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东唐再续-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嗣昭本不大相信,但他也知道李曜说话从不无的放矢,当下便奇道:“哦,居然有三个理由?你且说来让愚兄听听。”
李曜便道:“正要请二位兄长指点。这第一点,在于赫连铎本来。吐谷浑部历经颠沛流离之苦,被吐蕃一路往北赶,若非大唐收留,只怕早已灭绝,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栖身之地,却因为赫连铎败于大王而丢掉,吐谷浑人是不是还认可赫连铎这个首领,如今都还难说得很。其二,吐谷浑人丢掉云州,就丢掉了与我大唐汉人进行交易的场所,这对于已经习惯与汉人交易换取物资维持生计的吐谷浑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他们会格外的期望回到先前那种状况,这便使某有可趁之机。其三,吐谷浑人年中败北,物资被夺甚多,如今已近年底,他们手头的马匹牛羊找不到地方卖掉,我大唐的各种物资他们也买不到,尤其是盐巴、石炭、木炭等物,一旦准备不及时,这个冬天他们没法过去,损失必然巨大。一旦某以此诱之,别说赫连铎,就是佛祖(吐谷浑信佛者众多)亲来,他们也还得乖乖上钩。”
第120章 求见大王
李曜的话一说完,李嗣昭便沉吟起来,思索片刻才道:“正阳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这其中还须考虑大王的态度,若是大王对吐谷浑部杀心已起,只怕正阳这想法要付诸实践,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李存孝也点点头,对李嗣昭的话表示赞同:“不错,纵使正阳你有自己的考虑,也有把握控制住那些吐谷浑骑兵,也须得先知晓大王的态度。唯有征求到大王的同意,这件事才能去做,否则……愚兄建议你还是另谋他路。”
李曜点头称是:“二位兄长提醒得是,此事自然要先经过大王允许,才好去做。今日天色已晚,不好再打搅大王休息,某明日一早便来请示大王,求大王应允。”
话说到这般地步,李存孝与李嗣昭二人只是李曜的朋友、兄弟,并非他的直属上司,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当下点头表示认可。此时时候不早,三人既然计议已定,自然就分道扬镳,各自回府。
却说李曜与李存孝、李嗣昭二人一分开,憨娃儿便在一旁问道:“郎君要招募吐谷浑人进俺们飞腾军么?”
李曜刚点了点头,忽然觉得奇怪,转头问道:“怎么,你也觉得有什么不妥?”
憨娃儿摇了摇头:“没有。”
“那你为何忽然一问?”
憨娃儿道:“俺只是觉得,俺们才刚刚跟他们打过仗,还把他们唯一的一座城都占了,这么大的仇,他们能应征吗?”
李曜笑了起来,道:“不错嘛,还知道思考了,有进步。不过憨娃儿,你今天记住一句话:世界上的任何仇恨,都不及生存下去来得要紧,如果有人把仇恨看得比生存还要重要,这个人就已经疯了,这样的人或许有些可怕,但永远不成气候。”
憨娃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李曜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一时想不明白不要紧,多想想,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嗯,郎君要俺琢磨,俺一定会仔细琢磨,总要想明白的。”憨娃儿一本正经地回答。
