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墨书香-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我都说得很清楚,阿婉是要记在多字辈的,随男丁走,你们听不明白不成?还不快去叫王大师来,给她取个好名字,这个都要我提醒?”
老爷子年纪大了,去年就告老,可积威甚重,一群头发花白的管事,给他训得和孙子似的。
第104章 成就
老爷子如此中气十足,董婉也不觉稍微笑了一下,就算是回光返照,她也认了,总不愿意看到一个躺在床上人事不知的孙老爷子。
至于老爷子的儿孙们,个顶个都哭笑不得。
尤其是他儿子,又不能和自己亲爹吵架,只能柔声安抚:“老爷子,咱可不是不愿意真正让董先生记入族谱,只是这实在不合规矩……也需要时间安排。”
他儿子说的绝对是大实话。
董婉是什么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一大堆名号能往她身上安放,做孙家的子孙,那肯定是绰绰有余,但她到底是个女子,又这么有名望,她记入孙家,肯定会是大事儿,说不得闹得满城风雨,实在不美。
只是孙老爷子年纪大了,小孩子脾气居然上来,一根筋,认准了一定要董婉真当他孙女,还说什么,怕将来到了下面,从望乡台回看,看不着董婉的人。
董婉眼睛有些红,嘴唇动了动,就道:“大伯,就遂了老爷子的意吧。”
既然董婉都说了话,孙家就行动起来,速度极快地把董姑娘记入了族谱。
从了男子那边,多字辈,多依。
“以后她要是不成亲,也给她过继个孩子,别断了香火。”
孙老爷子看到这个,才心满意足。
董婉靠着他的膝坐下,哄着老爷子说话,心里这才明白,是这些年,老爷子劝了半天,她死活不成亲,看样子是真没成亲的意思,老爷子年纪大了,反而越发洒脱不起来,是真心不愿意自己看了这些年的女孩子,将来连给上柱香的人都没有。
孙家其他人也知道自家老爷子的心思,只是都不好意思说,他们觉得老爷子的脑子怕要不够用,人家董先生是什么人?人家桃李满天下,学生里面不乏优秀人才,只去年一年,送去美国读书的就有七十多人,回国的还有三十多人,哪个学生不把自家先生当祖宗拜,怎么可能让她将来没香火。
董婉检查老爷子的身体,的确是油尽灯枯。
老爷子这会儿到不在意了:“人总有一死,我觉得我前两年身子骨就不好,能活到现在,赚了。”
没两日,老爷子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
八十六岁,放在哪儿那也高寿,而且老爷子死前都没受罪,眼不瞎耳不聋,精神奕奕,子孙都陪在身边。
董婉披麻戴孝,送老爷子入了祖坟,干脆放下一切公务,老老实实给老爷子守孝去。
而此时,外面已经是风云变幻。
安徽寿州
“先生,我怎么觉得,浓云散了。”
张旭趴在窗口,看着窗外的风雪,忽然扭过头来,猛地抱住身边的赵兰和孙悦。
结果让两个女孩子一人一脚踹翻在地。
连赵兰都气得拎着椅子哐当哐当砸了他几下。
董婉只是笑,不管学生们打闹,只是闭目养神。
就在她的系统界面上,大部分任务都已经完成,系统又用它灵动又冰冷的语言调侃她。
我亲爱的主人,您在清末时空,已经通过自己的奋斗,拥有了别人一生也不可能用的名望和地位,但我们中国的这片土地,依旧深陷劫难之中,请用您微薄的力量,为这片土地,带来光明与希望。
没有任务,没有奖励,只有这一句话。董婉随手关了,开商城看里面最耀眼的商品。
神奇网络加教学系统套装。
根据介绍,这和后世的网络教学差不多,只是更先进更神奇,只要信号覆盖的地方,学生们可以随时进入一个虚拟空间,听老师讲课。
认真看了看,她稍微有一点儿失望,系统本身不提供老师,充当老师的,是现实中的人。
但哪怕只有一个互联网的作用,这东西也相当有用。
现在,董婉要是想买下这个还有点儿困难,但好像也不是遥不可及。
董婉在寿州安安静静地守孝读书,外面的消息,却从不曾间断。
张岚他们的根据地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可以说是国内工业最发达的地方。
也正因为如此,让人觊觎也是很正常的。
“先生,我哥他们邀请蔡锷将军去医院治疗肺结核,您说,他会答应吗?”
