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别的不说,只要联合舰队的那些主力舰修复了,〖日〗本海军就有把握夺回制海权。
    问题是,这场战争能够拖上一两年吗?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别说一两年,只要再拖上半年,〖日〗本就会因为〖中〗国海军的封锁而彻底崩溃,到时候饿着肚皮的〖日〗本人将把所有企图继续打下去的军人送进坟墓,而内乱之中的〖日〗本,根本不可能打赢对外战争。
    东条英机面临的问题非常现实,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而且得保住〖日〗本的颜面。
    可惜的是,〖日〗本已经错过了结束战争的最佳时机。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日〗本想停就能停的了。
    五月二十二日,东条英机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再次向〖中〗国政府发出停战请求,并且表示愿意就从朝鲜撤军与〖中〗国进行谈判。
    这次,周仁康的回答非常简单,即〖日〗本首先从朝鲜撤军,才能么动停火程序。
    说得直接一点,哪怕还有一名日军在朝鲜,〖中〗国军队就不会停火,只有所有日军都离开了朝鲜,〖中〗国才会考虑与〖日〗本停火。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表示,只要〖日〗本答应撤军,就出面撮合。
    问题是,东条英机再次错过了这个机会。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出面翰旋的情况下,东条英机依然坚持,得首先实现停火,再谈判决定撤军问题。
    显然,在东条英机不肯答应首先撤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不会停火。
    五月二十五日,〖中〗国军队从汉城南下,沿着朝鲜半岛西部沿海平原推进。同一天,运送着〖中〗国陆军五个师的船队离开了天津港。按照冯承乾的安排,这支船队在与特混舰队会合之后将闯过对马海峡,前往朝鲜东部的元山。
    如果一切顺利,这支部队将在六月初从元山向南推进。
    问题是,留给东条英机的机会并不多了。
    在〖中〗国军队兵分两路向南tǐng进的时候,驻朝日军别说利用这个机会,甚至连组织防御都办不到。
    要知道,当时〖中〗国军队在进攻上有很多破绽。
    别的不说,分兵之后,〖中〗国军队的进攻强度大幅度降低,只要日军有足够的能力,就能围歼两股〖中〗国军队。
    可惜的是,驻朝日军没有这个能力。
    当然,也正是因为驻朝日军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吴铁生吝会采用这一战术,以加快攻占朝鲜全境的步伐。
    到六月中旬,驻朝日军已经撤退到了蔚山到釜山之间。
    六月二十二日,两股〖中〗国军队在蔚山附近会师,对日军实现合围。
    到这个时候,驻朝日军仅剩下了不到十万人。在这将近十万名日军中,还有大约四万是伤重无法作战的伤员。
    显然,日军根本守不住釜山。
    六月二十六日,东条英机坐不住了,再次通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愿意在先撤军的条件下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
    这次,不是停火,而是停战。
    问题是,时过境迁,〖中〗国外长周仁康在回复的时候提到,无论〖日〗本当局怎么样,朝鲜半岛上的战斗都会在一个月内结束,即〖中〗国军队有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能力在一个月内围歼釜山的残余日军,因此无论是否与〖日〗本谈判,朝鲜半岛上的战火都会停止,因此〖日〗本提出停战,就得拿出诚意。
    周仁康的意思很明确,要停战,就得把琉球群岛算上。!。

第三十四章 厉害关系
    搭上琉球群岛,越讨了东条英机的底线,自然谈不成。
    七月十二日,在困守了将近一个月之后,釜山的日军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当天上午,驻朝日军司令部下达了停战命令。数个小时后,在日军司令切腹殉国之后,日军作战参谋佐藤斋上校向〖中〗国陆军前线指挥官龙进步中将交出了佩刀,驻朝日军的六万多名残余官兵,正式向〖中〗国军队投降。
    到此,朝鲜半岛战争的大规模地面战斗结束。
    当然,小规模战斗还没有结束。
    因为日军退缩的速度非常快,有很多部队被打散,有些没有回到釜山,而是在〖中〗国军队控制区内藏里起来,而这些军人没有收到投降的命令,所以没有向〖中〗国军队投降,一直在与〖中〗国军队作战。直到二十多年后,最后一名躲进朝鲜深山里的日军才走了出来,向当地朝鲜政府交出了武器。
    驻朝日军全军覆没,按理说战争也结束了。
    只是,战争羊没结束。
    七月十三日,美国驻华大使亲自出面,找到〖中〗国外长,提出〖中〗国军队已经歼灭了驻朝日军,理应宣布停火,然后与〖日〗本进行停战谈判。
    周仁康没有接受美国大使的提议,而是明确提到,这场战争并不是因为日军在朝鲜〖镇〗压学生起义而爆发,而是〖日〗本军人残酷杀害在朝鲜经商的〖中〗国公民,因此在〖日〗本当局承认这个错误,并且弥补了过错之前,〖中〗国不会停止对日战争行动。
