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枭风-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调宁国军回来,肯定是不行的,宁国军用空城计东击常州,一旦为衣锦军所知,必然恼羞成怒的出军攻唐,而且回防的宁国军刚历过大战,调回来也是疲惫之军,所以调令去了,他们也只会以本营为重。”万斌说道。

朱武默然点头,他当然知道调不回了已走的宁国军,就是没走,调令去了也未必好使,宁国军边防的空虚,根本是拖不得的,顶多能够调留了一万军,但要走了,那肯定是一去不回了。

“朱将军,你有多大把握,那些战俘能够不反水?”万斌担忧问道。

“若是不战,有十分把握,因为战俘军全是士兵,他们根本不知道江阴军与越国勾结之事,若是开战,那有可能会发生溃营。”朱武回答道。

万斌点头,毅然道:“好,拔营出军,我们主动去看看。”

朱武军礼应令,暗道正合我心,但他知道万斌的主动出军是正确的,主动出击,在军心上不容易落了下风,若是等敌人找上门来,那就气势弱了。

“大人,应该请了英王府军为好。”朱武又说道。

万斌迟疑一下点了头,他不愿与英王扯在一起,不过眼前却是需要了兵力去威慑,只能两害择轻。

※※※

江阴军中,张洪波伫立在帐外,望着远空若有所思,这几日真的是矛盾日子,张氏内部起了极大的分歧。

有的倾向投靠越国,有的激烈反对,而他是第三方,就是不愿叛投越国,但却激烈的要求去灭了吴城军,之后彻底的占有晋陵县,用行动武力迫了唐皇妥协。

但他的激进,却是支持甚少,被指责是陷张氏两面为敌的鲁莽行为,真的是可笑,张氏已然是在了两面为敌之中,却是一个个不知进取的窝在江阴县,如果有勇气打出去,占据了整个常州,那才能获取了更多的人力和财富资源。

张氏如今能够苟延残喘,那是当今的唐皇懦弱无能,不愿了妄兴战事,而越皇却是骄奢贪欢,也是不愿强军做个雄主,所以对张氏而言,正是占得常州的好时机,可恨张氏那些保守的老顽固,就是祖父江阴侯,也是雄心不再了,一心的指望太子日后庇荫张氏,真是老糊涂了。

张洪波无奈的怨愤,他虽然在张氏是将才翘首,但他在江阴军一直是个营将,而且他与团军主帅的叔父很是敌视,那个叔父长期有意打压他,谁与他亲近就整谁,弄的其他九个营将,见他话都不说,完全的孤立了他。

张氏不久矣,张洪波无奈恨思,他之前见到了陆天风的信使,对陆七的所求莫名其妙,但陆七的许诺,却是让他意识到,陆七在策划什么大事,他知道陆七的要求很可能会为张氏带来不利,但他是重恩的人,对陆七的守信名声也知之颇深,所以他迟疑一下就答应了,他的答应,有三分是源于对张氏掌权者的失望。

轰!轰!轰!轰……

江阴军的聚兵鼓响了,张洪波摇下头,他在军中多年,虽然是孤立,但外营也是有知心的将官,张氏很多将官都对现状不满,但象张洪波敢言驳上的,没有。

江阴军出动了,是一种被迫的出动,斥候回报,宁国军在袭灭了三万越国大军后,休整了一番,忽的向江阴方向前来,而且军中有英王的存在。

张氏的掌权者们慌了,之前的大战探报,让他们大为的意外,竟然会有数万的宁国军东击,一举灭了越国的三万大军,很多人都呆了,当时还有人大骂斥候乱言,结果是真的,这回没人骂了,立刻信了,因为是英王带了大军前来,而且张氏之前的坐山观虎斗,已然心亏有鬼。

