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唐再续-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抟听罢,面色讶异,思索一下,迟疑道:“蒲帅说得似是有理,但有些地方,某一时实难理清……医学院之事,可否容我叔侄二人细细思虑之后,再予答复?”

李曜也知道,后世的一些简单商业理论,放在唐时,这些“古人”未必能立刻理会。虽说古人的才智并不差,但毕竟所接触的事务远远不同,因此纵然如王抟这般专司经济的高层官员,咋一听见这些理论,也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他便笑了笑,道:“王相位居宰辅,理事严谨,乃国之洪福,曜岂敢催促?便请王相与燕然在蒲州暂住,细细思量也好。至于这些‘经济’法则,王相若有疑问,随时可以寻某来问,某虽浅薄,知无不言。”

王抟见李曜说完便站了起来,自然不会失礼,与王笉同时起身,拱手道:“久闻蒲帅最擅理财,今日一见,某实受益匪浅。蒲帅所论,某必细思,来日再请教益。”

李曜见他说得客气,再无先前倨傲之色,也自笑着还礼,拱手道:“不敢,不敢。弘农王使者既来,须得会见,失礼之处,还望海涵。”

王抟笑道:“蒲帅自去,某等自能理会。”

李曜做足礼数,这才转身去了,等穿过二门来到花厅之外,侍者唱喏:“节帅到!”他这才整了整衣冠,信步而入。

一进花厅,才发现杨行密派来贺喜的二人皆是熟人。戴友规不必说了,另一人身段曼妙,显然是一女子,她虽然头戴帷帽(无风注:唐高宗之后,一种带有罩纱的帽子,遮住面容,直到颈部,玄宗之后较少见了。另外,高宗之前有“幂篱”,黑纱遮住全身……嗯,由此可见唐朝也是逐渐“改革开放”的。),但面纱轻薄,李曜仍一眼看出,此女不是杨潞又能是谁?

他曾料到此番大胜之后,杨潞必然要来一趟蒲州,却没料到她会堂而皇之地与戴友规这个弘农王特使同时出现,不禁一怔。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一)

PS:区区一小章,纠结三四天,我这也算是打破自己瓶颈时间的记录了。

………………………………………………………………………………

戴友规见李曜微怔,知道他是奇怪杨潞的公然露面,也不点破,反而主动招呼,长偮一礼:“庐州戴友规,受弘农郡王所遣,贺李令公持节河中,并呈贺礼!”然后轻轻拍手,便有随从唱喏:“弘农郡王贺礼:秦五年相邦吕不韦监铜戈一柄、汉元狩二年武帝御赐霍骠骑宝剑一柄、汉双螭龙纹榖壁一双、汉龙凤纹佩一双、汉螭虎玉雕一对、汉宫和田白玉美人雕一座……”

杨行密这贺礼林林总总,俱是珍品,价值难以估量。特别是排在最前的秦戈汉剑,对于军府节帅而言,其象征意义更是重大。

李曜闻言,面露微笑,心中也开始思索。等那随从念罢贺仪,他故意略等数息,见杨潞并不开口,便知道她虽然露面,却未公开身份,这才笑着拱手回礼:“弘农王乃是国朝股肱,重镇一方,素为某所敬慕。今次遣使而来,某实欢欣,此番大礼,铭感五内。”

杨潞也是初次听到这份贺礼的详细礼单,心中暗暗吃惊:“耶耶此番倒是当真舍得,如今虽是国家多乱,不少败落的高门贵第将手中古物折价变卖,可方才这批物什,没个五十万贯以上,无论如何是拿不下的,尤其那秦戈汉剑,历来被耶耶视若拱璧……如今却以此物来贺,莫非当真有什么大事,需要李正阳相助?”

而此时戴友规已然笑着回答道:“去年蒲帅来我扬州,尚且只是洺州刺史,今年某来蒲州,蒲帅已是一方诸侯,坐镇中都,控扼天下要害。若说这国朝股肱,岂能缺了蒲帅?”

李曜哈哈一笑,伸手虚引:“戴判官权重淮南,今次竟然亲自前来蒲州,某实受宠若惊。更兼当日你我二人合谋清口大战,大败汴贼,如今虽处两地,实连一心,说不得,今日只好大醉一场,方畅我怀啊……哈哈,戴兄,请!”

