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美国人到时候真的有了更多的想法,中国必须有力量打消他们的这些想入非非。

    比如,在本时空,不论美国和西班牙打成什么样子,抱歉,菲律宾都不会是美国的。

    希望太平洋真的足够大,能够同时容得下东西岸这两个巨人吧。

    至于林肯,关卓凡承认,自己对他很有好感。

    和林肯握手的时候,林肯只是保持着一个礼貌的力度,但关卓凡能够感觉到这个高大削瘦的男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源于他确实筋骨强健——青少年岁月长期的体力劳动给了林肯一副强悍的体魄;更源于这个人内在的坚强、自信。

    关卓凡发现,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自身和从事的事业的高度自信。

    於我心有戚戚焉。

    关卓凡是知道林肯最后的结局的,也有信心因为自己的介入,美国内战的历史走向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会改变林肯的宿命吗?

    或者说,自己要进一步主动介入,改变林肯的宿命吗?

    真这么做的话,何所得,何所失?

    华盛顿已经喧闹起来,关卓凡能够感觉到这个年轻的国家体内溢于言表的躁动,朝气和野心一样的蓬勃,正像这初生的太阳。

    而他自己的国家,却正夕阳西下。

    好吧,他在心中默默地说,现在我来了,太阳必须重新升起。

    不知不觉,车外已是阳光耀眼。

    *(未完待续。。)
第九章 斯潘塞连珠枪
    火车到达纽约,松江军团的一班军事主官和花旗公司美国司的山度士,已经在月台上等候了。

    关卓凡一下火车,华尔便大步迎上前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蓝眼睛中那种兴奋而狂热的光芒吓了关卓凡一跳:“逸轩,恭喜你获得国会荣誉勋章!”

    看来消息传得挺快嘛。关卓凡瞧了瞧脸上华光四射的华尔,心中嘀咕,你可别学那个卡斯特,得不着就打啊。

    这个小小的金属物件原来在美国鬼子心目中真有这么高的位置。

    他对获得国会荣誉勋章并没有太大的兴奋——当然明白这是林肯的笼络之意。但在美国人面前不好表示一点轻慢的意思,于是也着实说了几句感励的话。

    欢迎人群中还有几个洋人,一位是纽约市长。轩军到达纽约的时候,欢迎仪式由联邦政府主持,轮不到他出风头,这次关侯爵从首都荣归,他原打算以纽约市的名义办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再授予关侯爵“纽约荣誉市民”什么的。华尔等死活劝住,说军情紧急,没时间再弄这些繁文缛节,以后还有机会叨扰的。市长先生只好作罢。

    另一人略出关卓凡的意外,美国联邦政府的新任军械部长,乔治。拉姆齐。大约是新官上任的缘故,满面春风,对关卓凡很道了一番仰慕。

    这个格局稍有点大。

    还有一个年轻人,穿着朴素,华尔把手向他微微一让。对关卓凡说:“逸轩。我替你介绍。这位是克里斯托弗。斯潘塞先生……”

    关卓凡眼睛一亮,抢上一步,向住年轻人伸出手:“斯潘塞先生,久仰了,非常高兴见到您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克里斯托夫。斯潘塞,后世大名鼎鼎的斯潘塞连珠枪的发明者,这一次轩军接收的美国政府提供的武器装备中,最重要的便是这种枪。

    斯潘塞神情颇为激动。先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才握住关卓凡的手:“侯爵阁下,为您服务是我的最大的荣幸。”

    关卓凡微感奇怪,但也不以为意。

    一行人一边走,华尔一边对关卓凡说:“联邦政府提供的武器装备都已运抵车站,我们已经清点了数目,你过目之后,就可以装车了。”

    关卓凡点点头,张勇在一旁兴奋地小声说道:“爵帅,这个丝帕什么的枪。可真是好东西!拿了它,便可以一个打七个!”

