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极品三国-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公孙瓒唯恐公孙越出事,专门动用了如此庞大的阵容。只是不想赵云外出未归,而遇到了丁淮,这却是公孙瓒无论如何也意料不到的,于是就有了丁淮白马之困的惊险,以及公孙越一行人的全军覆没。
其实就算没有丁淮的出现,公孙越等人只要遇上赵云,因为有颜良、文丑、张郃三人出现,也是必然难逃全军覆没,兵败身死的厄运。所以,只有赵云落单的时候,公孙越才有可能凯旋而归。
。
正文 第十八章 月戏郭嘉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6 本章字数:3634
听完赵云的故事,丁淮深深慨叹,谁能想到赵云和颜良、文丑、张郃等人竟然相识,难怪赵云后来在汝南与曹操军作战之时,仅用三十回合便杀败了张郃,想必是张郃有意相让,故意帮助赵云突围。
按捺住心中的惊奇,丁淮对赵云道:“此间事了,不知子龙今后有何打算?”
赵云恨声道:“自然是杀了公孙贼子为兄长报仇。”
丁淮轻轻摇了摇头,道:“公孙瓒雄踞北平,手下兵多将广,子龙单枪匹马如何能将他杀掉?”
赵云因为大哥的惨死,心中只有复仇的念头,对于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一下子便被丁淮问住了。
丁淮接着道:“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子龙不可逞一时之气,而铸成大错,使得亲者痛仇者快。若是子龙相信丁淮,丁淮保证十年之内必定灭了公孙瓒,为子龙报此大仇,不知子龙可愿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袁本初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本”、“天下局势即将走向乱世,冀州乃是四战之地,非王芬(目前的冀州刺史,此人颇具野心,从后来欲与袁绍共奉幽州刺史刘虞为主即可见一斑)之才可以久守,异日必为他人所图,子龙不可轻投”,通过丁淮对袁绍、王芬二人的分析,赵云便打消了投奔二人的想法,却也没有当场答应奉丁淮为主,说要仔细考虑一晚,丁淮也就不再相逼,便以夜深为由告辞。
出得房门,丁淮胸有成竹,赵云这员智忠勇的大将必定逃不出自己的掌握,更令丁淮异常激动的是,方才从赵云口中得知郭嘉、田丰二人此时尚未出山(田丰刚刚辞去朝中侍御史的官职不久),而颜良、文丑早已袁绍手下大将,因为袁绍此时虽然是大将军橼,却也统领着一部分禁卫军,颜良、文丑正是替袁绍管理着禁卫军,而张郃、高览则已经在冀州王芬手下任职,这次颜良、文丑二人是奉命袁绍之命前来招揽赵云、田丰二人(因郭嘉年少,名气不大,不为袁绍所知),张郃则是希望赵云也到冀州军中一起任职,赵云不好选择,便欲回家同大哥商议,拿个主意,不想却恰好遇到公孙越血洗常山村,丁元常大战白马卫的精彩一幕。
回到屋里,丁淮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中便开始盘算如何才能收服郭嘉、田丰二人,思索许久,苦无良策。
于是,丁淮便披上衣服来到院中,望着当空弯弯的月亮,忽然想起了远在并州的父母双亲和仍在汉中等候自己的王绵、刘巧等人以及不知去向的师傅左慈,长叹一声,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随口便朗诵出来:“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峨嵋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正在这时,忽然身后传来一声“好诗”,丁淮回头一看,却是郭嘉边鼓掌边向自己走来,口中赞道,“真乃绝世佳作,若是丁大人的文才只能称为当世第二,恐怕无人敢自居第一,如此文采,就连当朝蔡邕大人恐怕也会逊色三分,郭嘉实在佩服之至。”
丁淮连忙谦虚道:“奉孝缪赞。丁淮观月生感。信手胡掐一首。倒让奉孝见笑。”
郭嘉接口道:“丁大人真是当世异人。如此佳作即可信手而来。郭嘉实是真心佩服。但听得丁大人语气中甚忧。是否在想念家人?”
