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东唐再续-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刚集合起来的凤翔兵掉头一看,见胡敬璋果然已经跑了老远,谁还能有战心,立即哄然四散了。
憨娃儿脑子不灵便,只记得李曜叫他直取李茂贞,也就不管这些溃兵,见他们四散跑了,大喜道:“快滚快滚!俺只要李茂贞!”说着提缰跃马,就朝中军杀去。
李曜领着李袭吉、郭崇韬、冯道、李巨川以及一众将领随着近卫军撕开的口子杀进凤翔军前营时,前营基本上已经没有像样的抵抗。摧城左军都指挥使张训原是河中镇将,素来对李曜格外看重憨娃儿心有微词,此时也终于心服口服,震惊道:“正面攻坚,三千破两万!朱押衙真神将也!”
李曜微微一笑,长出一口气,傲然道:“底定关中,在此一战!诸君'无风注:为谨慎起见,这里交代一句,“诸君”是土生土长的中华词汇,日本是学的咱们的,这里用来是没有问题的。',各按计划行动吧!”
第211章 掌控四镇(十五)
凤翔城东六十里处,李茂贞脸色惨白,骑在马上狂奔,身后跟着的已经只剩万余人马,步兵们还剩七千左右,他们大多已经丢掉盔甲和辎重,手头还拿着兵器的也只剩一半。骑兵的情况略好,兵器都还在手,只是较重的盔甲、物资也丢了个七七八八,现在约莫还有四五千上下。
李茂贞的头盔不知道弄到哪去了,如今披头散发,实在有失形象,但他也顾不得了,仍在往前疾赶。他身边的李继密一把将他拉住,语带哭声:“大王,不能再跑了,再跑下去,军队就全散了!大王,您看看步军,他们实在跑不动了!若是没了步兵,凤翔也守不住哇!”
李茂贞刚要发怒,天雄军节度使李继崇忙拦住他,也劝道:“大王息怒,某亦以为不宜再走。一则追兵似已被我等甩脱,二则经此一败,诸君溃散,正该趁此机会重振旗鼓,若是不然,就算回到凤翔,恐也难以抵挡蒲军攻势。”
李茂贞见两名身为一镇节帅的养子都如此说法,也只能忍住怒气,下令道:“那好,就地休整。另外,往乾州方向派出探马,看看追兵到了哪了。”
于是凤翔残兵终于有了喘息之机,得了临时休整的命令,各自一屁股坐到地上,也不管地上阴冷,有些人甚至直接躺倒。骑兵们也得了上峰的命令,找了些水来给步兵喝。
各军将校一阵盘点,汇报到李茂贞处的结果是令人沮丧,甚至令人恐惧的:河中军此战以约莫三万余兵力,击败凤翔八万余,凤翔军目前仅剩一万一千五百余,其损失的近七万大军中虽然必定有不少成为溃兵逃散,但损失就是损失,哪怕到了凤翔之后尚有败兵逃回,恐怕……损失五万是怎么也跑不掉的了。
经此一败,凤翔镇的关中霸主地位'w'w'w'。'w'r'sh'u'。'co'm''算是彻底丢了!
李茂贞面色铁青,嘴唇不住哆嗦,半晌蹦出一句:“李曜小儿,欺人太甚!”
李继密苦笑道:“大王,如今再说这话也没用了,某意,还是商议一下接下来该如何应对,才是道理。”
李茂贞终究也算是一方豪雄,平静了一下心情,问道:“凤翔尚有一万余兵,我等到了凤翔,大概也还有些溃兵能够赶回,届时少说还有三万大军,只是守城,想来当可保我根本不失……”
李茂庄却摇了摇头,道:“二弟,不是愚兄气馁,如今情势恐怕没有这般乐观。”他叹了口气,道:“李存曜此番,以主力破我凤翔大军,却以新军分掠各处,如今我凤翔大军惨败,邠宁已失,鄜坊估摸也是保不住的,一旦此番败绩传遍关中,保塞军、泾原军甚至天雄军等,难道便能坚守?”
