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坎宁安觉得非常震惊,甚至觉得这是错觉。
要知道,斯佩在明知道本土舰队就在前方不远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航线不变,不做任何调整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只是,到这个时候,坎宁安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十二点不到,坎宁安就下达了战斗命令。
按照他的部署,本土舰队的七艘主力舰分成了两个编队,四艘美舰,即“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组成第一战斗群,在前方航行,主要目标是公海舰队里的四艘主力舰,即“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三艘英舰,即“乔治五世”号、“安森”号与“豪”号组成第二战斗群,在编队后方航行,主要对付公海舰队的两艘袖珍战列舰,即“舍尔海军上将”号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
战后,坎宁安的这一编排遭到了很多人质疑。
当然,对此最为不满的就是美国人。
很明显,坎宁安把最为艰巨的任务留给了四艘美舰,而三艘英舰承担的作战任务几乎没有任何挑战性。如此一来,自然会有人认为,坎宁安此举是让美舰做挡箭牌,在设法保存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要知道,在公海舰队里面,真正能够对本土舰队的七艘主力舰构成威胁的,也就只有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另外四艘德舰上的主炮都只有二百八十毫米,只有在极近的距离上才能打穿主力舰的装甲。按照坎宁安的编排,与两艘“俾斯麦”级对阵的,恰恰是本土舰队里防御最为薄弱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即“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防御更好的五艘战舰反而被放到了一边。
只是,客观的讲,坎宁安的这一战术编排也有一些道理。
首先就是,只有四艘美舰配备了十六英寸主炮,而且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制的新式主炮,威力非常强大,足以对付“俾斯麦”级战列舰,而三艘“乔治五世”级配备的只是十四英寸主炮。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获得情报,在拦截“俾斯麦”号的战斗中,“乔治五世”级的十四英寸穿甲弹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俾斯麦”号在中弹近二十发之后,依然能够全速返回威廉港,而且四个月之后就全面修复。也就是说,击中“俾斯麦”号的所有十四英寸穿甲弹,没有一枚打穿了其主要部位的装甲,只有三枚打穿了次要部位的装甲,但是没有造成严重损伤。相反,“俾斯麦”级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打出的穿甲弹,能在通常交战距离内打穿“乔治五世”级的主装甲。
可见,让“乔治五世”级去对付“俾斯麦”级,胜算非常渺茫。
如果以主炮火力衡量,也就只有四艘美舰能与两艘“俾斯麦”级抗衡。
其次是,“北卡罗来纳”级的防护太薄弱了,至少在坎宁安看来,这两艘战舰与“俾斯麦”级、或者是“沙恩霍斯特”级交战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用其去拖住“俾斯麦”级更为合理。
别忘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在建成之后,首先前往太平洋作战,并且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遭受重创之后,才返回美国东海岸,然后留在了大西洋战场上,并且编入了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两艘“北卡罗来纳”级面对的不是中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而是仅有二百八十毫米与二百四十毫米主炮的巡洋舰,并且因此遭受重创。
显然,坎宁安有理由相信,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从中国获取了新式穿甲弹。
要知道,中国海军装备到大型巡洋舰上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就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在基本参数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战列巡洋舰上的主炮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中国海军开发的新式穿甲弹也就可以用到德舰上。
