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慈禧微微冷笑,说道:“我看哪,老六是掌权掌得太久了,有些事办起来,开始随心所欲了。”



  这是严重的指责,慈安不能随便附和,她犹豫着问道:“有这样的事情吗?”



  慈禧说道:“怎么没有?在湖北打捻子,鲍超和刘铭传争功,你瞧老六那事办的,捅了多大的篓子?”



  这件事恭王是不能辞其咎的,慈安也无法为恭王辩解,叹了一口气,说道:“也是。”



  慈禧说道:“这样下去可不好,咱们得想个法子,提醒提醒老六。”



  慈安说道:“你说的是。可该怎么提醒他呢?”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我也没想好。不过,咱们得把这个当成件事——这可是为老六好!”



  慈安又是连连点头。



  轩军“凯旋”即是“北上”,暂时驻扎在沧州、天津附近。数万大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青县马厂,一部分驻扎在塘沽新城。



  原时空的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马厂和新城之间修筑了“马新大道”,沿途设立驿站,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共设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



  其中,大沽以西的第五个驿站,叫做涝水套,驻扎在这儿的军士,习惯上称之为“小站”。



  关卓凡自己带近卫团入京。



  这一次不是寻常的“陛见”,而是“凯旋”,因此不像之前那样,入城后先到宫门递请安折子,然后回到贤良寺等候召见;而是入城之后,直接进宫。



  近卫团入驻丰台大营,吴建瀛和丰台大营的提督过来参见。关卓凡就在丰台大营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带了五百名换上八旗劲装的近卫团士兵,打马进城。



  本来这五百兵关卓凡也是不想带的,但上谕煌煌,指定要他“选五百精锐,随侍入城,以壯声色。事涉朝廷体面,国家戎威,该大臣当毋轻忽”。



  话说到这份儿上,没法子了。



  虽然没有安排什么“郊迎”的仪式,但关公爷“得胜回朝”的消息早早就漏了出去。上一次北京人民没捉住关公爷,这一次哪里能放过?因此,到了日子,生冷的天儿,许多人却天没亮就起了身,西直门一开,就涌出城去。



  从城外的潞河驿,到城内的紫禁城,大路两边,人群开始三三两两,不久数量愈来愈多,终于密密麻麻。



  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倾巢出动,几千兵丁衙役沿路维持,比真搞什么“郊迎”也省不了多少力气。



  许多人自发地摆上香案,点燃爆竹。不断有人高喊“关公爷万福安康”“关公爷公侯万代”云云。



  万头涌动,欢声如潮。



  这个场面,让关卓凡深感不安。他一路纵马,不和道路两旁热情的民众做任何“互动”。五百铁骑卷起黄尘,自西直门而入,不久就到了紫禁城。



  午门前下了极严密的关防,一个百姓都没有,关卓凡正想感慨“整个世界清静了”,突然大吓一跳:午门的正门洞开了!



  午门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进一次;殿试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入宫谢恩,出宫的时候,出一次。没有第四种情形了。



  今天这是什么情况?



  恭王带着一大班王公文武迎了上来。



  关卓凡立即下马,不等恭王等走进,便趋步上前,请下安去。



  这是不合仪注的。关卓凡现在是“大将军”,礼绝百僚,必须等代表皇帝迎接的恭王解开他身上的披风,在形式上“去了甲胄”,才能给恭王请安。



  恭王赶忙紧走几步,上前将他扶了起来,心中奇怪:这些仪注,昨天到丰台大营打前站的礼部的司官,应该都给他交代过的,怎么忘了?



  然后解下关卓凡的披风,完成了“去甲胄”的程序。关卓凡立即给其他的王爷贝勒请安,老惠亲王、睿王、惇王、醇王、伯彦讷谟诂,一个没有拉下。



  恭王呵呵笑道:“逸轩,昨儿晚上,宫里面颁了谕旨出来,叫今儿打开午门正门,大将军功在社稷,着由午门正门入宫!”



