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坊所坐的位子,是“分巡苏松太常等地兵备道”,简称上海道。从名字里面就可以看得出来,其职责并非只有海关一项,不过由于海关事务日重,关银收入愈来愈多,因此慢慢在上海道的职责里面,变成了最重要的一项。
朝廷的海关总税务司,是英国人赫德,因此各地的海关税务司,亦大多是英国人,他们才是真正跟经理进口事务的商人打交道的人。而上海道衙门,则是负责出口货物的税收,也就是所谓的“常关”,以及跟海关核实账目,核收税银,协调规例和纠纷。
可是不管怎么说,钱最终是流进上海道的银库。这个位子,是关卓凡绞尽脑汁,多方设谋,才从李鸿章的虎口之下抢来的,把杨坊作为一个心腹放在这里,为的是什么,人人都知道——关银是轩军起家的根本,也是关卓凡的命根子。现在放在最后来谈,自然也是期待最高。
这一点,杨坊心里有数。
“吴子润已经致仕了,我跟他办移交的时候,每月关银大约是四十二万两。”杨坊说道,“不过他当时,亦跟我说过一句话,说大帅重视海关道,实是睿智之举,江海关的关银,日后必定会连番增长。”
原来吴煦还有过这一番话?想想已经称疾回了延陵老家的吴煦,当初跟自己之间,也实在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关卓凡的心中多少有一丝抱歉之意。然而在宦海之中,立场最重,吴煦既然站在了薛焕的那一边,则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关卓凡,自然都要去之而后快,这是怨不得谁的。
“在下接任了上海道之后,也有一番小小的收拾整理,加之战事渐平,现在每月的关银,已经可以收到五十万之上。日后若是全境敕平,那么进口出口的生意自然兴盛,关银一项的增长,恐怕不可以常理推测,即使年收过千万两,亦未必没有可能。”
能过千万是一定的,不过那是将来的事。以眼下而论,关银可以年收六百万两,加上前面的五百八十万,已经逼近一千二百万之数,若是银元能顺利开铸,则还能有一块额外的收入。这样与朝廷的总岁入比起来,江苏一省就大约占去两成有多。
“好,好,”眉开眼笑的关大人一拍案子,连声说道,“这都是诸位的功劳,看来事情大有可为,大有可为。”
在座的几个人,纷纷表示这都是爵帅领导有方,不敢当爵帅的夸奖,同时人人都在心里想,算进项的时候,爵帅自然高兴,不知等一会算支出的时候,会不会发脾气呢?
这一点,做过藩台的关卓凡自然不会心中无数,高兴过后,便开了口。
“劳烦诸公,咱们这就来算一算出项吧。”
要算出项,亦有一个原则,是非预先声明不可的。
“爵帅,这些年洪杨之乱,应份的解京钱粮,从来就没有解足过。现在既然苏省战事平定,地方上再想像过去那样截留,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钱蕴秋说道。
这是想得到的事情。战事平定,地方上的收入固然可以增加,然而朝廷要求上缴的数目,自然也就增加,特别是关银那一块,再想像原来那样捂着,全当做自家的钱柜,恐怕不成了。
“我理会得,多少也要分润一下。”关卓凡平静地说,“咱们先核数目,再拿一个章程出来,归我到京里跟户部去打擂台。”
有这句话定了调子,大家便放手去算。地方上的支出,大头是官吏的养廉、公费,河工,赈务,以及军务上的支出,至于小项,几十上百,不能在这里一一计算,只要拿出一个约数也就是了。
别的几项都好说,只有军务一项,要看关卓凡的意思。
“爵帅,原本省里的藩台上,每月要解给曾督帅的大营六万协饷,”钱蕴秋说道,“后来李少荃的淮军奉旨调安徽,爵帅也答应了曾督帅,每月往安徽另解六万银子。这两块,一年下来就是一百四十四万两。请爵帅的示,以后是不是仍旧如常解付?”
