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废除奴隶制,必须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

    原先为拢住肯塔基等几个蓄奴州,一直不敢真正废除奴隶制,弄了一个《解放黑奴宣言》来充数。现在胜利在即,那几个州就算脑子全烧坏了也不敢叛变。林肯和共和党人开始推动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

    参议院共和党占多数,修正案通过了;但众议院民主党占多数,修正案被卡住了。

    林肯乃寻找对手的薄弱部位下手。

    某众议员有在邦联军队中服役的亲戚做了联邦的俘虏,如果投了赞成票就可以释俘。

    某众议员开了间公司,先查一查有没有偷税漏税。如果有,不消说了,一定会投赞成票的;如果没有,要不要政府合同呀?

    终于,凑齐了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票数,比三分之二最低有效票只多三票。

    整个联邦一片欢呼,人们把林肯比作摩西,带领美利坚走出了埃及。

    关卓凡想:现在,我才可以真正算是米娅口中的“奴隶解放者”了罢。

    哥伦比亚在查尔斯顿以北,哥伦比亚既失,查尔斯顿的后背便卖给了北军,后路随时会被切断,情形仿佛萨凡纳和梅肯,坚守既不可能、也无意义,南军统帅部下令查尔斯顿守军弃城北撤。

    查尔斯顿人感觉大祸临头了。他们早已知晓了亚特兰大和哥伦比亚的命运,也清楚自己在北佬心目中的“地位”。

    和撤离的军队前后脚,查尔斯顿人开始大逃亡。

    北军分出一支兵马,占领了不设防的查尔斯顿。

    临行前,统兵的将领请示:该怎么处置查尔斯顿呢?仿亚特兰大例?哥伦比亚例?还是……更进一步?

    关卓凡:仿萨凡纳例。

    他的口气很严重:查尔斯顿未做抵抗,如果北军予以残酷报复,以后就没人“不抵抗”了,我军无谓的伤亡肯定会增加,什么都没有弟兄们的生命重要。你如果不严格遵守命令,不用上军事法庭,我亲手就“处置”了你。

    谢尔曼没说什么,在查尔斯顿“大操大办”当然爽,但关卓凡的理由——减少伤亡、顺利结束战争,确实更重要。

    于是,查尔斯顿逃过了一个本不可避免的大劫。

    “挽救”查尔斯顿,是关逸轩在美国后世的史评中免于和谢尔曼并居“恶魔”之列的最重要原因,查尔斯顿人尤其感激,为他建起了铜像,称这位中国贵族将军为“查尔斯顿的解救者”。

    哈莱克一班人幻想的类似亚述屠城、王莽京观的美妙场景没有出现。

    查尔斯顿事件是一个分水岭,从南卡罗来纳州进入北卡罗来纳州之后,北军减少了对南方的大规模的破坏,“征集军粮”当然力度不减,但不再烧房子了。

    北军很快得到了回报,在确定查尔斯顿不会被报复之后,萨姆特堡向联邦海军投降,这根引发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熄灭了。

    *(未完待续。。)
第八十二章 大势已去
    约翰斯顿赶到了北卡罗来纳州。

    他面对的是一个很绝望的局面:全州兵力加在一起,只有北军的一半多一点,而且,自己也明白,战斗力和人家不能比。

    约翰斯顿分析形势,认为唯一的生机在于北军的已愈来愈少的给养。

    关卓凡和谢尔曼持相同的看法。

    南、北卡罗莱纳被我、敌两军反复搜刮,真的没有什么“余粮”了。约翰斯顿窥视于榻侧,北军也不可能像在佐治亚州的时候那样子从容不迫。必须尽快解决后续补给的问题,不然很难再往前走了。

    北卡罗来纳州的港口新伯尔尼,内战爆发以来,一直控制在联邦海军的手里,如果能够打通一条通往新伯尔尼的道路,补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谢和约翰斯顿都把目光投向了戈尔兹伯勒。

    戈尔兹伯勒离新伯尔尼不远,如果北军拿下戈尔兹伯勒,可以在那里接收新伯尔尼的运来的给养。为此,特地把结束了纳什维尔战役的昆布兰军团一部调到了新伯尔尼,由托马斯率领,专门负责维护这条粮道。