丁淮心道。太好了。本来正在发愁如何说起此事。没想到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今晚若不能将你感动、说服。我丁淮以后也别在三国里混了。主意拿定。于是丁淮道:“淮想念家人只在其次”
没等丁淮说完。郭嘉便打断了丁淮地话。不禁心有好奇道:“既不是想念家人。还有何事能让丁大人如此忧心?”
虽然被郭嘉打断了话。丁淮并未生气。心知这是郭嘉故意试探自己地气量。又听郭嘉已被自己勾起了兴趣。丁淮不由心中暗喜。果然上套了。口中却道:“丁淮实在是担忧天下地百姓。如今大汉已显乱相。丁淮只恨力量单薄。不能救天下百姓于水火。故而叹气。”
郭嘉心中暗惊。却不露声色道:“丁大人何出此言。丁大人曾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天下黄巾。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天下虽然黄巾再起。却已经形不成气候。天下即将重复太平。百废待兴。何来大乱之说?”
丁淮心里暗暗好笑,跟我装蒜,看我怎么忽悠你,道:“丁淮本想奉孝虽然年少,却是天下少有智者,不想眼光竟然也是如此短浅,丁淮真是感到失望。”
郭嘉脸色一变,片刻间又恢复正常,看来丁淮的激将法没有成功,郭嘉故意又问道:“郭嘉实在愚顿,还请丁大人能够赐教。”
丁淮心道,考我,行,玩死你,口中却道:“请问奉孝,天下间何人为尊?”
郭嘉毫不思索道:“在家,父母自当为尊;于国,皇上乃是天下万民之主,主掌天下之人的生杀大权,当然是以皇上为尊。”
丁淮点了点头,继续问道:“奉孝所言甚是,皇上的父母是否大过皇上?”
郭嘉不由笑道:“先皇帝谢世已有多年,丁大人在朝为官,此事岂能不知,何来此问?”
丁淮道:“张让、赵忠之辈难道不是皇上之父母?试问十常侍不除,天下有何来太平?”
郭嘉笑曰:“此事倒也简单,大将军何进同十常侍势同水火,必然会想办法将他们一一铲除,丁大人若是担心此事,倒是大可不必。”
丁淮反问道:“奉孝认为以何进一个屠夫的能力和十常侍相比,谁高谁低?”
郭嘉沉思一会道:“论谋略和心计,何进或许比不上十常侍,然而何进的下属大将军橼袁绍,乃四世三公之后,素有谋略,有袁绍相助,何愁十常侍不灭。”
丁淮听后哈哈大笑,心中也明白了历史上的郭嘉为何先行投靠了袁绍,原来就是看中了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丁淮道:“奉孝怎可如此愚钝,袁本初岂是能成大事之人?”郭嘉一愣,随之涨红了脸问道:“何以见得?”
丁淮嘿嘿一笑,道:“袁本初虽然树恩四世,历代公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倘若登高一呼,收豪杰以聚徒众,确实很有可能成就霸业,然而袁绍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本;若担任一方郡守,也许会很称职,但若要承担拯救天下的重任,成就霸王的不世基业,难!”
说到这里,丁淮顿了顿,继续言道:“且袁绍虽然身为大将军橼,正因为其是四世三公之后,深得何进猜忌,所以袁绍并非何进之心腹。淮曾听说,何进进身之前,曾受过西凉刺史董卓的恩惠,此次密谋诛杀十常侍,何进既要诛尽宦官,又要提防袁绍,只能以皇上名义下诏令诸侯进京勤王,首选之人必是董卓无疑,这个董卓才是何进的心腹。然而,消息一旦泄漏,不等董卓进京,十常侍必然先行发难,先杀何进。何进死后,又有何人能够牵制董卓呢?”
