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极品三国-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临淄的守军也只有两万人,并且久未上战阵,好在这次是守城方,不然的话,早就败下阵来了。廖可虽然勇猛,但是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的战阵,经验不禁有点不足,在褚燕强大的攻势下,有点力不从心,临淄眼看就要失守。一旦临淄失守,褚燕的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北海国。
    丁淮的舅父孔融正是时任青州的北海相,北海若再失守,东莱和城阳郡的洞门完全大开,攻取两郡更是如履平地。北海国孔融虽然文材了得,并且又有治理之才,但是对于领兵打仗却是一窍不通,手下也没有统军的将才,只有武安国一人,虽然勇猛有余,却谋略不足。
    临淄的战况传到北海,孔融心下甚是忧虑。孔融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早就听说张角之乱的时候,黄巾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灵涂炭。而且,黄巾势众,其中又不乏能人,并非孔融、武安国之辈所能敌抗的。
    既然刺史龚景临阵脱逃,恐怕用不了十天,临淄便会失陷,黄巾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必然是临近的北海国。孔融虽然也曾多次派人到朝廷祈求救兵,然而此次的黄巾之害较上次更甚,虽然除了黑山、白波、益州之外的叛乱规模都不大,但是数量之多实在让汉灵帝早已自顾不暇,哪有军队去援助位置偏僻的青州,更何况进攻青州的正是灵帝极为头痛的黑山黄巾军。
    消息传到并州,丁原还好,但是孔氏可就坐不住了。孔融是她唯一的亲哥哥,焉能见死不救。于是孔氏便求丁原发兵相救,却为丁原百般推搪,为此孔氏还大哭大闹了好几次。但是,一个妇道人家如何能够理解丁原的苦衷,虽然这一次的黄巾起义主要分布在青、幽、徐、冀、荆、扬、衮、豫八州,对并州影响也不大,但要说到从并州发兵援救青州谈何容易。
    且不说进京请旨一来一往需一月之久,况且哪能你说发兵援救青州朝廷就让你救青州,万一皇上下旨让你援救冀州或幽州,岂非弄巧成拙。退一万步,就算朝廷允许,从并州到青州,相隔诺大一个冀州,城池数十个,现在冀州黄巾也正在势头,数万大军经过一路拼杀,能够到达青州的会有多少呢。
    而且经过一路重重厮杀,并州军早已成了疲惫之师,到了青州也会被以逸待劳的黄巾军给吃掉了,还谈什么援救,岂非赔了夫人又折兵。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丁原平定太原的白波起义,用了数月之久,兵士死伤无数,钱粮耗费更是不计其数,已经使得并州元气大伤,实在没有余力去援救北海。






    正文 第八章 赶赴北海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39 本章字数:3041

    无奈之下,丁夫人便想到了身在洛阳的儿子丁淮,希望他有办法救救自己的舅父,于是丁夫人便写了一封信,让快马送到洛阳丁淮手中。
    丁淮接到母亲书信,大喜,要说自己的舅父面临生命危险,作为外甥的应该是焦急万分才是,至少也应该是惶惶不安才对,可丁淮为何见信后大喜呢。
    原来,丁淮因为张让的进言被灵帝一道圣旨调到洛阳,一待便是半年,其间,洛阳根本就没有遭受到黄巾军的一次攻击,而且各地风云再起的黄巾叛乱也都正在各地的守军以及地主豪强招募的自卫军进行着相持,只是遍布太广,加之规模都不如张角那一次大,所以灵帝并没有从中央派兵清剿。
    前面也曾提到丁淮现在每日只是和曹操、袁绍、何进等人赋诗、饮酒、打猎,更是由于丁淮和袁氏兄弟的矛盾越来越深,唯恐二人加害,丁淮已是久思脱身之计,如今母亲的这封书信正好能够成为自己离开洛阳的理由,汉朝以孝为先,去救自己的舅父的理由应该是十分充分的。
    另外丁淮也有自己的野心,并且丁淮的野心也随着他一步步的成功而变得越来越大,因为这个野心也越来越有可能了。既然已经身处在三国乱世之中,又机缘巧合,学得一身本领,丁淮自然就要改变三国的历史,由自己来一统全国。
    但是,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身旁都有众多文臣武将辅佐,而目下丁淮的身边虽然有庞德、高顺、张任这样的大将,但是谋士却是少得可怜。并且日后若是丁淮的疆土越来越大,只靠这手下几个人是万万不够的。
    并且,青州也是丁淮早就馋涎的一个州,汉中、武都只是自己在南方的基地,也是为了以后攻益州、取荆州,北上雍州方便,说到建立自己真正的基地,丁淮还是想在北方,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是由北向南统一全国的。
    更何况三国的很多名将谋臣大都是北方人,现在时间距离他们出士已经不远了,自己也该在北方建立一个根据地了,青州最合适不过了。青州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而且青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方便防守,而且更有利于以后的扩展。