坐山观虎斗,是张氏勉强达成的一致策略,但张洪波却是明白,那根本不是坐山观虎斗,而是变相的投降了越国,只是他人微言轻,只能默然由之,也对张氏长者,彻底的失望了。

江阴军近两万出发了,浩浩荡荡的去抵御进攻,面临了灭族的危机,江阴军上下完全的一心了,出动了所有的军力,包括了超编的暗军。

军中的张洪波,看着军甲齐整的张氏大军,心里很是苦涩,江阴侯虽然老了,但却是非常重视军队的素质,江阴军的披甲是齐全的,武器是精良的,战斗力是强大的,以张洪波自己的判断,两万江阴军,足以打的过三万边军,若是与四万京军对战,也是必胜无疑,京军就是一群见血都哆嗦的老爷兵。

英王得到江阴军出动的禀告,也是惊的脸一变,因为四万宁国军撤走半时了,他也无权去追调回来,他之前正与属官争执越国世子该如何处置的问题,因为宁国军走前,突然将俘虏的越国世子送了来,言众帅起了争功,最后无果,而且回防紧急不能耽搁,就送过来归了英王。

英王的长史力劝英王,说这功劳可要不得,说英王涉入常州战事,已是违规,若是带了俘虏世子回去京城,那必然会惹了莫大风波,可是英王司马,却是建议将俘虏功劳归为随护的京军,英王长史反对。

震惊的信息一来,不争了,但随着信使的下言,却又起了争执,信使言明了江阴军的出兵,可能是要去灭了吴城军,或是去对付了无锡县的宁国军,万斌建议英王调了府军与晋陵县的江阴牙军,去与吴城军合在一起震慑江阴军,言吴城军已收服战俘做了吴城中府勇,如今吴城军有了一万军的声势。

信使话一落,英王长史立刻建议英王退离常州,言英王无权调动江阴牙军,而且更不该置身危地,英王司马却是反驳,英王现在离开,那成什么了,最后英王一摆手,言去与吴城军合军,就是跑,也要见了江阴军进攻时再走,否则,他日后只会名声扫地。

第344章 常州大战10

英王府军开拔走了,陆七作为重伤号,理所当然的留下了,营军的大半由狄平领军带走了,只留下了陆七的探卫和伤兵们。

不久贵五叔回来了,告诉陆七张洪波答应了,陆七细问了一下,知道张洪波只是迟疑一下就答应了,另外王琴儿就在不远的战俘地,收服一万三千多的战俘,她想过来看望陆七。

陆七拒绝了,让贵五叔告诉王琴儿,公主府的人,那个也不许来见他,让王琴儿专心做事,另外让灰鹰现在就去太湖入伙,入伙成功后,打开一条能够运送越军战俘家人的水路,还有那个主帅战俘,如果能够收降最好,可优先救来他的亲人。

贵五叔一一应了,走时告诉陆七,周云奇是武进县令了,是十多天前获得的外放,如今正在配合中府使,用县令的地位,增加官押银契的可信度。

陆七听了意外,只觉是不是冥冥中有了命运的安排,周云奇任了武进县令,那简直是天助了他,那能够让公主府毫无阻力的,迅速在武进县域扎下强根军势,而宜兴县哪里失陷多年,根本就没有了唐国的官势,完全可以由了公主府先入为主的去扎根。

※※※

两军终于在江阴与晋陵县交界一带遇上,并且迅速摆开长达千米的对峙,英王在联军的中间,远观了江阴军之后,神情非常的吃惊,对面的江阴军不但队伍浩大,而且军容肃杀,武备齐整。

英王扭头又看了相邻的江阴牙军,不由得脸一寒,五千江阴牙军,不但军容混乱,一个个的武器也参差不齐,在那里身体乱动,恍如是在哆嗦畏怯,就是披甲也只是一半不到。

“怎么回事?江阴军那么多的军队,却是武备齐整的惊人,江阴牙军却是那么的不堪。”英王低声恼问。

“殿下,江阴牙军是朝廷给养的,朝廷的银子,都用到别处去了,而江阴军的武备,是盐利堆起来的,江阴张氏,可以通过江口出海,贩卖海盐。”英王长史低声回答。

“本王观过地图,江阴距离江口还有很远的,得经过越国的常熟县,难道越国和周国都不出水军击之吗?”英王置疑道。

“殿下有所不知,江阴张氏还有很强的五千水军,在江中和海上,都是称霸的。”英王长史无奈回答道。

英王怔住了,又听英王司马道:“江阴县域所出,是不可能养得了这么强的江阴军的,几乎都是靠了海上的得利。”

英王点头,道:“是本王寡闻了。”

这时朱武驭马出阵,至中喊道:“在下吴城军都虞侯,请问江阴张侯爷,为什么不告而大军欲出江阴?”

