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今年的新茶,你尝尝。”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时候,冯承乾就教过威廉二世如何品茶。
在欧洲,特别是英国,茶不是用来品的,而是用来吃的。英国人喝茶,往往会把茶叶捣碎,然后吃掉。威廉二世小时候在英国住了好几年,因此养成了这种习惯。在认识冯承乾之后,才知道茶叶是用来泡水喝的。
“冯亲王,想过回帝国助我一臂之力吗?”
冯承乾一愣,大概没想到威廉二世会如此直接。这也表明,威廉二世确实不太善于同别人交流。
“我这次来访,主要就是想见见你,跟你好好谈一下。”
“陛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威廉二世笑了笑,说道:“不是不开心,而是需要我担心与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让我应接不暇。”
“这么说,陛下应该考虑换一位首相了。”
“没用,换谁都一样。”威廉二世叹了口气,说道“我已经向法国做出让步,也默认了俄国占领卡累利阿地峡。可是,这两个国家的野心太大了,依然不肯罢休。出行前,法国提出了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还要求我们放弃卢森堡公国,承认比利时永久中立,不然法国的安全得不到保证。俄国也在东边搞事,想夺回萨摩亚地区,罗马尼亚国王已经向我求援,希望帝国能够出面干预。”
“这不是在搞事,而是在制造战争。”“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就算法俄不出手,我们也会出手。”
冯承乾的眉头跳了几下,没有接德皇的话。
“你应该明白,不是我们想打,而是法国与俄国逼着我们打。”“没有回旋余地了?”
威廉二世摇了摇头,说道:“我们已经做出让步,准许法国扩充陆军与建立空军,也默认了俄国在北方的扩张行动,但是我们不会再做任何让步,如果法国与俄国认为我们的妥协是软弱的表现,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能退让,就得有完全之策。”“所以,我希望你能回来。只要你肯回到帝国,我立即授予你帝国大元帅,由你统领帝国三军。”
“陛下,我一己之力,恐怕……”
“你有多大的能耐,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可以说,没有你1就没有现在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威廉二世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难道,你愿意看到曾经呕心沥血创造的辉煌硕果就这么丢掉吗?”
德皇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客气得不能再客气了。
只是,冯承乾并没动心。在他离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那一天,就没再想过回去辅佐德皇再创辉煌。
再说了,现在的德皇是威廉二世,而不是开明的腓特烈三世。
就冯承乾所知,威廉二世与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区别。别的不说,腓特烈三世就很少干预政府工作,与威廉一世一样,几乎是垂手而治。威廉二世就不矢一样了,不但喜欢过问政府的事情,还经常对政策指手画脚。
甚至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现在四面楚歌,有一半是威廉二世的功劳。
早在一九三二年,时任帝国首相的马克斯亲王、帝国陆军大臣鲁登道夫、帝国海军大臣希佩尔与帝国外交大臣赫尔岑多夫就向威廉二世提出,应该适当放宽对法国的限制,降低法国的仇德情绪,稳定德法关系。如果在当时,德皇采纳了这几位大臣的建议,法国肯定不会在七年之后挑衅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有可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共同主宰欧洲,抗衡离岸的英美两国。可惜的是,威廉二世不但没有把大臣的话听进去,反而要求所有人不得再提与法国有关的问题。
此外,德俄关系恶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威廉二世有关。
别忘了,当初八国干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的,而且起到推动作用的,正是担任摄政王的威廉二世。
总而言之,冯承乾对威廉二世的评价并不高。
冯承乾也非常清楚,就算他回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可能与威廉二世合作无间,迟早会闹翻。
“冯亲王……”
“陛下”冯承乾长出口气,说道“陛下身边不缺人才,不管是鲁登道夫、还是希佩尔。都是可用的将才。此外,我也听说马东斯亲王非常擅长治国。
只要陛下合理使用这些人才,善于听取与采纳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在帝国根本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这么说,你决绝了我的邀请?”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中〗国是帝国最可靠,也是最有价值的盟友,因此我留在〖中〗国也是在为帝国做贡献。”
威廉二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冯承乾没再多说什么,他的意思已经表达得足够明确了。
“既然你愿意留在〖中〗国,我也不再强求。”威廉二世长出口气,
又说道“但是我想你亲口告诉我,如果帝国与俄国开战,你们会不会在第一时间参战,会不会为了帝国而与俄国作战?”