李继崇叹道:“保塞军那边,胡敬璋人带了主力过来,剩下不过四千老弱,结果他与继徽守前军,继徽被朱憨儿当场斩杀,胡敬璋如今人都不知道逃到哪儿去了,保塞军必丢无疑。至于泾原军,原本张家便是摄于大王威势,名义上奉大王为主而已,如今既然强弱倒转,你还怕他不投李存曜?而某那天雄军,主力也被带来,如今一败……天雄军只剩三千,恐怕也是难以幸免的了。”
李茂贞面色更差,沉沉道:“也就是说,我凤翔本镇如今已经顶在了最前面,直面李存曜大军,而且……他一举略定关中,气势正盛,我却只剩三万残兵败将。”
李继密仿佛看不见李茂贞的脸色,还说道:“更糟糕的是,万一凤翔不保,李存曜岂肯不来汉中?届时我兴元能否抵挡李存曜,也自难说。万一兴元再守不住……我等死无葬身之地矣。”
李茂庄见李茂贞脸色黑得仿佛刷了一层漆,忙宽慰道:“剑南战事吃紧,不如干脆撤兵北归,庶几可免凤翔之失。”
李继崇却道:“当日李存曜袭洛阳、破邠宁,此二战,诸位可还记得?某以为此人领兵,野战虽强,却还不如攻坚。此人破城之能,尤胜野战争雄。我等若以寻常对手视之,只怕未必合理。”
李茂贞越听越怒,忽然忍不住大吼道:“野战也打不过,守城又守不住,孤王不如现在就调转马头去任他宰割算了!”
此人久霸一方,忽然暴怒之下,众将都有些不敢搭腔。过了好一会儿,李茂庄才叹了口气,道:“二弟,事已至此,生气也没用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如仍用老办法,一面上疏请罪,一面遣使求和。如今我凤翔大军已败,官家不必担心我等短期内威胁京师,又恐李存曜独霸关中,未必不肯为我说项;而李存曜如今已经略地千里,关中三分已占其二,他兵力有限,就那么肯定能吃得下整个关中?而且我凤翔虽败,犹能聚兵数万,仍是括地千里,倘若拼死一战,他也未必好过。有此二者,我等双管齐下,庶几能对当前局势有所缓解。”
李茂庄这话一说出口,众将立刻观察了一下李茂贞的神色,见李茂贞虽然沉着脸,但却并不答话,知道他心中已然有些松动,立刻纷纷进言,表示同意。
李茂贞听了半晌,摆手制止,然后道:“某非不知进退之人,既然事已至此,为渡过难关,也只能这么办了……”
他话音未落,忽听西面猛然响起震天响的战鼓之声,一片人头攒动的黑色洪流朝凤翔军所在方向汹涌杀来,军前一面河中军式样的大旗迎风狂舞。
李茂贞大吃一惊,忙问:“那是谁家军兵?”
李继崇目力最佳,翻身上马一看,慌道:“破阵左军!河中克失毕麾下,这必然是李存曜早已埋伏下的伏兵!”
李茂贞手足冰凉,急忙大喊:“敌袭!警备!诸军集合御敌!”
李茂庄则急道:“克失毕有备而来,又是以逸待劳,我军急切间恐难与敌!为今之计,立刻遣使求和!迟则生变!”
李茂贞知道情况已经不容多想,断然道:“一边备战,一边遣使,要快!若是守不住这一波,那克失毕焉能准我求和!”
