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才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那首词来看,其水准并不比宋词差多少,豪迈苍凉处已得辛弃疾三味。

“哈哈,士贞,你还说对诗词一事不怎么关心,又是怎么知道这首词的?”高知县笑了起来,道:“你考场上作的那首试帖诗其实并不怎么样。宗之先生家学渊源,文彩风流不让乃父,这样的大家回乡,机会难得,你正该向他请教请教。”

听知县提起自己在考场上所作的那首诗,吴节有点尴尬。

“诗词乃是小道。”高知县去不以为然道:“你那诗也没什么问题,考场之上,急切之中,就算换了小杨学士来也未必会有佳句。诗词讲究心境和灵感,应付考试,格式和意思对了就成,士贞你也不必芥怀。不过,本官听人说士贞你早年因为身患隐疾,一直没有进过学堂。最近才开了灵窍,可没正式拜过师,学问底子终归是薄了些。宗之先生这次回乡,要在本县办一个书院,在回信中,本官提了你的名字。”

“啊,去读书?”吴节有点目瞪口呆。

再回学堂去读太花时间,吴节心中却有些不情愿。读书为什么,科举入试而已。既然自己已经提前知道以后的考题,还怕中不了,又为什么要去自讨苦吃?

可是,高知县如此热心,却不好推脱。

高知县又笑了笑,说:“士贞你大概奇怪宗之先生本是新都人,怎么想到要在本县开设书院?”

“学生是有些不明白。”杨廷和、杨慎乃是成都府新都县人,离新津县只有六十公里。他不回自己家乡,反跑这里来做什么?

高知县又说了一翻话,才让吴节明白过来。

原来,杨宗之的确是新都县人,可杨家在新都却没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任何产业。当年,杨慎父子因为在大礼仪一事中的继统还是继嗣上把皇帝得罪得狠了,嘉靖皇帝也没客气,直接罢免了杨廷和,又将杨慎流放到云南,终生不得还乡。至于杨家的产业,自然也被抄得干净。

几年前,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因病在云南去世,等服丧完毕,杨宗之这才回到四川。本想在家乡开办一个书院,为桑梓培养人才。无奈他没有那个财力,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新津县还有个亲妹妹,家中豪富,就找上门来。

杨宗之妹妹与兄长已经十多年没见面,此刻相见,自然是心中激动,答应在庄园里划出一处庭院做为杨宗之的书院。

说来也巧,他这个妹就是唐家的夫人,吴节名义上的老丈母,未婚妻唐宓的母亲。

“啊,宗之先生是唐夫人的兄长。”吴节惊讶的同时,心中更是不情愿去给这个杨先生当学生。休书一事,他已经完全同唐家撕破了脸,现在送上门去,大家都不自在。

吴节表情瞒不过高知县,他摸了摸下颌上的胡须:“士贞,你也是寒门出身,唐家说了,进书院的学生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有一两银子的月份。你也是寒门士子,如果能够进书院读书,一来可吃穿不愁;再则也能学到大学问,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顿了顿,知县又道:“士贞,当然,也不是本官写一封信就能让你进书院去读书的。宗之先生可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若看不上你,本官也没有奈何。这次诗会,其实就是为书院遴选人才,算是入学考试吧。你下去之后好好准备一下,看能不能写出几首好诗词。”

吴节听到这话,心中一动:书院我是不会去的,可也不能驳了知县的面子。大不了到时候一言不发,一字不写,只要能够让那杨宗之看不上我就成。

“学生谨尊老师之命,恩师,届时你会出席吗?”