    关卓凡一笑。一个打七个,应该是说斯潘塞连珠枪可以一次装弹七发。不过一个打七个,倒也没有这么夸张。但此枪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武器却是无疑的 ;。

    到了栈场,从货仓中搬出一只木箱,撬开,齐齐整整码着十五只崭新的步枪,枪油还没有擦干净,枪身较短,华尔说,这是斯潘塞步枪的卡宾型号,专供骑兵使用。

    既然斯潘塞在这里,自然是由他亲自端枪演示。

    关卓凡心想,这是目前这个星球上火力最强的步枪了。

    先说子弹。斯潘塞连珠枪用的是真正的金属定装弹,只是这是一种边缘发火弹(底火在子弹底部边缘),而非后世主流的中心发火弹(底火在子弹底部中心位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定装弹之一,要知道,轩军之前所装备的后膛步枪,已经算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其子弹的弹壳还是纸做的。

    再说最重要的,“连珠”。

    斯潘塞步枪的送弹方式极有意思,它的弹仓藏在枪托内,开口于枪托底部。斯潘塞使用一种叫做克莱布斯利的弹筒,弹筒内可装七发子弹,从枪托底部开口处插入弹仓,射手射完弹筒内的子弹后,不必手忙脚乱地一发发重新装填,只需将空了的弹筒抽出,然后塞入一个新的弹筒就可以了。

    关卓凡心想,这完全是后世自动枪支的弹匣的鼻祖啊,士兵只要随身带上十几只弹筒,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个时间点,就是一个移动的“武库”。

    斯潘塞步枪的连发机理是采用杠杆驱动枪机闭锁,配合弹仓内的弹簧驱动子弹。实际的操作也非常简单。

    首先,向下扳开杠杆——就是扳机的护圈,取弹器即从弹仓内取一发弹,合上扳机护圈,子弹送入膛内,接着扳动击锤,使之处于击发状态,然后,扣动扳机,砰!

    看着斯潘塞熟练地进弹、闭锁、击发,然后开锁抛壳、再进弹闭锁,片刻便打光了一支弹筒,利落地抽出空筒,装入新弹筒,再次端枪射击,端的是密如连珠!

    周围的人,都看得热血沸腾,轰然大彩。

    再看靶纸,只有一枪脱靶。精度比之单发步枪似乎略逊,但考虑到试枪的是卡宾型号,枪管较短,本就会影响一点射程和精度,因此完全可以接受。

    华尔报告,除了轩军从国内带过来的八千五百支后膛步枪外,从美国联邦政府手上一共接收:普鲁士所产的德塞莱击针步枪一万八千支,斯潘塞连珠枪七千五百支,其中步枪型号四千六百支,卡宾型号二千九百支。

    斯潘塞步枪刚刚投入生产不久,产能有限,这个原在关卓凡意料之中,但单发步枪全部都是普鲁士货,这个颇出他的意外,怎么全部采自国外?美国政府不支持国货吗?

    另外,拨给松江兵团各种火炮一百三十五门,华尔说,除此之外,陆军部还派出一支炮兵教导队加入松江兵团序列,并且说明,战后人回原建制,但炮松江军团可以全部留下。

    关卓凡甚悦:这个好,这个好。咱们本来炮兵人才就缺乏,要借此机会,好好学他一学。

    走完这个接收的过场,军械部长和斯潘塞告辞,关侯爵一班人上了马车,目的地是一间住宿学校——松江兵团已经下了船,正在那里换装。

    山度士找了个由头,上了关卓凡的马车,在车上,细细地和关卓凡说了一遍接收这批军械的来龙去脉。这些话,之前在船上的时候都来不及说的。

    原来背后大有波折。

    先说单发步枪。山度士着手此事后才发觉,诺大一个美利坚,居然找不到多少符合关卓凡要求的步枪。

    美国内战初起之时,双方的主要装备都是前装线膛枪,北边好些,南边的武器五花八门,还有不少滑膛枪甚至燧发枪。即便时至今日,一种叫“斯普林菲尔德”的前装线膛枪依然是北南军队的主打步枪。

    这时后膛枪倒也有了,但大多是从欧洲搜罗来的,本地货,唯一像样点的,是一种叫做“夏普斯”的单发后装步枪。但山度士发现,这种枪是使用撞击火帽式枪弹的,即火帽和子弹分离。山度士想,关大人在国内使的英国步枪虽然用的是纸壳弹,毕竟已是定装弹了,不成出了洋反而倒了回去?这种枪必定入不了关大人的法眼,用不得。

