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普陀圆通梦-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先前的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萨道: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正讲处,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

  “法师正讲谈妙法,被两个疥癞游僧,扯下来乱说胡话。”

  王令擒来,只见许多人将二僧推拥进后法堂。见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

  “陛下问我何事?”

  唐王却认得他,道:

  “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

  菩萨道:

  “正是。”

  太宗道:

  “你既来此处听讲,只该吃些斋便了,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

  菩萨道: 

  “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喜道:

  “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

  “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道:

  “你可记得么?” 

  菩萨道:

  “我记得!”

  太宗大喜道:

  “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那菩萨带了惠岸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商,无一人不拜祷。当众多人都念“南无观音菩萨”。太宗即传旨:

  “教巧手丹青吴道子,描下菩萨真象。”

  旨意传出;吴道子当时展开妙笔图*形。那菩萨祥云渐远,霎时间不见了金光。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语写得明白: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见了颂子,即差玄奘法师上西天拜佛求经;并赐号御弟唐三藏;不提。

  且说观世音菩萨离了长安与惠岸行者往西天灵山大雷音寺见佛祖复旨;备言前事;如来尊者大喜;设盛宴款待菩萨。席间;命“二十诸天”轮流把盏庆贺菩萨出寻金蝉子告捷;并赐“二十诸天”长侍观世音左右。席散;菩萨告辞同惠岸及“二十诸天”等人下山回归南海。

  行至玉真观门首;见金顶大仙在观前接住;请菩萨入观献茶毕。观世音即将前日在鹰愁涧遇到小白龙;又上天堂寻玉帝解救他性命等事说了一便。 大仙称谢。又请用茶;菩萨道:

  “贫僧今日饮汝之茶; 觉不同往日之茶;竟有异香入口;请问;此乃是何种仙茶也?

  (下接第四十九回 丹丘子卯茶轻身 崔老乐护法得子)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十九回 丹丘子卯茶轻身 崔老乐护法得子
第四十九回 丹丘子卯茶轻身 崔老乐护法得子

  金顶大仙道:

  “前几日天台山的丹丘子和黄山君来玉真观弈棋;自带有‘卯山仙茶’饮用;献与贫道尝之;我见其茶呈深绿色,竹叶形,茶水色清而异香味醇;吾甚爱之;二仙即将其所育六十余株茶树移栽了十株在我玉真观后园内;菩萨请来随吾一观!”

  菩萨随大仙来至园中观之;竟觉心旷神怡;遂问曰:

  “汝用何水灌之; 制得的茶叶,有甚好处?

  大仙道:

  “丹丘子原在松阳卯山观修炼期间,本是取卯山水土培之;但凡于每年清明前后采摘嫩叶制茶; 不但可以提神清肺,还能凉血长寿;即可轻身换骨。但因敝观非卯山可比;唯取灵山蜜泉水浇灌之;其味也甚悠然!菩萨要方便饮用;且就移栽了五株茶树去!”

  观世音喜道:

  “多谢!”

  随叫惠岸携“二十诸天”竟从园中起去五株卯山仙茶;菩萨一行人等再谢告辞。金顶大仙直送出玉真观外。

  菩萨等行至西霞口神雕山时;见昆仑山玉虚宫看守兽厩的童子穆龟正牵着金毛犼向这边走来。来到近前;款款向观世音菩萨打稽首道:

  “大仕一向可好? 穆龟这方有礼了!”

  菩萨问:

  “穆龟欲于何往?

  穆龟道:

  “大仕忘了?弟子手里牵着的不就是您的坐骑金毛犼吗?是掌门爷爷让弟子给师叔送坐骑来了!”

  菩萨定睛看时;那穆龟手里牵的;正是自己在西岐破四象阵时;祭起三宝玉如意将金光仙降服后变化出来的金毛犼;后来师父原始天尊在阵上将它赐给自己当了坐骑。但从万仙大会以后;竟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亏了师父还记得我这徒弟;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哇!”遂问道:

  “掌门天尊可好?”

  穆龟竟不回答菩萨问话;自顾自的诉道:

  “临来时; 掌门天尊特叮咛弟子;将金毛犼送至南海普陀山后;就不必再回昆仑山玉虚宫了;便长随师叔在紫竹林里喂养这畜牲便了。”

  菩萨道:

  “汝与金毛犼俱已到本座这里;吾正愁无人看管于它;掌门天尊既早已决定将汝留在南海;岂不更好?”又问:“这厮近日可顺服?”