    如果自己一直在洛阳或汉中坐等,到头来,手下还是只有张任、高顺、阎圃等数人相助,连个军师也没有,想要成就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大事,需要大量的武艺高强、冲锋陷阵的大将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军师。
    这次的青州黄巾之乱正好是一个机会,自己可以趁这个机会,一方面脱离何进的掌控,摆脱袁氏兄弟的暗算,一方面可以帮舅父孔融解北海之危,另一方面还能招揽一些人才为自己所用,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现在正是自己在青州立足的大好时机。
    对于人才方面,在丁淮心中,赵云是首屈一指的大将人才,想当年常山赵子龙,长坂坡几进几出,枪挑曹操战将数十人,威震天下,最主要的是赵云此人忠义双全,虽然之前曾经跟随过袁绍和公孙瓒,只能说明珠暗投,因为当时的人寻找主公大都是先看对方的名声,袁绍和公孙瓒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还有一个是东莱太史慈。太史慈虽然不及赵云武勇。但毕竟曾和小霸王孙策斗了个平手。在三国名将之中。武力也是绝对数得着地。但是其箭法除了黄忠之外再无人能够与之匹敌。而且太史慈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还颇有智谋。不失为一名大将之才。只是性格不如赵云沉稳。
    现在自己手下张任、高顺、徐荣、严颜四人必须暂时留在汉中、武都。如在青州立足。只靠庞德、成廉二人却是不行地。若能得到赵云、太史慈。二人将来定会是自己地得力助手。既然想到就要去做。一旦错失良机。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就像华雄一样。不但失去如此英杰实在可惜。还有可能将来成为自己地心腹大患。
    当下丁淮便拿着母亲地书信去见何进。一见到何进。丁淮还没开口。眼泪便“扑打扑打”直向下掉。心里更是有了上次地想法。三国中自己最讨厌地就是刘备。原因就是动不动就眼泪流个不停。没想到自己也快变成刘备了。
    丁淮这一流泪。把何进弄得不知所措。昨天刚喝过酒。大家还是兴高采烈地。怎么这才过了几个时辰。便成了这个样子了。难不成是出了什么事情了吗?于是。何进连忙问道:“贤侄这却是为何如此伤心?”
    何进地话音刚落。丁淮便“扑通”一声跪在何进跟前。一边将手中地书信递给何进。一边泣声道:“还望叔父能够救我舅父性命。”丁淮猛一下跪。把何进吓了一大跳。待到丁淮递上书信地时候才反应过来。木木地接过书信。打开就看。
    看过之后。何进明白了丁淮为何会如此伤心了。但是这件事情却是也很难办。单不说朝廷现在没有兵马去救援北海。就算是有这个兵力。灵帝也不会因为丁淮地原因命令大军去援救北海国。否则地话。难向其他州郡交代。
    见到何进沉默不语,丁淮心中窃喜,知道何进在这件事情上必然会很为难,只有这样,自己说出由自己去北海救援才能得到他的同意。
    丁淮故意放声大哭道:“我母亲只有舅父一个哥哥,若是舅父真有什么三长两短,我母亲必然会心痛成疾,万一母亲再有什么事情,丁淮岂能再有脸面苟活在这人世间,还请叔父可怜小侄的一片孝心,答允出兵相助。”
    看着丁淮类似嚎啕般的大哭,何进虽然有心相助,但是确实不敢点头应允,只得诺诺道:“贤侄。。。贤侄先起来,此事。。。哦,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叔父也十分理解贤侄的心情,只是。。。只是这洛阳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定然。。。定然不会同意,这个。。。这个。。。”
    说到这里,何进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因为这样的事情任谁都不好劝抚,毕竟大汉朝数百年来都是以孝治国,单从汉朝皇帝的懿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就可见一斑,如孝武帝、孝灵帝、孝桓帝、孝献帝等等。
    丁淮见何进尴尬、局促的神态,心中不由好笑,口中却接着何进的话道:“小侄也知道朝廷的难处,但是为人子女,岂能不为长辈分忧,还请叔父允许小侄一人前往北海相助舅父,小侄的一万人马以及大将庞德、成廉仍旧留在洛阳以防万一,还请叔父应允。”
    何进没想到丁淮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愣在了那里。丁淮见状,便又故意号啕大哭道:“叔父,若是舅父身死,母亲再出意外,小侄也定会无颜留在人世,只有以死谢罪了,还望叔父可怜小侄的一片孝心。”
    何进张了张嘴,想到丁淮既然将自己的一万精兵尽数留在洛阳,看来并不是对自己有二心,并且自己也能给皇上一个交代,便终于没有再说不同意的话,只是摇了摇手道:“贤侄莫要再伤心,此事叔父应允就是,只是你一人孤身上路,甚是危险,叔父不太放心,还是稍微带些兵马前去吧。”
    丁淮大喜,连忙向何进磕头道:“多谢叔父体谅小侄。小侄只需带领自己手下的三百骑兵前去即可,其余兵马留在洛阳听候叔父号令。”
    何进不禁有点不放心道:“贤侄只带这少许兵马,岂可抵挡青州数万黄巾?”
