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唐再续-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曜见他们来得匆忙,知必有事,待得走近一些,便听李袭吉朗声道:“节帅,有天使自长安来,以至牙门。”

李曜微微一怔,心中明白这必然是加官大行台尚书左仆射的敕旨到了,此事却是耽误不得,须得立刻接旨。只好转头对戴友规与杨潞道:“既是陛下天使来训,某为人臣,不可怠慢……”

戴友规笑道:“自然,自然,此天经地义之事耳。蒲帅且先敬迎天使,恭聆圣训。”杨潞也道:“自是天子事大,蒲帅且请自便。”

李曜也笑起来,点头道:“多谢二位体谅……”又转头对一名管事道:“请二位贵客分住理贤院、敬贤院,此前宴席暂撤,分送二院,好生款待,不得怠慢。”管事听了,忙安排人手办理,又亲自领他二人前往客院歇息。

李曜送了几步,才转身下了台阶,问李袭吉道:“天使还在牙牌外?”

李袭吉点头称是。

李曜道:“走,去接旨。”

李袭吉愕然一怔:“现在?”

这一下就轮到李曜一愣:“自然,要不然怎样?”

李袭吉干咳一声,略微压低声音,道:“明公慎重,此乃陛下敕旨,明公当沐浴更衣,换了朝服出迎。”

李曜这才想起,此时乃是唐朝,古人在这方面的讲究,即便他来唐代数年,仍是没有那种深入骨髓的遵从。

他也干咳一声,讪笑道:“啊……忙得忘了,忙得忘了。”又大声一些,对李袭吉与诸将道:“你等且往中门后稍待,某更衣之后便到。”众人于是转往中门。

不多时,李曜换了朝服,快步行至。确认礼仪万全,这才下令大开中门,迎接天使。

意外的是这天使乃是熟人,正是前次来授李曜河中节度使的那位枢密院副使薛齐偓。

不过,熟人归熟人,正事归正事。天子使臣再宣谕之前自然不能先跟李曜私下闲谈,便是寒暄也只能点到而止,接下来便是摆好仪式,跪领敕旨。

只见薛齐偓展开黄麻纸,从容不迫地念道:“门下:古先圣哲之御天下也,莫不劳於择贤,逸於恭己,是以岩求匪易,殷代称宗,畋获甚难,周王膺命。肆朕在位,天授正人,於边廷军旅之间,得亮采惠畴之俊,固亦高迈前烈,垂休当朝。检校中书令河中尹充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太子少保冠军大将军陇西郡公李存曜,韵合黄锺,行贞白璧,冲粹孕灵岳之秀,精明涵列宿之光。尘外孤标,云闲独步。清切之任无不试,重难之务无不经。静而立名,严以肃物,绝分毫徇己之意,秉尺寸度量之怀。贞方饰躬,温茂缮性,俭不逼下,畏以居高。少而有成,名重河东,值行瑜猖狂,干戈悖起。遂引猛士,挫彼贼锋,广备糗粮,助兹军食。深惟将相之大体,颇睹文武之全才。王导以潇洒之名,不忘戎事;谢安以恬澹之德,亦在兵闲。虞芮之故都,前踪尚尔;郇瑕之旧地,往事依然。出镇雄藩,恪守臣仪;经营两池,多资金阙。兼以股肱之良,为吾腹心之寄,既握兵符,更佩相印。仍五教之崇名,极一时之盛礼。可河东四面总揽后勤诸事调度大行台尚书左仆射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散官勋赐如故。主者施行。”

薛齐偓念罢,见李曜有些发怔,笑着卷起制敕递过给他,口中称贺道:“奴婢恭贺使相,冠弱之年,位居使相,实乃我朝之盛事也!”