高知县苦笑:“我和宗之先生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是个魏晋狂士,我却是心学门徒。真若碰到一起,又得争个子丑寅卯。所以,我与他是相见争如不见。”

吴节长长松了一口气,只要高知县不去就好。

到时候,我吴节酒照喝,曲照听,其他照例不管,别人拿我也没有奈何



第十九章突然出现的情敌(加更求推荐票)

春雨绵绵,在风中,细微的雨点随风荡漾,别有一种朦胧之美。

其实这样的天气才是蜀地的常态,尤其是在冬春两季,一口气下十来天雨,一个月看不到太阳才正常。所谓蜀犬吠日,话虽难听,却也说明刚过去的那一段艳阳天的日子是多么难得。

站在凉亭前,放眼望去,整个成都平原尽收眼底,成都城的城墙也依稀可辩。

那些黄土为墙的农家庭院,那些江上的小船,以及远处唐家宅院的亭台楼阁,可湿淋淋地被雨幕笼罩,鲜淋淋如刚画就的泼墨山水。

抬起头来,脸庞却没被雨点打湿,只有一种凉幽幽的感觉。

再看那些雨丝,如絮如雾,竟有一种如堕迷梦之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来形容眼前的情形很是贴切,可心境却有不同。

此刻的吴节可没什么伤春悲秋的情致,只想在这里混吃混喝过一天拉倒,如果能够不与唐家人照面,就最好不过了。

时间已经到了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距离四月上旬的府试还有一个多月。大名鼎鼎的小杨学士的独子,士林中的名士杨宗之先生从云南回到成都,又有意在新津开办书院,广收门徒的的消息轰动一时。

不但新津县的士子,连成都府其他几县对自己胸中才学颇有把握的读书人,也都赶了过来,准备参加这一盛况空前的诗会。希望凭借自己妙手偶得的诗句,打动宗之先生,被他收进书院。

总共来了三百多人,年纪有大有小,大的已经头发斑白,小的则只有十二三岁模样。这些人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童生,有乡绅,甚至还有几个秀才。

除了读书人,成都府、华阳县、新都县等地的官府也都派人来参加这一空前盛事。

各色车马排出去两里地。

由此可见,小杨先生在蜀地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里是牧马山,新津县第一豪富唐家的宅院。虽以山为名,却不过是绵延十里的低矮小山丘。

牧马山以前是一个草场,马政废弛之后,这一片草地被唐家买了下来,建了偌大一片庄园。

雨一下,满眼清翠。

山脚下,锦江、岷江、江安河三条大江蜿蜒迤俪,更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湖泊,鹭鸶飞回,沙鸥起舞,风景美得让人迷醉。

这里离成都城不过二十里地,坐船半个时辰就到,山下就是宽阔的官道。能够在这么一片风水宝地起宅院,唐家的财力可见一斑。

在后世,这里归双流县管辖。

实际上,唐家前人依靠首辅杨廷和这棵大树以水运、丝、茶起家,产业甚至延伸到北京城。几十年下来,在四川的富豪榜上稳稳地排在前列。

杨家倒台之后,唐家受了些影响,将很多业务都停了下来。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家上下百余口吃了将近三十年,却依旧风光富贵。

杨宗之这次从云南回乡,唐家将族学的那一大片房屋划了过去,作为小杨先生的书院,名曰《牧马山房》,不但全额负担所有的费用,就连里面的学生每月也有月份可拿。

如果能够进这所学堂,不但可以成为宗之先生的高徒,在士林中骤得大名,还有钱可拿。这一点,对所有的寒门士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本次诗会名义上是一次普通的文人雅集,其实就是一次选拔学生的考场。

宗之先生放出话来,因为他年纪大了,精力不济,出来唐家族学本来的十四个学生外,只在外姓中另外再招收十四个学生。

要想成为他的门生,唯一的标准是才情。需要过两道关口:五言或七言诗一首、词一首。

来的读书人,都是一脸的兴奋,个个摩拳擦掌。

这是吴节第一次在古代参加如此规模的聚会,更兼风景极美,一时忘记走进书院。

正在这个时候,一阵嬉笑声从凉亭下面的树木丛中传来,低头看去,是两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书生。

