劝皇上。”
这位言官的话一出,周围的言官也有几个人随声附和了几声。
看到有人附和自己,这位高声阔谈的言官性质更高了,立刻大声道:“好,既然诸位同僚也赞同在下的见解。那么咱们就一起上书,给皇上来个死谏如何?”说完,他开始研磨,摆出了一副立刻拼命的架势。
“这……”
但是当这位仁兄叹道要死谏时,周围的言官们顿时都不出声了,一个个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每一个人出声。
什么是言官,言官又称谏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以上是好听的。说白了,言官就是专门挑刺的,最擅长的工作就是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以上就是言官的工作,但是言官不是傻瓜,他们同样也是一群有知识有文化的官员,什么事能说什么事不能说他们心里很很清楚。
在古代,官员们也是有节假日的,例如宋朝的休假制度就显得很宽松。《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宋朝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各级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务,公务人员回家过年省亲。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这样,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了九十八天,这么多节假日比之后世的人民公仆们所享受的节假日可要多多了。看来唐诗宋词还是要有闲工夫游山玩水才会有灵感哦!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以上的节假日仅限于宋朝之前,到了元代。旬休、大休都没了,一年只剩下十六天的休息时间。
而到了明朝就更惨了,节庆假日起初甚至比元代还少。因为大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朱元璋同志亲自制定了大明官员的休假制度,而且这种休假制度那是既简单又好操作。
三天……只有三天!官员们一年中只有过年、冬至和他自己的生日这三天休假,呵呵……够郁闷的吧。
大明的休假制度是如此的苦逼,以至于当庞刚这位新任皇帝下的这一道圣旨虽然看起来有些古怪,但满朝文武却罕有人反对的。因为说起来其中得利的不止是皇帝,还有全北京城的所有官员。上朝的痛苦是个官员都知道,现在好不容易摊上一个这么体恤咱们的皇上,答应让咱们多休息一会,每隔六天还有一个假期,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也难找啊。咱们若是就这么扎呼呼的跳出去,不用皇帝收拾你,满北京城的官员都能用唾沫星子淹死你,你想死哥们管不了,可你也别拖着大伙陪你一块死啊。
看到自己的提议只是得到了几名同僚不冷不热的几句附和,却没人愿意和自己一同上书,这名言官最后也只能在自个家里生闷气了。
就在这位言官仁兄为庞刚的这道圣旨而纠结的时候,经过三天三夜的赶路而赶到北京城的吴襄、吴三桂父子等数十刚刚进了城门口。
望着城墙上那一排排身着黑色铠甲,手持米尼步枪,威武雄壮的军士,吴襄、祖大寿等人再看看自己身上的黑色铠甲,不禁面上开始微微变色起来。
原来的大明的军队脱胎自元末的红巾军,历来以以红色为尊,所有军中将士皆穿红色战甲,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吴三桂等人此刻身上的铠甲也莫不都是红色。可现在看到满城墙上都是身穿黑色铠甲的军士,他们这才感觉自己和这个新朝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从哪里来的?”
当吴三桂一行正要入城的时候,立即就有一名黑亏黑甲的守门军士走了过来大声喝问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吴三桂一行数十人身上的那身鲜红色的铠甲和他们身上的黑色铠甲分别实在太大了。
吴三桂眼中闪过一丝怒色,正要上前喝骂,却看到自己身后的父亲却是堆着笑容向这名军士解释起来。听明白了原委后,这名军士也不啰嗦,直接就挥手让他们进城,中间没有什么废话,也没有收下吴襄偷偷塞给他的银子。
吴襄道过谢后,目光不经意的在城墙上掠过,最后才从城墙上收了回来,吴襄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才说道:“大明完了!”