戴友规早知李曜待人接物一贯处置得宜,此番听他提到清口大战之时也说“你我二人合谋”,那可是将清口大战的功劳让了一半给自己,心中不禁一热,忙道:“清口大战首仰令公奇谋,又仗河东精骑迅勇,友规不过在侧参详附和,哪敢当令公如此夸赞,不敢不敢……令公先请!”

李曜再次伸手虚引:“贵使请。”

刚才戴友规这句称李曜“令公”而非“蒲帅”,是为了表示李曜的身份地位高过于他,应当先行,而李曜对他的称呼则立刻变成“贵使”,是为了点明此时戴友规代表着弘农郡王、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其实这都是唐时主客之间的习俗,两人说完这话,便按照规矩一同前行,往殿中走去。因为杨潞未曾表明身份,是以李曜也就装作不识,未曾招呼于她。而是由身边的李袭吉代为招呼,邀她入内。

待得进了殿内,按照寻常规矩寒暄片刻,戴友规便作势左右观望,李曜呵呵一笑,摆手对使女奴婢们道:“你们且先下去……朱押衙,你安排牙兵,护卫殿外便是。”

使女们一退下去,憨娃儿便亲自安排牙兵退开一些,远远护卫,自己也不进来,亲自在外警惕搜寻。

殿中于是便只剩李曜、李袭吉、杨潞、戴友规四人。

李曜这才笑指李袭吉道:“戴判官、杨姑娘,袭吉先生你们都是熟识的,如今某已辟举他为河中节度支使,以及两池榷盐副使,无论甚话,二位但说无妨。”

李袭吉与戴友规和杨潞便起身再次见过,等再坐定,戴友规瞥了杨潞一眼,才道:“此番汴贼干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起兵戈,偷袭河中,欲截河东归路,幸有蒲帅代领河东精锐,正奇相辅,全歼贼兵,使朱温铩羽而归,蒲帅也因此功,得镇中都……如今天下纷乱,我淮南虽有民心为恃,然则北有强敌,南环诸镇,虽有心为天家效力,奈何山高水远,力所难及。蒲帅陇西宗亲(无风注:这里的陇西,指的是大唐皇室陇西李氏之郡望“陇西堂”。),功宣荡寇,志展勤王,实乃天下藩镇之楷模,不知有何可以教我?”

李曜正色道:“藩镇者,天子藩篱是也。若论效忠,无非两点:强军以拱卫丹陛、聚财以输资朝廷。”

戴友规道:“蒲帅所言极是!这强军以拱卫丹陛,淮南从未片刻稍息,前者董昌叛乱,我淮南本欲报效陛下,出兵平叛,然则因有钱鏐作祟,遂不得成,然此拳拳之心,天日可鉴。难就难在聚财以输资朝廷。淮南自巢贼肆虐,以凋敝多年,近年来,我主弘农郡王杨公于民休养,劝课农桑,淮南才渐有恢复之像,聚财之事,略有所成。然则汴贼朱温狼子野心,既定兖郓,独霸中原,不仅不开放贡路,使我淮南贡赋长入关中,源源不绝,反而遍设关卡,留拦贡车,甚至将贡赋天子之财货据为己有……此诚乱逆之贼寇也!如今贡路堵塞,我主杨公日日心忧,唯恐天子降罪……如此种种,不知蒲帅可有良策?”

李曜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话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杨行密或许愿意为天子贡赋一点,不过那只是为了彰显忠君爱国,混个好听的名头,实际能给多少?贡路不绝,他可以找大把的借口不贡或者少贡,而如今因为朱温的关系,贡路绝了,那这过错自然要堂而皇之地栽给朱温,说得好像一切都怪朱温似的。

不过李曜知道自己与杨行密乃是盟友,更知道戴友规拐着弯儿扯这么大个蛋所为何事,当然会跟着他演戏。当下便见他剑眉一扬,怒气冲天:“偷锅贼好大的胆量!淮南贡赋,乃为朝廷所献,他身为陛下之臣,竟敢私吞!哼,果然是巢贼余孽,亡我大唐之心不死!我意此獠不除,天下难安!”

