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之孤家寡人-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就接踵而来,非洲那边主要是大家都惦记着那边的金矿、金刚钻、象牙之类的东西;觉得那边的土著都是那种傻多速的人物,用白菜价就能换到大量的财富。那些移民过去的人又比较抱团;买到土地之后,就集资购买了拖拉机,开始垦荒种地,那边的土地并不贫瘠;要不然,哪能养活那么丰富的物产,虽说比较缺水,但是,这么多年来,朝廷引进了那么多的粮食作物,自然有许多是适合在非洲那边种的,何况他们买地的地方靠近港口,等到他们安定下来之后,来自各地的船队自然要从他们那边获取各种补给,渐渐的,移民越来越多,除了一门心思种地的,很多干脆就在港口附近做起了生意,那边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
非洲那边暂时能移民的地方有限,但是南洋那边还是有地方的,那边本来就有不少原本中原过去的人,又有朝廷的政策导向,根本不需要太过费力,就有投机的人过去置产,购买大片的土地,主要就是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甘蔗、橡胶、可可什么的。这会儿欧洲也有去那边殖民的,但是多半不成规模,很多就是些亡命之徒,自然比不上有大晋朝廷做后盾的汉人。那边的土著也被打怕了,毕竟那边原本就是中原这边的势力辐射范围,隋唐那会儿的时候,中原就有船队过来了,大晋如今又放开了手脚,移民都可以申请领取枪支弹药,加上移民都比较抱团,就算有土著想要打什么坏主意,也被火枪给打退了。
朝廷在这样的远洋开发中获取了极大的利益,一些原本华人在外搞出来的地盘也请求内附,毕竟他们在当地人少力弱,很多做的也就是些没本钱的买卖,比如说占据了一些海上的小岛,抢劫往来的商船什么的,互相之间还有些争斗,如今大晋的远洋船队越来越多,武力又比较强大,他们根本抢不过,快要活不下去了,只得向大晋投诚,朝廷自然是欣然接受,将他们直接招安,进入了远洋护航队的编制,私底下甚至给了他们海洋劫掠许可证,他们可以打劫一些非大晋庇护的船队,大晋帮他们销赃,当然,利润也得缩水一半就是了,不过这样日子也比以前强多了,起码自个以后的孩子不用背着海盗的名声了。
这么多年近乎顺理成章的改革让大晋发生了近乎天翻地覆的变化,朝中已经没有多少老臣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富力强,思想更加开阔,更加具有开拓性的年青一代大臣,他们以及他们的家族一直紧跟在徒景年的后面行动,早就在这样的改革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如今,他们也是最为维护徒景年统治的一个团体。
徒景年如今已经三十多岁,但是因为一直比较顺心的缘故,除了气度更加从容之外,看着依旧年轻力壮,而太子徒瑞曦也已经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
阿明这些年干得不错,他十岁的时候,徒景年已经开始培养他参与一些政事,如今虽说手段依旧有些青涩,不够圆滑,但是还是慢慢成熟了起来。
徒景年对阿明一直是手把手地教导维护,尽管他如今已经有了七子五女,但是,阿明的地位依旧没有任何动摇,自从远洋殖民还是之后,徒景年已经直接在皇家的家宴上公开了自己的打算,等到除太子之外的儿子成年之后,将会将外洋的地方封给其他的儿子,让他们在外也做一国之主,自己过世之后,他们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母或者是养母接到自己的封国照顾。虽说也有人觉得外面不如中原繁华,但是男孩子天生具有那种冒险开拓精神,几个儿子对此都非常兴奋,一个个时不时地跑去看世界地图,琢磨着将来自己会被封到哪里。
何瑜并没有因此心满意足,她这些年因为缺少恩宠还是孩子真心的关爱,性子越发有些古怪了,在知道徒景年有意为阿明选太子妃之后,就频频召见自己娘家适龄的女孩,徒景年如今几乎受够了何瑜的短视与小心眼,自然不希望阿明日后也是如此,因此便打算给阿明选一个真正大家出身,有着良好教养还有长远眼光的太子妃,何家显然不是他理想的选择。
何家这些年虽说还是承恩公府,但是问题是皇后无宠,之前何思贤还闹出了那样的事情,徒景年后来也没有了用何家的意思。