第211章 掌控四镇(十六)
克失毕忽然发现自己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按照原计划围歼李茂贞残部,要么准许李茂贞求和。
之所以是两难,在于李茂贞大军虽然的确已经被河中主力打残,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仍有万余人马,反而他的破阵左军只有七千人,虽然说起来是以逸待劳,但他也是一大早赶来埋伏的,这“逸”也只是相对的,如果按照原定计划狙击,也很难说就一定能留住对方。
而如果准许李茂贞求和,这件事他自问又不够资格做出决定。上次史建瑭“违令”之事闹到那么严重,如今还历历在目,他克失毕今日如果越权准许李茂贞求和,天知道以节帅治军之严,自己会不会因此丢了性命,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如果是在进入关中之前,这件事他还可以找副都指挥使魏逊商议,可现在魏逊已经是权知靖远左军都指挥使,只要这一仗打得好便是正式都指挥使,远在关中北部攻城略地,根本没法商议。如今的破阵左军副都指挥使是空缺的,节帅已经说过,这一仗下来,依照战功选择副都指。那么,现在根本没人可以商议,唯一能给他参考意见的,是都虞候穆棱。
穆棱是代州人,从军九年,完完全全凭借军功一步步走到今天,在河中军事学院第一期军官培训后,以校尉级军官考核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提拔为当时新组建的破阵左军都虞候,按例负责军纪与斥候工作。克失毕对他的评价是“胆大心细,对节帅的命令完全服从”。
这时他见克失毕临阵犹豫,便道:“军使若其意难决,不妨严令李茂贞军不得擅动,同时派出探马飞报节帅,请节帅决断。”
克失毕皱眉道:“怕就怕这么一来,使李茂贞得了喘息之机,而我军则失去了突然袭击的优势,万一节帅最后不许李茂贞求和,我等便是坐失良机,战后评议之时,徒失战功,反有罪责。”
穆棱道:“我等为节帅效力,并非仅为个人荣辱,前次节帅升帐议事,曾提到我军兵力不足,若全然囊括关中,恐怕力所难及。某料节帅并无一举吞并凤翔之心,若今日李茂贞求和,我河中能瓜分其地,得关中以北数镇,也未尝不是好事。”
“哦?”克失毕有了些兴趣,问道:“穆都虞候有何高见?”
穆棱道:“前次在蒲州,于军事学院时曾得节帅亲授‘战略’之课,曾提到一些与此有关的思路。愚意当前形势之下,若我河中能与李茂贞议定,邠宁、鄜坊、天雄三镇今后为我河东掌握,则保塞、泾原二军势必也只能投我。如此李茂贞实力大损,再无力威胁京师,也无法与我河东、河中相抗。然则留他在凤翔,却也有好处:蜀中王建与他乃是仇敌,李茂贞既存,必要防备王建北上,如此则好似成了我河中的屏障,为我阻挡王建兵锋。我河东白得五镇,若加上同华,便是一举拿下六镇之地,其中有四镇为我直辖,威势大涨。纵然朱温略定河北诸镇,与我也不过势均力敌。而今之后,我河东兵控长安,可得大义名分,奉天子以讨不臣;南有李茂贞为屏障,不必担忧王建袭扰;东有潼关天险,进可攻略陕虢,退可固守关中;北有太行为拦,朱温难以西进。如此来看,我河东大可以趁机将关中、河东连为一片,重现太祖太宗当年局面。一旦时机成熟,节帅出兵中原,只消击败朱温,天下定矣!”
克失毕听完,大为惊讶:“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穆都虞候今日这番话,已得节帅之风!”
穆棱忙道:“岂敢克当,若非节帅强令军中上下须学文墨,又亲授战略、战术之法,穆棱鲁莽懵懂之辈,焉能有今日之思?节帅学究天人,策穷九幽,怎是我辈可以相提并论?此说万万不敢恭受。”
克失毕大笑:“节帅天纵奇才,自不是我等可比,不过穆都虞候今日有此见地,已是名将之选无疑了。好,既然穆都虞候有此一说,某也甚觉有理,那今日我二人便不必再挂心战后评议之事了,便按方才穆都虞候的建议处置。”他微微侧身,下令道:“去告诉李茂贞,既然求和,就不要想着突围,老老实实等我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节帅,由节帅来定他们生死!”
过了一会儿,李茂贞营中传回消息,说一切按照河中军的要求,已经安营扎寨等候李蒲州的决断。不过克失毕观察一阵,却是冷笑一声,对穆棱道:“李茂贞此人,倒是小心得很,一边说已经安营扎寨,一边马不解鞍,随时准备开溜。”
穆棱也看见了凤翔军的情况,笑道:“某却以为李茂贞其实已经被打落胆了,我军尚不及他残兵之多,他却将营口开向南边,那是打算万一情况不妙便往南跑,居然都没有与我军一战的勇气。有这般节帅大王,也算凤翔兵活该不是我河中的对手!”
