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到帝国海军后,冯承乾就让提尔皮茨加快了“拜仁”级的建造工作。不是他反复催促的话,到战争爆发时,“拜仁”号恐怕连百分之五十的船台工程都无法完成,也就别想在一九一五年下水服役。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帝国的各项政策明显偏向陆军。
    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海军的地位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拜仁”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大大延迟。
    为了保证“拜仁”号按期完成,帝国海军不得不减缓了后三艘的建造速度。
    即便如此,“拜仁”号也很难在一九一五年初建成服役,最多能做到在一九一五年初开始进行舾装。
    从进度上看,“拜仁”号比冯承乾的预期晚了将近一年。
    必须承认,提尔皮茨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即跟着英国搞战列巡洋舰,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更有价值的战列巡洋舰上。
    对此,冯承乾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如果“拜仁”级严格按照他制订的进度表建造,那么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将拥有至关重要的兵力优势!!。

第一百零五章 前途莫测
    “拜仁”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战舰?
    提到“拜仁”级,就必须提到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由冯承乾发起,最终由德皇批准成立的“帝国战略储备机制”。
    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之前,帝国海军的所有主力舰、以及大部分巡洋舰等辅助战舰都采用燃煤锅炉。主要就是,帝国严重缺乏石油,煤炭却有不少。问题是,燃煤锅炉的效率远不如燃油锅炉,在动力系统所占吨位比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燃油锅炉能使战舰的航速提高二到四节。
    二到四节,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差距。
    正是如此,冯承乾觉得建造“快速战列舰”的时机成熟了。
    当然,有这个看法与认识的,不仅仅是冯承乾。
    在燃油锅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直主张建造战列巡洋舰,把速度当成主力舰首要xìng能的费希尔也意识到,可以在不降低速度指标的情况下,提升战舰的防护能力,建造出拥有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战列巡洋舰速度的快速战列舰,从而把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完美的整合到一起。
    费希尔这个推断的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准,“伊丽莎白女王”级完全算得上是快速战列舰,而且该级战列舰在服役之后,没有编入战列舰分队。而是编入了战列巡洋舰分队,即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速度上。
    问题是,为了追求速度,“伊丽莎白女王”级也牺牲了其他xìng能。比如,该级战舰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在同期战列舰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准,跟一向重视防护的帝国战列舰相比。更是差了很大一截。此外,为了控制住排水量,“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舰体构造上也有很多缺陷。
    相对而言。“拜仁”级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虽然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赋予战舰更加强大的动力。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动力系统还没有先进到让设计师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步。在设计阶段就得考虑好战舰的用途,即战术使用价值。只有在明确了目的的情况下,才能在各项xìng能上做出取舍,设计出最适合本国海军战术使命的战舰。
    最初的时候,冯承乾就明确提出,“拜仁”级不应该把速度放在首位。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之后,再尽力提高速度。因为“拜仁”级不是以速度见长的战列巡洋舰,而是用于舰队决战的战列舰,因此火力与防护的重要xìng在速度之上。
    可惜的是,冯承乾的主张到了提尔皮茨那里,并没得到贯彻。
    这也可以理解,在提尔皮茨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时候,战列巡洋舰大行其道,速度成为衡量主力舰的首要指标。
    结果就是,“拜仁”级在正式开始设计的时候,速度指标提高到了二十六节。