阿明阿阳跟何家这个外家也不亲近,何家人眼光也有些问题,按理说,家里出了个皇后,外孙还是太子,另一个外孙在宫里也挺受宠爱,哪怕不受重用,但是总该有些内部消息吧!徒景年几次出手,手笔都非常大,宗室还有苏家紧跟着徒景年的脚步,哪怕不能大块地吃肉,肉汤起码也能管饱,甚至要吃撑了的。何家不是没本钱,在一次组织船队出海,结果不慎遭遇风浪,损失惨重之后,便畏缩了起来,虽说也跟风做点投资,但是都是小打小闹,家里的子弟日子又过得很是奢侈,毕竟,他们如今也没别的目标,就等着家里老头子死了,袭爵的袭爵,分家产的分家产,等到太子上位,仗着是太子的舅舅或者是表兄弟什么的,混个一官半职什么的。这样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想法,能进步才怪了,因此,这些年竟是混得快要一年不如一年了。
皇后眼看着做不了什么主,想着皇后还是太子妃的时候,何家还是挺风光的,先帝和圣人对原配发妻都是挺看重的,太子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开始打起了太子妃的主意。
何瑜同样是差不多的想法,她琢磨着,娘家如今好歹是承恩公了,比自己当年强多了,怎么就做不了太子妃呢!在知道徒景年给了徒瑞曦一定的婚姻自主权,也就是他可以在入选秀女的范围内,自己选择未来的妻子之后,何瑜就频繁在召见娘家侄女的时候,同样找了徒瑞曦过去。
徒瑞曦对此其实很反感,放到后世,他这个年纪正是中二的时候,徒景年一直以来,又极力培养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只能做个守成之主,总该有些开拓进取的精神,徒瑞曦自己做主惯了的,见母后竟是这般迫不及待地想要插手自己的婚事,心中更是失望,因此,前几次还给那两个所谓的表妹一些颜面,往后便干脆不假辞色起来。
徒景年当政以来,女性的地位其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问题,很多工厂因为其特殊性,比如说不需要太高的体力,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尤其是纺织业之类的轻工业,何况,很多家庭妇女本来就有这方面的基础,因此,很多工厂招工的时候,往往优先招收女性,到后来,已经到了优先招收识字的女性,因此,从文风较盛的江南开始,一些不知怎么,似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扫盲班兴盛起来,这种扫盲班分男女两班,收费很是低廉,最多也就是教一两千个常用字,其实学个四五百个左右,也就能应付绝大多数事情了,因此,便是许多小门小户,也会愿意送家里的女孩子去上个一两年左右的扫盲班,回头就能进入工厂,一个月怎么都有两三个银洋的收入,甚至熟练的女工那个七八个十几个也不成问题,一般的男工还未必比得上她们呢!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自然大大提升了。
小门小户如此,大户人家同样如此,大户人家对女孩子的教育更加精细,这些女孩子读书明理,在看到那些小户人家的女孩都能随意抛头露面,在外也能当半个家之后,自然不可能甘心和以前一样,过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她们原本手头就有些产业,作为她们的嫁妆私房,无论是在闺阁,还是出嫁之后,交际圈子都有一定的档次,渐渐的,也是不甘寂寞,做出了不少成绩,王熙凤因为掌着经济大权,都能叫贾琏在自己面前伏低做小,其他人家自然也是差不多。因此,这些女性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夫家,都具备了一定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依靠丈夫的宠爱和儿子的撑腰。因此,如今这些女孩子,其实所需要遵守的规矩已经是大大减少,什么男女七岁不同席,不得随便见外男之类的规矩更是少了许多。
何家的女儿自然也是差不多,在何瑜的撮合下,跟徒瑞曦打了几次照面之后,不免有些在以前看来比较出格的举止,以表达自己的淑女之思。徒瑞曦对此很是反感,恼火起来,不免说了几句不知羞耻之类的话,将两个女孩子气得哭了出来。徒瑞曦虽说有些后悔,但是作为太子,就算是说错了话,也不可能直接认错,也不顾何瑜的脸面,拂袖而去。
何瑜也是恨徒瑞曦这个儿子不给自己面子,没多久,竟是做了一件糊涂事。
第135章 大结局
徒瑞曦在长春宫中了招,直接把一个表妹给睡了!
