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伯恩的态度有所松动之后,吴铁生也不可能继续坚持下去。
    当然,吴铁生非常清楚,只要冯承乾提出的作战计划得到采纳,那么在印度战场充当主角的依然是海军,至少在攻打斯里兰卡,以及登陆印度西部地区的战斗中,海军的地位在陆军之。
    为此,吴铁生也提出了一点,即在攻占了斯里兰卡之后,应该由陆军来选择在印度的登陆地点,并且由陆军负责主要的作战行动。换句话说,在北印度洋战区司令部里,陆军应该获得相应的地位。
    显然,冯承乾不会拒绝这个小小的要求。
    结果就是,到了六月底,中国高层已经在进军印度的问题达成共识,即首先攻打斯里兰卡。
    这样一来,海军的作战负担就加重了不少。
    甚至可以说,为了攻打斯里兰卡,海军不得不暂时放弃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除非顾祝同能够在不要求增援的情况下攻打中途岛,不然冯承乾就只能把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计划锁进保险柜。
    要知道,中国海军的兵力并不富裕。
    虽然这个时候,第二批三艘“唐太宗”级舰队航母已经服役,训练也已完成,基本形成了作战能力,加已有的八艘舰队航母,中国海军总共拥有十一艘舰队航母,规模是战前的三倍以。但是在这十一艘舰队航母中,能够用的只有五艘,之前编在第五舰队里的五艘舰队航母都需要进行为期数个月的大修,而第二舰队里的两艘舰队航母也得轮换着进行第一次全面维护。
    五艘舰队航母能做什么?
    以当时掌握的情报,要想攻打斯里兰卡,中国海军至少需要投入两支战斗舰队,也就是需要动用六艘舰队航母。
    原因很简单,斯里兰卡是印度洋面积仅次于马达加斯加的第二大岛屿。
    更重要的是,在这座岛屿,有大约十五万英军,还有数百作战飞机,而这些飞机分布在十多座机场。
    显然,不可能通过一次、或者两次突袭来打掉英军的航空作战能力。
    此外,斯里兰卡离中国的军事基地并不近,到安达曼群岛超过了一千五百公里,即在中型轰炸机与远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到缅甸的吉大港则有两千多公里,几乎是重型轰炸机的最大作战半径了,到新加坡则更远。
    如此一来,岸基航空兵就很难派用场。
    除此之外,还得考虑美英潜艇构成的威胁。
    显然,能用的五艘舰队航母全部派往印度洋,也不见得够用。
    也就是说,即便顾祝同想打中途岛,而且冯承乾也批准了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他也只能用手里的几艘小型航母,不可能获得舰队航母。当然,如果顾祝同愿意把攻打中途岛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三年底,情况就会有所改观,即原本属于第五舰队的五艘舰队航母都将在这个时候完成大修。
    问题是,能够把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推迟到年底吗?
    最初的时候,顾祝同认为有这个必要。关键就是,冯承乾向他做出了保证,即攻打斯里兰卡的作战行动肯定会在年底结束,因此到时候除了那五艘正在大修的舰队航母,还可以考虑为第三舰队增派一艘、或者两艘舰队航母,使其组成两支战斗舰队,从而获得足够的兵力优势。
    在顾祝同看来,如果有六艘舰队航母,那么攻打中途岛就不是太困难。
    别的不说,至少不再需要为美军第七舰队发愁了。
    问题是,到了七月旬,顾祝同就不这么认为了。
    当时,顾祝同收到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即美国正在全力加强中途岛的防御部署,准备在中途岛阻击中国军队,而且第七舰队也有望在两到三个月之内获得更多的战舰,从而具备挑战中国海军的能力。
    这份情报,不但引起了顾祝同的重视,也受到了冯承乾的重视。
    两人都意识到,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绝对不能推迟,就算有再大的困难,也必须迎着困难而。
    说白了,如果拖到年底再攻打中途岛,进攻难度将超过攻打威克岛。
    更要命的是,到时候第三舰队未必能够夺得制海权,也就不一定能够确保登陆作战行动顺利进行。
    关键是,该如何攻打中途岛?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 非常战术
    七月中旬,顾祝同专程返回海军司令部,跟冯承乾商讨了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
