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在夜间轰炸异动中,护航战斗机的用途并不大。
主要就是,当时的主力战斗机都没有安装雷达,也无法安装雷达,因此基本上不具备夜间作战的能力。为了在夜间拦截敌人的轰炸机,英国皇家空军车先研制双发重型战斗机,并且在这种战斗机上安装了对空搜索雷达。随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也研制出了配备有雷达的双发重型战斗机。
当然,重型战斗机更像是夜间截击机,即其机动xìng并不好,只能用在夜间拦截轰炸机。
问题是,〖中〗国空军还没有夜间战斗机。
所幸的是,〖日〗本也没有夜间战斗机。
只是,在对日轰炸初期,〖中〗国空军很少在夜间出动。
虽然从理论上讲,轰炸机在夜间执行任务的安全xìng高得多,或者说战损率低得多,但是夜间轰炸的命中率也低得多,为了摧毁同一个目标,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轰炸机,因此总体战损率并不会有明显降低,反而占用了更多的资源,需要消耗更多的弹药与燃油,对飞行员也有更大的压力。
根据中固空军做的统计,在夜间轰炸瞄准仪出现之前,夜间轰炸的效率只有昼间轰炸的一半左右,而总体损失并没有降低多少。
事实上,同样重视战略航空兵的美国也很少在夜间执行轰炸任务。
〖中〗国空军在夜间大规模轰炸机场,显然是极为反常的事情。
当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山本五十六就接到了消息,得知原本安排在十二日上午为联合舰队提供防空掩护的战机因为机场遭到轰炸,已经转移到了本州岛东部与北部地区,无法按时到达。
如累换成别人,或许不会想那么多。
不管怎么说,〖中〗国空军已经轰炸了〖日三个多月,而且一直在轰炸机场,几乎每天都有数座机场被炸毁。
只是,山本五十六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显然,这世界上没有这么凑巧的事情。
要知道,联合舰队已经虚晃三枪,而且〖中〗国舰队在十一日上午并没有出动侦察机去搜寻联合舰队。
白天的时候,山本五十六就意识到,他等待的机会已经到来了。
说白了,联合舰队在丰后水道里虚张声势,就像李向龙判断的那样,就是希望让〖中〗国舰队的指挥官集生错觉,从而放松警惕。
在山本五十六看来,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空军重点轰炸了丰后水道附近的所有大型机场。
显然,这绝对不是巧合。
也许,〖中〗国舰队的指挥官根本没有上当!
有类似想法的不仅仅是山本五十六,还有联合舰队的作战参谋栗田健。
在航空战队覆灭后,山本五十六并没有让栗田健背黑锅,毕竟栗田健并没有在指挥作战的时候犯严重错误。
也正是如此,栗田健才留在了联合舰队,继续担任作战参谋。
在听取了栗田健的意见之后,山本五十六不得不相信,他的猜测没有错,〖中〗国舰队指挥官没有上当,而且知道联合舰队前几天是在虚张声势,因此〖中〗国舰队很有可能已经北上,准备在十二日清晨攻击联合舰队。
显然,如果像前几天那样,在清晨进入丰后水道,那就是自投罗网。
紧接着,山本五十六非常悲观的发现,联合舰队甚至连退缩的余地都没有,因为〖中〗国舰队不仅拥有三艘强大的舰队航母,还拥有三艘主力舰,因此〖中〗国舰队在战术上的选择比联合舰队多得多。
十二日凌晨不到,联合舰队就转向间大俊湾航行。
山本五十六非常清楚,一支存在的、而且具有威胁的联合舰煞要比一支在海战中被歼灭的联合舰队更有价值。
在他看来,如果联合舰队不撤,依然留在九州岛东面,就很有可能遭到攻击。
要知道,如果〖中〗国舰队打算在十二日攻击联合舰队,就会主动杀过来,而〖日西部地区的岸基航空兵已经瘫痪,根本无法对〖中〗国舰队构成威胁,而〖中〗国舰队能在离联合舰队五百公里的地方出动舰载机,把联合舰队送到海底。
联合舰队的唯一退路就是撤向大阪,远离〖中〗国舰队。
问题是,撤退就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联合舰队撤走,〖中〗国舰队肯定会退回奄美诸岛海域,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即支援地面部队攻打鹿儿岛。
要不了几天,〖中〗国军队就能占领鹿儿岛,九州岛上的日军将不可避免的被击败。
显然,在这个关键时刻,联合舰队不但不能撤,还应该打得更加积极一点,才有希望协助陆军守住九州岛,守住〖日〗本的门户!!。
第一百一十章 关键时刻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一十章关键时刻
十月底,德俄战场上也归于平静。(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冬季会提前一个半月到来,到十月下旬,乌克兰平原的昼间气温就降到了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夜间气温更是低于零下四十摄氏度,所以德军不得不在十月底暂停了进攻行动。