德皇问得这么直接,让冯承乾非常为难。
要知道,是否与俄国开战,可不是冯承乾一个人的决定。
“怎么,你担心我们无法击败俄国?”
“陛下,我并不担心什么。”冯承乾勉强笑了笑,说道“但是有一点,即〖中〗国的处境与帝国截然不同。别的不说,如果我们进攻俄国,美日肯定会趁机发难。特别是〖日〗本,肯定会借此机会向我们发动进攻。我们的基础还不够坚实,远远不能与帝国相比。帝国在两线作战中尚且难以支撑,如果我们被迫两线作战,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么说,你是不想为了帝国向俄国开战?”
“当然不是,只是时机得把握好。
“你的意思是…”
“陛下得明白,俄国是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即便我们同时攻打俄国,恐怕也要两三年才能击败俄国。显然,不管是虎视眈眈的美日、还是剑拔弩张的美英,都会趁此机会对付我们。相对而言,帝国的处境还稍微好一些。”
“是吗?”
“如果能在攻打俄国之前击败法国,帝国就能消除后顾之忧,至少暂时不用担心来自西方的威胁,可以放手对付俄国。以美英现在的状况,在战争爆发后的两到三年内,根本没有能力登陆欧洲。”
威廉二世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可惜的是,我们的处境就没有这么有利了。不管怎么样,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用几场战斗击败〖日〗本。只要〖日〗本的威胁还没消除,我们出兵攻打俄国,就将腹背受敌,也就得从一开始就两线作战。”
“你是说,在向俄国开战之前,得责败〖日〗本?”
冯承乾点了点头,他还想补充一句,但是见到德皇已经不太高兴,也就没有说出来。
“在你看来,需要多久才能击败〖日〗本?”
“一年到再年,也许需要两年多。“这么久?”
“对日作战,主战场不在陆地上,而是在海洋上。以〖中〗国海军现在的实力,能在两年内击败〖日〗本已属万幸。”
显然,冯承乾没有说老实话。
在这种情况下,冯承乾也不能说老实话。
威廉二世思考了一阵,说道:“大战会在一年、最多两年之内爆发。我会尽可能的为你提供帮助,而我也希望你能做出保证。”
“什么保证?”
“在击败〖日〗本之后向俄国宣战,而且最好在一年之内击败〖日〗本。”
“这……”
“鲁登道夫元帅已经拟定了战争计划,并且安排好了执行者。与你开始提到的一样,鲁登道夫也认为应该首先击败法国,然后再向俄国开战,避免两线作战。为此,我们会设法稳住俄国,为击败法国争取时间。”
“鲁登道夫认为需要多久才径击败法国?”
“一年。”
冯承乾皱起眉头,说道:“果真如此的话,我能向陛下保证,我们将在击败〖日〗本之后向俄国宣战。”
“你能保证?”
