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之,总体来说,本书还是一部军事小说,感情描写只是本书的一部分,也是英雄战斗生涯的一部分。
与众不同亮点五:对于终极武器的探究
本书无疑会出现世界上多种会飞的武器。
甚至是未来武器、概念武器,对于终极武器的探究,将是本书一个自始自终的探索。
我觉得终极的武器还是思想、是智慧、是意志。
人不能光靠精神,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至于读者朋友的武器,就是点击,收藏,推荐,订阅,月票,评论。
你们的武器飞过来的越多,飞鹰就飞的越给力。
PS:
我为什么叫做“燃烧飞鹰”呢?
因为有这样一个传说,说老鹰能活到70岁,但到寿命一半的时候,必须到悬崖上把自己的羽毛都拔掉,把嘴巴也用岩石敲掉,等到羽毛和嘴巴重新长出来的时候,他才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这就好比一次涅?,如果成功了,老鹰仍然是蓝天王者,如果不成功,就会在没有羽毛不能飞的时间段里饿死。
飞鹰正好也是处在这样一个拔毛助长的年龄。
在年轻的时候,飞鹰受过很多挫折,吃过很多苦头。但始终没放弃对写作的爱好,和对小说的热情,以及对自己的期待。
血仍未冷,血在燃烧!
这就是“燃烧飞鹰”的由来!
一只属于天空的鹰,必须在“一飞冲天”之中,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和精神涅?。
还有人曾经说过“燃烧飞鹰”,那就是喷气式飞机啊!
那也可以作为我名字的另外一个解释。
在此,“燃烧飞鹰”再次真诚地呼吁大家点击,收藏,推荐,订阅,月票。
你们的每一次点击,都会令飞鹰多长一根羽毛。
你们的每一个收藏,都会令飞鹰增长一份信心。
你们的每一个推荐,都会令飞鹰更接近那天空。
你们的每一次订阅,都会令飞鹰更新更加提速。
你们的每一张月票,都会令飞鹰热血燃烧更旺。
沸腾了!
大空袭今夜开始。
喊着你的老婆,你的兄弟,你的朋友一起来围观吧!
让飞鹰飞!让热血飞!让尊严飞!让中华飞!
………【读者8749236精彩点评《必杀》】………
无评论,不读书。
本书坑虽然是我开的,但娱乐是大家的。
书友的评论无论是批评还是肯定,都是《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的宝贵财富。
正是很多读者切中要害的批评,才使得剧情不断修正,并不断演绎下去。
唯一一点,本书不欢迎游客批评。
读者各用自己的号码登录,上来表达看法那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知识的挥洒。
游客藏头藏尾的,一点没有真诚风范。本书概不接待,只受理实名评论。
有质量的评论,本书将予以收入,以示对读者意见的记录、尊重和感谢。
读者8749236大大,最近发布了一些精彩的关于中**工发展的帖子,现特予以收录。
更新稍后送上,每日更新还是必有的。
――――――――――――――――――――――――――――――――――――――――――――――――――――――――――――――――――――――――――――
主题:'单章点评'我对“189章美国海军航空兵
8749236
等级:幼儿园5级
只看楼主楼主
本章节传送门点击进入
太Bug了。
首先,中国当时没有足够的雷达,就算有也都是机械扫描式雷达,根本没有电扫描式雷达。而且当时的雷达功能非常单一,除了探测目标外,不外乎几种:辨别敌我目标,测量距离,高度以及雷达至目标的角度等。而追踪目标时最多只能持续追踪一个目标,就算把携带IFF的飞机也包括进去,那也最多只能确定两个(IFF告诉雷达是友军,而雷达持续追踪那个信号)。
再说导弹的硬件问题。
简单来说,导弹是由动力系统,制导系统,飞控系统,以及战斗部组成的。动力系统很简单,为导弹提供动力。我先不说这个问题了,实际上导弹的动力系统是个十分巨大的问题,德国人的导弹计划的发动机就曾经遇到过多项技术问题,花了大约一年多才彻底解决。接下来就是制导系统,也很简单,就如字面意思那样,为导弹提供目标的数据。而飞控系统呢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它需要与制导系统连接,需要是编程好的,在什么指令下执行什么样的操作。不管用继电器,还是用电子管,还是怎样,都必须要有一个编程好的飞控系统并且与制导系统兼容。当时中国国内的电子机械专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几乎没有。就算是你有全套的图纸,但是你怎么制造?无线电应答器,无线电收发器,陀螺仪,数据处理设备,你从哪里来?而在1950年代要保证足够精度的只能用无线电指令制导(二战时德国人有红外制导系统来提高精度,但是当时美国和苏联都没获得这项技术。),没有一年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研制,而要投产则更要等上一年或更多,别说在中国的领导下一切都可以加快,这个是不能快得,技术,还是技术问题,缺少技术只能补上,而有些技术你是无法获得的,只能自己慢慢的实践,所以自然而然的时间就长了。嗯,不说投入使用的时间问题了。我也不说导弹的硬件问题了,我说雷达。