    没想到美国虽然冒出来斯潘塞这种连发步枪,单发的却反倒没有跟上来。

    想来想去,还是得用回外国货。

    当时普鲁士、法兰西、英吉利都发展了自己的后装单发步枪,论性能各有千秋,不好说谁一定压倒了谁,但这样的时候,美国政府向英国法国买枪,数量还这么大,十有**没戏。既然选了外国货,就还是全部用普鲁士的好了,这样部队的武器型号也比较统一,后勤补充弹药什么的也比较好做。

    没想到的是普鲁士那边也不阴不阳、犹犹豫豫。

    *(未完待续。。)
第十章 大洗澡
    当时的欧洲,对美国内战普遍持中立的态度,英法是皮里阳秋,但大多数的国家的中立的态度是真实的,因为不晓得到底谁能打赢,万一和自己做生意的是输家,将来怎么见赢家的面?

    特别是武器这种敏感的交易。

    普鲁士下面的官员不敢做主,花旗洋行欧洲司的卢卡斯和美国驻普鲁士公使几次登门拜访普国防部高级官员,始终不得要领,官司便一直打到了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那里。

    最后美国公使作如下表示:这批武器的买家应视为中国政府,使用者也是如假包换的中**队,美国政府或公司仅仅是作为中间人和代为付款罢了。

    而卢卡斯说,统领这支军队的是一位中国皇家爵士,英法烧掉了中国皇家的万园之园,这是铭心刻骨的大仇,椎心泣血。现在中国在首相的带领下,正自新图强,以血前耻。这个中国人称作“洋务运动”的改革,这位关侯爵是首相之下的最积极的推动者。卢卡斯暗示:中国和普鲁士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理应成为坚强的伙伴。

    俾斯麦默谋良久,批准了这笔交易。

    关卓凡倒没想到卢卡斯还有这番口才,虽然好事多磨,却打下了一个有益的楔子,说不定会和以后的计划形成微妙的契合点。

    斯潘塞连珠枪的成事,更加曲折。

    山度士刚找到斯潘塞的时候,小斯还以为这个人是来消遣自己的。在此之前,斯潘塞拿着连珠枪的专利。四处推销。已经碰了无数的壁。人家要么以为他在吹牛。要么诸多挑剔,大多数的情况下是根本不搭理他。

    说起来这也是所有先进武器乃至技术问世之初的共同命运。多数人以为在听天方夜谭,少数肯认真关注的,要么接受不了离谱的性价比,要不然就对不靠谱的稳定性大摇其头。

    当斯潘塞终于相信山度士是认真的,而且“代表联邦政府”,那真是喜从天降,差一点就热泪盈眶。

    但计划报到军械部。又出了幺蛾子。军械部的人说,我们当然要按约定提供装备,可只能提供“斯普林菲尔德”步枪,这个神马“连珠枪”,打得响吗?

    “斯普林菲尔德”还是前装枪,怎么可以?山度士据理力争,斯潘塞表示可以试枪。军械部的老爷们说,我们很忙啊,先这样吧,要不。你们找找上面,看看上面的意思?

    于是找到军械部长詹姆斯。里普利。谁知道里部长说。还是要尊重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啊,领导随便干预,以后他们的活还怎么干?你说是不是?

    山度士七窍生烟。多方打听,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位军械部长身上。詹姆斯。里普利进入政府之前是“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的董事长。

    靠,找总统去。

    还以为这官司要打好久,没想到总统马上接见,还当场请斯潘塞试演,斯潘塞打完了,林肯自己亲自上阵,砰砰砰一连打了几筒子弹。

    总统当天便给军械部下令,请按山先生斯先生要求计划生产。

    里普利表示为难:计划都排满了,插来插去插不进去,这,这,这事一时半会办不了啊。

    办不了?那不用您办了。总统下令,免去詹姆斯。里普利军械部长之职,由乔治。拉姆齐接任。

    山度士兴奋地说:“关侯爷,咱们这位总统,当真痛快!拉姆齐天上掉馅饼,捡了个大便宜——军械部可是联邦政府里最肥的缺了。他因为此事上位,对斯潘塞连珠枪的生产最是热心,一直从华盛顿跟到纽约。今天听说你从华盛顿回来,赶快过来站班。”

    山度士又说:“我跟斯潘塞一说,他感激得不得了,把你当成最大的知己。不过他也奇怪,真正的识货的人,怎么会在万里之外的中国?”