克失毕哈哈大笑:“说得极是,说得极是!”
忽然一名传令兵匆匆跑来:“军使,节帅急令!”
克失毕猛然收了笑脸,问:“节帅如何说法?”
传令兵道:“节帅有令:凤翔既然求和,请遣全权使节来我中军商议善后事宜,不能决断之辈无须来见。”他微微一顿,又道:“另外,节帅命军使保持对凤翔军的压制与监视,不得有误。”
克失毕听完,与穆棱对望一眼,喜道:“节帅果然打算准许李茂贞求和!”
穆棱笑道:“如此最好。军使,我等这便将节帅要求知会李茂贞吧。”
克失毕点头同意,立刻派出使者将李曜的要求告之李茂贞。李茂贞聚集众将议事,谁料诸将谁也不肯主动请缨去见李曜,李茂贞见他们各自找借口推脱,真是又急又恨,到最后只好让自己兄长李茂庄亲自走这一遭。
其实李茂庄去也的确有个好处,除了他之外,其余李茂贞的养子、大将们谁也不敢打李茂贞的包票,去干“割地赔款”的事。
李茂庄在克失毕派出的一队斥候引领下,心情忐忑地到了河中军中军营前。辕门口忽然响起一声令喝:“凤翔军使者李茂庄到!”
第211章 掌控四镇(十七)
作为败军的求和使者,李茂庄刚才一路都在琢磨李曜会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接见自己。按照他的习惯性理解,认为李曜在和自己见面时先给自己一个下马威是最为“合情合理”的表现。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曜根本没有安排什么油锅、杀威棒,只是安排了一名牙兵,很平常地将他带进入帅帐。
帅帐中的人并不多,李茂庄略一打量,除了帅席上一袭戎装的年轻男子之外,在他左手边的席位上依次只坐了三个人。
帅席之上的自然是李存曜,旁边三人李茂庄却不是太清楚乃是何人。还好李曜并不故作姿态,已经主动开口:“兴帅'李茂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兴元,按唐朝习惯可称兴帅。',此乃军中,我辈皆是军人,所议者亦为军务,便不必做那些场面,直接开始谈何谈之事吧。”
李茂庄微微错愕,又点了点头,似乎感受到了李曜的与众不同,便拱手道:“蒲帅所言甚是。”
“请坐。”李曜朝右手边微微伸手,李茂庄便即落座。
李曜道:“此前凤翔兵临长安,以至官家乘舆播越,其罪不轻。某此番出兵,便是秉承陛下圣意,讨伐凤翔,这都是贵我双方心知肚明之事,便不多说了。如今凤翔大军已败,残兵被我前后堵截,我河中随时可以四面包抄,将贵军一举歼灭,这一局面,兴帅也当心中了然。凤帅既然愿意和谈,我李存曜并非好战之人,愿就此事与贵方磋商,但有如下几条原则,须作为和谈的根本。”
李茂庄虽知李曜这话相当不客气,但此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也懒得去争辩什么,只是问:“愿闻其详。”
李曜便道:“其一,凤帅既主动和谈,须得上疏陛下请罪。另外,此番占据长安时,于宫室、城中里坊多有损坏,也须出资重建,以表诚意。”
李茂庄点头道:“自是该当。”
李曜又道:“其二,我河中出兵关中,乃奉圣名讨伐不臣,如今功成战罢,所耗费钱粮,当由凤翔赔偿。”
李茂庄愕然一怔,迟疑道:“未知蒲帅所费几何?”
李曜微微一笑:“百八十万吧。”这句话的计量单位自然是贯。
李茂庄闻言大吃一惊:“怎会这么多?”
“我河中兵饷之高,天下魁首;器械之精,举世无双。如此均摊下来,百八十万已经是非常厚道的了,按李转运所计……”他说到这里,指了指左手第一人李袭吉:“我河中花费、损耗相加,当在一百一十万贯至上。只是某考虑毕竟是为陛下出兵,这多的十多万贯也就不计其中罢了,如此凤翔须得赔付河中一百万贯。”
李茂庄惊得半晌没做声,忽然想起一事:“那长安重建,凤翔须出资几许?”