这是一笔大数,不过对于关卓凡来说,这是他维持与湘淮系势力关系的一步棋,现在还不能撤。
“自然是照解。不过现在江宁打完了,我猜湘军未必还要保留这么多人数,曾督帅于各省的协饷,必有减免,因此解给江宁那六万,不妨减个半,按三万两来算好了。”
言下之意,是说湘军可能会有所裁撤。大家听了,心里都不太相信,不过爵帅既然这样说,也就只有姑妄听之了。
半晌算下来,刨去地方上的用度、应份解京的京饷和漕粮、解湘军淮军的协饷、以及海关上给户部的分成,一年下来,总还能有四百多万的富余。
剩下来的,是江苏本省的军费还要刨去。关卓凡自己在心里算了一会,拿了一个数目出来。
“江苏省的两万多绿营,眼下就要加以整顿,编后的实员,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之数。再加上丁世杰统带的各地驻防轩军,一年的兵费大约在一百五十万两上下。”他笃定地说,“这样还能有三百万拿来办新政,也很可观了。”
“这……”钱蕴秋觉得要提醒一下他,“爵帅,华尔的松江军团,您还没有算。”
“对,对,”关卓凡拿两个指头在案子上轻轻敲着,微微一笑,“我倒忘记了。”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 存款
第二天一大早,利宾就急急赶到了清雅街。在巡抚衙门的小书房里面,跟关卓凡相对而坐,看着他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不知是要找自己来做什么。
昨天把通省的账目算完,关卓凡心里有了底。
不管余数多少,总归是能有一笔余数的,这些钱,不能乱花,都是民脂民膏,非用在刀刃上不可。他打算以其中的小头,来支应目前已经起办的几项新政,而大头——
存起来!
这个“存起来”,还不肯存在藩库里面,因为他觉得藩库这个地方,还不够保险,朝廷的手,还能够伸得进去。
倒是有一个保险的地方,肯定无人可以伸手,他把利宾找来,为的就是这件事。
“利先生,如果有一笔款子,要存在渣打银行,是怎样一个办法?”
这一问,倒让利宾有点奇怪了,小声说道:“逸轩,你的款子,除了上回交给姨太太那五万,别的本来就存在渣打里头,这是办惯了的事。”
“嗯,嗯,我说的不是私款,是官银。”
“官银……”这是不曾办过的事,利宾想了想,说道,“想来跟私款亦差不多,如果是藩台上的银子,那么开一个‘藩记’的户口,留下印鉴和签字,也就是了。利息上面,得看看有多少款子,存多久,才能开出盘口来。”
按利宾的说法,渣打银行对于一般存户是不给利息的,只有大额的款子。才可以情商。而给出来的利息。是在一厘到三厘之间。现在关卓凡既然说是官银,想来不会是三万五万的事,那么跟渣打去争一份利息,应当办得到。
“逸轩,不知道你要存多少钱?”
“唔,一年二百五十万两的样子。”关卓凡慢吞吞地说,“先存上两三年再说。”
利宾大吃一惊,一年二百五十万。那岂不是说两年五百万,三年七百五十万?看了看关卓凡,不像是在开玩笑的样子,知道他是说真的,于是默默在心里盘算了一会,才再开口。
“这么大的额子,三厘是一定拿得到的,我再跟英国人争一争,看能不能多加半厘。不过说到户口的印鉴,单留一个人的。只怕还不够了。”
“怎么呢?”
“这是英国的银行,特地为储户所做的打算。说句不吉利的话。若是存钱的那个人,出了什么意外,未必这么大一笔钱,就统统归了银行?总要留个后手才是。按逸轩你说的,有几百万两的话,大概得留三个人的,依顺序排下去。”
关卓凡明白了,稍加考虑,点了头。
“成,你去跟渣打谈吧。至于取款人的名字,第一个留我的,第二个留赵景贤,第三个。。。。。。就刘郇膏好了。”
“好,一两天的工夫,就一定能有消息。”利宾把他交办的事先承下来,才笑着问道:“倒是你存了这么大一笔钱,打算如何来用呢?而且存这么多,新政里头办实业的一项,怕就没有剩下多少了。”
“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这一点钱算不了什么。”关卓凡脸色凝重地说道,“至于说办实业……利先生,回头你请容纯甫到我这里来一趟,我有话说。”
*
关卓凡跟容闳,是第三次见面了,每次看到这位唇上微髭,温雅干练的广东人,都觉得很有意思——自己已经替他保到了五品衔,他却依然不穿公服,而是西装领带,仍是一副西式做派。
本来就是美国人嘛,关卓凡想起他已经入了美国籍这件事,暗笑自己大惊小怪,心说这个年代外国人来做中国的公务员,倒是百无禁忌。
“纯甫兄,你请接着说。”关卓凡做了个手势,“都说完了,咱们再一块商量。”
从美国人科尔手里购买的旗记铁厂,是由容闳出任总办,由美国人白华朗担任总技师。另外,他还兼着广方言馆的副总裁一职。
“好,”容闳沉稳地点了点头,往下说,“抚台,现在你划过来的高昌庙一带土地,足有一百二十亩,地方是够大了,不过以这样的规模,原来的旗记就显得小了。不知抚台在原定的宗旨之外,是否还有意大张旗鼓,更进一步呢?”