冯承乾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那我们一言为定,帝国将在击败法国之后向俄国宣战,而〖中〗国则在击败〖日〗本之后向俄国宣战。”
“一言为定。”
这时候,德皇才端起茶杯,开始品尝今年的新龙井。
冯承乾却没有心思喝茶,因为他知道,他向德皇做出的保证意义非凡,肯定会对〖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只是,冯承乾也别无选择,德皇访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与〖中〗国达成攻守同盟。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依然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也就需要在对外政策上、甚至是在战争策略上遵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安排。!。
第五十二章 同盟轴心
五个月后,即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冯承乾率领〖中〗国军事团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回访。
名义上,这次访问是对希佩尔率团访华的回访。实际上,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还是进行军事层面上的协商。
威廉二世访华之后,冯承乾向吴铁生与刘伯恩提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计划。
当初,冯承乾向德皇做出保证,并非毫无把握。事实上,这个时候的〖中〗国高层,都在算计着什么时候再度向〖日〗本开战,以彻底消除切身威胁。早在一九三五年,吴铁生就提出了攻打〖日的作战方案,以全面征服〖日〗本为目的。只是受国际局势影响,这份方案根本没有形成作战计划。
显然,吴铁生与刘伯恩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当然,吴铁生与刘伯恩都知道,向〖日〗本开战还欠缺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即以什么理由发动这场战争。
毫无疑问,德意志第二帝国向法国开战,不能成为〖中〗国向〖日〗本开战的理由。
原因很简单,法国与〖日〗本不是盟国,因此〖日〗本不会向德意志第二率国宣战,而〖中〗国也就不可能以帝国盟国的身份向〖日〗本宣战。
所幸的是,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八月,威廉二世离开〖中〗国后不到一个月,〖日〗本外交代表团就到达法国,正式与法国进行结盟谈判。
当然,这是秘密进行的。
按照柏林和约的规定,法国做为战败国,不能与任何国家结盟,不然都将被德意志第二帝国视为威胁。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法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就等于破坏了和约,也就等于给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战争的理由。
问题是,法国当局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虽然要到一九四零初,法国与〖日〗本才能完成结盟的谈判工作而两国秘密签署军事同盟条约则是一九四零年下半年了,但是在当时,〖日〗本外交代表团访问法国,而且在巴黎呆了半个月之久,绝不是什么小
事。
要知道,自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就一直在积极寻找盟友。
最初〖日〗本希望与美国签署同盟条约。不管怎么说,〖日〗本与美国都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因为同盟行动不受限制。问题是,美国国内正盛行孤立主义,加上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根本没有考虑与〖日〗本结盟。
在华盛顿碰壁之后,〖日〗本又去伦敦试了运气。
英国佬没有一口回绝〖日〗本人的请求,也没有把〖日〗本外交官挡在门外,可是最终也没有给予〖日〗本正式答复。
原因很简单,英国把重点放在恢复海军上因此得低调行事。
别忘了,在一九三八年之前,英国皇家海军还相当脆弱,根本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对手。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把英国视为其欧陆霸权的主要威胁,也就一直在提防着英国。
可想而知,为了发展壮大英国必须低调行事。
要知道,当时英国甚至没有与美国签署同盟条约,更别说与〖日〗本、这个背信弃义的前盟国签署同盟条约了。
英美态度冷淡,让〖日〗本心灰意冷。
接下来几年〖日〗本老实了许多,而且也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战后重建上特别是重塑〖日〗本民众的信心。
直到一九三八年,随着法国在欧洲大陆上滋辜,〖日〗本才看到希望。
当然,这个时候的〖日〗本,比五年前更需要盟友。
要知道,在中日战争之后的五年中,〖中〗国利用〖日〗本的战争赔款、在中南半岛上的扩张行动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无sī援助,取得了极为辉煌的建设成就,已经在各个主要领域超越了〖日〗本,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头号强国。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实力在这五年内有了实质xìng的增长,除了在主力舰的数量上略差于〖日〗本,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已超越〖日〗本海军。
凭借实力上的优势,〖中〗国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说得不好听一些,只要国际环境允许、也就是时机成熟,〖中〗国可以在任何时候对〖日〗本发动战争。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日〗本相当绝望。
美国不肯结盟,英国又很清高,〖日〗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当时,〖日〗本国内的一些政治家甚至认为,在下一场战争中,〖日〗本就会遭受灭顶之灾,甚至连大和民族都将永久xìng的成为历史名词。
当然,这是曰本人的逻辑结果。
想当初,〖中〗国弱小的时候,〖日〗本人不是每天做梦都想吞并〖中〗国吗?现在〖中〗国强大了,〖日〗本人自然认为,〖中〗国也会想方设法的吞并〖日〗本,从而彻底消除切身威胁,铲除成为世界大国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国进入了〖日〗本的视野。
只是,在一九三八年,〖日〗本没有任何理由去找法国谈结盟,而且法国也不见得会跟一远在天边的国家签署同盟条约。
别忘了,法国连欧洲霸主都不是,哪还管得了西太平洋地区的事情?