这二人一个姓黄一个姓姜,都是新津县人,吴节在上次文会时见过一面。

那次文会对吴节来说堪称惨痛,被本县的读书人一通调笑,还跌进岷江里,差一点葬身鱼腹。

“姜兄,今天这文会的日子可没选好啊,天气实在糟糕。”黄姓士子笑嘻嘻地说:“这一路泥泞得,吴伦兄来的时候就在路上跌了一交,摔得浑身是泥。”

“呵呵,吴伦兄最重仪表风仪。”姜姓书生也觉得好笑:“这下出了个大丑,等下若是见了唐小姐,却不知道要尴尬成什么模样。”

吴伦,这不是我的堂兄吗,他和我未婚妻唐宓又有什么关系?听二人提起这个名字,吴节心中一动。吴伦今年十八岁,他父亲和吴节父亲本是堂兄弟,是自己在新津县唯一的族人。

吴伦家境贫寒,在以前就不断写信去南京问吴节父亲要钱。靠着吴节父亲的救济,再加看在吴节父亲的面子,地方考官更是一路放行,这小子又是个读书的料,很顺利地在上前年考中了秀才,在新津县青年一代读书人当中有才子之名。

得了功名,因为可以享受免税优惠。不少小商户都将产业依附到吴伦头上,靠着每月的分成,吴伦也摇身一边挤进了新津县的中产阶级。

吴伦之所以有今天,吴节父亲对他有提携之恩。

当初,蛾子带吴节回四川时,还曾经想过去找吴伦。

可惜,在文发现吴节是个傻子没有任何前途之后,这小子立即变了脸。不但装着不认识自己有这么一个堂弟,还伙同其他书生在文会上对吴节诸多调戏。

这就是一个小人,说不讨厌那是假话。现在天黄、姜二生提起这人的名字,吴节不觉心中一阵烦恶。正要离开,可没想到,姜书生的话中却隐约透露出吴伦同唐小姐关系密切,让吴节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

黄书生一边笑一边道:“是啊,我们这个吴伦兄那可真称得上是工于心计,一直对唐宓小姐心怀觊觎,尤其是在得知吴节是个傻子之后,更是来了精神,想做唐家的乘龙快婿。你想好,吴伦可是寒门出身,若是能娶唐家小姐,嘿嘿……”

姜姓书生:“也不只为钱财,你想啊,那唐宓小姐生得花容月貌。窈窕贤淑女,君子好俅。就算是我,自从见到唐小姐一面,就茶不思饭不想,哎,都中邪了。”

“原来姜兄也有这个心思。”黄书生挤了挤眼睛:“我说,姜兄,你若真有这个心思,如今却有一个好机会可以一亲芳泽。你听说了没有,宗之先生这才来新津办学,唐小姐也要去听课。姜兄,你若能进书院读书,不是能与唐小姐朝夕相对?”

姜书生眼神一亮,然后就黯淡下去,摇头:“这次宗之先生只取十四个学生,今天来了好几百士子。我姜某人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自己最清楚,根本没可能的。就算我祖坟冒青烟入了学堂又能如何,论起文才还是人才,都比不过吴伦。”说着话他就重重地叹息一声。

“谁说不是呢!”黄书生继续刺激姜书生取乐:“姜兄你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就算进了学堂,只怕唐小姐也不会理睬你。哪像那吴伦,随时与唐小姐诗词唱和,佳人爱才子嘛。若论起诗词才情,我是比不过他的。

对了,其实,那天吴伦之所以作弄吴节那个傻子,估计是嫉妒了。那傻子也是傻人有傻福,居然是唐小姐名义上的未婚夫。哈哈,我说姜兄你也别生气,只要这婚约一天不解除,吴伦一天都过不塌实。”

姜书生:“说来也怪,吴节那傻子居然中了今年我县县试头名,真真让人不解。”

二人说着话,走上凉亭,就看到吴节正站着那里。

姜书生见自己同黄书生的谈话被吴节听到,吓得身体一颤。

黄书生看了吴节一眼,对姜书生笑道:“他就是一个傻子,听到了就听到了,你怕什么。咱们进书院吧,诗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被这二人藐视,吴节也懒得同这两个小人生气。