    强攻肯定行不通,以中途岛的防御部署,以及距离夏威夷群岛的距离,至少需要投入五个陆战师的兵力,而当时中太平洋战区只有三个陆战师,且做为骨干的第三陆战师在威克岛战斗中损失惨重,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如果向中太平洋战区增派两个陆战师,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调动与部署时间。此外,关岛与塞班岛的陆战队营地扩建工作还没完成,威克岛更是一片废墟,也没有足够的地方来容纳增加的两个陆战师,只能让新增部队暂时驻扎在野外。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难以夺取制海权。
    在地理位置,中途岛属于夏威夷群岛,是夏威夷群岛最西端的岛屿。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屿,而海底火山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而大陆板块一直在运动,所以夏威夷群岛总体呈现从西到东的走向,现今夏威夷群岛中最东端的几座岛屿,依然有强烈的地质运动,从火山口涌出的岩浆依然在不断的扩大岛屿面积。因为形成年代久远,所以位于夏威夷群岛西端的岛屿都是小岛,越往东,岛屿的面积越大,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夏威夷岛就在最东端。
    在中途岛西面,还有几座岛礁,但是面积都不大,不能驻兵。中途岛西面。最近的岛屿是珀尔赫米斯礁。同样是一座面积狭小的珊瑚礁,再往东,大约五百公里外,是另外一座面积较大的岛屿,即莱桑岛,而这也是距离中途岛最近的,面积大到足以修建一座正规机场的岛屿。
    对中国军队来说,麻烦也就来自莱桑岛。
    大战爆发前,美军并没有在莱桑岛部署军队,只修建了一座供战术飞机临时起降的小型机场。参战前。美军就开始加强莱桑岛的基础建设,不但延长了机场跑道,还铺了硬质地面。到一九四一年,在总体战局不太有利的情况下。美军认识到了莱桑岛的重要性,加大了建设力度。
    当时,美军并不知道中国军队将向南推进。
    要知道,在美国参战之后,中国高层也在南下与东进的问题产生了分歧,而当时支持东进的主要就是中国海军。
    如此一来,夏威夷群岛就受到了威胁。
    对于守卫夏威夷群岛来说,莱桑岛与中途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如果守不住中途岛,也就不可能守住莱桑岛。而没有来自莱桑岛的支援也就不可能守住中途岛,因此莱桑岛可以看成是守卫中途岛的重要支承点。
    别的不说,莱桑岛就在中途岛东面大约五百公里处。
    这个距离,在大部分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也就是说,从莱桑岛起飞的战术飞机能够直飞到中途岛空作战。像F4这种在大战期间研制的战斗机,甚至能够飞到中途岛空执行一个小时的防空巡逻任务。如果在莱桑岛部署中型轰炸机,则能把打击范围扩大到中途岛以西一千公里处。
    显然,没有任何一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一千公里。
    也就是说,从莱桑岛起飞的中型轰炸机与远程战斗机能够对攻打中途岛的舰队构成直接威胁。
    如此一来,中国海军在攻打中途岛的时候。就得首先袭击莱桑岛,至少得炸毁莱桑岛的机场。
    问题是,如果要袭击莱桑岛,就必然会进入中途岛的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
    在防御部署,美军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当时。部署在中途岛的全是战术飞机,而且以战斗机、俯冲轰炸机为主。而部署在莱桑岛的,除了部分F4战斗机之外,其余的全是远程飞机,比如B25式轰炸机、3式战斗机等等。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即中国舰队必须同时攻击这两座岛屿。
    因为两岛相距大约五百公里,所以中国舰队要么机动到中途岛东北方向、要么机动到中途岛东南方向,才能同时攻击两座岛屿。
    显然,这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
    要知道,美军第七舰队完全可以埋伏在中途岛附近,在中国舰队向攻击海域航行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
    更重要的是,第三舰队里只有八艘小型航母,即便分成两支战斗舰队,具备同时轰炸两座岛屿的能力,但是势必让两支战斗舰队分散行动,而任何一支战斗舰队的实力都不足以压倒美军第七舰队。
    也就是说,如果第三舰队分散行动,就有可能被美军第七舰队各个击破。
    当然,根本用不着各个击破,只要有一支战斗舰队遭到重创而丧失作战能力,攻打中途岛的行动就得汤。
    显然,仅靠第三舰队现有的实力,根本无法确保夺取制海权。