说完了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之后,吴襄这才策马从城门口慢跑了进去,吴三桂愣了愣,还没等他搞清楚父亲这句话的意思,他身边舅舅祖大寿也轻叹道:“是啊,大明朝,完了……”
说完,祖大寿也策马跟了上去,只留下还在琢磨这句话的吴三桂……
第四百九十九章 科考
乾清宫的御书房内,一个身影正伏在书案上奋笔疾书。
“呼……终于把这些奏折批完了!”
懒懒的伸了个懒腰,庞刚把目光移到了龙案前那一叠厚厚的奏折上,看样子没有两百也有一百多本,这就是庞刚花了一个上午完成的工作。
今天是大华永武元年九月初三星期六,是个不用上朝的日子,庞刚起了一个大早将今天送来的奏折都批完,就是打算下午陪着老婆孩子去御花园逛逛,当了这么久的皇帝,还没去御花园看看呢,听说里头的花长得还是很不错的。
放下了手中鹅毛笔,庞刚揉了揉手腕,嗯,已经有些麻了。说起来庞刚刚用这鹅毛笔批奏折的时候,还是有不少大臣反对的,对于已经用了大半辈子毛笔的他们来说,用鹅毛笔写字那是对祖宗的不敬,说重了那叫大逆不道。
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世界永远不会缺乏拍皇帝马匹的人,皇帝喜欢的东西,别说用鹅毛写字了,就算是用脚指头写那也会有人鼓掌叫好。而且下面的官员好奇之下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也惊讶的发现,虽然用鹅毛笔写出来的字不如用毛笔写的字那般雄浑大气,但也不全是那么一无是处,至少看起来也是朗朗有型,骨架清奇,看起来也挺好看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方便。你只要带着一瓶研好的一瓶磨和一根鹅毛,走到哪就写到哪?非常方便,而且成本也非常的低廉,一根鹅毛而已嘛,想贵也贵不起来,完全达到了用完就能仍,仍了也不心疼的程度,于是鹅毛笔就这么悄然的在下面慢慢的传开了。最后发展到了不但一些官员在家里用,最后连办公写字的时候也用的地步,若是有人歪嘴。他们则会理直气壮的反驳,在说我之前,麻烦你先劝劝皇上吧。
伸了个懒腰,庞刚慢慢站了起来,一直在他身旁伺候几名宫女赶紧走过来递上了参茶,庞刚端起参茶一饮而尽,只觉得一股暖洋洋的热气从腹中升起,将积累了一个上午的疲劳一扫而空。
“嗯。这个参茶真是好东西啊,不但驱除疲劳,而且还有养颜益气的功效,不过就是价格贵了些,顾不得古人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却难,若是喝惯了它今后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呢。”
放送了心思的庞刚不禁开始有些胡思乱想起来,正在这时,一名宫女悄声走了进来在庞刚跟前屈身道:“启奏陛下,魏阁老、华大人和闻大人三人求见!”
“哦。他们来干什么?”
庞刚心中不禁有些奇怪,自己这个便宜老丈人自从一步登天当上了阁老后就仿佛变成了工作狂人,一天恨不得十二个时辰都泡在内阁里办公。仿佛要把前四十多年虚度的光阴抢回来似的,后来生怕他将身体累坏的庞刚不得不强制性的下了道旨意,命令他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五个时辰,否则将会强制将他从衙门里架走,今天难道出了什么大事,让他和闻人君、华严这个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同时联袂而来?
“奴婢不知。”
当宫女说出了这句话后,庞刚那个不禁哑然失笑,刚才那句疑问他只是随口而发而已,谁知这名宫女却这么规规矩矩的回答他。
庞刚笑笑。挥了挥手道:“好了,你退下吧,顺便让魏阁老、华大人和闻大人也进来。”
“是!”
年轻秀丽的宫女轻轻一躬身就退了出去,很快门口就响起了一阵脚步声,魏同年和闻人君同时出现在了御书房的门口。看到坐在龙案后的庞刚后齐齐拜倒,口中称颂道:“臣魏同年、闻人君、华严参见皇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
“好了,平身吧,见一次就拜一次。你们不嫌累朕还嫌累呢。”
庞刚有些不满的挥了挥手,对于从后世而来的庞刚来说,在刚当上皇帝那会看到有人向自己拜倒心中固然是暗自欣喜,可见多了之后这心里却觉得怪腻味的。
“谢皇上!”