江阴军帅旗下,是一位银须金甲老将,听了喊话不由一皱眉,扭头问道:“斥候呢?”

很快,俩个将官过来了,恭敬的军礼后,江阴侯冷问道:“你们报宁国军来了,在哪呢?”

“回禀侯爷,宁国军和这些军队是都向江阴来了,可是宁国军突然回转,约三万大军急匆匆的向西去了,属下们飞骑来回报,可是我军已到这里了。”一个将官恭敬回答。

江阴侯扭头看向了前面,问道:“若是宁国军走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军队?”

“禀侯爷,是吴城军收了战俘,建立了七千多的吴城中府军,那是最精锐的一万狼风军归降的。”斥候回答道。

“什么?是狼风军归降?怎么可能?”江阴侯扭头怒目质疑。

“是呀,那能够刚成了战俘,就归降的。”左侧,一个中年将官附和。

“属下不敢乱报,真的是越国狼风军归降的,因为时间太短,无法混入战俘,只知道好像吴城公主府,给了狼风军战俘很大的利益。”将官回答。

江阴侯一怔,略思后,点头道:“是常州良田。”

中年将官一怔,忽的脸色不自然了,耳听江阴候冷道:“做了傻事,知道什么是吃亏了吧,宜兴万亩多的田契和宅契,换了五千银子,很值吗?”

中年将官苦笑道:“爹,还是先应了眼前吧,您看出击吗?”

“出个屁,这还看不出吗?是英王小儿要借机灭了江阴军,却不想宁国军突然被调归了宁国本地,应该是宁国军防线有危,所以英王小儿想退缩了。”江阴侯怒说道,竟然是个脾气暴的老人。

中年将官默然,江阴侯一驭马出去了,在阵前大声道:“你回去,请英王殿下说话。”

朱武一怔,默然驭马回去了,如今引军对峙已成,下面怎么发展都不重要了,他也不惧一战,战俘军的动员工作已然做了,就是一句话,江阴军见越军与唐军的战斗结束了,就出兵要摘果子了。

也告诉了吴城中府军,都打起了精神,吓退江阴军,所以,原本是越国狼风军的吴城中府军,个个的目露凶光,他们来时重获了兵甲,所以七千多人军容肃杀整饬,气势丝毫不逊江阴军。

吴城中府勇在唐军的这边军阵中,异常的引人注目,所以江阴侯看了后,基本上就不想战了,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江阴军经不起损失,人老了,心态已然趋于保守,自觉战了又能如何,江阴军不可能与一国之力抗衡。

英王被点了名,他迟疑一下就要驭马出去,不想英王长史滚了下马,扑抓了英王马缰,死也不肯让英王出去,英王又恼又气,低声呵斥放开,因为几千双眼睛在看哪,他年少气盛不想被人轻视。

最后,英王长史竟然转身跑了出去,在阵前昂然一立,拱礼道:“张侯爷,下官是臣,侯爷也是臣,侯爷有话请讲。”

江阴侯冷视着英王长史,突怒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乱言,英王殿下不是臣,难道是大唐储君吗?”

英王长史惊的退了一步,竟然呐呐的不能再言,英王一看驭马出阵,看着江阴侯,拱礼道:“属臣失礼,请张侯爷见谅,不知侯爷见本王,有什么要说?”