李曜看了李袭吉一眼,李袭吉立刻拱手道:“约莫六十万贯。”
“就算五十万贯好了。”李曜大方地摆摆手:“不足者,由我河中出资,就算供奉官家罢了……兴帅以为,这般处置可好?”
李茂庄面色似笑似哭:“这……这,凤翔恐无这许多钱财。”
谁料李曜十分大方,摆手道:“无妨,凤帅若一时拿不出这许多现钱来,也不打紧。我河中正打算开设一座钱庄,届时凤帅可以从此钱庄中拆借款项,当然利息是要算的,抵押也是要有的。”
李茂庄一时呆若木鸡,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李曜却不管他,又道:“再有这其三,便是贵我两军的分界线问题了……”
李茂庄连忙收敛心神,将李曜的话听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比起钱来说,地盘无疑更重要。有地盘,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士兵,才有钱粮。
“凤翔此前侵占之邠宁、保塞二镇,必须交由陛下处置,作为战败惩罚,天雄军节度使也同样须由陛下重新委任。”李曜平静地说出条件。
李茂庄立刻问:“那鄜坊、泾原二镇?”
李曜呵呵一笑,反问道:“此二镇与凤翔有何关系么?”
李茂庄愕然,干笑道:“这……倒是无甚关系。”附镇之说,并不能摆上台面。
李曜点头,道:“既然如此,鄜坊、泾原二镇之事,凤翔就不必操心了。”
言下之意,鄜坊、泾原二镇的去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李茂庄心中清楚,凤翔遭此大败,这二镇哪里还会继续追随凤翔,改投李曜或者说李克用,那是显而易见的事。
想到此处,他便问:“那凤翔本镇,以及山南西道等……”
李曜淡淡地道:“若某上奏陛下,说河中无力追剿,再有凤帅上疏请罪……以官家之大度,想来不会再行追究,毕竟凤帅当年也是有功于国的。不知这话兴帅以为然否?”
李茂庄心中也不知是喜是悲,这条件要说苛刻,也确实苛刻,按照这一条件执行下来,凤翔的实力至少弱了一半。但要说不按照这个条件来,恐怕李曜也绝不会同意,毕竟现在战局已然如此,倘若李曜下定决心打到底,凤翔的结果未必比执行这个条件来得要好。
可以说,答应这个条件,自己那二弟是能够接受的。
但如果说这个条件还算在他意料之中,是可以接受的,那么之前的两个赔款条件就显得过于苛刻了。因此李茂庄面色为难,道:“若凤翔割地至此,恐就无法满足此前赔偿钱粮的条件了。”
李曜摇头道:“待河中钱庄开业,可以为凤翔拆借款项,期限为三年,凤翔可以分批次赔付。某料三年时间,足够凤翔筹措了。”
李茂庄闻言,一时实在不知如何回答,正琢磨该怎么推磨,却见李曜站起身来。他不知李曜何故,但礼节却是懂得,也连忙和李袭吉三人一同站了起来。
便听见李曜道:“这三位,分别是河中节度支使李袭吉、河中节度使府行军司马郭崇韬以及河中节度使府掌书记冯道。方才某以将和谈的原则说与兴帅知晓,兴帅若能同意以上三条,则可与某这三位幕僚商议细节。若是兴帅不能同意,他们也会安排兴帅平安回到凤翔军中,迎接明日上午我河中对凤翔残军的围歼之战!”
李茂庄心中一寒,躬身一礼,未敢多话。
李曜双手负背,傲然走出帅帐。
李袭吉微微一笑,对李茂庄道:“兴帅,我等是继续谈,还是就此别过?”
李茂庄眼角抽动两下,涩然一礼:“李支使有甚指点,还请明言。”
………………………………………………………………………………
乾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小年。河中军奉圣命征伐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战役正式结束,河中节度使李存曜下令撤兵。
话说李振入京,舍于州邸。宣武进奏官程岩接入,并且向他奏事:“刘中尉命假子刘希贞来商议大事,请谒见先生,可否准许?”
