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重要的是六部,之中又分成了三等。
第一等是户部和吏部,他走的是宝洌Ш腿煺饬轿宦惺榈穆纷樱乇鹗抢舨可惺槿欤背踉谏虾5酪皇律希芄忪愕闹鼗摺9刈糠参瞬唤嵯铝鹤樱裢庥眯模桓龃蟠蟮姆獍萆希又行砀碓诶舨孔鍪汤桑笤际强梢园颜饧履üチ恕
其次是兵部和刑部。兵部是职分相关,自不必说,至于在刑部的铺垫,算是未雨绸缪——宦海之中的事情,风云变幻,谁敢夸口说一世平安?万一哪一天真要去住刑部的火房,好歹还有三分旧情,牢饭也吃能得舒服一点。不过现任的刑部侍郎朱学勤,算是“自己人”,这件事有他帮着分派,并不为难。
最后是工部和礼部。工部富,礼部穷,工部贱,礼部贵,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关卓凡盘算过,跟他们打交道的机会不多,照规矩致送就可以了,不必另外加码。
六部之外,又有三个地方,是他特别用心,要下大功夫的。
一个是都察院。铁骨御史,森森柏台,一个不对付,惹起群情汹汹,雪片弹章直入九重,那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都非给你坏了不可。
关卓凡心想,反过来说,如果是要打击政敌,都察院中的御史,亦是最重要的武器。想当初打倒肃顺的那一场祺祥政变,还是发端于御史董元醇那道“敬陈管见,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的折子。
好在都察院的长官,仍有“自己人”——曹毓英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兼着左都御史,“总领柏台”,另一位好朋友方鼎锐,现在任着都察院的副宪。于是由方鼎锐跟关卓凡一起,拟了一个致送节敬的单子出来,御史里面谁富谁穷,谁风骨凛凛,谁风评不佳,在数目上都做了考虑,安排的妥妥当当。
另一个地方,是翰林院,清华贵重,士人群体的根本之地。虽然不掌实权,但隐操清议,是谁都不敢忽视的一股力量。若是名动九卿的红翰林,则气焰之盛,实不下于红顶子的大员。
不过说翰林的“清华贵重”,指的是他们的身份,而不是家底。翰林也是人,也要过日子,开门七件事,件件都要钱,平日里要维持一个起码的排场,离不开赊欠二字,而还款的指望,全在能不能轮上一两回考差,若是到了年下,四大皆空,那么想想讨账人的脸色,也实在是气馁得很。
不过虽然知道这帮人也要钱,到底还得找一条路子才能送的进去,总不成自己站在翰林院门口,见人就发一张银票?
要找翰林院的路子,关卓凡就有些抓瞎。他这几年来,不是跟刀枪打交道,就是跟钱银打交道,哪里认得几个做学问的人?他那班军机章京上出来的朋友,也少有翰林出身的——话说回来,如果点了翰林,多半也不会派到军机章京上来了。而他旗人的身份,也帮不上什么忙——翰林院是汉人的天下,论起做学问,旗人真的不是对手。
既然一时想不到,那就往后押一押,先去办宗人府的事情。
其实说是办宗人府的事,也不确切,因为要见的人只有一个——宗人府的宗令,掌管皇族宗亲一切事务的睿亲王仁寿。
睿亲王这个衔头,也是一个“铁帽子王”,第一代睿亲王,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仁寿的这个睿亲王,则是承袭而来。
在上海的时候,许庚身就已经交待过,京中一班力捧轩军和关卓凡的旗下亲贵,正是以仁寿为首。他这个人,一直念念不忘的是昔日八旗劲旅的威风,因此自从关卓凡在热河跟马匪一战之后,他便以为关卓凡的马队是旗营之中的“铁军”。到了密云一夜,奉旨捉拿肃顺的时候,仁寿又是一味地以步军马队为倚靠。等到轩军在上海一战成名,仁寿更是比谁都高兴,每次有轩军大捷的消息传回来,他挂在嘴边的话是“当可浮一大白!”,晚上是一定要在王府里开宴,喝个痛快的。
关卓凡心想,这样真诚的人,怎能放过?于是在赴睿亲王的宴请时,不仅重贿奉上,而且格外放出一副敬重之极的神情,杯到酒干,说了许多逢迎的话,把老头开心得不行。
“关三,我们旗人的威风,以后就要靠你了!”脸喝得通红的仁寿,毫不见外,用力拍着关卓凡的肩膀说道。
“这可不敢当,”关卓凡也是醉态可鞠,“以后卓凡就全靠王爷的栽培,有什么吩咐,鞍前马下,都是王爷一句话的事情!”