江阴侯看着英气勃勃的少年王爷,不由心下暗叹,事实上,他不喜欢那个太子外孙,也不喜欢当今的唐皇女婿,尤其是太子,在他眼中,实在缺乏为人主的智慧和果敢,这个英王若是太子,倒是唐国未来之幸,但他不可能支持了英王上位。

“老臣见过英王殿下。”江阴侯在马上竟然恭敬礼拜。

英王一怔,拱礼道:“张侯爷有礼。”

“英王殿下,老臣听说越国入侵,故率军去抵御。”江阴侯解释道。

江阴侯自有他老谋深算的想法,就算江阴军是坐山观虎斗了,就算他有了叛投越国的变相事实,可他没有攻唐的事实,所以他堂而皇之的说去抵御,只要英王不指责他,那日后朝廷就不能罪责。

而且江阴侯很了解那个女婿,只要江阴军保持现状,不公开反唐,那唐皇就不愿兴兵讨伐,其实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唐皇需要江阴军做盐商,江阴军的贩盐,解决了唐国很大的食盐缺口,让唐国的盐价能够低了很多,否则,唐国就得费银子的买盐。

其实江阴军有能力夺回了武进县和宜兴县,但在江阴侯的心里,不愿去为唐国损兵耗财,也不想陷入了两国的前后夹击中,所以就想要了江阴县老巢,故意让唐国和越国能够直接交锋,但张洪波不会理解,他觉得应该占有整个常州,才能拓展了张氏的生存力量。

英王看着江阴侯,他对这位老人家的厚颜很无语,明知道那边都打完了,还能够说出是去抵御敌国,真是受教了。

“原来江阴军是想去御敌,那是本王误会了,如今敌军已退,请张侯爷回吧。”英王忍着恶心,也说出了厚颜话。

“哦,好,老臣告退。”江阴侯对戏的说道,之后下令回军。

第345章 尾声

看着离去的江阴军,英王真想唾一口,骂一句老不要脸的,不过心里也松了口气,他和江阴侯,都没有识破是被人摆布了,英王是知道江阴军坐山观虎斗的事实,所以认为江阴军在宁国大军一退后,胆敢了出兵造反,至于江阴军为什么退了,那当然是这边拥有的兵量不逊了江阴军。

而江阴侯却是认为,英王小儿是想借了五六万的大军,攻灭了江阴军,原因自然是想断了太子的支持,却不想宁国军突然被调走,使得英王小儿借军杀人的计划搁浅,所以只能退缩了。

就在江阴军退去片刻,吴城军这边也退时,忽然圣旨到了,英王听过了圣旨大喜,这迟来的圣旨,竟然是命令常州附近的军力,赶去常州支援战事,并且在常州的军力,皆归于宁国军节度副使节制。

英王当然欢喜了,这圣旨的内容,等于解了他不该进入常州的罪过,而且大战刚刚结束不久,完全可以说是接到圣旨才入常州参战的。

英王司马也欢喜,建议英王上书报捷,当然也得知会吴城军和宁国军主帅,上书提了英王和京军参战的事实,英王长史觉得不妥,可是他之前被江阴侯问了哑口,却是无颜多说。

英王也兴奋,真的写了报捷呈文,常州大捷可是难得的军功资历,于是英王的上书写是非常详细,他不知道宁国三个团军是受陆七指使埋伏的,而是写成了唐皇的先见之明,才使得越军的迂回袭击反受其害。

也写了如何率军追击越军的主帅信王世子,最终被护卫京军拿获,反正宁国军已经言明给他了,又写了壮观的数万大军的战况,尤其说了陆七,言陆七勇悍的深入越军厮杀,意图去斩帅夺旗,不想却被越军箭雨狂攻,失利的身中十几箭落马,却是依旧奋战中被属军救回,其身箭伤颇重,几近丧命。

最后,英王写了江阴军的事情,自然也说了吴城军收服战俘成军之事,言江阴军在大战后才出军,等等一系列的细节,言辞自然是对江阴军很不利。

英王兴奋的加油添醋写回忆录,英王司马却是去吴城军和宁国军拜访,直言请在上书中写入英王,言英王确实参加了常州战事,两军主帅答应了。

英王司马的行为当然是为了野心,他想让英王成为了太子,所以极力希望英王能够多多的表现,而英王长史却是担心会惹了祸事,尤其当今唐皇忌武,如果英王这么张扬的亲近诸军,追求军功威望,只怕会引来了唐皇的降罪。