他摸了摸鼻子,轻轻一笑:没想到我那堂兄居然变成了我的情敌,真有意思。也不知道那唐宓小姐是何等的美人,等下诗会的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见着。

见时间已经差不多,再耽搁就赶不上午饭了。

吴节也跟着朝里面走去。



第二十章堂兄

吴节这次就是来打酱油的,至于诗会什么的,根本就没什么兴趣。诗词一物不过是文人之间唱和应酬,用来陶冶情操的,上了科场,考的可是八股时文。再说,自己又不会作这种东西,就算侥幸被招进书院,真要同那个莫名其妙钻出来的未婚妻见面,情形未免有些尴尬。

对他来说,眼前最要紧的是四月份的府试,哪里还有工夫再回学堂去受人约束。

可高知县如此热心地推荐自己进书院,若不来,面子上须不好看。

那么,且先应付着罢了。

所以,进了唐家的大花厅之后,他就悄悄地走到最偏僻的角落,默默等着开饭。

他不想惹事,事情却偏偏找到头上。

刚坐定,眼前的光线突然黯淡下来。

抬头一看,却是久违了的吴伦,自己的远房堂兄。

不得不承认,这小子长得相貌堂堂,很是儒雅。只不过,他眉宇之间的傲态看起来很让人讨厌。

吴伦眉毛一扬,也不施礼,问吴节:“你怎么来了,这里也是你来的地方?上次文会嫌丢人没丢够,我吴家的脸都被你丢尽了,回家去吧!”一副兄长教训小弟的模样。

黄、姜二生则跟在吴伦身后,一脸的嘲讽。

吴节一看到吴伦这大剌剌的模样,心中就有些不快。他也懒得理睬,反左右看了看,又指了指自己的脸,装出很惊讶的样子:“你是在说我吗?你来得,我怎么就来不得了,我可是接到唐家请柬的。再说了,什么人可以来,什么人不可以来,是你说了算?”

吴伦面色难看起来。当着众人的面,又不好发作,只低喝一声:“你给我老实呆着,别捣乱惹人笑话。”

吴节淡淡一笑:“你是我什么人?哦,倒忘记了,你是我的远房堂兄,怎么,想来教训我?实话告诉你,我也不想来这里,可惜,县尊大人一定要让我过来,唐家亲自写的请柬。我也是没有办法。你又不是唐家的人,还轮不到你来赶我。我倒是忘记了,堂兄你一直想进唐家,等你以后入了唐门,在来说这种话吧。做兄弟的倒是想劝你一句。男子汉大丈夫,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功名富贵人人都爱,自可在科场上一刀一枪拼来,走偏门不是读书人所为,反惹得别人笑话。”

将就吴伦的话回敬过去,吴节语含挖苦,其中意思暗指吴伦为了富贵痴缠唐家小姐。

旁边,有几个书生发出轻笑。

吴伦一张俊脸涨得通红,憋了半天才恨恨地低喝一声:“你这个傻子,我同你说这么多废话做什么,好自为之。”

说完话,拂袖而去。

不片刻,唐家老爷就陪着两个身着官服的中年人进来。

这二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来历,估计是成都府的官员吧,吴节才回四川没多长时间,也识不得。

其他本地士子都站起身来,连连施礼:“晚生拜见文同知老大人,拜见教授老大人。”

吴节这才知道来的是成都府同知文大人和府学教授。

文同知是六品命官,年纪不大,也就三十来岁,身穿青色官袍。他在这一行人中地位最高,又掌管一府的日常政务,就轻轻咳嗽一声,说了些宗之先生这次从云南回乡创办书院,是我成都府文教的一大盛事。我蜀中文化昌明,自古就出了杨子云,司马相如这样的大家。文章乃是千古大事,本官掌管一府文教,有推行礼仪,本官听闻此事心中欢喜,云云。

