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该怎么“整顿”,实话实说,李鸿章也不晓得。不过,这也不是他操心的事情。
李少荃是绝对不会牵头来做这种事儿的,不过,如果仅仅是要他敲敲边鼓,摇旗呐喊几句,他既责无旁贷,也乐意为之。
李鸿章还存了更深的一层心思,是心腹如周馥者也没有完全见到的。
朝廷裁抑“湘系”,李鸿章冷眼旁观,已有所悟,他想的是:自己能不能顺势施为,更上层楼?
如是,别说“不能囿于门户”了,就是把老师踩在脚下,又如何?
长江水师是“湘系”势力最厚的地方,“湘系”真正的禁脔,几乎到了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地步。这块又臭又硬的挡路石,如果真的能够搬了开来,就会变成最好的踏脚石。
本小利大,值得一试!
想清楚这一层,李鸿章心境大好,虽然“竹木新关”暂时还办不起来,但他的心已经踏踏实实地放回了肚子里。
“玉山,”李鸿章说,“昨天收到的‘廷寄’,里面的上谕,是关于禁绝旗下女子缠足的——这个事儿,京里边儿,可有什么说头吗?”
周馥不禁微觉奇怪。
他原本以为,议过“竹木新关”的事情,爵相必会询问那件当下全国轰动、北京更是举城如沸的大事,不想,他先问的,是这道上谕。
原来,李鸿章想,周馥是昨天晚上回到武昌的,自己母亲大脚上边来的那个笑话,十有八九,周馥还没有听说,正好和他从容讨论“严禁旗女缠足”这道谕旨。不然,拖得一两天,周馥也必听说了这个笑话,再提起相关话头,就难免彼此尴尬了。
周馥想了一想,说道:“这个事儿,在京的旗人里边儿,还是颇有些议论的。”
*(未完待续。)
第五十九章 歌唱祖国
顿了一顿,周馥说道:“不过,议论固然热闹,可似乎也没多少人,真把这个当做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情——毕竟,事不关己。”
李鸿章奇道:“玉山,你方才说的,可是‘在京的旗人’?这道谕旨,是专门颁给八旗的,怎么能够说‘事不关己’?”
周馥一笑,说道:“爵相一想就明白了——虽说流风所至,旗人中也有了缠足的女子,可是,第一,官宦人家里极少——缠了足就没了参选秀女的资格,这不仅仅是‘违旨’了,可以算是‘抗旨了’,哪里敢?”
“第二,北京毂辇之下,朝廷盯的紧,即便没有官身,寻常旗下人家,缠足的也极少;盛京、东北亦然——流风不及!”
李鸿章若有所悟,说道:“你是说,愈向南走,旗下女子,缠足的愈多?而且,都是小家小户的孩子?”
“正是!”周馥说,“还有一点,满人少,汉人多——旗人缠足的,大多都是汉军旗的!譬如,驻防广州的汉军旗,缠足的女子,就不在少数。”
李鸿章轻声一笑,说道:“如此说来,缠足的旗下女子,大都出自外省小户人家,还多为汉军——嘿,真的是‘事不关己’!”
顿了一顿,又说道:“怪不得张嘴‘免官’,闭嘴‘出旗’,毫无顾忌!嘿嘿,软柿子总是容易捏的!”
周馥也是一笑,说道:“爵相明见!”
李鸿章皱了皱眉,敛去笑容,摇了摇头,说道:“玉山,还是不大对劲儿啊。”
周馥微愕,说道:“爵相,怎么说呢?”
“你还记不记得谕旨中的用辞?什么‘大干天和’,什么‘摧肢裂体’、‘痛心疾首’,什么‘稍有人心者亦不忍为’……真正是狗血淋头!旗下女子缠足的并不多。就有,也多是小门小户——还是汉军。你说,有什么必要这么大动干戈呢?还‘免官’、‘出旗’——就差绑上菜市口了!”
周馥仔细想了一想,李鸿章说的确实有道理。可是——
“学生愚钝,呃……不明其所以。这个,以爵相之见……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玉山,你觉不觉得,这道谕旨。有那么一点儿……指桑骂槐的意思?”
对李鸿章这句话,周馥没有马上反应过来。过了片刻,他突然微微睁大了眼睛:“爵相是说,这个‘桑’,是旗人,这个‘槐’……是汉人?”