    显然,周仁康说的话很有道理。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中〗国就在国联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随后就是以〖日〗本军人残酷杀害〖中〗国公民为由,向〖日〗本宣战。
    如此一来,朝鲜半岛只是局部战场。
    问题是,这个时候急的不仅仅是〖日〗本当局了。
    美国大使肯出面调停,表明美国的切身利益也受到了影响,而只有停战,才能让美国利益得到保护。
    当天晚上,周仁康就去了总统府,向吴铁生与冯承乾说明情况。
    “你怎么看?”
    “美国之前一直置身事外,而现在主动出面,我们绝不能小看。”在这几个月里,周仁康的才能已经得到了证明。“打到这一步,我们可以不理会〖日〗本,但是我们不可能不顾及美国的利益诉求。”“美国与这场战争有什么关系?”吴铁生问了一句。
    周仁康笑了笑,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是这场战争的幕后大老板,或者说是〖日〗本的幕后大老板。”“这……”吴铁生有点想不明白了。
    要知道,就在十多年前,〖日〗本还把美国视为潜在敌人,而且美国也把〖日〗本看成是西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竞争者。
    冯承乾笑了笑,让周仁康说下去。
    “不可否认,不久前日美还是以对抗为主,两国为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问题,一直在明争暗斗。”周仁康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
    “只是,此时非同往日。在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就成为了美国的最大出口国。
    可以说,〖日〗本能够推行扩军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就与美国的支持有关。”
    “美国会支井〖日〗本扩军?”“当然,这是一九二九年之后,而不是之前。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一直在提防〖日〗本。可是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需要〖日〗本市场,更需要〖日〗本扩军带来的无限商机。”周仁康长出口气,说道“别的不说,在一九二九年之后,美国出口到〖日〗本的废钢铁就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递增。到战争爆发前,〖日〗本已是美国废钢铁的最大进口国。此外,〖日〗本还从美国进口石油、铁矿石、铜矿石、甚至大量进口粮食。如果没有〖日〗本的扩军政策,美国企业的出口业绩肯定会大受影响。在我们实施战略封锁之前,〖日〗本就在从美国进口战争所需的必要物资。战略封锁开始后,虽然我们的封锁力度不是很大,但是美国对日出口额度已经大大降低。如果封锁持续下去,美国企业肯定会大受影响,美国经济也会遭到bō及。要想结束封锁,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战。”吴铁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周仁康的意思。
    “其实,这还是次要原因,或者说只是经济上的影响。”
    吴铁生朝冯承乾看了过去,周仁康也没再发表高见。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在外交与战略上的顾虑,才是主要原因。别忘了,在罗斯福推行新政之后,由基础建设带动的内需,才是帮助美国摆脱经济困境的主要动力,出口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你的委思是,美国在防范我们?”周仁康问了一句。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毫无疑问,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把〖日〗本当做西太平洋地区的最大潜在敌人。可是我们在高速发展十多年后,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号工业国,还拥有〖日〗本无法比拟的人口与资源。可以说,只要假以时日,我们不但能够成为西太平洋的强国,还能成为世界强国。说得更直接一点,只要我们发展起来,不但能够超越〖日〗本,还能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对美国来说,我们才是真正的威胁。这场战争,已经证明我们在军事实力上具有深不可测的潜力,不但能够击败〖日〗本,甚至有能力霸占整个西太平洋地区。显然,这绝对表示美国愿意看到的结果。要知道,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利益,而且美国要想成为世界霸主,就得控制西太平洋地区,也就得击败我们。从长远来看,美国必须阻止我们打垮〖日〗本,还得把自己装扮成〖日〗本的救星。也正是如此,在有机会实现停火的时候,美国没有出面,而是让我们继续打下去,借我们的手教训〖日〗本,使〖日〗本上下认识到,必须依靠某个大国,才有能力与我们抗衡。显然,〖日〗本不可能依靠德意志第二帝国,英国算不上是可靠的盟友,只有美国可供〖日〗本依靠。美国在这个时候出面调停,就是要让〖日〗本上下都把美国当成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友。