德皇威廉二世访华,为〖日了一个与法国结盟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日〗本当局已经在此时了解到,法国跟俄国签署了秘密同盟条约,而且针对的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下,〖日〗本外交官员信心满满的踏上了访法旅途。
在〖日〗本当局看来,法国不可能拒绝〖日〗本提出的结盟条件。
原因很简单,法俄已经形成了实质上的军事同盟,而且目标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会拉拢与援助〖中〗国,争取在与法俄开战的时候,〖中〗国能够参战,从背后袭击俄国。显然,真要打成这样,法俄的胜算不是很大。要知道,在法俄同盟中,居主导地位的不是法国,而是俄国。说得直接一点,法俄能否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关键就得看俄国能否在东线取胜。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俄国显然不能把全部力量用来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不敢保证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样一来,法俄就需要一个盟友来牵制〖中〗国,而〖日〗本就是这个盟友。
后来,法国与〖日〗本签署同盟条约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如此。
也就是说,到一九四零年,法日签署了秘密同盟条约之后,法俄日的三角轴心关系已经形成。随后不久,红俄也与〖日〗本签署了秘密同盟条约,以承认〖日〗本对南库叶岛、南千岛群岛的所有权为条件,换取〖日〗本在战争期间向〖中〗国宣战,并且帮助俄国牵制住〖中〗国陆军主力的保证。
问题是,〖日〗本当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日〗本与法国结盟,哪怕是秘密结盟,都将成为〖中〗国向〖日〗本宣战的理由。
虽然这是一个较为牵强的理由,但是总比没有理由好。
日法越走越近,世界局势愈发动dàng不安。
此外,日法秘密结盟,还产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一直低调的英国终于意识到战争很快就会爆发,复仇的机会来了。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英法就开始进行外交接触。
虽然英国依然奉行孤立政策,不与欧陆强国结盟,但是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同,英国不再认为光荣的孤立能够捍卫国家利益。说白了,此时的英国不是在守成,而是要为遭受的耻辱复仇。
显然,英国当局绝对不会指望英国陆军能在地面上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英国依然是海权为主的国家,因此英国需要陆上强国牵制德意志第二帝国,从而为其夺取制海权创造有利条件。
毫无疑问,法国与红俄就是英国眼中的陆上强国。
既然〖日〗本都肯与法国谈结盟问题,那么英国为什么不能加入进去?