李鸿章沉吟道:“我说不大好,不过,未必没有这个可能——如今‘上头’那两位,可是年轻的太后!”
顿了一顿,加重了语气。说道:“都是女人,感同身受,看不过眼——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周馥轻轻倒吸了一口冷气,说道:“师康熙三年的故智?这……行得通吗?”
顿了一顿,又说道:“太后是妇……呃,心肠软,也罢了,轩王……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李鸿章“嘿”了一声,说道:“未必不会!玉山。别的先不说,你且想一想,他的女人,有一个是缠足的吗?”
周馥默然。
李鸿章微微摇了摇头。说道:“到底是师故智,抑或是蹈覆辙,现在还难说的很。至于咱们这位新晋王爷——看不透!虽说是‘故人’,可是,瞻乎在前,忽焉在后。我是愈来愈看不透他了!”
一时之间,两个人都沉默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李鸿章“呵呵”一笑,说道:“想不通透,就暂且不去想它了。玉山,讲讲那件‘天字第一号’的热闹事?”
所谓“‘天字第一号’热闹事”,指的是“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到埠、进京。
周馥眼睛放出光来:“还真的是‘天字第一号’——整个北京城都疯魔了!拿内务府堂郎中贵宝的话说:北京人那个口沫横飞的劲儿,也就是‘大婚’才能够比得了了!”
这位内务府司官口中的“大婚”,专有所指:皇帝践祚之前没有成亲,登基后才迎娶皇后,谓之“大婚”。
“美国人在天津上岸,轩王加了个‘全权特派钦差大臣’的衔头,亲自赴津门迎接。‘代表团’到埠的那一天,这码头上的场面——”
顿了一顿,周馥说道:“不仅热闹,还有意思的很!”
李鸿章大感兴味的样子:“如何有意思?说说,说说!”
周馥微笑说道:“是。不过,爵相,天津迎宾的场面,我可没有亲眼目睹,以下种种,也是旁人转述的。”
“无妨,无妨!”
“大沽口码头,清出了好大一片空地,平整夯实,中间搭起一座三尺高的台子,此为‘礼宾台’。‘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之‘团长’,乃美利坚国副总统约翰逊氏,名安德鲁。轩王陪着这位约副总统,登上‘礼宾台’,并肩立定之后,轩军军乐队,即奏美利坚国之‘国歌’,曰‘星条旗永不落’,以为致意。”
“国歌?”
“是。美利坚国‘国歌’奏过,按万国公议的仪注,就该奏大清国的‘国歌’——可是,咱们哪里有什么‘国歌’?于是,轩军军乐队拿了一支轩军的军歌,叫做‘歌唱祖国’的,暂充大清的‘国歌’,以全礼仪。”
“歌唱……祖国?”
“是,‘歌唱祖国’,”周馥笑了笑,“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也颇有突兀之感。‘祖国’,自然是‘祖宗之国’、‘祖先之国’,亦即‘本国’、‘家国’之意。嗯,这个说法,虽然生僻,倒也不是没有人用过。譬如,魏默深著《圣武记》,就有‘巴社者,回回祖国’之说。”
魏默深,即魏源。
“这支军歌的名字……有趣!“李鸿章说,“‘祖国’之说如此生僻,‘歌唱’二字却又如此俚俗?放在这里,大约是……歌之、咏之、颂之、扬之……之意?”
“爵相高明,正是如此。嗯,说到俚俗,这支‘歌唱祖国’的歌词,更加俚俗!不过,这里头是有讲究的,据说,轩王说过:这些歌子,都是叫大头兵们唱的,歌词如果太雅驯了,大头兵们听不懂,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处?”
李鸿章心中微微一震,过了片刻,点了点头,说道:“有道理!”
顿了一顿,说道:“玉山,这支歌的歌词,你还记得么?”
“记不大清爽了,”周馥说,“不过,我的笔记里边有记录,回头整理明白了,我抄一份,给爵相送过来。”
“好,偏劳了!”
有一句话,李鸿章咽了下去,没有拿出来和周馥“研议”:这支军歌,为什么叫《歌唱祖国》,而非……《歌唱大清》?
祖国,祖宗之国,祖先之国。
他的心底,隐隐约约浮动着一丝莫名的异样感觉。
*(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 鞭辟入里
李鸿章突然想起一事,微笑说道:“不晓得这支‘歌唱祖国’,会不会就此做了咱们中国的国歌?”