    只要美国达到了这个目的,可以想像,〖日〗本很快就会成为美国的走狗。”“这……”
    “可以说,美国已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而我们已经登上了全区竞争的大舞台,必须直面挑战与威胁。”
    “那我们该怎么做?”周仁康长出口气,显得有点沉重。
    “事实上,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与〖日〗本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我们与〖日〗本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出太大的让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这场战争的利益最大化,让〖日〗本伤筋动骨,在短期内无法对我们构成威胁。”
    “问题是,这肯定会把〖日〗本推入美国的怀抱。”
    冯承乾看了周仁康一眼,说道:“即便我们在谈判上做出让步,〖日〗本就会因此而与我们修好吗?”
    “这……”
    “在我们消灭了朝鲜的日军之后,我们与〖日〗本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周仁康暗自叹了口气,表示承认冯承乾的观点。
    “如果不利用这个机会,我们肯定会后悔。”
    “那我们该娄么做?”吴铁生直奔重点。
    “把琉球群岛的问题拿出来,开价高一些,要求〖日〗本连同割让奄美诸岛与大隅诸岛,以及一些别的领土。当然,最终目的是要〖日〗本承认琉球王国独立,并且接受我们的保护。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就得看外长的才能了。”“我会尽力而为。”
    “不仅仅是尽力,得利用所有对我们有利的条件。”
    周仁康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当然,我们得顾及美国的感受,所以可以先在外交上做出让步,表示我们可以与〖日〗本进行停战谈判。只是,你得明确一点,即在谈判结束之前,我们不会与〖日〗本正式停战,也就不会解除对〖日〗本的战略封锁。
    “美国不会这么容鼻糊弄。”
    “美国只是希望停止战争,因此我们施加在〖日〗本脖子上的枷锁越紧,美国就会越发积极的促成停战。”
    “你是
    ……”
    “拖下去,对美国不利,如果〖日〗本经济因为战争崩溃,对美国更不利,所以美国肯定会敦促〖日〗本接受我们提出的条件。也许,美国会为此向〖日〗本做出一些保证,但是只要我们的态度足够强硬,美国就没有别的选择。当然,〖日〗本也没有别的选择。对东条英机来说,利用美国出面调停与我们签署停战协议,哪怕为此损失一些利益,也比单独与我们谈判、或者说是在战败后向我们投降好得多。可以说,这是东条英机在政治上下台,带着〖日〗本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的唯一选择。”冯承乾把局势分析透彻了,周仁康也就没有什么好多问的。
    显然,现在希望停战的不是〖中〗国,而是〖日〗本、以及在〖日〗本有着重大厉害关系的美国,因此谈判的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只是,冯承乾也遗漏了一点,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厉害关系。!。

第三十五章 逼谈
    七月二十日,在美国提供协助之后,中日外交官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一次会晤。
    按照周仁康的指示,〖中〗国驻美大使孔家辉正式提出,只有在〖日〗本承认琉球王国的独立地位,交出在朝鲜杀害〖中〗国公民的凶手,割让奄美诸岛、大隅诸岛与南库叶岛,以及支付战争赔款之后,〖中〗国才会结束对日战争行动。
    在第一个要求上,〖日〗本外交官就提出了异议。
    理由很简单,这场战争与琉球王国根本没有关系,而且早在五十年前,琉球王国就已并入〖日〗本,连王室都没落了。
    显然,孔家辉立即予以反驳。
    当时,孔家辉提出了三个理由。一是〖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完全是非法的,即在被〖日〗本吞并的时候,琉球王国还是前清的附庸国,受〖中〗国前任政府保护,而前清直到灭亡,都没承认琉球王国已被〖日〗本吞并。二是琉球王国的王室并没没落,依然有后人,而且就在〖中〗国。三是有大量〖中〗国侨民在琉球群岛生活与工作,还有不少〖中〗国商人在琉球群岛经商,〖中〗国政府有义务为其提供保护。
    至于交出杀害〖中〗国公民的凶手,在当时根本就不是问题。
    原因很简单,凶手是驻朝日军,而在〖中〗国军队攻占釜山之后,驻朝日军不是战死就是当了俘虏,只有极少数人逃回〖日〗本。按照〖日〗本外交官的说法,凶手要么已经战死,要么在〖中〗国的战俘营里,因此〖中〗国当局要如何处置,〖日〗本根本管不着,也没有办法干涉完全又〖中〗国自行决断。
    问题是,孔家辉的要求没有这么简单。