“你不用捧我,栽培是谈不上了,全靠你自己。”仁寿感慨地说,“我是管宗人府,帮不上你什么忙。”
关卓凡心中一笑,你管宗人府,也未见得帮不上我的忙。
*(未完待续。。)
第三十六章 有客上门
军费报销的事情,有了眉目。在关家大宅的外书房里,钱鼎铭把几天来奔走的大致情形,向关卓凡做了一个报告。
“户部江西司和贵州司的人,都请过了,其实他们自己私下也有勾连,是一回事。”钱鼎铭说道,“最后交待给贵州司的一个郎中,叫做王怀山,一切事情,都归他来接头。”
“嗯。”关卓凡点点头,等着他说下去。
“开出来部费的盘口,是一厘四。”
一厘四,也就是每报销一百万两银子,要抽一万四千两的“部费”,归所有经办的人去分。关卓凡在心里算了算,自己两年来的军费,一共要报销六百多万两,那么部费就要花去近十万。
十万两银子不是没有,何况这一次上京办报销,本来也是准备花钱的。只是这个数,比他自己预想的要多,这十万两花出去,别的地方则不免要压一压了。
“一厘四就一厘四,钱先生,这几天辛苦你了。”
钱鼎铭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关卓凡方才那一瞬间的踌躇,被他看在眼里。这一次关卓凡上京,花钱如流水是猜得到的,既有犹豫,必有原因,于是不能不再替“爵帅”打算一下。
“爵帅,要不然多等几天?我再去争一争。”
“那也不必,”关卓凡心想,既然用了人家,当然要表示出足够的信任,“有钱先生出面,这个盘口想来已经是最好的了。”
东家有这样的表示,钱鼎铭当然感激。想一想。还是要把内情多说几句。
“我到底离部日久。这里面的一些规矩,跟从前不大一样了。那班家伙,抱了团,真正是又臭又硬,现在这个盘口,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
按照贵州司那名郎中,王怀山的说法,原来“部费”的盘口。没有这么高,那是因为户部原来有大量的实银过手,要弄好处,不必单靠军费的报销。现在银子都被下面截留了,收不上来,国库里空空如也,因此“部费”的盘口,也就开得高了。
钱鼎铭查过,这个说法属实,现在部费盘口的公价。是一厘八毫。
“怎么叫做公价?”
“就是谁来都是这个价。”钱鼎铭解释道。
“那咱们的一厘四……”
“他们说,关侯爷是现下的红人。情愿让两毫,以我的面子,再让两毫,所以变成了一厘四。”钱鼎铭替关卓凡算道,“而且他们还有一句话,说得也算有道理。”
“嗯,怎么说?”
“说关侯爷这次来报销的数目,并不算大。如果仅仅就是这么一单,本来卖个人情,留下日后相见的余地,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样一来,坏了规矩,等到后面大头的报销来的时候,就不好开口了。”
关卓凡明白了,这班人口中的“大头”,自然是湘军一系的报销,那可是几千万两甚至上万万两的事情。
话说得还算实在,关卓凡心想,老子先让一让你们,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就这么说。”关卓凡笑着点了头,“钱先生,你先在会馆里好好歇一歇,明天……后天吧,再给他们确实的消息,别让他们觉得这钱来得太容易。”
等到送走了钱鼎铭,关卓凡一边在书房里坐等吃午饭,一边默默算着帐,如果真是上万万两的军费报销,按照一厘八的公价,这帮蠢吏就要吃掉一百八十万两,想想亦觉惊心。
“侯爷,”一名长随在书房外面,躬身禀报,“有一位周老爷,说有要紧的事,看您能不能赏见一面。”
叫做“周老爷”,可见是四品以下的官儿,能有什么要紧的事?
“哪一位周老爷?”