雷达,我想大家很清楚吧,能够在视界外探测到目标的存在,并且可以持续追踪,现在的相控阵雷达甚至可以同时追踪超过100个目标,也能为使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的导弹提供数据支持。但是1950年可以吗?就说中国,中国当时有多少台雷达?然后那些雷达里又有多少台是定向雷达?我们都知道,早期的雷达的信号设备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线然后不断地转动,然后显示屏上显示出接收到的信号。这就是机械式雷达。天线旋转一圈数据更新一次,最快的依然是秒级,也就是几秒钟甚至十几秒钟或更久才能更新一次数据,而导弹的速度普遍都是超音速,最慢也是高亚音速。如果你用的是机械式雷达等你数据更新完后导弹早就飞过目标了,如果要在1950年引导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导弹只能使用定向雷达(也就是不需要转动的天线来进行扫描的雷达)。别小看定向雷达和机械扫描式雷达的区别,机械扫描的数据更新速度最快都是秒级的,而定向雷达的更新速度也许赶不上相控阵雷达,但是远远比机械扫描的快多了。也就只有定向才能及时的为制导系统提供足够的数据。但是,就如同字面上所说的,定向雷达只能定向辐射雷达波,不能全方位的辐射,这时就需要另一台机械式雷达来做辅助,才可以完成数据的处理。
继续说硬件问题,目标数据找到了,但是你该怎么处理成导弹的控制指令呢?弹道计算机,追踪计算机,模拟计算机。这些都需要设计。你有导弹的图纸,却没有配应的计算设备的图纸,还有,你别告诉我里面都携带了,不同雷达的性能和参数都不同,而且我说的那三个雷达都是机械式计算机,如果是电子计算机还好,但如果是机械式计算机就必须要重新设计来与新的雷达兼容。这又是一个难题,机械式雷达的设计需要机械学家,电子学家,电子工程学家等等等多方面的人才和有技术的研究人员才能设计出来的
至于软件问题,我想不需要了,毕竟当时还没有多普勒脉冲雷达……
说这些我不是想说你写的不好,而是想告诉你,YY要有个度。太YY了也不好。
尤其是你这个导弹部队。估计雷达根本不够用。一次发射几十枚导弹,那就是需要几十台甚至上百台雷达来为其进行制导,进行目标追踪的,还有进行辅助的,技术差话的还需要一台对导弹进行追踪,而且雷达型号还需要统一,以当时中国的技术能力根本无法组建。
哦对了,差点害忘记了个问题,你不是发射了气象弹引起云雾了吗?雷达在雾天的性能可是会大打折扣的,精度也会下降,你怎么上来就秒杀了几十架飞机呢?
――――――――――――――――――――――――――――――――――――――――――――――――――――――――――――――――――――――――――――
'单章点评'小评“183章中国第一批重装
8749236
等级:幼儿园5级
只看楼主楼主
本章节传送门点击进入
前面的那个帖子无视吧……
那个是针对雷达制导导弹的。
你这个是单兵便携导弹,所以必定是被动雷达制导导弹或者红外制导导弹。
不管是前者和后者都不行,前者我已经解释过了就不说了。
后者我不多说,我就只问个问题:锑化铟可以生产了吗?(一个半导体
――――――――――――――――――――――――――――――――――――――――――――――――――――――――――――――――――――――――――――
主题:'单章点评'我对“207章升级无止境飞机
8749236
等级:幼儿园5级
本章节传送门点击进入
激光……我服了……
现在还没能小型化的激光炮直接被你整到1950去了……
你可以在地球上横着走了,坦克,战舰,飞机,步兵神马的,都是浮云啊……
还是那句话,太爽了不好(我的意思是太不真实了),注意点……
――――――――――――――――――――――――――――――――――――――――――――――――――――――――――――――――――――――――――――
………【若嫣访谈第一期:聚焦中国激光炮!】………
《若嫣访谈》第一期:中国激光炮到底有木有?