    同时,戈尔兹伯勒还是北上弗吉尼亚州的必经之地,拿下戈城,等于封死了南军南下和从北卡罗莱纳获得补给的道路,形成对弗吉尼亚和里士满的“关门打狗”之势。

    戈尔兹伯勒布防的重心,在其西南十英里的班顿威尔。关卓凡和谢尔曼分工,松江军团的兵力较为充裕,负责进攻班顿威尔;孟菲斯军团兜个小圈子。从东面做出威胁戈尔兹伯勒的姿态。呼应松江军团。

    约翰斯顿兵力远不及对手。同时对付两路北军肯定是不行的,幸好这里有一个时间差,北军的左路军行军路短,先抵达班顿威尔,右路军行军路长,后抵达戈尔兹伯勒,如果可以在班顿威尔先击败松江军团,再回过头对付孟菲斯军团。还有一线胜机。

    这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但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约翰斯顿手上就这么点人。

    约翰斯顿曾经建议罗伯特。李放弃彼得斯堡,南下和他合兵,先打败关卓凡和谢尔曼,再掉头对付格兰特。

    这是一个很隐晦的说法。

    放弃彼得斯堡等于放弃里士满,约翰斯顿的真实意思是,南军全军退入己方的腹地,和北军打运动战,甚至是游击战。

    这个不是罗伯特。李可以决定的。而且。这么做就能挡住北军了吗?自己的国土上反复过兵,人民会支持吗?

    对约翰斯顿的这个建议。罗伯特。李只能报以沉默。

    我还想你北上支援我呢。

    所以,人手就这么多,班顿威尔战役只能如期打响。

    松江军团赶到战场的时候,约翰斯顿已经严阵以待了。

    关卓凡一看,约翰斯顿大叔的工事修得一如既往得好,赞叹了一番,然后下令:咱们也修,筑胸墙,挖战壕。

    约翰斯顿一看,什么情况,你居然不进攻?你不是来打班顿威尔的吗?

    关卓凡可以耗时间,约翰斯顿不能,再拖下去,右路的孟菲斯军团就到位了,这点宝贵的时间差就没有了。

    只好攻守异势,南军从工事中钻了出来,发动了进攻。

    结局毫无悬念,约翰斯顿在损失了三千人马之后,撤出了班顿威尔。北军左、右两路大军从容会师,戈尔兹伯勒几乎不攻而下。

    班顿威尔战役是东线的南军对北上的北军最后一次有意义的阻击,之后,邦联最后一块地盘——弗吉尼亚的大门彻底地向关卓凡、谢尔曼打开了。

    彼得斯堡的对峙也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罗伯特。李属下的北弗吉尼亚军团,逃兵的情形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

    从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寄来的家信,毒蛇般噬咬着士兵们的心。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开小差,最过分的一次是一个旅一起逃跑。

    北军对此大加赞赏,甚至玩了这么一个损招:出资购买南军逃兵的枪支。

    逃兵抓到会被处死。南军的指挥官杀红了眼,有一次派了一支二十四人的行刑队,把一个开小差的倒霉鬼轰成了碎片。

    但这些吓不住逃兵们,他们大多数安全回到了家乡,有的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

    北弗吉尼亚军团减员已近一半。

    而罗伯特。李没有兵源补充。

    征兵的年龄提高到五十岁,还是无人应征,邦联的警察开始当街抓壮丁,而邦联的公民们毫不犹豫地予以武力还击。

    本来还是有一处兵源的:战俘。

    南北双方对于战俘的习惯做法,是签署了不再参战的承诺后就地释放,或者换俘。战俘营里的战俘其实并不算多,因为都不想浪费宝贵的粮食养活这些人。

    释俘有的回家,有的回到原部队继续服役,无论如何,总算一处兵源。

    但格兰特宣布:以后不释俘了。

    于是双方的战俘营人满为患,北军俘虏在南军战俘营的遭遇尤其悲惨,因为南军自己都喂不饱,哪有余粮喂饱战俘?