  原来慈禧查看前朝仪注,年羹尧西海大捷,返京入宫的时候,是和世宗皇帝一块儿从午门正门入宫的。心想既然什么“郊迎”“献俘”“检阅”都不搞,不能太委屈了关卓凡,从午门正门入宫的恩典总是要给的,反正惠而不费,大臣们应该不会啰嗦。于是说动了慈安,连夜发了一道谕旨出来。



  表面上来看,慈禧做的没有什么错。年羹尧下场不堪,但当时迎接他的仪注都是由礼部拟定、世宗钦定,都是符合“程序”的。当然,里面也有雍正自个特别的心思和花样。但既然皇帝亲迎,“大将军”和皇帝一同从午门正门入宫,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问题是现在皇帝不在现场,恭王只是皇帝的代表。



  还是那句话,慈禧聪明天生,但毕竟“书读得少”。她进入政治最高殿堂的时间还太短,不是什么都能摸得准情况。还有,好消息来得太快太多,确实有点冲晕了头了。



  关卓凡背上渗出一层细汗,心道:这位御姐,太随心所欲了!



  他摇摇头说:“这个恩典,卓凡万不敢领。”



  恭王微笑着说道:“逸轩,你不必推让,你当得起!”



  关卓凡说道:“王爷一定相强,卓凡只好长跪在午门外边,给两宫皇太后和皇上谢罪。”



  这事就这么僵住了。



  最后曹毓瑛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钦差大臣的“王命旗牌”由午门正门入,钦差大臣本人和王公百官一齐,由侧门入。



  “王命旗牌”代表“如朕亲临”,从午门正门入,勉强说得过去。



  这个方案立即报入宫内。过不多时,太监气喘嘘嘘地跑出来,传了两宫皇太后的口谕:准奏,同时强调,关卓凡着由午门右侧门入。



  清制,文武百官入宫,走午门左侧门;宗室王公入宫,走右侧门。



  这个“王命旗牌”,装在随军的一辆车子里,乃是一座龙亭,里面供着一面二尺六寸长的长方形的蓝缎旗子,还有一面七寸五分大小的朱漆圆形椴木牌,旗和牌上都有满汉合璧的一个金色“令”字,上面钤着兵部的大印。



  于是轩军近卫团中四位品级最高的军官,包括图林,抬着龙亭,太监前导,进入午门正门,然后从侧门出来。这就算是“礼成”,“领了两宫皇太后和皇上的恩典”。



  然后宗室王公行右、文武百官行左,鱼贯进入午门。



  恭王和关卓凡两个走在宗室王公的最前面,这个关卓凡就没有办法再推让了。



  可他虽是旗人,却并非宗室,这个安排到底只是特别示以荣宠,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RS
第二十五章 纪录保持者
  入得宫来;关卓凡和几个军机大臣先到军机处;一班军机章京上来参见;彼此打过招呼;关卓凡就呆在军机处里;和几位大军机一边聊天;一边等候。



  以前等候召见;是在专门的朝房;但这一次并非只是召见他一人;而是要举行“大将军奏凯”的典礼;参加的;是满朝文武:王公亲贵、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大伙儿都在自个衙门的班房里候着。



  举行典礼的地点;还是养心殿;但不是两宫皇太后平日听政的东暖阁——地方太小了;而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



  太监们昨天开始就里里外外地打扫养心殿;现在已是纤尘不染。



  明殿正中设一张一丈一尺的紫檀御案;搭着绣有“**同春”花色的卓围;系着明黄色的缎子。



  御案后面;摆一张御榻;铺着簇新的黄缎皮褥子——这是为惺帝准备的。



  御榻后面;一左一右;两张御座;上面各悬一幅方眼黄纱;这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



  巳时正;即九点正;文武百官进殿。



  巳时三刻;接太监传报;鸿胪寺的官员宣布:皇帝已奉两宫銮舆;起驾而来。



  于是净鞭一响;肃然无声。



  不久;醇王打头;一班御前大臣先进殿来;然后两边一分;左右成列;后面;惺帝的明黄软轿居中而入。



  站好班的文武们一齐跪接。



  接着;两宫皇太后的软轿并排而入。



  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升座后;鸿胪寺的赞礼官高声唱礼;文武百官;三跪九叩。



  大伙儿起身后;一个蓝翎太监扯着尖细的嗓子喊道:“有旨意;着恭亲王宣旨。”