如此一来,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在与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交战的时候,肯定占不到多少便宜。
也正是如此,坎宁安才认为,与其进行正面较量,还不如先用两艘“南达科他”级去对付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干掉这两艘火力密集的战列巡洋舰,然后四艘美舰再集中力量对付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如果采取相反的策略,就算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打败了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最终依然是四艘美舰打两艘“俾斯麦”级,也很有可能因为四艘美舰都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受重创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无法在与两艘“俾斯麦”级的战斗中取胜。
最后一点,三艘英舰的速度比四艘美舰快。
“北卡罗来纳”级的实际最高航速在二十八节以内,“南达科他”级的实际航速在二十七节以内,而“乔治五世”级的实际航速在二十八节以上。此外,三艘“乔治五世”级不需要考虑横跨大西洋,出港的时候只装载了三分之二的燃油,因此其实际最高航速接近二十九节。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节左右的速度差。
在坎宁安看来,斯佩肯定不会拼到最后一刻。在情况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斯佩肯定会选择撤退。这样一来,速度更快的“乔治五世”级就是追击公海舰队的主力,也就有必要尽可能的让这三艘战舰保证完好无损。
要知道,在公海舰队里面,速度最慢的两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最高航速也达到了二十八节,两艘“俾斯麦”级快速战列舰的最高航速为二十九节,而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最高航速为三十二节。
由此可见,把三艘英舰留在队列末端,也不是没有道理。
只是,具体的交战情况并不是由坎宁安确定的,他编排的战斗队列只针对可能出现的某一种情况。如果斯佩也对战斗队列做了调整,比如按照速度来排列顺序,那么坎宁安编排的战斗队列就发挥不了作用。
第三百零六章 最后的决定
在编排战斗队列之前,坎宁安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即让与德舰遭遇的轻巡洋舰后撤
这么做,不是怯懦避战,而是不想过早暴露
此时,在战线对方,公海舰队的值班参谋依然没有产生警觉,也没有对舰队的部署做出任何调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么做并没有太大的错误
要知道,公海舰队的轻巡洋舰上也装备了雷达,因此才能在夜间执行侦察任务
虽然当时中国没有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二百八十毫米式穿甲弹,一是式穿甲弹的产量本来就不高,首先得满足中国海军的作战需求,二是炮弹的运输非常麻烦,还无法进行空运但是早在一九四一年,也就是中德间的空中航线开通之后,中国就开始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各种各样的雷达到了一九四一年底,中国甚至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自行生产雷达的能力
可以说,这些雷达在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本土防空战中,雷达就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到一九四二年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建起了本土防空雷达网,还在荷兰、比利时与法国北部地区修建了前沿雷达探测与警戒基地,把探测与发现敌机的距离增加了数百公里,为防空部队提供了半个小时以上的预警时间正是如此,帝国空军的防空作战效率才大幅度提高并且导致美英轰炸机的损失率居高不下如果没有本土防空雷达网,帝国空军的防空作战能力肯定会大幅度降低,美英的报复性轰炸必然会收获多的战果
当然,雷达不仅仅用在地面上
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帝国海军还没有为战舰安装雷达到一九四一年,获得来自中国的雷达之后,帝国海军开始为所有主力舰安装对空与对海搜索雷达到了一九四二年,装备范围扩大到了中型战舰,也就是轻巡洋舰上到年底,随着帝国自产雷达的产量提升,不但所有大中型战舰都装备了搜索雷达,主力舰上还装备了炮瞄雷达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与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利用大修的机会,安装了由中国海军提供的雷达火控系统
可以说,当时帝国海军的主力舰的火控系统丝毫不差,甚至优于英国皇家海军