这中官话套话吴节自然没有兴趣听,一边自顾自地喝就吃东西,一边偷眼观察唐家的家长唐老爷。

说起来,他也是自己的准岳父。吴节先前听姜、黄二位书生说唐家小姐生得花容月貌,心中不觉有些好奇。古人的审美观和现代人有很大出入,古人心目中的美人,对现代人而言未必不是丑鬼。

就拿清朝来说吧。提起皇帝的老婆,一般人都会用“佳丽三千”来形容。可当吴节在网上看到所谓的大美人珍妃的照片之后,差一点吐了出来。

还有那个什么清朝第一名妓赛金花,准一个干瘪的小老太太。

从那时起,他对古人口中的美女抱有极高的警惕。

俗话说,女儿像父亲,从唐老爷身上就能看出那唐家小姐长得如何。

这一看,吴节叫了一声“乖乖”,然后又叫了一声好险。

这唐家老爷长得真是喜庆,圆团团矮胖子一个,好一个明朝版的曾志伟。

父亲如此,女儿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还好自己本就没打算娶唐宓,有将他们得罪到死,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文同知训完话后,就有士子上前问:“文大老爷,宗之先生怎么没有来?”

众人也觉得奇怪,按说这场诗会是为杨宗之选拔学生的,他这个当事人反看不到人影。

旁边,唐老爷有点尴尬:“各位,宗之先生长途跋涉,回川之后有点水土不服,就不过来了。”

旁边,成都府学教授摇头苦笑:“宗之先生真是名士风范啊!”

还是文同知豁达,一笑:“宗之先生乃是隐逸之士,喜静,不过来了,这里就由本官主持。如此,就不说废话了,不过是录取几个学生罢了。诗词一物,急切之间难有佳作,不如先出题目,也好让大家先做准备。”

听到要出题目,三百士子同时一凛,皆直起了身子。

文同知扫视众人一眼,然后淡淡道:“宗之先生说了,他这次从云南回乡,经贵州而三峡,再逆水而上蜀中。行路虽坚且难,然山河之壮美又岂是闭门不出的书生所能见识的?他的这第一题就以三峡、蜀道为题,以一个时辰为限。”

很快,就有两个唐家下人抬出一个诺大沙漏摆在花厅正中。

既然题目已经出来了,一众书生再没有心思吃饭,都皱眉苦思,希望能够搜刮枯肠写出好句子来。

只吴节依旧酒来即干,直吃得口滑。

不片刻,唐朝下人就来将酒席收了下去,又在每人面前摆上一张小几,上置文房四宝。

一时间,再没有说话,只墨锭在砚台里摩擦的声音。有无数支笔落到上好的夹江宣纸上,或快或慢,或沉重或轻灵。

有沉香在花厅里氤氲冉冉,空气中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香。

实在是喝太多酒,吴节只觉得脑袋发涨,眼皮也有些沉重,只想找个地方美美地睡上一觉。其实,在现代社会,他也是有半斤量的。可今天唐家酒宴的酒乃是上好的剑南烧春,入口醇厚,后劲悠长,不觉多喝了几口。又因为病体初愈,却是醉了。

醉倒在唐家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吴节只能强提起精神,有一口无一口地喝着邛莱花茶提神。

至于写诗,他才没那个兴趣呢!再说,他也不会写什么劳什子诗词,上次在县试考场上,那一首试贴诗就差点把他给憋死过去。如今若是强写,肯定会闹一个大笑话,还不如藏拙不写。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炉沉香燃尽。

再看厅堂正中的沙漏已经泻到尽头。

唐老爷看时间已经差不多,看了看文同知。

文同知点了点头,有云板声清脆响起。

唐老爷微笑着站起来:“时辰已到,请各位士子交卷吧。”



第二十一章得意的吴伦(求推荐票)

闻言,众人纷纷放下毛笔,捧着稿纸走上前恭敬地放在文大人、唐老爷和府学教授面前的桌上。

三人接拿起稿子,飞快地看起来,遇到不好的,就随手放到一边,碰到好的诗句,都面露笑容,夸赞两声。

受到夸奖的士子都是一脸得色,而卷子被扔到一边的书生们也不颓废,反正晚上还有一场比试。诗词一事,讲究的是灵感,没准到时候自己灵机一动,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句呢!