    丁淮道:“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小侄手下这三百多骑都是久经战阵,均能以一挡百,请叔父放心。”
    从何进府中出来之后,丁淮马上命人将庞德、成廉二将召来,秘密命令了一番。
    三天后,丁淮便告别了何进、曹操、袁绍等人,带着自己的三百五十八名旋风骑踏上了青州之路。






    正文 第九章 舅甥相见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0 本章字数:3293

    丁淮率领的旋风骑都是骑兵,所以只用了十天的时间便到达了青州北海,见到了自己的舅舅孔融。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孔融为何现在会是北海相,因为在三国历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为得罪了董卓,在这之前孔融曾是虎贲中郎将。因为丁淮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很多变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与大将军何进不和。
    前面已经讲过,朝廷有三派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清流派,宦官集团以张让为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团则以何进为首,手下一帮文武有袁绍、曹操、何苗,赵融,淳于琼,许凉,陈琳,王允,逢纪、何颙、荀攸,袁术,卢植、皇甫嵩等,实力最为强大,而清流一派则由于杨赐的倒台而处于最末,却也有杨彪、孔融、邓盛、蔡邕、马日禅等人。
    本来孔融曾为中郎将,因为大将军何进借其妹之势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道:“吾岂能与一只懂杀猪之屠夫同殿为官。”于是,便自请为北海太守,所以后人常称孔融为孔北海。孔融此人极好宾客,常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之愿也。”
    孔融爱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担任太守之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融虽无太大功绩,却也是深得民心。且其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汉献帝建都许昌后,本已隐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担任少府一职,后被封为太中大夫。此认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
    且说孔融正在同武安国谈论如何抵御黄巾之事,忽然下人来报,说是有一个人,自称是自己的外甥丁淮,在外面求见。孔融心下纳闷,自己只有一个外甥,确实名叫丁淮,但是却是远在益州汉中郡任太守之职,现在外面黄巾猖獗,他一个人如何能到得青州,何况作为汉中太守在此天下大乱之时不在汉中保一方平安,岂能擅离职守(孔融并不知道丁淮被灵帝召到了洛阳)。
    孔融心中忽然一动,想到,这必定是黄巾军的诡计,探听到我与丁淮十数年未见面,使人冒充自己的外甥骗得我的信任后,谋取北海。可是这个计策也太次了点,虽然打听到此事,却也不想我那外甥丁淮岂能随意来到青州。于是孔融命令武安国率领100刀斧手在帐后埋伏,然后令下人将此人领上来。
    待得来人进来,孔融见其长相颇为俊朗,英姿雄态,心下暗暗可惜,单看其外面就觉得此人必然不凡,只是这样的人物,奈何屈身为贼。待来人在堂中站定,孔融便厉声喝问道:“你是何人,受何人指使,竟敢冒充我的外甥丁淮,居心何在?”
