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我们的战略封锁能够达到目的,那么胜利就离我们不远了。”
“我可以答应你,只是需要得到陛下的允许。”
冯承乾点了点头,表示明白提尔皮茨的意思。
当然,冯承乾也知道,在海军问题上,只要对帝国有利,德皇一般不会反对他与提尔皮茨做出的决定。
只不过,这并不是冯承乾的唯一要求。
“我们的造舰规划…也得做出调整,除了“拜仁,级战列舰与“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得加速建造之外,下一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规划可以暂缓,下一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也可以推迟半年。当务之急是要建造更多的潜艇,以及适合执行远洋破交任务的大型战舰,以满足作战需求。”
“这……”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亲自负责这件事情。”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没有表示反对。在他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之前,就是由冯承乾全权负责帝国的造舰规划。
“一个月吧,到时候我们再来讨论造舰规划的具体事宜。”
“也行,你就留在柏林,不用去威廉港了,也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等我们见过陛下,再说休息的事情吧。”
第二天,冯承乾就与提尔皮茨去了bō茨坦皇宫,向德皇提出封锁英国的设想,并且据此调整帝国海军的造舰规划。最重要的是,得根据新的形势,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调整帝国的外交策略。
对于调整造舰规划…,德皇没有表示反对。
只是,在外交问题上,德皇并不认为有必要拉拢美国。原因很简单,在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德军在东西两线上取得的重大胜利,让德皇认为,帝国很快就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当时,德军已经横扫了整个东线战场,打得俄军节节败退。
此外,罗马尼亚已经在参战的问题上做出让步,表示在解决了最后几个问题之后,将在三月底之前向协约国集团宣战。
在冯承乾回到柏林的当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娄动了一场进攻行动。
虽然英法在西线打得并不理想,策划中的战略进攻一再延迟,能否在三月底之前发动都是个问题,但是英国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地中海东岸的威胁,正在努力说服法国,向中东地区增兵。
当然,摇摆不定的意大利也让英法十分担心。
以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英法没能在上半年改变西线战场上的僵局,而俄国又没能在上半年稳住战线,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加入轴心国集团之后,意大利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加入轴心国集团。
真要走到这一步,英法离战败就不远了。
可以说,战场形势对帝国十分有利,因此德皇不是很在乎美国的立场。在德皇看来,就算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也难以在一时半会之间发挥作用,而且在英法大势已去的时候,美国不见得会加入协约国集团。
显然,德皇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美国是否参战,不是看英法是否能够打赢,而是看押在英法身上的赌注,是否值得让美国人赴汤蹈火。
从这个角度看,德皇的判断就大错特错了。!。
第一百二十章 紧要关头
大战爆发后,交战双方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即财政收入远远抵不了战争开支。
虽然英国坐拥数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霸占着最为富饶的土地,但是巨大的战争开支依然让英国财政面临破产的威胁。在大战的头半年,英国的财政赤字就达到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百八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头半年就超额支出了近一百亿帝国马克。
举债,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
有趣的是,美国都是双方借债的头号对象。
半年下来,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从美国银行家那里获得了近二十亿帝国马克的贷款。
可惜的是,跟英国相比,这就不算什么了。
博纳一劳上台后,英国每周从美国获取的贷款就高达七千万英榜,占用了美国信贷额度的百分之六十。
也就是说,美国把更多的赌注押在了英国身上。
虽然冯承乾没有掌握确切数据,但是概略估计,到一九一五年二月底,英国从美国那里获得的贷款已经超过了四十亿英榜。如果以每周七千万英榜的速度增加,那么再过半年英国获得的贷款就将接近七十亿英榜。
这是个什么概念?
美国联邦政府在一九一四年的财政预算还不到一百亿美元,折合下来,也不到七十亿英榜。
也就是说,到时候,英固将超过美国联邦政府,成为美国银行集团的第一债务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会容许英国战败吗?
