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慈禧开口了:“你们都听清楚了?”



  这是必须回答的,下面一片声的“是”。



  慈禧冷笑道:“还有一件怪事,你们大概还不晓得。”于是讲了方才恭王听到蔡寿祺参他、反要拿办蔡寿祺的事情。



  讲完了,慈禧高声说道:“你们说,这还像是一个臣子吗?这不是又走到肃顺的路子上了吗?肃顺就算无礼,也没放肆到这个份儿上!这算什么?董卓吗?”



  天,连董卓都比出来了!



  *RS
第三十四章 敌人的敌人
  朱凤标再也站不住,又跪了下去。



  慈安说话了:“唉,六爷这段日子,确实是愈来愈不成话,真真是受不了他!”



  连一向 “老好人”的母后皇太后也这么说了!



  慈禧略略放低了声音,但一字一句:“你们说吧,恭王该当何罪?”



  该当何罪?我们哪里知道啊?



  不但背上,朱凤标额头上也渗出了汗水。



  慈禧的声音又高了起来:“你们都是受先帝恩遇的人,不要怕恭王!恭王的四款罪,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哪一款也逃不掉,到底该怎么办,赶快说!”



  赶快说——别人可以不说,朱凤标不能不说了,但要他直接“议恭王的罪”,那是打死也不敢的。



  于是情急无奈,憋出这么句话:“黜陟大权操之于上,此惟两宫皇太后乾断,非臣等所敢知。”



  慈禧心中暗骂:早知道你个老滑头!



  她冷笑着说道:“如果什么都要我们姐俩‘乾纲独断’,还要你们做什么用呢?再者说了,皇帝总要长大亲政的,到时候他问起来,你们怎么回答?好意思说自个什么责任都没有吗?”



  这番话像一座大山般压了下来。



  朱凤标的汗愈流愈多,他吭吭哧哧地说道:“臣惶恐,臣是说,事出仓促,请两宫皇太后宽限一些日子,容臣等退下去查明白了再回奏。”



  慈禧哼了一声,说道:“也罢了,你们打算怎么查呀?”



  朱风标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道:“大学士倭仁,资历最深,老成望重,请懿旨,可否谕令其主持此事?”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可以啊,倭师傅讲道学,最是方正公平的。”



  朱凤标大喜,心想这下子俺可是摘出来了!



  慈禧也是大喜:你总算掉到我的坑里了!



  事实上,慈禧心目中主办这个案子的人选就是倭仁,朱风标不过是个“引子”。



  因为倭仁是守旧派的首脑,在政治上,是搞洋务的恭王的死敌。



  倭仁来办这个案子,一定会秉承上意,将恭王往死里整。



  但如果慈禧直接任命倭仁主办弹劾恭王的案子,未免痕迹太著,不能“示天下以至公”,现在经由朱凤标举荐,就没人能说什么了。



  至于朱凤标,一心想着赶紧从这场大政争中脱身,管他什么守旧、洋务?



  事实上,他也没有第二个选择。因为除了他之外,在京的殿阁大学士,就一个倭仁了。两殿两阁,体仁阁大学士曾国藩现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文华殿大学士、原任湖广总督的官文还在武汉,正和新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办交接。



  慈禧当然是支持洋务的,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利之所在,新派和旧派暂时联合起来对付新派,这就是政治。



  想当初倭仁反对设同文馆,关卓凡向恭王献计,“请他来做一做”,结果逼得倭仁窘迫万状。今天关卓凡在背后和倭仁勾起手来,以昔日之友为敌,以昔日之敌为友,政治之吊诡,令人叹息。



  慈颜大怒,恭王获谴,朝野轰动。



  大伙儿已经得到消息,这件泼天大案是由内阁来办,于是内阁内外,立即生出无数双窥探的眼睛,大伙儿都想知道,蔡寿祺的折子里到底说了什么?朱中堂到底奉了什么懿旨?恭王到底会受什么处分?