庞刚不在意,可魏同年三人却不能不在意,现在新朝刚成立,根基尚且不稳,他们三个又是天子近臣,一个相当于后世的国务院总理,一个则是后世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另一个则相当于财政部长,全都是位高权重的高官,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也是想给下面的朝臣做个榜样。
“赐坐!”
庞刚话音刚落,就有三名太监搬来了三个垫着黄绸的软垫圆凳刚在三人身后。三人又谢过后,只坐了半拉的屁股,这也是一种表示恭敬的姿态。
看到三人坐下,庞刚就问道:“好了,你们今日过来到底所为何事?”
魏同年和闻人君、华严相互对视而来一眼“启禀皇上,老臣今日前来确实是有几件事难以决断,特来请陛下圣裁?”
庞刚一听,端直了身子饶有兴致的问道,“哦,到底何事,竟然能让你们三人同时感到棘手啊?”
魏同年沉声道:“皇上,自从您登基以来,一直忙于国事,一些您私人之事却是没来得及关心,这也是情有可原,如今是时候管管了。例如前朝遗留下来的皇庄您该如何处置啊?”
“皇庄?”
庞刚一听这个名字不禁愣了愣,一旁的华严一看到庞刚神情就知道庞刚对于皇庄还不怎么了解,于是在一旁详细解释了起来。
所谓皇庄,就是皇室直接经营的庄田,话句话说就是皇帝老子的私人田地,大明朝皇庄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直隶的顺天等八府,尤以顺天﹑保定﹑河间等府为最多。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土地的管理是比较紧的,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当时已经意识到兼并土地会造成农民变成流民,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他曾下达诏令,“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因此,在洪武年间,老朱家的皇庄还不多,只有寥寥数万亩地而已,可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当时娱乐的贫乏,到了晚上除了做一做造人运动外基本就没啥娱乐活动了,以至于后代越生越多。老朱家的皇庄也慢慢多了起来。到了万历年间只时,皇庄已经扩大到了三十六处,所占土地三万七千五百九十五顷四十六亩,就是三百多万亩。
这还只是皇帝一个人的皇庄,若是再算上其他皇亲国戚所占的皇庄,那就更是多得数不清了,这几乎是一个没法统计的数字,按照魏同年他们的估计,至少是有两到三千万亩的田地被老朱家的蛀虫们占据了。
这个问题在明朝那可是一个火药桶。满朝的文武谁也不敢提出来,谁提出来那就是和老朱家作对,就算是有胆子大的人提出来也等于是白提。可现在不同了。改朝换代了,你丫的老朱家都下岗了还敢占据着这么数量巨大,且富饶的土地,你以为这还是前朝呐?
这世道雪中送炭的人不会很多,但落井下石的人肯定不少,尤其是那些刚当上了御史言官的文人们,刚到公司上岗,还不可劲的弹劾吗?于是这几天要求老朱家归还土地的折子那是一摞摞的往内阁里送。可是魏同年看过后却是有些发愁了,毕竟自家女婿刚从人家手里和平交接了这么一片锦绣河山。自己回头就要没收了人家的田地,这么做是不是太不厚道了,而且也担心朱家的反弹,魏同年这才决定把这道难题交给自家女婿来解决。
“嗯,魏爱卿。你入宫就是为了这件事么?”
听了魏同年的话,庞刚不置可否,只是问了一句后就不说话了,随即又对闻人君和华严道:“你们二人入宫又是为了那般啊?”
