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4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主意好!

    师傅是“西宾”,大户人家对师傅,向来视作半个家人,赐宴弘德殿,既自然,又亲切;另外,更可彰扬两宫尊师重道,传出去,绝对是佳话一段。

    皇帝是学生,当然要与宴;不但与宴,还要“执壶”——就是为师傅们斟酒,这,又会是一段佳话了!

    皇帝既然出席,大公主以皇帝陪伴身份出席,也就很自然了。

    唯一可虑的,是倭老先生的那张脸,别到时候板出什么花样来,搞得大家扫兴。

    慈禧说道:“在此之前,该和关卓凡打个招呼。”

    这是必须的,不然,“挑”个什么呀?

    可是,这个话,该怎么说?特别是,在什么场合说呢?

    总不成在养心殿东暖阁说吧?

    慈安又被难住了。

    慈禧心中暗暗冷笑,又装作想了好一会儿的样子,才说道:“这样吧,咱们到他家里说去!”

    临幸?慈安眼睛一亮,好!

    慈禧说道:“不过,如果咱们俩都在场,过于郑重,关卓凡那个狗熊脾气,怕他不肯好好说话,反倒耽误事儿。这样吧,姐姐,上一次是我一个人去他家里;这一次,你一个人去好了!”

    所谓“不肯好好说话”,意思其实是“过于好好说话”,就是弄出君臣对晤的格局,“太后圣明,臣不敢当”,等等。总之,口颂君圣,言不及义。

    关卓凡其实是没有什么“狗熊脾气”的,但慈安被慈禧唬住了,想到要一个人跟关卓凡谈这么“大”的事情,着实“情怯”。她苦笑着摇摇头,说道:“我不成,他一句话就能把我噎回来,还是你去吧。”

    慈禧不做声,心里却说:就要你这句话。

    *

    两宫皇太后商议“嫁女儿”,本来是极机密的,但第二天,丽贵太妃便晓得这件事情了。

    是母后皇太后的贴身侍女喜儿,悄悄地过来告诉她的。

    对于丽太妃而言,这是再也想不到的惊喜。

    此事牵涉多人: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大公主,荣寿公主,敦柔公主,恭亲王和福晋,当然,还有关卓凡和——丽太妃不知道和谁,但想来关卓凡那边,也会有人和自己一样,与此事休戚相关吧。

    还有一位,在这个事上没有任何发言权,但必定也是非常关心的——小皇帝,他和两个姐姐:大公主、敦柔公主,都感情深笃。

    这么些人之中,最紧张的那一位,一定是丽太妃。

    丽太妃的年纪,比慈禧还要小两岁,但如果两人站在一起,立时便可看出荣枯变化了。

    丽太妃依然有着惊人的美貌,皮肤依旧白嫩细腻,头发依旧乌黑亮泽,但神情落寞,目光黯淡,容颜憔悴,已无复当年动人心魄的风采。

    她是温柔和顺的性格,善解人意,愿意屈己从人。文宗生前,终于受不了懿贵妃强势的性情,而移宠于她,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但这种性格的另一面,是抗压力差。文宗薨逝,慈禧垂帘,丽妃自以为大祸临头,日夕以泪洗面,如果不是有一个女儿放不下,几乎就要服毒自尽,随了文宗而去。后来虽然总算被慈安劝解了过来,但自觉过的,依然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日子。

    其实对她的供养,一无所缺;也没有人,包括安德海在内,敢对她不礼貌。两宫刚刚垂帘,圣母皇太后就以皇帝奉请的名义,晋封她为皇贵太妃,而在此之前,她仅仅是“妃”,连“贵妃”都不是。晋皇贵太妃,等于一次连升两级。

    但她就是不能相信,慈禧会真正地放过她。

    丽太妃的日子,纯粹靠念佛写经打发,她在这世上,唯一挂心的,就是大公主了。女儿的终身大事,是她唯一念慈在慈的事情。

    清朝公主的婚姻,其实大多不如意。真正嫁得好的,非常之少。公主只能在宗室中择婿,但青年宗室,有几个是有出息的?特别是到了晚清,宗室里边,一眼望过去,都是纨绔子弟,个个吃喝嫖赌,人人一身恶习。

    公主、格格,大多寿促,这和她们不幸福的婚姻,有很大的关系。

    *(未完待续。。)
第一一一章 战略威慑力量
    关卓凡这种女婿,真是一万个里边挑不出来一个——宗室里边真正独一份!如果丽妞儿果能嫁给他,丽贵太妃想,不但女儿,连自己也叫“终身有靠”。至少,有关卓凡在,是不用担心圣母皇太后会报复当年的“过节”了!