郭嘉是第一次听到董卓之名,不由问:“董卓是什么人?”
丁淮道:“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此人生性残暴,好渔色,野心勃勃。中平元年,董卓迁中郎将,讨伐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韩遂。此刻正在西凉同韩遂等人相持。”
“此人生性凶残,好渔色,若得何进相召,必然以进京勤王为由,统兵入京,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把持朝政,混乱朝纲。”丁淮继续侃侃而谈。
郭嘉心头暗暗吃惊,首次发觉丁淮此人绝不简单,竟然能将天下大事分析得精确如斯,并对朝中之人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郭嘉才发现丁淮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一表人材,眉宇间隐有王霸之气。此人日后至少成为一方诸侯,郭嘉打量完后,不由心中暗自赞叹。
在郭嘉打量丁淮的同时,丁淮也是双目注视着郭嘉,仿佛能看穿其内心世界一样。看得郭嘉心中发毛,眼珠不禁乱转,看得丁淮暗暗好笑,自己就是要让他对自己有着强烈的直观印象,给他留一个强烈的震撼,正所谓上兵伐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慢慢的,在丁淮凌厉目光的注视下,郭嘉感觉就不如丁淮那样轻松了。刚开始还好的,可后来觉得丁淮的眼神好像能透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一样,自己就好像赤祼祼的站在他面前,弄得大气也不敢出。
此刻的郭嘉心中却是千头万绪:为什么自己不敢和他对视,他的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王霸之气,难道他就是结束即将到来的乱世的霸主,难道师父一再嘱托自己下山后一定要投靠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人,只有找到这个人,自己的一身本领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难道这个人就是他,而不是袁绍。
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间,郭嘉只觉得心乱如麻。
于是,不敢再在此停留的郭嘉就以天晚为由,向丁淮告辞道:“今日天色已晚,丁大人日间也曾厮杀半日,想必早已劳累,还请早些休息,嘉明日再与丁大人促膝长谈。”话完便拱手道别,丁淮也拱手相送。
。
正文 第十九章 文武全得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7 本章字数:3470
在目送郭嘉的身影消失不见后,丁淮忽然回过头向着身后的大树喊道:“符皓兄,久读圣贤书,岂不闻孔子曰,窃语者为耻乎。”
一会儿,只见满脸通红的田丰扭捏地从树后慢慢向丁淮走来,边走边向丁淮解释道:“丁大人恕罪,丰并非有意偷听,只是在上茅厕的时候路经此地,偶然听到奉孝与丁大人在此言谈,又不愿打扰二位,所以才藏身树后。”
茅厕是在后院的左侧位置,这里是前院,分明就是有意偷听,竟然连编个理由也不会。但丁淮知道田丰此人性刚烈,也不揭穿,便不愿继续追究这个话题,于是道:“方才丁淮胡言乱语,倒教符皓兄见笑了。”
田丰一听,急忙肃容道:“田丰自以为对天下大事把握甚深,并有一颗报国之心,只是看不惯十常侍乱政而弃官归隐。此次见张角之乱已平定,天下大乱即将开始,田丰便想再次出山辅助一明主,救黎民于水火。然而听到丁大人的一番话,才让田丰犹如醍醐灌顶,方知自己不过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望井观天,竟然妄自尊大,实在是惭愧之至。明日,田丰就归乡苦读,老死家中,再不提出山的事情。”
丁淮一听,不好,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没想到自己忽悠郭嘉的一席话竟然使得田丰竟然有了这种想法。
于是,丁淮佯装怒斥道:“符皓此言差矣,符皓既知天下大乱将起,百姓将再处于水深火热,更是应当挺身而出,为社稷,救黎民,消除乱世,方不负男儿七尺长躯,岂能轻言老死家中之语。若天下有志之士皆因一时失落而轻言放弃,试问谁来拯救天下万民,此乃误国之道,符皓真是糊涂。”
田丰只听得汗流浃背,额头不住冒汗,丁淮见状,觉得时候到了,火候也差不多了,便真诚地向田丰发出邀请:“符皓之才,可以和周之姜尚,汉之张良相比,若是符皓兄愿与丁淮共同为天下百姓而奋斗,他日定可早安天下,使天下百姓早日脱离苦海。”
虽然田丰此时心神颇乱,但也不可能一下子便被丁淮说动,毕竟这是终身大事,只见田丰头脑稍微冷静下来,略一思索,问道:“天下即将大乱,而丁大人却身处西南汉中,这中原之地只怕丁大人难以取之?”