有趣的是,英国当局并不想与〖日〗本接触。这大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背叛了英国有关。
事实上,当时的英国民众根本看不起矮小的〖日〗本人。
也正是如此,英国选择与法国结盟,即由法国充当同盟集团的核心,使同盟集团内的国家产生联系。
英国当局这么做,也与其奉行了二十多年的低调政策有关。
不管怎么说,如果战争爆发,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首先向英国发难,而会首先盯上四处奔走牵线的法国。
当然,英国加入进来,局势就更加复杂了。
也正是英法进行外交接触,冯承乾才决定趁此机会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从而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策略产生最有效的影响。要知道,只要英国加入进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的考虑来自海上的威胁,而不仅仅是盯住欧洲大陆上的敌人。在以海军为主的战争中,冯承乾显然更有发言权。
别忘了,冯承乾是德意志第人帝国海军的缔造者。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中的当权人物,比如希佩尔、雷德尔、
斯佩,要么是冯承乾曾经的部下,要么深受冯承乾影响。这些人也非常了解冯承乾,更加佩服他,所以能把他的建议听进去。
此外,帝国陆军中的当权人物,也与冯承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鲁登道夫就是由冯承乾推荐给腓特烈三世的,而霍夫曼则是在冯承乾的帮助下,才获得了成为帝国陆军参谋长的资格。
可以说,冯承乾此次访德,意义非凡。!。
第五十三章 倒计时
第五十三章倒计时
关于冯承乾在一九三九年底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有很多传闻。比如有的人认为冯承乾的访德行动,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直接促成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四零年首先点燃了欧洲战火。还有人认为,冯承乾在访德期间,替德意志第二帝国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争计划,使德意志第二帝国率先攻打法国、再进攻俄国的战略规划的总设计师,决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整体战争方案。
当然,这些传闻,大多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所做出的推论。
众所周知,早在冯承乾访德之前,甚至在威廉二世访华之前,德军总参谋部就按照鲁登道夫的授意,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争计划,其中就明确提到,德军将首先攻打法国,争取在数个月内击败法国,然后挥师进军红俄。显然,德军的战争计划与冯承乾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可以说与冯承乾无关。
严格说来,德军的战争计划,实际上就是“施利芬计划”的翻版。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进攻打得并不顺利,特别是在西线,并没能按计划在六个月内击败法国,但是错不在“施利芬计划”,而是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如果不是他大范围修改“施利芬计划”,德军即便没能在六个月内击败法国,也未必会在西线与英法联军苦战三年。
可以说,“施利芬计划”依然是可靠的战略进攻方案。
只是,与二十多年前不同,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德军对“施利芬计划”做了更大范围的修改。
所幸的是,主导者是鲁登道夫,而且在他手下,有一大帮才干出众的将领。
可以说,在冯承乾访德之前,德军的作战计划就非常成熟了。
至于说冯承乾访德促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了战争,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冯承乾访德之前,威廉二世就在访华的时候明确提到,战争将在一九四零年或者一九四一年爆发,提出让中国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是说,在冯承乾访德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已经在战争问题上做出了决定。
事实上,当时最不希望战争爆发的就是冯承乾。
别忘了,中国还不够强大,甚至没有足够的把握迅速击败日本,而且中国海军的建设工作也没有完成。到一九三九年底,中国海军只有三艘“秦始皇”级舰队航母,日本已经拥有两艘新建的“苍龙”级在内的四艘舰队航母,美国则拥有五艘舰队航母,中国海军的劣势极为明显。
如果可以,冯承乾更希望在一九四二年、最好是一九四三年开打。
原因很简单,到一九四一年,中国海军将获得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级舰队航母,“南京”级防空巡洋舰也将大批量服役,规划中的远洋潜艇将达到五十四艘,其他各型战舰也会陆续服役。
也就是说,要到一九四二年,中国才有望在海军实力上追上日本。到时候,日本也将建成两艘“瑞鹤”级,使舰队航母总量达到八艘,而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服役。
对中国海军来说,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是最佳开战时机。
冯承乾访德,主要就是与德军进行战前协调。
说白了,冯承乾是在尽最大努力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并非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服务。
一九四零年二月初,冯承乾结束了对德访问,率团回到国内。
这个时候,欧洲大陆上已经战云密布。