周馥一愣,说道:“还真是有这个可能!现在办‘洋务’,同洋人彼此过从,仪注上不能不往万国公议上边儿靠,没有一支‘国歌’,许多时候,确实不大方便。‘歌唱祖国’的曲子,听说大气磅礴,甚为雄壮,拿来做‘国歌’,大致是合适的。不过,‘歌唱祖国’的词儿,拿来做‘国歌’,就未免失之俚俗了。”
李鸿章说道:“这好办,只要轩军肯割爱,重新填词就是了。”
顿了一顿,说道:“还有歌名——”
一句话说了一半,自己打住话头,笑了一笑,说道:“这不是咱们的事儿,咱们也不必在这儿白操心了——玉山,请你说下去。”
“是。”周馥说,“奏过两国的‘国歌’,有一员大将——应该就是轩军近卫团的图凤石,来到台下,举手行礼,请台上二公,移玉台下,检阅轩军的‘礼兵队’。”
图凤石,就是图林,当上近卫团团长之后,和轩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一样,为自己取了一个“凤石”的字号。
“‘礼兵队’列‘一字长龙’之横队,约副总统和轩郡王,并肩在队列前步行而过,图凤石在前,以‘正步’徐行,以为导引。”
“‘正步’?”
“是,”周馥说,“这种样式的步操,咱们没有见过,轩军也是这一年来才推行开来的。似乎和戈登‘常胜军’的步操,不大一样。”
话一出口,周馥就后悔了:戈登和“常胜军”,那是爵相心里永远的痛啊——可不该揭这个疮疤!
幸好,李鸿章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点了点头。
周馥赶紧继续说了下去:“检阅过‘礼兵队’。约副总统和轩郡王,当着中、美两国几百位官员、士绅,先后有所谕示——拿洋人的说法,就是‘演讲’了。”
“无论宾主。讲的自然都是客气话,大约也不脱‘敦睦邦谊’一类的意思。不过,听人说,约副总统那头,着实客气。“演讲’中,有‘美中两国之邦谊,乃鲜血浇铸,磐石不移’之说。”
李鸿章“嘿”了一声,说道:“那就是‘血盟’了——放到以前,大约还要杀牲歃血一番吧。”
周馥听李鸿章的口气,略带讥嘲,不由笑了一笑,没有接这个话头,说道:“‘演讲’过了。轩郡王和约副总统,才算正式会面,谈了什么,我就不晓得了。不过,听说时间不长,应该也只能说些场面话。”
“咱们这边儿,拿天津海关道的地方,请客人小做休整,用了顿‘接风宴’,然后启程上路。往京城而来。”
“这顿‘接风宴’,”周馥笑了笑,“是崇地山的手笔,里边儿。大小还有个笑话儿。”
“据说,圣母皇太后天津阅兵,在天津城北的北仓,接见了崇地山。自此之后,崇地山就再也找不到瞻仰慈颜的机会了。崇地山这个人,爵相晓得的。最热衷的一个人,太后就在自己的地头上,却咫尺天涯,叫他如何不急?思来想去,心生一计,整治了一桌席面,连厨子一并送到了行宫。”
李鸿章哈哈一笑,说道:“还有这段故事!崇地山之豪奢讲求,天下闻名,他整治这桌席面,必然尽心竭力,法宝出尽,这味道,啧啧,只怕御膳房也要瞠乎其后吧!我略一思及,也要流口涎了!怎么样,慈颜大悦?”
“哪里!”周馥笑着说,“席面送进去,懿旨传下来:赏中美联合舰队司令官杜立德及海军诸英国顾问燕菜席一桌,着海军提督丁汝昌陪筵!”
李鸿章愣了一愣,放声大笑。
周馥也笑:“崇地山竭尽心智,没想到,圣母皇太后味儿还没闻到,就拿他的一番心血,转手送了人情——这个懊丧,也不必说了。”
李鸿章笑道:“我晓得了——上一次放了空枪,崇地山必是大不甘心;这一次,要抓住机会,再露一手,挽回颜面?”