当时那艘轻巡洋舰如果一直呆在原来的位置上,即与后方的主力编队保持五十公里以上的距离,那么在本土舰队靠近的时候,就能提供近一个小时的预警时间,让公海舰队有机会逃脱当然是否转向撤退,还得看斯佩的决定,而之前发生的事情来看,斯佩很有可能不会选择撤退
问题是那艘轻巡洋舰没有留下来
在英舰转向撤退后,加上没有收到来自旗舰的命令德舰减慢了航
到凌晨一点左右,前出的轻巡洋舰与主力编队的距离缩短到了三十公里左右
也就在这个时候德舰上的雷达再次探测到了那艘英国轻巡洋舰问题是,德舰并没有加冲上去也许,在德舰舰长看来,那只是一艘巡逻舰,肯定不会与之交战,即便加冲上去也没有用
此时,坎宁安指挥的主力编队就在侦察巡洋舰后面大约十公里处
一点二十分,“北卡罗来纳”号上的对海搜索雷达率先发现了德舰,并且立即发出了战斗警报
虽然在大战爆发之前,英国的雷达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美国在该领域的研制进度并不是很快,但是大战爆发后,英国本土遭到战略轰炸,工业生产与科研力量都遭到严重削弱,而美国却利用了英国提供的技术援助,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雷达技术
到一九四二年,美国制造的雷达在性能上已经过了英国雷达
有趣的是,英国并没有从美国引进先进的雷达也许,在骨子里,英国人仍然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北卡罗来纳”号率先发现德舰,也与其位置有关
按照坎宁安编排的队列,“北卡罗来纳”号位于主力编队最前方,因此离那艘公海舰队的轻巡洋舰最近
这个时候,德舰也探测到了“北卡罗来纳”号
问题是,距离太远了,而且德舰的舰长并不认为那是一艘主力舰,把其当成了一艘前来支援的巡逻舰
结果就是,宝贵的时间被浪费掉了近十五分钟
直到一点三十五分,在距离缩短到不到四十公里的时候,德舰舰长才猛然发现,出现在雷达屏幕上的几艘英舰绝对不是巡逻舰,而是体形庞大的主力舰,并且推算出了这些战舰的航都在二十节以上
五分钟后,斯佩来到了“俾斯麦”号的司令舰桥
此时,前出的轻巡洋舰已经与英舰再次交火,而且其雷达至少探测到了四艘航在二十节以上的主力舰
毫无疑问,出现在前方的就是本土舰队
这个时候,斯佩仍然有机会率领公海舰队撤走别忘了,公海舰队的最高航能够达到二十八节,而本土舰队的最高航不到二十八节重要的是,坎宁安根本没有考虑过公海舰队撤退时出现的情况,把三艘最高航能够达到二十九节的快战列舰留在了后面,而四艘度稍慢的主力舰在前面以双方的度差、以及相对距离,本土舰队至少需要花上一天才能追上公海舰队,而一天之后,公海舰队已经在斯卡格拉克海峡南面了重要的是,能够追击的只有三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而这三艘战列舰绝对打不过由两艘“俾斯麦”级领队的公海舰队也就是说,即便本土舰队在一天之后追上了公海舰队,而且没有遭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的打击,也不可能击败公海舰队,反而有可能被公海舰队重创,损失掉三艘快战列舰
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斯佩撤退,坎宁安就不会追击,至少不会全力追击
问题是,斯佩没有下令撤退,而是下达了战斗命令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斯佩已经能够做出正确判断了这就是,本土舰队出现在这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反常的事情如果斯佩能够冷静考虑,就会发现,美国派出那三支运输船队只是为了吸引公海舰队出海作战,而不是真的要向红俄运送作战部队,不然本土舰队就没有理由出现在设得兰群岛附近
可惜的是,斯佩一点都不冷静,他看到的只是与本土舰队的决战机会
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情况有关
这就是,侦察巡洋舰只发现了四艘主力舰,还没有探测到本土舰队里的第二战斗群,也就不知道还有三艘主力舰
如果只有四艘主力舰,斯佩确实有机会取胜
正是如此,来到司令舰桥后,斯佩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准备战斗,然后着手编排战斗队列
当然,编排战斗队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手的情况
在斯佩看来,本土舰队主动前来决战,因此坎宁安肯定会把度稍快的三艘战列舰放在队列前方,以确保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追击如果斯佩为自己留条后路,他就应该把度快的主力舰放在队列后方,以便在必要的时候紧急转向,从而让原本留在队列后面的主力舰成为领舰
问题是,斯佩没有想过撤退
结果就是,他把度最快的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放在了前面,两艘“俾斯麦”级快战列舰居中,两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断后显然,这也与当时斯佩了解到的战场情况有关如果对手只有四艘主力舰,那么他的胜算就不会小到哪里去,也就得防止对方撤退,因此有必要让度最快的战列巡洋舰在前方,以便在对手转向撤退的时候进行追击
这下,坎宁安的美梦也落空了