    关卓凡是个风流的性子,他连贼酋的老婆都敢“上手”;听说,在美利坚国还有两个洋姨太太呢。但丽太妃对这种事情看得很开:二十几岁的年纪,就如此勋名事业,收几个女人,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何况大伙儿都说:关贝子对女人是真好。他的女人,每个都安排得十分妥帖,从没听说过始乱终弃的情形,包括那位惹了麻烦的吕氏。听说,关贝子送了她去外洋,住的是大洋房,每年给好几万的银子呢。

    丽贵太妃想,对别的女人有情有义,对自己的福晋,更加错不了的。

    于是,她不能不盘算:怎么做,才能确保女儿“入选”呢?

    *

    关卓凡还不晓得,中国地位最高的几个女人都在打他的主意,都在想着,怎样才能把自己手里的美人送到他的怀抱?关卓凡现在的全部注意力,全在万里之外——英国的朴茨茅斯,那里有两位洋美人,叫他魂萦梦绕。

    呃,不是雅克琳和米娅——都还在纽约长岛养胎呢。

    这两位洋美人,一位叫“翁贝托国王号”,一位叫做“杜里奥号”。

    蒸汽主动力,风帆辅动力。螺旋桨推进。铁制骨架。全装甲包覆,真真正正的铁甲舰!

    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军舰。

    吨位:“翁贝托国王号”九千一百吨,“杜里奥号”四千五百吨。

    这是什么概念?

    两年前,叫关卓凡神魂颠倒的“阿斯本舰队”,最大的旗舰“镇吴号”,不过一千三百吨;那艘在太湖烟波里和金陵坚城下大展雄风的“金台号”,才六百吨。

    原时空。1884年,即还要过将近二十年才能下水的“定远号”,全蒸汽动力的“前无畏级”铁甲舰,亚洲第一雄舰,七千吨,还比不上“翁贝托国王号”。

    “定远号”的对手,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号”,日本海军第一舰,四千三百吨,仅和“杜里奥号”相若。

    “翁贝托国王号”。“杜里奥号”,这两位“洋美人”。可是真正的朣朦巨舰啊,和它们比起来,在美国的时候,关卓凡对之大发愿心的那帮子内河浅海铁甲舰,不过澡盆里的玩具。

    这两大美女,就要投入老子的怀抱了!

    关卓凡此时的感觉,真仿佛国色天香的佳丽,即将裸呈于前,纤毫毕现,他肾上腺素飙升,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这两艘巨舰是什么来历呢?

    单看他们充满拉丁风情的名字,就想到必和亚平宁半岛上的那群二货有关系了——不错,“翁贝托国王号”和“杜里奥号”,原本都是意大利海军的订货,但船造好了,意大利政府的财政却出了状况,一时间拿不出钱来了。

    意大利人要求延期付款,英国人不干,一转头,就把主意打到中国人身上了。

    之前,英国人已经在打中国的主意了。

    中国铁路建设的“一期工程”,好几千万银子的生意,几乎都落到了美国人手里,这给了英国人极大的刺激。舆论大哗,下议院专门为此召开了质询会,首相帕麦斯顿和相关内阁大臣,被骂得跟孙子似的,记者和议员们都义愤填膺,“谁失去了中国?”

    已经有议者说:中国人确实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了,这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大蛋糕,大英帝国一定要厚厚地分上一份!——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调整对中国的政策,像美国人那样,对中国变得更加友好一些。嗯,之前和中国签订的条约,部分条款,可以考虑予以适当的修订。

    不过,这些还处在“务虚”的层面,“务实”的层面是:铁路的事情已既成事实,没有法子了;但其他方面,特别是大英帝国最擅长的领域,如造船、造舰,绝对不容有失了。

    于是,海军大臣找到了中国海军的“考察团团长”兼“留学生代表”——丁汝昌总兵,热情地说道:“俺这儿有现货,价钱格外克己,丁将军,回国的时候,带两艘走吧?”

