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终,英国国会通过了三万五千吨的设计方案。
问题是,这个指标依然偏低。
要知道,美国海军在同期设计建造的“北卡罗来纳”级快速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了三万七千吨,而且最高航速只有二十八节,随后改进了设计的“南达科他”级的标准排水量增加了几百吨,接近三万八千吨,依然没有让美国海军完全满意。到了“依阿华”级,则超过了四万八千吨。
显然,三万五千吨的限制,让“乔治五世”级根本不可能拥有超凡的性能。
如此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就不得不在三大主要性能之间寻求平衡,或者说是有限降低某项性能指标。
降低速度指标,显然不大现实。
对此,英国皇家海军也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就吃过这方面的亏。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都在建造快速战列舰,美国海军甚至打算用快速战列舰取代所有老式战列舰。显然,英国皇家海军要想保持在第一阵营里面,就得跟随潮流建造快速战列舰。
至于防护,更是不能大幅度降低。
如果把防护放在最后,那就成了战列巡洋舰了,而实战早就证明,战列巡洋舰根本没有生存能力。此外,存世的几艘战列巡洋舰,比如中国海军的三艘“德夫林格”级、日本海军的四艘“金刚”级都通过改进升级为快速战列舰,美国海军则放弃、或者改造了所有在建的战列巡洋舰。更重要的是,跟快速战列舰相比,战列巡洋舰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连逃脱的机会都没有。
这下,剩下的就只有火力了。
经过论证,英国皇家海军提出了几种火力配制方案。一是采用“纳尔逊”级的十六英寸舰炮,但是改为四座双联装炮塔、或者三座三联装炮塔。二是采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十五英寸舰炮,采用三座三联装炮塔。
有趣的是,最初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并没有想过采用十四英寸舰炮。
很快,十六英寸三联装炮塔的方案就被否决了,因为这会导致排水量超标,而且十六英寸舰炮的可靠性也不高。紧接着,十五英寸三联装炮塔的方案也遭到否决,主要是英国皇家海军以前从来没有采用过三联装炮塔,在相关领域的研制也不深入,短期内无法解决主要的技术问题。
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四座双联装十六英寸炮塔方案。
问题是,“纳尔逊”级上的mk1型十六英寸舰炮的性能非常糟糕,而且可靠性让英国皇家海军根本无法容忍。
更要命的是,在设计“乔治五世”级的时候,两艘“纳尔逊”级的主炮出了很多次严重事故,其中一次炸膛事故还导致上百名官兵伤亡,让“罗德尼”号不得不返回造船厂进行了数个月的维修。
结果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坚决反对采用mk1型十六英寸舰炮。
事实上,当时英国皇家海军还有一个选择,即从美国引进“北卡罗来纳”级上的十六英寸舰炮。以美国与英国的关系,引进的难度不会很大,费用也不会太高。只是,英国皇家海军放不下架子。
如此一来,引进十六英寸舰炮也成了空谈。
当然,引进舰炮,也有技术上的问题,即“北卡罗来纳”级采用的是三联装炮塔,而英国皇家海军并不打算、也不可能为标准排水量更低的“乔治五世”级安装这种炮塔,必须重新研制一种双联装炮塔。
走到这一步,英国皇家海军打算采用四座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与其采用八门十五英寸舰炮,还不如采用十二门十四英寸舰炮。虽然十五英寸炮弹的质量更大,但是数量更多的十四英寸舰炮在弹药的总体投掷能力上并不差,而且炮击密度更高。此外,英国皇家海军早就研制出了十四英寸新式炮弹,在弹药威力上也足够了。
经过论证,英国皇家海军决定“乔治五世”级安装十二门十四英寸舰炮。
当然,在主炮配制上,有好几种选择。
最理想的选择,自然是四座三联装炮塔。虽然需要设计新的炮塔,但是这样一来,首尾火力配制较为平衡。可惜的是,该方案最先被否决,因为这意味着要把战舰的主防护区延长二十米以上,也就得增加大约一千五百吨的装甲用量,而“乔治五世”级的吨位本来就严重偏低,如果增加一千五百吨的装甲用量,就不得不降低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从而导致最高航速难以超过二十七节。