    显然。这是有针对xìng的。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建造工作已经启动,而帝国海军获得的情报是,该级战列舰的设计最高航速为二十五节,仅比同期的战列巡洋舰低两节,而且配备了八门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宣称的,只配备十门十四英寸主炮。显然,“拜仁”级的对手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因此帝国海军在制订“拜仁”级的xìng能指标时,基本上参照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xìng能。
    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
    可以说,在基本设计理念上,“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拜仁”级就不一样。前者在一开始就被当做战列巡洋舰的加强版,至少费希尔是这么认为的,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即在保证速度与火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强装甲防护。后者则是作为战列舰的加强版,即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的基础上,再提高航速。
    很明显,这种本质上的区别,让照搬对手的xìng能指标变得很没必要。
    当然,二十六节的最高航速,肯定会对战舰的其他xìng能造成严重影响。
    很快,提尔皮茨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让“拜仁”级的速度达到二十六节,又把排水量控制在二万八千吨以内,并且至少保留八门主炮,防护xìng能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比如侧舷主装甲带只能做到三百一十毫米,装甲隔舱不到三百毫米,炮塔、炮座与司令塔这些关键部位都在三百五十毫米以内。
    这样的防护xìng能,显然严重不足。
    结果,提尔皮茨推翻了第一份设计书,也因此耽搁了几个月。
    第二次设计,“拜仁”级才把重点放在了火力与防护上,准确的说是在保证基本火力配制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防护,然后才是速度。按照这个思路,“拜仁”级配备了四座双联装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持平,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高达三百三十毫米,而且采用了最先进的表面渗碳装甲钢,实际防护能力比“伊丽莎白女王”级高出了百分之二十。更重要的是,“拜仁”级的主装甲带主要防护区域从舰首的A炮塔一直延伸到了舰尾的Z炮塔,覆盖范围占全舰总常的百分之六十。此外,装甲隔舱的厚度增加到了三百一十毫米,炮塔、炮座与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三百五十毫米。难能可贵的是,“拜仁”级还是第一种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水平防护的战列舰,其水平装甲的厚度为一百六十毫米。
    可以说,“拜仁”级的防护,在同时期的战列舰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不要说英国的战列舰,即便是同样注重防护的美国战列舰,在装甲配制上也没有“拜仁”级这么豪华。
    因为把重点放在了防护上,所以“拜仁”级的设计航速只有二十三节。
    当然,这只是设计时的航速。
    虽然拖延工期,造成“拜仁”级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但是也带来了一个好处,即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设备。比如,在正式开工建造前,帝国已经能够制造出效率更高的燃油锅炉与功率更大的蒸汽轮机了。结果就是,“拜仁”级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由设计时的五万六千轴马力提高到了七万二千轴马力,最高航速也相应的提高到了二十五节,而且工程师认为能够达到二十六节。
    可以说,只要“拜仁”级能够顺利建成,在各项xìng能上都能压倒“伊丽莎白女王”级。
    关键就是,这种备受期盼的战舰能否顺利建成,以及能否赶上最关键的时期,参与最关键的战斗。
    对此,冯承乾不抱多大希望。
    虽然在他熟知的历史中,英德海军决战在一九一六年,但是历史已经发生改变,帝国海军在一九一四年就取得了两次极为重大的胜利,打破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垄断地位,开辟了更加有利的战场环境。
    按照冯承乾估计,最迟到一九一五年下半年,英德海军就将进行总决战。
    关键就是,到这个时候,计划中的四艘“伊丽莎白女王”级都将建成,而追加的第五艘也将在一九一六年初建成。此外,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基础上简化而来,即用燃煤锅炉替换燃油锅炉,大幅度降低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从而降低造价的“复仇”级战列舰也将在一九一五年陆续下水。
    也就是说,到一九一五年下半年,英国皇家海军将重获兵力优势。
    拖下去,显然对英国皇家海军不利。
    要知道,已经动工的三艘“拜仁”级都将在一九一五年底之前建成服役,追加的三艘也将在一九一六年底建成。如果海军军费没有严重缩水,那么帝国海军还将在一九一五年初动工建造一级全新的战列舰,首舰将在一九一七年底建成。此外,“德夫林格”级战列巡洋舰也将全部在一九一六年建成服役,新一级战列巡洋舰将在一九一五年开工,预计在一九一七年底之前建成。
    也就是说,拖到一九一六年,英国皇家海军的优势将大幅度缩小。
    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肯定会选择在一九一五年进行决战,而不会把决战时间拖到一九一六年。
    问题是,在一九一五年决战,帝国海军能占到便宜吗?