    怪不得拉姆齐那样一番态度,斯潘塞那样一种神情。

    关卓凡轻轻按了按山度士的手:“山迪,事情办得很好,你当真不容易。”

    山度士容光焕发。

    关卓凡心中感慨:这件事放在中国,慈禧会这么办吗?议政王会这么办吗?还有……自己会这么办吗?林肯这位总统……

    在白宫招待自己,从头到尾,这件事他一个字也没提过。

    他能够打赢这场战争,绝非幸致。

    倒让关卓凡想起有一件事,自己在国内做得如鱼得水,到了美国却一时不见及此,他提醒自己:这里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国,这个时候的美国官员,大多数都是不知道“清廉”为何物的。

    比如那位陪自己上华盛顿的战争部长西蒙。卡梅隆,便被时人称为“除了烧得通红的炉火之外,没有不偷的东西”。

    其实,林肯内阁中几位最重要的成员,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战争部长西蒙。卡梅隆,财政部长赛门。切斯,司法部长埃德华。贝特斯,都是政治交易的产物。这几个人在共和党内各有山头,获得高官厚爵的代价,都是要支持林肯的上位。

    这些事,我要好好想一想。

    “对了,”关卓凡说,“山迪,有一件事,请你留意。斯潘塞是一个人才,这场仗打不了太久,战争结束之后,我估摸着除了对印第安人的一些小征伐外,美国暂时是不会打什么大仗了,他那间小兵工厂还能不能维持下去难说得很。如果不如意,欢迎他到中国去,一是我……中国还有好久的仗要打,二是斯潘塞除了武器设计,也是了不起的机械工程的人才,中国建设必然日新月异,在在都有他大展拳脚的地方。”

    山度士郑重地点点头:“我晓得了,关侯爷请放心,我一定替你把这个人才招揽过来。”

    车队到了地方,这是纽约当地的一间寄宿学校,专门给学生放了几天假,把学校暂时空出来,作为轩军的换装之所。换完装,就从这里开去火车站。

    事前已经下了严令,不许破坏校内物品草木,走前需打扫收拾干净,断不可留给人家一地狼藉。

    除了换装,每个人还要好好洗一个澡。

    这个要求是关卓凡加上去的。当时行军作战,一年半载不洗澡是家常便饭,但关卓凡明令不但要洗,还得洗干净,要用刷马的刷子互相刷洗,洗完了长官要检查,若有敷衍了事的,抓到了要重罚。

    于是澡堂里便蔚为奇观,无数男人的**挤在一起,雾气弥漫,欢声笑语,自然也有此起彼伏的惨叫,那是刷得太狠了——刷马的刷子哦。

    澡堂外大排长龙,按建制一拨一拨来,一拨刷洗完了,再轮到下一拨。

    这个命令大家都觉得有趣,但……连华尔都觉得有点过分。

    关卓凡没有时间跟他们细细解释,再说也未必讲的明白,对于在军营讲求卫生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个时代最好的医生也比不上关卓凡这个自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非医学专业人士。

    而全军洗热水澡这样的条件,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有的了。所以,必须抓紧。

    然后换装。

    彼时美军标准军装,北军方面,军帽是一种平顶的圆帽,帽徽(通常是本军团的徽志)缝在这个小平顶上,而非帽沿上面,小平顶斜斜地塌下来,便看得见帽徽了,非常有趣;上装深蓝色,小立领,裤子天蓝色,侧面的裤缝有一条黄色的边。冬装是在外面加一件深蓝色短大衣。鞋子是黑色皮鞋。

    南军方面,规定是一种叫做“略帽”的小软帽,灰色短大衣和蓝色长裤。但实际上,南军的军装五花八门,各自为政,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

    至于原因,是因为穷。

    *(未完待续。。)
第十一章 制服之诱
    南方经济较为落后,既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足够的制造业能力为庞大的军队提供统一的制服,除了少数精锐部队,士兵们只能逮到什么穿什么,许多兵看起来和老百姓也差不了多少。

    有趣的是,北军虽然大部分按以上标准穿着,但也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不过,原因并非没钱,北方的经济比南方发达,工业制造能力更非南方可比,为全军配备统一制服不成问题。