丁淮早已胸有成竹,自是不怕田丰此问,道:“丁淮虽为汉中太守,地处西南,然丁淮岂能不知天下争霸当以中原为重。汉中之地只是丁淮日后南下益州,北取雍凉,东纳荆州的根据地而已,且汉中易守难攻,丁淮只需派一二大将率重兵镇守即可。如此一来,丁淮便可将所有精力放在中原,先取青州,再得冀州,然后北取幽州,南征徐州,以四州之地练兵囤粮,再图并豫二州,谋四州,平定北方,然后汇合汉中大军挥师江南,则天下不难定矣。”
这些话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丁淮既然能够将自己未来争霸天下的方略说出,可谓是已经将田丰当作了自己的人来看待,若是田丰真的不投靠自己,恐怕丁淮也只有将其灭口一途了,至于田丰死后郭嘉会不会看出什么来,丁淮也顾不上了。
田丰听到丁淮竟然对自己如此信任,将如此机密的事情对自己坦诚相告,不由心下感动,动容道:“若是丁大人不嫌田丰愚钝,天丰愿效犬马之劳,为丁大人进献绵薄之力。”于是田丰便以主公称呼丁淮。
丁淮大喜。忙将田丰扶起。道:“我得符皓。如鱼得水也。”
田丰道:“郭奉孝之才胜过田丰十倍。尤其是他地思想犹如天马行空。令人难以捉摸。此人若能为主公所用。他日必定大事可成。不知主公可有收服郭嘉地良策?”丁淮微微笑道:“若不出我所料。待到明日。郭奉孝自会相投。为了保险起见。符皓今晚可与奉孝深谈数语。以定其心。”
田丰微笑道:“主公果然厉害。丰正有此意。”丁淮听罢。哈哈一笑。
送田丰出门之后。郭嘉更是心浮气燥。坐卧不安。以郭嘉地眼光。早已料定丁淮必非池中之物。郭嘉更是心惊于田丰这样眼光极高之人竟然已经认丁淮为主了。自己要寻找地那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到底是他。还是袁绍?忽然郭嘉又想起丁淮地话:“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本;若担任一方郡守。也许会很称职。但若要承担拯救天下地重任。成就霸王地不世基业。难!”
这就是对袁绍地最佳论断吗。自己何必还要执著于袁绍四世三公地背景。执著那只能代表过去地虚名呢。自己要选地是一个眼光长远、从善如流、大气磅礴地主公。而不是背景光耀地庸俗之辈。
再想起丁淮数年以来地种种事迹。自是称得上是一个英雄。而且丁淮那犀利地眼神。简直让人不敢对视。想到这里郭嘉就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那强烈地霸者之气。任谁都会为之折服。此人不就是师父让自己找寻地明主么。主意拿定。郭嘉便安然入睡。
第二日,赵云摆上酒宴为众人饯行。酒过三旬,菜过五味之后,颜良首先问赵云:“如今子龙大仇得报,不知今后有何打算,我主袁本初四世三公,为人仗义,求贤若渴,以子龙的武艺,必会获得重用,不知子龙意下如何?”