显然,英国皇家海军不会接受这么低的航速。
四乘三的方案被否决后,剩下的就只有三乘四了,即三座四联装主炮炮塔。
虽然这一方案能够满足排水量上的要求,而且对动力系统的影响也不是很大,能够保证最高航速超过二十八节,但是却存在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直接导致“乔治五世”级变得不伦不类。
第二百三十四章 强大的外表
完成设计之前,英国工程师发现,如果首部的B炮塔为四联装,那么战舰的重心位置将超过设计极限,导致战舰的稳定xìng严重降低。显然,这在主力舰上,几乎是不可接受的设计缺陷。
问题是,这个时候,“乔治五世”级的设计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说得直接一些,如果推到三乘四的主炮配制方案,就得重新设计舰体,与重新设计一种战列舰几乎没有区别,也就不可能保证准时开工建造,而英国皇家海军又急需获得全新的战列舰。
要知道,“北卡罗来纳”级在一九三七年开工,中国海军的五艘主力舰都在一九三七年之前进行过现代化改造,日本海军的四艘“金刚”级也完成了改造,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即将动工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连法国与意大利都准备建造快速战列舰。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还不赶紧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话,那么在一九四零年左右,就只能用老掉牙的主力舰去对付敌人的快速战列舰。
可以说,这个时候,最拖不起的就是建造工程。
结果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做出妥协,把B炮塔由四联装改为双联装,解决了重心偏高的问题。
这样一来,“乔治五世”级的主炮只剩下了十门。
显然,十门十四英寸舰炮肯定比不上八门十五英寸舰炮,而增加的炮击密度,也抵消不了投掷量与弹药威力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虽然当时有人提出了改动火力配制的想法,比如换上三座三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但是木已成舟,而且主炮配制改动都会影响到舰体的整体结构,不但需要重新设计,还会影响到建造工程。
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接受最终的结果。
可以说,“乔治五世”级是“华盛顿条约”作废之后建造的所有快速战列舰中,火力最差的一种。在第一代快速战列舰中,“乔治五世”级的主炮火力仅相当于“北卡罗来纳”级的百分之六十。“俾斯麦”级、“黎塞留”级与“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百分之七十,比中国海军的五艘快速战列舰都差了一大截,仅比日本海军的四艘“金刚”级勉强好一些,根本算不上强大。
当然,除了火力,“乔治五世”级在其他方面都不算差。
虽然最高航速没有达到英国皇家海军要求的三十节,但是也达到了二十九节。比“北卡罗来纳”级高一些,与“俾斯麦”级持平,比“黎塞留”级、“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与改进后的“金刚”级略低,只是明显低于中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这个速度,已经足够让其充当航母的贴身保镖了。
至于防护,更是“乔治五世”级的特sè。
有趣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在此之前,一直不太重视防护,有很多将领都认为,火力与速度就是最好的防护。最极端的就是费希尔。在他眼里,速度就是最好的防护手段,不然也不会搞出战列巡洋舰。