“他说叫做周家玉。”
周家玉?关卓凡的眼睛一亮:“快请。”
自己穿越来到这个时代,能够做出今天这样一番事业,说起来,还是拜这位周家玉所赐。
*
胖胖的周家玉还是老样子,不过这一回穿了公服,看上去倒很有几分官派。
“给侯爷请安!”周家玉行下礼去。
“周兄请起,老邻居了,这么客气做什么!”
关卓凡看见周家玉,便不由得想起自己从印度兵手中夺来的那个小包裹。没有记错的话,里面的贵重首饰,是还给了他,但是两锭金子和二十几个小银锞子,是毫不犹豫地匿了下来。这笔钱,算是自己的“第一桶金”,行贿升官,全是靠他。
“是,是,侯爷搬了宅子之后,一直没来拜见过侯爷。”周家玉起了身,满脸堆笑地说道,“其实早该来的,只是侯爷现在身份不同,下官不敢造次,怕太冒昧了。”
关卓凡想起来,当初搬家后那次晚宴,文官里头,还是请周家玉坐的首席。只是他说当初不敢来,今天怎么又敢来了?
“周兄,太见外了。”关卓凡亲亲热热地请他坐了,笑着说道:“以后有空,尽管来坐。”
这当然是客气话,一个五品的官,再怎么也说不上“尽管来坐”。
“是,是,侯爷真是一点架子也没有,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周家玉斜签了身子,半个屁股沾了椅子,毕恭毕敬地说,“不过下官今天来,是另有一件事,跟侯爷禀报。”
“哦,什么事呢?”
“听说侯爷这次回京,正在户部办理报销……”
对了!关卓凡攸地想起,周家玉是在户部做官。
“是有这么回事。”关卓凡点点头,沉静地看着他。
“我知道王怀山他们,给老钱开出的盘口是一厘四,”周家玉压低了声音,讨好似地说道,“启禀侯爷知道,这里面,仍有伸缩的余地。”
原来是为这个。这倒是正想睡觉,就有人送来了枕头,不过周家玉做的是户部的官,为什么不惜冒了得罪同仁的风险,来向自己卖这个好?
“周兄,你现在是……。。”
“下官是在户部的钱法堂任郎中,好几年都没什么变动。这次听说是侯爷要办报销,想起侯爷当日的恩德,因此特来替侯爷做一个打算。”
关卓凡恍然大悟,什么恩德云云,都是扯淡——当初还给他一个包裹,上千两银子的事,能放在他眼里?几年没有升迁,才是真的,要在自己这里埋下一份人情了。
人情就人情,反正也不是眼前的事。
“承情之至。”他点点头,说道,“不知是怎样一个打算?”
“一厘四这个盘口,即有余地,也差出去不远,侯爷是不必跟他们计较的。只是兵费这一块,大有讲究。”周家玉还是一副讨好的神态,把话说得很详细,“侯爷的这支轩军,出京时候的名字,叫做‘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协下外标马队’,从根子上来说,乃是京营!”
京营又如何?关卓凡大感兴趣,示意他说下去。
“侯爷,这就跟湘军那些,大不一样了。京营军饷的报销,并不用到户部‘投文’,也不准户部诘驳,只要奏准了上头,到八旗俸饷处备案记档就是了。这是有成例可循的,连一分一毫都不用给。”周家玉献宝似地说,“至于以关银购买的枪炮子药,就按那个一厘四,让他们多少吃一口好了。这样也没坏了规矩,不会堵了他们将来的财路,这班人也就不会生出什么怨言来。”
原来如此!关卓凡明白了,这等于是钻法例的空子,将报销的数目,分作两块,军饷这一块可以完全不受盘剥,算一算,倒省了五六万银子下来。
“周兄,这可真是受教了!”关卓凡拱手道,“日后我必有补报。”
周家玉得了他这句话,连声道谢,再闲聊几句,便满心欢喜地辞出去了。关卓凡自己琢磨了一会,写了一个条子,叫人送到江苏会馆去给钱鼎铭,看看他的意思再说。
忙完了这件事,午饭的时间已经过了好一会。明氏带着丫鬟,替他把放凉了的饭菜又重新热了一遍。他慢悠悠地吃过,好好睡了一觉,把精神养足了,因为晚上还要办事。