    但格兰特顾不得了。

    于是南军这最后一处兵源也断绝了。

    李要求,将奴隶武装起来保卫邦联。

    好讽刺啊。

    邦联议会经过热烈的辩论,终于通过授权,组建黑人部队。

    里士满《观察家》报指出,这和“应不应该、有没有需要组建黑人部队无关”,只是“国家不会拒绝李将军可能提出的任何要求罢了”。

    有用吗?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出来。

    可这是“国家”唯一能给罗伯特。李的东西了。

    没有兵源,也没有补给。

    彼得斯堡内,士兵们在吃老鼠,到了后来,老鼠也没有了。饿肚子的包括统帅自己。罗伯特。李的夫人为两个挨饿的女儿向丈夫要吃的,罗伯特。李能够拿出来的,是一个干柠檬和几个青苹果。

    营养不良造成疾病普遍流行,战斗力进一步降低了。

    似乎也不能怪政府。

    在里士满,以邦联发行的纸币面值计,一桶面粉的价格是一千两百元——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它的话;一根火柴的价格是五元。

    当时南军士兵的月薪是十八元。就是说,一个士兵的月收入,可以买三根半火柴。

    各州紧着添乱。北卡罗来纳州州长只允许家乡子弟兵穿他囤积的九万两千套军装;佐治亚州州长威胁要退出邦联——真心受不了了。

    邦联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大难临头各自飞,再正常不过。

    戴维斯跟林肯说:南方取消奴隶制,咱们讲和吧。

    谁搭理你呀。

    格兰特开始动作了。

    北军向两翼无休无止地延伸战线,罗伯特。李只好跟着延长自己的战线,不然就会被北军从侧翼包抄。

    结果,彼得斯堡周围的战线最终被拉长到五十三英里以上。

    格兰特有十二万五千人,罗伯特。李只剩下不足三万五千人。

    南军的防线千疮百孔。

    罗伯特。李情知最后的失败就将来临,但他还想做最后一搏。

    不是想打垮北军——根本没有任何可能,而是为了争取时间,将剩余的人马安全地拉出战壕,向西南方向运动,和北卡罗来纳的约翰斯顿会合——就像约翰斯顿当初建议他的那样。

    不要总统和议会批准神马的了。

    里士满当然保不住,提前通知政府撤退就是了。

    夜幕降临,北军阵地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亚伯拉罕。林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林肯是应格兰特的邀请,来“参观战场”的。

    几天前,林肯一觉醒来,突然半身不遂,把第一夫人玛丽。林肯吓坏了。

    但医生检查之后说,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是总统先生操劳过度引起的应激性反应,总统需要休息,需要度假。

    *(未完待续。。)
第八十三章 河流皇后会议
    果然,没过多久,林肯就慢慢恢复了正常。

    休息这种事,在白宫和华盛顿是做不到的,只有找地方度假了。

    可是这个时候,到处战火纷飞的,能去哪里度假呢?

    再者说了,抛下政务和战事跑去度假,影响也不好啊。

    格兰特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别出心裁,邀请总统来前线视察。

    格总司令算是林总统的知己,真正对症下药:对于林肯来说,没有什么比看着曾经让自己寝食难安的罗伯特。李的部队逐渐崩塌更爽的事情了。

    而且,总统战地视察,多么提振军心,多么鼓舞民意啊。

    于是总统欣然应邀,乘坐“河流皇后号”汽船,在海军炮舰的护卫下来到了彼得斯堡。一大堆新闻记者自然也跟了过来。

    白天前线阵地不能去,被南军发现联邦总统来了就麻烦了。于是白天请总统视察波托马克军团的后勤中心;到了晚上,就可以到前线阵地观光了。

    格兰特陪着林肯,来到战线左翼,这里相对战线中央部位“安静”一些。虽然是晚上,还是要预防万一的,毕竟总统的安全是至高无上的。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安排。

    总统先生正在对着满目疮痍的大地悲天悯人,右前方向突然传来枪炮喊杀声,格兰特一个激灵:南军在晚上发动进攻?!