华严和闻人君对视了一眼,闻人君微笑着做了个请的手势。示意华严先说,华严无奈之下只得先说道:“微臣此次前来就是想向皇上请旨,咱们新朝初定,税率是否要按照以前咱们在青州之税率收取?税银收取上来之后又该如何分配?还请皇上示下?”
听了华严的话,庞刚想了想说道:“关于税率问题就按照咱们在青州之时定下的税率收取吧,商税照样是收取两成,农税也是两成,但商税收取上来之后要将其中六成充入国库,而且要严令地方不得擅自截留,违者斩!”
明朝的赋税是很有意思的,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税收既然收取了上来,反正都要用到地方去,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将税银押解进京呢,放在各地岂不是好,到了用的时候打开仓库直接用了就是嘛,所以就出现了一到紧急时候,朝廷的户部库银里能动用的银两非常少,搞得大明户部尚书就像乞丐一样。
但是庞刚这个后来人却知道,钱财最大的威力还是在于流通,只有流通起来的银子才是有用的,否则只是放在地方的库房里只能是浪费,而且将税银留在地方只能是消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因此,这才说出了以上这么一句血淋淋的话。
而且这也是关系到国家兴盛的大事,由不得他不心狠。庞刚深知,很多政策若是不在开头就把它制定好,日后再做起来的阻力就会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就像老朱家的税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庞刚血淋淋的话显示出了他的决心,华严的脸上微微变了变颜色,随后才重重的点了点头。
“闻爱卿,你又有什么事啊?”
解决了华严的事情后,庞刚将目光转向了闻人君。
闻人君躬身道:“陛下,如今新朝鼎立,正是万象更新之时,然由于我朝初立,又不可过多的依赖前朝官吏,臣恳请陛下尽快重开科举,以为我朝选拔人才,充实入各府各县。”
“这……”
庞刚开始沉吟起来,在这个年代,科考可是一件大事,往轻了说是为朝廷和国家选拔人才,往重了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存亡也不为过,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帝王都必须要谨慎对待。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科考庞刚心里又着实有些看不上,你八股文做得好不一定代表你治理地方也能做得好。
华夏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但科考也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只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而且格式也很死。因此顾炎武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既然八股文如此的不堪,庞刚是否要立即取消他呢?自然不是,科考制度能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取代它之前庞刚是不会随意取消这个制度的,因此,庞刚想出了另一种办法。
想了想。庞刚说道:“纵观前朝,只重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科,却对明法(法律)、明算(算术)两科置若罔闻,朕决意改变这一现象,明法明算两科也要列入科考内容。并立下大华律法,今后若想在刑部、大理寺任职必须是要是明法科出身,若想在户部任职,则必须是明算科出身,否则不得在户部任职。”
庞刚的话音刚落。御书房里的众人全都呆住了,华严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这……这……这若是传出去,恐怕会全国大哗啊!”
闻人君在一旁也劝道:“陛下,还望您三思啊!”
魏同年也在一旁皱眉不语,户部和刑部、大理寺可是朝廷的重要部门,就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和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了,按照庞刚的说法,今后这些部门的人员必须要在明法和明算科里挑选,这么以来,那可是将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地位大大的消弱了。
可是魏同年他们的震惊还没完,庞刚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还有,朕打算在京城举建一所大华皇家陆军学院,在青州建一所大华皇家海军学院,由朕亲自担任院长,择军中宿将及博学者在学院内教授其课程,今后若非从这两所学院毕业者,不得在军中担任七品以上军职!”
“嘶嘶……”
若说刚才庞刚提出非明法、明算两科出身者不得在户部、刑部、大理寺任职是让他们震惊的话,庞刚提出的非这两所学院毕业的人不得在军中担任七品以上军职,这可是让他们震撼得数不出话来了。
此时此刻,魏同年三人已经呆滞得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若真是如此,这两所学院毕业的学生可真是算得上天子门生了,难道今后皇上打算重用武人和那些杂学之人吗?