不可否认,德皇的某些判断是正确的,即便美国参战,也很难在短期内发挥作用,贡献不会太大。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战争潜力,远远超过了帝国,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的总和。只要美国参战,那么美国的银行家与企业家就会不惜代价的取得最后的胜利。
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想取胜,就得避免与美国交战。
对此,冯承乾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也正是如此,冯承乾本会提出,尽快对英国实施战略封锁,让美国的货物无法送到英国,只能送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且为美国创造取代英国的条件。
如果美国的银行家与企业家认识到,协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击败英国,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就算没有加入轴心国集团,也不会加入协约国集团,至少不会在战场上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威胁。
可惜的是,冯承乾的主张没有得到德皇的全力支持。
如果帝国无法在外交上采取适当的行动,冯承乾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军事行动上,即尽快切断英美的海上航线。
三月十日,冯承乾向提尔皮茨提交了经过修改后的造舰规划。
当天“德塞利茨”号、“毛奇”号与“冯一德一坦恩”号战列巡洋舰进入了船坞,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改造工程。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这三艘战列巡洋舰都将改造成破交舰。
改造工程主要集中在燃油储备方面,即通过提高燃油储备量,提升战舰的续航能力。此外,还将增加一些基本的维修与维护设施,使战舰能够在远洋执行破交任务的时候进行简单糊糊作业,提高持续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改造中还将更换锅炉与蒸汽轮机,把最高航速提高到二十八节以上。完成改造后,这三艘战舰的续航力都将超过一万海里,持续部署时间超过三个月。
当然,改造战舰只是权宜之计。
有足够的情报表明,即将服役的“虎”号战列巡洋舰的最高速度达到了二十八节,正在建造的“声望”级、以及正在设计的“胡德”
级战列巡洋舰的最高航速都超过三十一节,而且这两级战列巡洋舰都配备了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也就是说,最高航速只有二十八节的破交舰很难逃脱新式战列巡洋舰的追击。
事实上“柏林”号的航速也不够快。
为此,冯承乾给破交战件制订了较高的速度指标。在他提交的造舰规划中,新一级破交舰、即快速巡洋舰的火力、装甲等指标与“柏林”号相当,但是排水量增加了三千吨,主要就用来增加动力系统。
建成之后,这种快速巡洋舰的最大航速能够达到三十三节,而且能以十六节的速度航行一万二千海里。
问题是,封锁不能直接击败英国。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帝国海军的封锁行动产生了效果,那么英国皇家海军将别无选择的与帝国海军进行决战。
原因很简单,只有通过决战奔败帝国海军,英国皇家海军才能解除所遭受的海上封锁。
为此,就得继续增强帝国海军的战斗力。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中,除了已经下水的“德夫林格”号与“吕佐”号,以及基本上完成了船台建造的“兴登堡”号继续建造之外,规划…中的另外三艘全部取消。此外,在“德夫林格”级之后,帝国海军将不再建造战列巡洋舰,因为快速战列舰能够执行战列巡洋舰的全部任务。
重点,肯定得放在战列舰上。
四艘“拜仁”级的建造工作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中“拜仁”号与“巴登”号都得在一九一五年十月之前完工服役“萨克森”
号与“符腾堡”号则得在一九一六年六月底之前完工服役。因为新一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还没启动,所以冯承乾要求追加四艘“拜仁”级的订单,并且这四艘战列舰都得在一九一七年底之前建成服役。为此,帝国海军得在一九一五年追加大约四十亿帝国马克的造舰费用。
至于新一级战列舰,冯承乾也做了规划,只是不抱太大的希望。
按照他的规划…,这种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吨的战列舰将在一九一六年下半年,也就是追加的四艘“拜仁”级完成船台建造之后动工,主炮为三座三联装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副炮为八座双联装一百五十毫米舰炮,装甲防护比“拜仁”级增强百分之十,最大航速与“拜仁”级持平。
如果建成,这肯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列舰。
只是,这种战列舰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一九一八年上半年服役,能否在一九一八年底建成都是个问题。
战争会拖到一九一八年底吗?