  恭王出班;另外一个太监双手捧着黄绫圣旨;躬身递上;蓝翎太监接过。转身双手递给了恭王。



  恭王面向群臣;展开圣旨;轻咳一声;说道:“关卓凡听旨。”



  关卓凡出班;重新跪了下来。



  曹毓瑛的手笔;洋洋洒洒;将关卓凡的功劳;从头到尾铺叙了一遍;好一篇花团锦簇文章!



  先讲祺祥政变;关卓凡“擎天扈驾。剪除凶顽”;再说上海之役。“不以名位为念。独赴君父之难”;苏常战役;“扫荡妖氛;迭复失地”;炮击金陵;“群丑丧魄。巨憨就擒”。



  接着到了美国;“不避万里波涛之险;提军入美。荒服异域;百转功成;乃涤清南逆;订定中美万世盟谊”;“天朝兵威扬于海外;圣化恩泽流及荒蛮”。



  回到国内;“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雷霆扫穴;回匪乃作齑粉”;“霹雳手段;积捻一朝尽荡”;然后。“枭獍胆碎;苗逆授首”。



  终于到了戏肉。



  “该员谋勇兼备;公忠体国;扶危定顷;虽古之名臣不能过也。朕思爵以劝功之义;岂肯因循?关卓凡着加恩锡赐固山贝子衔;赏用金黄带;一切仿宗室贝子例;入宗人府玉牒。”



  关卓凡脑子里轻轻地“嗡”了一声。



  没完。



  “固山贝子爵承三世后再行照例降等;至不入八分辅国公;世袭罔替。”



  没完。



  “赐‘毅勇忠诚’四字佳号。”



  没完。



  “赐四团龙服;图形紫光阁。”



  没完。



  “赏加太子太保衔。”



  总算完了。



  并非没有一点预感;但事实面前;关卓凡还是觉得;哇!



  清朝的爵位分成两个体系;一个是宗室体系;即爱新觉罗他们家的;一个是所谓“世爵”;或者称“世职”;即异姓功臣体系。



  关卓凡原来的公爵;是“世爵”中的“顶封”;对应宗室体系的话;大致相当于奉恩镇国公;或者低一级的奉恩辅国公。



  奉恩镇国公之上;是固山贝子;这是为皇子准备的封爵。



  现在;嘿嘿;爱新觉罗认定我是他们家人啦。



  “入宗人府玉牒”;“赏用金黄带”;“仿宗室贝子例”;这三点加在一起表明;这个“固山贝子”不仅仅是一种荣衔;而是被真正纳入了帝系;即努尔哈赤的老爸塔吉克的子孙这一系。



  “玉牒”是皇帝的家谱;分“黄册”和“红册”。



  清制;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吉克的子孙为“大宗”;称“宗室”;入玉牒黄册;用黄色腰带;即“金黄带”;俗谓“黄带子”者也;塔吉克叔伯兄弟之子孙为“小宗”;称“觉罗”;入玉牒红册;用红色腰带;俗谓“红带子”者也。



  不知道宗人府会拐弯抹角把“关卓凡”安在塔吉克老先生哪位子孙的后面?旗人往上查祖宗八代;大多沾亲带故;说不定也不算生安硬造啦。



  嘿嘿;俺潜伏得够深的啊。



  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你们几位;不好意思;见到我;得正儿八经地给我行大礼了;哈哈。



  有清一朝;异姓功臣生前得封贝子衔的;只有福康安一人。但福安康是富察皇后的亲侄子;地道的“外戚”。还有;他封贝子时;已经四十多岁。而且;不到半年就挂掉了。



  而且;不晓得他进了“玉牒”没有?



