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陆战争
五月十五日,冯承乾回到北京,参加军方的高层会议。
这次,讨论的话题正是对俄战争。
虽然冯承乾早已向德皇做出承诺,在击败〖日〗本之后,〖中〗国就向红俄宣战,与德军一道攻打红俄,而目前看来,〖日〗本离战败已经不远了,但是冯承乾仍然认为,向红俄开战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主要就是,美国虎视眈眈,而且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已经让美国把两只脚都踏进了战场。稍微理智一点的人都看得出来,美国随时都有可能参战,而且在参战之后就会起到关键作用。
〖日〗本还没有真正战败,而向红俄宣战,只会增加〖中〗国的战争负担。
道理很简单,只要地面战斗打响,〖中〗国的国防政策就会向陆军倾斜,得优先保证陆军在战场上取胜,至少得确保陆军在远东与西伯利亚击败俄军,然后才能考虑海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以海军为重。
在大陆战场上,海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关键就是,如果美国在我们向红俄宣战之后参战,即便不考虑〖日〗本,我们也将两线作战。”冯承乾扫了眼参会的吴铁生、刘伯恩等人,说道“我不是反对向红俄开战,这场战争是我们与红俄了断恩怨的最好机会,我们肯定会向红俄开战。当然,我也不是反对在这个时候向红俄开战。”
“大元帅,你的意思是…”刘伯恩问了一句。
“在讨论向红俄开展的问题之前,我们得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冯承乾拿出雪茄,点上抽了两口,才说道“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如何分配军力、以及支持军队作战的国力。”
刘伯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我的意见是,立即成立战争委员会,统筹管理军事、以及与战争有关的拜有工农商产业。”“这……”
“其实这件事早就该做了。”吴铁生抢在冯承乾前面说道“大战爆发后,我们就应该成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军事委员会,而不是继续沿用和平时期的管理模式。不可否认,我们的民族企业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不然我们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击败〖日〗本。关键是〖日〗本根本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而且就算我们没有进行动员也能击败〖日〗本。我们的头号敌人是美国,然后是红俄,最后才是〖日〗本。与〖日〗本的战争最多只算得上是这场大战的热身〖运〗动。在击败红俄与美国之前,谁也没有资格轻谈胜利。通过与〖日〗本的战争,我们暴lù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国防工业的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导致军工生产紊乱不堪。现在,我们必须解决在这个问题,不然就算我们的将士浴血奋战,我们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老吴说得没错,现在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冯承乾长出口气,说道”“只有有效的管理才能把我们的战争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大家不要忘记与美国相比,我们的工业实力根本算不上强大。
大家更不要忘记,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家,就算我们在军事与工业上都有优势也会被其广袤的战略纵深抵消掉。两条战线上,我们面对的都是恶战只有把我们的战争潜力全部发挥出来,我们才有可能在两条战线上取胜,而不是倒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关键是,怎么操作?、,刘伯恩又问了一句。
“军事生产必须由军队负责。”“军队负主要责任,但是不能把其他力量排除在外。”冯承乾看了吴铁生一眼,笑着说道“不管怎么说,负责生产的是工厂,而不是军队,而且在陆军与海军中,也没有一个将领适合去搞生产。我的意见是,联合所有能够联合的阶层与集团,让所有能够为战争做贡献的阶层与集团都参与进来。在组织形式上,军队与政府肯定是领导者,而国会是主要的监督者与协调者,企业、金融业、各个省的商会、各个地区的联合会都要参与进来,大家携手去迎接挑战。”
“既然如此,就由冯大元帅来真责,老吴,你觉得怎么样?”刘伯恩这么一问,吴铁生也无话可说。当然,他更加希望由自己负责,毕竟这关系到陆海两军的利益。
“你们太看得起我了,这件事,我跟老吴最多起个牵头作用,具体的,还得由〖中〗央政府来协调组织。”“这样也行,我们发挥号召力,但是不负责具体事务。”
冯承乾做出让步,吴铁生也很识趣。
“当然,在大方向上,我们得把握好。”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关键就是,陆海空三军的位置。我的意见是,海军主导对美作战,陆军主导对俄作战,而空军则主导对日作战。”
吴铁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冯承乾的意见。
“在〖日〗本战败之后,空军将主要协助陆军作战,并且负责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到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决定xìng胜利之后,空军也将参与对美作战,并且是主要的战略打击力量。”
“这样的话,空军就要占用很多资源。”吴铁生说完就锁紧了眉头。
“欧洲战场上的战斗已经证明,没有空军,陆军打不赢。”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不管是在陆地战场上、还是在海洋战场上,空军都有极为重要的分量,而且是我们最主要的战略打击力量。我们的实力本来就不如美国,所以我们要想取胜,就得充分利用空军。”
吴铁生没有开口,显然还是不大认同冯承乾的观点。
“当然,我们是大陆国家,陆军是根本。我的意见是,在资源分配上,陆海空三军大体上保持四比三比三的比例。”
“这”吴铁生有点惊讶的看着冯承乾,似乎不相信这是冯承乾说的话。
要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军占用了军费的百分之五十五,而冯承乾的提议是在主动削弱海军。
“海军是战略军种,需要长期投资,短期内的巨额投资不会立即收到效果。再说了,对日战争的结果比我们的预期好得多,至少我们没有损失一艘航母、也没损失一艘主力舰,海军舰队保持了战前的规模。