原来这封制敕,不仅是任命李曜为河东四面总揽后勤诸事调度大行台尚书左仆射,而且一步到位,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相位也一并授予,也就是加了宰相衔。

按唐时习惯,节度使兼挂相印,便称“使相”,最是尊崇无比,非是强藩大镇之节帅,又或挽天大功之勋臣,实是难得此位。只是自打巢贼乱起之后,皇室日渐衰微,“使相”虽然仍是尊贵异常,却也多少有些贬值。

不过不论怎么说,李曜的确对自己这次平白无故得了宰相头衔有些意外,见薛齐偓以祝贺之言提醒自己接旨才惊醒过来,顿首道:“臣领旨,谢陛下隆恩。”当下接过制敕。

薛齐偓连忙扶他起身,又赞了几句,忽然话锋一转,道:“自使相出镇河中,两池贡献,是去年两倍。陛下常赞使相,实乃国之栋梁。如今使相年方冠弱,便是玉节彤弓,已极儒生之贵;仪曹宪印,更彰贤帅之威。国朝三百年,唯使相有此幸也,何其可贺!”

李曜此时,要说不兴奋,那确实有些假,他穿越之初,只想着赚些小钱,安安稳稳过完在唐朝的这一世,不成乱世饿殍便心愿足矣。那时节,他又何曾料到会有今日荣光,竟能官至使相!

不过他毕竟是个极沉得住气的人,当下也只是谦逊几句,然后道:“某有今日,全赖晋王简拔,陛下信任,如今位居使相,更感责任重大,不敢稍歇。”

薛齐偓笑着点头附和,这才问道:“使相雄镇河中,紧邻关中,不知可曾闻报,自河东军归镇之后,李茂贞复又猖狂,不仅出兵占据邠宁,更三番五次插手朝中,最是难缠。特别是陛下准予诸王善养家兵,被李茂贞上疏威胁……如双方各自小心翼翼,但朝中大臣,多半认为不要擅起兵戈唯上,再者……”

李曜问道:“再者什么?”

薛齐偓道:“再者……此番作战,神策军不欲再兵行险着,二位中尉(神策左右二军的头号领导。)怕是不会调动神策军去与李茂贞血拼的。”

李曜想了想,忽然道:“当日晋王多次要求兵发凤翔,最终还不是为陛下婉拒。如今李茂贞复又跋扈起来,实是令人遗憾。”

薛齐偓看了看周围,小声道:“陛下还有一道密敕要奴婢转交蒲帅……”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六)

李曜闻言,心中微微一惊,暗道:“莫非关中局势短短二三月余,便告难返?”当下不敢怠慢,引薛齐偓入偏厅,单独会见。

薛齐偓小心翼翼贴身取出一封信封,递与李曜。李曜接过,拆开火漆,取出内中的白麻纸细看,却见那上面所书,全是朱笔,竟是天子亲自以御笔写就: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凤翔逆藩李茂贞,德行浅薄,地实微寒,仗乎小功,得镇雄藩,不思忠君,反逆臣纲。当日行瑜乱起,河东勤王诛逆,朕始自石门还。为免邠宁旧患,遂募安圣、保宁等军万馀人,以诸王将之。茂贞谓朕将讨不臣,亦治兵请觐,使百姓大恐,居人亡入山谷。朕念其旧有薄功,原欲宽宥,孰料此獠狼心难通人意,蝎肠不存善念,竟犯京师,反迹昭彰。朕遣覃王拒之,奈何新军初募,难堪大战,至有三桥之失。如今贼锋愈近,朕欲往北都,重聆高祖彝训,更沐太宗遗风,壮心谨行,以被九州。然乘舆播越,道路不靖,惟盼爱卿,提辖劲旅,西奉车驾,则北上可期,终能再聚风云,得演雄兵,戡乱平叛,中兴吾朝。爱卿宗室股肱,少年使相,忠肝义胆,国朝无两,必不使朕久盼常念,切切。敕。”

李曜看罢,面作惊色,问薛齐偓道:“李茂贞竟欲再次逼临京师?不过……天子欲幸北都,虽是河东之福,然则若因逆臣逼迫而走,未免有失尊名……”