  恭王已经“回府待罪”,留在军机处的文祥、宝洌А⒉茇圭斐^限危焦侍蠼芰熘惺嗟木ζ苍谝槐撸苯诱夷诟蟀煺飧霭缸樱飨允潜硎径跃Φ牟恍湃巍彩牵恢牢颐嵌际枪醯娜耍



  两宫的这种态度,既令他们为恭王发愁,也为自己担心。恭王倒了,他们还能不能呆得住?难说的很了!



  尤其曹毓瑛,他比不得文祥、宝洌В煜碌摹⒌鬃雍瘢凰舫隽司送疽簿痛笾轮罩沽恕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十年寒窗,多少风波,终于坐上这个位子,正准备一展所长,这个时候下去,想一想实在不能甘心。



  三个人心里面焦急,却不好离开军机直庐,正有点热锅上的蚂蚁的意思,一个军机章京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从内阁抄来的蔡寿祺的折子的“折底”,递给三位大军机。



  三个人围拢在一起看完了,个个面色异常严重,文祥长叹一声:“六爷太莽撞了!”



  他的意思是如果恭王看完折子再行进止的话,断不会当面和两宫“闹意气”,事情也就没有那么被动了。



  宝洌Ш筒茇圭忌钜晕唬虑橐丫⑸衷谝龅氖侨绾尾拍芡旎鼐置妫恐辽俨灰镁置姹涞酶悖



  军机处毕竟人多嘴杂,不适合商量机密。好不容易等到申时四刻,应该不会再“叫起”了,已经提前预备了一辆马车,文、宝、曹三个同坐一辆车子,一起往恭王府而来。



  各自的听差、轿子跟在后面。



  路上三人反复商量,定下了一个对应的基本的章程,要努力说动恭王接受的。



  到了恭王府,听差刚一投贴,便有王府长吏赶到车前,低声禀报,恭王去了鉴园,临走前留下话,三位大人到了,请到那儿说话。



  于是换乘自己的轿子,又折往鉴园。



  到了鉴园,主人延入内室,刚刚坐定,恭王便“嘿”了一声,摇摇头,“想不到跌这么一跤!”



  这几个人是真正的“自己人”,不需要什么虚头巴脑的安慰的话,沉默了片刻,文祥掏出那张“折底”,递给恭王:“六爷,你先看看这个。”



  恭王看着,慢慢地眉头拧到了一起。



  终于看完了,闭上眼睛。



  睁开后长叹一声:“唉,我好悔!”



  他的心境,和文祥之前的意思是一样的:太鲁莽了!



  文祥面色凝重,说道:“六爷,还有一件事情,这件案子,上面交给了倭艮峰主持。”



  恭王怔怔的,脸上的神情极其复杂,是那种遭到背叛和遗弃而生的、掩饰不住的愤懑和惊惧。



  文祥、宝洌А⒉茇圭霸诼飞仙塘浚衔绻娴摹盎嵋椤薄安榘臁保夥菡圩永锏闹冈鹗潜缥蘅杀绲摹



  最要害的是“门包”制度。



  三年来历其事的成千上万,难道可以梗着脖子说“没有其事”?就算真这么硬抗,王府的账房里还有明细账呢,难道可以统统销毁?



  别的王爷也有别邸,奢华未必在鉴园之下;别人也吃鱼翅,说不定还有更讲究的做法。他们的花销也不是年俸和庄子上的那点租子开支的了,但你总不能说,那谁谁也这么着,为何只查我奕?



  “骄盈”,上面高兴的话就是“言语举止偶有失当”;不高兴的话就是“无人臣礼”,“大不敬”。这个不是你能辩解的了的。



  同样的道理,不请旨做事,上面高兴的话,叫“勇于任事,不避嫌疑”;不高兴的话,就是“擅权”,“违旨”。



  所以,如果真的“会议”“查办”,事情就进了死胡同,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最后的处分,可能比折子里的要求更加严苛,甚至革去王爵。



  所以,一切之根本,是不要叫“会议”“查办”发生。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曹毓瑛提出的策略是:恭王主动上书,避开“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四款,自认一个“荒唐”,然后请求开去一切职司,“闭门读书思过”。