戴友规见李曜如此“上路”,大喜过望,连忙附和道:“不错,不错,蒲帅所言,正是道理,我主弘农王亦作如是观!”他高亢了一下,立刻又转为隐忧模样,迟疑沉吟道:“只是汴贼虽经两败,仍据中原……其折损,年余即可恢复。杨公之意,汴贼如今正是一头带伤俄狼,其愿,定是四下安宁,好舔砥伤口,再图来日。而我等尽忠天子之藩镇,则如猎人,正该联合起来,一鼓作气,诛杀恶狼,不使其有再次祸乱中原之机,以正天下风气!”

李曜大吃一惊,心中猛地一跳:“难不成……杨行密居然是来邀我一同出兵荡平朱温的!”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二)

李曜心中一惊,语气却还自然,居然微微点头,笑道:“弘农王壮心奇志,忠勇为国,此等心怀,委实令人钦佩……只是这般大事,一旦扬旗,便是天下震动,天子侧目,不得不慎,却不知弘农王对此可有详策?”

杨潞在一边听得暗暗咂舌,心道:“朱温虽迭遭败绩,但毕竟据有中原,麾下仍有一支二十余万、征战多年的大军,若是逼得急了,一夜之间,强征十万大军也不是难事。反观沙陀、淮南,沙陀可用于征战的兵马或有十五万上下,淮南约莫八九万,至多不超过十万,倘若只是如此看来,双方联手,也算有点兵力优势,然则这其中还有许多问题,不是仅看兵力便能有把握的。耶耶舍此血本,只为联合出兵,看似有理,实则莽撞,个中原因,只怕尚有我所不知之处,我不如沉住气,看李正阳与戴友规如何说。”当下依旧保持沉默。

果然戴友规微微笑道:“杨公素知蒲帅胸中雄兵百万,故叮嘱于某,此事若蒲帅也以为可行,当由蒲帅定策,我淮南定当奉命唯谨,全力配合!”

“哦?”李曜微微有些意外,下意识道:“弘农王竟如此说道?”见戴友规点头,心中便开始思索起来:“杨行密找我联手,必然不是仅仅看着河中,他的意思自然是整个河东集团与他一起动手搞定朱温。且不说朱温是不是现在可以速灭,单是让河东全军出动,就不是那么好办的。”

李曜此前虽未挂名,但实际上已经几乎是总揽河东后勤,河东的家底如何,在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如今河东存粮不多,将士又刚刚劳师远征,就算一贯财大气粗的河东军械监,前日也来报告说火油储量不足,而‘火神液’计划更是仍在瓶颈之中。何况如今河东四面总揽后勤诸事调度大行台方欲成立,自己为河东军械监准备的金蝉脱壳之计也正值关键时期,此时擅动刀兵,从内部准备来看,委实难称妥善。如果加上幽燕局势尚未明朗,此时动兵,就更加不智。

这还只是内部因素,事实上外部因'。。'素也同样不到位。

朱温在河中败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疏朝廷,为“误判河东军情”上表请罪,把那套担心李克用占据关中、囚禁皇室的担忧摆出来大侃特侃了一番,又同时上贡一些财货,让日渐拮据的朝廷松了口气,已然下了诏令,调解晋、梁矛盾。虽然事实上这场仗已经打完,双方此时都没有再打一场的意思,但从政治层面来说,朝廷的这一道诏令,也就算是临时和平条约了。那么此时如果河东方面突然之间又跟杨行密联手,一同出兵攻打朱温,怎么说也是违背圣意,擅起刀兵,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也就是说,前不久刚刚通过平定关中之乱而得来的一点好名声,又付之东流了。

再有就是,安史之乱过后这许多年,天下藩镇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默契,对“唇亡齿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李克用、杨行密联手攻打朱温,势必引起南北两方其他势力的警惕,闹得人人自危,而后更有可能出于自保的心态援助朱温。