看着目瞪口呆的三人,庞刚不禁摇了摇头,“你们也别惊讶,日后朕还得开一个格物科,非格物科出身者不得在工部任职。”
“疯了……皇上一定是疯了!”
这是此时这三人共同的想法……
看着三人呆滞的面孔,庞刚不禁哑然失笑,这三人又岂会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要死记硬背,也是其对考生的基本要求,它的理由就是古人已经把对这世界和人生的所有道理都说完了,“今人”只要记在心里就可以了,要用的时候随便挑拣几条出来就可以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这也是对“今人”智慧的彻底的否定。
此外,限定只考儒家经典,这是科考的又一个基本的特色。儒家经典本身究竟有多少思想价值,这且不去管它,仅就这种推崇唯一思想的思想,搞文化独裁,这本身就是一种封闭的愚民思想,其后果就是造成千百年来儒家高高在上,其下则茫茫一片空虚,虽然各种思想和主义仍然有人在不懈的钻研和发明着,但都匍匐在最底层,上不得台面的,何况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朝廷的武力打压,所以华夏多文字狱。至于法律、算术或其他科目不常设,则说明了华夏历来不重视理科,造成华夏无法形成科技思想的传统局面,造成千百后的华夏落后近于崩溃的地步。
而庞刚今天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
第五百章 觐见皇上
听着庞刚在一旁滔滔不绝的讲着科考的改革制度,魏同年等人却在担心是不是自己的听力出现了幻觉,以至于听到这么一段匪夷所思的东西。
临了,华严才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您……您所说的都是真的么?”
“废话!”庞刚白了他一眼,不耐烦道:“你以为朕在跟你们开玩笑么,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能样样皆精。比方说朕看你们户部的一些人,连算盘都打不好,如何为国出力,如何替朝廷办差?就拿前些天山东和河南押解进京的那批银子来说吧,都三天了,你们户部的人还是没能算清楚山东、河南所要缴纳的赋税多少和应该返还多少银子,这样的蠢材不要也罢!”
听到庞刚竟然将自己的户部称为蠢材,华严头上的冷汗就冒下来了,同时心里也有点小委屈,在组建户部的时候他就遭到了一些列的难题,前朝那些官油子他不敢招募太多,新招募来的官员会算法的又太少,连华严自己都亲自上阵拿算盘了,可由于账目太多,一时之间哪算得完啊。
看到华严低头不语,庞刚这才叹了口气道:“看看,看看吧,朕怎么说来着,术业有专攻,那把那些只会讲子曰孔云的书呆子弄进户部,连本账册都算不清,整天还只会坐在那里喝茶,这样的人要来何用?依朕看啊,要他们还不如到大街上请几个账房先生好点,至少账房先生还替朕算账!”
此时华严的头几乎要缩到裤裆里去了,脸红得几乎要滴血。
教训完了华严后,庞刚又把头转向了闻人君,“闻爱卿,你的吏部也要拟一个条陈出来,从今往后,咱们大华对于读书人和做官的可就没那么多优惠了,今后要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任何人都概莫能免,朕不管他有什么功名,当什么官,只要做了生意,种了田的,都必须要向朝廷纳粮,上税,不要管它是什么老资格。该纳的税要是少一文,朕照样治他的罪!”
而闻人君此时连惊讶的力气都没有了,皇上这下可是要和全天下的读书人和士绅为敌啊,这个政令一出,那可是捅了一个马蜂窝啊。本来闻人君还想说些什么的,可看到庞刚摆出了一副斩钉绝铁的模样,他也只能无声的摇头叹息了。
对于这点,庞刚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虽然庞刚坐了天下之后自问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有些事情那是必须做到的,例如免税这一条,他决不允许在他的治下出现任何哪个阶层或势力能免税的情况出现。
也绝不允许存在不纳粮的田地。不纳税的商人和个人。否则,以国人趋利避害的天性,数十年以后,免税的漏洞便会被无限的扩大化,最终导致纳粮和纳税政策的变形,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