  恭王既已如劾折中要求的“退居藩邸”,就没有理由继续“会议”“查办”。打消了这个锋头后,联络王公朝臣地方督抚,为恭王求情,要求恭王复出。



  这叫“避重就轻,以退为进”。



  文祥、宝洌Ф急硎驹蕹伞



  *RS
第三十五章 宸衷独断
  不赞成也得赞成,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有人甚至想过“师祺祥故智”,以不合祖制为由,废罢垂帘,“请两宫皇太后退居后宫颐养”。但略一深想,就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祺祥政变能够成功,三个原因最为关键。



  一个是肃顺在朝中其实孤立无援,他用汉人,得罪旗人和宗室;他跋扈,朝中大佬,不论满汉,得罪个遍;他的奥援其实在地方督抚,但天长水远,缓急难恃。何况那班湘军将领,只要新政府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又何苦为了肃顺和朝廷作对?



  一个是恭王勾上两宫,掌握了大义名分,以上凌下,理直气壮;现在“仿祺祥故智”,就是倒转过来,就是乱臣贼子。



  一个是好歹掌握了两支兵力,胜保的一支间接发挥了作用,关卓凡的一支直接发挥了作用。



  现在呢?



  现在的恭王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肃顺当年的角色。他杀掉了肃顺,但肃顺“泯灭满汉之别”的政策全盘继承下来,重用汉人,裁抑旗人,早就被旗人和宗室视为又一个肃顺。



  肃顺跋扈,恭王对两个嫂子也不够礼貌,但他和文武百官打交道时,却是一派贤王风范,这一点胜过肃顺多多;可他推行洋务,较之肃顺,又多了一大批守旧派的敌人,因此“多退少补”,又和肃顺扯平了。



  所以,如果发动政变,根本不会得到足够的支持。



  事实上,如果没有两宫皇太后的坚定支持,恭王的许多政策是推行不下去的。如果自砍大树——假设真能把大树砍倒,那也是自除荫庇,继之倒霉的,会是恭王自己。



  最重要的是,人家手里有兵,自己手里没兵。



  吴建瀛部就驻扎在丰台,实实在在肘腋之间。文祥、宝洌А⒉茇圭技獠浚粲屑羁痰挠∠螅彩妒牵菏裁捶崽ù笥⑽魃饺窠∮㈡缙镉⑶胺嬗⒒ぞ偌由喜骄沉煅妹牛笤谝豢槎膊皇侨思艺庖恢П亩允帧



  何况,这一堆“京营”,并不会都听自己的话。



  何况,轩军的大军,就驻扎在天津呢!



  想到人家大乱未平,就早早地在北京城下放了一支兵;大乱刚平,大军就北上天津,就像一小一大两把钳子,把整个北京钳得死死的——原来是等在这儿呢!



  国手布局,令人生畏。



  恭王还是有本钱的。



  他的本钱,一个是两个兄弟,一个惇王,一个醇王。惇、醇宣宗亲子,宗室之中最重要的成员,都会为他说话,说话都有该有的分量。惇王是他刚刚结成的盟友,醇王这个弟弟他从小看到大,感情最笃,不会也不能不为他说话。



  一个是恭王秉国三年,亲手提拔了一大批中高级官员,他们大多还是很感激恭王的知遇的,这些人,不会都闭上嘴巴。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曾国藩等地方督抚。恭王继承肃顺的政策,大力支持曾国藩等汉官,终于克竞大功。这班人,对恭王是很有好感的。他们如果向朝廷要求恭王复出,作用比宗室还要大。



  曹毓瑛的建议,叫恭王容颜惨淡,文祥、宝洌А⒉茇圭隹戳耍睦锒己懿皇亲涛丁



  良久良久,恭王苦笑着说道:“你们何苦逼我如此?这个王爵,我不要了就是。难道以宣宗皇六子的身份,我还过不得下半世么?”



  文、宝、曹都极为不安。文祥说道:“六爷,你万不可如此!自古成大事者,哪一个不受艰难困苦挫折的?朝廷和国家,都离不得六爷!”