    丁汝昌立即向国内的关卓凡报告,并极力主张买下两舰。

    其时,江苏以北的电报线路,已敷设了大半个山东,现已在济南过了黄河,到了德州,即将架进直隶。江苏以南的电报线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出江苏而杭州,继而南向;一部分以福州为中心,同时南北方向敷设。现在,南向的线路已经到了厦门;北向的线路,在浙江温州和从杭州南下的线路汇合了。

    江苏以南电报线路的建设如此给力,超过预期,主要是左宗棠做闽浙总督的时候,受关卓凡之托,以军兴的名义,配合上海电报总局,大力兴作。

    因此,关卓凡计划中的沿海电报线路,虽然尚未全部贯通,但比之以前,和外洋的联络沟通,已经方便的太多了。信使要走的路,只有香港到厦门的一段海路,和德州到北京的一段陆路,其余电报收发,瞬间而至。

    函电往来,关卓凡对“翁贝托国王号”和“杜里奥号”的性能和装备,有了完整的了解。

    最早的装甲蒸汽动力战舰出于法国人之手,代表作是1859年下水的“光荣号”,五千六百吨。不过,“光荣号”只是简单地将装甲板钉在木质舷侧,还比较“原始”。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是“铁甲舰”——全装甲蒸汽动力战列舰,是英国人的“勇士号”,九千二百吨,1860年下水,1861年服役。

    “勇士号”装甲的敷设复杂得多:先在舷侧铁板外侧,置横、纵两排麻栗树角材,作为衬垫板,然后,在其上敷设锻铁装甲,每块装甲都用双螺母螺栓,固定在舷侧铁板上。这样,就比“光荣号”牢固得多了。

    “翁贝托国王号”正是“勇士级”战列舰。

    来看看她的火力配置。

    火炮甲板:中部,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八门;其余部位,置六十八磅前装滑膛炮二十六门。炮架皆为可旋转二十五度的轴滑式。

    上甲板,前、后各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一门,全炮塔式炮架。

    后甲板,置四十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四门。

    全舰共有各型火炮四十门。

    这是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海上巨兽,睥睨天下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自己,也不过只装备了两艘,一艘“勇士号”,一艘“黑王子号”,后者1861年下水,1862年服役。

    关卓凡想,在这个时代,这个“勇士级”基本就属于原子弹级别的战略威慑力量啊。

    事实上也差不多。原时空,“勇士号”和“黑王子号”,执行的都是让“女王很高兴”的礼仪任务,实际作战都是派小弟们就搞定了,还从来没有真正麻烦到两位大哥。

    不过,这位“翁贝托国王号”,既到了俺的手上,可不好让她闲着,今年就要请她开斋,哼哼,好好尝一尝日本生鱼片的味道。

    “杜里奥号”,设计思路和“翁贝托国王号”非常接近,算是小一号的“翁贝托国王号”。配置一百一十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六门,六十八磅前装滑膛炮十八门,四十磅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两门。全舰火炮二十六门。

    较“翁贝托国王号”略逊,但在当时的海上食物链中,依然是最顶端的捕食者。

    结构上,唯一和“翁贝托国王号”有实质不同的,是“杜里奥号”的舰艏,安装了一支巨大的冲角。

    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设计,却流行于彼时的各海洋强国,其逻辑思路是这样子来的:进入铁甲舰时代,炮弹拿装甲没什么好法子了,怎么办呢?

    撞他娘的!

    不是已经装了蒸汽机、螺旋桨吗?动力比较够啊,撞击效果绝对好啊。

    于是,风帆时代的“大冲角”就复活了。

    *(未完待续。。)
第一一二章 海军,海军
    这种大冲角设计的唯一战绩,产生于一年多之后——如果历史不发生偏转的话,意大利、奥地利这哥俩,将在克罗地亚的利萨岛,爆发海战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铁甲舰对决。战斗中,奥地利的旗舰“费迪南德号”,撞沉了意大利的旗舰“意大利号”。