人心是天下最复杂的东西。如果只是朱温和李克用争霸,其余藩镇或许多半会隔山观虎斗,但一旦杨行密参与其中,就不同了。这就好比后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宣战塞尔维亚只是点燃了导火索,真正的爆发,却是德国宣战俄、法。

按照李曜在决策前先考虑最糟糕结果的习惯,他认为如果现在跟杨行密商议妥当,出兵约莫在三四月间,主要战争结束的话,最快要六、七月,正好可以赶上秋收。

然而,河北王镕(成德节度使)、罗弘信(魏博节度使)、卢彦威(义昌节度使),山东王师范(平卢节度使),中原王珙(陕虢节度使),甚至赵匡凝(山南东道节度使)都有可能被朱温说动而参战对抗李克用。

在南方,跟杨行密你来我往打了这么多年的钱鏐马上要摆平称帝的董昌,继而一统两浙,只要杨行密跟朱温全面开战,他不可能坐视不理。而除他之外,还有杜洪(鄂岳,即武昌节度使)、钟传(江西,即镇南节度使)很可能出兵干涉,甚至考虑到当初杨行密斩杀了孙儒,孙儒当时的部将马殷(湖南,即武安军节度使)如今已经占据湖南,也不是没有可能出兵报仇。

这么算起来,虽然李克用与杨行密联合起来暂时可以在兵力上超过朱温,但却有可能激起群雄自保之心,继而起兵相争,如此一来,胜算不说全无,至少是去了大半。虽然这些势力之间也都各有各的小心思,未必不能离间、反间,但这种事情难说必成,以李曜的心思,如何肯冒这么大的险?他对自己步伐早有规划,何必为一次未必成功的战争乱了脚步?

于是他沉吟着道:“今次我河东大军入关中靖难,虽是战果辉煌,然则各类损失,也自不小,后又遭遇朱温偷袭河中,复有一战,折损更大。加之河东大旱,存粮也是不足,如今正须休养,若要再起大兵出征万里,恐怕却是难了。”

他见戴友规面现失望之色,已经张口欲言,伸手微摆,止住他道:“戴判官莫急,且听某将话说完。”

戴友规只得拱手:“蒲帅请讲。”

李曜思索着道:“以某之意,非但河东如今不便出兵,便是淮南,只怕一时之间也不该招惹朱温。”

戴友规微微蹙眉,迟疑道:“蒲帅可是忧心两浙?”

“不错。”李曜毫不遮掩,正色道:“钱鏐此人,虽非天下大雄,然则绝域一方,却也不难。他原是董昌麾下之将,如今却能反过来剿灭前主,便是其能。如今看来,董昌之败,已经毫无疑问,他一旦身死,朝廷难道还能将他那一镇之地收回不成?到时候仍是为钱鏐所得。戴判官,钱鏐未得董昌之地时,已是淮南大敌,一旦统一两浙,淮南宁不心急否?若淮南大军北上攻打朱温,而钱鏐在后出兵偷袭……弘农王可莫要忘了当日夫差之败啊!”

第210章 力挽天倾(十三)

戴友规听李曜提及夫差,有些不以为然,摇头笑道:“蒲帅多虑了,钱鏐纵然底定两浙,麾下伤亡亦必不轻,我若此时出兵,他便是想插手干涉,只怕也有心无力,待得贵我双方戡乱功成,扬威天下,钱鏐岂敢再生不测之心?”

李曜微微一笑,似是思索了一下,忽而道:“戴判官可知,若某为钱鏐,董昌殁后,当作何虑?”

戴友规微微一怔,拱手道:“正要请教蒲帅。”

李曜沉吟道:“纵观两浙附近藩镇,只有北、西、南三面。而无论是南下福建,还是西进江西,皆须面临地势险要,路途艰难之境,如此便会困于补给,难兴大兵,胜负实难逆料。而倘若北伐淮南,则同属江南水网,是一马平川,就算平定董昌之时略有折损,趁淮南出兵中原之虚,拿下长江以南,却也未必不成。倘使某为钱鏐,必然当机立断,出兵苏州,若然得手,西北一望,便是金陵!如此一旦事成,则至少可与淮南划江而治……”他忽而一笑:“只是,钱鏐这算盘虽是好打,某却要问:弘农王此番方将苏州收入囊中,却难道肯再让之与他?”