“常州大捷,常州大捷,越国集结三万大军入袭晋陵县,不想被陛下暗调的四万宁国大军,吴城军和英王府军迎头夹击,予以全灭,宁国军乘胜进击,收复了武进县,宜兴县和无锡县,兵锋直指常熟县,威迫苏州治。”

“常州战前,英王奉旨率军入常州助战,亲临战前坐镇,使得军心振奋,将士勇悍用命,护卫英王的京军也被英王强令离开出击,战果累累,擒获了越军主帅信王世子。”

“身为英王府军营将的吴城驸马陆天风,悍勇冲锋入敌军,却被敌军重弓箭雨所阻,身中十几箭落马,几近丧命。”

“吴城公主府为应对战俘危机,防止宁国大军回防后战俘造反,用其在常州之良田官押为银契,送给战俘所有,使得战俘附属于吴城军,号吴城中府勇,留于常州屯田恢复鱼米之乡。”

“天哪,常州收复了,吴城公主府可是大发了国难财啦。”

“既然是国难财,那你怎么不去常州买了失陷田契。”

“我看公主府是知道了唐国会调了大军东击,要不怎么可能买了失陷田地。”

“越国三万大军是突然集结的,公主府在大战十几日前就在常州大量买田了,因为常州的田地和宅契非常廉价,公主府是想在常州发展财力,才会冒危的大量买田。”

“宁国军大军东击之事,事实上皇帝陛下,事先只调了一万大军驻扎金坛县备用,谁也不知道越国会集结了三万大军要突袭晋陵县,是驻扎在金坛的一万宁国军,使了斥候入常州监视越军,那是边防军队的常识,却是发现了越军的异动,立刻飞骑了宁国军行军司马杨将军,杨将军接报后,一面向陛下送信请旨,一面冒危的使了空城计,调了边防大军东击,出其不意的大败了三万越军。”

“宁国大军用的是空城计东击,所以战胜后就疾返回了本军防地,听说衣锦军受了空城计愚弄,恼羞成怒的出军与宁国军干上了,陛下还调了康化军一万去了宁国军,因为宁国军有一万五千留在了无锡县,正与越国的中吴军战着呢。”

“现在常州是大捷了,可是危机还在,主要是战俘和江阴军,听说……所以战俘一旦反水,那前方的一万五千宁国军就完了,继而观望的江阴军就会投降越国,那时越国就能够挥军十万直扑京城。”

“事实上,若不是杨将军果断空城计东击,那三万越军灭了吴城军和占了晋陵县之后,就会与江阴军合军,再加上更多的中吴军,还是会合军十万直扑江宁,若是杨将军候旨出军,等圣旨到手时,越军已经到了我们眼皮下,那就是所谓兵贵神速的战机,错过了就会胜败颠倒。”

“那个官押银契。”

“哦,这招可够绝的,用官押银契代替了指定田地给予,如果人跑了,公主府还能收回了田地。”

“只给了什么官押银契,以后公主府若是赖账,应该也能拿回了田地的。”

“你白痴呀,那是几万兵都得到了的官押银契,公主府岂敢了赖账,赖账的后果,只怕会引发了几万大军的兵变。”

京城乃至周边,常州大捷引发了极大的轰动,纷纷的议论分析,只是陆七还不知道,京城的舆论已然有人在故意主导,而下令之人是辛琴儿(为免牵扯之患,她向小馥请求还为辛氏)。

执行者,贵五叔的黑道兄弟,那个贵五叔留了后路的京城黑势力,在公主府崛起后,自然成了公主府的隐形势力,而且借威的渐成一方龙头。

陆七是很擅于治军,也擅于与军事相关的谋划,但在执政上还是个生手,更不擅长掌控舆论走向,也可以说,在心里没有重视舆论的概念,但是舆论却是无形的杀人刀,能够让人升天如圣人,也能够让人成为卑鄙无耻的代名词。