张旭和长了草似的,整天胡思乱想,董婉一边看书,一边瞧了他一眼。
他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行了,我已经写信给你大哥,你明天就回湖南去。”
张旭一怔:“……”
“学校里研究出来一批机器,这两天要运过去,但这些机器有点儿娇贵,安装的时候,需要特别指导,你去盯着才行。”
董婉笑起来,“在这个大时代,身为男儿,若不能也踏进去闯荡一番,那岂不可惜?”
张旭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自家先生是看出他心里长草。
孙悦和赵兰都抬头。
董婉又拍了拍两个女学生:“你们办的女报都很不错,写得文章都好,身为女儿,也不比男子差。”
高雯才去了德国谈生意,孙悦和赵兰都比她安分,在家里陪着先生,顺便办报纸。
如今,董婉的得意弟子们,可以说遍及世界,各个行业都有,且都是精英。
几个学生都用那种闪着亮光的眼神看她,董婉难得心情舒畅起来,在这个时空这么多年,她明里暗里做的事情,并不是没有价值,不说那些注定了要流传后世的书籍,只说这一群放在哪里,都是精英的学生,就让她很有成就感。
这都好几年了,每一年学校里的毕业生,都有无数人疯抢,没办法,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从董婉学校里毕业的学生,每一个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都是领先世界的人才,连那些外国人都远远比不上,他们出国去,到了外国人的企业,那都是待遇超高。
毕竟是理工学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才,现在这个时候,中国也不得不重视科技。
而且,这些学生还和别的技术人才不同,他们都了解世界大势,有勇有谋,并不是只懂技术的书呆子,甚至有些人觉得,光华科技出来的学生,都有‘预言’的天赋,每一个都是谋臣智将。
人才这种东西,没人会嫌多,连带着学校每年招生都和打仗似的,要应付各种人情关系。
第105章
“点心,点心,点心!”
一群毛孩子围着董婉打转,一个个抬着头,露出光洁的小脸儿。
董婉就笑眯眯出几道数学题,答对几道,就能得几块儿绿豆糕,点心不是特别甜,可是在这些孩子们看来,却已经极好吃,说不定一年到头也吃不到几次。
守孝的日子,清苦是清苦了些,却难得平静,董婉来到这里多年,还是头一次过宁静的日子。
每天早晨起来,锻炼一下身体,然后就坐在院子里读书画画,写写东西。
周围一些小孩子们,本来见了外人,还躲躲藏藏的,只是好奇围观,接着就让董婉几块儿点心哄得凑过来玩闹,到现在每天天不亮就要来找董婉玩。
这是孙家的地盘,大部分也是孙家族人,知道董先生是来给孙老爷子守孝的,闲来无事也会过来说说话,帮帮忙。
孙老爷子早年回乡开办了很多学堂,年长一点儿的学生们每日都要去上课,到是这些还没到启蒙年岁的小孩子四处跑着没人管,董婉来了之后,当老师当习惯了,领着他们玩,到省了家里不少事儿。
那些个亲戚邻居们,对董先生自然是相当放心,还有离得老远的村子,也把孩子们送过来,总觉得万一董先生一高兴,直接收自家孩子当入门弟子,那就是天大的好事。
董婉也不介意,守孝生涯本也清闲,她的那些学生们,都被她打发出去,经历这个大变革时代,她自己守在乡村,日子过得难得逍遥,每天写写东西,还开始写童话。
说是童话,其实就大部分都是对未来的‘幻想’,只有这些孩子们,才真正会把她故事里的一切当真。
董婉到觉得,提前在幼小的孩童心中种下种子,也许将来能成长成参天巨树,当然,即便不能,只当写故事哄孩子开心,一样不算浪费。
一转眼,就到了民国二年。
春暖花开。
桌子上摊开的书信笔迹潦草,显然来信之人十分焦急,殷切盼望董婉速回学校的心思,溢于言表。