在冯承乾看来,如果这场战争持续到一九一八年底,那么就算帝国打赢了,也会为胜利付出全部。
三月十五日,冯承乾制订的造舰规划得到了德皇的首肯。
虽然从程序上讲,需耍经帝国首相批准,造舰规划才能付诸实施,但是在战争时期,德皇的决策权超过了首相。再说了,现任首相贝特曼远没有俾斯麦那样的手腕,根本不可能与德皇对着干。
做完这件事,冯承乾离开柏林,回到了威廉港的公海舰队司令部。
因为连续在几场海战中表现出sè,德皇已经正式任命希佩尔为公海舰队司令,雷德尔为公海舰队侦察分队司令官,即之前的战列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冯承乾也受到提拔,成为公海舰队代理参谋长。
德皇原本打算授予冯承乾少将军衔,只是因为冯承乾的履历不够,最终被取消掉了。
对此,冯承乾并不在意。他获得了足够多的头衔,而且已经是荣誉海军少将了,能否拿到少将军衔并不重要。
在冯承乾回到威廉港的第二天,杰利科辞去了大舰队司令的职务。
不是博纳一劳要他辞职,而是杰利科主动提出辞职,并且拒绝了博纳一劳的挽留,把大舰队这个烂摊子丢给了贝蒂。只是,贝蒂并没有立即成为大舰队司令,而是以侦察分队司令官的身份暂时指挥大舰队。
当时,在大舰队司令官的人选上,英国皇家海军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取代杰利科。
虽然英国皇家海军不缺乏高级将领,但是像杰利科这样的人才却没有几个。其他将领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对于处于逆境中的英国皇家海军来说,这些不足肯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政治上的矛盾,也使得大舰队的指挥权变得异常复杂。
问题就出在博纳一劳身上。
让阿斯奎斯下台后,博纳一劳没能顺利整合联合政府,其推行的很多政策,受到了其他政客的质疑。有趣的是,当初跟博纳一劳合作推翻阿斯奎斯政府的劳合一乔治,成了新的反对派领袖。
可以说,不管谁住在唐宁街的首相府里,只要前线战况不利,都住不长久。
杰利科辞职,加剧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内部矛盾,甚至引发了新一场政治斗争,劳合一乔治已经盯上了首相的宝座。
只是,谁都无法否认,英国正面临着两百年来最为严峻的威胁。
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捍摇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霸主地位,如果英国不能在海洋战场上取得胜利,那么不管欧洲大陆上的战况如何,英国都将成为失败者,并且在这场战争之后丢掉全球霸主的宝座。
大英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第一百二十一章 掐准时机
一九一五年初,处境最为凶险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
俄军在bō兰与西里西亚遭受的惨败,几乎压垮了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在一个多月里,俄军就损失了近两百万官兵,即便对于人口超过一亿的俄国来说,也难以承受如此惨重的人员损失。
三月底,罗马尼亚宣布加入轴心国集团,更加重了俄国的战争负担。
在罗马尼亚参战之后,俄国需要守卫的战线延长了将近一千公里,而且暴lù出了乌克兰这处软肋。
前线战败,外交上的失败,在俄国国内引发了新一轮〖革〗命。
虽然沙皇一再向英法保证,俄国有能力稳住国内局势,并且维持现有的战线,但是谁都知道,俄国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崩溃。
俄国还有救吗?