赵云听后,没有说话,看了看对面的丁淮,丁淮微微摇了摇头,但紧盯赵云的双眼之中闪耀着一种极度渴望之意。
经过昨晚一夜的考虑,赵云已经决定投靠丁淮,此刻心意更是坚决,于是道:“恐怕赵云有负袁公厚爱了,此次赵云家门惨遭不幸,幸得丁大人仗义挺身,大破白马铁卫,方能使得赵云为兄长报此大仇,如此大恩大德,赵云无以为报。昨夜云又得知丁大人有忧民报国之心,拯救万民之意,赵云更是钦佩万分。云虽不才,但为天下、为百姓、为主公,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请主公不嫌赵云鲁钝,让赵云自今日起跟随主公,为主公早日实现报国之心尽一分绵薄之力。”说完,赵云便跪在丁淮面前。
丁淮大喜,连忙起身将赵云扶起,正待说话,这时候,郭嘉和田丰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也起身一并跪在丁淮面前,齐声道:“郭嘉(田丰)也愿跟随主公征战天下,创千秋基业。”丁淮更是心花怒放,连忙又将两人搀起,道:“丁淮何德何能,得蒙三位不弃,丁淮将时刻紧记今日所言,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上报朝廷,下抚百姓,共创太平盛世。”
张郃听得此言,忍不住起身鼓掌道:“好一个太平盛世,郃本来也是奉我主王芬之命,请子龙、符皓出山,不想子龙、符皓已投名主,张郃只能空手交差。但今日能亲眼目睹丁大人之风采,见识丁大人的超群武艺,实是张郃三生有幸,丁大人不但武艺了得,更有济世救国的非凡胸襟,只是张郃已然在冀州刺史王芬手下为将,不能以丁大人为主公,实为憾事,但愿来日张郃能不与丁大人为敌,便为万幸之事了。”颜良、文丑也站起说,来意和张郃一样,只不过是各为其主做事。
丁淮哈哈大笑道:“今日席中在座,皆是河北精英,武有万人不敌之勇,文有运筹决胜之智。三位虽然各奉其主,于丁淮而言,实为憾事,然今日丁淮能有此缘分识得三位,已是不枉此行。来来来,让我等共饮杯中之酒,以为今日之缘。”说完丁淮便一饮而尽。
常山分手之后,张郃回冀州,颜良、文丑二人则回洛阳向袁绍复命,而丁淮一行人则回北海城。袁绍听得颜良、文丑的回话后,不禁大骂二人无能,煮熟的鸭子竟然让丁淮给抢跑了,自此之后,袁绍更是对丁淮恨之入骨。
与颜良、文丑、张郃分手之后,丁淮才算是长出了一口气,张郃等人此来常山的目的也是为了将赵云等人推荐给王芬或袁绍,幸得自己来的巧,遇到了公孙越的白马兵团,虽然当时情形十分凶险,几乎是性命不保,但毕竟最终在赵云等人赶到后,将樊娟等数名女子救下,并且帮助赵云报了大仇。不但将赵云打动,收到帐下,而且还意外得了郭嘉、田丰两大智囊,此趟之行可谓收获至丰。
现在丁淮手下,就有了大将赵云和太史慈、成廉、庞德、武安国,另外还有张任、高顺、严颜、徐荣四员大将和谋士阎圃为丁淮镇守汉中和武都之地。丁淮手下原本就是武将多谋臣少,这一下子就得到了三国时期的两个顶级谋士的相助,丁淮心中自然是乐开了花,郭嘉、田丰二人,得一人几乎就可以得天下,何况有两人呢。
半月后,丁淮同赵云、田丰、郭嘉等人一起回到了北海城。由于常山以及周边几个村落的所有人都被公孙越等人杀害,只余樊娟等十数女子,无处可去,于是也跟丁淮等人来到北海。樊娟原是子龙的哥哥赵风的未婚妻子,本来说年底两人完婚的,却不料出了这样的事情,赵风也被公孙越杀死了。
。
正文 第二十章 北海太守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8 本章字数:3118
回到北海后,对丁淮十分佩服的孔融也趁此时机把北海军权交给了丁淮,就这样,在平定张角之乱后,年仅二十二岁的丁淮开始了在北方的立足。孔融放下了军权之后,每日却也只是处理一些内务,闲时有时在家看看书,有时外出体察一下民情。
丁淮则是每日和太史慈、赵云、武安国等将切磋武艺,操练军队,同郭嘉、田丰探讨天下大势,等待时机,逐鹿中原。并且丁淮又将自己在这里的情况写了封信让人送到汉中,嘱咐阎圃等人暂时全力发展汉中、武都两郡的经济,自己短期之内不会回去,会在北方继续发展。