各位读者大大:
周末好。
我是《若嫣访谈》新闻节目美女主持人金若嫣。也就是书中的第一女主,(什么莉莉?金春姬?碧萨娜?那都是浮云,请大家支持原配支持国产。)
这次访谈节目是《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军械篇的一篇作品相关资料特别篇《中国激光炮到底有木有?》,言归正传,请您带着轻松的心情阅读本章。
最近,《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书评区的一大热点话题是中国有木有机载激光炮的话题。
有两位《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的资深读者提出了,战红鹰的1号J-BT6战机不该有机载激光炮,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可能达到拥有机载激光炮的水平。本主持人也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本书作者燃烧飞鹰。
以下为访谈实录:
金若嫣:
战红鹰用“6爷”外挂激光炮?这个可以有?这个不太可能吧?
燃烧飞鹰:
恩,可以有,一切皆有可能。
金若嫣:
可是会不会太超前呢?有两位读者大大认为不太可能的。对此,你怎么看?
燃烧飞鹰:
飞鹰与两位大大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飞鹰认为,即便是战红鹰带着资料穿越回去了,但激光炮也不可能大批量的列装。
不同之处,是飞鹰认为,作为实验武器,以战红鹰火力狂人的性格,和中国激光武器实际的起步之早,还是很有可能尝试一下的。
按照本书目前的发展,战红鹰的到来,使得中国空军的发展提速了大致十多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发激光武器了,因此,激光武器在中国出现,也并没有那么不可接受。
各位大大也许都看过一个电视军事节目叫做《军事天地》,在《军事天地》的片头,有辆坦克上带着一个令人目眩的光学发射器,那实际就是激光武器。
但读者朋友们说的没错,要是中国飞机在1951年就大量的列装激光炮,直接将敌机秒杀了,就没意思了,也不太可能。
其实,作者也没有打算让激光武器在此时段大面积列装,如果有那么一天,相信也是在本书最后的时段。
而按照《必杀》的写作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飞,所以,那门被战红鹰打爆的激光炮,就让它成为一种“备用武器”吧。
为了不令中美武器系统严重失衡。中国激光炮在尝试之后,就返厂了。估计一时半会儿,不能再出场。
战红鹰的朝鲜攻略虽然霸道,但能否得到中央首肯,也是未知。
总之,飞鹰在情节设定上的原则就是不与其他同类作品雷同,否则,《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也就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了。
今儿明两天本书每天正文只更新一章,之所以放慢更新速度,是因为下周本书有一个新书精选推荐。
下周七天推荐期,本书将每天加力地更新。
还是那句话,本书一定全本。凡是冲着飞鹰来的读者,飞鹰都很珍惜,也会履行一名作者善始善终的品行。只为我们一同快乐共享的时光与天空。
请各位读者大大继续体谅、批评,欣赏,收藏,推荐与支持《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尤其要感谢最近两周投了推荐票的朋友。
只有你们的认可,《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才能获得更多的推荐和荣誉。
此外,作者在《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当中所涉及的飞机和武器,有时看似“超前”,实际上,都有其历史背景。并不是作者纯粹的“异想天开”。
附上一篇资料《中国激光武器的起步:邓老指出其将是主力装备》。
供喜欢军事的朋友们参考。
金若嫣:
谢谢飞鹰上我的访谈节目。
你可能是起点中文网第一位接受书中女主采访的作者之一。
谢谢起点中文网,谢谢起点军事频道,谢谢主编胡说,编辑邓肯。谢谢各位读者。
燃烧飞鹰:
汗,貌似这些是我的台词。
心里寻思,其实还有不少读者关心,战红鹰什么时候将你推倒滴?