李曜最后特意提到苏州,而且用到一个“再”字,这其中自然很有来历,须得从杨行密和钱鏐二人的起家说起,个中原因十分复杂,影响十分深远。

唐末苏州实际上是包括了现今苏州、嘉兴、上海三个行政区的地域。当然,由于当时上海市的陆域还未完全形成,苏州的实际面积也要大打折扣。不过鉴于其东临大海,西滨太湖,南控钱塘,北倚长江的特殊区位,以及南通杭州盐官县,西北通常州无锡县,东南通湖州乌程县的交通优势,还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资源所造就的发达的经济,苏州被其周围的割据者所觊觎,也是有其原因之所在的。

黄巢起义的南北转战,彻底打破了旧有藩镇的平衡格局,也使北方藩镇的军乱传统传播到了南方。

光启二年十月,隶属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帐下为牙将的泗州涟水人张雄、冯弘铎得罪于节度使时溥,聚众三百,渡江南下,袭苏州而据之。雄自称刺史,稍顷,聚兵至五万,战舰千余,自号天成军。这次小小军变的发生,则是因为两人皆为武宁军偏将。冯弘铎为小吏所辱,张雄为之辩解,不料反而见疑于节度使时溥,结果二人惧祸。思来想去,这位出身淮北的下层军官张雄,便凭借武力一跃而控制了苏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唐末江南众多此类武人刺史之一。

然而苏州作为江南财赋重镇,身为浙西观察使的周宝不能眼看着苏州的易主而不管,虽然他是个“空降干部”,似乎没什么实力。因此,当光启三年三月,周宝因为自己内部的兵变而出逃治所润州,依附亲信常州刺史丁从实时,还要在危机时刻,派遣本可以作为自己夺回润州的重要援助的六合镇使徐约及其精兵,去攻打苏州。

于是,光启三年夏,四月,同样身为北方军将的徐约便继张雄之后,占据苏州,成为苏州刺史。而张雄转而逃亡入海,并最终趁乱占据润州上元县,甚至私自升上元县为西州,再次自封当上了刺史。

不过另有一说,言浙西周宝子婿杨茂宝为苏州刺史,约攻破之,遂有其地。若是如此,则当徐约进取苏州时,身为周宝子婿的杨茂宝已经率先占据其地。因此李曜此前曾听人提起,说当年徐约进取苏州时,只是打着周宝的旗号,实际并非是受周宝指使。

当然,这种事别说后世很难说清,就连如今事情不过过去二十多年,李曜也没法查探得太过清楚,他只是下意识觉得很有一直可能,是周宝在命徐约进取苏州之后,忽然又反悔此前所为,怕徐约尾大不掉,便让自己的子婿杨茂宝率先攻取苏州。而徐约毕竟从润州六合镇赶到苏州,比杨茂宝从常州到苏州远得多,所以能够让茂宝占取先机。只是,这时候,张雄的轻易失守,却让人大惑不解,也许和他初到江南立足不稳有关吧。

须知唐末割据政权,大者数镇,小仅数州,而只据一州之地的也大有所在。究其原因,无论是同州防御使,还是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都是因其重要之军事战略地位而升格为方镇的。而此时的苏州作为浙西观察使辖区的中心州城,交通南北,并拥有巨大的财赋,使得张雄、周宝、徐约等人相继窥视其统治权,则是更进一步把北方藩镇的好为乱的习气带到了南方,从而让苏州一下子成为了军事重镇,以后的数十年中再也不能享受和平了。

黄巢起义的后果之一,是秦宗权的叛乱,而秦宗权叛乱的后果之一,则是孙儒的劫掠江淮。而孙儒的南下,正好遭逢了淮南杨行密、浙西钱鏐的崛起时段,此二大势力的崛起,无疑对孙儒想要趁乱割据一方产生了不利。因此,孙儒如无头苍蝇般的左冲右突,杨行密艰难的争夺地盘,以及钱鏐不紧不慢的扩张势力,加在一起,就使得浙西之地数年之内陷于混乱。