丁淮还另外给王绵、刘巧也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长信,大意是说现在各地盗贼纷起、黄巾再现,甚是不大太平,而且自己在青州还没有真正立足,一旦等黄巾之乱完全平定,自己也在青州有了立足之地,自会接二人前来,要二人不必太过牵挂。
张角之后的各地叛乱虽然分布较广,但是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虽然如此,这次的叛乱也持续到了中平五年。但是这次的各地叛乱虽然最终也是被镇压了下去,然而足足持续了四年的黄巾之乱对汉室的冲击却是致命的,使得本就被张角之乱抨击的已经不太稳当的大汉的基石变得更加脆弱,再也经受不住任何轻微的碰撞了。
同时,许多地主豪强以黄巾之乱为由,纷纷扩充自己的私人武装,到中平三年的时候,最多的私人武装已经超过了万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并且还有的冒充黄巾余孽不断侵扰百姓,夺取财物,令各地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在黄巾之乱基本被平息的时候,朝廷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也就是这件事情的出现彻底瓦解了大汉的独裁统治。
事情是幽州刺史刘焉引发的,中平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八八年,此时任太常的刘焉见这些年大汉朝的变故较多,便上疏灵帝:“四方之所以出现这些叛乱,是由于各州刺史的权利太小,而且所用非人,以致于离叛。建议朝廷将刺史改成州牧,并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
刘焉本为太常,也想谋一个州牧之位,便选择了大汉新开辟的交州。但是,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对刘焉道:“京师即将大乱,益州之地却有天子之气,君可去之。”于是,刘焉便改成求益州牧一职。
原本的益州刺史是张乔,但是张乔却在中平三年平定马相之乱之后便得重病死了,之后的益州刺史郤俭却是向灵帝花钱买的官,但是郤俭此人无任何能力,赋敛烦扰,谣言远闻,于是朝廷听从了刘焉的建议,从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并且罢免了郤俭,以刘焉为益州牧。
这样,州牧不仅掌管监察,还集各州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地方的监察官演变为行政长官。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许多真假黄巾余孽被各地有了军权的州牧剿灭了,片片捷报飞到洛阳,灵帝感到十分满意。
黄巾起义短短几年之中,不但对汉朝是个致命的打击,同时也就了一批英雄人物,除了丁淮之外,曹操、刘备、孙坚等一些英雄在黄巾之乱中也逐一地崭露头角,展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黄巾之后。一些在黄巾之乱中卓有战功地。都被封了官。例如曹操被封为都校尉。领东郡太守。一个月后曹操弃官归隐。两个月后。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为议郎。刘备则是平原县令。孙坚也被封为封为都校尉。领(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拾陆K文学网)长沙太守。其余各有封赐。丁淮地父亲丁原也因平定并州黄巾有功。被灵帝封为骑都尉领并州牧。
原本并州牧应该是董卓地。但是历史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丁原终于彻底占据了并州。而董卓却被封为了凉州牧。其他地各州地州牧分别是冀州牧王芬、青州牧龚景、益州牧刘焉、荆州牧王荆、扬州牧刘繇、豫州牧黄琬、徐州牧陶谦、衮州牧刘岱、雍州牧杨彪、幽州牧刘虞。