    当时,孔家辉明确提到,在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当局完全有能力争取和平即及时满足〖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而〖日〗本当局不但没有这么做,还点燃了这场战争,因此必须有人为这场战争负责。
    说得直接一点,〖日〗本当局必须为战争承担起责任,也就得有人充当战犯。
    显然,这让〖日〗本外交官无法接受毕竟战争是军人的事情,而且战争爆发时的〖日〗本内阁已经总辞职。
    第三点更让〖日〗本外交官无法接受。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中〗国军队还没有攻上〖日呢因此在〖日〗本外交官看来就没有理由要求〖日〗本割地赔款。
    显然,孔家辉并不这么看。
    用孔家辉的话来说,如果〖日〗本不肯割地赔款,那么战争就不会结束,而〖中〗国军队迟早有一天能登上〖日〗本列岛。更重要的是到时候,将由〖中〗国军队来决定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灶及〖日〗本需要割让那些岛屿、支付多少赔款。
    首次会晤,并没取得实质xìng成果。
    在美国的撮合下,双方均同意,在七月二十四日,进行第二次会晤。只是接下来〖日〗本内阁否决了由东条英机提出的停战条件,即让前首相承担战争责任,以及承认琉球王国的独立地位,所以第二次会晤并没按期进行。
    到这一步〖中〗国当局要考虑的不再是谈判,而是如何让〖日〗本承认战败。
    七月二十七日特混舰队炮击了大隅诸岛中的种子岛,重点打击了该岛上的港口,即西之表镇。
    两天后,运载着〖中〗国海军陆战队第一旅的船队离开了吴淞口。
    按照冯承乾的部署,既然〖日〗本不肯承认有割地赔款的义务,那么〖中〗国军队就得在战争结束之前占领一座〖日〗本岛屿,构成进攻〖日的事实,从而让〖日〗本当局在谈判桌上拿不出拒绝割地赔款的理由。
    冯承乾看中的,正是离九州岛只有一海之隔的种子岛。
    七月三十一日,〖日〗本当局在得知〖中〗国已经出动陆战队后,发出了谈判请求,希望立即进行第二次会晤。
    显然,孔家辉没有理会〖日〗本外交官的请求。
    八月一日,第一陆战旅在特混舰队的炮火支援下,顺利登上了种子岛,羊且在当天就占领了西之表镇。
    种子岛上除了不到一个营的驻军,就只有几十名〖警〗察。
    显然,这点兵力,根本挡不住一个有四千多人的陆战旅。
    两天后,第一陆战旅清除掉了种子岛上的日军,并且把岛上的三千多名居民全部集中关押在西之表镇的集中营里。
    八月五日,中日第二次大使级会晤在华盛顿举行。
    这次,孔家辉的态度更加强硬,明确提出,只有〖日〗本满足了〖中〗国提出的前两个条件,并且答应就第三个条件进行谈判之后,〖中〗国军队才会暂时停止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并且在谈判结束之后,解除对日封锁。
    显然,这样的要求,仍然超过了〖日〗本的底线。
    只是,到这个时候,美国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说白了,〖日〗本已经战败,而且没有翻本的可能。那么趁着〖中〗国的要求还不是很高,接受停战条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会晤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约见了〖日〗本驻美大使。
    八月七日,东条英机在东京召开紧急内阁会议。
    面对那些依然不肯服输的内阁成员,东条英机以辞职相威胁,最终使内阁在停战问题上达成一致。
    当天晚上,东条英机觑见天皇,正式提出与〖中〗国停战。
    天皇在名义上是〖日〗本的国家元首,但是实权在首相手里。更重要的是,〖日〗本已经进入了战时状态,因此首相在得到内阁支持之后,几乎可以单独决断所有国家政策,而不需要得到议会批准。
    事实上,此时的〖日〗本议会中,大部分议员都是军国主义份子。
    换句话说,如果停战需要得到议会准许,那么东条英机提出的任何停战方案,都不可能获得通过。
    在绝大部分军国主义份子看来,宁可拼得妾死网破,也不会接受耻辱的停战条约。
    所幸的是,东条英机并没失去理智,也不是那种冲动的军国主义份子。
    他非常清楚,打到这一步,别说跟〖中〗国拼个鱼死网破,继续打下去,甚至不大可能对〖中〗国造成太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大规模地面战争已经结束,〖中〗国可以通过封锁与海上打击彻底打垮〖日〗本,而且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国力。相反,〖日〗本在赔上了所有老本之后,也未必能伤〖中〗国分毫。
    只有及时停战,〖日〗本才能获得复兴机会。
    更加幸运的是,〖日〗本天皇也有类似的认识。
    得到天皇御准后,东条英机在八月八日通知驻美大使,答应〖中〗国提出的前两个条件,并且就第三个条件进行谈判。
    八月十日,中日外交官进行了第三次会晤。
    在〖日〗本做出全面妥协后,美国国务卿正式出面,提出在十天之后,也就是八月二十日举行正式谈判。
    推迟十天,主要是中日双方都需要组建谈判代表团。
    趁这个机会,美国国务卿提出,〖中〗国应该暂时停止地面军事行动,并且降低对日封锁级别,准许第三国向〖日〗本运送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