原定的宗旨,旗记铁厂只从事枪炮船舶的修理,可是若仅仅如此,却又用不了这许多土地,难怪容闳有这样的疑问。
“哦?”关卓凡笑笑问道,“按纯甫兄的想法,该怎样‘大张旗鼓,更进一步’呢?”
“不仅要修理枪炮,更要制造枪炮,不仅可以修船,更要可以造船!”容闳略带激动地说道,“抚台,我已经跟我的总技师白华朗商量过,这些事情,未必不能做,只是需要另行添置机器和厂房。”
“不知要添置哪些东西?”
容闳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从怀中取出两张纸来,上面密密麻麻写得满满的,显是早有准备。
“汽炉厂是总动力,非建不可的;锻打铸型,汽锤厂也不能或缺;作为物料供给的话,熟铁厂和铸铜铁厂都得有;另外,还有机器厂、火药厂、木工厂、栈房、煤房、储料瓦棚这些,亦不可少,至于文案房、中外工匠居住之室……”
一开口便收不住,滔滔不绝把第一张纸上的东西说完了,又把第二张纸翻上来。
这一张,说的是机器,从母机说到子机,从卷枪管的机器,说到造船舵的机器,林林总总,不下百种,可见准备的功夫做得极足。
这是好事情!关卓凡心想,容闳虽不是实业出身,但海外的历练极丰,他既醉心于实业,又肯踏踏实实地下功夫,正是自己心目中最好的人选。
“抚台,再有一个,不论造枪炮还是造船,没有钢料则寸步难行。现在中国还不能自己炼钢,咱们好不好做一家钢铁厂,所练出来的钢料,则正好可以供应制造枪炮船舶之用!”
关卓凡一直静静地听着,不住点头,直到他终于说完了,停住了口。
“纯甫兄,喝茶!”看着说得口干舌燥的容闳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关卓凡笑笑,却忽然说起了另一个话题:“难为你,说得这么详尽,真是受教了。不知道你从美国回来,对铁路这件事,了解多少?”
“呯”的一声,容闳把茶杯猛地放在了案子上,眼里闪着激动的目光,顾不上失仪,也不去想为什么关卓凡忽然把话题扯到这个上面,急切地问道:“抚台要修铁路?”
对于关卓凡的见识,容闳经过前两次见面,已经很服气了,一个身在上海的朝廷官员,对于大洋彼岸的事情几乎了如指掌,那还有什么话说?现在关卓凡提出铁路这个事情来,正好搔到了他的痒处。
“美国的铁路,自我们道光年间就已经开始修筑,现在更是越来越发达了,东部和西部加起来,已经有一万六千多英里的线路,人货输送,迅捷无比!唯有那条横穿大陆,连结东西两岸的大铁路,因为修筑艰难,还没有完全贯通。说起来,自闽浙两广漂洋过海的华工,总有半数以上是正在修这条大铁路的,怕不有数万人之多。”容闳神采飞扬地说道,“铁路这个东西,实在是国之利器,现在西方人谈论一国之强弱,单以铁路长度而论,便可略见端倪。抚台若是有意,容闳愿为前驱!”
关卓凡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引得他如此激动,心说这个容闳,谈起造枪造炮,便把原先“修理研习”的宗旨给忘了,及至谈到铁路,却又把造枪造炮给忘了,可见他巴望中国自强的心,有多强烈。
“纯甫兄,你虽然寄籍美利坚,但赤子之心,拳拳可见,所以我还是拿你当自己人看待,有什么便说什么。”关卓凡铺垫了这句话,便忽然又把话题拉回到最初的那两张纸上:“若我现在准许你的旗记铁厂造枪造炮,先不论建造厂房,购置机器的花销,亦先不计较你每造一支枪、一门炮要花费几何,我只问你一句:所造枪炮,品质精准两项,与外洋舶来之货色相较,孰高孰低?”