到此,围歼乌克兰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告吹。
所幸的是,德军并没有损失多少战果。在德军停下来的时候,其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基辅西面大约一百公里处,超过六十万俄军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里面,而且守卫基辅的俄军也损失了将近二十万人。
更重要的是,严寒同样对俄军造成了影响,使俄军难以突围,也难以发起反击。
当时,德军与俄军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为冬季作战的准备工作都没就绪,甚至连冬季被服都没有发放下去。在德军的前线部队中,德军官兵甚至得裹着秋季的毛毯在冰天雪地里与俄军作战。同样的,俄军也要经受严寒的考验,冻死冻伤的俄军官兵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
万幸的是,俄军根本没有能力在冬季发动反击。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到一九四零年底,俄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而且有近百万官兵被俘。更重要的是,俄军损失的都是靠前部署的主力部队,反而是留在后面的预备役部队没有遭受多大损失。
别忘了,在德军发起进攻之前,俄军也在为进攻做准备。结果就是,俄军把大批主力部队摆到了战线前方,也就是靠近德俄边境的进攻出发地,也就在战斗中首当其冲的遭到了德军的重点打击。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了俄军的战斗力。
这就是从一九三三年开始,到一九三九年才结束的大清洗。
在这六年的“恐怖时期”中,俄军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将官、百分之八十的校官与百分之四十的尉官遭到清洗,被以各种罪名处决,或者是被秘密处决,其中包括大批在抗击外国入侵战争中表现卓著的军官。
大清洗之后,俄军的战斗力跌到了谷底。
可以说,在德俄战争爆发的时候,俄军中甚至没有足够多的基层军官,也就不得不把大批士兵提拔为军官。
不可否认,在战争中会涌现出军事天才。
比如,中国陆军的林虎元帅在大战爆发前就是一名士兵,结果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以战功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外,在这场大战中,中国陆军还有三名大将、五名上将、六名中将与十四名少将是从士兵晋升起来的。
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也不乏类似的优秀军人。
问题是,这只是个别现象。
仍然以中国陆军为例,在大战结束的时候,有十人获得元帅军衔,另有二十名大将、五十六名上将、二百四十八名中将、一千四百七十四名少将与三千六百八十二名准将,其中由士兵晋升起来的将官只占极少数。
一支优秀的军队,必须由一群优秀的将领。
可惜的是,在俄军中,优秀的将领极为罕见。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德俄战争初期,俄军在指挥决策上远逊于德军,犯了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中,俄军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曾经有三天时间可以突围,当时德军的包围圈在明斯克南面出现了一道宽度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缺口,而德军花了三天,才堵上这道缺口。如果俄军把握住这个机会,即便白俄罗斯方面军不可能全体突围,也至少能让数十万将士冲出德军的包围圈。可惜的是,俄军却错过了这个机会,而且正是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拒绝突围。
可以说,俄军溃败的因素非常多。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期间,俄军最高统帅,即红俄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就向前线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在德军面前退却,哪怕是战术撤退,必须死守每一存国土,与德军死战到底。
这样的命令,对俄军有帮助吗?