  穆龟道:

  “前些年;它因与那文殊大士的坐骑青狮私下里*;怀孕十年零九个月;生下一对双胞胎来;掌门天尊甚为喜爱;特给犼老大起名“望君出”;给犼老二起名叫“望君归”;仍养在玉虚宫宝兽厩内。现金毛犼它身体虽已复原;但因刚断奶不久就又初离两子而去;心必烦躁也!”

  菩萨吩咐道:

  “惠岸行者;汝与穆龟在潮音洞侧;筑一新厩让它住;备些果蔬食物;要好生喂养看守;勿使其生出祸端来!”

  惠岸与穆龟曰:喏!

  回至紫竹林;菩萨又命小龙女在落迦岩后山开一茶园;将五株卯山仙茶栽种在其间;以净瓶甘露浇灌之;专为待客饮用。

  有一日;观世音菩萨独自一人云游到江北安庆府地方,只见那边民风强悍刁恶,只贪财物,不知礼义,只要有利可图,为盗为娼,都心甘意愿。菩萨要点化他们,便摇身一变;化成了一个肥头大耳的和尚,带了无数金珠宝物,一路行来,故作姿态; 便入了这班贪得无厌之徒的眼,随即生了觊觎之心,结党呼群将他拦路截住;问道:

  “何方僧人?大胆到此,出家人又何来这许多宝物,敢莫是抢劫来的?快快献出放你过去,要不然休想活得性命!”

  菩萨道:

  “我并没有甚么宝物,也不知世间甚么叫做宝物,只有为善修心,那才是宝物哩!”

  众人道:

  “休得胡说,你身上的金珠翠玉,还算不得宝物吗?快快献上来!”

  菩萨道:

  “你等指这些东西吗?贫僧正嫌他累赘呢?于是就将一众宝物,取出放在地上道,你等只捡喜欢的拿吧!”

  大家便一哄而上,七手八脚,争着拣值钱的抢夺,转眼间抢个罄尽,只留下一串破烂的数珠,大家却都不要,丢在地上;菩萨拾在手中,含笑说道:

  “不中用的东西倒一齐拿去了,怎么如此一串宝珠却竟没人肯要?可见此间百姓生来是没有善根的了。”

  当下大家也不去管他,各各夺了东西想到市肆中去变卖,不料想再拿出来时;却都变作了灰尘,随风散尽。大家都十分惊异,商议之下,都以为和尚此时当没有去远,大家去找他问问。于是结伴追赶,直到迎江寺里,果见那和尚在此挂单,于是声势凶凶的向他责问,菩萨含笑道:

  “贫僧所有的东西列位都已经拿去了,如今只剩得一串破数珠,一只钵盂,列位原来也用不到这东西,故还留给了贫僧,如今却何故又来寻找贫僧呢?’

  众人道:

  “你那宝物我们拿去以后,片刻就都化为灰尘了,这一定是你这和尚用的法术,故特地寻你来讨取,快快拿出来!”

  菩萨道:

  “原来如此,我早就说过,那些东西并不是宝物,你们却一定要当他是宝物,现在我的话应验了,却又说我作了法要讨回去;叫我哪里去寻呢?须知贫富各有天命,若不是卖力气挣来的,一定享受不得,我劝列位还是省悟省悟罢!”

  大家闻言,那里肯就此甘休,都道这和尚刁滑,不给他些厉害决不肯拿出来。于是大家四面围攻打将过来,菩萨却用一段香梨木植在地上,由他们随意扑击;自己却乘此脱身。众人打得手酸脚软只得住手,定晴看时,见是一颗大木植在地皮中,俱大吃一惊。

  原来这段香梨木,正是寺中雕刻佛像用的;木上刻有“多宝观音菩萨”六个字,到此时方才知道那和尚是菩萨的化身,大家倒也深悔鲁莽,纷纷的散去。

  迎江寺中的和尚见此;就将那段梨木雇工匠雕成多宝观音法像,一身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与准提观音像仿佛。供养起来之后,香烟甚盛。

  其实菩萨的原意,要想使他们一心向佛,不作越轨之事,不料他们却误会了菩萨的意旨:在起初;还不过求财求福,倒还罢了;到后来他们不管什么事,都要到菩萨面前来占卜祈祷,甚至于妓院鸨儿,也来烧香叩求菩萨,保佑他们生意兴隆;小偷儿也来烧香许愿,求菩萨保佑他顺风得利;还有那痴男怨女,也暗中请求菩萨替他们作合;野鸳鸯也来求保佑他们白头到老。如此一闹,把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闹得乌烟瘴气。