正在满腔热血的容闳,被问得一愣,一时沉吟着没有说话。
*(未完待续。。)
第二十二章 石破天惊
容闳一时不说话的原因,是抚台的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
以旗记铁厂而论,若是按照他的规划,建厂房,买机器,至少得有一年的工夫,才能开得起来。而开工之后,运转磨合,教练人员,又得有一年工夫,才敢说能够走上正轨。若说做出来东西的品质,想要跟洋货并驾齐驱,那恐怕又不是三五年之间能够做到的。
容闳一直受西式教育,又笃信基督教,并不像中国官场上那些官僚一样有好大喜功、浮夸成性的毛病,因此虽然明知关抚台的这一问,意有所指,但沉吟片刻,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
“若说与洋货相较,则七年之内,一定是比不上的。”
言下之意,是七年之后,或可与洋货一争短长。能不能做到,固然还未可知,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实在的态度了。
“七年,倒也不算长,不过纯甫兄想必知道,枪炮这样的东西,不比寻常货物,好不好都可以先凑合用着——枪炮是要用来装备军队的!两军阵上见生死的时候,我能不能说,你们先不要打我们,等我们七年后换了容闳先生新造的枪炮,咱们再来比试呢?”
“这个……”容闳一时语塞,“想来是不能够的。”
“好,那么我再请问纯甫兄,你打算用的机器,自然是从外洋买回来,与洋人所用的,一般无二,何以做出来的东西,却不如洋货呢?”
“这……”容闳想了想。答道:“机器虽然一样。但工匠的技艺有高低。一应人员物料等调配,也不如洋人谙熟。”
关卓凡想,他这句话倒是说在点子上了——技术不如人,管理不如人,同样的设备,就会生产出不一样的产品来。
“说到底,缺乏这样的人才,是不是呢?”
“抚台说得对极了。若是有同样的人,东西自然可以像洋人做得一样出色。”
“那么,这些人该从哪里来呢?”
“该从……”容闳恍然大悟,“抚台是说,要以旗记铁厂,来作育这些人才?”
“也不是单靠一个旗记,不过这一两年之内,只要你能练一批人出来,我保证他们有更好的地方可去。”关卓凡见他明白了,微笑着说道。“办洋务,没有钱不行。可是光有钱也不行!无论何时,总以人才为第一,只要有了人,你手里那两张纸上写的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容闳服了,这才是真正深谋远虑之举。他看着这位比自己还要小上十岁的关卓凡,心想这位年轻的抚台身居高位,得享大名,果然不是幸致!
“至于你说的炼钢厂,诚然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之本,不过炼钢除了需要机器和技术,更得有铁矿,有煤矿。铁矿就说有吧,可是中国到现在为止,并无真正的煤矿,若说全靠从外洋采购,岂不是失去了自办钢铁的本意?何况国力艰难之下,做事情不能不在成本上做一个打算,以炼钢而言,不是说只要出了钢,就是好的——出的少了,成本高昂,不合算,出的多了,又该销给哪一个?你容纯甫才大如海,这些事,只要想一想,必不难明白。”
“是。”容闳果然用心想了一会,才又开口,“抚台,以中国之大,断然没有找不到煤矿的道理,咱们这就可以开始聘请西洋技师来勘探。钢料的事情,我也明白了……只是不知铁路一项,抚台是怎样打算的?”
“说得好!”关卓凡笑了,“勘探煤矿的事情,以后我也打算委给老兄。至于铁路,说到点子上了,不过我到底只是江苏巡抚,铁路的事情,不能凭我一言而决,倒是炼钢和铁路之间,果然是相辅相成——我直说了吧,一句话:无铁路,不炼钢!”