要知道,战争不是让军人去送死,而是让军人去为了胜利而浴血奋战,因此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撤退也是获取胜利的手段之一。更何况,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谁能保证士兵会死战到底?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斯大林下的死命令,让白俄罗斯方面军丧失了撤退机会。
到了年底,俄军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反而觉得德军已是强弩之末,而且俄军更擅长在严寒条件下作战。
十一月八日,俄军发起了战略反击。
显然,这是一次极端错误的反击。
要知道,德军不是强弩之末,只是没有想到冬季会提前到来,因此暂时停止进攻。德军的战斗力依然强大。
这场发生在乌克兰平原上的会战持续到十一月底。在连续投入了五个集团军之后,俄军付出了伤亡四十多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而德军的战斗伤亡不到十万,即便将冻伤等非战斗伤亡算上,也不到十五万。
俄军的反击不但没有得手,反而导致乌克兰方面军出现了严重的兵力欠缺。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初,德军发动了一次针对性的进攻行动,围歼了基辅附近的近三十万俄军,并且包围了基辅。等到春季到来的时候,德军已经攻占了基辅,并且占领了大半个乌克兰。
相对而言,丢掉土地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即便到一九四一年春季,也就是基辅被德军占领的时候,俄国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国土沦陷,俄军依然拥有让所有对手羡慕的战略纵深。
最大的损失,还是有生力量。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俄军损失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官兵,其中在两场会战中就阵亡与被俘近八十万。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结果。
这就是,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也就是初夏到来的时候,俄军兵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挡住德军的前进步伐。
此外,俄军也因此措施了在中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机会。
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底,中国向红俄开战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别的不说,中国陆军的数百万大军,除了部署在朝鲜的四十多万、用与对日作战的三十多万,以及充当战略预备队的大约两百万,剩下的三百万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在中国东北与西北两地,而且都以机械化部队为主。
只要时机成熟,中国肯定会向红俄开战。
对红俄来说,要想避免两线作战,或者说在两线作战中不至于过于被动,就得在远东战场上掌握主动权,通过主动进攻来削弱中**队的攻击力量,为俄军在欧洲战场上反败为胜争取时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俄军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先发起进攻,而且得在初期投入足够多的作战部队。
别忘了,中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有着极为广袤的国土。
可惜的是,在一九四零年底的反击、以及一九四一年初的基辅会战中,俄军损失了太多的有生力量。为了稳住欧洲战线,俄军甚至得从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抽调兵力,也就不可能在远东抢先发起攻击。
事实上,俄军在欧洲战场上的被动处境正是中国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开战的原因之一。
在战略层面上,俄军在一九四零年底与一九四一年初遭遇的失败,使俄国丧失了反败为胜的最后希望。
要知道,到一九四一年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完成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并且能在一九四一年底完成第三阶段战争动员。也就是说,到一九四一年,德军的总兵力将突破六百万,加上其他国家投入的兵力,德军能在东部战场上投入八百万到一千二百万兵力,而俄国就算动员了更多的官兵,也打不过德军。
此外,俄国的颓废表现,也成为意大利在一九四零年底参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法国战败之前,意大利就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参战谈判,而其主要要求就是充当南线的主力部队,即在战后获取法国在地中海南岸的所有殖民地,并且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分享苏伊士运河。
问题是,法国败得太快了。
德意谈判还没结束,法国就宣布投降,德军理所当然的开进了北非,控制了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
这下,意大利犹豫了。
要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参战,意大利只能做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在战后捞不到多少好处。
直到德俄开战,意大利才再次看到机会。
如果能够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红俄,意大利在欧洲大陆上的二号强国地位不但能够得到保证,还有望在俄国分上一羹。
十二月八日,在俄军的反击被德军击溃的第二天,意大利正式向红俄与英国宣战。
显然,一九四零年底是大战期间、至少是欧洲战争中最关键的时刻。如果红俄没有在这个时候犯错,那么欧洲战争的结局、至少是持续时间将有所不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问题是,红俄溃败,还产生了一个连冯承乾都没有料到的影响。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一十一章 战略失误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一十一章战略失误
十二月初,在德军粉碎了俄军的反击行动之后,德皇威廉二世高兴得过了头,竟然命令帝国空军恢复对英国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并且下令在一个月之内,通过轰炸让顽固的英国佬投降。全文字无广告
德皇的胡乱指挥,打乱了德军的战略部署。