为了拯救俄国,英国首相已经明确向法国提出,除了在西线尽快发动一场决定xìng的战略进攻之外,还得打通前往俄国的海上航线,即攻击奥斯曼帝国,控制扼守着黑海与地中海的达达尼尔海峡。
可惜的是,法国并不认为有能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反而认为出兵奥斯曼帝国,必然会分散西线兵力,导致联军在西线难以发动战略进攻。如果联军无法在西线掌握主动权,那么在近东的任何行动都不会收到好的结果。
与法国僵持不下,英国首相把目光转向了远东的〖日〗本。
战争爆发后,英国就在积极鼓动这个签署了同盟条约的盟国参战,只是〖日〗本依据条约中的规定,并没有立即承担起战争责任。主要就是,英国没有立即答应〖日〗本提出的一些参战条件。
到了一九一五年初英国沉不住气了。
虽然〖日〗本远在地球另外一边,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别的不说,如果英国不想在远东开辟新的战线,就得利用〖日〗本牵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的陆海兵力,并且借〖日〗本打击德意志第二帝国。
更重要的是〖日〗本成为了援助俄国的主要力量。
在bō罗的海与黑海均遭到封锁,又无法打通北冰洋航线的情况下,远东的港口成为俄国获得外来援助的唯一渠道。当时,援俄物资中,百分之九十五都需要经〖日〗本送往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港口,然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送往欧洲前线。只有极少数的物资是经中亚与伊朗运入俄国。
只是,与巨大的战争消耗比起来这些援助形同杯水车薪。
到三月底,俄国的处境到底有多么凶险呢?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俄军的总兵力依然维持在六百万以上,但是运送到前线的物资仅够俄军消耗十天。更严峻的是,前线俄军严重缺乏弹药步兵只能分到几发子弹,一tǐng机枪的备弹量还不足一百发。
战线对面,德军却没有类似的问题。
如果俄国得不到外来援助,那么在半年之内,这个曾经充当欧洲大陆调停人的强大帝国就将战败。
援助俄国的重担落到了英国身上。
三月的最后一天,英国首相博纳一劳在巴黎与法国总统达成协议,法国将承担西线的主要作战任务,英国将把远征军的数量控制在一百万以内,而多余的兵力将被派往地中海,法国也将提供十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英法将尽快在地中海开辟新的战场。
在战略上打败奥斯曼帝国,打通达达尼尔海峡是援助俄国的最佳选择,因为在这条航线上,只有这么一处阻拦。更重要的是奥斯曼帝国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容易被英法联军击败。
问题是谁也不能保证在数个月内击败奥斯曼帝国。
英法可以向地中海增兵,德意志第二帝国同样可以向奥斯曼帝国提供支援,确保奥斯曼帝国不会丢掉至关重要的门户。
如果无法迅速击败奥斯曼帝国,剩下的就只有进入bō罗的海的航线了。
这就要求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打通进入bō罗的海的航线,夺取bō罗的海的制海权。
事实上,就算出兵地中海,英国皇家海军也得击败最强劲的对手。
重担,全部落到了英国皇家海军身上。
四月初,博纳一劳回到伦敦,立即批准了皇家海军提交的造舰规划,把皇家海军在未来三年内建造的战舰数量增加了两倍。
显然,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规划非常相似。
同样的,重点不是那些新增的战舰,而是已经在建造的战舰,比如“虎”号战列巡洋舰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问题是,这些战舰不会立即服役,而英国皇家海军面临的问题却很紧迫。
到四月中旬,英国皇家海军已能确定,公海舰队的三艘战列巡洋舰正在进行改造,不久之后就将成为破交舰。由此,英国皇家海军不难判断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意图,即在掌握了部分制海权之后,开始对英国进行战略封锁,切断英国的海上航线,使英国无法从外界获取战争物资。
对英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勒在脖子上的绞索。
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收紧这条绞索,英国就将窒息而亡。
更加严峻的是,在没有绝对制海权的情况下,英国根本无法破解这个难题,或者说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打破交战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绝对制海权,让公海舰队的破交舰无法离开港口。
这就要求英国皇家海军打得更积极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杰利科辞职的主要理由,因为杰利科知道,大舰队很难在一场海战中击败公海舰队,反而有可能在海上决战中败给公海舰队,从而彻底失去夺取绝对制海权的机会。