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残酷战斗,让英国皇家海军对防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只是,在“纳尔逊”级上。这一认识并没得到体现。主要就是。“纳尔逊”级实际上是妥协下的产物。即在“华盛顿条约”签署之前,日本拒绝放弃正在建造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而且宣称这两艘战列舰是由国内民众捐款建造的,如果取消建造工程。会让民众感到十分失望。结果就是,日本获得了建造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的权利。而美国海军则获得了完成第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机会,英国皇家海军由此得到的则是建造两艘标准排水量不超过三万吨的战列舰的权利。也正是如此,英国皇家海军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动工建造了两艘“纳尔逊”级。只是,“纳尔逊”级的设计工作是在大战期间进行的,而且对开工时间有极为明确的要求,对排水量也有严格限制,所以并没有对基本设计做太大的改动,保留了大战期间的特sè。
直到“乔治五世”级,英国皇家海军才开始加强主力舰的防护。
“乔治五世”级是英国皇家海军第一种采用“重点防护”概念设计的主力舰,其主装甲带最厚处达到了十五英寸,也就是三百八十一毫米,比“纳尔逊”级高了百分之十,而且采用了侧倾安装方式,其实际防护效果还能提高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即相当于四百二十毫米左右的垂直装甲。
显然,这个防护指标,已经超过了战列舰的基本指标。
按照定义,战列舰的防护水准至少要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挡住自身主炮打出的穿甲弹,而“乔治五世”级配备的是十四英寸主炮,而其主装甲带的防护能力,在通常交战距离内能挡住最新式的十五英寸穿甲弹,以及部分十六英寸穿甲弹,只对在大战期间诞生的十五英寸与十六英寸穿甲弹没有多少价值。
此外,“乔治五世”级的水平防护也相当出sè。
建成的时候,“乔治五世”级的水平装甲厚度为六英寸,即一百五十二毫米。只是,英国皇家海军很快就发现,六英寸厚的水平装甲远远不足以应付现代海战,因此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主要就是在关键部位增加了一层厚度为两英寸,即五十一毫米厚的附加水平装甲,使关键部位的水平装甲厚度超过了两百毫米。要知道,即便是晚了好几年建成的“依阿华”级的水平装甲总厚度也才两百毫米出头,而当时几乎所有快速战列舰的水平装甲总厚度都在一百七十毫米以内。
问题是,这一改造与“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没有半点关系。
“威尔士亲王”号在一九四一年五月才正式服役,而且随后就参加了围剿“俾斯麦”号的作战行动。虽然“威尔士亲王”号在这场小规模海战中的表现极为出sè,但是也因此错过了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机会。等到“威尔士亲王”号闲下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完成现代化改造了。
“约克公爵”号在一九四一年底建成服役,没有赶上有价值的海战,但是也没有机会进行现代化改造。主要就是,在“约克公爵”建成之后,“乔治五世”号就开进船坞,开始现代化改造。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安排,要到一九四二年底,“约克公爵”号才能进行现代化改造。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乔治五世”号不在此次出征的队列中。
第二印度洋舰队组建的时候,“乔治五世”号的改造工作还没结束呢。
出发之前,“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只来得及做了一些小改动,主要就是增加高射炮的数量,并且在主桅杆顶部安装了一部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原本设置在后桅杆顶部的对海搜索雷达移动到桅杆中部的平台上,顶部换上了一部炮瞄雷达,“威尔士亲王”号还增加了旗舰的必要设施。
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标准,“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已经足够强大了。
出发的时候,两艘战舰上各有十六门一百三十三毫米高平两用炮,六座八联装“砰砰”炮、四座双联装四十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大约四十门二十毫米“厄利空”机关炮,高射炮总量达到了一百一十门左右。
光看数量,确实不少,不比当时任何一种防空战舰差。
问题是,这些高射炮都管用吗?