    向第三舰队增派战舰,哪怕是小型航母,短期内都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虽然攻打澳洲的作战行动基本已经与海军无关了,陆军与空军就能完成,但是在此之前,部署在西南太平洋的战舰的使用强度大多超过了常规标准,很多战舰的维修间隔时间甚至超过了正常情况下的两倍。也就是说,这些战舰从西南太平洋撤回来之后,都得返回港口进行全面维护。
    除了制海权的问题,当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就是,为攻打中途岛所做的后勤保障准备工作,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这两个月内,美军肯定不会无所事事。
    事实,在六月底的时候,美军就开始加强中途岛的防御部署。
    按照顾祝同的估计,如果两个月之后再发起进攻,就算中途岛的守军没有增加,防御强度也会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美军有足够的时间扩大莱桑岛的机场,从而增强岸基航空兵。
    这样一来,夺取制海权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当时,顾祝同就向冯承乾提到,如果把攻打中途岛的时间定在九月份,那么他无法保证在年内打下中途岛。确切的说,他只能保证在年底获得增援之后,才有望在一九四四年初占领中途岛。
    显然,冯承乾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不然他也不会把顾祝同叫回来了。
    最终,两人都认识到,采用传统战术根本不可能攻占中途岛,至少无法保证在年内占领中途岛。
    要想在年内占领中途岛,就得采取非常规战术。
    也就在这个时候,顾祝同提出了一个攻打中途岛的办法,即对中途岛事实全面、严密的封锁。
    当时,顾祝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由,即中途岛没有淡水水源。
    在占领威克岛之后,通过审讯美军战俘,顾祝同获得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即美军能够坚守威克岛,与岛唯一的淡水水源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在中国军队控制了水源后,美军才放弃了抵抗。
    这让顾祝同意识到,如果能打一场饥渴战,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当时,顾祝同明确提到,即便封锁无法迫使中途岛的美军投降,毕竟中途岛有两台大型海水淡化机,每天生产的淡水足够一万名美军官兵饮用,此外美军肯定在岛囤积了足够多的燃油,足以让这两台机器运转几个月。但是严密的封锁肯定会产生效果,比如沉重打击美军士气。如果封锁不能达到目的,那么到了第四季度,也就是十月分,在第三舰队的实力有所增强之后,再去强攻中途岛,美军的抵抗就会弱许多,进攻也将变得更加容易,更有把握在年内占领中途岛。
    事实,冯承乾也不相信封锁能够让中途岛的美军投降。
    道理很简单,在中国军队登中途岛之前,美军向谁投降?
    此外,封锁也不可能做到彻底,毕竟中途岛离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并不远,离中国海军控制的威克岛却非常远。就算第三舰队夺取了制海权与制空权,也不是绝对的,美军依然能用运输机、潜艇向岛运送必要物资,甚至能够在夜间出动速度快的小型舰艇,为岛的守军运送淡水、弹药与燃油。
    只要美军与中途岛的联系没有切断,那么封锁就无法达到目的。
    问题是,冯承乾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毕竟现实就摆在他的面前,即便顾祝同已是中国海军中、甚至是全世界最出色的舰队指挥官,第三舰队的战斗力就那么点,根本不可能指望他去创造奇迹。
    最终,冯承乾同意了顾祝同提出的作战方案。
    当然,冯承乾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在十月份,必须登陆中途岛。为此,冯承乾也做出了一个保证,即到九月底,就算印度洋的作战行动还没有结束,他也会给第三舰队派遣三艘舰队航母。
    说白了,不管封锁成功与否,都将在十月份攻打中途岛。
    当时,冯承乾也让顾祝同做了一个保证,即在年底之前必须拿下中途岛,以便在一九四四年正式发起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
    显然,顾祝同肩的担子并不轻。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九章 倒下的巨人
    顾祝同在为如何攻打中途岛犯难的时候,李向龙与卓宇凡也遇到了麻烦。
    虽然在高层决策会议,冯承乾提出的方案得到了支持,但是落到实处,问题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多。
    以中国海军当时的实力,有把握打下斯里兰卡吗?