只是,斯佩并没有因此获得以少胜多的机会
关键就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还没有获得中国生产的式穿甲弹,两艘“沙恩霍斯特”级在两艘“北卡罗来纳”级面前根本没有胜算斯佩能够指望的,就是两艘战斗力强大的“俾斯麦”级能够创造奇迹,以最快的度击败两艘“南达科他”级,不然公海舰队肯定会被击败
问题是,“南达科他”级是在“依阿华”级之前最出色的快战列舰
可以说,在各个方面,“南达科他”级的性能都过了“俾斯麦”级,特别是在火力与防护上,“南达科他”级的优势极为明显即便“俾斯麦”级拥有先进的火控系统,但是只要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八千米以内,双方火控系统上的差距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了,而公海舰队的官兵并不知道这一点准确的说,公海舰队的官兵并不知道该如何充分利用火控系统的优势
在斯佩决定与本土舰队交战的那一刻,公海舰队的命运就无法改了(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三百零七章 一决雌雄
一月六日,凌晨二点四十分,设得兰海战打响。
交战开始后,坎宁安就发现,与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对阵的不是“俾斯麦”级,而是火力逊sè得多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而与两艘“南达科他”级交战的是更加强大的“俾斯麦”级。
显然,此时已经来不及调整交战序列了。
大概是对“北卡罗来纳”级的防护不够自信,坎宁安犯了这场海战中唯一的错误,即让两艘“北卡罗来纳”级尽可能的与对手周旋,尽量保持好交战距离,避免过早遭到重创,以便接下来对付公海舰队的主力。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道理非常简单,坎宁安的这道命令,等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上。
要知道,当时坎宁安坐镇指挥的第二战斗群还没有投入战斗。
只是,即便坎宁安没有下达这道命令,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即两艘“北卡罗来纳”级的美国舰长都不够自信。
别忘了,就在几个月前,这两艘战舰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被两艘同样装备二百八十毫米主炮的大型巡洋舰打成重伤。如果不是对手一直保持着较远的交战距离,恐怕这两艘战舰就被击沉了。
结果就是,在收到坎宁安的命令之前,“北卡罗来纳”号的舰长就下达了转向令,并且没有按照规定降低航行速度,依然保持着二十二节的航速。跟在后面的“华盛顿”号采取了同样的战术。没有向德舰靠近。
显然,过高的航速,对美舰更加不利。
在火控系统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美舰只有缩短交战距离才能提高炮击命中率,也才有望尽快击败对手。
可惜的是,两位美国舰长选择了相反的战术。
这下,重担全都压在了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身上。
以当时的情况,两艘“南达科他”级应该跟随前方的战舰转向,以便保持战斗队列,但是两舰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向德舰逼近,并且在二点五十分之前就把航速降低到了更适合炮战的十六节。
显然。两艘“南达科他”级的美国舰长更加自信。
问题是,“南达科他”级受排水量限制,其总体防护水平并没有比“北卡罗来纳”级提高多少,其主要防护区域的装甲厚度只增加了数毫米,基本上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为了把排水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解决掉“北卡罗来纳”级存在的问题,“南达科他”级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文章。比如。采用单烟囱结构,从而把舰体长度由“北卡罗来纳”级的二百二十二米缩短到二百零七米,型宽则保持不边。长宽比缩小到了六左右。虽然缩短舰体总长,有效缩小了主要防护区域的面积,也就减少了装甲用量,但是要达到设计的速度,却需要更高的推进功率。也就变相增加了动力系统占用的排水量,富余的排水量并没有达到美军的期望。结果就是,“南达科他”级并没有完全解决“北卡罗来纳”级存在的问题,反而新增加了一些问题。比如,在仅有一根烟囱的情况下,如果烟囱中弹,那么其航行就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也正是存在的这些问题,让美国海军在设计“依阿华”级的时候,没再严格限制排水量。最终就是,“依阿华”级在主炮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排水量比“南达科他”级多出了一万多吨。
显然,“南达科他”级算不上完美的快速战列舰。