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从来没有参与过高强度防空作战行动,根本就没有机会检验其防空火力的有效xìng。
当然,太平洋战场上的惨烈战斗,能够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拿美国海军来说,最初的时候,美国海军主力舰上的副炮也是高倍径的高平两用炮,但是很快美军就发现,这种注重对付中小型战舰的副炮的射速过低,而且其过远的射程在防空作战中根本没有价值。结果就是,美国海军很快就在所有快速战列舰上配备了身管短得多的专用大口径高射炮。在中等口径高射炮方面,“博福斯”四十毫米机关炮的xìng能已经得到了实战检验,而且被多个国家采购与仿制。问题是,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上,主要的中等口径高射炮是“砰砰”炮。这种高射炮的xìng能如何,根本没有没得到过验证,只是肯定不会比瑞典制造的高射炮好到哪里去,不然美国海军早就采用了。事实上,在规模有限的几次对空作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砰砰”炮的作战效率并不高,不然也不会在一九四一年开始装备“博福斯”高射炮。
由此可见,两艘快速战列舰的防空能力只是看上去强大。
也许,在北海战场上,用来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英国战舰的防空火力已经足够了。可是到了印度洋上,面对已经在战场上厮杀了两年,而且多次创造奇迹的中国海军航空兵,恐怕就没有那么理想了。(未完待续……RQ!。
第二百三十五章 棋逢对手
李向龙原本可以回家休息几天,只是他没有请假,而是一直留在北京。
大战爆发后的两年里,李向龙只回去过一次,而且是碰巧路过,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半天时间。
当然,这种现象在中**人中非常普遍,而且在高级军官中极为常见。
比如,鲁志刚两年来都没有回去过,一直在部队里面。即便冯承乾在春节的时候给他安排了半个月的探亲假,他也把机会让给了手下的参谋,自己则留在战区司令部,与前线官兵一起过了春节。
半个月里,李向龙深入了解了英国皇家海军,了解了他的对手。
当然,李向龙更关注的是他的对手。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并不完美,与中国海军的同类战舰相比,在主要xìng能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但是李向龙非常清楚,一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足以用这些不算完美的战舰打赢海战。要知道,在一九三三年的时候,中国海军的战舰也算不上完美,比日本海军的同类战舰有很大的差距,最终依然在冯承乾的指挥下取得了建国之后最关键的胜利。
战舰只是平台,而使用好这些平台才是最为关键的。
显然,斯科特是一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
有趣的是,李向龙与斯科特有过一面之缘,只是印象不大深刻。在见到斯科特的照片之后,李向龙才想了起来。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李向龙还在海军航校当教官,而斯科特是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海军武官。如果李向龙没有记错的话。在一九二九年左右,中国海军举行了一次航空作战演练,并且要求了所有驻华武官前去观摩,斯科特也在其中,并且在演练结束之后找到李向龙,询问了一些非常敏感的问题。当然,李向龙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没有记住斯科特。
也许,正是在中国当武官的这段经历,让斯科特熟悉了海军航空作战。
要知道,在一九二九年前后,中国海军航空兵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但建造了“大鹏”号航母,还研制出了多种舰载机。为一九三三年打败日本海军奠定了基础,也在此时出现了较为全面的航空战术。
可以说,在中国工作的这几年,让斯科特获益匪浅。
可惜的是,在英国皇家海军中,像他这样的军官聊聊无几。
回到国内后,斯科特沉寂了好几年,直到一九三八年才晋升为海军上校,而且从事的就是与海军航空兵有关的工作,即负责管理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发展。一年之后。斯科特到“暴怒”号航母上担任了航空作战参谋。
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成为英国皇家海军中头号航母编队指挥官奠定了基础。
前面已经提到,在“鹰”号航母被击沉之后,斯科特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主要机会,并且在三个月之后用实际行动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也让英国皇家海军一雪前耻。而他则受到了高层的重视与赏识。
问题是。斯科特参与的战斗并不多。
也就是说,可供李向龙研究他的资料不是很多。
最主要的,就是他指挥航母战斗群偷袭威廉港,炸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最新锐的两艘快速战列舰。