信中提到,蔡锷蔡将军已经答应前去湖南治病,只张岚他们担心那边的医疗条件,特意请将军转道冀州。
如今要说医疗条件最好的地方,不是他们的根据地,而是自家先生的光华技术学院。
其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愈过很多绝症病人,一年前,甚至做过十余起心脏搭桥手术,脑外科手术,论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就连美国那边,都和学校医院有合作关系,推荐许多重症患者前来就医。
学校的附属医院早就名声远播,只是医生实在不算多,看病必须提前预约,哪怕是蔡将军,知道能去治病,也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张岚的意思,希望董婉去见一见。
对于那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董婉还真想一见,于是东西收拾收拾出发。
房子外种的花刚刚长出花骨朵,小菜园里的青菜还带着水汽,董婉有点儿舍不得。
家里锅碗瓢盆,干脆都送给邻居。
虽然说戴孝的人好像该离群索居,不适合到别人家里去,不过为祖父守孝,一年就算足了,最近一段时日,董婉和周围的村民越发熟识,到像是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周围的邻居们和她关系都不错,闲来逗逗孩子,偶尔聊聊八卦,很有几□□居世外桃源的悠闲。
总不能让董婉一个人回京,就是她自己乐意,那帮学生也不放心。
眼下的世道可远算不上太平。
按照张岚的说法:“先生是大人物,总要有点儿大人物的派头。”
于是张旭带队,带上学校里一群学生亲自跑来迎接。
这帮学生可不一般,都是在校好些年的,平均年龄十八岁,个个身材高大健硕,接受过军事训练,穿着统一的校服,出入都是两人成行,三人成列,排队排得整整齐齐,走路时脚步一致,摆臂一致,简直迷得那群村民晕头转向。
再加上他们来的时候,开的是基地那边新生产出来的大卡车,解放牌。
卡车还没有开始销售,村子里的人哪里见过,初来乍到,还被当怪兽打了一家伙,后来知道这叫车,吃的是柴油,不吃人,才好了些,年轻人却好奇得不行,没少蹭车坐。
一群漂亮小伙子,能干活懂礼貌,干干净净的,又有学问,还会开车,不要太吃香!
董婉没少看见大姑娘小媳妇拎着水壶,拿着家里好吃好喝的东西来投喂他们。
说起来,这帮学生也是人来疯,还真没多少稳重劲儿,故意帮人家老百姓干活去,显露自己流线般的肌肉,不知道偷偷摸摸勾引了多少小姑娘。
董婉也无语,瞧着自家学生们和只拼命显示羽毛的孔雀似的,只能摇头苦笑。
只是她也不管,孩子们毕竟还年轻,这些年又不容易,天天努力学习,辛苦训练,如今有点儿清闲时光,总是好事。
董婉甚至还打趣,她不是封建大家长,真要是看对了眼儿,想讨老婆娶媳妇,她可是不介意的。
眼下学生们年纪也不小了,在这个年代,成亲完全不是问题。
只不过这帮学生面上不害羞,在这方面还是很矜持,谁也没娶一房漂亮媳妇回去。
等到到了要走的时候,村子里的老百姓都很舍不得,一送就送出老远,各种农家山货给塞了满满一大车,送去车站还得托运回去。
卡车是挺好的,但道路太差,而且柴油也不够用,这时候可没什么加油站,董婉还是要坐火车回京城。
火车上的环境其实还算好,服务员给端茶倒水的,服务可比后世周道得多,就是速度慢得惊人。
董婉拿出书和笔记本,正好趁机做做功课,她回学校肯定要给学生们讲课的。
手里的书是手抄本,都是她守孝这阵子自己抄写出来,后世的各种理论知识,分析文章。
这书已经不是一开始简单的入门书籍,里面有一部分《财富论》的内容,还有其它经典的经济学著作,都是专业性很强的,越品位越觉得艰深。
董婉也要认认真真做笔记才行。
一边看书,一边品茶,就听张旭低声道:“这位先生,您有什么事儿吗?”