要办的,不是两位嫂子。
“你们早点歇,”关卓凡笑吟吟地说,“今儿晚上我保证不来打扰。”
白氏和明氏,都轻轻啐了一口,表示出“谁稀罕你来打扰”的意思。这是早就说好的事情,通府上下的晚饭,也按他的吩咐提前开了,早早的用完,各自回房。
这一回房,便再也出不来了。关卓凡的亲兵,竟是在府里各处下了警戒,除了图伯之外,一切下人,都不准出门走动。关卓凡自己,则是在书房里面喝着茶,静静等候。
果然,天黑了没多久,便有两顶轿子从宽敞的胡同口抬了进来。遮得密不透风的轿子,由一盏忽明忽暗的灯笼引路,一直抬到关家大宅门口,几乎是顶着门停下。
轿子里面下来两个洋人,一高一矮,鬼鬼祟祟地张望一下,便由图林带着进了大门,从一路排布到书房门口的亲兵身边经过,进了书房。
“关侯爵,幸会。”见到起身相迎的关卓凡,高个子的洋人伸出手来,“我是美国公使,蒲安臣。”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地球仪
议政王召见华尔和福瑞斯特的地点,自然不能在宫中的军机处,放在王府里也不合适,最后几经考虑,终于选在了总理衙门。
华尔是提督衔,头品顶戴,福瑞斯特是总兵衔,二品顶戴,而且两个人都是特赏了“巴图鲁”称号的人。恭王为示隆重,这一天把排场摆得很大,王府的太监和护卫,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那块“中外禔福”的匾额下面,一直排到了他办事的院子里。
这其中,隐隐亦有向新入籍的两位洋鬼子,铺陈我中华上邦威仪的意思。
关卓凡亲自陪着华尔和福瑞斯特,走到恭亲王那间首席王大臣的屋子外面,用极小的声音,做最后一次交待。
“你姓华,你姓福,”他叮嘱道,“这是上谕里写好的,不要忘记了。”
交待过了,才退开几步,看着他们进了屋子,听着他们报名行礼,这才放心地退出了院子。
回家的路上,在轿子里默默盘算,不知道华尔和福瑞斯特在召见的时候,应对是否得体,自己教过他们的话,是不是一句句的都能够说到。患得患失之心,倒比自己觐见的时候还要强烈,直到在家门口下了轿子,走进内院,才把这个念头暂时抛开。
“双双,”他见到迎出来的白氏,干脆牵了她的手,把她拥入正厢房内,在她腰上轻轻摸了一把,“昨儿晚上没睡好吧?”
“睡得不知道有多好!”白氏连忙把他那只不安分的手打开。她还是老规矩,白天不许关卓凡动歪念头,怕对他身子不好。
“嗯。”关卓凡一笑放手:“双双。新买的那处房子。麻烦你替我把房契拿出来。”
新买的一处房子,也是在这个胡同里,关家大宅的斜对面,中间大约隔了两家,是一个三进的新院子。关卓凡看中了,特意交待图伯,以高价盘了下来。
白氏打开保险柜,拿出两张纸来。微笑着交在关卓凡手上。关卓凡略略一扫,点点头。
“你跟我来。”
两个人出了内院,来到正厅坐了,关卓凡扬声,把图伯喊了进来。
“图伯,”他将手里的房契放在桌上,问道,“那所房子,都办好了?”
“是,照爷的吩咐。都办齐全了。”
图伯说完,像白氏一样。也是面带笑容。这位爷在上海纳了妾,家里都当成一桩喜事对待。现在看来,将来回了京,也是不住在一起,那所新买的宅子,自然是替姨奶奶准备的。不过他没说开,两人自然也不揭破。
“里面的家什物件儿呢?也都置备全了?”关卓凡盯得很细。
“爷放心,一件不漏,进去就住得的。”图伯躬身答道,“连管家都找好了。太太说,其他的丫鬟妈子,等到要住的时候,可以从这边先拨过去。”
关卓凡笑着看了白氏一眼,转头对图伯说:“好,叫图林来一下。”
等到图林急匆匆地跟着老爹走进来,关卓凡把他上下打量一番,开口了。
“图林,咱们开拔到热河,是什么时候来着?”