此外,过去一年里,海军已经启动了足够多的造舰项目,暂时没有必要增加战舰的建造数量。”吴铁生又看了冯承乾一眼,仍然觉得冯承乾没有说实话。
“当然,陆军占了大头,也就应该做出最大的贡献。虽然太平洋是海军的战场,但是陆战队的扩充速度并不快,所以我希望在与美国开战之后,陆军能够把两成左右的兵力用在太平洋战场上。”
“你的意思是……”
“没有陆军的支持,海军与陆战队肯定打不下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吴铁生点了点头,说道:“投入兵力没问题,反正我们也要在国内保持一支规模足够大的战略预备队。”
“这么说,在必要的时候,海军可以直接调动陆军部署在国内的战略预备队了?”
“当然,海军陆军本来就是一家嘛。”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有老吴的这句话就够了,至于具体细节问题,我们还是让手下的参谋去操心吧。”“那么,我们在近期就向红俄宣战?”刘伯恩再次提问。
冯承乾没有开口,把机会留给了吴铁生。
“陆军做好准备之后就以德意志第二帝国盟国的身份向红俄宣战。”吴铁生当然明白冯承乾的意思。“一切顺利的话,陆军将在月底完成备战工作。关键是物资调运,在六月上旬就应该部署到位。”“那我们把对俄开战时间暂时定在六月十日。”
吴铁生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刘伯恩的意见。
随后,又讨论了一些与对俄作战有关的话题,主要就是陆军与空军协同作战,冯承乾没有多少发言机会。
要知道,〖日〗本还没有战败,〖日〗本海对〖中〗国海军来说依然是禁区。
如果舰队能够进入〖日〗本海,海军还能在对俄作战中发挥一点作用,比如在远东的滨海地区发动两栖登陆作战,或者是轰炸与炮击远东的沿海地区,特别是红俄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海参崴。
可惜的是,舰队根本不能进入〖日〗本海,或者说在〖日〗本海里容易遭到攻击。
海军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封锁〖日〗本,以及为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做准备。
显然,后者更加重要。
会议结束后,冯承乾就给远在北太平洋上活动的李向龙与鲁志刚发了一封电报,让他们密切注意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动向,尽量离开主要航道,把封锁任务交给随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
按照冯承乾的判断,只要〖中〗国向红俄宣战,美国就会参战。
对美国来说,这是最后的参战机会了。
如果等到〖中〗国军队在远东战场上大获全胜再参战,就算美国拼尽全力,也不可能阻止红俄迅速战败。
没有红俄,就没有任何力窭可以对〖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直接威胁。
显然,这是美国当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第一百二十八章 走向战争
〖中〗国对俄开展在即,美国也加快了参战的步伐。
五月十七日,罗斯福在白宫与到访的英国外交大臣签署了一份极为重要的协议,即美国将出动战舰,为跨大西洋航行的船队提供前半段护航,即在到达北大西洋中线之后,再由英国皇家海军的护航战舰接替。
当时,就有人提到,这份协议将把美国拖入战争。
消息公布之后,部分美国国会议员提出质疑,认为在不经国会准许的情况下,总统无权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随后,美国国会就“护航协议”进行了长达四天的辩论。
五月二十二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就“护航协议”进行投票表决。在参议院,该协议获得了六十七名议员支持。在众议院,投票进行了两轮,第一轮因为有四名议员没有投票,协议被否决。在罗斯福驳回了众议院的决议之后,进行了第二轮投票表决,最终仅以一票的微弱优势获得通过。
这一票,直接决定了美国的命运。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投下赞成票的众议院议员必须为美国参战负责。要知道,按照美国的法律,总统可以三次驳回国会的表决结果,要国会重新投票,而在第三次之后,国会的表决结果就将产生法律效力。
也就是说,只要众议院三次否决了“护航协议”那么罗斯福与英国外交大臣签署的协议就无法生效。
五月二十八日,美国海军的第一支护航舰队成立。
三天后,这支护航舰队离开了诺福克海军基地,与前往英国的船队会合,一同踏上了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程。
大概是担心美国参战造成的恶劣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没有袭击这支船队。
八天后,这支由三十二艘货轮组成的船队到达北大西洋中线,美国护航舰队也与前来的英国护航舰队完成了交接工作。最终,该船队安全抵达英国港口,为处于困境中的英国送来了急需的粮食、〖药〗品、燃油与军火。
虽然对英国来说三十二艘商船运送的大约五十万吨物资只是杯水车薪,但是至少让英国民众看到了希望。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英国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在〖中〗国生产的重型轰炸机交付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之前,对英国威胁最大的不是从空中飞来的轰炸机群,而是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特别是那些能够深入北大西洋活动两个月之久的远洋潜艇。
有趣的是帝国海军的潜艇部队也是在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与其他国家的海军一样把重点放在了主力舰上,随后又开始建造舰队航母。大概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特别是通过舰队决战夺得制海权帝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潜艇。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已经设计建造了三级远洋潜艇,有十多家造船厂具备建造潜艇的能力,但是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帝国海军总共只有二十六艘远洋潜艇与不到一百艘近海潜艇。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国迅速战败,成就了帝国海军潜艇部队。