  总之;我肯定是纪录保持者了。



  奉恩辅国公之下;是“不入八分镇国公”;接着就是“不入八分辅国公”。



  所谓“八分”;指的是显示身份的八种标志:朱轮、紫缰、玉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双眼”即“双眼花翎”;“皮条”是车子上用以清道的皮鞭。



  “不入八分”就是不能用这八种家什。级别在“不入八分”之上的;就是可以用这八种家什。不过;“不入八分辅国公”依然算“超品”;大致和“世爵”中的伯爵对应。



  就是说;即便俺从现在就开始混吃等死;俺的后世子孙也代代都是“超品大官”。



  特旨许以四字为爵号的;有清一朝只有四人:阿桂、兆慧、明瑞、福康安。



  “四团龙服”是王爵的服饰;贝子的补服是“两团行蟒”;就是说;俺这个贝子;可以穿亲王、郡王的衣服照相。



  “太子太保”;嘿嘿;这个人臣的极品勋名;在俺现在的一堆衔头中;居然是最不值钱的一个了。



  关卓凡朗声道:“臣领旨谢恩。”然后磕下头去。



  伏在地上;也能感觉到黄纱后面;两位御姐压抑不住的笑意。



  然后是轩军有功将佐的封赏。



  打头的是张勇;晋一等子爵;领山东提督事。



  张勇所带马队;打赢无比关键的入美第一战;之后在马队基础上扩编而来的骑兵师;在多个战役战斗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另外;他协助关卓凡和华尔指挥全军;也算是有板有眼。



  接下来是伊克桑;晋二等子爵;领安徽提督事。



  伊克桑打得也好;但能够紧随张勇之后;当然也是占了他是旗人的便宜。



  华尔;晋三等子爵;赏头品顶戴;加提督衔。



  福瑞斯特;封三等男爵;赏头品顶戴、黄马褂;加提督衔。



  “福鬼子”能够一跃而入“五等封”;最关键是他指挥的第一师击灭东捻“蓝旗”;击毙任柱。



  姜德;封一等轻车都尉;接任张勇所遗之狼山镇总兵;加提督衔;赏头品顶戴、黄马褂。



  姜德这个一等轻车都尉;最关键是他在入美平叛第一次大会战查塔努加战役中;“先登”传教士高地的南逆主阵地。



  吴建瀛;封骑都尉;授丰台大营右提督;赏雌马褂。



  白齐文;封骑都尉;加提督衔;赐“巴图鲁”名号;赏头品顶戴、黄马褂。



  郑国魁;封云骑尉;记名总兵。



  方济成;记名副将。



  展东禄;记名副将。



  图林;封云骑尉;记名总兵。



  安德森;赐“巴图鲁”名号;赏二品顶戴、黄马褂。



  伊克桑所遗之苏松镇总兵;着由关卓凡稍后保荐。



  这一系列的封赏中;最值得留意的是张勇的“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的“领安徽提督事”。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RU
上了主站首页热点封推,感恩
  《乱清》上了起点的主站首页热点封推,狮子感恩。



  感谢编辑大大的厚爱。



  感谢书友们一路以来的支持和包容。



  一不小心,《乱清》就过了一百万字了。



  回头看去,居然没有断更过一天。



  也算不容易了吧?



  狮子心里颇为欣慰,自觉自个的态度还是很端正的。



  也自认为没有水过什么,一个名字,翻来覆去地查;一个数字,绞尽脑汁地算。



  限于水平,错漏还是难免,可还是那句话:态度是端正的。



  既然态度是端正的,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各位书友手里如果有多余的票票,就请赏了狮子吧?