要知道,在德俄战争打响后,德军总参谋部就制订了一份极为明确的战争计划,即在击败红俄之前,不能与英国发生大规模战争。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零年下半年,帝国空军的主力全部在德俄战场上。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工业也做了针对性调整,即提高了战术飞机的产量。
问题是,轰炸英国本土,战术飞机根本派不上用场。
当时,德军甚至没有合适的护航战斗机。要到fw…190型战斗机的后期型号出现,德军才有航程足够远的护航战斗机。
显然,对帝国空军来说,轰炸英国本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此外,英国已经参战,皇家空军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刚参战的时候,皇家空军总共只有大约两千架飞机,其中只有不到一千架是战斗机,而到一九四零年底,皇家空军的战机总量超过了四千架,战斗机超过了一千八百架。
相比之下,帝国空军能够轰炸英国本土的战机数量却没有实质性增长。相反,因为在德俄战场上遭受了较大损失,帝国空军的中型轰炸机数量反而有所降低,仅剩下了不到一千四百架。
此消彼涨之下,帝国空军就更没有优势可言了。
问题是,德皇是德意志第二帝**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而且每一个帝**人都在服役的是宣誓效忠德皇。
按照帝国的传统,帝**人只向德皇效忠,而不是向帝国效忠。
按照德皇的命令,帝国空军在十二月十日,重新开始轰炸英国本土,并且在当天出动了两支规模均在四百架以上的轰炸机群。
轰炸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远远比不上所遭受的损失。
当天,帝国空军重点轰炸了伦敦、以及伦敦周边的工业区,至少有一千多名平民在轰炸中丧生,还有数千栋建筑物被毁。只是,帝国空军也为此付出了四十八架轰炸机被击落,七十六架被击伤,伤亡与失踪飞行员近四百人的惨重代价,而且还有十七架护航战斗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被击落。
可以说,这天的轰炸得不偿失。
要知道,帝国空军损失的都是最精锐的飞行员,而要培养一名参加了上百次战斗,有着丰富经验的飞行员,不但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还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甚至得让很多飞行员做铺垫。
大战期间,王牌飞行员与阵亡飞行员的比例在一比五十以上。
也就是说,每阵亡五十名飞行员,才有可能诞生一名王牌飞行员。
战争的残酷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问题是,帝国空军的战机依然前仆后继的飞往英国。
对英轰炸,一直持续到一九一四年五月底,也就是德军在德俄战场上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
在这将近半年的轰炸行动中,帝国空军损失了近两千架作战飞机,将近七千名优秀飞行员葬身英吉利海峡。与如此巨大的损失相比,帝国空军取得的战果却极为有限,轰炸仅造成不到两万名平民伤亡,英国的工业产值仅降低了不到百分之五,即便是遭到破坏的建筑物也在数个月内修复。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轰炸,并没打垮英国人的斗志,反而让英国人更加团结。
这里,不得不提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即那个因爱美女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亲弟弟。
在英国遭到轰炸期间,乔治六世每天都会在白金汉宫,通过广播与广播电台向英国民众讲话,以此表示他与英国民众同样面对敌人的凶猛轰炸,以此鼓舞英**民的士气,让英国人奋战到底。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份,也就是德军的轰炸进行到**的时候,乔治六世还奔走于英国各地,问候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英**民,甚至还冒险前往军事医院,看望了在保卫国土的战斗中负伤的军人。
半年间,乔治六世成为了所有英国人的精神支柱。
可想而知,当英国民众看到他们爱戴的国王也像他们一样,出没在被轰炸摧毁的城市里面、与市民一道救助在轰炸中负伤的人员、在冰天雪地里去看望高射炮部队的官兵、进出于军事医院,英**民还会投降吗?
从某种意义上讲,乔治六世一个人撑起了英国的脊梁。
当时,英国民众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傍晚的时候,收在收音机旁边,收听从来没有间断过的国王讲话。
对英**民来说,国王的演讲是不可否缺的精神粮食。
英国坚持了下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却陷入了窘境。
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随着德俄战场上的恶仗再度打响,德军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轰炸英国本土的行动。
问题是,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在战斗中锻炼得极为强大。
即便在本土遭到轰炸的时候,英国皇家空军也没有忘记反击,在一九四零年底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轰炸。
当时,英国皇家空军锁定的目标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心脏,即首都柏林。
十二月二十七日夜间,由一百二十八架远程轰炸机组成的机群飞到柏林上空,投下了数百吨炸弹。
因为柏林从来没有遭到过轰炸,所以帝国空军甚至没有做出及时反应。
当时,连德皇都没想到,英国皇家空军会轰炸柏林。
被爆炸声吵醒的时候,威廉二世竟然询问近侍,是不是柏林郊外的化工厂因事故发生了爆炸。
当然,这次轰炸造成的损失并不大。
问题是,英国皇家空军成功达到了目的,即激怒了德皇,让德皇下令对伦敦进行大规模报复性轰炸,而且主要轰炸市区。
可以说,这又是一个极端错误的决定。
在此之前,帝国空军的轰炸行动很有章法,即重点轰炸英国的工业设施,以削弱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为目的。虽然也轰炸过伦敦几次,但是轰炸目标都是郊区的工厂,以及工厂附近的工人居住区。
显然,这是非常有效的战略轰炸手段。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英国的工业产值就下降了将近百分之二十。虽然没有炸毁多少工厂,但是高强度轰炸使很多工厂都无法开工,或者是无法全速生产,从而导致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
随着帝国空军开始轰炸伦敦市区,英国的工业产值开始迅速回升。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德皇威廉二世没有胡乱指挥,那么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英国就有可能在轰炸下投降。原因很简单,在最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帝国空军就使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如果轰炸持续半年,那么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英国的工业生产基本上得瘫痪了。