  可巧那尊多宝观音像,手中所持的珠旛宝幢,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宝物做成的,中间有一个陶九,决计去偷那多宝观音手中的宝贝。到了晚间,果真由他独个翻入迎江寺里,索性把观音像背负了出来,驮到个僻静所在,动手把那法像十八臂手中所有的宝物完全取下,然后将赃物藏了,把观音像抛入长江之内,任他随波逐流而去。

  这时;菩萨的真身早已渡江到了金陵,觅到一位有缘法的商人;此人姓崔名乐,开一家粮食行,家道小康,生平笃信佛教行善修心,远近都称他为崔好人;只是他年纪已经五十六岁了,膝下止有一个女儿,却没有子嗣,便打算将女儿招赘一个如意郎君,以作半子之靠,却又因选择过苛,高不成低不就,延搁下来,直到目前仍无结果。

  那一天他忽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位用白巾兜头的白衣尊者,向他说道:

  “崔乐老儿!你明天已午时分到江口去等候,由江北上游那面漂来一个四面十八臂的多宝观音法像,你可打捞了送往清凉山鸡鸣寺里供养,那边的石荷叶,也正好改作莲台。此事若做成了;就有无量功德。”

  崔乐道:

  “小老一切遵教,只是小老年将耳顺,膝下无子,不知是否还有生育之望?”

  白衣人道:

  “这有何难?我就赐你一个儿子便了!”

  说着就从怀中取出一颗白棋子付与崔乐,崔乐正欲再问白衣人的尊号,却被她一推就此惊醒。当下便将此事告知夫人。到了次日,他便赶往江边去等候,果然捞得了多宝观音的法像,崔乐不觉恍然大悟,知道托梦给他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急忙将多宝观音的法像送到鸡鸣寺里;又出钱将一片荷叶石雕成莲花座,可是那尊法像略有损伤,不能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于是世俗就称这一尊佛像叫做卧莲观音。

  后来不久,他果真就生了一个白胖胖可爱的儿子;于是;他就请了个有名的画工,将梦中所见的白衣人模样描出,怀中抱着一个白胖娃娃,供奉在家;人称白衣送子观音。

  菩萨离开金陵;又去九江;庐山等地巡视;待回到南海普陀山;已半年有余。那天正与诸天谈论兽类修道成人及生死轮徊之事;忽听巧姬来报:

  “齐天大圣孙悟空来访;现正在崖前等候呢!”

  诸天出洞迎接;道:

  “菩萨前者对众言大圣归善,甚是宣扬。今保唐僧,如何得暇到此?”

  行者道:

  “因保唐僧,路逢一事,特见菩萨,烦为通报。”

  (下接第五十回 收熊罴守山为用 试武功师兄挑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十回 成达摩一苇渡江 九玄女将乔入画
第五十回 成达摩一苇渡江 九玄女将乔入画

  麻秋没想到女儿会到这儿来管他的事,两眼一瞪没好气地说:

  “去,去!女孩儿家懂得什么!”

  麻姑看见民工伤病很多,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常常瞒着父亲从将军府里拿些药来给民工们医治,有时还为民工们缝补衣物。民工们知道她是麻秋的女儿,都不解地说:

  “将军爷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女儿?”

  麻姑得知民工们做夜班时间很长,一直要做到鸡叫才能休息,就再一次要求父亲多给民工一点休息时间,结果还是遭到父亲的训斥。麻姑明白;要再去求父亲也是无济于事的,就决定另想办法。

  一天夜晚,四更天;麻姑就悄悄地起床了;她来到鸡窝旁;轻轻地学公鸡叫:

  “喔,喔,喔”

  鸡窝里的友鸡惊醒了,也昂着头,啼叫起来:

  “喔,喔,喔”

  集镇上的其它雄鸡听见,都跟着啼叫起来。做夜班的民工们听见鸡叫,兴奋地大叫:

  “放工啦!”他们为能提早放工而高兴。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他们没想到公鸡早啼是麻姑帮的忙。麻秋很恼火;就派人暗中监视;结果他发现是麻姑干的,就叫人把麻姑锁进闺房内。不让出来。这时,一扇窗户打开了,麻姑一看;竟是穿黄衣衫的老婆婆;菩萨道:

  “麻姑;我们又见面了;你和你父亲的缘份已尽;但与佛有缘;吾乃观世音菩萨也;你还是跟我走吧!”