李振心中顿时犯了狐疑?“我此次来京师,程岩不先告知崔相,却先令刘季述知道,其中大有名堂!”遂令传见。
刘希贞到来,正要开口,李振已先端茶在手,头也不回的说道:“刘季述百岁奴事三岁主,乱国不义,废君不祥,如今东平王以百万之师,将匡辅天子,你等宦竖须深思熟虑。”
刘希贞被他抢白,气势大沮,更不知如何回话,僵楞在哪里。李振却已起身,喝令:“送客。”刘希贞怒而甩袖离去。程岩想出去送送,方跨出门槛,被李振换回。
“我此番来京,你可曾知会崔相?”
“仆已知会过了,崔相晚些时候便至。”
“罢了,崔相日理万机,还是我亲去拜会更为妥当!”李振说完,即收拾起身。程岩尾随,说道:“刘中尉欲将社稷奉献大王,一片赤诚,先生奈何拒绝希贞?那刘季述心狠手辣,恐怕会对先生不利。”
“无妨!刘季述令他假子来见我,是对大王不敬!我这番处置,是要他亲自来见我!”
说话间,李振不觉已步出邸门,回首叮嘱程岩:“你且看好州邸,为我准备沐浴,我少时便回。”程岩只好退下,不敢跟随。
李振于是来到崔府。崔胤大开中门迎入,当时韩偓也在侧。崔胤将二人引荐,寒暄一番,分宾主而坐。李振将此行的意思言明。
崔胤说道:“我与韩致光也是在商议如何将天子返正,欲达成共识再同往宣武州邸谒见先生!不料先生竟亲至敝府了。”
李振道:“某在来京路上,即已思的一策,先令程岩知会崔相来州邸商议,我汴梁有拱卫京师的番上兵三百人,可埋伏在宣武州邸,料刘季述必将亲自来见我,届时可一举擒下。然而某到了州邸,却未见崔相,反而是刘季述早已派人在哪里等候。某心中狐疑,故而赶紧先来面见相公。”
韩偓乃问李振:“先生知会程岩,是何时抵京?”回答:“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崔胤急忙回道:“程岩来告我,是申时!”
韩偓笑道:“这就对了,程岩早已为刘季述收买。我还听说刘季述囚天子时,正是程岩将天子强按于座!悖逆如此啊!”
崔胤乃怪罪韩偓:“这等大事,某怎不知?你何不早说?”
韩偓道:“崔相也是常人,不是千里眼、顺风耳。刘季述知道你与汴梁近,故而刻意瞒你,你当然不知。奴婢乃是李唐家臣,只忠于唐室!因为今日商议是诛刘季述,迎天子返正,某才同谋。”言下之意,崔胤、李振都是朱温走狗!
李振很是不悦,脸色似猪肝红。倒是崔胤释怀,向李振解释:“致光本性耿直,兴绪勿要见怪。我等还是议议如何诛杀宦竖。”
“如此看,某之计策已不能用了!二位可有良谋?”李振也是做大事的人,听崔胤一解释已然释怀。
崔胤道:“致光的意思是,策反神策军,从内部瓦解刘季述。然而思及神策军众指挥使,却无着手之人。”
李振道:“此计倒是可行,我有一随从护卫,名唤石戬,曾在神策军呆过,可以一问。”乃将石戬唤到跟前。
石戬说道:“正好!我有一个好友,姓孙名德昭,现为右神策军雄毅使。前些日还以书信寄我,说他不愿再事宦竖,问可有他途谋事。”三人闻言大喜。遂令石戬将孙德昭约出,探探口风。李振再吩咐石戬:“某即要回官邸,必被刘季述监视,你直接向崔相复命即可。”
计议已定,李振回到州邸,果见刘季述已恭候多时,陈兵于庭上。李振早已思的对策,嬉笑上前,抱拳道:“军容如何迟迟才来!兴绪也是堂堂宣武特使,军容却只派一个假子来见,令我倍感冷落啊,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军容宽恕!”