李曜哈哈一笑,一夹马腹,纵马而去。
待他回到子安别院,刚刚翻身下马,门子便跑来道:“军使总算回来了,王家……郎君送来一车美酒,还留了封书信给军使呢。”
李曜一愣,奇道:“燕然给某送酒?书信在哪,拿来某看。”
那门子连忙摸出一方精致的紫檀雕花木匣递给李曜。
李曜心道:“到底是千年世家,连写封信都得搭上一方价值不菲的紫檀木匣,却不知燕然忽然给我送酒是什么意思。”
他接过木匣,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只是一封书信——或者说便笺更准确。
李曜拿起便笺一看,却见上面王笉的字迹清秀俊美,居然也是李曜最熟悉的王右军笔风,不禁一笑。细细一看,上面写道:“识君年余,未知兄长海量,不周为甚,惭愧惶恐。今奉德宗朝御赐美酒一车以飨兄长,唯望不弃。谨拜。”
李曜看了,顿时哭笑不得,敢情是刚才跟兄弟们拼酒之事被王笉知道,偏偏他只知道自己酒量大,却不知道自己并不好酒,想到认识许久,却没在美酒上满足自己的胃口,所以“亡羊补牢”送来一车德宗时期赐给王家的美酒。
不过想归想,李曜还是觉得格外感动,当下道:“待会儿某修书一封予你,你明日一早安排人去一趟王家大院将某之书信送到王郎君手中。”
能在王家子安别院做门子的人,迎来送往、接待应酬的本事自然不必说,当下便道:“军使放心,某明日一早便亲自去跑一趟。王家大院那边某熟悉得很,保证交到王郎君手中,不经过任何人。”
李曜笑着点点头,对憨娃儿道:“走吧。”
憨娃儿牵过马缰,应了一声,跟李曜进了别院。
…………………………………………………………………………………………………………
第二日一早,李曜果然早早地去了节帅王府。他去的时候,李克用还在后院过早,听说他来拜见,李克用倒也毫不见怪,直接命人将他带到后院。
李克用对女色并无格外爱好,昨夜看来又是睡在正室刘夫人处,这时过早,也就在刘夫人的院子里。
刘夫人千好万好,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子嗣,但似乎也正因为没有子嗣,李克用怕她平日孤独,来她这里的时候,倒是最多的。
李曜进来的时候,李克用正在吃一只烤羊腿,而刘夫人则早已用完,正在一边为丈夫调羹汤。
“儿见过大王、夫人。”
李克用放下羊腿,摆手道:“既然是儿,又是私下拜见,称呼父亲和阿娘便是。”
李曜早已习惯这个时代的某些风俗,当下从善如流,再次拱手拜见道:“是,儿存曜,见过父亲、阿娘。”
李克用这才嗯了一声,说道:“坐吧。”
李曜微微躬身,在一边席上坐好。
刘夫人见丈夫又开始吃羊腿去了,便微笑道:“正阳来得正好,昨日廷鸾出外行猎,射了一头雪蹄黄羊,听说特别滋补,便献到为娘这儿来。为娘是个女人家,哪里吃得下许多,偏生这物什只有新鲜的才好,倘是风干,就失了效用。你瞧,若不是大王来了,还不知道要糟蹋多少,如今还有半边,你也用上一些,莫要浪费了。”
李曜忙道:“阿娘,儿来之前,已然用过早膳了。”
刘夫人嗔道:“说的甚话,小小年纪,正长身子呢,多吃些何妨?来人,给正阳一只雪蹄黄羊腿。”
李曜见推辞不得,只好再三谢过,微微犹豫了一下,也学李克用一样,毫不顾忌地大口大口啃了起来。李克用独目一瞥,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刘夫人又问道:“正阳,听说你与太原王氏交从甚密,大王原本打算为你说一门王家的亲事,却不料你居然不肯,为娘可就不明白了,这王氏门第之高你也是知道的,平日里你也聪明过人,可为何就偏偏在这件事上犯了糊涂呢?”