金记者,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
金若嫣:
说。
燃烧飞鹰:
你准备什么时候与战红鹰那什么――就是那个――打飞机。
金若嫣:
打飞机?先是(双颊飞霞),继而恼羞成怒,噼噼啪啪!给燃烧飞鹰一顿粉拳。
燃烧飞鹰:
(全身缠满纱布重新在来宾席上落座),唱:“现在的女主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金若嫣:
关于《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的后续访谈,我还将不定期的推出,敬请各位读者留意。
再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激光武器的起步:邓老指出其将是主力装备
来源:学习时报
波音ABL(机载战术激光系统)激光发生器
中国对激光器的研究,起步并不比美苏晚,但根本的战略思想大相径庭。1960年7月18日,**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63年12月16日,**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强调指出:“死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军事上除进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战中主要是防御。进攻武器,比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需要攻防两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
按照**的指示,聂荣臻元帅组织有关部门着手激光炮工程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邓锡铭等人参与了这项工作。关于激光炮工程的历史片断,邓锡铭1989年11月回忆说:
1964年3月,国防科委张爱萍、钱学森在北京召开高层小型会议(约30人)。中国科学院谷羽、汪德昭和我参加。主要研究和部署战略防御方面的手段和重大项目。会上钱学森传达了**关于加强战略防御工作的指示。会议还用了1/3的时间研讨激光作为防御手段的可能性。会议结束后,钱学森对我说:“靶场也得准备起来,一个靶场建设也得花好几年时间。”在会上,钱学森总的指导思想是三道防线:导弹反导弹;超级大炮散靶;强激光。他还对我说:“未来的激光炮,现在有设想,为此我还亲自到展览馆看了你们的红宝石激光器,但最终实现的光炮可能与目前的设想面目全非,原因是技术在发展之中。”
3月底,钱学森到中国科学院与院党组作了具体部署,除激光炮研究外,还有化学激光研究,电感储能研究。
5月1日前后,张劲夫亲自起草给国防科工委的报告,主要内容有:
(1)希望用4―5年时间研制出百万焦耳、射程为3000公尺的光炮样机;
(2)能获成功,则在70年代扩大规模,造成千万焦耳或更大的激光武器;
(3)如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则将中间成果推广应用;
(4)明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
改革开放之初,最早提出“863计划”的王大珩院士回忆起“红宝石激光器”诞生的历程,也是无限感慨。他说:
“红宝石激光器”诞生的昆明光学厂,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建立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光学工厂。主要制造军用双筒望远镜,
这个厂的技术水平相当高,可与当时欧洲一般光学工厂相比。这个厂就继续留作军用,作为发展军用光学技术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军用光学技术骨干,大都直接或间接源于这个厂。
1960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项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新事物。王之江和邓锡铭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制出在结构上有所创新的国产红宝石激光器。鉴于这项成果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就授意王之江和邓锡铭这两位我国激光事业的开拓者,立即投书《科学通报》,阐述激光问世的科学意义及其发展前景。这是我国有关激光的第一篇论文,它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1979年3月,邓老同志在中央专委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激光我们要加点力,花多点力量。防御,打飞机、打坦克,将来主要靠它,肯定用得上。有一个华裔科学家告诉我,现在美国已经试验成用激光打卫星,已打下一个来。将来打坦克用激光,将来空中战争是激光时代,空间激光时代。据说成本比其他武器都低。”
一代伟人高瞻远嘱的科学预言,标志着中国在研究激光武器的总前提是积极防御。这是与美苏争霸截然不同的战略基点。今天的我们读着这些大时代的小故事,从内心里怎能不深深地感佩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俯瞰未来的战略视野呢!
激光武器是最早、也是得到最广泛研究的,并且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定向能武器。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军事强国就已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激光武器系统计划,有的还投入了试验装备。如1982年著名的英阿马岛战争,英国海军就在其驱逐舰上装备了激光眩目器,一度迫使阿根廷飞行员的投弹精度大幅降低。历时短暂的马岛战争,没能让激光武器大放异彩。美国海军也曾宣称,他们在监视苏联海军演习时发生过飞行员被苏联军舰上“突然射出的强光”致盲的案例。
美国权威军事杂志《国防新闻》2007年还报道,中国在过去几年内曾多次使用高性能激光武器,在美国间谍卫星飞临中国上空侦察时,“从地面进行攻击性干扰,扰乱卫星正常运作”。报道还指美国国防部已证实此消息。煞有介事地说有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国防部官员说,“据不同渠道的资料显示,解放军近年投放大量资源开发‘反卫星’武器,其能力已超越俄罗斯,甚至可能已经能跟美国平起平坐了。”美国方面认为中国该项技术已经成熟,并担忧自己的卫星会遭到攻击。美国空军坦言,自从中国进行了“反卫星导弹试验”之后,美国对自身军用卫星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作者巴丁)
………【中国军网报道《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
各位读者大家好:
2011年10月2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战红鹰的名字登上了中**网记者频道。我的一篇署名文章在中**网记者频道上发表,对《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进行了推荐,在文中提到了战红鹰的名字。
中**网由解放军报社主办,前身是创办于1999年10月1日的解放军报网络版。设置了今日要闻、中**事、军事热点、国际军事、综合新闻、文化体育、观点言论、双语新闻、军事观察、军事科技、武器装备、军事新闻、中**校、中国武警等新闻频道。
《解放军报》属**机关报刊。军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老理论;大力宣传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特别是**同志";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大力宣传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广大官兵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的崭新精神风貌,形成了政治立场坚定、军事特色鲜明、贴近部队实际、格调清新高雅的特点。
我所写的文章《我用70万字小说书写航天梦想》是作为“我的航天情结”有奖征文优秀文章选登在中**网上的,我的文章被选登,战红鹰就能“露面”。
战红鹰以一个网络小说的主角人物,能够登上中**网的大雅之堂,是本书的一个莫大的荣誉。离不开诸位读者的大力支持。
尤其是香港书友悲极生乐,版纳书友职业酱油人的支持,真挚的感谢你们!