    没等林肯回过神来,一大群人呼啦一下围了上来,拥着总统顺着战壕退向后面的指挥部。

    外面的枪炮声持续了小半夜。林肯正在发闷。格兰特进来了。一向沉静如水的格总司令脸上露出了兴奋之色。

    南军戈登部趁着夜色对北军战线中央部位发动了一次进攻,打了北军个出其不意,一个叫“斯泰德曼堡”的工事一度失守。但北军很快发动反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把南军赶了出去。

    格兰特判断,罗伯特。李这么做,是想逼迫北军从两翼向中央调兵。这样,两翼的南军可以乘机和北军脱离接触。

    格兰特告诉总统。罗伯特。李就要逃跑了。

    林肯的眼睛放出光芒。

    格兰特说,大战在即,请总统回到船上,以策万全。

    林肯自然不好留下来添乱,于是乖乖回到“河流皇后号”,海军上将波特上船相陪。

    说明一下,联邦军队的海军是有上将军衔的。有兵带,有仗打,才谈得上升官授衔,海陆对比。可以知道内战之前的美国陆军是多么无所事事。

    没过多久,格兰特到船上来了。他满脸笑容,说道:“总统先生,我很高兴为您带来了两位久别的朋友。”

    说完格兰特闪过一边,林肯看到了站在格兰特身后的两个人:关逸轩,威廉。谢尔曼。

    关卓凡和谢尔曼微笑着向总统敬礼。

    林肯一愣,随即放声大笑:“逸轩,威廉!”

    他张开双臂,先关后谢,和两人紧紧拥抱。

    攻取了戈尔兹伯勒之后,昆布兰军团赶来和北上大军汇合了。关卓凡、谢尔曼对部队做了一个基本的整理和布置之后,把指挥权暂时移交给由托马斯、华尔、洛根三人组成的“军团联席会议”,自己带了骑兵和近卫兵,先行驰赴彼得斯堡。

    三个军团在后面次第北上。

    格兰特、关卓凡、谢尔曼、波特,联邦军队最主要的四名将军悉数在场,林肯就便召开了内战后期最重要的一次军事会议,史称“河流皇后会议”,主要内容是选择战争结束的方式、战后对南军军事人员的处置。

    会上众人一致认为,最保守的估计,战争会在一个月内完全结束。

    林肯问:“有没有可能避免血腥的最后一战?”

    他的意思是:罗伯特。李会投降吗?

    罗伯特。李投降?如此天才、如此骄傲的一个军人会投降?没办法想象这样的场景。格兰特、谢尔曼、波特一起摇头。

    林肯转向关卓凡:“逸轩,你看呢?”

    关卓凡说道:“总统先生,战争至此,胜负已分,再打下去,除了让双方的士兵流更多的血,为南北人民埋下更多的仇恨之外,不会对罗伯特。李效忠的对象有任何的帮助——这个道理,我相信李将军会明白。”

    林肯目光炯炯:“你认为他会投降?”

    关卓凡道:“是的,总统先生。如果我们给他足够的投降的理由——比如:无路可走、再打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我认为,他会投降的。”

    旁边的三个人都露出了怀疑的神色,波特说:“公爵阁下,也许你还不太了解罗伯特。李——这是一个视荣誉如生命的军人。”

    关卓凡心里说:老头,我比你们每个人都了解罗伯特。李。

    他微笑着说道:“波特将军,你说得非常对。我只是认为,像李这么伟大的一位军人,一定会在军人的荣誉和让士兵做无价值的牺牲之间,做一个适当的选择。或许,他会接受这样一个观点:避免后者的发生,也是前者的内容之一。”

    林肯明显更倾向关卓凡说的。或者说,他更“希望”关卓凡说的。

    总统转过头,对格兰特说道:“尤利西斯,如果罗伯特。李肯投降,我可以代表联邦政府承诺,不对放下武器的南方军人——士兵、军官——做任何处罚。”

    确确实实胸襟广阔。几位将军不由互相交换了一个眼色。

    格兰特道:“总统先生,我一定会认真执行你的指示。”

    林肯的口气愈发郑重:“我们和他们,毕竟还要在一个国家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我希望,这场战争,有一个体面的结局。”

    他站起身来,四位将军紧跟着站了起来。

    林肯微笑着说道:“好吧,我的将军们,去结束这场战争吧。”

    轩军的骑兵师和由谢尔登率领的波托马克军团骑兵军首先出击,受命切断彼得斯堡南边的铁路线,这是南军南逃的生命线。守军主将是乔治。皮克特,就是葛底斯堡战役中,著名的“皮克特冲锋”那一位。