李曜自从出任洺州刺史之后,加上了解到赵颖儿身世,对于此前曾经发生在南方的一些事情也逐渐开始关注,奉命出使淮南之时,在那长达数月的客居时间里,他端坐别院,却暗暗指挥隐藏民间的军械监商贾拉拢人才,顺便也了解了许多这个时代江南地区的一些情况,其中就包括这三大势力当初曾经发生的交锋。

这段时间发生在浙西的战乱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钱鏐以助周宝勘定内乱为名义的进取润、常、苏三州。第二阶段是杨行密与孙儒对浙西北三州的反复争夺。第三阶段是孙儒的溃败以及浙西三州势力范围的初步定型。'注:为免影响剧情阅读,此分析另附文于正文之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完正文后再看。'

浙西战乱的结果是苏州归属钱鏐,常、润二州归属杨行密,而过江猛龙孙儒败死。浙西战乱结束后,一直和平的情况并未长久,便又有了战争的迹象,起因于浙东董昌的叛乱。

董昌名义上是钱鏐的上级,但事实上两人一直处于一种“董昌是政治领袖,钱鏐是军事统帅”的微妙关系中。随着钱鏐在各次战争中势力的增长,董昌必然会被钱鏐高高架起,而钱鏐也会感到董昌在他上头的种种不舒服。因此,当两人联合击败盘距在浙东的黄巢残部刘汉宏的势力后,或出于浙东财赋考虑,或出于政治前途考虑,董昌都要去浙东越州,从而出现了董钱二人隔钱塘江而峙的局面。

钱鏐作为军事领袖,虽然占据着杭州,但杭州隔江便是越州,可以作为个人势力范围的边疆州看待,随时可能受到董昌的反戈一击。而浙西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蔽,钱鏐所占领的苏州也已非昔日可比。紧领杭州北部的湖州一直由李师悦占据,而师悦又是倾向于杨行密的。只有杭州南部睦州刺史陈晟尚可以利用,但虽然同样出身八都旧将,在钱鏐根本处于势弱的时候,投靠谁是说不准的。于是,钱鏐唯一的出路便是乘机消灭董昌,而董昌竟然走出了称帝这一着臭棋,自然就成了钱鏐最好的机会。

别看刚才戴友规说得好听,说杨行密打算南下平定董昌之乱,只是因为有钱鏐阻挠,所以作罢,而李曜也未曾对此表示异议,就以为事情果然如此。其实事情根本不是这般,事实是:杨行密要打的是钱鏐,正好董昌来求援,杨行密遂出兵南下攻打钱鏐的苏州,将之夺取。

至于戴友规刚才的那番说辞,显然那是事发之后杨行密给天子上疏时的说法。也无非是说之前不知道天子的诏令,所以我杨某人一听董昌叛乱了,想到我是天子藩篱,急得立刻起兵南下,谁知道钱鏐这个贼厮鸟居然不让我的兵借道南下帮陛下您平定叛乱,我杨行密急于王事,只好不顾其他,打算先打钱鏐,再灭董昌,保证还陛下一个清平世界云云……至于说后来诏令到了,让钱鏐去打董昌,我杨某人也听了陛下您的话,这不就罢兵息战了么?哦,您说苏州,嗯,我的兵打下苏州之后没有军粮了,只好暂据苏州,凑点口粮,等军粮足了咱就走……军粮什么时候足?哦,这个嘛……就难说了……

犹豫李曜的出现已经导致一些蝴蝶效应,这场仗正是发生在李克用出兵关中前夕。从此次战争进程,以及战火沿及范围来看,此次征讨董昌的战役,有东西线两个战场。而苏州的失守,便导致了西线战场的吃紧,因为杨行密对董昌的支援无疑会加重钱鏐的军事压力。而当时苏州的守将,是乾宁元年二月任命的曾经在浙西混战中失守润州的成及,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学到什么经验,所以也没有改变他再次失守的命运。