“回爷的话,是咸丰十年的十月。”
“嗯,自打那时候算起,到现在有三年了。”关卓凡慢条斯理地说,“这三年来,慢说是风里雨里,就算血里火里,你也都是一直跟在我身边。我呢,从来没给过你什么好东西,这一回,太太看不过去了。”
说完,把桌上的房契轻轻向前一推,笑着说道:“这处宅子,你爹已经替你置办的齐齐全全。今天是太太做主,赏你了。”
这一下,三个人都大吃一惊——白氏固然没想到,他新置这个宅子,是为了赏给图林,图伯更是手抖抖地,嘴唇翕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只有图林,涨红了脸,犹豫了半晌,向前一跪。
“图林谢太太的赏!”
*
第二天,关卓凡进宫当值的时候,左手拿着一卷大纸,右手却抱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大球。
“关侯爷,”守门的护军校,陪着笑脸问道,“您这个……是个什么物件儿?”
“这是要进给两宫太后看的东西。”
“这……”
护军校犯了难——这个怪东西,没见过啊,拿不准违不违禁,贸贸然放进去,怕吃挂落。可若说是拦住了不让进,这位关侯爷又是大大的红人,万一得罪了他,也不上算。
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安德海特地派来接东西的太监出来了。
“太后吩咐了,让把东西拿进去。”
这就没话说了。小太监接过关卓凡手里的两样东西,自顾自进去了。关卓凡向那位护军校笑着点点头,也就跟着进去了。
上午照例当值,十点多一点的样子,又是照例有太监来传旨,芳斋堂赐宴!
这是心里有数的事情,到了芳斋堂,果然便见到自己带来的两样东西,摆在了御膳桌旁的一张小桌子上。等两宫太后一到,醇王和关卓凡行了礼,这才坐下吃饭。
今天这顿饭,吃得甚快,因为要说的事,不能在吃饭的时候说。
等到两位太后都用帕子抹了嘴,又传过漱口水之后,便有两名太监,把那张小桌子抬到了御案之前。
“关卓凡,这就是你说的,洋人的那个……地……地……”
“启禀太后,是地球仪。”
“对了,地球仪。”慈安和慈禧,都用狐疑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圆球。
要替这两位年轻的寡妇,讲一讲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形,想来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关卓凡虽然已经在思想上做了足够的准备,但看到她们的眼光,心里还是不由得打起鼓来——自己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他微微躬着身子,站在小桌子旁边,轻轻转动着地球仪。
“洋人说,这里就是中国。”他留了一个心眼,指着地球仪上那一片区域,把自己的话,冠上“洋人说”三个字。
两位太后,迟疑着点了点头,没言声。
“洋人说,这里是美国。”他把美洲大陆转上来,指着说道。
“那中国不就转到下面去了么?”慈禧微微蹙眉。
关卓凡心中一惊,赶紧把中国又转上来:“回太后的话,中国原是在上面的,臣是为了让太后方便看见……”
“那也不对,”慈禧摇了摇头,“九州大陆,一望无际,怎么能是在一个球上?”
“是啊,”慈安太后也说话了,“咱们是住在上面,那倒还好,洋鬼子住在下面,那岂不是大头朝下,都掉下去了?”
“或许洋鬼子练就了一门大头朝下走路的功夫,也未可知……”关卓凡绝望地说。
“决计不能。”两宫太后一齐摇头,慈禧更是想起来什么似的,说道:“乾隆爷的时候,洋教士好像就进过这个东西,后来叫乾隆爷给锁在内务府的库里了,不让看。可见洋人的这个地球仪,甚为荒谬。”
没办法了,只好果断黑洋鬼子一把,先谋脱身再说。
“太后真是圣明,无事不在洞鉴之中!”他额上见汗,躬身说道,“这个东西,果然甚不可信,臣请将之亦锁入库中,庶几不使谬毒流传。臣另备有咱们自己做的地图,供太后御览。”
两宫太后对自己的英明甚感满意,听说有“自己的地图,于是让太监将地球仪搬走,一齐去看小桌子上展开的那张大图。
关卓凡连呼侥幸,心说还好自己备有后手,带了这张地图进宫。
这张地图,是他特地委托利宾,在墨海印书馆赶制出来的,真的是“自己的地图”,把中国端端正正地放在了中间。
“这里是中国,”现在说起话来,可以理直气壮了,“这里是美国,这里是英国,这里是法国。”
“这才对嘛,”慈安太后见到洋鬼子们的国家都缩在边边角角,满意地说。
慈禧却在认真看着地图,特别是把英法跟中国做着比较。
“英法都这么小,美国倒是挺大的。”她抬头问关卓凡,“不过他们离开咱们,可都挺远哪。”
“是。坐船到英国,得要两个月,到美国也得一个多月。”
“英国人最讨厌,”慈禧点了点,“上回你说,英国人把美国的京城都给烧了?”