还得感谢必杀社风四国、独孤笑、不老杨等朋友的鼎力支持。
我一定还会继续努力,请大家继续支持。
军网记者频道《我的航天情结》有奖征文大赛是个不错的征文,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一看。
我用70万字小说书写航天梦想
发布时间:2011-10-2408:50来源:中**网记者频道
2011年年初,J-20试飞成功,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世界瞩目。
在深深为祖国航天工业的发展骄傲自豪的同时,我也想做点什么,来向大众普及航天知识,纪念在抗美援朝空战当中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同时也抒发我个人一飞冲天的文学创作梦想。
我平素喜欢文学创作,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过网络小说,还曾在全国首届“和慧”杯长篇科幻小说大赛上获得过最佳动作奖。于是,就想到了写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期间空战的小说,并将书名命名为《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
热血沸腾的我还给这本经过精心构思的书写下了这样的简介:“不战则已,战则必杀!我军不仅有亮剑之军魂,更具必杀之军威!在国产歼-20战机首飞成功震撼世界之际,国内首部以抗美援朝志愿军飞行员为主角的军事励志小说隆重上线。
本书以年轻志愿军飞行员战红鹰从一个初驾战机的新手成长为王牌飞行员的历程为经,以战红鹰带领战鹰大队成为令美军闻风丧胆的英雄大队为纬,构筑中国空军从无到有、越战越强的恢弘史诗。全景展现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喷气式战机空战。米格15与“佩刀”F86的巅峰对决,志愿军空战英雄与美国王牌飞行员的蓝天角逐,热血男儿斗智斗勇的刀锋之舞,战术天才之间的生死搏杀,穿透历史漫漶风云呼啸而来,带给您惊心动魄的阅读快感和耐人寻味的精神启示。
这本书曾入围了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后与起点中文网签约,成为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品,曾经获得起点中文网军事频道的频道力荐和书籍精选推荐。
如今这部小说我已累计在网络上连载了70万字,在起点中文网上的点击超过了16万次,如果将其他网站未经授权的盗贴也算上,《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的网络点击率至少在上百万字以上。
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写小说只是在紧张工作和照顾孩子之外的业余爱好,但凭着内心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对于抗美援朝空战英雄们的崇敬,我始终坚持着写作,可以说创作是异常艰苦的,截至到目前,小说写完了七十万字,查阅的资料字数至少在千万字以上,但在这种艰苦之中,也有很多快乐、欣慰、收获与思考。
在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令我感到快乐的是对于各种朝战期间的战机、轰炸机性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欣慰是在百度词条对于军事小说概念的阐述当中,还特别列举了《援朝空战英雄传》,说明了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书的认可;收获是将近一年的写作使我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交到了很多读者朋友。思考是我对于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崛起,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可以说是在内忧外患、排挤封锁之下一步步摸索、壮大起来的。
我想它的成就和崛起已跨越了一个行业本身的意义,而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人生要脚踏实地、筚路蓝缕,追求要始终不渝、壮志凌云。只要坚定信念,不怕挫折,就终究可以达成理想,就算是“天宫”,也能把它送上天。
在我为《必杀:援朝空战英雄传》设计的写作计划当中,此书完稿将在200万字以上。虽然现在已写了70多万字了,读者反响也不错,还有人说此书是空军版的亮剑。但令我苦恼和遗憾的是此书一直没有获得出版。就像农民工组合憧憬《春天里》一样,同样与他们出生在祖国边陲黑龙江省的普普通通的我,也很希望有朝一日放一颗我人生当中的“卫星”――那就是此书能够出版。
不过不管书能不能出版,我还是要将此书写完,因为我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我所喜欢的小说创作,有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在看到我的书之后,能了解到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到援朝空战英雄的英勇事迹。
神箭托举大国志,扶摇直上动乾坤。历经坎坷仍求索,一飞冲天终有时。
让我们每一个国人都相信奇迹,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创造奇迹。
那么腾飞的就不仅仅是东方红,不仅仅是神舟,不仅仅是嫦娥,不仅仅是天宫。而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腾飞吧!中国!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