徒景年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很快查明了缘由,这个表妹是何家二房的嫡女,也就是何思贤的妹妹;自从何思贤被流放之后,二房那边在何家很是受了一些排挤;季氏虽说宠爱小儿子;但是也拗不过何铮,只得私底下贴补一二。二房的女儿;即便有着承恩公孙女的名号,在婚嫁上也是有些不如意的,门第相当的人家看不上她;门第太低的人家她又看不上;在何瑜出了馊主意之后,便半推半就地应了下来。
何瑜的法子简直不入流到了极点;她将徒瑞曦找到长春宫来;说是母子两个很久没有好好说几句话了;一起吃个饭,谈谈心什么的,徒瑞曦也想跟何瑜说,自己是不会娶何家的表妹的,自然也就过去了。
因为徒景年的教育,除了少数场合,徒瑞曦几乎滴酒不沾,就算是什么国宴上,喝的也就是那种不过四五度的淡酒,毕竟年纪就那么大,哪怕宫中饮宴,用的酒度数都比较低,但是许多都是陈酿,还是很有后劲的。徒瑞曦的酒量其实并不怎么样,这也没什么,宫里面谁还会不长眼色给太子劝酒不成?结果,何瑜就是这样劝了两杯酒,虽说没有加料,但是,两杯陈年的佳酿,还是让徒瑞曦有些上头。何瑜自然是叫人将徒瑞曦扶到偏殿去小憩片刻,偏殿那边点了一炉上等的合欢香,徒瑞曦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自然中了招,再有一个存心勾引的女人到了自个床上,哪有委屈自个的道理,一切就这么顺理成章发生了。
徒景年简直不敢置信,自个的皇后居然当了一回拉皮条的,对象还是自己的儿子和侄女。徒景年已经不能再容忍何瑜的愚蠢的,何瑜在那边逼得徒瑞曦心烦意乱,徒景年直接到了长春宫。
徒景年的处置很是干脆利落,直接宣布,何家二房之女不慎得了重疾,没两天就没了,爬到太子床上的不过是个不知天高地厚,仗着有几分姿色想要爬床一步登天的二等宫女,为了让人引以为鉴,别当爬床是什么终南捷径,将这个宫女直接杖责二十,打入永巷为宫奴。
何瑜和那个还在哭哭啼啼的女孩子当时就傻了眼,徒景年一向缺少同情心,然后又是一句:“皇后如今身体不好,病势沉重,连床都下不了了,以后就在长春宫安心养病,日常请安什么的,就免了吧,宫务什么的,自然有几位总管女官他们代为处理!”
徒瑞曦也呆了一下,连忙给皇后求情,徒景年却摆了摆手,冷笑一声,说道:“朕不过是为了皇后的身体考虑,免得皇后因为思虑过度,连自个的长春宫都管不了了!阿明,你跟朕回去吧!”