与“俾斯麦”级相比,“南达科他”级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火力上,而在防护上,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主要就是,“南达科他”级的装甲防护设计更加合理,特别是主装甲带采用了外倾安装方式,防护效果要比垂直安装的高出百分之十左右,而“俾斯麦”级得益于更大的排水量,主装甲带要比“南达科他”级厚得多,基本上抵消了外倾设计产生的效果,防护能力与“南达科他”级旗鼓相当。
当然,并非所有方面两种战舰都旗鼓相当。
严格说来,“俾斯麦”级的防护还要稍微好一点。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俾斯麦”级没有过多的考虑水平防护,其水平装甲最厚处也只有一百二十毫米,远低于同时期的快速战列舰,但是在建造的时候,来自空中的威胁、以及远程炮战构成的威胁,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认识到了水平防护的重要xìng,为“俾斯麦”级增加了一道厚度为五十毫米的上层甲板,把水平装甲的厚度提高到了一百七十毫米,超过了大部分同期的快速战列舰。
当然,“南达科他”级在建造的时候,也针对新出现的威胁做了修改。
比如,“南达科他”级在水平装甲上方,有一层厚度为三十八毫米的lù天甲板装甲,其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超过了一百九十毫米。
问题是,防护能力不仅仅看装甲的厚度,还得看装甲钢的质量。
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的装甲钢都拥有最好的质量,其防护能力普遍比美国生产的装甲钢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制造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战车。
在海军方面,情况也差不多。
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使用了表面渗碳技术来制造装甲板,而实际测试证明,表面渗碳钢板的防护能力要比未做处理的高出百分之十五左右。建造“俾斯麦”级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厂不但拥有了足够的产能,还开发出了xìng能更好的合金钢。此外,帝国工程师还提出了“复合装甲”概念,只是没有立即应用到海军战舰上。
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海战中,“俾斯麦”级的防护能力已经经受住了考验。
在与“乔治五世”级的战斗中,“俾斯麦”号挨了二十多枚十四英寸穿甲弹,其主要部位没有一次被打穿,只有次要部位被穿甲弹打穿。虽然“南达科他”级的十六英寸主炮拥有更强的威力,但是要在较远的距离上对付“俾斯麦”级,依然非常勉强,只有把交战距离拉到足够近,才有足够的威力。
显然,两位美国舰长非常明白这一点。
问题是,缩短交战距离,美舰就要承受住德舰的炮火考验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乔治五世”级就已经在实战中证明,只要交战距离在一万四千米以上,“俾斯麦”级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就没有致命威胁,但是只要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四千米以内,问题就严重了。
从防护上讲,“南达科他”级与“乔治五世”级相差不大。
也就是说,只要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四千米以内,即便能够用十六英寸主炮轰穿“俾斯麦”级的装甲,“南达科他”级的主装甲带也会被“俾斯麦”级打出的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打穿。
显然,在近距离炮战中,穿甲能力与防护能力都不重要了。
这时候比的,就是双方的主炮数量,即谁能以更快的速度开火。此外,主炮的命中率也极为重要,而这由火控系统决定。
虽然“南达科他”级有九门主炮,而“俾斯麦”级只有八门主炮,但是两者的火力密度与主炮的生存率并无太大差别。主要就是,“南达科他”级的九门主炮集中安放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只要有一座炮塔瘫痪,就只剩下六门主炮,而“俾斯麦”级的八门主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炮塔内,即便损失一座炮塔,也还有六门主炮。
至于火控系统,“南达科他”级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很明显,这两种战舰在主要xìng能上势均力敌,因此在二对二的战斗中,双方的胜负机会各占一半。
如果保持好交战距离,即火控系统成为决定炮战胜负的主要因素时,两艘“俾斯麦”级取胜的概率还要大一些。
也正是如此,“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才主动向德舰靠近。
只有缩短交战距离,降低火控系统所产生的影响,美舰才有更大的胜算,也才有望尽快取得胜利。
这个时候,斯佩要做的就是控制好交战距离。