辛琴儿以前在周府,就是个擅长弄权玩策的女强者,尤其在风闻的手段上,更是能够损人于无形之中,辛琴儿也最擅长理顺和利用所有的细节力量。

她人在常州,却是敏感的知道,朝廷的那些大官,必然会就常州之事,找出所谓的错处予以攻击,所以,她先在舆论上引导了常州之战的始末,让京城的人先入为主的有了判断,有了合理的舆论存在,就等于封了很多,庙堂大人们能够挑错的机会。

例如杨鲲调兵之事,舆论上已然阐明了不及时东击的后果,庙堂上的大人们在知道京城舆论之后,绝不敢提说那是乱用军权,胆大妄为,目无皇帝,贪功心切,等等一堆脏水,说了只能让人指责无知,迂腐,别有用心。

京城的舆论纷纷,庙堂上也是起了风波,就杨鲲擅自冒危调兵一事,没人敢说了不对,若是指责,就会有了一种嫌疑,你难道想让越军进击京城?你难道不知道是京城更重要?没人指责杨鲲,但也没有人说杨鲲做的对,就是直接不提了。

第346章 老臣之忧

庙堂风波主要是战俘成为吴城中府勇的争议,由万斌和英王的上书为基本,大人们展开了辩论,首先户部侍郎左大人指责官押银契之事,侵犯了朝廷户部之权。

吏部侍郎萧知礼反驳,说官押银契是公主府的为国之举,如果户部觉得不对,那可以拿出银子买了那些官押银契,公主府的常州田地,全是合法买得的,户部也只能合法的,依了赏功标银的多少,去将士的手中买得归为了国有。

户部侍郎恼的指责吏部侍郎乱批什么中府使,吏部侍郎反驳公主府中府使是流官,吏部有权批置,而且吴城中府使的置立,只是便宜管理公主府京城外的产业,吴城中府使在常州,也只是为了唐国,配合吴城军收降了战俘,并没有成为中府勇的统军者。

户部侍郎无语,之后兵部侍郎又说既然中府勇是屯田事实,那朝廷应该置任了屯田使,吏部侍郎反驳,说中府勇的田地本就是吴城公主府的,公主令或中府使就是管理公主府家业的官吏,朝廷使人职任屯田使那算什么,难道荣国公府的产业,也应该由朝廷任官去接管了,兵部侍郎荣大人气的脸一寒。

接着又提出两万中府勇应该另置团练使统军,不应该附属于吴城军,这个议题却是遭了右相反驳,言两万降卒极不稳定,一旦独立成军的使人去统领,或是拆分归属外军,必然敏感的引发兵变,目前对那些降卒只能怀柔,只能利用的牵制了江阴军。

右相又建议中府使的官职纳入品阶,同团练使官阶,就让如今的吴城中府使统领了中府勇,还附属于吴城军节制,理由是公主府赐田给了降卒,在心理上不易出现敌视,若是换了朝廷的人去统领降卒,很容易引发了激变。

唐皇略思后,同意了右相的建议,定下了对降卒怀柔的主要策略,一场不长的争议落幕,主要是常州之事,让这些大人们,竟然很难挑出什么大不妥,公主府是私用了官押银契,可那是自掏腰包的为国之举,关键是,公主府的常州之地,是合法买得的。

出了排云阁,右相与吏部尚书又是同行,徐大人问道:“右相大人怎么会建议了中府使统军?”

“那是无奈之举,只是在尽力避免了以后的危机。”右相无奈道。

“大人怎么会这么说呢?”徐大人不解讶道。

右相看了他一眼,道:“我本来是想荐陆天风为统军的,但陛下不会答应。”

“陆天风?陆天风不合适的,他若掌了重兵,可能日后会有了祸患。”徐大人摇头道。

右相摇头笑了,道:“你错了,真正的祸患是在吴城军中。”

“请右相明言。”徐大人讶问道。

右相看他,道:“你认为吴城中府勇的建立,与陆天风有关吗?”