  狮子会继续努力的。



  再次表示,感恩,真的感恩。



  *(未完待续。。)RT
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
  提督一般是一省一设,但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不设提督,以巡抚兼领提督事。



  张勇“领山东提督事”,伊克桑“领安徽提督事”,就是说,鲁、皖两省的巡抚不再“兼领提督事”;事实上,张勇和伊克桑也不会跑到山东、安徽就任,只是“遥领”,那么,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意味着军制、乃至政制的重大变化即将发生。



  到了晚清,各地的旗营、绿营,即各位提督下面的军队,已完全沦为治安部队,甚至连治安战都打不了。这帮丘八,正经野战根本不能指望,更别说近代化的战争了。



  一定要打,只能够像湘军、淮军那样,临时拉杆子,拼凑出一支部队来。这种部队的战力,不论曾国藩之流怎样会“看人”、“治军”,说到底系于两点:一,银子;二,同乡情谊。



  所以,仗一打完,银子赚饱了,气就泄了,战力顶多剩下五成;同时,自然变成个“同乡会”,成为统兵将领的个人私产,国家指挥不灵。于是对于国家来说,战力再打个对折,顶多剩下个二、三成。



  这种部队,有什么用呢?



  关卓凡的规划中,这一类部队,不论旗营、绿营,湘军、淮军,全部都要裁撤、缩编,留下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尚堪用者,一部分整编成纯粹的治安军,每省置一副将、甚至参将足矣;另外一部分,进入新建立的警察系统。



  裁军要花钱,但养着大量没有用处的军队更花钱。



  同时。在轩军的基础上。建立正规的、近代化的国防军。



  新的军队。不论是国防军还是治安军,都要和政权严格区离。



  现在的地方督抚,不但拥有行政权、财政权,还在事实上拥有军事指挥权。



  清朝和明朝一样,为防止武人跋扈乃至作乱,刻意压低军事指挥官的地位和权力。提督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巡抚从二品。但军人提督却要受文人总督和巡抚的节制,从一品的官,见到正二品和从二品的官,要行庭参礼,非常搞笑。



  为使行礼受礼的都没那么别扭,拉近大伙儿的距离,朝廷一般会给总督和巡抚加一个衔头: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两个从一品;侍郎,这个正二品。



  有的总督是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殿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大学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衔头了,对于一个提督来说。这是泰山压顶般的存在。明明和人家平级,或者也就比人家低一级,但到了人家面前,未等行礼,腿脚就先变软了。



  这种制度在有效地控制了武人跋扈的同时,也有效地消减了战斗力;还有,中央政府足够强大的时候自然无事,但一旦中央政府衰弱,手中同时捏着政、财、军大权的地方督抚便很难控制了。



  这是原时空清朝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地方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去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军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归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归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全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起点麻烦,但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赞成。但刚开始的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地方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军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铺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虽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执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毛病,纵观当时的地方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持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希望你配合。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梦想是“入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出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出来的这个协办大学士,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不想廷寄没到四川,骆秉章便病逝了。于是,这个协办大学士转到了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朱风标手里。朱风标官运爆棚,他刚刚入阁,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就告病,于是朱风标顺理成章地扶正了。



  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过后,朱风标遗下的那个协办大学士“挂起来”了。



  终于,这块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鸿章的嘴里。



  李鸿章终于变成了“李中堂”。



  不仅如此,还赏戴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衔。



  这种封赏,就李鸿章的实际功劳而言,多少过了,但关卓凡一力促成。



  李鸿章对关卓凡感激得不得了,他对关卓凡一直是有心结的,这一次芥蒂全消,公开感叹:“公平方正,谋国以忠,李少荃不如关逸轩!”



  收到封赏的旨意的第二天,李鸿章就上奏朝廷,请求裁撤淮军。



  “大将军奏凯”的仪式结束之后,两宫皇太后移驾养心殿东暖阁,单独接见关卓凡,这才算是“陛见”。



  还是慈安先开口,而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把接见弄得不似君臣奏对的格局。



  慈安先在黄幔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哽住了,轻声抽泣。



  关卓凡颇为尴尬,心想:这位御姐,您是水做的吗?