此外。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战斗了。
绝大部分时候,斯科特都在英国本土。负责训练舰队航空兵,特别是演练攻击战舰的战术。
当然,这并不表示斯科特无所作为。
早在一九四零年底,斯科特还在航母上担任航空作战参谋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偷袭威廉港的作战设想,只是遭到了皇家海军司令部的否决。当时,在大部分将领看来,让只能搭载几十架战机的航母去偷袭严密设防的军港,简直是在自寻死路,仅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就能干掉任何一支胆敢靠近其本土的舰队。
半年后,斯科特再次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只是,这次他想偷袭的不是威廉港,而是意大利海军母港塔兰托。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战场上打得极为艰难,而意大利海军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与支援下,几乎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英国皇家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已经退到直布罗陀,留在马尔他的只有几艘小型战舰。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英军在北非战场上打得极为被动,德意联军正在一步一步的向苏伊士运河推进。如果不能夺回制海权,英国肯定会丢掉苏伊士运河。
按照斯科特的设想,只要能成功偷袭塔兰托,炸掉停泊在里面的几艘主力舰,就能彻底打垮意大利海军,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然后切断从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线,打败北非的德意联军。
斯科特需要的,仅仅是两艘舰队航母。
可以说,不出意外的话,斯科特提出的作战方案肯定会被采纳,因为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问题是,确实出了意外。
不久之后,意大利海军的“意大利”号战列舰在马耳他岛北面大约一百五十公里处撞上了一枚英国皇家海军布设的锚雷,导致舰体严重损伤。虽然勉强返回了塔兰托,但是直到一九四二年底才完全修复。仅仅半个月之后,“意大利”号的姊妹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在塔兰托港外面进行训练的时候,与一艘轻巡洋舰相撞,导致舰首断裂,维修工作持续到一九四三年初。
也就是说,十多天内,意大利海军最强大的两艘快速战列舰都爬窝了。
当时,“罗马”号与“帝国”号还没有建成,意大利海军剩下的只有几艘在一战前后建造的老式战列舰了。
这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压力骤然降低,也就没有必要让舰队航母去冒险。
结果就是,斯科特的作战设想再次停留在了设想阶段。
当然,英国皇家海军也因此错过了打败意大利海军的机会。
在意大利海军一蹶不振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加大了对土耳其的外交攻势,最终让土耳其在一九四一年中期参战,德军也因此借道土耳其进军中东,让英军不得不在中东地区部署重兵。随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向意大利派遣远征军,动用近两千架作战飞机,夺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并且动用重型轰炸机,让马耳他岛变得毫无价值。与此同时,德意联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也改变了进攻方式。到一九四一年底,德意联军不但占领了大半个北非,还把战线推进到了苏伊士运河,并且攻占了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军事要塞,对地中海实施了全面有效的封锁。
结果就是,斯科特再也没有获得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了。
根据这些有限的信息,李向龙很难准确判断出斯科特的才能,特别是指挥航空作战的能力。
显然,李向龙只能认为,斯科特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
事实上,斯科特与斯普鲁恩斯非常相似。战争爆发前,两人的地位都不高,而且都是通过航空作战受到重用。在太平洋战场上,斯普鲁恩斯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中流砥柱,即便他没有能够取得足够重大的胜利,但是给中国海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而且有效遏制了中国海军的进攻势头。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斯普鲁恩斯,美国海军将在一九四一年底之前输掉西南太平洋战争,赔掉所有战舰,丧失与中国海军争夺制海权的能力,从而在两年之内输掉太平洋战争。
斯科特会是另外一个斯普鲁恩斯吗?