“特使此来,是与某家合力呢,还是来诛杀某家的啊?”刘季述不动声色地道。他此时无须谦称,便自称某家。
“瞧军容这话,也太过言重了!东平王每日征伐,所求的是什么?还不是他日一朝君临天下?现在军容愿以社稷奉献,谁会拒绝?”李振笑的更厉害了。
“然则,你为何急着去见崔胤?”
“仆此番来京,时间仓促。崔相与东平王交往密近,军容这你是知道的。东平王一旦为天子,军容居功至伟,担心崔相不甘居军容之下,故而令仆先知会崔相,须与军容同舟共济。我知军容过来,尚须时日,故而先往传令。”
“如此最好!”刘季述似乎已释怀,令将兵勇撤出,延请李振入座,商议献国之事。李振假意奉迎,计议完毕,刘季述复问东平王将何时入京。
李振回答道:“某即刻派程岩回开封,请东平王入京。”刘季述道:“李存曜大破凤翔,捷报已然传遍长安,东平王还需从速,迟则生变!”说完便即回去。不过也不忘留兵“护卫”,李振遂被监视。
刘季述即回,见王仲先道:“李振巧言令色,岂能瞒我?必定另有他谋,我看这黑朱三难以依附!李存曜此番居然大胜凤翔,如今地连河中、关中,看来今后也是关中强藩,今早听说他以与李茂贞达成和谈,即将回返京师。算起来,倒是他距离京师最近,不如还是依靠李克用、李存曜父子为妥!”
王仲先道:“左尉所言有理!那何不将李振、崔胤先杀了干净。”
刘季述道:“其反心未露,不便擅杀。再说他们手中无兵,能奈我何?待李蒲州赴阙,观朱温反应,他二人则可便宜区处。”王仲先服其多面手,听从安排。
却说石戬寻到孙德昭,约他郊游猎宴。酒酣,孙德昭突然泣下,大骂刘季述、王仲先悖逆,恨不能手刃二贼。石戬尚且怀疑,继续试探道:“我闻忠于任,勤于职,缄口默语,才称智士。贤弟你如此非议上官,是不智也,就不怕得罪吗?”
孙德昭立马愤而起身:“除非兄长你告密,然则他人何曾知晓?宦竖所为,以致人神共愤,我乃大唐臣子,非他刀锯余人的走狗。但得一纸命令,弟纵然赴死也在所不惜!”
石戬见他真切,遂说道:“贤弟莫怪,为兄刚才只是试探来着。你前日书信托我,求他途。我今日所事东平王,雄谋有大略,他日定有天下。我此番来京,正是受命诛杀宦竖。自太上皇幽闭,中外大臣,以至于军中士卒,谁不切齿!今反者独刘季述、王仲先,德昭诚能诛此二人,迎上皇复位,便是富贵穷一生,忠义流千古!”
“名不正则行不顺,德昭若有此为,乃是受何人差遣?”孙德昭也是心细之人,绝非莽夫。
“崔相钧令可有效?”
“好!但取崔相公一纸钧令来,德昭粉身碎骨,又有何惧!”
石戬大喜,立刻回复崔胤。崔胤点头,道:“纸书难托诚意!”乃将身上朝服割去一片,破血手书钧令以授。孙德昭见到宰相血书,涕泣受命,对石戬说道:“请回复崔相公,元旦朝会,即是擒宦竖之日。”
孙德昭辞别石戬,又寻到左军左右清远使董彦弼、周承诲。他二人虽隶左军,却与孙德昭走的很近,也恨宦竖所为。孙德昭将受命诛刘、王二贼之事言明,二人毫不犹豫听从,三日遂议定元旦日同诛二贼。
数日无事,不觉已至除夕。当晚年夜饭后,孙德昭将本都心腹将士一百人召集。乘年夜家家团圆时,守宫人少,潜至安福门外伏下。是夜,天寒地冻,忽而又飘起鹅毛大雪,似乎是在预告朝堂将被洗涤。明日乃是元旦,常例,新帝登基,当于此日举行大朝会,并宣布改元。左右神策军护卫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