薛齐偓叹道:“神策禁军多败,近年已越发不堪,圣人新募诸军,左右中尉及奴婢等原以为天子聚兵、诸王为将,必可振奋京师,便未出兵随行,谁料……如今诸军溃散,京中唯有神策独存,倘能幸免,庶几可为北幸扈从。至于李茂贞,此虎狼辈耳,焉得有甚忠义之心?圣人也是万不得已,才不得不暂别长安,北上太原。李使相乃是国朝股肱,又为晋王爱子,历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若有使相出兵相迎圣驾,奴婢料那李茂贞纵有天大的狗胆,亦不敢迫之。若是不然……那凤翔贼逆在京中结交甚广,眼线极多,深知神策虚实,一旦全力进兵,神策稍有不慎,只怕圣人便有不忍言之失……”

李曜深深皱眉,沉吟片刻,缓缓道:“若陛下实欲驾幸北都,某本陛下臣子,自然领命出迎,只是……”

薛齐偓忙问:“只是什么?”

李曜道:“只是,某初镇河中,时日尚短,各军堪堪打乱重编,如今突然便要出兵,只怕有些为难。”

薛齐偓心中一慌,问道:“那……使相何时才能出兵?”

李曜正色道:“快则半月,迟则一月。”

“啊?”薛齐偓面有忧色:“竟须这许多时日?这,这却如何是好?”

李曜看了他一眼,又似指点,又似安慰地道:“薛枢密,神策近年虽迭遭败绩,毕竟尚有数万之兵,只须做出严防死守之态势,李茂贞纵然猖狂,料也不敢轻易来攻,区区月余时日,弹指可得。”

“那然后?”薛齐偓巴巴问道。

李曜微微一笑:“然后,河中军整编妥当,某自然亲自领兵,迎奉圣驾。”

薛齐偓得了这般保证,总算放下心来,松了口气,却仍是陪着笑脸,拱手道:“有使相一诺,奴婢再无忧虑矣。只不过,奴婢此番出使,圣人早有叮嘱……不知使相能否修书一封,将此决议告之圣人,以免圣人忧心?”

李曜心中哂笑,面上却严肃无比,点头道:“不错,人臣正当如此。”于是往书案走去。

薛齐偓也不顾自己身居枢密副使之高位,连忙上前帮李曜研墨。李曜随意客气一句,便醮着墨汁提笔作书,答复李晔。

待写好回函,以火漆封之,交予薛齐偓收好,李曜才道:“神策窘况,某虽不曾亲见,多少也有所耳闻,若要以神策败李茂贞,着实有些难办,我意神策二军,在河中出兵迎驾之前,只须以谨守长安为要,不必主动出击,以免为贼军所趁,反倒不美。”

薛齐偓连连点头:“正是,正是,使相不愧是沙场名帅,奴婢等人思虑许久,仍对是攻是守争执不下,如今使相这番话,一旦传到长安,还有谁敢妄言出击?使相放心,奴婢定当劝说二位中尉不可贸然出击,以免有失。”他说到此处,轻咳一声,干笑道:“只望使相早日引兵西来,方解我等倒悬之苦。”

李曜微笑颌首:“这个自然,薛枢密尽管放心,兵贵神速,某自省得。”

无论薛齐偓放心不放心,此时都只能唯唯应诺,满口称谢。

李曜送走天使,立刻回到白虎节堂,诸将果然都还侯着,见李曜出来,纷纷起身见礼。

“都坐吧。”李曜伸手虚压,自己也回到主位坐下,环视一眼,发觉今日诸将来得颇为齐整,计有:

河中节度支使、两池榷盐副使李袭吉;

河中节度使府左都押牙、近卫军都指挥使朱八戒;

河中节度使府右都押牙、开山左军都指挥使李承嗣及副都指挥使刘彦琮;

河中节度使府马步军都虞候史建瑭;河中节度使府行军司马郭崇韬;

开山右军都指挥使李嗣恩、副都指挥使白奉进;

摧城左军都指挥使张训、副都指挥使咄尔;

摧城右军都指挥使史俨、副都指挥使刘河安;

破阵左军都指挥使克失毕、副都指挥使魏逊;