    对此,没有人持怀疑态度,只是在需要付出的代价,众人的观点并不一致。
    当时,李向龙就不支持在年内攻打斯里兰卡。用他的话来说,就算舰队能够夺取绝对制海权与绝对制空权,也不可能顺利打下斯里兰卡。强攻斯里兰卡,得付出非常巨大、甚至是难以承受的代价。
    原因很简单,斯里兰卡不是一座人口稀疏的小岛,而是一座人口稠密的大岛。
    虽然在此之前,也就是攻打菲律宾的时候,中国军队打过类似的战斗,但是菲律宾与斯里兰卡有明显区别。这就是,攻打菲律宾,基本可以看成是一场由海军支持的、以陆军为主的地面战争。斯里兰卡则不一样,这肯定是一场以海军为主、陆军只是提供协助的岛屿攻防战。
    与攻打斯里兰卡类似的,只有攻打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
    问题是,就算这两座岛屿的面积相差不大,但是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在常住人口数量却有很大的差别。
    在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之前,新喀里多尼亚只有一些原始的土著居民。人口总量还不到十万。而且在被法国占领之后,土著居民遭到残酷屠杀。到大战爆发时,新喀里多尼亚的土著居民几乎绝迹了。此外,因为远离法国本土,岛又没有什么值得开采的资源,附近也没有其他的法国殖民地,所以在过去的百年间,法国并不是很重视这块殖民地,移居新喀里多尼亚的法国人还不到两万。
    中国军队占领新喀里多尼亚的时候,岛的法国人只剩下了五千左右。此外还有大约五万名从事种植工作的黑人。
    显然,新喀里多尼亚是一座地广人稀的大岛。
    在这座岛屿,只有一座城市,即维拉港。其他的都是以种植园为中心的乡村,而且分布并不集中。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只需要控制维拉港周边地区,根本没有必要占领整座岛屿。!。
    显然,斯里兰卡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斯里兰卡有着久远的文明,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前就已经是印度洋的主要国家,在历史甚至一度是印度洋最强大的国家。大战爆发的时候,斯里兰卡的人口总量超过了六百万,而且主要就是当地居民。城市方面,除了行政中心科伦坡之外。还有加勒、康提、贾夫纳、拜蒂克洛、亭克马里等人口在十万以的城市,以及分布密集、几乎遍布全岛的城镇与乡村。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就不可能攻占某处地点,必须占领整个斯里兰卡。
    为此,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即便按照陆军的估计,占领斯里兰卡也需要投入大约三十万地面部队,而且在攻打期间需要动用大约五十万兵力。
    显然,这对后勤保障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要知道,澳洲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海军的运输船队还得留在西南太平洋。能够用于印度洋的船只并不多。
    以李向龙的估计,印度洋的船队最多只能支持二十万陆军作战。
    当然,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比如,事先把物资送往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再送望前线。就能减少一半的航程,把船队的运输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以。
    问题是。这需要事先扩大布莱尔港的吞吐能力。
    这就是问题所在,即当时的布莱尔港只是一座小港,或者说是一座渔港,最多只能供五千吨级的船只停靠,根本无法支持万吨级货轮。如果要扩大布莱尔港的吞吐能力,至少需要花费半年时间。
    显然,不可能等到半年之后再去攻打斯里兰卡。
    当时,李向龙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即定下一个有限的进攻目标,不一定要打下整个斯里兰卡。
    最初的时候,陆军坚决反对这么做。
    道理也很简单,斯里兰卡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是英军的前沿防线,岛至少有十五万英军。如果只占领斯里兰卡的一部分,哪怕是攻占了最主要的城市与港口,也不能保证歼灭岛的敌人。这样一来,陆军作战部队就得不到休整,不得不跟英军纠缠下去,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
    只是,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最终,陆军不得不做出让步。
    七月下旬,攻打斯里兰卡的作战行动基本确定了下来。与西南太平洋的战斗一样,首先由海军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然后投入陆战队开辟登陆场,等到夺取了港口之后,陆军部队才岸接替陆战队。