当时董昌求救于杨行密,杨行密遂遣泗州防御使台蒙攻苏州以救之,冬十月,杨行密遣宁国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攻杭州镇戍以救董昌,董昌则使湖州将徐淑,会同淮南将魏约共围嘉兴。钱镠则遣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救嘉兴,顾全武是钱鏐麾下第一名将,出兵之后气势如虹,连破乌墩、光福二寨。淮南也不是没有收获,比如淮将柯厚就攻破了苏州水栅。到了乾宁三年春正月,安仁义以舟师兵至湖州,欲渡江接应董昌,钱镠仍遣武勇都指挥使顾全武,外加都知兵马使许再思去守西陵,顾全武一出马,安仁义便没法渡江了。然后没多久,苏州常熟镇使陆郢以州城投杨行密,俘虏刺史成及。

如果站在整个战争的角度来看,此时的钱鏐的确十分被动,淮南大将台蒙在围攻了苏州之后,顺便给了润州的安仁义以南下配合宣州田頵以及湖州李师悦进攻苏州嘉兴和杭州周边军寨的机会。而钱鏐则全靠顾全武在东西两线之间来回奔波,才得以保证自己老巢杭州不被攻破,也才得以阻止杨行密的军队渡过浙江与董昌的军队汇合。但是,苏州最终还是被杨行密进取,嘉兴也至今还在被围攻之中。

钱鏐与杨行密虽然在浙西混战中,曾经共同讨伐过孙儒,但是毕竟两者都处在军事上的上升阶段。杨行密对常州、润州的实际占有,和对湖州的间接控制,都使得钱鏐的浙西观察使衔有名无实。而董昌之役中,杨行密更是直接出兵占领了苏州,由此所造成的对杭州的威胁已经使钱鏐无法忍受。可以说,只要钱鏐平定董昌,苏州之役必然随之而来,没有万一。

因此,此时李曜此时明确提到苏州,戴友规与杨潞同时面色大变。

戴友规急问:“钱鏐竟然会不顾此战伤亡,立刻出兵苏州?”

而杨潞眼中也突然露出惊色,同时出言道:“我淮南取苏州不过二十余日,蒲帅何以神速得知?”

这两人同时发问,而发问的方向却大不相同,这自然是他们二人平日所专注的事务有别所致。李曜闻言,心中暗暗点头,面上浮现一丝不可捉摸地笑容。

他伸手虚压,淡然开口道:“二位稍安勿躁,且请某慢慢道来。”由于此番戴友规才是正式使节,因此他首先回答戴友规的问题:“戴判官,你长于军旅智计,当知苏州之重。淮南得苏州,则对钱鏐如头悬利剑,何时愿斩,便可斩之,而钱鏐则须时刻警惕,否则稍有不慎,便是倾覆之危;钱鏐若得苏州,则西可溯江而克金陵,北可渡江而袭扬州,更可为他杭州老巢之藩篱,使其攻守有度,进退无忧。如此要害之处,两家谁不重视?然则若更细看,则淮南失了苏州,金陵尚有地形之险可据,扬州更有长江天堑为恃,进虽失了跳板,退却仍有凭借;反观浙西,钱鏐若失了苏州,杭州便如凤凰脱毛、大虫(老虎)无牙,看似强大,实则以其咽喉,向敌刀锋,可谓是危若累卵。戴判官以为,若你是钱鏐,手控两浙,财雄势大,能咽下如此恶气,甘于这般境遇?某料他击败董昌之后,势必不能甘休,必将趁胜出兵,与淮南决战苏州!”

戴友规面色连变数次,终于忍不住面露急切,有些不安地沉吟道:“不瞒蒲帅,大王与某辈,虽也料到钱鏐势必不会坐视苏州易主,但却也未曾思虑此节,倘若钱鏐不顾伤亡,平定浙东之后立刻北伐,我淮南必失先手,胜负……实难逆料。”他早已清楚李曜在军事上的眼光,因此也不作什么虚言,对此军情的判断直言不讳。

李曜见他说完便沉思不语,心中微微一笑,却转头去答杨潞的问题:“此番河中大战,若真个详细论功,其实杨姑娘与盈香妙坊可算得上居功至伟。以朱温那般狡猾如狐之辈,也被姑娘你轻松设计,白做了一场盐池美梦。”他稍稍一顿,面露微笑道:“至于姑娘方才所问,某何以如此神速便得知苏州易主……以姑娘大才,难道真个不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