当时,有这个认识的不仅仅是杰利计,而是绝大部分皇家海军的将领。
问题是,如果大舰队龟缩在斯卡帕湾不出来,公海舰队就将〖自〗由进出北海,那些破交舰就将毫无阻拦的深入北大西洋。
显然,打不打不是由皇家海军决定的。
四月下旬,另外一件事情促使英国皇家海军尽快采取行动。这就是,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之后“柏林、,号再次驶离威廉港,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海,开始了第二次破交作战行动。
这次,指挥“柏林”号的不是冯承乾,而是施特朗上校。
在冯承乾的推荐下,施特朗成为了“柏林”号的舰长,并且肩负起了第二次破交作战行动的使命。
与上次出港不同,这次“柏林”号是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海的。
冯承乾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大舰队前来拦截,就与大舰队进行决战,不然就护送“柏林”号离开北海。
大舰队确实离开了斯卡帕湾,但是没去拦截“柏林”号。
三天后“柏林”号从法罗群岛东面离开了北海,公海舰队也在三天后回到威廉港,而大舰队则在五月一日回到斯卡帕湾。
五月四日,在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公海舰队再次出港。
这次行动,依然由冯承乾策划。
虽然没有情报表明大舰队将搜寻追击已经进入北大西洋的“柏林”
号,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获得了“虎”号战列巡洋舰。如果由贝蒂指挥大舰队,冯承乾就有理由相信,他会率领大舰队出来决战。
不管怎么说,大舰队在实力上依然强于公海舰队。
关键就是,贝蒂有没有率领大舰队出来决战的决心。
当然,公海舰队的这次行动与地面战场也有关系。四月底,冯承乾就收到消息,鲁登道夫已经策划好了新一轮进攻,最迟在五月十日就会发动。如果一切顺利,鲁登道夫将在五月底取得重大胜利。德军在东线的进攻打得越猛,俄国的处境就越凶险,英国就越发需要在海洋战场上挽回局面。
此外,西线也不平静。
虽然法金汉听从了德皇的吩咐,让西线德军处于防御态势,但是在战术上,法金汉打得并不被动。仅在四月份,西线德军就发动了六次规模有限的战术进攻,有效迟滞了英法联军的进攻准备工作。在四月二十四日,德军还在凡尔登地区围歼了十多万法军,差点导致法军总司令霞飞下台。
显然,短期之内,英法联军不大可能在西线发动战略进攻。
这些因素,都迫使英国必须在海洋战场上采取行动,而最有效的行动就是通过一场决战击败公海舰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率领公海舰队出港,就是要给英国皇家海军这个机会。
当然,到底是谁打败谁,还要等到战斗结束之后。
那么,大舰队会出来决战吗?
事实上,早在四月底,贝蒂就提出与公海舰队决战,但是遭到博纳一劳与战争大臣基钦纳的坚决反对。两人都认为,与公海舰队决战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而且英国的重点是在西线战场、以及即将开辟的地中海战场上。当时,基钦纳甚至提出,应该抽调部分主力舰去地中海。
现在,公海舰队主动找上门来,大舰队还能龟缩在港口里面吗?!。
第一百二十二章 决战在即
五月四日,博纳※劳依然反对大舰队出海与公海舰队决战。
只是,到了五月五日凌晨,一份由谍报人员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发来的情报,改变了英国首相的决定。
这份情报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十多艘轻巡洋舰离开了基尔港。
情报本身没有错,在五月四日夜间,确实有十多艘轻巡洋舰离开基尔港。只是,这些战舰并没有前往北海,其中四艘前往芬兰湾,掩护执行布雷任务的船只,另外几艘则是刚刚建成的新舰,出港训练而已。
问题是,在英国佬眼里,这份情报有不同的意义。
十多艘轻巡洋舰,显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联系到几日前“柏林”号刚刚进入北大西洋,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些轻巡洋舰也将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
一艘“柏林”号就让英国皇家海军焦头烂额了,再多出十多艘轻巡洋舰,那还了得?
五月五日上午,博纳一劳给贝蒂下达了命令,让他率领大舰队出港,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进入北大西洋。
显然,博纳一劳故意忽视了已经进入北海的公海舰队。
下午,大舰队离开了斯卡帕湾。
两个小时之后,冯承乾收到了一艘在斯卡帕湾附近活动的潜艇发出的电报,获取了第一手情报。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吃晚饭的时候,冯承乾收到了第二份情报。一艘在设得兰群岛东面大约两百公里处活动的快速侦察船发现了正全速向东航行的大舰队,并且辨认出了其中的几艘主力舰,确认是大舰队的主力。
“你怎么看?”