    既然〖日〗本已经全面妥协,〖中〗国就没有理由继续施加压力。
    八月十二曰,吴铁生宣布暂时停火八天。
    当天,冯承乾也给海军下达了命令,准许实现通报了的、运送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的第三国船只前往〖日〗本。
    正式谈判地点不在华盛顿,而是在马尼拉。
    原因很简单,十天之内,中日双方的高级官员只能到达马尼拉,到不了华盛顿,当时还没有跨越太平洋的空中航线呢。
    八月二十日,中日停战谈判第一次正式谈判在马尼拉举行。
    代表〖中〗国进行谈判的,正是周仁康外长。
    做为战胜方,周仁康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上午的第一次会晤中就提出,〖日〗本必须割让奄美诸岛、大隅诸岛与南库叶岛,并且在今后二十年内,向〖中〗国支付五点四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这个要求,让〖日〗本谈判代表目瞪口呆。
    要知道,这基本上是三十多年前签署的《马关条约》的翻版。
    也正是如此,停战谈判差点在当天上午就结束。
    所幸的是,最希望停战的是美国。
    当天下午,协助谈判的美国驻菲律宾总督就积极鼻动,在当晚举行宴会,借此机会给双方做工作。
    参加宴会的,还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特使里希特霍芬伯爵。
    对周仁康来说,里希特霍芬伯爵是老熟人了。要知道,在一九二八年之前,里希特霍芬是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华大使。
    直到这个时候,冯承乾才意识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卷了进来。
    说得准确一点,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希望〖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获益太多,因为这已经危害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
    问题是,〖中〗国不能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能否实现工业化、能否成为世界级大国,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关,或者说是由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决定。显然,现在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也没有成为世界级大国,因此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保持良好关系。
    同样的道理,此时的〖日〗本,不能没有美国的支持。
    也正是在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撮合下,这场关系到近五亿人的停战谈判,才没有在八月二十日终结。!。

第三十六章 利益博弈
    到一九三三年,〖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关系在同盟基础上。出现了很多矛盾。
    对突出的,就是经济上的矛盾。
    冯承乾回国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中〗国最大贸易国,〖中〗国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最大投资国。到一九二八年前后,〖中〗国已经是德意志在远东地区的第一大贸易国、也是全球范围内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贸易国。当然,英德贸易,主要得益于印度,即印度仍然是英国的附属领地,而英德贸易的绝大部分都是德印贸易。
    到一九二八年之后,中德的贸易关系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在一九二九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德进口大幅度萎缩,而对德出口却大幅度增长。
    原因很简单,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寒流中,〖中〗国企业也非常注重出口。
    受劳动力价格、原料供应等影响,〖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远低于欧美列强,因此在一些次要市场上极具竞争力,而在一些〖中〗国的传统产业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更是远超欧美列强。
    比如,在一九三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固就从〖中〗国进口了近两亿帝国马克的陶瓷。