容闳很受震动,一时没有再出声,细细琢磨着他话里的意思,特别是那句“无铁路,不炼钢。
“纯甫兄,你从美国回来的这几年,想必也都看见了,中国贫瘠,没有无限的金钱,可以虚掷在面子的事情上。”关卓凡的语气,转为郑重,“钱就那么多,一定要用在刀刃上的,每花一两银子下去,就得有一两银子的效用。”
“好,我懂了,卧薪尝胆,以求一逞。”容闳望着关卓凡,诚心诚意地说道,“不管是旗记还是广方言馆,我一定按照抚台的这个宗旨去做。另外抚台所委的探矿一事,我是不是现在就可以着手办理?”
“先不急,”关卓凡摇了摇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个托籍异国的中国人,“纯甫先生,我要委给你的,还不止是探矿这一件事。”
*
距离上京的日子,还剩下三天了。
丁世杰、赵景贤、刘郇膏、杨坊、利宾这五人,再一次被召集到巡抚衙门,按关卓凡的说法,这是他离开上海以前的最后一次会议。
会议是常事,然而这一天走进来的关卓凡,仿佛是大战之前进入中军帐的主帅,脸上并无往时的笑容,意外的严肃。大家都感觉到了不寻常,于是抚衙侧厅中的气氛,一时也变得凝重起来。
关卓凡的面孔固然板得紧紧的,然而心中却有一份别样的紧张和激动,他即将宣布开办洋务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新政。
“诸位,”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口了,“卓凡自到上海以来,军政两端,无不就手,实在是得托各位的大力。而自洋务开办以来,诸事顺遂,这也都是各位鼎力襄助的缘故。在卓凡而言,少一人则如损一臂,真是须臾不能或离。各位不仅是我的臂膀,也是参商大事,可共机密的朋友。”
这一顿米汤,灌得极是诚恳,但却不算是违心的话。在座的几人当中,丁世杰是共生死的军中兄弟,赵景贤是他从李秀成手里救回来的,刘郇膏是他简拔于风尘俗吏之中,杨坊是早就暗通款曲的人,又是华尔的岳父,利宾更不用说了,是在京师城南紫春馆中,便“已定终身”的人。
大家听他这样说,无不离座欠身,连道“不敢当”。这五个人,连丁世杰在内,都是心思缜密的人,情知爵帅必然是有大事要说了,个个都凝神静听。
“论新政,论洋务,咱们在苏省所做的这一点事情,只怕朝廷上下,也多有不同之见,遑论中外之防,谁敢擅启?然而——”
话说至此,略作停顿,特意加重了语气,目光也变得锐利起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诚非常之时,不能不为非常之举,有一件事,我已决意要办,今天就要跟大家,交一个底。”
这就是说,这件事不但重大,而且并不是来跟大家商量的。每个人都支起了耳朵,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这是浦江西岸高昌庙一带的草图,也是旗记铁厂拟搬入的地方。除了一座船坞之外,附近多是荒地和滩涂。竹兄,你的藩司衙门,即以旗记铁厂为中心,沿浦江上下三里,各划出一块地来,长三宽二,分别叫做上高昌和下高昌。”
“成,我明天就着手去办!”赵景贤也不问为什么,一口答应。
“这两块地方,我是要拿来设立工厂之用。竹兄,我给一年时间,请你着人招募民伕,把平整土地和修筑道路这两件事,做完它。”
“成,交给我!”赵景贤依然回答得毫不犹豫,但是在心里面,跟其他几个人一样,都是大吃一惊——什么样的工厂,要用这么大的地方?
长三里,宽二里,这就是两千亩还要多,上下高昌各一块地,再加上旗记铁厂,统共是将近五千亩了。
“启翁,上下高昌一带的地势,你要会同江海关的分理,那个英国人斯凯林,亲往考察。”关卓凡的目光,转向杨坊,“特别是下高昌,一年之后,码头和道路之上,都要准备设立分海关。”
一片荒地,哪来的什么码头?即便有码头;何以要设立海关?这都是不可解的疑问,然而杨坊却也象赵景贤一样,问也不问,沉稳地答了个“是”字。
“世杰,高昌庙左近,轩军要设立营盘,拿一营兵轮流驻扎,以为防护。”
“嗻!”丁世杰还是按军中规矩,霍地起身承令。
关卓凡摆摆手,示意他坐下,接着从身上掏出一张纸来展开,捏在手里,先环顾一圈。
“上高昌的地,先予空置。”他面无表情地念道,“下高昌的一块地,划线圈定,免征地租,准予西洋各国设立工厂!举凡外洋载入物料,不逾线者,免征其入关关税,举凡制成外销之货物,免征其出关关税!一切工厂,不征坐厘,不受官股!于圈定地块之内,一应纠纷争执,不违《大清律》者,交由中外招商局一体处置!”