    为此,李向龙准备了四个陆战师,主力是直属于第二舰队的第二陆战师。
    当时,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编制有点特殊。主要就是,陆战队在行政隶属于海军,为海军下的兵种,而不是独立兵种,因此在编制一般配属给舰队,而不是直接配属给战区司令部。换句话说,陆战队的指挥权在舰队司令官手里,而不是在战区司令官手里。当然,这也不是大问题。在需要陆战队的战区,一般都是由海军将领担任战区司令官,而且往往会兼任舰队司令官。
    七月二十七日,配属给第二舰队的五艘舰队航母、以及配套战舰到达新加坡。
    在此之前,原本隶属于第二舰队的“唐玄宗”号已经返回本土,进行服役之后的第一次大修。
    也就是说,当时第二舰队总共有六艘舰队航母,即“唐高祖”号、“唐中宗”号、“宋太祖”号、“宋太宗”号、“明太祖”号与“明成祖”号。这六艘舰队航母分别编在两支战斗舰队里面,每支各有三艘舰队航母。
    经过太平洋战争的洗礼,中国海军在航母战斗群的编制已经很有心得了。
    如果舰队需要执行制海作战任务,那么一支航母战斗群里最多只能有三艘舰队航母,再多的话就会造成指挥混乱。如果执行的是支援任务,哪怕有再多的舰队航母,也至少应该组成两支航母战斗群,以便两支战斗群轮换阵,从而确保获得足够的补给,提高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当然,对李向龙与卓宇凡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
    在击败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二印度洋舰队之后,卓宇凡正式升任战斗舰队指挥官,直接指挥第21舰队。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所以李向龙在担任了战区司令官与战区舰队司令官的同时,还兼任第72舰队司令官。名义,是由李向龙指挥舰队作战,实际的指挥官则是卓宇凡。
    主要就是,李向龙还得负责战区司令部的事情。
    也就在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这就是,撤退到梁赞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被德军全面包围了近一个月之后,最终向德军投降,即红俄正式宣布投降。
    在此之前,德军已经攻占了莫斯科与列宁格勒。
    在坚持了三年零一个月之后,这个世界幅员最为广阔的国家终于倒下了。德军开进梁赞的时候,守卫该城的俄军已经断粮半个月,很多俄军饿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根本不可能与德军作战。有趣的是,在布尔什维克中央政府办公大楼的地下室里,德军找到了数百吨食物,其中还有不少伏特加与鱼子酱,而布尔什维克政权的领导人根本就没饿肚皮,在投降的时候简况状况都非常良好。
    当然,不管怎么说,红俄战败了。
    显然,最高兴的是德皇威廉二世。
    在收到红俄投降的消息后,威廉二世就当即表示,他要去克里姆林宫,在那里接受俄国领导人投降。这给德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因为克里姆林宫在战斗中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已经成为德军的前线医院。
    为了让德皇去克里姆林宫参加红俄的投降签字仪式,德军耗费了大量财力,把这座昔日沙皇的皇宫修缮一新,甚至搜罗了一批俄国的工匠与艺术家,按照原来的模样重新装饰了这座宏伟的宫殿。
    要知道,威廉二世次去克里姆林宫,还是三十多年前,当时他还是皇储。
    对中德来说,红俄战败依然是天大的好事。要知道,这意味这两国用来对付红俄的千万兵力都能用到其他地方去了。
    只是,对李向龙来说,这未必是好事。
    当天晚,李向龙就收到了冯承乾发来的命令,让他暂时搁置进攻行动,等待海军司令部下达的新命令。
    李向龙非常清楚,红俄战败,肯定要对总体战略做出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理由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当时,还有人认为,英军将从南亚撤退,因此可以兵不刃血的拿下斯里兰卡,甚至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占印度,但是李向龙并不这么看。
    说白了,红俄战败,让美英退无可退,英军不但不会主动退却,还会死守到底。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章 俄国的结局
    红俄战败,最受影响的当然是美国与英国。传更新
    收到消息后,罗斯福立即跟丘吉尔通了紧急电话,两人商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各自去召开紧急会议。