    要知道,即便到一九一五年底,“拜仁”号与“巴登”号建成服役,帝国海军没有在海战中损失主力舰,也只有十九艘战列舰,而战列巡洋舰最多只有十一艘,主力舰总数仅为三十艘。对面,英国皇家海军到一九一五年底,仅战列舰就能达到二十七艘,战列巡洋舰为五艘,总量为三十二艘。
    看上去,差距并不大。
    关键是,帝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太多了,而战列舰却太少了。
    实战已经证明,战列巡洋舰并不适合执行舰队决战任务。别的不说,在多格浅滩海战的最初阶段,雷德尔的六艘战列巡洋舰就遭到重创。在舰队决战中,速度不是第一要素,因为任何战舰,在速度超过二十节的情况下,主炮的命中率都将大幅度降低。理想情况下,战舰的速度得保持在十六节以内,才能确保主炮有足够高的命中率。如此一来,战列巡洋舰所倚重的速度就毫无意义了。
    显然,冯承乾得找出一个合适的应对办法。!。

第一百零六章 积极应对
    冯承乾只在威廉港呆了两天,处理完一些本该由作战参谋负责的事情之后,就单独返回柏林。他没有去找德皇,而是首先去了海军部,找到了正在准备为凯旋将士办庆功宴的提尔皮茨。
    “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有点事,所以提前赶了回来。”
    “昨天,陛下已经表示,将嘉奖你、希佩尔将军与雷德尔将军。舰队再次凯旋,陛下十分高兴,昨天一整天都在跟我谈海军的事情。”提尔皮茨笑了笑,说道,“更重要的是,法金汉都对我们另眼相看。”
    “陛下准备给我们橡叶饰?”拿到蓝sè马克斯勋章之后,冯承乾花时间了解了一些帝**队的荣誉制度。蓝sè马克斯勋章是帝国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要想再往上升,就只能增加饰件了。
    “差不多吧,谁叫你一步登天呢?”
    “要不要嘉奖都不重要,我这次回来,专程来找你,也不是为了这件事。”
    “那你是……”
    “我想在明年上半年,发动一次袭击行动。”
    提尔皮茨的眉头跳了几下,没有急着开口。海军的袭击行动,显然与破交战有关,冯承乾肯定是打算干这件事。
    “返航途中,我就在想,明年年初与皇家海军决战的可能xìng不是很大。”
    “我收到的消息,与你的判断可不一样。”
    “是吗?”
    “杰利科也许不想出来决战。但是阿斯奎斯肯定不会让他躲在港口里看热闹。”提尔皮茨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根据我获得的情报,这次作战是由丘吉尔提出的,而且正是他极力主张。才得到阿斯奎斯批准。毫无疑问,丘吉尔的最好结局就是主动辞职。不然他也会被阿斯奎斯解职。关键是,阿斯奎斯批准作战行动,与丘吉尔没有任何关系。或者说只是让丘吉尔当了挡箭牌。”
    “你的意思是……”
    “英法联军作战不力。阿斯奎斯的首相头衔已经是摇摇yù坠了。”
    冯承乾长出口气,说道:“这么说,是阿斯奎斯急切的希望获得一次胜利,而英法联军在短期内很难在地面战场上取胜,所以阿斯奎斯把希望放在了海洋战场上,结果却遭受了空前的惨败。”
    “那么,你觉得阿斯奎斯会就此收手吗?”
    “除非他不想当首相,不然……”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觉得更有必要好好干上一场了。”
    “为什么?”
    “首先,在地面战场上,英法联军肯定会在年初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这是肯定的,法金汉也这么认为,他已经开始准备了。如果一切顺利,法金汉将在月底发动进攻。”
    “进攻?”