“是,美国的京城,叫做华盛顿。英国人坐船打进去,点了一把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
慈禧默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她这一生中,心底最为惨痛的回忆,现在听说美国的京城也叫英国人烧了,一时倒颇有同仇敌忾之意。
“也还不单是美国。”关卓凡用手在地图上胡乱指了一圈,“这些地方,都叫英国人给占去了。”
“英国人……怎么能这样厉害?”
“回太后的话,英国现在是很强的。不过若是这些被他欺负过的地方,一齐来跟他过不去,那他也受不了。”
“这话说的是,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慈禧深以为然,“英国再怎样强,也只是一个国家,单凭自个儿,哪能向万国启衅呢。”
关卓凡略略一愣,心说四十年后,毅然向万国宣战的,不知是哪一个?
*(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章 糊涂王爷
关卓凡所上的折子,《奏请于江苏试办洋务六事》,很快便以明发上谕的形式批复下来了,诸如铸银币、办新邮、开设广方言馆等一应事务,概予照准。
无论如何,“试办”二字,对朝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也是心理上一个很好的安慰,可以把外面的一些非议,做有力的抵挡——既是试办,又不过是一省之地,有什么关系?
在洋务派来说,却都颇为兴奋,私下里把关卓凡的这个折子和朝廷的上谕,称为“洋六条”,只等江苏取得一些成效,便可以仿照施行。
醇王这些天来,一直跟两宫太后一起“听讲”,在洋务上也长了不少见识,不过现在他的心思,是在另一件事上——自从上次慈禧提了听戏的话题,他便立即开始筹备,终于在七月二十七这一天,请动了两宫,到自己的王府去“巡幸”。
醇王府是在内城西南角上的太平湖,与禁宫相去不远,因此慈禧太后吩咐,仪从特简——毕竟巡幸只是一个名头,实在是去听戏的,太张扬了不是好事。于是三顶明黄御轿,由近支王公和銮仪卫扈从,从西华门出了宫,一路向西。到了醇王府的门口,惇王、恭王和醇王三个已经在跪接,亲自扶了轿子,直送入内。
寻常的大臣自然不会来,不过关卓凡仍以御前侍卫的职分,在府里接驾站班,惇王在轿子行过的时候,还特地瞥了他一眼。
等到开了戏。头一出就是慈禧最爱看的《四郎探母》。程长庚举手投足之间。把一个身在番营。思国心切的杨延辉,刻画得入骨三分,在座的人,连小皇帝和敦柔格格在内,都是看得目不转睛。
只有慈禧,明明最喜欢的戏,看着看着,却看出心事来了。她一边看着杨四郎跟铁镜公主在台上猜来猜去。一边心想,可见势不如人,就要受欺负,宋辽交战,宋国打不过,连杨四郎这样的英雄人物都陷在番营,想要回去看看自己的母亲,亦不得不向铁镜公主低声下气,婉转相求。
她倒没想到满洲人本来也是“番人”,而是自然而然地把洋鬼子当成了番邦。现在朝廷的军队不少。可真正能打的,又有几支?就算是轩军。打得过洋鬼子么?若是以后天天都要受洋人的气,那这个太后,也真是做的无味得很。
想到这里,恨不得立刻就把关卓凡叫过来,问上一问。就这么在心里计较着,结果把最精彩的一段“坐宫”,都给错过去了。
连着唱了两出,到了歇一歇的时候。慈禧和慈安回到特辟出来供她们休息的小花厅,在里间补了妆,出来刚在设了黄幔的御座上坐定,慈禧就迫不及待地向今天负责“总提调”的惇王说:“五爷,你去把关卓凡叫进来,我们姐俩有事要问他。”
惇王是咸丰这几个弟弟里面,年纪最长的一位,性子粗疏,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