李曜并没料到刘夫人会问到这件事,不过她既然问了,李曜也不犯怵,当下便微微笑道:“功业未成,纵然王氏看在大王的面上,愿意嫁儿一女,儿自己却该如何自处?不如趁着年岁还不算大,多为大王驱驰奔走,早些立下大功,也好有个张本,去王家提亲,也多一些底气,免得日后受气。”
刘夫人也没料到李曜会说出这么一个理由,当下一怔,继而还是摇头:“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似王家这等名门,之所以家中女子为天下所向往,便是因为家教严格,处事得宜。她若是不嫁你,自然清高尊贵得很,可若是嫁给了你,就一定处处为你着想,全心全意为你操持,尽到妻子本分,哪里会给你什么气受?你这是小孩子家的心思,大可不必去想。”
李曜仍是摇头,正色道:“儿或许是有些不知道名门世家的家教如何严格,但儿总以为,男儿才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妻子再如何有能耐,若是盖过了丈夫,或者总想着要盖过丈夫,只怕非但不是好事,多半还要坏事。譬如阿娘您,您本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当年在上源驿之时,大王一旦不在,您便可以底定军心,一切行止,均是无可挑剔。但只要大王人在,您却从不对军务政务说半句多话,可见您也清楚个中道理。儿年纪虽小,也曾见过不少人家,但凡一家富裕安康的,外人都会说这家人男人有本事,女人会打理;而一家人穷困潦倒的,外人则都只说男人没本事,鲜有人提到女人如何。可见一家之兴旺,首在男子。因如是故,儿以为若无大功业,不足娶王氏女。”
刘夫人还没说话,李克用已然猛一击掌,大声喝彩:“说得好!”
他放下基本上已经啃光的羊腿,大声道:“正阳这番话,算是说到某心里去了!天下本是男儿的天下,女人家只要为男儿料理日常俗务,使男儿得以安心做事,就是最大的功劳!说得好,说得好!”
李曜听了这番话,心中顿时苦笑:“尼玛,我不是这个意思啊……我明明是说,这个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和对女人的要求本身就是不同的,如果丈夫混得还不如妻子,这一家多半是要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端来的。可我什么时候说女人只要为男人料理‘日常俗务’就是最大的功劳了?您老人家要是生在二十一世纪,还不得叫女权主义者喷死?她们可是连裸…胸权都要争一争的啊,有些甚至还大张旗鼓地游行示威说要站着尿……尼玛,阿弥陀佛,菩萨保佑她们站着不会尿到裤子上。”
刘夫人笑了一笑,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只是点了点头,却不再说话,看起来倒也没有生气的意思,倒是有些像默认了。
李克用这时也懒得再吃了,随意招了下手,早有一名侍女送上干净帕子给他擦嘴,又有另一名侍女送来水盆给他净手。一切完毕之后,李克用才发现李曜居然也将羊腿啃了个干净,并且也净手擦嘴完毕了。
李克用哈哈一笑:“你这孩子,还说不吃,吃得不是挺快的么?”
李曜心道:“东西是很好吃,可我要不是跟着你一起吃完,莫非还要你吃完之后再等我?哪个下属伺候领导的时候敢这么干,他一定混不出什么名堂……可是我要是不吃完,刘夫人那儿岂不是又有可能嫌我浪费?我刚才那段话是让你开心了,刘夫人可不一定开心,我要是再出什么事,天知道她会怎么想,女人的心思,岂是那么好猜的?”
想归想,李曜嘴里回答却不稍慢:“不敢叫大王久等,不敢拂阿娘心意。”
李克用微微一愣,点了点头,轻叹道:“若河东人人都如正阳,某何惧朱温、李匡威等蝇营狗苟之辈!”
李曜见李克用的话头已经开始转到正事上来,便道:“大王,儿今日来,是有一事相求。”
李克用点点头:“说来听听。”
李曜道:“儿麾下飞腾军乃是骑兵,如今沙陀三部与五院诸部人手紧张,而河东汉儿长于骑术者虽然不能算少,却一时难以征募,偏生李匡威与王镕已然勾结在一起,兴兵在即,儿若不尽快补齐人马,操练一番,只怕出兵之时于大局无补……”
李克用面色如常,问道:“那么你打算如何?”
李曜并不迟疑,正色道:“儿想请大王开恩,准儿招募吐谷浑部流民。”
李克用独目中精芒一闪,看着李曜:“吐谷浑部?”
“是,吐谷浑部。”李曜的目光毫不退缩。
李克用深吸一口气,微微闭上眼睛,问道:“理由何在?”