八月地时候。灵帝在洛阳设了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新任地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各校尉皆统归于蹇硕。
灵帝自黄巾之起。便可是不得不留心戎事;况且蹇硕此人颇为壮健。而且武艺高强。灵帝亲自任命此人。即便是大将军何进也不能直接命令蹇硕。自此禁卫军地大半都归蹇硕统领。已隐隐能与何进分庭抗礼了。何进受此之挫后也学会了韬光养晦。暗中却在积聚力量。准备在适当地时候奋力一击。
就在这些事情逐一发生地时候。北海地丁淮也在暗中思量。现在距离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地日子应该不远了。天下即将大乱。青州粮草虽多。然地处偏僻。人口稀少。兵员不足。再说。现在地历史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不该成为并州牧地父亲抢了应该是董卓地并州牧。并州看来不会脱离父亲地掌控了。
倘如两州相连。实力将会大增。但事实并非如此。青并两州中间隔了一个偌大地冀州。冀州牧虽然现在是王芬。董卓进京之后就会落到韩馥手中。最终还会落到袁绍手中。到时两州首尾不得相连。彼此无法救应。如何能与曹操、刘备、孙坚等人争雄天下。
而且,如按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进展,父亲将会在和董卓的争斗中被吕布杀害,虽说自己早已经写信告诉过父亲千万不要进京任执金吾一职,同时要防备吕布,只是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听从自己的意见。
正在头痛之时,丁淮又想到公元一九三年六月,黄巾大将管亥将会兵困北海城,那时的管亥已是无处可去,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加上上次的恩惠,应该可以招降管亥,便可坐领精兵十万,这样就可与天下群雄一较高下。丁淮想到此处,更是信心百倍。
这一天,丁淮的舅舅孔融忽然得了重病,眼看就不行了,以丁淮如此高超的医术也无法完全治好孔融的病(其实就是现代医学上的癌症中晚期),只能暂时将病情压抑住。一旦过于劳累,病情再次复发后,就连丁淮也没什么办法。孔融也知道自己的病情不再适合担任北海太守这样过度操劳的职位,于是,孔融便向朝廷上表请辞,并推举丁淮继任北海太守。
奏折到了洛阳之后,几乎没有费任何周折,灵帝便欣然同意了。
当然,在孔融的奏章到达洛阳之前,丁淮先行给何进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丁淮推荐徐荣为汉中太守。因为丁淮已经是汉中太守,所以不可能再成为北海相,唯一的办法就是辞去汉中太守的职务,接替的人自然必须是丁淮的心腹了。
丁淮曾是灵帝金口所举的方正,并且在黄巾之乱中以弱胜强打退了进攻北海的黄巾军,从而保全了整个青州。而且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以及太尉袁槐都是一力赞成,灵帝便下令让徐荣接替丁淮的汉中太守,而丁淮则成为了北海相。
现在由于杨赐的去世,“清流”一派的势力大不如以前,现在何进和张让集团的斗争却是日趋激烈,再加上蹇硕新一派的异军突起,何进两面受敌,形势大不如以前。所以现在何进自然要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尤其是现在各地权利加大,他日一旦何进一声令下,命令他们率领大军进京勤王,张让、蹇硕岂可挡其锋。
所以丁淮是汉中太守还是北海相,对于何进来说都是无所谓,何进要的是丁淮的忠心。而丁淮当然很会在何进面前表明自己的忠心了,这也就是为何何皇后、大将军何进以及太尉袁槐极力赞同徐荣和丁淮分任汉中和北海相的原因了。并且为了表示自己对丁淮的“信任”,何进还故作大方,将丁淮当初留在洛阳的一万精兵全部还给丁淮。
就在朝廷下令的几天后,北海城内百姓齐聚北海相府,要为孔融送行。
孔融在任期间,爱民如子,深受北海城百姓的爱戴,所以在孔融归隐的当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