石破天惊之下,谁能应答?座中诸人彼此以目光相顾,心中都起了同一个念头。
这岂不是又划了一个租界出来么?
*(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处心积虑
然而还没有说完,接下来仍有新意思。
“于划定之地内,准建船厂一家,大型船坞两座;准建兵工厂一间;准建机器制造厂一间;准建火药厂一间;准建气炉厂一座;准建缫丝厂、洋布厂各一间;准建自来火厂一间;准建印书厂一间;准建华洋职员住宿房舍。其他一应机簧零件,需配套设厂者,经中外招商局核实,无不准予。”
大家都品出味道来了——并不是想办什么就可以办什么,而是指定了目标。可是这个中外招商局,又是个什么东东?
“下高昌地块一切工厂,凡自划定之地内,将所产货物运往关内售卖,则视若外洋舶来,依例征缴关税。”
原来如此,难怪说要让杨坊在高昌庙设立设立海关。
“中外招商局,以候补知府容闳、候补知府利宾、租界工部局总董麦都思、工部局董事金能亨、工部局董事让雅克五人组成。一切工厂,须具有上流品质,经中外招商局颁发许可,方准设立。一切厂主,须在租界内取得租地人资格,方准设立。”
到这里说完了,关卓凡自觉卸下了心中一块大石,吁了口气,脸上方始露出笑容。
“诸位,以为如何?”
这就是在让大家说话了,赵景贤第一个开口。
“爵帅,这是天大的事情,是不是要请旨?”
“此事暂不请朝旨!”关卓凡压低了声音,“好在也不是立刻要办。这一年之内,不但要用来平整土地交通。而且要拿这一年的工夫。将外洋诸国的工厂。详加考察,拟定备选,初开谈判。一年之后,等到万事俱备,我自然会请旨办理。”
赵景贤明白了,这就是说,还有一年的考察期。不过这还不能尽释疑问——关抚台的做法,是要一举将西洋各国最好的工厂。各搬一座到家门口来,可是这样大的举措,牵涉甚广,他不免要替关卓凡担心。
“若是一年之后,朝廷能够准许,那固然皆大欢喜。若是竟然不允,我怕爵帅会因此得咎。”
“我知道。”关卓凡点了点头,“竹兄,你这是在替我打算了。我直说吧,这一件事。若是今日请旨,多半是要被驳回的。不过若是一年之后再请旨,我却自信能够蒙恩御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再等一年,但抚台既然有这样的自信,赵景贤也就不说什么了,缓缓点了点头,看看另外几个人。
“若能办到,这是极好的事情!”刘郇膏眼中放光,“这些厂,都找西洋各国里最好的,制成的舰船枪炮,自然也是一流。远在天边,不如近在眼前,若说办洋务,这些不就是现成的模子可以学?拿免缴地租,免征坐厘,把洋人引过来办厂,出产的货品,单是供应朝廷,至少就能包下来一大半。这样的好事,谁不要抢着来?倒是觉得有点便宜这些洋人了。”
“没有便宜,别人又怎么会抢着来?”关卓凡接上话头,“何况洋人有便宜,我们也照样有。他的工厂办在中国,总要招募成千上万的人去做工,且不说给了这些工人一条养家糊口的出路,单说日后学会了手艺,轮到咱们自己办厂,这些不都是人才?再有,他用的物料,到底不能样样都从外洋运来,总要在这里采购不少,这都是生财的路子。”
“老总!”丁世杰憋了半天,终于瞅准这一个话缝,抢着问道,“这些枪炮舰船,总归是要先装备轩军的,对不对?”
“你说呢?”关卓凡不置可否,笑着反问一句,“又不是只有枪炮,还有缫丝厂、织布厂、印书厂、自来火厂呢,你没听见?”
“我……嘿嘿,听见船厂和兵工厂,就把别的忘了……倒是那个自来火,不知是个什么东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