    “法金汉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而陛下也认为如此。”
    “可是……”
    “当然,只是战役级别的进攻。不会动用太多资源,主要就是打乱英法联军的部署,让英法联军无法集中兵力。”提尔皮茨看了冯承乾一眼,说道,“重点已经转移到东线,最迟明年一月底,鲁登道夫就会发动进攻。”
    冯承乾点了点头,没再多问与地面战场有关的事情。
    “此外,奥斯曼帝国已经参战,英法俄又多了一个对手。”
    “也就是说,英法联军要想在明年年初取得一次重大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在明年上半年,我们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肯定会在明年上半年打得更加积极一些,争取通过一些小规模的海战消耗我们。”
    “消耗?”
    “目的是在明年下半年发动一场大规模海上决战,彻底打垮我们。”
    提尔皮茨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积极一点,绝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对手。”
    “你的意思是……”
    “可以想像,明年的地面战争肯定会十分jī烈,不管是西线、还是东线、或者是新开辟的北非与中东战场,双方都要投入大量兵力。同样不可否认,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不是法国与俄国,而是英国。”冯承乾掏出一根雪茄,点上后抽了两口,才说道,“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英国从海外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资源,以及由英国皇家海军守卫的航线,英国与法国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坚持下去。也许,法国还稍微好一点,毕竟法国本土就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农产品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铁矿与煤炭也不缺。英国却不一样了,如果没有来自殖民地的资源,英国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也就是说,切断英国的海上航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算不上首要任务,毕竟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就算我们投入兵力,也不见得能够达到目的。”
    “那你的意思是……”
    “这可以做为切入点。”
    “这……”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我们打破交战,英国皇家海军就不得不抽调兵力去对付我们的破交战舰。”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最好的证明,就是斯佩舰队。为了围剿斯佩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动用了一艘战列巡洋舰与数十艘其他战舰。
    “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让英国皇家海军分散兵力。”
    提尔皮茨刚想开口,冯承乾就压了压手,继续说道:“虽然我们打了两次胜仗,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的五艘主力舰,但是在至关重要的战列舰数量上,我们依然处于劣势,而且差距十分明显。两场海战都证明,战列巡洋舰不适合执行舰队决战任务,特别不适合与战列舰对决。可以说,就算我们拥有更多的战列巡洋舰,也抵消不了战列舰数量上的差距,至少在现有战术下办不到。”
    提尔皮茨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只是,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战列巡洋舰依然能在舰队决战中发挥积极作用。”
    “你的意思是……”
    “你觉得,我们在明年与皇家海军决战有多大的胜算?”
    提尔皮茨一愣,说道:“几乎没有,即便能打赢,我们的损失也不小,甚至会因此让胜利变得毫无意义。”
    “真的如此?”
    “我们不仅要击败英国皇家海军,还要……”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明年还不能与英国皇家海军决战,至少得拖到后年。”
    “这么说……”这下,提尔皮茨也反应了过来。
    “说得简单一些,明年的战斗,我们的目的依然是削弱英国皇家海军,在规模有限的海战中取得胜利,逐步缩小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差距,为最后的总决战做准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避免两件事情。一是过早的进行舰队决战,二是保存我们的兵力。”冯承乾长出口气,说道,“多格浅滩海战已经证明,如果能够合理使用战列巡洋舰,我们就能在海战中取得主动权,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敌人的战列巡洋舰分队没在现场,或者已经被我们击溃。”
    “你的意思是,迫使英国皇家海军把战列巡洋舰派往其他战场?”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策划一次袭击行动,让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出动战列舰去追击我们的袭击舰。”
    “问题是,这很容易演变成舰队决战。”
    “所以,我只需要一艘战舰。”
    提尔皮茨一愣,非常惊讶的看着冯承乾。
    “我已经想好了,这种有去无回的任务,交给其他人都不合适。”
    “你是不是疯了?”提尔皮茨终于忍不住了,“就算我答应你,陛下也不会答应,而且你在帝国海军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难道脱离帝国海军了吗?”