徒景年登基也这么多年了,对宫廷的掌控能力是何等之强,长春宫之前发生的事情半点也没传出去,外人得到的消息不过是何家小姐得了重疾,不得不移回家养病,只是福薄,没几天竟是夭折了,皇后怜惜侄女,忧心之下,又染了风寒,也是病了。圣上看重皇后,专门命几个太医常驻长春宫,为皇后诊脉治疗,太子与二皇子也是日日过去请安侍疾,尽显孝心。
何家那边倒是知道真相,但是哪里敢开口,这分明是皇后还有自家的女孩子出了昏招,圣人愿意给何家一个体面,将事情给遮了,已经是皇恩浩荡,若是闹出来,何家几辈子的脸面都要被人踩在脚底下了。
徒景年那边,也给了徒瑞曦还有阿阳足够的解释,总之,皇后如今的样子,已经不堪为一国之母了,准确来说,何瑜这些年下来,智商情商都在哗啦啦往下掉,都已经破表了,徒景年已经很难继续忍耐下去。因此,直截了当告诉兄弟两个,皇后这般安心在长春宫养病,安享皇后的尊荣便是,自己日后却是不会将后宫真的交到她手上了,兄弟两个本来跟生母感情就不是那么深厚,何况,男人的想法,跟女人是不一样的,在男人眼里,何瑜除了没了宫权之外,没有半点损失,在外人眼里,她还是皇后,何况,宫权又没有分给那些嫔妃,而是在几个宫廷总管手里,跟以前也差不多嘛!因此,很是自然地接受了这个决定,每次去长春宫请安,还要劝说何瑜一番,只气得何瑜背地里面暗骂生了两个白眼狼,更是让两个孩子心寒不已。
徒瑞曦很快还是娶了太子妃,在徒景年给的人选里面,他选择了工部侍郎徐复家的嫡女,徐复也是名门出生,祖籍襄阳,徐家也是前朝就传承下来的名门望族,历代书香,族中代代都有进士出仕为官,徐复天性聪明,不过更多的心思并不放在科举上,而是放在那时候大家都以为的奇技淫巧上,他十多岁就做出了可以自己动的玩偶,还根据古籍上的记载,搞出了一个可以自己滑翔数百丈的木鸢。徒景年上台之后,对科举开始改革,他一举考上了举人,然后虽说只是中了三榜同进士,却顺顺利利地直接进了工部,很快脱颖而出,几个发明搞出来,徒景年很快注意到了他,不过十年时间,就做到了工部右侍郎的位置,叫人侧目不已。
徐复成了太子的老丈人之后,徒景年直接将他调到了皇家科学院做机械动力学院的院长,然后又封他做了开远伯,徐复本来也没有太多的争权之心,如今更是一门心思搞科研,成果很是喜人。
何瑜已经翻不起什么风浪来,徒景年的改革之路依旧顺利前行,随着欧洲人才的快速引进,还有本朝人才地不断培养出现,皇家科学院已经初具雏形,每年申请的各种专利,已经是一个比较夸张的数字。尤其,科学院的生化学院连几种普通的抗生素也搞出来的,再次成功地提升了国民的生存能力。当然了,对于抗生素,徒景年还是保持着比较谨慎地态度的,滥用抗生素,可不是什么好事,虽说见效快,但那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中医的一些理念比较符合徒景年的想法。因此,太医院虽然引进了一些西医的疗法,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徒景年还是更加信任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太医的。
于此同时,大晋跟如今的一些欧洲国家也建立了长久的经济政治往来。经济上自然是互相贸易,虽说贸易顺差比较严重,但是欧洲那边也是毫无办法,大晋这边出产的东西品种丰富,物美价廉,本国的产品确实竞争不过,因此,只得加倍地压榨殖民地,导致了殖民地不断有人揭竿起义,陷入了另他们焦头烂额的四处灭火,不断镇压的境地。因为殖民地的利益就那么多,几个殖民国家已经在大西洋那边打成了一团,因为大晋的火枪火炮等武器非常先进,采购又比自家研发生产便宜,大晋为此直接将原本淘汰下来的军火全部加价卖了出去,在一边恨不得摇旗呐喊,让他们打得更加激烈一些才好。
在欧洲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大晋的移民已经到了澳洲和美洲,澳洲那边正经地地广人稀,大晋的移民都在那边开发了一段时间,连城市都快建立起来了,才算是遇上了土著,那里的土著还算是比较友好,当然,也是大晋一贯的作风,先达成友好贸易关系,再直接通过联姻之类的手段教化一番,人家也不会宁可餐风露宿,不愿意高堂华厦,跟那些被流放到澳洲,对当地的土著总是以刀枪相见的欧洲人相比,自然是大晋占了绝大的优势,顺利落脚。