董婉一回头,就瞧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正站在她身后,一只手还拎着个水壶,一动不动的。
第106章
那男人一动不动,双目放光。
若不是他死死盯着看的,是董婉手里的手抄本和笔迹,估计张旭他们这帮学生得抄起砖头揍他!
那种目光,就像旷了三十年的汉子见到了貂蝉。
董婉笑起来,好吧,看样子是个书呆子……不对,应该说是在经济学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她这会儿折腾的手抄本,可都是经济学专著。
董婉见这个人是真心喜欢,干脆就邀请他坐下,把书递过去,让他慢慢看。
这本手抄本是董婉自己私用的,上面还有有意思的注脚,平日里连她那些守着图书馆,从来不缺少书读的学生们,也愿意从自家先生手里借书,更别说这位陌生人,一看便入了迷,那表情之痴迷,简直太让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喜悦。
当先生的,就喜欢认真的学生。
不过,稍微一交流,董婉就知道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学生,他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已经很深了,问的问题特别有深度,就是董婉,若不是现在记忆力特别好,前世也爱读杂七杂八经济类的书籍,估计也要让这位给问得晕头转向。
便是现在,有好些问题同样无解。
从捧上书本,这位就没有撒手,也没动一下,张旭他们都看着咋舌不已,董婉哭笑不得:“经济学是一门大学问,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还是时时刻刻都变化着,你想一天之内全部弄懂又怎么可能,不如休息一下,我们聊聊天,换换脑子,把你的问题都记录下来,等以后找到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一起分析。”
好劝歹劝,总算让这位坐下稳稳当当地吃点儿东西。
董婉路上遇见一个很好的聊天对象,高高兴兴享受旅途时,张岚也正为招待蔡锷将军费尽心思。
他打算直接送蔡将军去冀州,当然,还是要先请他到基地参观一下。
…………
“大都督,快到站了。”随行的护卫压低声音,细语。
果然,没一会儿,就有声音甜美的播音员道:“下关村火车站即将到站,请下车的旅客做好准备。”
蔡锷点点头,从窗户里向外看去。
外面是五角星形状的火车站,上面是透明的玻璃墙,看起来非常华美。
身边几个乘客大概是本地人,见他看得入迷,就笑道:“先生第一次来吧,咱们下关村火车站是周围火车站离最大也最漂亮的。”
确实,为了这个火车站,董婉简直是把自己的超级工坊利用到极致。
因为是通往他们根据地的第一站,张岚希望所有的旅客,第一眼就对他们的地盘有很好的印象。
不得不说,这种大手笔特别划算,反正那帮一开始看了广告,试探性来谈生意的商人们,一见这个火车站,就先存了三分怯,也对他们厂子里生产出来的机器特别有信心。
做生意这种事儿,就要看气势。
这会儿,显然这股子气势也把身经百战的蔡大都督给镇了一下。
蔡锷其实早就接到京城那边的传信,希望他去京城,他本来也是打算赴京的,但最近一段儿时间,他那儿有一个光华技术学院的医疗队,去军中给士兵们免费诊断治疗,用的都是最先进的药物和诊疗设备,好些设备,他连认识都不认识。
对方提出希望给军官们都做一次全身检查,机会难得。
人家辛辛苦苦,长途跋涉,过来给士兵们看病,总不能连这种要求都不答应,何况是自己占便宜。
主要是对方拿来的药,特别的珍贵,全是这些年远销海外的好药,有几种价比黄金。
而且,这支医疗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拯救了不知道多少伤员的性命。
既然人家提出让他带个头检查身体,他当然不能不答应,结果一检查,就检查出他的肺结核非常严重。