  原来菩萨上次吃了麻姑给她的桃子以后,就故意给她留下了瑶池王母给她的仙桃核;目的是为了让麻姑拿去种了去接济贫困老人。她觉得麻姑是位美丽、纯朴、善良的姑娘,很复合王母挑选女寿星的条件;所以这次来解救她;就是要带她去见王母娘娘。

  麻姑听说两次遇见的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观世音菩萨;麻姑惊喜极了;她点头同意与她走;等菩萨携她手驾起祥云时;她又提出来须见她父亲最后一面。观世音知这是她孝顺之举;便对他道:

  “麻姑;你与你父相见;本座非常支持;但这并不是什么‘最后一面’;你因吃了我给你的仙桃;已是长生不老之身;即属肉身直接飞升成仙;以后你可随时来看你父亲的。好吧!我让你父出来与你相见!”

  遂念动咒语调十八伽蓝执乐。不多时;十八伽蓝来齐;立于空中奏鸣天音;果然钧空广乐;太虚之簧;奏八琅之曲;余韵悠扬。那麻秋听到声响;忙走出门来观看;见观世音菩萨与众神站在云端之上;急忙跪在地上往空磕头。就听云上似麻姑声音喊道:

  “爹爹;麻姑奉菩萨所招;升天为神;望爹爹不必担心;每逢年节我自会来看你;您千万要好自为之呀;儿去也!”

  说完;菩萨同众神向远处飞去;转眼不见。那邢台街上百姓有亲眼看见的;俱高呼相传之谓:麻姑积德日久;白日飞升也!”

  观世音菩萨将麻姑荐给王母;王母甚喜。遂造颐寿宫和祈年殿给麻姑居住;亲封麻姑为“寿喜仙”;掌管御桃园和王母万寿诸事。赐江西抚州南城为“丹霞天”;专为麻姑洞天福地,并认麻姑为干女儿;与华林、媚娴、瑶姬、王扈、青娥、碧霞等六女同等待遇不提。

  观世音菩萨应王母之邀在瑶池休闲了几天;便托词事忙辞别王母回转南海普陀山。

  时值南北朝时候;中土各国纷乱;师徒三人每天疲于奔命;竟如走马灯一般;看了东面看西面;走过南方去北方;瞅也瞅不过来。

  忽一日; 师徒三人正来在梁武帝萧衍境内的长江边上;见一个老和尚在前边走,一个和尚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看那样子象急着过江。菩萨见他俩来得蹊跷;便告诉小龙女和惠岸说;我去看看就回。遂便化成一个打苇草的老婆婆;停立在江岸,只见水域茫茫既没有槁,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

  只见那跑在前面的那个老和尚十分焦虑。菩萨暗自盘算:“这和尚定有些来历;待我看来!”于是;默念阿弥陀佛;登时眼前浮现一人;仔细一看;竟是如来佛祖的第一大弟子;须菩提解空第一。即自己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不着;而不知去向的菩提祖师;现他竟化名达摩来人间教化佛法。

  菩萨心知肚明;并不说破;就似在江边上等船过江一般。谁知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便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

  “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卢苇给我吧,以便贫僧代步过江。”

  菩萨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心道:“菩提祖师啊; 菩提!你躲我半天;竟跑到这里来了!好吧!贫尼就助你一臂之力;看你奔向何处?”

  于是菩萨便顺手抽出一根芦苇递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苇卢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再说;跑在后面的和尚名叫神光;只见他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菩萨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菩萨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声扔到水中,双脚踏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菩萨责问道:

  “老太太;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菩萨不慌不忙地答道:

  “那老和尚是通过化缘要我的芦苇,当然助人有份;而你却是抢我的芦苇,岂能相助?”