按照德皇的要求,鲁登道夫已经把德军总兵力扩充到了一百五十万,而且近三百万预备队将在两个月内组建完毕。在靠近法国的边境地区,德军已经集结了百万大军,调集了四千多辆坦克、三千多架作战飞机与两万多门火炮,储备的作战物资足够德军消耗三个月,德军总参谋部也开始制订细节的战术计划。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一个极佳的开战理由:法国陆军总兵力突破了五十万。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欠缺一个开战的必要条件:稳住东边的红俄。
鲁登道夫的作战计划明确提到,德军必须在开战初期避免两线作战,即必须尽最大努力使红俄呆在战场外。虽然鲁登道夫也制订了备用计划,即在德军攻打法国的时候,红俄发动进攻,就得放弃东普鲁士,把战线后撤两百到三百公里,以空间换时间,在柏林东面的奥得河组建战略防线,争取用二十到四十个师挡住红俄大军,而在此期间,德军依然得集中兵力攻打法国,争取在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击败法国。但是鲁登道夫等人非常清楚,如果红俄在第一时间参战,再好的作战计划都派不上用场。要知道,红俄不受柏林和约限制,其军队规模在三百万以上。如果这三百万俄军全部涌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德军就得把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于东线,也就不可能按计划击败法国。
可以说,阻止红俄参战是迅速击败法国的关键因素。
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采取了两条策略。一是拉拢中国,让红俄不敢把全部兵力用在欧洲战场上。二是在外交上分化法国与红俄,尽力在两国间制造矛盾与不信任,从而让红俄有所顾虑。
前者,已经办到了。
冯承乾还没回到中国,吴铁生(在离开总统府后,他依然是中国陆军司令)就命令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七十万陆军展开动员,并且决定在三月份举行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预计投入百万兵力,动用二千二百辆坦克与一千五百架作战飞机。此举,必然能够让红俄瞻前顾后,而不敢贸然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要知道,这一百万中国大军可不是吃素的。真要打起来,几个月内就能扫dàng红俄的远东地区。
后者,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在做最后的努力。
三月,德意志第二帝国外长赫尔岑多夫秘密访问莫斯科,与红俄外长进行了长达数天的秘密谈判。
赫尔岑多夫回到柏林的时候,带着一件意义重大的利益:德俄友好条约。
当然,只是一份草案。
这份意义重大的条约中明确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布尔什维克俄国为友好国家,双方均不得在任何情况下相对方发动进攻。
虽然没有人指望通过这份条约来阻止红俄的百万大军,但是红俄肯在这个时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友好条约,足以让帝国高层相信,红俄不会在短期内攻打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可以放手对付法国了。
当时,红俄签署这份条约的原因非常复杂。
一是红俄不大相信法国的军事实力,即认为法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手,因此跟随法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肯定占不到多大的便宜。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初,法国陆军总兵力还不到一百万呢,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总兵力已经在向四百五十万靠齐了,真打起来,法国确实占不到便宜。
二是红俄还没有与日本签署军事同盟条约,或者说谈判还没有结束,因此对法国拉拢日本的做法较为反感,认为日本加入同盟集团之后,会降低自身的地位,从而使国家利益受到影响。当时,红俄与日本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南千岛群岛上,即红俄希望日本能够归还这些在日俄战争期间占领的岛屿,而日本则希望红俄承认这些岛屿为日本所有,以此替红俄分担来自中国的军事压力。
三是英国向法国靠拢,让红俄当局非常不安。主要原因不是英国不够强大,而是在红俄当局看来,随着英国加入,就不再是一场欧陆战争了,而是一场世界大战,而红俄不大可能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成为世界大国,甚至会因为英国、美国等强国加入,而使红俄在欧洲的利益受到影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红俄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虽然当时红俄拥有欧洲、乃至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陆军,正规军的总兵力就超过了三百万,装备了近万辆坦克、数万门火炮,还拥有数千架作战飞机,但是红俄的军事力量并不像数据这么庞大。原因很简单,就在四年前,即一九三六年,红俄当权者斯大林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搞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大清洗,超过三分之二的高级将领、百分之六十的高级军官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流放,红俄军队几乎分崩离析。直到一九三九年,大清洗结束,红俄军队才开始进行人事重建。显然,在一九四零年初,红俄军队的内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官兵士气极为低落。
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自然使红俄当局认为暂时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签署友好条约,对红俄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