李曜便道:“儿有三个理由……”说着,便将昨日说给李存孝和李嗣昭听的三个理由复述一遍给李克用听。
听完李曜的话,李克用良久不曾出声,刘夫人在一旁朝侍女们招招手,让他们撤去食案,然后在一边对李克用道:“大王与正阳商议正事,妾身且去看看给诸位妹妹的雪蹄黄羊羹熬得怎样了。”
李克用依旧闭着眼睛,只是微微点头。刘夫人起身出门,到李曜身边时,朝他微微点头。
刘夫人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李曜却知道,这件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李曜清楚,刘夫人知李克用最深,李克用对吐谷浑部的态度如何,刘夫人不可能不知道,她既然悄悄示意,想来应该是有相当把握的。
再说,就李曜自己从史书中的了解来看,李克用对吐谷浑部本身也并没有多少赶尽杀绝的意思,甚至对赫连铎这个抢夺了他云州老巢的“罪魁祸首”,李克用在历史上也并没有赶尽杀绝,据说在最后一次彻底击败赫连铎之后,李克用看到那个苍老的对手,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对自己磕了几个头,便挥手让他离去了。
对于李克用来说,杀一个已经没有威胁的人,不是他的风格。同样的,如果过去的对手在现在已然有了被自己利用的机会,李克用也不会不敢去用。
李曜相信,李克用有这样的气魄。
果不其然,良久之后,李克用开口道:“你既然有此把握,那就放手去做吧,对于征募吐谷浑骑兵是对是错,某只看结果,不问手段。”
…………………………………………………………………………………………………………
PS:已经回到长沙,但八点半才开始有空码字,今天先更四千。明天作为恢复快速更新的恢复期,无风会争取但不保证有万字以上更新。
第121章 亲娘杀子
时已初冬,落木萧萧。
辰时刚过,忽然下起雨来,起先还只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到得巳时二刻,竟然下城了瓢泼大雨。
雨势一大,冬风越发清寒入骨,路上的行人早已各自找地方避雨去了,街道两旁的各种小店屋檐下挤满了避雨的行人。一时间,太原城这座繁华的大唐北都,似乎也冻得瑟缩起来。
节帅王府原本紧闭的大门却在这时忽然打开,一辆华贵的马车从王府驶出,朝着城东方向不疾不徐地驶去。车轮滚过青石板街,淡淡的痕迹立刻被雨水洗去,一如昨日的一切被今日覆盖,终将消失无踪,唯余记忆。
“那马车,华贵若此,莫不是节帅大王的车驾?”
“胡说八道,节帅大王何等人也,出门岂止这么区区一辆马车,难道大王还能寒酸到连个护卫牙兵也没有么?”
“可那马车上的雕花,乃是螭龙,若非大王的马车,遍观河东,谁敢僭越?”
“这个……没准是大王的车夫偷偷驾车出来招摇,你知道,这种事可不是不可能。”
“某看不像。”
“要招摇的话,何必选在这等雨天?再说,大王的马车肯定有人查看,而且绝对不止一人,这等雨天驾车出来,若是损了车……区区车夫,担待得起吗?”
“哦……也是,那没准是大王送人回府吧,譬如盖左仆射,大王不是经常派车送他?”
“某这小店开张甚早,今日左仆射未曾来大王府上,若说大王要送谁,那只怕是送李飞腾了,今个就只有李飞腾一大早就来了大王府上。”
“可是南败张浚,北定赫连,西破拓跋的李正阳李飞腾?”
“可不就是,还能有哪个李飞腾?”
“难怪,难怪。李飞腾身为大王螟蛉,却能被大王以郡王车驾载送而归,看来在大王心目中地位甚是特别啊。”
“那是,人家李飞腾来大王麾下不过年余,从出任掌军械监到如今被大王准许扩飞腾军至一千五百,地位那是蹭蹭蹭地往上奔,拦都拦不住哇!某有一堂兄,乃在盖左仆射家中做事,听他说,盖左仆射如今身子不比以往强健了,有一次夜里处置公务之后全身酸痛,曾经叹道:‘吾若归去,唯李正阳可继。’你们说,盖左仆射在我河东,几乎是总揽政务,他既然这般看重李飞腾,岂能不在大王面前美言?而李飞腾之表现也足够出彩,实为出外可以为将,守内可以为相之大才,加上年岁又轻,大王焉能不多多拔擢,以为将来辅佐衙内之重臣?”