没有工业,英国自然得投降。
暂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轰炸工业设施要比轰炸大城市更有价值。
可惜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错过了这个机会。
到德俄战场再次开打的时候,英国不但没有投降,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而且英**民的斗志也更加旺盛。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失去了让英国投降的机会。
在战略上,德意志第二帝国走了最为错误的一步,中国也受到了影响。
原因很简单,英国不肯投降,而一九四一年的夏季即将到来,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想迅速取得胜利、甚至可以说是要想取得胜利,就得争取尽快击败红俄,然后回师英吉利海峡,攻打英国本土。这样一来,德意志第二帝国自然要求中国尽快向红俄宣战,配合德军从两个方向夹击俄军。
一九四一年一月初,帝国大使在向中国外长递交国书的时候就提到,如果英国没有在五月底之前投降,那么中国最迟得在六月底向红俄宣战,帮助德军牵制住两百万俄军,不然德军不可能在下一个冬季到来的时候推进到莫斯科。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不及时参战,那么德俄战争将拖到一九四二年。
虽然冯承乾与吴铁生都认为,即便中国参战,德军在年内击败俄军的希望都很渺茫,德俄战争很有可能拖到一九四二年,但是两人更加清楚,德军能否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具有决定性意义。
要知道,美国已经莫道赫赫,而久拖不决的德俄战争必然会成为同盟国集团的祸根。
显然,中国当局再也不能死抱着当初许下的承诺不放了。
问题是,日本还没有战败,如果向红俄宣战,那么中国就得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被迫两线作战。
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略上的失误,把中国推到了深渊的边缘。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坏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好的影响。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亲兄弟明算账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一十二章亲兄弟明算账
一九四一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冯承乾就见到了一位远道而来的老朋友,即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前来与中国协商军事问题的特使,帝国海军参谋长雷德尔大将。
为了来到中国,雷德尔很费了一番功夫。
从帝国出发后,雷德尔先是去了西班牙,然后达成一艘西班牙的邮轮前往阿根廷,再乘飞机去了智利,最后达成一艘悬挂葡萄牙国旗的邮轮横渡太平洋。为了保密,雷德尔甚至乔装成了一名旅行家。
受地理环境限制,中德在军事上的合作一直不太顺畅。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技术,而且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比如bf…109e战斗机、ju…88a中型轰炸机、四型远洋潜艇的设计图纸、四号坦克的生产线等等,但是在大战爆发后,中德的军事交流全面中断,仅能通过电报发送一些基本文件。
有趣的是,雷德尔万里迢迢的赶来,不是来送礼的,而是来向中国求助的。
当然,雷德尔也没有忘记带来一些中**方梦寐以求的军事技术。比如,中国海军与中国空军一直想得到的大功率发动机的设计图纸与制造标准,还有中国陆军最欠缺的重型坦克的设计图纸。
雷德尔想得到的,是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的一些先进技术,特别是轰炸机的技术。
别忘了,在一九四零年底,西飞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四发重型轰炸机就已上天,而且在试飞中的表现非常不错,完全达到了空军与海军提出的战术标准,在某些领域甚至大大超出了军方的要求。
后来,这种轰炸机被命名为“金鹰”。
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的优势就在大飞机上。
虽然在中国空军组建的时候,也曾经师法帝国空军,打算以战术航空兵为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冯承乾以海军岸基航空兵编入空军为由,提出应该重点发展战略航空兵,即空军的主要价值在于进攻,而且只有在进攻中才能体现出空军的战斗力,战略航空兵正是进攻性性最强的兵种。
也正是如此,中国的大飞机产业才能走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前面。
“金鹰”顺利上天,立即引起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重视。(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在设计四发重型轰炸机,甚至准备搞配备六台发动机的超级轰炸机,但是在一九四一年初,只有中国的“金鹰”完成了试飞,具备了量产能力,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那几种轰炸机还在图纸上呢。
正是如此,雷德尔来到了中国,希望中国当局能够提供“金鹰”的设计图纸。
提供设计图纸肯定没问题,毕竟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拴在一条绳子上,双方有着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大规模制造这种轰炸机吗?
“金鹰”能够成为中国空军的第一种主力轰炸机,而且是大战期间,中国生产的最多的重型轰炸机(“金鹰”的生产工作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算上几种改型机,总产量超过了两万架),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即在机身结构上大量采用了铝合金,从而在增强了机体结构强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重量。
一架“金鹰”的铝合金用量高达一点四吨!
如果按照比例计算,“金鹰”的铝合金用量仅次于在大战后期出现的b…29。
这下,问题来了。
在整个大战期间,铝产量能够跟上军事需求的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与美国。
要知道,在当时,其他国家因为铝产量严重不足,不得不在飞机上使用像木材这样的轻质材料。比如,英国在大战期间大批量生产的“蚊”式远程战斗机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木结构飞机。
不可否认,木结构飞机也有出色的型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