    战斗在一个叫“五岔口”的交通要冲打响。

    南军迅速崩溃,一万守军中,超过一半做了北军的俘虏。“皮克特冲锋”的锐气,早已成为遥远的传说。

    格兰特乃下令总攻。

    弹飞如雨,炮火连天,南军名将a。p。希尔阵亡。

    罗伯特。李在a。p。希尔的遗体前潸然泪下,说道:“他安息了。我们这些活着的才是真正受煎熬的人。”

    邦联守军被从一条又一条战壕中赶了出去,彼得斯堡的防线慢慢地坍塌了。

    罗伯特。李给他的总统写了一张字条:“我的防线已有三处被击破,里士满必须于今夜撤退。”

    信使找到了总统——戴维斯正在教堂里做礼拜。接过字条之后,旁边的人看见总统脸色大变。

    戴维斯匆匆赶回总统府,下令政府迁往西南一百四十英里的丹维尔。

    里士满全城大乱。

    败兵们在城里纵起火来,歹徒们则趁火打劫,所有的商店都被洗劫一空。

    邦联炮兵发炮,炸毁了停泊在杰姆斯河上的残余的邦联舰队,整个城市的房屋的窗户都被震得跳动起来。

    邦联总统和他的内阁成员们登上了出城的最后一列火车。一长溜的车皮,上面标着“战争部”、“财政部”、“军需部”、“司法部”,等等。

    一个“车轮上的政府”。

    里士满空城的同时,罗伯特。李撤出了彼得斯堡。波托马克军团在后面紧追不舍。

    南边,西部战区北上部队是这样分工的:

    孟菲斯军团向西北逼迫约翰斯顿残部,并接受他最终的投降,谢尔曼赶回去主持这个工作。

    松江军团继续北上,堵截南逃的罗伯特。李和他的北弗吉尼亚军团。

    昆布兰军团照应粮道,并在松江军团后方形成第二道拦截线。

    关卓凡陪同林肯,在近卫团的护卫下,进入了里士满。

    *(未完待续。。)
第八十四章 乌拉!他们投降了!
    里士满遍地狼藉,到处冒烟,大街上却空荡荡的。

    但很快,黑人们出现了,一群又一群。

    他们认出了合众国总统,欢呼声从一个街区传到了另一个街区。

    黑人们将林肯和关卓凡一行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起来,笑着,哭着,唱着,跳着。

    近卫团的士兵想驱开人群,林肯制止了他们。

    黑人们争先恐后地挤上来,跪在林肯的脚下,触摸他的衣服,亲吻他的脚面。

    一个老黑人大声说道:“我知道我已经是一个自由的人,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亚伯拉罕慈父的容貌,接触到了他的肌肤!”

    黑人们欢呼起来,经久不息。

    林肯说道:“不要向我下跪,你们只应该向上帝下跪,感谢他给了你们自由。”

    然后有人看见了站在总统身后的关卓凡,这不就是那位“奴隶解放者”、传奇的中国贵族将军吗?

    于是,关卓凡也获得了和林肯一样的“待遇”。

    关卓凡被深深地、深深地震撼到了。

    林肯对关卓凡说,逸轩,陪我去看看一位老朋友吧。

    一行人来到了一户人家的门前,林肯亲自敲门。

    过了良久,门终于开了,一位年轻的太太抱着一个婴儿,神情惊恐地看着门外这群不速之客。

    “请问,这是乔治。皮克特先生的家吗?”

    “是的,可他……不在家。我是他的妻子。您是?”

    “我是亚伯拉罕。林肯。”

    “您是……总统先生?!”

    “我是乔治的老朋友。”

    乔治。皮克特,就是在“五岔口”。被轩军的骑兵师打败的那位南军将领。现在。他已经被解除了指挥权。正随北弗吉尼亚军团一起撤向南方。他的太太怀里的这个婴儿,是在彼得斯堡围城期间出生的,格兰特等北军高级将领,还专门以不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他们都是同学。

    多年前,林肯还是一个律师的时候,少年皮克特是他的律师事务所的一个实习生,后来,在林肯的建议下。皮克特报考了西点军校。

    从皮克特家里出来后,林肯神情疲惫。关卓凡发现,和第一次见面相比,不到一年,林肯显得老多了,更多的白发和皱纹,更加消瘦。

    林肯和关卓凡还去看了罗伯特。李的家,但是没有进门。李家对联邦总统恶感很深,林肯曾签署命令,没收了李家族拥有的阿灵顿庄园。这座庄园。后来成为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