  菩萨说完,转瞬间腾空不见,去云端里会合二徒;追赶达摩去了。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杖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从禅。至北魏孝昌三年;他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丛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片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创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禅宗的初祖;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图像碑。有诗赞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且说;灵山佛会当中;佛祖正讲经完毕;耳轮中隐隐听得莲台下;普贤、文殊二菩萨为其所居的洞天福地争执不休;他说他的峨眉山奇妙无比;他夸他的五台山宏伟壮观;佛爷心道:“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遂心所欲不逾矩。’他俩本为昆仑山玉虚宫得道的普贤真人和文殊广法天尊;改修我佛已成正果;总体算计起来也有几百万年道行了;尚且仍有争强好胜的心性;何况那一般没什么修为的庶民百姓;难怪俱个个争名夺利、争权夺势;甚至于争强斗狠;闹出种种事端来;全没有和合为上之念?可见;孔丘之言不可信也!”遂与弥勒笑佛递一眼色;大肚弥勒佛会意;知佛祖又有故事可演;便闭住笑嘴不敢作声。就见如来佛祖大声斥责二菩萨道:

  “尔等不守佛规;扰乱佛堂;实不可孰!弥勒尊者安在?”

  弥勒笑佛敢紧答道:

  “贫僧在!”

  “罚汝与普贤文殊二和尚下至凡尘继续修身养性;直至将佛的心性参悟致和之后;方可功成圆满;返回极乐!”

  三佛匍匐于丹墀道:

  “贫僧遵旨!”

  言毕起身;腾空而起缓缓向中土一路行来。不提

  这一日;观世音菩萨见北周国内武帝有较大的动静;三人商议;决定将注意力集中在北周方面。没过多少时日;果然;天下情势有很了大的变化。

  原来;隋国公柱国大将军杨忠的儿子杨坚;子承父爵;文功武治、德配天地。因众望所归;周静帝下诏宣布:于二月甲子日将帝位禅让于他。杨坚就此登基;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他即称隋文帝。从此;便结束了汉献帝以来近400年的分崩离析混乱局面。

  隋文帝在位24年;兴科举、修水利、订刑律;天下大治。只可惜;他被他儿子杨广谋刺而死;天下又复大乱。隋炀帝杨广是个穷凶极恶、荒淫卑鄙之徒;他奸娘、戏妹、杀兄、夺嫂、刺父夺权;良心丧尽、坏事作绝;为天下人所不耻(参阅褚人获著《隋唐演义》)。

  一天;菩萨去陕西岐山观那封神台旧地归来;瞥见三国时东吴周瑜之妻小乔魂魄不散;并无所依;东荡西逛地寻她那前日的夫君;且有于心不甘之意;恰巧被九天玄女娘娘撞见;九天玄女娘娘怜她心地善良、有情有义;便将她的原神女英找来;将两只神魄加在一起注入了袁家庄袁员外家的一幅顾凯之所画 “西施綄纱”图里。正巧又看见自己前两世的好友风水圣人羲和;现在又已转世为袁员外家的长工李播了;且正无妻室老小。生活甚是艰难。于是;菩萨慈悲善良之心起处;灵机一动便给李播托梦说道:

  “李播呀李播!如明早袁掌柜来找你呀;他无论给你些什么东西;你千万都别要;只要他房里那张旧仕女画;定有好处;切记呀切记;吾去也!”

  李播醒来还真记得此事;想来是慈航真人托梦与他;不想当天早上袁掌柜就叫他说:

  “李播;这几年来你给我打长工;干得真是不错,我想奖赏奖赏你;给你十吊钱花吧!”

  李播想起夜间的梦,就说:

  “袁掌柜;您要是真酬劳我的话,不如您干脆就把您房里的那张画给了我吧!”

  袁掌柜道:

  “咳!不就那张旧画吗?行啊!那画就算是你的啦;你去我屋内取去!”

  李播听了;马上就把那幅“西施綄纱图”从袁掌柜房里墙上摘了下来;拿到自己房中挂起;随后关上房门就上工去了。没想到那天晌午李播下工回来,他刚一进院;忽听屋内传出切菜的声音,抬眼望去,又见烟洞里冒出了浓烟。李播轻手轻脚向屋门走去,就闻见屋里饭菜香哩。马上进家一看,嚯!炕上摆的是自己最爱吃的蒸鱼腊肉;扁食水饺等等。他心里大喜;道:

  “莫非是画上的闺女下地给我做的?”

  第二天上工走的时候,他自言自语地诌道:

  “夜来晌午吃了一顿好饭,今晌午再给咱做上一顿烙饼炒鸡蛋吧!”