战后,有人用计算机做过模拟,如果当时斯佩把交战距离控制在二万二千米到二万四千米之间,两艘“俾斯麦”级取胜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七十,而且还能耗费足够多的时间,让坎宁安丧失主动权。只要这场战斗拖上四个小时,即到了六日清晨,就算没有取胜,坎宁安也会下令撤退。原因很简单,天亮之后,部署在挪威的岸基航空兵就将出动,而坎宁安根本不会指望得到皇家空军的掩护与支持。
可惜的是,斯佩没有这么做。
发现两艘“南达科他”级逼近之后,斯佩也下令把航速降低到十六节,准备与两艘美舰一决雌雄。
显然,斯佩忘了,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两艘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
第三百零八章 好景不长
三点过五分,在相距大概二万五千米的时候,北大西洋上吨位最大的四艘主力舰之间的决斗开始了
在“依阿华”级与“前卫”级建成服役之前,“俾斯麦”级一直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列舰虽然意大利海军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排水量过了“南达科他”级,但是意大利海军一直在地中海活动,要到一九四三年底才会进入北大西洋,所以当时“南达科他”级是北大西洋上,吨位仅次于“俾斯麦”级的战列舰
在最初的半个小时里,两艘“俾斯麦”级凭借先进的火控系统,有很明显的优势,而两艘美舰受火控系统限制,主炮的命中率并不是很高,而其主要用于防空的五英寸副炮根本没有多大意义相反,两艘“俾斯麦”级上,不但三百八十毫米主炮有很大的威胁,其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也不可小觑
可以说,在这半个小时里,“俾斯麦”级上的副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有趣的是,就在两个月前,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雷德尔批准了由帝国海军装备部门提供的建议,决定拆除掉两艘“俾斯麦”级上是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换上适合防空作战的一百二十毫米高平两用炮,并且增加八十八毫米、四十毫米与二十毫米高射炮的数量,以此增强其防空能力如果没有这场海战,那么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初,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将开始进行改造
在这种远距离炮战中火控系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问题是,如此远的交战距离,可以让任何一种穿甲弹都失去价值
在远距离炮战中,穿甲弹的末段弹道极为陡峭打击的不是战舰的侧面装甲,而是水平装甲结果就是,面对水平防护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快战列舰,即便是专门为远程炮战研制的重弹,也存在威力欠缺的问题
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三百八十毫米重型穿甲弹在二万四千米外的穿甲能力还不到一百二十毫米战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美舰做了测试,“南达科他”级的MK6型十六英寸舰炮在发射重型穿甲弹的时候在二万四千米上的穿甲能力也在一百二十毫米左右,并不比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强多少
只是,这还没完
即便交战距离达到二万四千米,穿甲弹也不是垂直落下着角肯定在九十度以内,因此实际穿甲能力要低于理论穿甲能力
显然,双方要想在这个距离上打穿对方的装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在没有打穿敌舰装甲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用穿甲弹重创敌舰主要就是,穿甲弹的装药量都非常少,一般在三十公斤左右,在舰体表面上爆炸后产生的破坏效果很不理想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在这三十分钟里,两艘美舰都遭到了猛烈打击
“南达科他”号至少被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击中了四次虽然这些穿甲弹也对该舰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一枚命中B炮塔顶部的穿甲弹就导致该炮塔在十五分钟内没能开火但是这些损伤并不严重,“南达科他”号的战斗力并没有明显下降,舰体的损伤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印第安纳”号的情况稍微糟糕一点,其右舷前方副炮群被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炮弹直接摧毁,C炮塔则因为转动机构出现了故障,导致射界受到限制,但是总体状况依然算得上良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