    罗伯特。李的太太患严重的关节炎,不良于行。仍然留在家里。

    林肯注意到李家门口的岗哨是一个黑人士兵,沉吟了一下,叮嘱关卓凡,换成白人或中国士兵。

    回到伪总统府,情报传来:罗伯特。李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在一个叫“阿波马托克斯”的地方,被北上的松江军团截住了。

    林肯对关卓凡说:“逸轩,你去吧,我在华盛顿等你。”

    他微笑道:“请你和太太一起到总统官邸来做客。玛丽非常希望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接待婉儿。”

    呃,你居然知道“婉儿”。

    关卓凡表示了感谢,然后,敬礼,转身而去。

    南撤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的行军路线扭来扭去,像一个“s”,并非为了甩开后面的追兵,而是为了找吃的。

    北弗吉尼亚军团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阿梅利亚。罗伯特。李事先通知军需部在那里准备好十万份的口粮,没有这些粮食,他的士兵是无法战斗下去的。

    北弗吉尼亚军团气喘吁吁地赶到阿梅利亚,没有找到一份口粮。李的要求根本就没有送达军需部,“军需部”正在车轮上往丹维尔赶呢。

    事实上,就算军需部收到了这份请求也没用,去哪找“十万分口粮”啊?

    收集粮草的人在弗吉尼亚乡下,挨家挨户求索农民们的余粮,可几乎一无所获。

    唯一的两车皮储备在阿波马托克斯的火车站,于是北弗吉尼亚军团又掉头往阿波马托克斯赶。但当罗伯特。李率军赶到的时候,发现那两车皮物资已被焚之一炬。

    那只中国骑兵部队先他们一步。

    这下子真正是陷入绝境了。

    士兵们从彼得斯堡撤退开始,就没正经吃过东西,仅靠几小把用来喂马的干玉米勉强充饥。

    许多人已经走不动路了。

    就在这时,阿波马托克斯南面出现了大量黑头发、黄皮肤的联邦军队。

    罗伯特。李明白,这是那只中**队的主力。

    双方的前锋一经接触,北弗吉尼亚军团便败退下来,饥疲不堪的南军根本无法承受对方的密集火力打击。

    探马来报,北面波托马克军团也逼了上来。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南、北两边的北军只要一使劲,北弗吉尼亚军团便会被挤成齑粉。

    天亡我也。

    但北军的攻击突然停止了。

    不久,北军的使者到了,带来了格兰特将军和关逸轩将军的联名信。

    “……战事的发展应该足以说服你,继续抵抗是毫无希望的。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要求你率领邦联军队中被称之为北弗吉尼亚集团军的那一部分人员投降,从而避免士兵们继续流血。”

    李和他的主要的将领们聚集在阿波马托克斯车站附近一片树林里。

    篝火燃了起来,他们或远或近、高高低低地围坐在篝火边。

    一个将军打破了沉默,他主张投降。

    罗伯特。李愤怒地反问:如果我不打下去,国家会怎么看我?

    那个将军大声说道:“去他妈的国家,哪里还有什么国家!国家已经不存在了,对于这些当兵的,您就是他们的国家!”

    “这些当兵的”。李嘴里泛起了酸涩的苦水。

    人数最少的一个师仅剩下二百五十人,人数最少的一个旅仅剩下八人。

    李的脑海里浮现出士兵们的形状:衣衫破烂,沾满泥浆,眼窝深陷,木然无光。

    第二天正午时分,一个举着白旗——其实是一条白毛巾——的南军信使,来到波托马克军团阵前。

    一个北军士兵纵马穿过阵地,一只手控缰,一只手挥舞着帽子,每颠一次就大喊一声:“乌拉!”

    士兵来到指挥部,把一封信交给了总司令。

    格兰特看了信,请旁边的约翰。诺林斯将军宣读信件内容:李同意投降。

    在场的人没办法正眼看自己的战友,也没有办法发出欢呼,所有的人都热泪盈眶,哽咽不成声。

    南边的松江军团也得到了胜利的消息。信使同时转达格兰特将军的通知:请关逸轩将军带同属下主要将领,立即赶到波托马克军团指挥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