    到一九三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华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即〖中〗国出口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货物超过了进口。
    显然,这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在第三方市场上,由于〖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已经对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构成了直接威胁。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贸易领域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事实上,到一九三三年,〖中〗国的贸易额都远不如欧美列强,而且也只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与其他欧美列强的贸易往来并不频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竞争并不jī烈。
    这也可以理解,即〖中〗国在大搞基础建设的时候,已经有足够庞大的内需市场了。
    此外,〖中〗国的基础建设,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当时德意志第二率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就是各种机械产品、以及与机械产品有关的技术专利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是该市场的主要占领者,不但〖中〗国企业所占份额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其他欧美强国也远远不如。
    这也很简单,即〖中〗国的基础建设大部分是政府项目,而中德关系又摆在这里。
    说得简单一些在〖中〗国企业无法提供相关产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首先考虑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那里获取,而不是跟其他列强的企业合作。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在〖中〗国机械产品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并没受到影响。
    总体来说,在经济层面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主要获益者。
    也就是说,经济上的矛盾,对中德关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当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政治上。
    虽然冯承乾与德皇威廉二世(腓特烈三世在一九二四年退位,威廉皇储继承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称为威廉二世)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与欧洲王室一样,国家领袖的sī人关系并不能决定国家的关系。
    在中日朝鲜半岛战争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认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了威胁甚至可以说,〖中〗国实现工业化对德意娄第二帝国有莫大的好处,比如分担了来自其他列强的压力。
    也正是如此,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支持〖中〗国进行工业化变革。别的不说,在一九二九年之前的五年里,威廉二世亲自施加影响,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企业向〖中〗国转让与无偿赠送了数千项工业技术专利,甚至连率国皇室都参与了援助〖中〗国的行动,威廉二世还在一九二五年访华的时候,用皇室基金为〖中〗国购买了一百多台现代化工业áng,当做见面礼赠送给了冯承乾。当然,冯承乾为了答谢德皇,也赠送了好几件国宝级文物。
    问题是,〖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太惊人了,特别是〖中〗国海军。
    战争爆发前,即三月初,威廉二世还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询问〖中〗国海军是否有能力击败〖日〗本海军,暗示冯承乾,只要提出需求,他会考虑再无偿赠送几艘主力舰,以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
    当然,威廉二世此举,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