阿阳紧跟在阿明之后也娶了妻,娶的是南海军区定远将军唐鹏的幼女。南海军区建立也没多久,唐鹏原本在东南大营做参将,出海过几次,建立了不少功劳,后来南海军区初建,他便被调了过去,徒景年当年答应让阿阳去澳洲称王,跟南海军区有个良好的关系自然很有必要,因此,便给阿阳选了这么个王妃。
阿阳成婚的时候,便受封定南王,这边王妃刚刚生下长子,阿阳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前往澳洲的海船,跑过去巡视开发自个未来的藩国了。
美洲那边,南美这会儿还是印加帝国当政的时候,北美那边,还是一大堆印第安人部落的地盘,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政权,欧洲人也有,也就是一帮被流放的罪犯,在那边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朝廷跟印加帝国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关系,美洲那边的印第安人还有印加人跟中原这边的人种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根据一些大儒的考证,那边很多习俗,比较像殷商那会儿,比如说祭祀什么的,那边还发现了一些类似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更是印证了双方或许是同根同源,跟那些红毛白皮的人相比,大晋的人自然跟美洲那边的土著更加亲近。大晋跑到那边也是这么宣传了,徒景年前些年的时候,为了安抚那些被退休的老臣,直接在河南安阳那边弄出了龙骨来,把那些老臣全弄过去考证殷商文明了,这会儿双方一印证,顿时差不多就互相称兄道弟了。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事情就好办了,对南美,无非就是互相贸易,大晋这边甚至给他们提供了不少火器,以应付动作愈发大的欧洲殖民者。而对于北美,在贸易的同时,大晋再次开始了移民,并且开始跟这些印第安人进行文化交流,其实主要是大晋这边单方面的文化输入,逐渐同化这些印第安人,让他们的生活方式向着汉族靠拢,而那些正在考证殷商还有夏朝文明的儒家学者,也在根据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推测自己祖先那时候的传统习俗。按照徒景年预计,这样的文化融合,应该会持续个百年左右,百年之后,北美也就是汉族的自留地了。
长治二十三年,皇后病逝长春宫,谥号温惠。
长春宫中,徒景年看着何瑜的遗容,轻叹一口气,成婚那会儿,不是没想过日后琴瑟相谐的生活,到头来,依旧不过是相敬如冰,终究还是感情太过淡薄,其中又充斥着太多的利益关系,徒景年看得太清,何瑜要得太多,最终只能愈行愈远。
何瑜薨逝,远在澳洲的阿阳也赶了回来,因为何瑜之前就有了油尽灯枯的征兆,几个月前,徒景年就命人给阿阳送了信过去,亏得如今的商船已经采用了蒸汽机和柴油机混合动力,加上可以调节方向的风帆,速度很快,阿阳赶回来的时候,何瑜还停灵在静安宫。
何瑜活着的时候,两个儿子对何瑜并不亲近,但是何瑜死了,两人还是很伤心,停灵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又做足了八十一天的水陆道场,何瑜被葬在了静陵,也就是徒景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如今也已经造了大半了,百年之后,他也将与何瑜合葬在那里。
何瑜过世之后,徒景年并没有再次立后的意思,对他来说,有没有皇后关系并不大,何瑜那最后十年,有皇后之名,其实也没皇后之实,后宫的事情照样管得妥妥帖帖,无非就是个制度问题,徒景年也不愿意再搞出个皇后来,说不得又闹出夺嫡之事。