“衙内都还没定下来,辅佐衙内这话,未免为时尚早吧?”
“那可未必,衙内不管定没定,总有个范围,如今看来,不是李落落,就是李廷鸾,既然总是大王的儿子,那先在养子里面挑几个既忠心又有本事的出来,作为将来的辅政之臣,岂非理所当然?”
“你又怎知将来的衙内不是李落落就是李廷鸾?他二人比之李存孝、李存信等人,无论资历还是威望,都差了七八里路!若是他们二人选一人为衙内,大王诸多义子难道心服?此乃取乱之道!”
“取乱之道?你也太瞧得上那些假衙内了,就凭他们如今手中的实力,看起来的确不弱,可是就算最有希望的李存信与李存孝二人,真正实力又有多少?”
“你说有多少?”'。。'
“我说?嘿嘿,那某就算给你听听。李存信如今是蕃汉马步军都校,看似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其实他手中有几个兵?他真正能调动的人马还不如刚才过去那位李飞腾,撑死了三百牙兵而已!就凭这点实力,他李存信就算不满大王选择了自己的亲儿做衙内又如何?靠这三百壮士去攻打节帅王府?做梦去吧!”
“呃……那李存孝手中可是有黑鸦军的……”
“黑鸦军,哈哈,哈哈哈哈!”
“你笑什么笑,某说得不对么?难道黑鸦军换了军使?”
“没换,的确没换。可是,难道黑鸦军是李存孝一手创建,从一支三百人的牙兵部队发展成如今这番声势来的?错!黑鸦军是以大王十五岁时的三百牙兵为基干,经过二十年、无数次征战才有今天之模样的!这支军队,与其说听命于军使,不如说直接听命于大王!李存孝纵然为军使,一旦大王传下钧令,你道黑鸦军会跟着李存孝走?笑话!”
“啊……这么说来,大王根本没将兵权下放给他们?”
“越是年长、有威望的养子,大王就越不肯给他们兵权,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嘛!正因为如此,似李嗣昭、李嗣源、李存曜这些年岁不大,威望不彰,但偏偏能力上佳的养子们,才会真正手握军权,虽然其手中的兵力未必多么强大,但总好过根本没有兵权,你说是不是?”
“哦,某明白了,原来竟是如此这般,唉,看来这达官贵人也不好当啊。”
“废话,没点头脑能做成大事?某也就是听得多了,没事瞎琢磨琢磨,没准大王想得还更深呢!”
“那是,那是。不过这么说来,这李飞腾今后不是前程远大,飞黄腾达得很了?”
“八九不离十吧……话说他这飞腾军的名字还真不错,李飞腾,李飞腾,飞黄腾达啊!”
“对哦,还真有点这个意思!”
“哈哈!”
“嘿嘿!”
…………………………………………………………………………………………………………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李克用的马车之上,居然还有火炉,炉上温着热酒,闲来无事的李曜便想起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唯一不应景的,是如今正下着大雨,而没有晚来天欲雪之兆。
“吁……”车夫忽然吆喝一声,马车往前一顿,车里的李曜差点将手中的温酒泼了出来。车外传来阵阵嘈杂,似乎有很多人在外面议论什么。
李曜拿稳酒杯,问道:“怎么回事?”
车夫在前面答道:“李军使,前方的路被堵住了。”
李曜奇道:“大雨侵盆,路怎会被堵住?”
车夫也有些莫名其妙,答道:“还未可知,只是这郑家祠堂门口全是人,不知道在议论些什么。”
李曜一时好奇心发作,也不答话,掀开车帘往外望去。
此地乃是一座小祠堂,占地不大,只是一个小院大小,李曜平时并没有注意是哪家的祠堂,此时听这车夫口气,才知道主人姓郑。
祠堂门外果然有很多人,大多打着伞,也偶尔有两三个没有打伞,一身上下被大雨淋得湿透的,足有五六十号人,男女老少都有。
李曜看了一眼,喃喃道:“他们似乎在争论什么,甚至看起来还有些群情激愤,莫非不是来祠堂祭祖,而是出了什么别的事?”