破阵右军都指挥使张光远、副都指挥使陆遥。

另有年仅十五岁,新任河中节度使府掌书记冯道,以及河中军械监掌监张敬询。除此之外,还有一名沉默寡言的中年宦官,是当日李曜持节河中时,天子派来的河中军监军,名叫张居翰。

此时李曜环视一眼,见留在蒲州的主要僚属尽在,便朝史建瑭问道:“国宝,此番开山、摧城、破阵左右,合计六军之整编,目前进行得如何了?”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七)

李曜入主河中之后,将开山军和原河中镇军——也就是护国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打散重编,又在此基础上招募新兵一万八千人,最终形成六个独立的“军”,即开山左军、开山右军、摧城左军、摧城右军、破阵左军、破阵右军,每军编制七千人,共计四万两千人。另外,由憨娃儿任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牙兵护国近卫军编制为三千人。因此,李曜这个河中节度使麾下的正规作战兵力实际为五万人。

五万大军绝非小数,但在镇守整个河中五府,即蒲州、晋州、绛州、慈州、隰州五州之地的前提下,能够用于外出征战的兵力,仍是颇为有限。

按照当下河北的局势而言,由于邢、洺、磁、泽、潞五州均控制在李克用手中,因此晋州与绛州便成了“内地州”,基本无需驻兵。而慈州往西则正对鄜坊节度使治下的丹州,不能不驻兵;隰州地位则更加要紧,西面仍是鄜坊,西北却是夏绥节度使治下重镇绥州,必然要驻扎军队。

此时的夏绥方面,原定难节度使李思恭(拓跋思恭)死后,其弟李思谏于去年正式获得朝廷任命,继任节度使之位。鄜坊方面,保大节度使是李思孝,此人也是拓跋思恭的弟弟,不过在前不久三藩之乱平定后,李思孝已经上表请求致仕,并推荐其弟李思敬接任。李晔命其以太师致仕,任命李思敬为节度留后。当然,按此时的惯例而言,过不得多久,保大节度使就该是李思敬了。'注:此时的藩镇中,一部分有两个称呼,也就是多一个军名。譬如李曜的河中,又名为护国军,因此李曜的河中节度使也可以称作护国节度使。而夏绥又名为定难军;鄜坊又名为保大军等等。'

拓跋氏虽然数年前和河东爆发了一场不算太大的战争,但经过此战之后,拓跋氏认识到河东的强大,从此缩回了向东延伸的触角,老老实实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与河东的关系算不上很糟,甚至在年前还作为平王行瑜之乱的河东友军出现。当然,由于河东军进兵神速,战争很快打完,拓跋氏又故意保存实力,出兵极其缓慢,因此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的实际表现只能说是打酱油。

鉴于这些情况,李曜对西、北方向的防卫并不是很紧张,特别是隰州以北还有河东的石州与其形成犄角之势,原本应当屯驻重兵的一州,李曜也未曾真个放上一两万人马在此。

因此,最后确定下来守卫两地的是摧城左军和摧城右军。其中摧城左军驻守慈州,摧城右军驻守隰州。不过由于目前全军尚在整编之中,实际上慈州和隰州还由河东兵镇守,也就是李克用派出的部队镇守。按照李曜之前跟李克用汇报的情况,等河中方面整训完毕,再去换防。

史建瑭目前没有直接带兵,而是被李曜辟举为河中马步军都虞候,负责全军纲纪,同时被授命主持这次全军整编,因此李曜开口便向他发问。

史建瑭泰然出列,抱拳道:“回节帅,各军整编事宜已于五日前完成。”

李曜又问:“战力如何?”

史建瑭摇头答道:“各军兵士新老混杂、胡汉混杂,作战能力良莠不齐,若以类比而言,某以为不足此前开山军三成。”

李曜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许久不曾开口。李袭吉见诸将面面相窥,便出言问道:“节帅,莫非近期有甚用兵之处?”