    “不、不是……可是……”
    “事实上,现在有没有我,帝国海军都能正常运转,而且两场海战已经证明希佩尔与雷德尔是值得信赖的舰队指挥官。”冯承乾笑了笑,又说道,“再说了,从始至终,我都是舰队参谋。”
    “得了吧。”
    “不管怎么说,我已经想好了。”
    提尔皮茨长出口气,说道:“我不会让你去冒险,不管你怎么想。”
    冯承乾笑着摇了摇头,没有与提尔皮茨争辩。
    沉默了好一阵,提尔皮茨才说道:“难道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我俩认识二十多年了吧?”
    “三十二年。”
    “你还不了解我吗?”
    提尔皮茨苦笑着摇了摇头,正是因为他太了解冯承乾,所以才知道,只要冯承乾做了决定,就没有人可以改变。
    “好吧,你打算怎么干?”
    “我只需要一艘战舰,以及一批志愿官兵。”
    “哪艘战舰?”
    “专门为破交作战建造的那一艘。”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有舰队决战的机会,而且对我们有利,你一定得把握住,所以必须把主力舰全部留下来,在必要的时候对付大舰队。”
    提尔皮茨沉思了一阵,说道:“我不反对,但是必须得请示陛下,由陛下做决断。”
    “那么,我们就一起去觐见陛下吧。”!。

第一百零七章 妥协
    冯承乾与提尔皮茨来到bō茨坦皇宫的时候,腓特烈三世刚刚送走了法金汉与鲁登道夫等陆军将领。
    现在,帝国最大的挑战不在海洋上,而是在陆地上。
    西线战场上,虽然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战役之后稳住了战线,德皇也打消了法金汉发动战略进攻的念头,战线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已经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英法联军肯定会在近期发动一场大规模战略进攻。别的不说,此时英法联军已经在兵力上超过德军,而且囤积的物资也多于德军。
    英法联军没能掌握主动权,不是兵力不够、也不是物资紧缺,而是部队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德军的整体素质与整体作战能力明显优于英法联军,因此才能用较少的兵力守住战线。
    可以说,在普法战争之后,德军就是欧洲大陆、乃至全球最能打的一支军队。
    更重要的是,德军的现代化工作展开得最早,参谋制度也最为完善,并且长期实行普遍兵役制。
    这些条件,使德军拥有极为凶悍的战斗力。
    比如,在德军步兵营中,开战的时候就有八tǐng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打到现在已经增强到了十四tǐng,而英国远征军到现在也只在步兵营配备了两tǐng维克斯水冷重机枪,法国步兵营则为八tǐng。
    火炮方面,无数次的战斗已经证明。克虏伯等帝**火企业制造了全球最出sè的火炮。
    只是,这些优势,依然不足以保证德军在西线取胜,甚至无法保证德军在漫长的战斗中守住整条战线。
    法金汉已经发出警告,如果再无所作为。德军肯定会被赶出法国。
    德皇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如果德军始终保持防守态势。就等于把主动权交给敌人,最终肯定守不住马恩河防线。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
    为此。法金汉提出。至少应该把西线德军增加到二百四十个师,这样他才有能力发动一场有威胁的进攻。
    按照法金汉的意思,他将在阿图瓦与伊普尔,分别针对法军与英军发动一场进攻。
    显然,法金汉的要求太高了。
    虽然帝国已经完成了全面战争动员,陆军兵力正以每月二十个师的速度增长,但是前线的伤亡也非常巨大,很多新增部队都被用去填补空缺了。德皇手里,还能调动的步兵师不到八十个。如果按照法金汉的要求。把西线兵力增加到二百四十个,就需要向西线增派六十个步兵师。
    这样一来,就无法向东线增兵了。
    问题是,如果西线守不住,那么在东线取得的任何胜利都毫无意义,而且鲁登道夫也无法保证在几个月内打垮俄国。
    经过反复磋商,法金汉与德皇都做出了妥协。
    法金汉把增兵要求降低到了四十个师,即与东线平分补充兵力,而德皇则只要求他分阶段发动两次进攻战役。
    正是如此,法金汉策划了即将开始的新沙佩勒战役。首先拿阿图瓦的法军开刀。
    当时,真正的重点在东线。
    在与冯承乾谈过之后,德皇也意识到,能否迅速击败俄国,将决定帝国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得尽快终结两线作战。