周馥说道:“他应该是这么想的。不过,恐怕还不止于此。崇地山是三口通商大臣,他必是想着,眼下的洋务,自以接待‘美利坚代表团’为第一要差,他露这么一手,宾主尽欢,轩王也好,美国人也好,都必然大加赞赏,也必然为他说好话,‘上头’听到了,不就觉得:崇厚此人,确实会办洋务?”
李鸿章一声冷笑:“他是厨子还是国家大臣?”
顿了一顿,继续从鼻孔中出气:“洋务上边,‘上头’确实唯轩王一人之言是从,但我就不相信,轩王看得上崇地山这种货色!”
周馥沉吟了一下,说道:“崇地山毕竟占了旗人的便宜。再说,这个办理筵席的差使,是他自个儿跑去向轩王讨过来的——轩王也没有驳他。”
李鸿章微微一笑:“便宜?嗯,这个差事,他办得到底如何呀?”
“这还用说?佳馐美肴,水陆并陈,我拾一句爵相的牙慧——御膳房也要瞠乎其后!”
李鸿章沉默片刻,说道:“玉山,你看好,黄昌歧的长江水师提督保不住了,崇地山的三口通商大臣,只怕也干不了几天了!”
周馥一愣,这一次,心里颇不以李鸿章的看法为然。
黄昌歧的长江水师提督快保不住了——这个,爵相的见地是对头的,但崇厚——
俗话说的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就算崇厚上杆子巴结的热乎劲儿,令旁观者不耐,但被他巴结的人,怎么也不至于因此翻脸啊?
李鸿章见周馥默然不语,知道他不同意自己的看法,笑了一笑,说道:“玉山,你想一想,上一次,崇地山进了一桌燕菜席,‘上头’看都没看一眼,一转手就送了出去——这,是什么意思啊?”
周馥心头一震,犹豫了一下,说道:“这……就是‘不纳’了吧?”
李鸿章点点头,说道:“着啊!崇地山已经被‘上头’甩了一巴掌,只是‘上头’顾着他的面子,没使劲儿——他倒好,巴掌拍到了脸上,竟然懵然不知!这一回,又把脸子凑上去了!”
“崇地山是三口通商大臣,这个位子,其实总责淮河以北的洋务,至关重要!可他除了搂钱享用,到底都做了些什么?正经差事不汤不水,却一门心思跟‘上头’玩儿这些小把戏!现在的‘上头’,要的是能做事情的人!嘿嘿,崇地山以为自己是‘献宝’,不晓得自己是‘献丑’,我呢,只怕他会‘现报’!”
这个见地,鞭辟入里,是真正“到家”了!
周馥大为佩服:还是爵相见得深!
“唉!”他突然叹了口气,“说到办洋务,满朝朱紫,除了轩王,有几个能及得上爵相的?”
李鸿章看了他一眼,含笑说道:“玉山,我就当你不是在说客气话好了——不过,我现在还谈不上这些,得先把这个湖广总督干好!”
“是!”
“再者说了,湖广总督这个位子上,也不是不能办洋务的嘛。”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欢迎来到中国
周馥心中一动,正要说话,李鸿章笑着摆了摆手,说道:“离题了。玉山,请你继续——接风宴之后,就该上路了吧?”
“是,”周馥说,“这一路,壮观得很!”
“这个‘美利坚代表团’,约翰逊副总统以下,显宦巨贾,加在一起,数以十计,其中最重要者,让我算算,有——”
顿了一顿,开始扳手指头:
“国务卿西沃德氏,名威廉。”
“财政部长切斯氏,名赛门。”
“商业部长戴维斯氏,名戴维。”
“战争部长斯坦顿氏,名埃德温。”
“军械部长拉姆齐氏,名乔治。”
“联邦军队总司令格兰特氏,名尤利西斯。”
“联邦西部军管区总司令谢尔曼氏,名威廉。”
“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谢尔曼氏,名约翰——这两位谢尔曼,乃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卡梅隆氏,名西蒙。”
“这十来位,是‘代表团’中最紧要的人物,在美国朝廷中,也是地位最高的要角,拿咱们中国来做譬喻,差不多把一个军机处和半个内阁都搬了过来。”
“另有数十位工商巨贾——爵相晓得的,西洋以商立国,大商人的地位极高,不在朝廷大员之下。不过,人数太多,我也记不大过来,佼佼者如希尔氏,名威利;摩根氏,名约翰;洛克菲勒氏,亦名约翰。”
李鸿章大拇指一翘:“玉山,了不起!换了我,这么多叽里拐弯的洋名字,可是记不清爽!”