希佩尔放下电报,说道:“也许,贝蒂认为我们将进入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不然他没有理由向东航行。”冯承乾笑了笑,说道:“不管怎么说,贝蒂终于肯出来跟我们决战了。”“你觉得,这次一定能打起来吗?”
“为什么不能?”希佩尔叹了口气,说道:“之前,我们已经策划了好几次行动,结果每次都让杰利科溜掉了。虽然贝蒂更加好战,也更加相信进攻就能取胜,但是他现在是大舰队的指挥官,必然会更加谨慎。”“此时非同往日。”
“是吗?”
冯承乾放下刀插,擦掉了嘴角的油渍,说道:“前几次,杰利科还有退缩的余地,是否跟我们决战对大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现在却不一样了,如果贝蒂照样畏首畏尾,那么英国皇家海军就将丧失最后的机会。”
“什么意思?”
“制订计划的时候,我就提到,如果大舰队依然龟缩在斯卡帕湾里面,我们就直接去泰晤士河。”希佩尔没有开口,因为他知道,冯承乾是铁了心要逼着大舰队出来决战。
“首先,在政治上,英国佬就没有退缩的余地了。大半年来,昔日不可一世的英国皇家海军连吃败仗,已经让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摇摇yù坠。如果不能尽快取得一场胜利,就算能够保住大舰队,英国也将成为落日帝国。其次,在军事上,英国也没有回旋空间。俄国已经岌岌可危,法国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优势,加上地中海的不利局面,英国急需在海洋战场上击败我们。最后,就算大舰队不肯出来决战,我们也能夺得制海权,控制整个北海,进而控制整个北大西洋。”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有这三点,即便明知道不可能在决战中全身而退,贝蒂也得前来应战。”
“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去挪威,而不是直接朝我们杀来?”
“也许,跟你猜测的一样,贝蒂认为我们将进入北大西洋。”希佩尔愣了一下,笑着说道:“果真如此的话,那我们的胜算就更大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冯承乾长出口气,话锋一转,问道,
“以现在的情况,你打算怎么打这场海战?”“那得看你想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最终结果只有三种可能,一是我们被大舰队击败,而是我们击败大舰队,三是拼个两败俱伤。”
“显然,不可能是前者。”
“应该说,我们不希望出现第一个结果。”
希佩尔点了点头,说道:“我们最希望出现第二个结果,但是可能xìng并不大,因为我们没有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最有可能出现第三种结果。”
“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什么好忌讳的了。”希佩尔长出口气,说道”“既然贝蒂去了挪威,我们就跟上去,堵住他的退路,让他不得不与我们决战。也许我们会承受一些损失,但是现在承受不起损失的不是我们。”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你说得没错,即便拼个两败俱伤,失败的也不是我们。”
“这么说,你已经下定决心了?”
“在离开威廉港的时候,我就下定了决心。”
“好吧,那我们就等待好戏上演。”
十五分钟后,公海舰队转到了四十五度航线上,随后希佩尔派出了以“皇太子”号等五艘战列巡洋舰为主的侦察分队。
数个小时之后,已经向东航行了大约四百公里的大舰队也出动了侦察分队。
显然,贝蒂的侦察任务比希佩尔沉重得多,因为他不但要寻找进入北海的公海舰队,还要搜寻那支轻巡洋舰舰队。所幸的是,贝蒂手里有十八艘轻巡洋舰,还有十二艘经过了现代化改装的老式巡洋舰,而希佩尔只有十六艘轻巡洋舰。
这个夜晚,北海并不平静。
虽然两支规模庞大的主力舰队没有遭遇,但是到了下半夜,双方的侦察战舰就在bō涛汹涌的大海上干起来了。
五月六日清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