在法国战败之前,受出海口限制,帝国海军只有为数不多的远洋潜艇能够离开北海,深入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法国战败之后,帝国海军获得了像瑟堡这样的、法国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港口。如此一来,那些原本航程不够远的近海潜艇也能利用法国的港口前往北大西洋作战了。
到一九四零年底,帝国海军已经把百分之八十的潜艇部署到法国的港口里面。
对英国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英国最好的港口都面向欧洲大陆特别是在英格兰南部地区,比如英国皇家海军的母港朴茨茅斯。
从一九四零年十月底开始英国的货物进口量就急剧降低。
更重要的是,商船的巨大损失,已经超过了英国的造船能力。仅在一九四一年的前三个月里,英国损失的商船总载重量达到了三百六十万吨,而英国的造船厂在此期间只建造了二百四十万吨,缺口高达一百二十万吨。如果不是美国加大了商船建造量,而且以非军事船只的方式出售给英国,英国的海运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之前瘫痪,到时候将没有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潜艇部队表现卓著,帝国海军也加大了对潜艇的投入。
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开始,帝国海军的造船厂就在疯狂建造潜艇,在一九回一年三月份达到了每月交付十四艘的建造速度,而当时帝国海军每月损失的潜艇不到四艘,即潜艇总量开始以每月十艘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九四一年初,一个关键人物碜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被德皇威廉二世(同时也是帝国海军总司令)任命为潜艇部队司令官的邓尼茨海军中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就是帝国海军的一名潜艇艇长。
战后,邓尼茨曾经退役过一次,在一九三一年重新服役,此后在海军少校的位置上干了足足六年,直到一九三七年才晋升为海军中校,并且在战前晋升为海军少校,负责帝国海军的远洋潜艇分队。
因为表现卓著,邓尼茨深得德皇赏识,直接由上校提拔为海军中将。
当然,如果以服役年限计算,华尼茨也该晋升为中将了。
这些都是其次的,邓尼茨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潜艇战术,放弃了以往让潜艇单打独斗的打法。
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能在一九四一年的前三个月取得开战以来的最大收获,与邓尼茨推行的新战术密不可分。
这就是“狼群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任何一艘潜艇在发现了目标之后,不是立即发动攻击,而是跟踪与监视目标船队,并且立即向海军司令部(后来是潜艇司令部)发出报告,然后由司令部联系在附近活动的其他潜艇,集中所有潜艇一同攻击目标船队。一般情况下,攻击在夜间进行,主要就是为了对付护航战舰。在攻击的时候,会有一艘、或者多艘潜艇充当yòu饵,即首先发起攻击,引开护航战舰,然后其他潜艇再进入,用鱼雷以最快的速度击沉没有保护的船只,然后迅速撤走。
实战证明“狼群战术、,把潜艇由一种战术武器提升到了战略武器的高度上。
进入一九四一年三月份“狼群战术”在帝国潜艇部队中已经扎下根基,而且帝国潜艇部队也在这个月里收获了最为丰硕的战果。三月七日,由八艘潜艇组成的“狼群”伏击了由直布罗陀驶往朴茨茅斯的船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击沉了二十七艘商船,船队中仅有六艘商船逃脱,此外还有两艘反潜驱逐舰被击沉。三月十二日,由十一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亚速尔群岛附近袭击了一支由四十四艘船只与八艘反潜驱逐舰组成的船队,在夜间的八个小时里击沉了三十八艘商船与三艘反潜驱逐舰。三月十七日,由七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葡萄牙外海袭击了一支由二十七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一举击沉了二十六艘商船,最后一艘商船也被上浮的潜艇缴获。三月二十六日,由十七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发动了当月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劾,在一个晚上同时袭击了两支由美国开往英国的船队,取得了击沉商船四十九艘的巨大战果。在这四次袭击中,帝国海军只损失了六艘潜艇,战损比降到了开战以来的最低点。
对英国来说,这是不见天日的三个月。
虽然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租借法”美国海军也非常及时的把封存的反潜驱逐舰交付给了英国皇家海军,部分驱逐舰甚至是在驶往英国途中进行启封工作的,但是英国皇家海军仍然无力承担整个北大西洋航线的护航工作。
要知道,面对成群行动的潜艇,在一战中总结出来的反潜战术已经用不上了。
比如,在一战中,掩护四十艘商船最多只需要八艘反潜驱逐舰,如果航线较偏,危险系数比较低,六艘驱逐舰也够用。可是在三月份的四次大规模袭击中,有三次是在护航力量足够的情况下发生的。
显然,护航战舰的数量太少了。
为此,英国就需要美国来分担一些负担,比如由美国战舰负责一半航程的护航任务。
也正是如此,英国外交大臣才会紧急赶往美国,向美国总统提出要求。为了让美国总统认识到护航的重要xìng,英国外交大臣还明确提到,如果美国不能尽快伸出援手,那么英国将在三个月内断粮。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严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英国在实施了全面配给制之后,国内的存粮足以坚持到一九四一年底。
显然,让美国海军参与护航行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美国参战。
准确的说,是帮助美国当局制造一个参战的理由。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越过了北大西洋中线,攻击了护航的美国舰艇,那么罗斯福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那些顽固的国会议员了。
别忘了,在一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承认北大西洋中线为德美的势力分界线。!。
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交与反潜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二十九章破交与反潜
显然,美国参战对中德来说都不是好事。
只要美国参战,就会打破现在的战略局面,并且使中德丧失战略优势,而美国越晚参战对中德越有利。