他仔细听听,倒也听出了一个大概,似乎是某个有权势的大人物说郑家一位寡妇的儿子偷了他家的鹅吃,那寡妇带着儿子来祖祠喊冤。
李曜摇头自语道:“这寡妇也是急火攻心了,喊冤来祖祠有什么用,该去官府才是。”
他是个不喜欢没事找事的性子,刚想放下车帘,叫车夫去跟那寡妇说一声喊冤该去官府,却听见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沙陀王来了!那是沙陀王的马车,大伙儿快走!”
李曜一愣,怎的这些人这般害怕李克用?
就在他一愣之机,众人已经纷纷掉头看见他——或者他坐的马车,然后呼啦啦一下散去大片,只剩一高一矮两个少年倔强地站在郑家祖祠门口不肯离开。
李曜微微皱眉,忽然从马车里拿了一把伞,不急不忙地撑开,跳下车来,朝那二人走去。
那两名少年见马车上下来的并非独目的李克用,而是一名年轻男子,面色有些讶异,正要发问,却被李曜抢了先:“二位小兄弟,不知这许多乡亲围在郑家祠堂所为何事?”
这两名少年其中一人较小,约莫只有十岁,身材较为瘦弱,长得也颇为斯文,身穿粗布衣衫,年纪虽小,却有一股书卷味。另一少年则有十六七岁,模样与他大相径庭,长得五大三粗不说,眼角处还有一处不明显的伤疤,虽然比李曜略矮,身上的衣服更是破破烂烂,可是面对李曜的时候,目光中却竟然带着一丝不屑……以及若有若无的仇恨。
那有些书卷味的少年刚要开口,五大三粗的少年却抢了先,冷笑着说道:“你是何人,为何从沙陀王的马车上下来?”
李曜身后匆忙跑来的车夫刚刚撑开伞,听了这句话立刻气急败坏道:“哪里来的小贼,如此无礼!此乃节帅大王螟蛉、飞腾军使、掌军械监李正阳李军使!尔等还不上前见过!”
李曜伸手拦住他,道:“某家李存曜,忝为河东军飞腾军使,二位小兄弟若知道方才之事是何情由,还请告知。”
那五大三粗的少年嘴角一撇,冷笑一声就要说话,旁边的书卷味小童则拦住他,朝李曜道:“原来是‘建功未必狼居胥,报国岂止玉门关’的李正阳李军使,小子无知,冲撞贵人,还望军使海涵。”
李曜本以为这小童自作主张说话,会引得那刀疤脸少年不悦,哪知道这小童说话之后,那刀疤脸少年居然老老实实闭了嘴。
李曜目光一转,微微笑道:“小兄弟居然知道某家名号?”
那小童也笑起来,说道:“大河以北,但凡读书人,若不知李正阳名号,岂非太孤陋寡闻了一些?李军使傲骨铮铮,连当今天子的不是也敢直言不讳,小子虽然驽钝,不可不为之叫好。”
李曜见这童子对答得体,不禁有些惊讶,道:“原来小兄弟也是读书之人,倒是失敬了。”
“不敢,不敢。”那童子说道:“李军使铁骨铮铮,正直敢言,小子闻名已久。不过常言道闻名不如见面,今日有一事,正可以叫小子见识李军使大公无私之风采。”
李曜微微蹙眉,反问道:“大公无私?不知小兄弟所言何事?”
那童子反身一指郑家祠堂,说道:“这郑家祠堂之中,有一寡妇郑张氏,带着其四岁的儿子郑小河正在祠堂之中拜祭郑家先祖。小子听郑张氏哭喊,发下毒誓,说要请祖上鉴证清白,只怕有所不忍见之举动。”
李曜面色一肃,问道:“何以至此?又为何说要某大公无私?”