写诗做词比不复杂,只要读过几年书,知道平仄格律,任何人都能轻易凑出两句来。

所以,所有的人都是轻松地交流起心得。

三百多士子,就吴节一人不著一字。

唐老爷见大家的卷子都交上来,笑着站起来:“诗作好不好,我说了可不算,还得请文大人和教授大人来评判。各位若无事,可在此饮酒作乐,或者去书院的藏书阁里看书。”

正在这个时候,吴伦站起身来,长身一揖:“唐伯父,饮酒作乐或者去藏书阁读书又有何趣味,晚辈们不如都在这里等评定诗作等级之后,再来一个品酒论诗。”

“是啊,正该如何。”众生都是一阵叫好。

很显然,吴伦经常出入唐府,同唐家人相熟。

听他这么说,唐老爷也不生气,微笑着点了点头:“好,吴世侄,就依你所言。我这就请同知大人和教授大人评介。”

吴节心中暗道:饮酒作乐也没意思,这里的人自己也不认识,就算认识的也说不上话,还不如去藏书阁看书杀时间,最好能够找几册话本小说什么的。实在不行,在藏书阁里找个角落迷瞪一下也好。只要把这一个下午的光阴给打发了,吃过晚饭我就回家去。

今天一字没写,看吴伦的模样,好象对他所写的诗句很有信心的样子。我留着这里看他表扬和自我表扬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古人的晚饭都早,算起来估计还有三到四个小时。

抹了抹脸站起身来,正要离开,吴伦的目光一扫,落到他的身上:“节弟,你的诗稿还没有交呢,要不我请唐员外在等你片刻,也好看节弟你七步成诗的手段?”

听到这话,整个花厅的士子都同时看过来。连唐老爷也停下了脚步,看到吴节长得尖嘴猴腮,形容潦倒,眉毛顿时拧成一团,面色颇为不善。

吴节平静地笑了笑,好象没有丝毫羞愧的样子:“吴节才疏学浅,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哈哈,节弟,听人说你的痴病好些了,又考了我县县试的头名,为兄我还替你高兴呢。谁曾想,你依旧如此痴呆,为兄甚为心疼。如果你的病还没好,不妨在家静养,又何必到处乱跑,反叫人担心。”吴伦开心地大笑起来。

“哈哈,是啊,一个痴子,到处乱跑什么?”哄笑声中,有人就小声挖苦起来:“说来也怪,如此一个草包加呆子,怎么可能考第一。”

“这你就不知道了,据说县尊大人是怜惜吴呆子孤苦无依,这才格外开恩。县试也就是那样,考官让你中你就能中,大家都懂的。”

“慎言,慎言,县尊大人可不好议论的。不过,吴大傻子得了第一也就罢了,不过是知县的恩典。偏偏他还不识趣,以为自己摇身一变变成大才子,厚着脸皮钻到我们中间,还有半点自知之明吗?这回露馅了,交白卷了吧!”语气中充满幸灾乐祸。

“是啊,真是有辱斯文。堂堂诗会,文人雅集,本为我成都府一大人文盛事,却请了这么一个人过来,恰如一颗耗子屎,打坏一锅汤。”

还有人喊:“吴伦,吴公子,你是兄长,怎么不管管你家的傻弟弟?”

对于众人的嘲讽,吴节却不放在心上。他认为。眼前都是一群趋炎附势的腐儒,同他们生气毫无意义。再说,他对这个世界还有些格格不入,感觉这不过是一场梦境,好象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样,怎么也没办法代入进去。

恬淡地一笑,也懒得同他们回嘴,朝众人拱了拱手,径直走出了花厅。

背后传来众生的嘲笑:“怂了,怂了,果然是个没担待没血性的。”

“一个傻子,会有什么血性?”