  慈禧语带责备地轻轻叫了一声:“姐姐!”



  慈安终于止声,用手帕子擦了擦眼睛,向慈禧自失地一笑。



  慈禧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男人,心潮澎湃:这个好日子,终于叫你给打下来了!



  慈禧说话了,语气异常柔和:“关卓凡。”



  “臣在。”



  “这一次,可要在京里多待些日子了。”



  关卓凡心中微动,这种话,这种语气,慈禧可从来没有说过。



  他说道:“是,臣遵旨。”



  慈禧沉吟了一下,说道:“轩军打了这么久的仗,自然是要好好休整一番的。只是现在中原虽然都平定了,但甘肃、新疆还有乱子。这个,你怎么看呢?”



  这话有点味道。先把轩军摘出来,意思是你如果不愿意可以不办这个差使,但这个事你可不能不管。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轩军是朝廷的军队,休整过后,一样是要为国家出力的。只是……”



  他略略停顿了一下,正在斟酌用词,破涕为笑的慈安接上说道:“只是功劳总要给别人留下一点。”



  *(未完待续。。)RT
第二十七章 裂痕
  一向懵懂的慈安能有这种见识和反应;关卓凡心里暗暗称奇。他做出尴尬的样子说道:“是。臣的一点小心思;逃不过两宫皇太后的圣鉴。”



  慈禧含笑道:“你大度谦退;这是好事。不过;以你之见;除了轩军;这个差使;谁办得下来啊?”



  关卓凡说道:“回圣母皇太后的话;臣以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几个;都是合适的人选。”



  慈禧微微一笑;说道:“总不能把三个人一起派出去吧?你也别兜圈子了;有什么说什么吧。”



  关卓凡这次是真的有点发窘;连忙说道:“是。臣以为;曾国藩年纪毕竟大了;塞外苦寒;朝廷优养老臣;未必合宜。李鸿章年富力强;但淮军刚刚裁撤;未免诸事不甚就手。左宗棠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办这个差使是最适宜的。”



  慈禧和慈安对视一眼;慈安笑着说道:“这可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慈禧说道:“我们姐俩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除了你;还就是左宗棠了。还有;你不知道;昨个儿;刚刚收到左宗棠的一份密折;巴巴的跟我们姐俩求这桩差使呢。”



  关卓凡暗笑:“左骡子”是真急了。



  慈禧继续说道:“左宗棠是有本事;可他的那个脾气叫人头疼。我们姐凉没答应他呢;他先在密折里粮啊饷啊开了一大堆条件出来。唉;狮子大开口;国库里哪有那么多钱?”



  关卓凡说道:“启禀两宫皇太后;这件事情;臣也是想过的。国家大乱方平;百废待兴;在在都要用钱。西征军费浩繁;总要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既不耽误国家兴作;又能够支应大军的开销。”



  有这样的好事情?



  两宫皇太后面露喜色。慈禧说道:“好啊;那我们姐俩就把左宗棠交给你了。他不久就要来京陛见;到时候你和他好好商量一番。”



  她抿嘴一笑:“反正也没别人愿意和‘左骡子’搭伙计。”



  这一笑异常妩媚;而且君臣对唔的时候;比出“左骡子”这种俏皮话来;犹如家人夫妻之间玩笑虐浪;关卓凡不由有点晕乎乎的;眼前的这位御姐瞅着就实在可爱;下身的某个部位居然就有所动静。



  突然之间;养心殿东暖阁里的自鸣钟响了起来。“当当当当”。连敲了十二下。君臣这才惊觉;已是午时四刻了。



  关卓凡吓了一跳;赶忙收摄心神。



  这种诚;想什么呢!



  慈禧略略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好了;你也该回家了;白氏、明氏两个;肯定在家里等着你呢。”



  呃;这话说的……



  慈安笑道:“关卓凡;你什么时候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