周馥笑道:“爵相谬誉。也有许多名字我记不得的,不过,都抄录在笔记中了,回头整理好了。一并给爵相送过来。”
“好,”李鸿章说,“玉山,你真是有心人!”
顿了一顿。说道:“这里边儿,有些名字,似乎是听说过的。譬如,那位——嗯,‘联邦军队总司令’格兰特氏。还有,‘联邦西部军管区总司令’谢尔曼氏。”
李鸿章只听了一遍,官职、姓名便记得一字不爽,周馥也不由佩服,说道:“是!爵相好记心!这两位,在轩王当年从美国发回国内的奏折上,都是露过脸儿的。”
李鸿章微微一笑,说道:“这么说,也是‘故人’了。”
周馥笑道:“爵相,‘故人’二字。形容入妙!尤其是那位‘联邦西部军管区总司令’谢尔曼——美利坚平叛,轩王南下亚特兰大,之后势如破竹,最终打到了南逆的都城里士满,这一路,一直就是和这位谢将军联袂作战的——这个情形,犹如爵相之于轩王,并肩携手,战上海,定江苏!”
李鸿章哈哈一笑:“不好比。不好比!”
其词若憾,其实甚喜。
“算上文书、随从,”周馥说,“这一支‘访华代表团’。超过两百之数。”
“在此之前,‘顾问委员会’已向美商,订购了一百架西式马车——这种车子我见过,形制和咱们的车子,大不相同,轻便灵活。跑起来,也要快得多。”
李鸿章微微一笑,说道:“这倒是不坏,人没到中国,先做成了一大笔生意。”
“是,周馥说,“不过,有人说,这种车子,出品最佳者,还得算英吉利。当然,比起美国货,英国货多少也要贵一点。”
“品质就算有所差别,”李鸿章说,“大约也有限。关键是,美国人坐美国车子,客人心里妥帖嘛。”
“是,”周馥说,“‘顾问委员会’那边儿,大约也是做如是想的。”
李鸿章点了点头:“这才是办洋务的样子,崇地山那么搞,根本就是瞎胡闹!”
顿了一顿,又说道:“呵呵,一百架车子,这条车水马龙,当真是‘行色甚壮’了!”
周馥说道:“这支队伍,可不止这一百架车子——每架车子前边、后边,各有两名轩军近卫团的骑兵,既为前引后扈,也为关防保护;整支车队的前边、后边,又各有一队一百五十人的近卫团骑兵。加上巡行在队伍两侧的游动哨,轩军近卫团拢共出动了大约八、九百人的样子。”
“整条队伍,由首至尾,迤逦数里。”
李鸿章含笑说道:“果然热闹。”
“车队穿过天津城的时候,已经是热闹的不得了。人山人海就不必说了——这个西洋景儿,谁不要看?还有,车队经过的大街上,扎起了一座又一座花坊,上边儿用了中、英两种文字,写了各种欢迎致意的词儿。”
“这些词儿,口耳相传,从天津一路传到了北京。爵相——”
周馥笑笑说道:“我倒是从中学了一句洋文,叫做‘WELE TO CHINA’。”
李鸿章点了点头,说道:“欢迎来到中国。”
周馥大大一愣,万万没想到,爵相居然晓得这句洋文!
两人对视片刻,不由同时放声大笑。
笑过了,李鸿章说道:“我着实有些好奇:整个‘访华代表团’,两百多口子人,到底安置在哪里呢?”
周馥说道:“分成两拨儿。一拨儿是我方才说的:约翰逊副总统以下,至‘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卡梅隆氏——这十位大员,和他们的随从,入住烧酒胡同。”
李鸿章微微一怔,轻轻“哦”了一声,随即伸出一个巴掌,张开了五指,说道:“是这个数?”
周馥点了点头:“正是!”
原来,十位美国大员入住的,是“五爷”的旧邸——奕誴被褫夺爵位、逐出玉牒,府邸也被朝廷收回了。
李鸿章缩回手,叹了口气,说道:“‘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能不叫人感慨啊!”
顿了一顿,说道:“听说,这位——”
又伸出手来,张开五指,晃了一晃,说道:“还住在烧酒胡同?”