  宝洌Ы由希骸拔颐羌父觯怖氩坏昧 



  这句话着实情重,恭王大为感动,不由就红了眼圈。



  事实上,这也是句大实话。恭王的一进一退,不知牵扯着多少人的前途?不为他自己考虑,也得为跟随他的那些人考虑。



  现实压倒了骄傲,恭王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计划。



  这一招出乎慈禧和关卓凡的预料,慈禧有一拳打空的感觉,颇不得劲。



  她本来已经憋足了劲儿,连“后手”都准备好了——提前写好了黜置恭王的谕旨。这是防备万一倭仁办不下这个差使,就不管“会议”结果如何,直接通过内阁,明发上谕。



  倭仁是一定会仰承上意办事的,但参加“会议”的可不止他一人,有恭王一脉的,有两面讨好谁也不肯得罪的,倭仁不是没有寡不敌众的可能。



  好,现在“会议”也不用了。



  这一道谕旨是圣母皇太后生平第一次“做大文章”,花了她好大的力气,如果颁不出去,“心血”就白费了,实在别扭!



  想一想还是太便宜了恭王,不能尽如你们所愿——上谕照发!



  慈禧这么做并不是真为了“出版自己的作品”,而是因为,同样是“退居藩邸”,一种是恭王自劾,然后两宫“准予所请”;一种是明发上谕,斥责黜退。两者意味大不相同,后者对恭王的打击要大得多。



  第二天召见内阁,颁下上谕: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傲,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朕冲龄,诸多挟制,往往暗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及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政?



  “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



  “恭亲王着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说句实话,单就遣词用句而言,如果这真是“作文”,非被老师打个大大的“红叉”不可。



  关卓凡曾经想过,要不要找人代她写这个上谕——不好意思,关贝子的古文功底也是不够瞧的。但终究作罢。此事太过机密,除了两位御姐和他自己,几乎不可入于第三人之耳——包括始作俑者蔡寿祺。



  他转念一想,其实这样更好,因为一眼就能看出乃是出自女主亲手,反倒增加了震慑的力量。



  他的判断是对的,这篇上谕念出来后,内阁诸臣,无不凛然,没有谁对私塾蒙童水准的文字发笑,女主“宸衷独断”的权威树立起来了。



  倭仁请旨:“恭亲王既退居藩邸,其差使甚多,不可废弛,请两宫皇太后派员接办。”



  慈禧沉吟道:“关卓凡去了上海,总要一段日子才能回来,军机上文祥他们几个人手确实不够,这样吧,叫许庚身进军机!”



  一连两道谕旨下发,朝野震动。



  恭王终获严遣,而且,人家已经“躺倒挨捶”了,还是不放过!



  女主雷霆之威,惊心动魄。所有的人,都在心里边“矮了一矮”。



  许庚身进军机,也引起了很大的议论。因为,这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许庚身的资历,比之现在的几位机枢,实在太浅;还有,他是“恭系”,去一恭而入一恭,什么意思?



  但许庚身的入直军机,让汉官、特别是南方籍的汉官,不论朝廷的还是地方的,都极其振奋。



  军机大臣的人数,并无定额,但一般来说,应该至少有两位汉人,一位北方人,一位南方人。但事实上,这条“潜规则”并非总是得到认真执行的,许多时候,军机上只有一位汉人,以为点缀。



  比如恭王当国三年,军机上的汉官就一位曹毓瑛,曹毓瑛还是恭王的亲信,恭王还是以重用汉官著名的。



  还有,不管一位汉员还是两位汉员,大多是北方人,南方人是极少的。



  这条根子在于,旗人的亲贵对南方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轻视和不信任。



  而许庚身不但是汉人,还是杭州人,地地道道的“南人”。



  这个任命,汉官们群情振奋,纷纷表示“两宫圣明”;旗人虽然失望,却也说不出什么,因为这是符合“仪制”的。



  两宫并没有指明谁负责“领班军机处”,但这是不言自明的,虚席以待远人啊。



  *RS
第三十六章 缄口不言
  “入直军机”本身是没有品级的,军机大臣的品级就是他们的本职的品级。



  比如曹毓瑛,本职是“都察院左都御使”,那是从一品;新进的大军机许庚身的本职是吏部侍郎,那是正二品。



  “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处行走”,这几个名目只表示资历深浅,不代表品级高低。“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资历最浅,“军机处行走”资历最深。