在美国海军出动战舰为船队护航后,德皇亲自发表了抗议,刘伯恩也再次在总统府召见了美国大使,提出美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参与、干预与改变战场态势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问题是,抗议有用吗?
五月二十五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召见了邓尼茨,直接提出,必须把破交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东部海域。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袭击由美国舰艇保护的船队,更不得直接袭击美国舰艇。
问题是,这样的命令有用吗?
在面见德皇的时候,邓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交作战的范围,那么潜艇的作战能力将大幅度削弱,威胁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外,邓尼茨还有一点没有提出来,即潜艇的战损率肯定会直线上升。
原因很简单,潜艇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反潜技术也在飞速进步。
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开发出了一项对潜艇来说至关重要的设备:通气管。
以往,潜艇只称得上是“能下潜的舰艇”,受电池性能限制,潜艇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潜航的时间非常短,潜航的距离也远不到哪里去。一战末期,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潜艇,最大潜航时间也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最大潜航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潜航速度航行,电池里的电能将在一个小时内耗光。通气管出现之后,这一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即潜艇可以在潜望镜深度上持续潜航,并且为电池充电,在理论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问题是,反潜技术也有突飞猛进。
与一战时相比,反潜技术最大的突破不是雷达、声纳等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而是飞机成为了主要的反潜平台。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反潜就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初的时候,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是飞艇,而不是飞机。主要是,当时飞机的续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持续巡逻,而飞艇具有更高的续航力,可以长时间的呆在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上空。(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只是,飞艇并不是理想的反潜平台。
主要是,飞艇对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机动性也不好,往往在发现潜艇后无法立即发起攻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飞机成为了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
只是,这个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在丢掉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在大洋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抗衡了,反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重要的是,航空反潜已经显示了起强大的作战能力。
大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厂要么在建造大型战舰,要么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弥补潜艇袭击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建造反潜战舰,要不然,英国也不会从美国租借几十艘老式驱逐舰。
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另辟蹊径。
显然,飞机成为了理想选择。
当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潜的收获并不大。主要是,帝国海军的潜艇越来越大,远洋活动能力大幅度增强,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飞机的巡逻区域相对有限,也就很难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潜艇。
此外,帝国海军开始为潜艇安装通气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潜效率。
要知道,仅靠飞行员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气管,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一种新式装备问世,航空反潜才真正开始充当主力。
这就是雷达。
做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生产与装备雷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雷达技术非常先进,而且也最先认识到了雷达的重要性。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国土防空警报网的国家。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雷达也能用于反潜,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发前效率,特别是航空反潜效率。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