    不过,这到底是精确计算后一击而中,还是瞎猫撞到了死耗子,是很有争议的。

    还有,大冲角威胁的绝不仅仅是敌人。发生过不止一次这样的事情:在风浪和混乱中,战舰的大冲角插进了本舰队姊妹舰的身体里。

    大冲角这种尴尬的战绩,表明:设计者明显对新生的蒸汽发动机的要求过高,特别是在机动性方面。

    这是这个时期的铁甲舰要保留风帆做辅助动力的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风帆要占用上层甲板的大量空间,这就使得上层甲板只能布置少量炮位,战舰的大多数炮位依然得设置在船舷两侧,为此,这个时期的铁甲舰,保留了火炮甲板——即上甲板之下的一层,艏艉相通,两侧置炮,通过炮窗发炮。

    所以,这个时期的铁甲舰,外型上更像以前的风帆战舰,而不是后世“定远”、“镇远”那种“前无畏级”铁甲舰。

    不过,这个造型,关卓凡非常喜欢,反正已经不能再干风帆战列舰的活,那么,拿这个来意淫一下大航海时代也不错。

    这种蒸汽、风帆混合的设计,会保持十五年左右。1873年,法国建成第一艘取消风帆、全蒸汽动力的战列舰“蹂躏号”。但混合动力战舰并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英国1881年下水的革命性巨舰、取代了“勇士级”地位的“英弗莱息白号”。就依然保留了风帆。

    原因无他。蒸汽发动机性能的提升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和“设计思路”、“作战指导思想”通通无关,谁也开不了金手指,包括穿越者关卓凡,谁叫他不是工程大能呢。

    就是说,至少十年之内,只要不和勇士级的两位英国姐妹硬碰,关卓凡的“翁贝托国王号”。就无敌于天下。

    不过,“英弗莱息白号”的革命性设计思路——主要是装甲防护的部位、形式,和火炮设置的位置、方式,俺是晓得的,这个并不涉及重大技术提升,需要的话,可以叫她提前诞生。

    报价方面,确实颇为克己:“翁贝托国王号”一百一十六万两白银,“杜里奥号”六十六万两白银。

    关卓凡记得,“勇士号”的造价。接近三十八万英镑,按当时一个英镑兑换三两白银的汇价。约翰牛这次,还真没赚什么昧心钱。

    原时空的“定远”、“镇远”,单舰造价是一百六十八万两白银。

    关卓凡致电英国:俺要了。

    这笔钱,他去美国之前,就准备好了。

    就是叫利宾存在渣打银行的那笔“官银”。

    “翁贝托国王号”、“杜里奥号”两舰,造价合计一百八十二万两白银,但实际支出,当然远远不止此数。因为不久后开回来的,必须是一支乘员齐备的“舰队”,而不仅仅是两艘“裸舰”。

    关卓凡派到英国的“考察团”兼“留学生”,不过一百几十人。这是中国海军的种子,但短时间内,还不能单独撑起这两艘朣朦巨舰,他致电丁汝昌:招用一切必须人员。

    同时,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名义,致电英国外交大臣和海军大臣,并请英国公使阿礼国予以协助。其中最紧要的,是为中国海军聘请“总教习”。

    英国方面,欣然答应。

    诸事妥当之后,关卓凡满足地叹气:感谢可爱的意大利人民,俺要提前开始建设俺的海军了。

    不能不对意大利吐两句槽。

    意大利对海军建设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从硬件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后期,意大利海军多次在世界范围内领跑。单看军舰的技术数据,有时候比英国人的还好看。

    效果呢?

    上面提到的利萨海战,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意大利舰队有十二艘铁甲舰,奥地利舰队只有七艘铁甲舰,而且,意海军的铁甲舰比奥海军的更加新锐,奥舰队的火力不及意舰队的一半。

    然而,海战的结果,却是意大利惨败,连旗舰都覆没了。

    而意、奥之所以发生战争,是因为奥地利和普鲁士开打,意大利看出便宜,乃在背后对奥地利下手。普奥战争中,奥地利被普鲁士痛扁,奥、普战损比高达六比一,但依然有能力回头狠扇意大利一巴掌。