看着吴节的背影,吴伦心中更是畅快:吴节啊吴节,你也有今天。想当初,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每次写信回来,都会摆出一副朝廷大官,族中长辈的臭脸,对我是一通教训。说什么我吴伦少年猖狂,生性轻佻。如今,呵呵,猖狂又怎么样,轻佻又怎么样,总好过生了一个傻儿子。

当年,吴伦读书的时候,还是吴节父亲出的学费。日常也经常寄钱回来接济吴伦父子,靠着吴节父亲这层关系,吴伦也算是考中了秀才功名。

后来,吴节父亲的官越做越大,吴伦也跟着面上有光,日常同人说话,也常将吴家出的这个大官挂在嘴边,好象如此一来,自己也是面上有光。

可惜吴节父亲死在兵变之中,又被朝廷抄了家,整个吴家的亲族也跟着面上无光。

这回吴伦不但再不提吴节父亲的名字,反竭力在别人面前把自己跟吴节父亲的关系摘开,说:“谁跟他是亲戚,天下间姓吴的人多了,我和他八杆子也打不到一块去。”

“什么,你说我是靠他考中的秀才。嘿嘿,考场之上人情关系可都不好用,还得靠一字一句的真功夫,难道我吴伦这十年寒窗是白废的?”

不过,吴节家学渊源,若真是个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将来未必靠着科举进入官场,表面上,这层堂兄弟关系还是要维持下去的。

如果他不是读书的料,鬼才理睬?

等到吴节回到新津县,吴伦特意举办了一个文会,让黄、姜等人去将吴节请来,想就近观察。

等吴节一到,吴伦这才发现这家伙不过是一个傻子,也谈不上任何前程。

于是,吴伦当场就翻了脸,对吴节是一通作弄,直到吴节失足掉进冰冷的江水之中。

“说起来,吴节父亲也算是我吴家的旁支,可就是因为做了大官,竟成了族长,对族中的人也是颐指气使。现在好了,你吴节傻子一个,而我吴伦已经得了秀才功名,凭我一身学问,将来中个举人自是不难。一旦我娶了唐家小姐,财雄势大,再谋个官职……哼哼,你不是官宦子弟吗?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废物,如果不想饿死,乖乖来拍我马屁,或许大哥我一高兴,还能赏你一口饭吃。”

“今日这个诗会意义重大,只要能进前十四名,做了宗之先生的学生,与宓儿照夕相对。以我的才学见识,还怕打动不了唐小姐的芳心吗?”

“什么前十四,呸,吴伦啊吴伦,难道你就这么没志气,要拿就拿第一,不如此如何能显出我的才华。对这次诗会我已经准备良久,光题目就猜了十几个,也预先做了不少诗词。也是我运气使然,竟然猜中了宗之先生的题目,哈哈,想不拿第一都难。”

实际上,文人诗会的题目也非常好猜。不外乎是写情写景,再扣上季节、天气和主人的心境,虽不中,亦不远。提前做他几首,到时候再动几个字,就成了。

想到得意处,吴伦几乎要笑出声来,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然后静侯佳音。

不出他所料,这第一场的比试,吴伦拿了第一。就两黄、姜二人,也挤进了前十四。

新津县的士子中,一口气中了三人,立即成为众人的焦点。

刚开始的时候,其他人还有些疑惑,等到唐老爷念出吴伦的诗句,又是一通评点,众人这才心服。

不得不说,吴伦的诗写得非常不错,颇有隋人风韵。

心悦诚服的同时,不少外县的读书人都走过来同吴伦攀谈交往,想认识这个成都府士林中的后起之秀。

后来还有一场比试。可不管怎么说,吴伦这首七言一出,已经确定他能够被宗之先生收录门墙。

至于刚才一字未写,出尽大丑的吴节,不过是其中一段花絮,一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