徐大人一怔,想了一下道:“应该无直接的关系,英王上书言,陆天风一直在英王府军中战斗。”

右相点头,道:“是应该关系不大,所以,能够建立中府勇的人,在吴城军中,而又能够让公主府女官配合收降战俘的,只有吴城军的都虞侯朱武,事实上,是朱武策划建立了中府勇,也是朱武在战俘中提任了将官,你说,日后谁能够号令了中府勇,可能是陆天风吗?”

徐大人惊怔的看了右相,道:“右相所言的朱武,是陆天风的至交战友的。”

“若不是至交战友,你认为公主府女官会配合朱武行事吗?你和陛下只知道盯着陆天风,可是盯着陆天风有用吗?陆天风根本没有见过降卒,他日后有什么能力号令了中府勇,在指望那个朱武会效忠陆天风吗?在指望朱武会顾忌了陆天风的生死,而不敢拥兵自重吗?”右相冷声说道。

徐大人明白点头,问道:“那大人为何不禀明了陛下?”

“我敢禀明吗?陛下的治军手段,就只有换将或分权掣肘,我一言明,陛下就算不换了朱武,也必会让万斌激烈的去与朱武争权,而朱武却是能够让中府勇稳定的关键人物,万斌若是强行去主导中府勇,中府勇必然敏感的觉得会有不利降临,后果就是反水,若是真的反水了,那老夫就成了常州惨败的罪魁祸首。”右相有些忿怨的说道。

徐大人明白点头,右相又道:“让公主府女官成了中府勇的主官,就是为了能够牵制朱武对中府勇的掌控,不过中府使毕竟是女人,天然就不易让军心敬服,只能是无奈的荐任,所以陆天风是最适合的,陆天风若是统领了中府勇,朱武在军心上根本是争不过的。”

“陆天风是适合,可是中府勇本就是被公主府赐田,若是再由陆天风统领,只怕就是第二个江阴军了。”徐大人说道。

“就是成了第二个江阴军,祸患也比朱武掌军要小,陆天风的名声非常守信重亲,若是陆天风的娘亲和兄长在了京城,那就掐住了陆天风的命门。朱武是什么人?能够借机耍手段拥军的人物,其心就是个枭雄,那种人你就是抓了他老娘,他也能够做了刘邦。”右相也不忌讳的出口就言。

徐大人神情凝重点头,右相又道:“常州之事,你我都不要多言,多言不仅会让陛下做了错事,还会让我们身败名裂,那个朱武想成气候,还早,等常州局势真的稳定了,再分化了中府勇。”

徐大人点头,道:“其实,应该增军常州的,在无锡县的唐军才一万五千,而中吴军估计得有五万。”

“增军谈何容易,大军一动钱粮就会巨耗,实际上,陛下对常州大捷是不欢喜的,陛下就想着边防无战就好。”右相无奈道。

“陛下也是没有办法,缺的就是银子,一起了战事,军用要银子,赏功要银子,抚恤要银子,这一次的常州大战,是多亏了公主府给予了军耗,否则,朝廷难有银子善后的,不能善后,就会军心怨恨,就会大损了朝廷的威信。”徐大人苦笑说道。

右相神情沉重点头,淡然道:“不说烦心事了,你我喝一口去,偷偷闲。”

※※※

众臣走后,唐皇本来淡然的脸,变向了烦恶疲态,他伸手取了茶碗,低头品了一口后,夏大人伸手接了放回了原处。

“大班,你觉得公主府买田蹊跷吗?”唐皇问道。

“回陛下,应该是赶巧了,据回报,公主府早就有心在常州发展财力,那个中府使去了后,立刻买了很多的晋陵县产业,后来又借债的接着买常州田地,奴婢觉得,就算那个中府使知道了陛下调一万大军在金坛,也不会知道越国会集结了三万大军,那个中府使就是在赌,因为几千两的银子,却是能够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