    这就是意大利的战斗力。

    关卓凡觉得历史真是幽默,普奥战争里面的意奥战争,基本上就是后世领袖坑元首的预演啊。

    意大利海军,和大清国那支北洋舰队,算是难兄难弟了。

    不过,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意大利对海军建设的“超乎寻常”的热情,是典型的“小孩子舞大锤”,就是说,意大利对海军的规划,超过国家实际需要;对海军的投入,超过国力能够承受的极限。没有金刚钻,硬揽瓷器活,小孩子舞大锤,敌人还没咋样,自己先砸得头破脚折。

    订购“翁贝托国王号”、“杜里奥号”两舰,然后又无力付款,就属于这种情况了。

    原时空,风帆战舰到铁甲战舰的波澜起伏,让关卓凡有两点感悟:

    第一,法国人总能走在技术革新的最前头,但最后执牛耳的,却总是英国人。

    这说明,引领潮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对潮流保持敏感度,以前行者之成败得失经验,为自己选择最正确的路子,利用后发优势,后来居上。

    第二,意大利的事迹则证明,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战争的最终决定因素,真的还是人啊。

    美人既已投怀送抱,就要赶快金屋藏娇了。

    就是说,中国的“海军”,人、舰虽然都还在欧亚大陆的另一头,但国内的军港和基地建设,现在就要着手进行了。

    中国北部军港的选址,单看地图就很清楚:一个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旅顺;一个是山东半岛的最东端,威海。这一北一南相对的两个点卡住了,渤海就是真正的内海,京津地区就能免于来自海上的威胁。

    不过,海军的真正作用是争夺制海权,而不是“专守防卫”,中国海军建设,决不能重蹈原时空覆辙。这一点,关卓凡有清醒的认识。

    即便防卫,也必须“前出防卫”,即在台湾、琉球、朝鲜——应是釜山,设置基地;日本征伐之后,要在日本本岛东岸,面向太平洋方向,设置基地。唔,江户内海——后世之东京湾如何?里面有一个叫横须贺的小渔村,应该不错。

    如此,控制第一岛链,辐射东太平洋,国土防卫才算圆满。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一口吃不成胖子,现在要先走好第一步。

    原时空,关卓凡见过北洋舰队威海卫基地的布防图,炮台和驻军星罗棋布,那时候只觉得眼花缭乱,但以他现在的眼光来看,却认为李鸿章的思路大有问题:火力点过于分散,想面面俱到,其实顾此失彼;想互相照应,其实各自为战;更加起不到海陆协同、保护舰队的作用。

    关键是北洋舰队威海卫基地的建设,指导思想纯为阻止敌军登陆——这是大错特错的,阻止敌军登陆不是靠岸防,而是靠夺取制海权,制海权一失,岸防再严密,也不可能阻止敌军登陆。

    所以,舰队基地的根本作用不是岸防,而是保护舰队。舰队不遭受重严重的损失,制海权不丢,敌人就不能保障登陆部队的海上补给线,就算上岸了也不敢向内陆深入。

    为此,海军基地应“要塞化”,即集中火力,高墙深垒,储备可用于长期作战的弹药、粮食,并且要有独立水源。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要塞的选址和建设,必须能够应付海面和陆地两个方向的进攻。

    舰队如果接战不利,可以退入内港。要塞不失,舰队无恙,在这个前提下,不断伺机出港作战。

    沿岸不该要塞管的事,不管;只要要塞不失,舰队能够保持时不时出港作战的态势,敌军就算登陆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未完待续。。)
第一一三章 廿六探花郎
    原时空,日俄战争前,俄国人对旅顺的经营,才是海军基地建设之正办。

    俄国人的计划,旅顺要塞要到1909年才能完工,而日俄战争爆发于1904年2月,就是说,战争开始的时候,旅顺海军基地的要塞化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但即便如此,日军也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不顾一切,才攻陷旅顺。

    日本拿下旅顺,才算真正掌握了制海权。日俄战争虽然还要再打大半年,但旅顺既已陷落,俄军便败局已定。之后,日军奉天会战的胜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再后来,对马海战之俄军,根本就是强弩之末了。

    日俄开打的时候,如果旅顺要塞已经竣工,以现有的资料,关卓凡认为,日本人打不赢日俄战争。

    历史的教训,该吸取的我要吸取。

    *

    还有一件大事,也和海军有关。

    左宗棠做闽浙总督的时候,在福州马尾山麓,沿江创办福州船政局,一,自然是设厂造轮船,二,办了一间“求是堂艺局”,左宗棠的想法是,既为福州船政培养才,也为日后的海军培训人才,“军、民两用”。