李曜环顾众人一眼,缓缓开口道:“今日这白虎节堂之中,俱是我河中之中流砥柱,有些话,某便放开说了。”

众人闻言,无论是久随李曜,还是新入门下,均是精神一振,抖擞肃立。

李曜这才道:“方才天使宣谕陛下制敕,其中任命某为河东四面总揽后勤诸事调度大行台尚书左仆射之事,算是题中应有之义,暂且不去说它。另有一事,便是陛下予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某为使相,这无功受禄……尔等有何见解?”

众人微微一怔,心头皆暗暗诧异。这年头不比肃宗之前,自打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日渐势大,尤其是宪宗朝之后,藩镇几乎已经无可压制,这时候只要实力略强的节帅,无论有功无功,得拜使相都是寻常之事。更何况河中护国军镇守中都,坐控两池,节帅手握雄兵五万,还有河东为靠,如此实力,得佩相印又算什么稀奇?

李曜见众将如此神色,不禁微微蹙眉,再看李袭吉,却见他端坐不动,垂下眼帘,眼观鼻鼻观心,似乎根本未曾听见。

这时,郭崇韬忽然道:“节帅既然担心无功受禄,必是料定这相印来之有因。”

李曜抬起头,见他已然出列,便问道:“何因?”

郭崇韬道:“方才节帅先问我军整编事宜,然后才问得拜使相之事,岂非已经告之我等,乃是关中有变?”

李曜微微露出笑容,却仍然追问:“有何变故?”

郭崇韬闻言,略微思索,断然道:“必是陛下有求于节帅……而且,恐怕还希望节帅能够出兵相助。”

李曜哈哈一笑:“好,说得好,安时果然多智。”他赞了一句,又问众人:“安时已然给了这许多提示,如此你等以为,陛下为何求我出兵?”

谁知这次说话之人大出李曜意料之外,竟是憨娃儿。只见他大大咧咧地道:“这还能有什么别的么?指定是皇帝陛下又打了败仗,想来想去,仍是无兵可用,只好来找俺们河……中。其实这也不怪他,谁叫他每次一来找俺们,俺们就巴巴地敢过去帮忙,不仅从来没说半个不字,连军粮都是自掏腰包?这要换了是俺,俺也这么干啊!”

这话一出口,诸将忍俊不禁,一齐大笑。李曜也有些哭笑不得,但他这话其实也没错,只好瞪他一眼。

憨娃儿见大伙全笑了,郎君又瞪他一眼,还当自己又说错了话,顿时就像个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嘟嚷道:“节帅叫你们说,你们偏不说,偏等俺来出丑,哼……”

众人听了,笑得更欢,李曜也忍不住笑起来,摇头道:“你这夯货……其实你这番话,话糙理不糙,陛下那边,确实是吃了败仗,担心长安不保,找我来搬救兵了。”

诸将一听,俱是一惊,憨娃儿也诧异了:“还真是又吃败仗了?”

李曜点头道:“不错,李茂贞认为陛下新募安圣、保宁等军,是为讨伐他而去,因而带兵逼近长安,陛下遂派覃王领兵相抗,结果在三桥战败,诸军溃散。如今李茂贞屯兵休整,即将进犯长安。陛下无法可想,欲幸北都,求我河东庇护,然则李茂贞贼军逼近,神策军又阳奉阴违,只得来请我出兵相迎,以为护卫。”

李承嗣皱眉道:“这时机却是碰得巧了,若是整训之前,哪怕只有开山军一军西奉圣驾,料那李茂贞也不敢抵近相逼,偏巧我河中此番乃是全员打散重编,如今七军之中,唯有朱押衙的近卫军编制还算齐整,其余六军皆是混编,良莠不齐,根本难经战阵……如此却又怎生是好?”

史建瑭作为这次整编的直接负责人,虽然之前已经汇报过一次,说如今这六军全无磨合,根本不堪一战,此时仍不得不再次强调:“节帅,如今这六军,实不足以上阵杀敌,还请节帅慎重。”

李曜沉默数息,问诸将:“你等身为指挥,又如何说?”