    而是因为都想出风头。

    当时美军的建制常常以地域为主,好处是子弟兵抱团,荣誉感强,战斗力也就强:坏处是荣誉感过强了。别苗头,出风头,反应在军服上,就是总要弄一点小花样,表示老子高端大气上档次,和你们不是一个级别的。

    有的干脆另起炉灶,自己设计军服。

    比如法国曾经招募过一支以阿尔及利亚裔为主的外籍军团,名为祖阿夫兵团,英勇善战,威名远播,是十九世纪最出色的轻步兵团。他们的制服很有特色,无沿小圆帽,起花小背心,束腿灯笼裤,颜色红红绿绿,极具阿拉伯风情。美利坚的土包子们看到了,欢喜赞叹,以为真正洋气,纷纷仿效,还衍生了一堆版本,有的学的非常到位,头上甚至包上了阿拉伯大头巾,算是南北战争一大景观。

    关卓凡认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近现代军队制服对塑造荣誉感、振奋士气的特殊作用。

    以他的理解,冷兵器时代,军装的主要作用在于对身体的防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服”。只有当火器出现。军装的防护作用不再存在,军装才真正解脱出来,变成“制服”,开始履行塑造军人英勇、帅气、坚强、守纪律的形象的功能。

    换装之前,还担心士兵们会有一些抵触心理,事实证明完全过虑。新军装一上身,士兵们的精气神马上就不一样了,立时觉得自己的身体直了、高了、挺拔了。镜子里一照,自己几乎不认得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这般地英武!

    和新装相比,旧的“号衣”简直就成了叫花子穿的衣服。

    这叫由简入奢易,将来回国,如果换回旧装,恐怕还会相当不适,那叫由奢返简难。

    不过,关卓凡想,士兵们眼界开了,胃口吊高了。对于这支军队的统帅来说,不是坏事。

    关卓凡等人进入校园的时候。大部分的部队已经换装完毕,正在园内各处所在集队整训,满眼的蓝色身影,口令声此起彼伏,一队队精神抖擞,意气昂扬,关卓凡和军官们都觉得耳目大开——以前竟似从来没看见过这些大头兵们如此神气!一个个不由得笑容满面。

    中军——现在叫军团司令部了,设在一栋三层的小楼,原是校长的办公室兼宿舍,现暂充大帅驻节之地,一、二楼办公,三楼专给大帅歇息,大门口已下了关防。

    关卓凡走上三楼,刚刚转进走廊,对面一个娇俏的身影迎了上来。

    “老爷。”欣喜而娇柔的声音。

    这是婉儿?

    一身剪裁合体的蓝呢军装紧紧裹住刚刚发育成熟的身体,胸部丰盈而挺拔的曲线被完美地勾勒了出来,正微微起伏;扎着宽皮带,纤腰一束;腿上是高筒过膝的软皮马靴。英姿玉立。

    关卓凡目瞪口呆——这是制服诱惑啊。

    “老爷,我这么穿……可以吗?”

    小小的瓜子脸晕红一片,大大的眼睛明亮而湿润。

    “好看……”关卓凡艰涩地吐出了两个字。

    他注意到,婉儿的黑而油亮的长发湿漉漉的,披散在肩头上,显然洗过澡不久,当然,是在本楼层的私家浴室里洗的。

    一种不可抑止的**升腾起来,他感觉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在发生变化,昨夜的梦境莫名其妙到浮现出来,脑子中开始混乱。

    哦,她头上的那顶小平顶军帽……怎么那么像后世影视剧中那些妩媚的女军人戴的船形帽?

    婉儿见老爷的视线落在自己的头上,面色有异,以为他不喜欢这顶帽子,于是变戏法似地换上了一顶宽沿牛仔帽,立时,妩媚中又多了一份若有若无的狂野。

    关卓凡听见自己在心中呻吟了一声。

    “这顶帽子呢?他们说有的骑兵就戴这种帽子。”

    什么骑兵步兵,有马没马……你女孩子家家的小小年纪怎么说这些东东……

    “老爷……”

    忍不下去了。

    “老爷,你不舒服吗?”