那童子语速加快,问道:“河东蕃汉马步军都校李存信,可是军使义兄?”
李曜心头一动,点头道:“不错。”
那童子盯着李曜的眼睛,平静地道:“此事便与李都校有关。”→文¤人··书·¤·屋←
他一句话说完,旁边那刀疤脸少年忽然骨骼中发出一阵炒豆子一般的响动。李曜练武已久,立时知道这少年是在防备自己突然暴起伤人。
“愿闻其详。”李曜似乎毫无察觉,只是面色一正,肃然问道。
那童子脸色微微一松,却仍很严肃,露出与他的年纪似乎很不相符的正经神色道:“李存信贵为河东蕃汉马步军都校,原该为镇军楷模,诸将表率,然则此人之行径,却正与之相反。他在北城有一座大宅,在城外有别院三处,良田无数,却仍不知足。前些日子,他又娶了一房妾室,这妾室不知为何,看中一块临山的地,说要在那里建一座新的别院。李存信正宠着这妾室,自然不会拒绝,可他偏偏又不愿意真金白银来买地,于是便拿出蕃汉马步军都校的威风,要将那一大块地低价买来。那一块地足有十七八个主,但其余人家迫于他的淫…威卖掉了地,郑张氏却因为那是郑家的祖产而不愿出卖。李军使你说说,原本做买卖就是你情我愿,人家郑张氏一介寡妇弱女子,却要抚养一子一女,若是那田产被李存信低价买去,她这一家三口靠什么过活?可李存信却不管这些,当日虽然碍于众目睽睽而没有强行买卖,却放下狠话,要叫郑张氏好看。”
李曜皱起眉头:“你是说,他竟然对一寡妇放下狠话?”
那童子点了点头,目露不屑:“他当时说:三日之内,叫你哭都没地方哭。”
李曜沉着脸,没吭声。
那童子便继续道:“果然没到三日,第二日,郑家附近的李存信别院便传出消息,说是不见了一只鹅。”
李曜道:“家大业大,家中仆从难免良莠不齐,出现个把手脚不干净的,偷了鹅去,也不稀奇。”
“正是如此,然而李存信不这么看。”那童子说道:“他一口咬定是郑家的两个孩子偷了他别院里的鹅吃掉了。”
李曜心中已经猜到李存信打的什么算盘,此时嘴上却惊讶道:“他如何这般肯定?”
那童子冷笑道:“这就要问李都校了。不过,他派人去郑家搜查,还真在郑家的田地里发现了乱糟糟的鹅毛。”
李曜讶然道:“莫非真是郑家的孩子不懂事,偷了鹅去吃了?”
那童子叹了一声:“郑家寡妇郑张氏百般辩解,说自家孩子虽小,却自来懂事,从不拿别人一针一线,那郑家的小姑娘虽只有六岁,却也生得清秀聪明,一个劲地解释,并且说明了她带着弟弟,一整天都没有出门。可那李存信的家仆如何肯信,便逼问郑小河。可怜郑小河一个四岁大的孩子,哪里说得清话,一问他话,他就吓得大喊:‘吃我,吃我……’这下子那李存信的家仆便有话说了,坚称郑小河说的是‘吃鹅,吃鹅’。于是就拉了郑张氏和小姐弟二人去见官。那县官哪里敢得罪李存信?当下便判了偷鹅之罪,李存信却又说,他那鹅乃是绝世逸品,从小吃的精细食粮,到被‘偷’去之时,至少也够五百贯钱了……县官便判郑张氏赔偿。”
李曜睁大眼睛:“这鹅能吃五百贯钱的食粮?”
那童子冷笑起来:“他说吃了,那便吃了,别人说什么,那县官能信么?”
李曜面上怒色一闪:“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郑张氏自然不可能赔得起,就算卖了郑家祖上的地,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她便带了郑小河来祖祠,说要请祖上鉴证。”
李曜怒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