  关卓凡入直军机的时候,是“军机大臣上行走”。



  至于说“军机处领班”,其作用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情形和当时的“体制”。



  如果皇帝足够强势和勤奋,“军机处领班”就只有字面上的含义,真的就是个带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个子最矮或最高,或者姓氏笔画最少,排座位的时候刚好排在第一位而已。当然,可以算是一种荣誉衔头。



  这个时候,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同时还兼政府首脑,不需要也不允许摆多一个政府首脑出来。



  几个军机大臣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任何一件事情,皇帝交代给任何军机大臣去做都是可以的。



  但如果皇帝弱势,或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比如年纪太小,不能亲政,无法兼任政府首脑,蛇无头不行,“军机处领班”就是实实在在的政府首脑了。



  在某种特殊的“体制”下,比如现在的“垂帘”,两宫皇太后不能直接充任政府首脑。军机处领班的作用也会大大加强。



  所以。现在的“军机处领班”。是不折不扣的“中枢领袖”,不好悬空的,但两宫的意思很明白:等。



  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上海,在这场大政潮中,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关贝子,身影却愈加清晰。



  “恭系”很快就感觉到了这个人从远方投射过来的长长的阴影。



  “恭系”联络宗室、言路、督抚,为恭王求情造势复出的计划,推行起来。出乎意料的不顺利。



  曹毓瑛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条好计,但得有这么一个前提:恭王不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事实上,存在这么一个竞争对手。



  政潮波澜至此,局面已经非常明晰了:支持恭王,就是反对关卓凡。



  只能二选一。



  谁都会想:万一选错了呢?



  于是大多数的人的态度就变得暧昧。



  还是有支持恭王的,但人数不够,分量不足,有的简直是在帮倒忙。



  比如一个叫王拯的,号少鹤,广西马平人。军机章京出身,做过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使,现已做到通政使,算是“九卿”了。他是桐城派的古文大家,诗画俱佳,但不知道是不是鸦片抽多了的关系,他上的这个折子,很是莫名其妙。



  王拯一方面为恭王说话,“开复差使”,一方面建议朝廷,叫关卓凡、倭仁、曾国藩、三个,“充任议政大臣”。



  “议政”两个字,有清一代,都是极其敏感的。



  “议政王大臣”制度,起于天命四年的“十固山执政王”,天命六年又有所谓“八王议政”,从而形成了一个“议政王大臣”制度。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满清贵族共和,是宗室向皇帝分权的一种制度。所以自康熙朝开始,圣祖、世宗、高宗三代,不遗余力地对这个制度进行各种打击,收事权于皇帝。



  其中,雍正朝还因为“八王议政”,闹出了绝大的风波,允禩、允禟几个,一跤跌倒,再也没爬起来。



  乾隆五十六年,“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废止。



  恭王的“议政王”的衔头,是一个特例,表明和两宫“同治”之意。这种事实上分掉一半皇权的做法注定是长不了的。果然,现在,两宫就开始向恭王“收权”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拯弄出一个“议政大臣”,而且其中只有关卓凡是宗室,曾国藩还是汉人,怎么可能?实在叫人哭笑不得。



  王拯的原意,是请各派势力坐在一块儿分猪肉,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这个折子,因为里面有这么荒唐的内容,如果上面不想找王拯的麻烦,注定是“淹了”,连带着他为恭王陈情的那部分一起烟消云散,一点效用也发挥不出来。而且,谁还都不能说什么。



  也有这么一个说法,王拯却不过情面,不能不给恭王说话,但折子里故意加入了一段“荒唐语”,自废武功,这样,既对“恭系”有所交代,又不会真得罪另外一边。



  唯一有价值的折子是六科给事中谭钟麟上的。



  “海内多事之秋,全赖一德一心,共资康济,而于懿亲尤甚,若廊庙之上,先起猜嫌,根本之间,未能和协,骇中外之视听,增宵旰之忧劳,于大局实有关系。”



  不言对错,纯粹劝和,这个思路倒是很对头的。



  但事情也有点诡异。因为谭钟麟是守旧派,是反对洋务的,他和恭王,都不是对方的“菜”。这个时候,倒站出来为恭王“背书”?