    这个想法,相当不坏,关卓凡表示大力支持,并请旨,于江海关和闽海关的关税中,拨出了福州船政局的第一期费用。

    同时建议左宗棠,这个“求是堂艺局”,就叫“福建船政学堂”好了。

    左宗棠刚兴兴头头地做起来。就接到了调督陕甘、督办西北军务的上谕。那么。这个福州船政局,该交给谁接手呢?

    这件事情,他要先和关卓凡商量。

    左宗棠原本的打算,是保荐原江西巡抚、现丁忧在籍的沈葆桢,来做这个福建船政大臣。左宗棠此举,并非因为他和沈葆桢的关系有多好,而是沈葆桢的经历和他非常的相像:都是先跟着曾国藩混,后来自立门户。掉转头来又同曾国藩不和。

    就是说,举荐沈葆桢,能够给曾国藩添堵——凡是能给曾国藩找不自在的事,左宗棠都爱干。

    左宗棠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关卓凡听完,却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沈幼丹人地两宜,资历也足够,可是,季翁。如此一来,这个福州船政局。今后恐怕就轮不到咱们俩说话了。”

    这个“咱们俩”,左宗棠听得心里好生妥帖,再将关卓凡话中意思仔细一想,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说道:“贝子说的是!”

    沈葆桢的资历,不在左宗棠之下,他连曾涤生的账都不买,又怎么会买左季高的账?更何况沈葆桢是福建本地人,闽人办闽事,这个福州船政局,外省籍的人,以后还能插得进手吗?

    左宗棠说道:“既如此,我听贝子的——哪一位适合坐这个位子呢?”

    关卓凡沉吟片刻,说道:“我想到一个人,咱们一起参详——张香涛。”

    张香涛,张之洞。

    *

    左宗棠举荐张之洞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个消息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轰动。

    大家晓得左宗棠的后面是关贝子,可是,关贝子怎么可能属意张香涛呢?

    还有许多人在问:张香涛是谁呀?

    同治四年,即1865年,此时的张之洞,年纪:二十九岁,职务: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的“出身”倒是很好,同治二年——两年前,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后即授翰林院编修,算是地道的“少年清贵”了。

    可是,这点资历,和福建船政大臣比起来,就啥也不是了。船政大臣独立于督抚,直接听命于中枢,福建的藩司为其“提调”——即是说,闽省的副行政长官都要为福州船政大臣打工,这可是一个督抚级别的人物才有资格坐的位子!

    这叫“开府建牙”,一个翰林院编修,一步踩到这儿,岂不是“一步登天”了吗?

    还有,船政是“新政”,是“洋务”,关贝子怎么会找一个……翰林来办这个差使呢?

    因为反对新政的声音主要出于言路,所以“新派”、“旧派”,都有一个错觉:言路上的人最为守旧,抱团反对“新政”。

    因此,也开始有人批评言路“只擅空谈,不晓实务”,激烈点的,直斥“腐儒误国”,甚至“投畀豺虎而无所惜之哉”。

    之前,大家都隐隐地有个感觉,关贝子天天盯着言路,言官也好,讲官也罢,稍不如意,便“啪”地一个巴掌扇将过来。翰詹科道,在他面前,动辄得咎,下面已颇有“关某人刻意钳制言路”的说法在流传了。

    现在,这个说法可站不住脚了!

    翰詹科道这些“清秘之地”立即热闹起来,人们毫不掩饰自己兴奋的心情,众**誉:关贝子慧眼识英才!

    谁还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许多人心里**辣的,这下一位“英才”,会不会就是我呢?

    有原本反对新政的人,开始对新政“转变观念”了。事情明摆着,想走张香涛这条路的,第一,得支持“新政”——这不消说;第二,得了解“新政”。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不然,关贝子怎么能看得上你?

    张之洞自然成了翰詹科道的“明星”,贺客盈门,他面上含笑谦逊,心里如坠五里雾中:是啊,关贝子怎么会看上了我呢?

    张之洞先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