人家医疗队特别尽职尽责,强烈要求他一定要去他们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这可是一个治不好会要命的病,他想了想,主要也是真的很好奇,想看看湖南那边传得特别神奇的中国大工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听说最近一年,他们那里新出现很多机器,输送各地,尤其是上海那一带,很多工厂都开始慢慢用上了国产的机器。
蔡锷不太懂这些,可也不免会好奇。
很快,火车就到站,他虽然早说要来,但一直没有通知具体的到站时间,就是想自己先来走一走。
他的病虽然不能说不严重,可他都习惯得很,也没太放在心上,一时半会儿不急着治疗。
这一次算是轻车简从,只带了四个护卫,别的什么人都没带。
几个护卫很警惕,护送大都督最后下了车。
那些乘务人员非常有礼貌,也很热情,因为他们带的行礼不少,人家还很体贴地问,要不要帮忙雇佣一个力夫过来。
本来护卫们觉得很没有必要,蔡锷扫了一眼,见有不少穿着粗蓝布衣服,还戴着帽子的人过来帮助乘客们拿行李,就也让乘务人员帮忙叫两个人。
对方速度特别快,稍微等了片刻,就有两个穿着打扮干净整齐,身体健硕的小伙子走过来,很麻利地把他们的行礼归拢到一处,轻轻松松就背到背上。
显然这些人做这个都是熟手。
一出车站大门,那些个护卫顿时眼睛发直,胜目结舌。
刚才在火车上走马观花,就觉得这个下关村真不像是个村子,听说以前还是贫困山村,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忽然觉得别说是什么村子,就是好些大城市,也不会这么漂亮。
火车站前面是个圆形花坛,上面种满了鲜花,人流量很大,可是所有人都规规矩矩地在右边行走,一时间到显得很有秩序,一点儿都不乱。
不远处有一队人马,似乎是巡逻人员,他们一眼就看出那些是军人,都很年轻,但是一走动,摆臂一致,步伐整齐,精神抖擞,瞧着个顶个都是精兵强将。
他们大都督显然也注意到了,目中闪过一抹笑意,那两个帮忙担行李的力夫,也不像是个粗人,很能聊天,说话风趣幽默,一路走一路介绍,很简单地就说了一遍下关村的情况。
第一次来要是住的时间长,得先去办一张暂住证,吃饭的话,可以看各家饭店的招牌菜喜不喜欢,住宿一定要去‘如家’,那地方便宜又干净,服务还好,而且距离商会最近,想购买商品,买机器都方便……
正文 第107章
从火车站出来,他们先按照指点,去往就在车站旁边的下关村村委会服务中心。
据说是要办理什么暂住证。
在这地方好像随时可能碰见查暂住证的情况。
对这个,蔡将军到不反感,他本身就信奉军国主义,对于秩序很是注重,来到这里,看到一切都秩序井然,他反而觉得踏实许多。
一路走过去,服务中心的招牌很大,人也很多,特别容易找到,到了地方,不少外地人都在排队。
乍一眼看过去,好些人一看就是富贵商人,还有一些,则是外地来的务工人员,都同样要排队。
偶尔能听见那些商人抱怨,说还得排队麻烦死人。但其实,排队时间并不长。
差不多等了没有十分钟就轮到了他们,房间里,桌明几净,那个穿着制服的所谓工作人员言谈客客气气,前面有几个人可能除了暂住证,还要办别的事儿,需要耽误一点儿时间,都被让到旁边的沙发上坐着填表,还给送上一杯清茶。
蔡将军往日也不是没见过那些官员们,哪怕是个丁点大的小官,照样牛气哄哄,可在这地方,却绝对感受不到那种冲天傲气。
办事人员一见蔡将军,就愣了下,笑道:“蔡都督,没想到您到得这么早,我们张村子还说想去接您来着。”
蔡锷顿时一愣。
后来一想,人家认识他到没什么好奇怪。
不过,即便是他,也没得到太特别的待遇,同样填表格,登记了信息,照了一张相片。
那相片居然能马上就打印出来,特别快速,然后拿了一个拴着绳子,不知道材质的小卡片,就被打发走。
当然,估计对方立马就跟上面汇报,他的行踪应该立时就让人掌握了。
不过,大约是知道他可能想四处逛逛,对方没有直接送他去见张旭。
虽然火车上也吃了点儿东西,到底是饿了,从服务中心出门,一行人干脆就找了一家小饭馆,打算吃点儿东西。
结果一顿饭吃完,蔡大都督就发现这伙食费居然不算便宜,吃掉他整整一块大洋!