李向龙没有轻易下定论,但是也没有低估对手。
七月七日,李向龙离开北京,前往青岛海军司令部。
在他到达的时候,冯承乾已经为他备妥了远征印度洋的战舰,并且在青岛设立了第二舰队的临时司令部驻地。
这支舰队中,包括两艘舰队航母、两艘快速战列舰、两艘防空巡洋舰、六艘轻巡洋舰与八艘驱逐舰。此外,在到达新加坡之后,还将编入一艘弹药补给舰、一艘油水补给舰与四艘护航驱逐舰。
从规模上讲,第二舰队不算小。
当然,关键还是那些战舰。
可以说,在组建第二舰队的时候,冯承乾一点都不吝啬,调派的都是最好的战舰。两艘舰队航母是“唐太宗”号与“唐高宗”号,即“唐太宗”级的前两艘,第三艘“唐玄宗”号则被加强给了第五舰队的第一战斗舰队。两艘快速战列舰是“河北”号与“河南”号,而且都在此之前进行了全面维护。两艘防空巡洋舰则是“南昌”号与“武汉”号,为“南京”级第三批中最新的两艘。
有趣的是,李向龙却不大领情,他更想得到的是那些已经服役一年以上的战舰。
道理很简单,这些刚服役的战舰上,只有骨干人员是老兵,绝大部分水兵、技术士官与低级军官都没有上过战场,有的甚至刚刚完成了服役前的培训工作,在作战技能、实战经验上都严重不足。
只是,李向龙也没有抱怨什么。
毕竟,主战场在西南太平洋,主要敌人是美国海军。更重要的是,也没有时间让冯承乾重新调配战舰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奇袭与反奇袭
第二百三十六章奇袭与反奇袭
七月四日,第二印度洋舰队就进入了开普敦港。只是,一直停留到七月十一日,才启程前往印度洋。在此前的一天,也就是七月十日,李向龙就登上了“唐太宗”号,率领第二舰队离开了青岛港。
李向龙没有赶时间,他也没有必要赶时间。
前往新加坡途中,舰队的航速一直在十六节左右。利用这个机会,李向龙让舰队航空兵搞了好几次实弹轰炸训练。进入南海之后,李向龙甚至强行征用了几艘渔轮,然后让舰载机轰炸了这些渔船。
当然,训练结果让李向龙很不满意。
结果就是,在七月十五日,他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请求从第五舰队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
没法重新调配战舰,调换一批飞行员总没问题吧。
冯承乾满足了李向龙的请求,两天后,第五舰队的一百多名飞行员就搭乘海军司令部专门安排的运输机到了新加坡。
七月十八日,第二舰队开进了新加坡港。
这一天,该舰队也正式更名为第二舰队第一战斗舰队。为了避免与第五舰队的第一战斗舰队混淆,李向龙特意把番号定为第21舰队。后来,这种编排成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海军舰队的命名规范。
七月十九日,李向龙收到消息,斯科特舰队已经越过赤道,正在开往科伦坡。
显然,斯科特非常积极主动,没有打算在阿拉伯海等待机会,而是主动来到东印度洋上寻找中国舰队决战。
这个时候,李向龙一点都不焦急。
主要就是,李向龙收到了两份极为重要的情报。一是,斯科特舰队在离开开普敦的时候没有补给舰伴随。二是英国皇家海军部署在印度的补给舰船都在孟买港,还没有前去与斯科特舰队会合。
如此一来,斯科特舰队肯定会去某座港口。
如果不去孟买,那么在印度洋北岸,就只有科伦坡了。
不是没有其他港口,而是没有其他一座港口可以容纳斯科特舰队,并且为其提供必要的补给与维护。
显然,斯科特舰队要在科伦坡停留一段时间。
对李向龙来说,这肯定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因为停战港口里的舰队,是航空兵最为理想的靶子。
只是,在此之前,李向龙必须按兵不动。
如果第21舰队提前出发,那么斯科特舰队就很有可能改变行程安排,比如让留在孟买的补给舰船前往马尔代夫群岛,在那边进行海上补给作业。虽然斯科特舰队已经在大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但是在开普敦停留了好几天,所有战舰都做了必要的维护与保养,因此战斗力不会明显降低。
事实上,在开普敦停留数日,也正是为了在进入印度洋之后能够直接投入战斗。
由此可见,斯科特早就做好了准备。
李向龙在新加坡等了四天,直到七月二十三日,才收到消息,斯科特舰队已经在当天凌晨进入了科伦坡港。
傍晚,李向龙率领第21舰队出发了。
这个时候,斯科特并没有离开他的旗舰“光辉”号,也没有让战舰立即靠上码头进行补给作业。
进港之前,战舰上的无线电监听与测向设备就截获了那艘中国潜艇发出的电报。
斯科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所有战舰进港之后不得放松警惕,并且在他下达命令之前不得靠上码头。随后,斯科特才派出驱逐舰,去搜寻那艘潜伏在科伦坡港外面的中国潜艇。
搜潜工作持续到傍晚,虽然没有发现那艘潜艇,但是确定港外已经没有中国潜艇了。
必须承认,在反潜作战方面,英国皇家海军绝对是世界第一。要知道,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作战经验最为丰富,而且在反潜技术手段上也领先于其他海军。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就首先用上了主动声纳。
可以说,中国潜艇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对手。
要知道,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潜艇的主要对手都不太重视反潜。日本在战败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