    虽然帝国拥有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但是要在国境两侧同时打两场大规模战争,依然力不从心。
    几个月下来,两线作战的困境已经显lù出来。
    别的不说,在兵力调配上,帝国陆军就捉襟见肘,往往只能照顾某一个战场,舍弃另外一个战场。
    这么打下去,帝国的结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施利芬元帅在制订总体战争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击败法国,并且制订了周密的“施利芬计划”。可以说,施利芬很有预见xìng。仅仅四个月,他的担忧就成了现实。
    当然,并不是施利芬错了。
    施利芬把重点放在西线,有一个极为关键的理由,即法国没有战略纵深,德军只需要推进两百多公里就能攻占巴黎。相反,如果在东线上投入重兵,那么德军要推进两千多公里才能到达莫斯科。如果向圣彼得堡进军,德军面临的困难将更加严峻,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击败俄国。
    很明显,在军事上,击败法国要比击败俄国容易得多。
    如果施利芬制订的作战计划得到严格执行,战场局势肯定会大不一样。可以说,正是小毛奇葬送了施利芬计划。别的不说,在马恩河战役爆发之前,小毛奇陆续从西线主攻方向上抽调了二十多个师,其中八个师派往东线,十多个师则被用来加强根本没有多少重要xìng的边境防线。马恩河战役打到最为jī烈的时候,如果马肯森与德马维兹能多有几个师,就能击败反扑的英法联军。也就是说,如果小毛奇没有从西线主动方向抽调兵力,马肯森与德马维兹就不会败下阵来。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小毛奇的胡乱指挥,英法联军根本没有机会发动马恩河战役,因为马肯森与德马维兹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就有能力按计划行动,说不定已经打到巴黎城外了。
    当然,后悔已经没用了。
    不管法金汉的能力如何,哪怕是老毛奇活了过来,也不见得能够化解德军在西线战场上遇到的困难。
    所幸的是,德皇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不会受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左右。
    以这个时候的战况,除非西线德军兵力增加到三百个师以上,不然就算法金汉发动了进攻战役,也很难取得战略xìng突破。更重要的是,越往后面拖,局面对德军越不利,因为大批英军正跨过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而且法国的战争动员也已全面展开,法军正以每个月十多个师的速度增长。
    毫无疑问,德军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把西线兵力增加到三百个师以上。
    西线战场已成死局,就算德军短期内无法取胜,英法联军也同样无法在短期内攻破德军的防线。
    原因很简单,在战术上还没有合适的进攻手段。
    要知道,在由水冷式重机枪、堑壕与重炮组成的防御火力面前,以往的任何进攻力量都显得苍白无力。比如,称霸战场上千年的骑兵就在这数个月的战斗中成了配角,任何xìng质的骑兵冲锋,在机枪与重炮面前都等同于自杀。结果就是,交战双方的上百万骑兵沦落到了充当侦察兵的地步。
    可以说,自拿破仑时代以来,防御力量再次占据了上风。
    西线形成僵局,就只能在东线上想办法。
    与西线相比,东线战场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战场更加广阔,二是铁路与道路等交通网络极为落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东线更注重兵力应用,而不是纯粹比拼兵力。
    这也是冯承乾建议德皇把重点转到东线,让鲁登道夫与霍夫曼这样的年轻将领担当指挥官的主要原因。
    对此,德皇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随着奥斯曼帝国参战,轴心国集团在东线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德军在坦能堡与马祖里湖的两次大胜,已经打垮了俄军的士气与斗志。在俄军眼里,鲁登道夫已经成了不败的战神。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东线打两场大规模歼灭战,就算不能搞垮俄国,也能使俄国大伤元气,让俄军在短期内丧失进攻能力,减轻德军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