偏偏对面同样一身工作装,看起来就是个工人的小伙子,吃的比他们还多,花的钱显然更多,人家却满不在乎,随手扔下钱就走。
几个随同的护卫都吓了一跳。
“俺,俺一天也吃不了这么多……”
饭店老板大概是见多了,也听多了这种抱怨,就笑道:“虽然价高,可他们工人赚钱也多,每天只能工作八个小时,一旦超过就要付高额的奖金,每年拿十三个月的工资,而且他们还有餐饮补助,别看在我这儿花得多,回去就给他们补上了。”
蔡锷:“……”
好吧,虽然价格贵,可饭菜挺好吃。
从饭店出来,他忍不住站在石阶上站了一会儿,平平整整的马路一直延伸到了看不见的地方,周围的商铺栉次鳞比,真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和这个国家格格不入。
没错,不应该叫它村子,它就是城市。
不只是蔡将军,包括他的随同人员都觉得,自己矫情些说的话,大约能说自己在这里看到了希望之类的东西!
来来往往的商人,无数青春洋溢的知识青年,辛苦劳动的工人,还有和工人差不多的农民。
这一切都那么新鲜!
当然,蔡大都督是军人,他本身还是最注重军事方面的东西,在这个地方,几乎是随时都能碰到穿着帅气军服,身量比挺,面孔严肃的军人。
哪怕随便一个士兵,身上都带着书卷气。和人交谈,买东西,全是客客气气的。
他们一路上看见好多次,军人帮着路边的行人挑行李,推车,随手帮忙。
也看见好些行人出点儿什么事儿,张嘴就喊那些当兵的,和外地老百姓怕军人,比怕土匪还怕的情况完全不同。
“大都督。”
终于,张岚带着人开车过来,把蔡将军迎上车。
“张先生,现在我对您的提议很感兴趣,我想去看看你说的那个打算建设成中国工业区的工业园。”
张岚大笑:“时间很长,您可以慢慢看,现在还是先让我们已经等了很久的医生,给您检查身体吧。”
蔡锷其实不怎么想去医院,他现在心中沸腾,急需要看点儿他想看到的东西,还平缓心绪。
可惜,客随主便,在这里他还是需要听人家的安排。
不过,进了医院没一天,他也就不老想着‘逃跑’了,这地方根本就是个疗养院,而且来疗养的大部分都是基地核心人物,多数为军人,蔡大都督经常能碰见一伙人碰到一块儿,就开始争论,有时候谈论国际形势,有时候谈论国内政治形势,观点新颖,他简直不敢相信,能随随便便一抓,就抓出一大把这么有见识的年轻人。
张岚也陪同左右,那些年轻人显然都认识张岚,应该是相熟的同事,他们之间说的话题,谈论的问题,显然都不是空谈,只是,有时候他们引用的论点,自己都不知道是出自哪里。
蔡大都督向来觉得自己的学问不错,军事能力很高,只是来到这地方后,却总有一种莫名的,自己好像在坐井观天的感觉。
等到他终于检查完,随张岚去参观了下关村的基地和工业园区之后,他就更迫不及待,要深入地探究一下这里的‘秘密’。
“你想知道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新鲜的观点,你也想知道这么大的工业园区,这么多先进的机器设备,这么多工程师,技术人员都是哪里来的?那我要告诉你,这里所有的同志,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他们拥有一位导师,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她。”
晚上回去,在病房里给家中写信,一时间,蔡大都督到不知道该怎么落笔。
他心中前所未有的好奇起来。
张岚,还有那些年轻人口中,他们的导师,他们的先生,他们最尊敬的人,那个董卿,董女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他想去看一看,最近更是名满全国的光华技术学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