诸将闻言,尽道不可。

李曜皱起眉头,扶额思索片刻,道:“各军情形,某已尽知。然则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面色淡然,道:“我军新编虽是事实,然则李茂贞未必知晓,若我出兵三万,诈称五万,以迎天子,李茂贞定以为我所领仍是河东精锐,未必敢与我战。再者,神策虽日渐败落,仍有三四万人马,我若出兵西进,号称五万大军,加上神策二军,李茂贞兵力至多与我相若。前次我受命拔城梨园,所用不过两万兵,便一举荡平邠宁,勤王功成。而此番护国、神策共计,看似有八九万大军,李茂贞如何敢战?因此我军虽未练成,却也不惧再往关中走上一遭。”

李嗣恩道:“别说李茂贞不敢一战,便是他真吃了雄心豹子胆要与我军一战,我护国军又有何惧?某还记得节帅当初曾说过,光靠训练,永远练不出最强的军队,只有实战,才是对军人最好的锻炼!某这些日子一直在忙整编之事,但对我开山右军的训练,也未曾放松,如今这开山右军虽然较之当初的开山军大有不如,但若说面对李茂贞的凤翔兵,却也无惧一战!说起来,某还真想来他一场实战,给那些新兵蛋子长长见识!”

别看李嗣恩年纪比李曜还小一岁,其在军中却呆了足足六七年,说起这话来底气十足。

他这一说,其余诸将也都不甘示弱,纷纷表示,如果拿现在自己麾下的新军去战朱温,或许颇有麻烦,但若说是去关中会一会李茂贞,那却是问题不大。唯有前河中牙将,现摧城左军都指挥使张训有些迟疑,道:“诸位同袍皆是河东悍将,看不上关中诸蕃也不足为奇,只是有一遭:前次节帅随晋王平定关中三藩之乱,说是三藩,其实只与同华、邠宁二镇交了手,并未与李茂贞的凤翔兵过招,如此便将凤翔兵看得如同华、邠宁二军一般无二,是否过于草率?某意李茂贞之凤翔军虽不及沙陀精锐,却也当略胜同华、邠宁二镇才是。”

张训这话虽然听来有些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但李曜知道,其实这话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李茂贞自出镇凤翔以来,这些年也算是一直在东征西讨,若是没点战斗力,如何掌控了五镇之地的?他如今可不仅仅只有一个凤翔军,天雄、武定、山南西以及新占的邠宁,这四镇可也都是他的地盘,这些地盘的周围,也都还有别家藩镇,若是没点真正的实力,光靠扯着嗓子充威风,能站得住脚么?

但张训毕竟不是老开山军的底子,这话说出来,李曜的老部下们自然不服。别说老部下,就连从李曜出使淮南之后才跟随他的史俨也不服气,轻哼一声道:“李茂贞再强,强得过朱温么?当初节帅只领三千骑兵,便可横行中原,打得朱温三十万大军只有应付的份儿。如今节帅坐拥雄镇河中,手控劲旅五万,莫说只是西进关中迎奉圣驾,便是要领兵去踏平凤翔,我史某人也毫不担忧,愿为节帅先锋!”

咄尔现在是摧城左军副都指挥使,也就是张训的副手,他自从升任这个职务之后,一直对自己成了河中旧将的部下有些不乐意,此时听了史俨这话,更觉得这个军使太没胆魄,当下哼了一声,不冷不热地道:“这话俺信!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史军使乃我河东骁将,自然说得起这话。可怜俺这摧城左军里也分了两千多号开山军的老弟兄,却竟然连仗都不敢打了……”

张训闻言,脸色瞬间涨红,脖子上青筋凸出,强压着怒气道:“拔塞干将军(拔塞干是咄尔的姓),节帅召我等议事,如今尚未决断,岂不正是某等各抒己见之时?你若自认有理,只管将某说服,却不必这般指桑骂槐!”