    显然,当时两人都没有想到红俄会在这个时候战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七月二十五日,也就是红俄战败前两天,红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还给罗斯福发了一封电报,宣称俄军还能坚持半年以,只要进入冬季,就有望坚持到一九四四年。有趣的是,斯大林还明确提出,美英必须在冬季为红俄提供更有力的援助,甚至得考虑直接出兵。
    受此影响,罗斯福与丘吉尔都抱有一丝幻想。
    当然,两人都知道,红俄坚持到冬季到来的希望极为渺茫。
    别忘了,当时美英都派了军事顾问团前往红俄,因此对战局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并不会完全相信红俄领导人的话。
    根据美国当局的记录,导致红俄战败的是内因。
    当时,斯大林确实下达了死守梁赞的命令,并且授权各级部队的政委,有权枪决作战不力的官兵。此外,斯大林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督战部队,四处巡查前线部队的状况,并且有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逮捕与枪决前线指挥官。这种高压政策,根本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要知道,梁赞已经被德军包围,方圆数百公里内根本没有援军,离得最近的一支俄军远在乌拉尔山西面的彼尔姆。在斯大林下令死守的时候,梁赞的俄军几乎弹尽粮绝,很多部队好几天都没有分配到粮食。
    更要命的是,在七月二十日,斯大林派人把他的亲人送出了梁赞。
    为此,还导致一个团的俄军官兵伤亡大半。
    当时,德军还加强了策反宣传,即早在一九四二年。斯大林就把他的女儿送往美国,其大部分直系亲人都出国了。
    这些加在一起,对俄军的士气产生了毁灭性打击。
    更重要的是。俄军已经无法战斗,而斯大林下达的死守命令,无疑是让俄军官兵去做无畏的牺牲。
    也就是说,当时梁赞守军中已经出现了兵变的征兆。
    根据被俘的俄军军官交代…在七月初,就有人策划发起兵变,通过军事政变让斯大林下台,然后由临时政府与德军进行停战谈判,争取达成一个对俄国较为有利的停战条件。从而体面的退出这场战争。到七月二十六日的时候,参与策划兵变的军官已经超过一千人,控制了梁赞的大部分守军。只是,当时直接护卫斯大林的元首卫队还没有被策反,因此兵变一直没有发起。
    虽然在投降的时候,斯大林就已自杀身亡,他身边的亲近人物也多死于非命,因此并不清楚在决定投降之前。斯大林是否知道梁赞守军已经策划发起军事政变。但是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促使斯大林在二十七日做出投降决定的,正是这起还没有爆发的军事政变,即在得知主要部队已经准备发起兵变之后,斯大林的最后一丝幻想破灭了,结果就做出了向德军投降的决定。
    当然。关于斯大林的死,有很多种说法。
    有的人认为。他是在逃出梁赞途中被德军的轰炸机炸死的,即斯大林并没有打算成为德军的战俘。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落入德军手中,不但会因为战争罪被判处死刑,而且在此之前还将遭到公开审判。显然,对于这位统治了红俄二十多年的独裁者来说,被送审判台是最大的耻辱。
    还有的人认为,斯大林是在去向德军投降的时候,被一伙兵变的俄军打死的。这种说法也有依据,即斯大林非常清楚,在他下达了投降命令之后,那些策划兵变的军人肯定不会放过他,而且主张死战到底的军人也不会放过他,因此他的人生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只有去德军阵营,他才有活命的希望。
    最离奇的一种传闻是斯大林没有死,也没有在逃亡路自杀,当时找到的尸体只是他的一个替身。在德军开进梁赞之前,斯大林就逃了出去,而且伪装成普通人逃离了俄国,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搭了一艘美军潜艇,最终逃到美国,随后又设法逃到了拉丁美洲,在战后过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对于这种传闻,最大的依据就是,红俄在战前的巨额海外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不翼而飞,而所有疑点都指向了一个叫约瑟夫彼得诺维奇的俄国人,而在红俄的所有资料中,都查不到这个人。也就是说,这很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化名,而对红俄海外资产了如指掌的只有斯大林。更重要的是,红俄的海外资产大多集中在美国,主要就是在战前,西方阵营只有美国与红俄的关系较为密切,英法等国都对红俄抱敌视态度,因此红俄的海外投资基本都在美国。
    显然只有斯大林逃到了美国,才能够用化名拿走红俄的海外资产。
    当然,斯大林死没死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红俄已经彻底战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