  于是有传言“恭系”和谭钟麟私下底做了交易。这种流言,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这份折子的效用。



  这位谭钟麟,有一个日后很有名气的儿子,叫做谭延辏А



  无论如何,一个谭钟麟是不够用的。



  这是京官和言路上的情况。



  旗人和宗室那边又如何呢?



  旗人和宗室不待见恭王的原因,前文已经说过了;而对关卓凡,却正处在“最有想象空间”的阶段。



  轩军这支“子弟兵”,扬威中外,一洗八旗“多年之颓风”,“旗下的多久没有这么抖过了!”可以说,旗人里边,不论贫富贵贱,都把关卓凡当做地道的“偶像”。



  虽然不晓得关卓凡上台后会推行什么满汉政策,但“再损,损不过恭老六吧?”



  普通的旗人期望尤高,都说关贝子的老爹虽然当过五品官,但家道早就没落了,其实也是苦出身,“听说当年肉都吃不上的”。既然如此,必然晓得“民间疾苦”,秉国之后,一定会照顾贫苦无依的旗人。



  而恭老六,生下来就锦衣玉食,哪里知道我们穷人家过什么日子?哪里会管我们穷人家过什么日子?



  所以,除了恭王的两个兄弟惇王、醇王之外,“恭系”很快发现,其他的宗室,都不足恃,能保持中立就很不错了。



  最令“恭系”意外的是原本寄以最大希望的地方督抚。



  几乎所有的地方大员都沉默不语。



  大多数地方督抚的心态:这是“满洲人的家务”,是不必也不便搀和的。



  这种心态,和当初祺祥政变时,地方上没有什么人为肃顺说话是一样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的利益不被损害就好了。



  那么,关卓凡上台后,对地方的政策,会和恭王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还看不出来。



  裁湘是恭王手上做的;裁淮,背后有关卓凡的影子,但毕竟其时恭王还在台上,恭王才是裁淮的主持。事实上,这些事情,这两个人无论谁在台上,都是要做的。



  何况,关卓凡已经对相关人等做了足够的补偿。



  所以,李鸿章当然不会站出来说话。



  左宗棠更不用说了,他的西征的差使刚刚由关卓凡保荐,怎么会站到自己“荐主“的对立面?



  至于曾国藩,听说曾中堂的二公子就在关贝子的幕中哦。



  几个大佬不出声,小弟们自然缄口不言。



  地方督抚保持沉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判断,新的中枢,对待汉人的政策,很可能比原来的更好。



  许庚身入直军机就是明证。



  *(未完待续。。)RT
第三十七章 瞎起哄
  不仅地方督抚,京里的汉官,因为许庚身的入直军机,也对“援恭”提不起足够的热情。两宫皇太后如此圣明,咱们还和她俩对着干,合适吗?



  这也是言路上形不成支持恭王的声势的重原因之一。



  非但如此,许庚身入直军机,还在“恭系”内部引起了复杂的反应。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许庚身是公认的“恭系”,因此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两宫只是对恭王“小惩大戒”,天意尚可挽回;这种观点可以摆在台面上,但却不是主流,更多的人认同一种不好明示于众的说法:两宫只想打击恭王一人,罪不及其余。



  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思就没有办法不活泛起来了!



  紧接着,又一个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出现了:两宫派文祥“暂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职。



  真的非常有趣,恭王被打倒了,但“恭系”的人物却在加官进爵。



  当然,也有人把这个视为两宫的“术”,用以分化瓦解“恭系”,大局底定之后,未必不秋后算账。



  但这也不是“主流观点”。用这种手段来对“恭系”打马虎眼,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事实上,仔细想想,人家牢牢地掌控着局面,也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极少数人想到了两次给关卓凡传旨的钦差都是许庚身,一次上海,一次日本,他们之间,会存在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推动恭王复出的努力,并没有停下来,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