咄尔冷笑一声,正欲反唇相讥,忽见帅位上的李曜面色一冷,双目之中厉光如刀一般刺来,顿时心中一寒,不敢再开口相争,只好别过脸去,一言不发。

李曜这才收回冷厉的目光,面色恢复如常,对张训道:“训之,你方才有一言说得甚好。某召尔等白虎堂议事,只要尚未决断,要的便是各抒己见。”

他微微一顿,忽然转头,出人意料地朝一名面白无须的中年人望去,问道:“张监军有何高见?”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八)

李曜口中的张监军是一名四十上下的中年宦官,着绯色官服,容貌端方,可能因是宦官之故,整个人看起来偏于文弱。他名居翰,字德卿,乃是前掖庭令张从玫之养子。此次来河中之前本已被下令前往幽州做监军,走到蒲津渡,恰好遇上李克用与朱温的河中争夺战,因此前路受阻,盘桓在李克用军中。后来李曜接手指挥权,内查防务时才发现他的存在。后来河中收复,李克用直接将李晔所赠的那张任命河中节度使墨敕上填进了李曜的名字,李曜便开口向李克用要人。

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足:幽州局势尚不明朗,如果监军此时去范阳,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虽然陛下未必怪罪,可说出来却是折了我们河东的脸面,人家会觉得咱们河东连监军都保不住。再有就是,监军走到一半又掉头回去,兆头未免有些不祥,正巧大王既然命我镇守河中,那便留下张监军在蒲州便是,幽州方面等局势稳定了,朝廷再派一名又有何妨?

李克用根本不知道李曜为何要留下这位张监军,反正在他看来,朝廷的监军制度基本上已经是徒有虚名,谁来监军不是监军,不就是个宦官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自然不会为这点小事让自己的爱将心有芥蒂,当下应承下来,回头就给皇帝陛下上疏一道,说了这事儿。皇帝这时候正感激李克用归还邠宁,更不可能为这早就名不副实的监军问题驳了他的面子,连想都没想,御笔一挥就批了一个“可”字了事。

对于“监军”这个词,李曜作为曾经深受某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历史电视剧毒害的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十分厌恶,特别是对唐朝和明朝的监军,有一种莫名的愤恨,因为一看到这俩字,他就联想到宦官专权,而宦官专权,在他的印象中,就没哪一回是好事。

宦官专权其实是唐代中后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相比于东汉和明代的宦官之祸,唐代宦官的专权无疑更加了得,因为他们不仅间接掌握了部分“皇权”也就是中央权力,而且独以掌控兵权为标志。有唐一代,宦官对内掌握禁军,对外出任各藩镇的监军。自李辅国起,每一朝权势最强的宦官必然掌握禁军,发展到后来成为“权阉四贵”,就是两神策军中尉和两枢密使。

事实上宦官监军早在东汉时已有先例,延喜五年,由车骑将军冯绲上书请设监军。当时主要是为防止猜忌陷害的权宜之计,与军权无关。而唐代起初袭隋制,则是以御史监军。这个时期的监军,也仅是以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常驻方镇“监视刑赏,奏察违谬”而已,既不是常设机构,也没有参与指挥军队。直到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才开始出现以宦官监军。

比如天宝六年,高仙芝军出讨小勃律,就由宦官边令城监军。不过,虽然当时宦官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还属于一种临时制度。但到了玄宗末期,由宦官出任监军就开始渐渐普及,并且初具规模。到了德宗贞元十一年,开始“铸监军印”。监军置印代表着宦官监军有了法律保障,宦官监军也由此制度化。

制度化的表现之一,是宦官监军由临时任命改为常设机构,在朝称之为监军院或监军使院,设有监军使和副使。监军使直接听命于皇帝,与地方藩帅互为统属,互相制约,部下有副使、小使、判官若干人,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亲卫兵,也就是牙兵。这一点,李曜在穿越唐朝之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他的印象中,监军宦官不就是那些个捏腔拿调、打着皇帝招牌胡作非为的阉竖么?却不知道唐代的监军宦官,不仅地位高、权力大,甚至还有自己的一支军队。

正因为监军有军队,又是代表中央利益,因此经常会与节度使发生冲突,所以反过来说,他们组建自己的牙兵也带有一定的自卫性质。

至于为什么一开始是御史监军,而后来则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