    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关卓凡下定了决心。

    转身,下楼。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是否接受美国政府授衔在轩军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没有人真反对,只是有人认为这是外国名器,未请旨之前,不好轻易接受的。但又都知道请旨是不可能的,先不说时间上不允许——从美国拍电报到香港,再从香港坐船送到上海,上海再六百里加急驰递北京,然后再回过头来一遍——此时松江军团怕是已在田纳西杀得血葫芦似的了。

    即便时间不是问题,也可以想象此事或在朝中另起波澜,翰詹科道搞不清该不该助兵美国朝廷平乱,但说到“名器”,那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焉能不大发议论?轩军的奏折上并不好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即便朝廷明白关卓凡的真实意思,他也没把握在这个问题上获得足够的支持——虽然之前银子是派了不少。

    而如果没有军衔,会在和友军打交道时非常的不方便,其他不说,就连双方军人遇上了谁给谁行礼这个小问题都不好处理。总之。一定会误事的。这一点。没有人有异议。

    美裔美籍军官都主张接受,华人军官有赞成的有犹豫的,张勇赞成,伊克桑犹豫,最后一齐望向关卓凡,听大帅主张。

    关侯爵一直没有出声,这时咳嗽一声,开始做总结性发言。大致意思是:军衔不是什么名器,就是一种标记,方便联络辨识而已,就像一个袖箍,打完仗回国就摘下来啦。

    美国政府原定关卓凡、华尔两人授少将,关卓凡不必说,华尔是军团长,也当得起一个少将。但没有任何悬念,华尔坚决辞谢,只肯接受准将。关卓凡劝也没用。最后,关卓凡授少将。华尔、张勇和两个师官白奇文、福瑞斯特都授准将。白、福二人带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师,当得起一个准将。

    这是联邦军队给高级将领授衔时的苦恼。军队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人了,将军的衔级还是只有军队在一万六千人规模时的少将、准将两个级别。一堆高级将领扎在这两个级别上,有时候单看军衔分不清楚谁是上司、谁是下属。通常的潜规则是:谁授衔较早,谁的级别便被视作较高。

    所以华尔的授衔一定要早过张勇——哪怕只有一分钟,这是万万错不得的。

    团官一律授上校。

    往下依次类推。

    另有一条,就是以轩军的团,对应为美军的旅——美军当时的团编制很小,也就一个营的规模,松江军团的团,足以顶得上美军的一个旅的规模。

    关于军中仪注,暂定为轩军内部还按国内标准,对外则行美军标准。

    授衔仪式就在寄宿学校举行,由当时的美军总司令哈莱克主持。国务卿威廉?西沃德和战争部长西蒙?卡梅隆代表总统出席。

    二万七千名蓝色的松江军团一根根笔直的钉子般,钉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仪式后松江军团开拔,穿过大半个纽约街区,到达火车站。

    纽约市又一次轰动了。

    不夸张的说,纽约人还从来没见过这般衣甲鲜明、行进队列又如此齐整的部队。

    战争爆发以来,纽约人看到的军队,衣甲鲜明的基本是新兵,没接受过严格的队列操练;老兵又大多是不久前从战场下来的,刚刚从血里火里钻出来,形状可想而知。

    松江军团的士兵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洋人们夹道欢呼。一个个不由头抬得更高,腰板挺得更直,步子迈得更有力量。于是洋人们的欢呼声就更加响亮了。

    老百姓有一种朴素的观念,中外皆然:队伍齐整、形状鲜明的军队就是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操不好正步的也未必就没有战斗力,比如美军就算是这种类型的军队。

    因此纽约市民自然而然想到,这么好的部队,干嘛送到西线去、而不留在俺们东线?

    于是开始抱怨。

    自私是人的天性,什么东西格局战略选择这些东东不是老百姓想的。

    也不是某些政客想的。

    于是就有人借题发挥,最终酿成了不小的**。只是这是后话了。

    到达车站,满车站的蓝泱泱的兵,依次按建制上了火车,中国的士兵们都是第一次见到火车,自然惊喜,这也不必细表。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开始转动,松江军团踏上了奔赴田纳西的旅程。

    爵帅包厢内,关卓凡的秘书兼勤务兵——婉儿,给他端来了一杯热汽腾腾的咖啡。

    关卓凡接过,目光落在婉儿制服中间那一排闪亮的铜扣上,他不好多看,把目光稍稍移开:更糟糕,是婉儿鼓鼓的胸部。

    幸好婉儿很快静静地退到了一旁。

    关卓凡轻轻啜了一口咖啡,袅袅的香气升了上来。

    他转头看向车窗外面。

    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