“就是一个极偏僻的小院子,”周馥说,“在原王府的东北角,砌了极高的墙,宗人府的看守、照料服侍人犯的家人,出入都走一个小小的角门,和原王府其实是全然隔开了。美国客人就算见到了,也必以为高墙那头,是公馆外边儿了。”
李鸿章点了点头,又悠悠的叹了口气,说道:“‘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周馥一怔,颇出意外。
李鸿章念的,是孔尚任《桃花扇》里的句子。
周馥之意外,一是没想到爵相也看“杂书”;二,孔尚任的《桃花扇》,虽没有什么明显犯忌的词语,但字里行间,颇见故明之思,圣祖看了,很不高兴,找了一个由头,免了孔尚任的官,打发他回了老家。时移世易,现在自然没了康、雍、乾时那么多的忌讳,不过,摆《桃花扇》到台面上,多少还是有些出格的。
李鸿章并没有留意到周馥些微的异样,说道:“不过,亲王府典制恢弘,层台累榭,烧酒胡同这座,又是刚刚腾空,一切都没有走样,略加修饰,拿来延接贵宾,倒是合适的很。嗯,还有一百几十号人呢?”
“这一拨,住在会同四译馆。”
这一次,李鸿章大大一怔,真正是奇怪了:“会同四译馆?怎么会?”
*(未完待续。)
第六十二章 藩属和洋人
会同四译馆,是专门接待朝鲜、琉球、越南、南掌、暹罗、苏禄、缅甸等藩属的地方,美利坚是“盟邦”,不是“藩属”,这是朝廷反复强调的一件事,又怎么会把“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安置在会同四译馆?
周馥也愣了一下,想了一想,才明白李鸿章何以做如是说,赶忙说道:“是我没有说清楚——不是玉河桥的会同四译馆!是会同四译馆在宣武门内瞻云坊的旧馆舍——因为闲置日久,无人居住,嘉庆五年的时候,就交回给了内务府,和会同四译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李鸿章点了点头,说道:“原来如此。”
“会同四译馆的这种旧馆舍,正阳门外南横街还有一处,后来,也是因为无人居住,闲搁了太久,一般交回给了内务府。”
顿了一顿,周馥又说道:“宣武门内瞻云坊的这片宅子,上百间的屋子,好几十年了,也没派上什么正经用场,还得花不少钱来维护。‘美利坚访华代表团’的行程定了下来之后,‘顾问委员会’看上了这块地方,请旨要了过来,加以修葺改造,改成了‘外事宾馆’。”
“‘外事宾馆’?”李鸿章仰起了头,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脸上却是淡淡的笑容,“又是一个新鲜词儿啊!”
“词儿新鲜,”周馥说,“里头更新鲜!”
“据说,‘外事宾馆’里头,天儿再冷,也不用生炉子——都装了西洋的‘暖气’。我没有亲眼见过,也不晓得这个‘暖气’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听人说,大致是在屋子里布设一种铜管子,将烧热的水汽,灌进铜管子里边儿,屋子便通体暖和起来。还没有一丝火气!”
“这个‘暖气’,就连烧酒胡同的惇王府,也还是没有的。”
李鸿章一笑,说道:“这么说。衣、食、住、行,若单论住,下边儿这一百几十位,比上边儿那十位,还要舒服喽?”
周馥也是一笑。说道:“如果天儿冷,还真是这么回事。不过,眼下三月阳春,除非遇上特别凌厉的倒春寒,不然,应该是用不着‘暖气’的。”
李鸿章轻轻叹谓:“玉山,我又要发感慨了。”
周馥想,爵帅感慨什么?是因“暖气”有感而发,慨叹夷之长技?
不是。
“你方才说,”李鸿章说。“以前,除了玉河桥,会同四译馆还有……宣武门内瞻云坊、正阳门外南横街两处馆舍,后来,宣武门和正阳门那两处,都派不上用场了,如今,只剩玉河桥一处馆舍——玉山,你说说,这是为了什么?”
周馥知道李鸿章感慨什么了。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自然是因为进贡的藩属、进贡的次数,都愈来愈少之故。”
“是啊!”李鸿章叹了口气,“拿暹罗来说,咸丰二年遣贡使。刚刚好撞上闹长毛,道路阻隔,贡使竟不能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