  李播说罢;就锁上门走了。下工回来进院一闻;果然有香味哩,他进屋一看,就见炕桌上摆下了热腾腾的烙饼炒鸡蛋。从这以后;他吃惯了甜头;天天都能吃上好饭菜。李播不但人吃胖了,而且他连袁掌柜家的粗茶淡饭也都不吃了。

  这情况被袁掌柜俩口子看得清清楚楚;李播没法就把实情告诉给了掌柜的。掌柜和李播商议了一番,让他第二天偷偷回家看一看到底是怎回事。

  (下接第五十一回 师徒仨侃谈天道 观隋唐元霸归西) 。。

第五十一回 师徒仨侃谈天道 观隋唐元霸归西
第五十一回 师徒仨侃谈天道 观隋唐元霸归西

  第二天,李播照往常一样胡诌了一句就走了。可他出门后又悄悄地转了回来,听见家里有响动,便从门缝向里瞅时,只见锅台前切菜的那美貌女子果然就是画上的那个美少女; 相貌跟画上的别无两样。是她在给他做饭哩!这下;他突然明白了许多。他把门轻轻打开,猛地推门进屋,立即从墙上抓下那张空白画撕了个粉碎。仙女见此情景,无奈,羞得躲到后墙一边。这李播得寸进尺,上前—下扑过去一把抱住仙女恳求道:

  “我李播命苦家贫,孤身一人,求仙女可怜我,与我成个家吧;我要娶你为妻!”

  美女笑道:

  “我就是来给你做老婆的呀!”

  于是;李播给美女取名施英;在袁掌柜的主持下;大摆酒宴将美女施英迎娶过门来;结为夫妻。观世音菩萨见结果如此美满;觉大事做成;心甚慰契;遂起驾升空回转南海普陀山。

  一晃又是三年;一日巡行天下回来;师徒三人坐在一起谈论那国之兴亡、世情冷暖之事;惠岸心中大有感慨;谓菩萨曰:

  “师父;徒儿日日与您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观那世音;这些年来觉得颇长些见识。吾想:人活在世上共分为三种:一种是信佛的;那寺庙里的僧尼与居家修行的居士便是也;第二种是修道的;那市观野庵里的道士道姑便是也;第三种就是那崇尚儒家之言的达官贵人和象炒豆一样多的黎民百姓。在这三种人里;凡是行善积德不做恶事的;死后均有好报。那信佛的;则升天为佛;享受那西方极乐世界的乐趣;那修道的则升天为仙;享受那长生不老的幸福;那官家和小小老百姓们则升天为神;也消啊遥啊的;享用那神庙或族祠里祭祀的香火;就是那业绩平平的一般人;死后仍可再为人子;还可能会托生在那更好的人家里也莫可知!但那些在人间做恶多端的坏人可就苦了!他(她)们死后绝没有什么好的下场!算来;肯定会统统地被打入阿鼻地狱;受那十八层阴曹的非刑之苦;光受苦受罪还不算完;恐怕来世再难以作人。有的;即便还能堕入轮徊;想来;也就托生个小猫、小狗、蚂蚁、蚯吲什么的。更有甚者;被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用铁链锁着牵着;不知走到哪里;将他 胡乱一推;随便托生个不能动弹的物件;如花草树木、海藻藓苔等等。您说对吗?”

  菩萨道:

  “对倒是对;可就是还差一层;你还没有仔细观察到!”

  惠岸问道:

  “师父;徒儿哪里没有想到?请您细加指点;吾自会理会的!”

  小龙女道:

  “娘娘;我也想听听;您就说说嘛!”

  菩萨道:

  “惠岸所讲;只是言一般规矩而已。但有一种特殊的人;除成仙成佛以外;他还总能得到世人的关注和迷信;从而;世世代代都有机会与他;使他(她)长盛不衰。这种人共分为四等:第一等;即肉身圣人;人们已建宗祠庙宇给他;世世代代都享用祭祀香火;如孔丘孔仲尼、孟柯孟夫子、关公关云长等是也; 第二等;即肉身始祖;人们虽未给他建立宗祠庙宇;但因有一技之长;或著书立说;使人们世世代代都尊崇于他;他同样可千古留名;享用祭祀香火;如孙武孙长卿、鲁班公输般、辞圣屈平原、扁鹊秦越人、华佗华元化、张机张仲景、书圣王羲之等是也; 第三等;即专长名家;这等人声名远震;是人们心目中最让人佩服、最让人景仰的人;如春秋时齐国相晏婴、汉高祖时张子房、汉武帝时东方朔、汉献帝时孔明等是也;他们世世代代都有机会;一代传一代转世;得个连绵不断;从而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