阿阳如今看起来很是不同了,黑了很多,却颇为壮实,身上的气度也很是不同,他去的时候想得很简单,到了澳洲才发现,问题很多,那边虽然大,但是能住人的地方也就那么多,往内陆走,就是一片荒凉,各种野兽蛇虫也很是不少,偏偏许多矿产就是在内陆,阿阳原本还想独占的,最后还是不得不向徒景年求助,平白叫徒景年这边占了一半的股份。
他这次回来,除了奔丧之外,走的时候,也得顺便将老三阿寿带过去,徒景年将阿寿的封地放到了新西兰,当然,现在不叫这个了,徒景年以前说过,未命名的地方可以由发现者明明,新西兰那边这会儿正是没命名过的,发现这儿的船长是福州人,直接将这边取名叫福州岛,报上来之后就在地图上定了下来。那边分南北两个岛,不过南岛那边虽说自然风光挺好,但是靠着南极洲,实在是冷了点,暂时不太好开发,现在可没人有那个闲心跑那个地方去旅游,以后这边就归阿寿管了。
徒景年算是一个比较公正的人,阿阳是皇后嫡子,自然占据了最大的地方,其他的儿子,自然没那么大的好处了,徒景年已经打算其他的儿子分到的地方大笑,跟阿寿差不多就行了,免得到时候又为了地盘的大小闹出太多的矛盾来。他们若是想要更大的地方,将来自个想办法就是了。
长治二十四年,徒景年下旨,封太子嫡长子徒崇泽为皇太孙,并颁布《皇位继承法案》,确定皇室日后的继承次序。
长治二十七年,俄罗斯军队袭击了内附大晋的瓦剌部落,瓦剌向大晋求援,大晋直接通过铁路,运输了数万大军,在西伯利亚大败俄罗斯军团,并乘胜追击,将俄罗斯人赶出了西伯利亚,一直打到了贝尔加湖那边,算是恢复了唐朝全盛时候的版图,并且按照唐朝那会儿的地图对当地重新进行命名,同时开始修建贯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北上迁移开发,不足十年时间,西伯利亚被大晋彻底控制。
长治三十二年,大晋的远洋船队从美洲回来的路上遭遇英格兰、西班牙海军的袭击,损失惨重,仅有两艘商船得以逃脱,英格兰、西班牙事后表示是误伤,拒不赔偿,交出袭击人员,大晋直接宣布对两国同时开战。
长治三十四年,英格兰、西班牙海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战败投降,除了赔偿全部的军费之外,各自额外赔偿七百万银元,无法支付的部分,以殖民地的利益进行交换,海上霸权彻底落入了大晋手中。
长治三十九年,大晋驻东瀛志愿军主将征东将军陈也俊赴天皇宴会回营途中遇刺,据查,刺客是德川幕府的武士,当晚,天皇同样遇刺身亡,东瀛大乱,太子年仅两岁,故天皇长女郁芳门院智子内亲王暂为摄政。
消息传回大晋,徒景年下旨,命陈也俊率军征讨幕府,将恭亲王嫡次子徒瑞敏赐婚给郁芳门院智子内亲王为王夫,为保护太子的安全,王太子被护送到长安,由长治帝代为抚养。
长治四十年,德川幕府战败,火烧江户,自焚身亡,东瀛平定,郁芳门院智子内亲王与王夫徒瑞敏一起跟随大军到达大晋,奉上印玺,表示归附大晋。徒景年封郁芳门院智子内亲王为蓬莱郡主,王夫徒瑞敏为恪亲王,三代之内世袭罔替。王太子获封安乐王,三代世袭罔替。东瀛被划为蓬莱、瀛洲、方丈三省,吏部派遣官员前往治理。
长治四十五年,长治帝退位,太子徒瑞曦登基,尊长治帝为太上皇,开恩科,大赦天下,封太孙徒崇泽为太子,入主东宫。因上皇仍在,依据旧例,沿用长治年号。
长治四十六年,太上皇退居杭州行宫,一应政事,都由新帝一言而决。
长治五十六年,在位十年的徒瑞曦不慎染病,不治而亡,太上皇得到消息之后,当即晕厥,醒来之后,命太子徒崇泽登基。
长治五十七年,太上皇驾崩,谥号武帝,在史书上留下了极为光辉灿烂印记的长治时代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长治五十八年,改元永泰。
永泰十六年,《大晋宪法》颁布,大晋开始了君主立宪时代。
作者有话要说:还有两篇原著人物番外,明天一起放出来。
【由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