    丁淮心中微微一愣,随即便明白过来了,是了,好像自己认丁原为父之后也知道自己有个舅父叫孔融,却是从来没有与其见过,曾听孔氏说过孔融也只是在那个丁淮小时候与之见过,孔融自然是不认识他的这个外甥了,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的贸然来访,已使孔融认定自己是冒充的。虽然怀中揣着圣旨,但是心思一转,丁淮便和孔融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丁淮“嘿嘿”一笑道:“既然孔大人已经识破,在下也就不再隐瞒了,时下我军强盛,北海城小兵弱。我家将军让在下前来,相劝你们还是速速投降,方可保全性命,如若不然,我大军一旦攻克北海,鸡犬不留。”
    孔融闻言大怒道:“放肆,我孔融乃是堂堂大汉之臣,岂能向尔等黄巾贼子屈膝投降。北海只有战死的孔融,没有投降的孔融,儒子岂敢在此口出狂言,来人,与我将此人拿下。”丁淮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快就来真的呀,看来玩笑开大了,不过自己的这个舅父脾气也太火爆了。丁淮正要开口解释,却见武安国和100刀斧手已经恶狠狠地向自己扑来,情势危机,已经不容丁淮解释了,无奈之下,丁淮只得仓促招架。
    这个玩笑开得有点过火了。丁淮知道自己是被他们误会了。又不能向他们狠下杀手。而对方却是招招都要自己地性命。搞得十分被动。幸好自己武艺不弱。否则早就血溅当场了。但是这样只守不攻地局面对自己却是大大不利。一个不小心很可能会命丧此地。忽然间。丁淮想到了一个办法。擒贼先擒王。于是便直扑武安国。
    武安国初时看到丁淮左右支招。以为其武艺一般。此时看到丁淮向自己扑来。也是想在众人之前显显自己这青州第一猛将地威风。便大喝一声:“你等先且退下。待我来擒他。”刀斧手听到武安国地喝声。都知道武安国乃是青州第一猛将。武艺高强。于是便纷纷退后。站成一个圆圈。将两人围在中间。一是观战。二是严防丁淮不敌武安国之时会突然向不会武艺地孔融发难。
    如此一来正中丁淮地下怀。丁淮也是没想到武安国竟然如此托大。这样地机会。焉能错过。只需将武安国制服。自己也就有机会开口解释了。于是丁淮便全力和武安国战在一起。交手第一招后。武安国就觉得对方无论力气还是招式都高出自己许多。虽然对方赤手空拳。自己绝非其敌手。不由心下大骇。原来对方一直在扮猪吃象。虽然已知不敌。但是对方一招快似一招。自己却是欲退无路。无奈之下。只得勉强招架。
    战至第十二招。丁淮瞅准了武安国一个破绽。一拳击在武安国地臂肘。武安国只觉得胳膊一麻。手中钢刀脱手而出。丁淮顺手一把接过。反手架在武安国地脖子上。大喝一声:“若想武安国活命。尔等都不得乱动。”
    众人大惊。没想到素有青州第一猛将之称地武安国竟然仅仅十二招就被对方生擒。这是什么样地武艺呀。顿时都吓得不敢乱动。孔融心中更是恐惧万分。不想黄巾军中竟然有这样地英雄人物。难怪朝廷对黑山军一直是束手无策。看来这次北海国是凶多吉少。青州更是难守。
    孔融定了定神。对丁淮道:“壮士既然有这般身手。奈何栖身为贼?如若壮士肯报效朝廷。孔融可立即向朝廷推荐壮士。功名自然不在话下。”丁淮知道玩笑不可再开。于是道:“舅父。我确是丁淮。这是圣旨。还有大将军何进地亲笔书信。请舅父过目。”说完。丁淮另一只手从怀中掏出圣旨和书信来。将武安国脖子上地刀挪开。拱手道一声:“武将军。方才得罪了。”并将圣旨交到武安国手中。武安国不敢怠慢。跪着接过圣旨。起身交给孔融。站立一旁。
    孔融也是从武安国手中跪接过圣旨和何进的书信,一看之下,才知道眼前的这个武艺高强的年轻人确实是自己仅在幼年的时候见过一面的亲外甥丁淮,又从何进书信中得知丁淮知道自己的困境,苦求何进,只身赶来帮助自己,心中那份感动简直别提了。
    孔融正要说话,忽然外面士兵来报,临淄失守,黄巾大军约五万人正向北海杀来,现已在城外五十里处。孔融顿时大惊失色,北海城内共有守军八千,如何挡得这数万黄巾军。丁淮看到孔融面有忧色,便主动请缨道:“舅父,且让淮儿带兵出城杀贼。”
    “这”孔融面有难色,心中犹豫不定。
    敌强我弱,若是答应让他出战,自己就这一个外甥,万一出了事,妹妹那里如何交待;若是不答应,恐怕手下众人会说自己处事不公,必然士气大损。又想想丁淮的高超武艺,曾成功平定张角之乱,孔融不由心中一缓,拿起兵符道:“既然如此,淮儿可率领精兵五千,出城迎敌,武安国将军随同前往。切记,能战则战,万不可惩匹夫之勇。若是对方势众难敌,淮儿可退回城内,再思良策。”
    丁淮明白孔融的意思,宏声道:“得令。”伸手接过兵符后,龙行虎步向外走去,武安国连忙跟在后面。没想到让自己十二招就败北的这个年轻人竟然是因为平定张角之乱而天下闻名的丁淮,武安国输得心服口服,此刻又见丁淮主动请缨,以弱击强,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何况此人又是上司孔融的亲外甥。
    孔融唯恐丁淮有失,在丁淮走后,马上登上城楼,并让另一大将宗宝点齐剩余三千士兵,原地待命,一旦丁淮众人有危险,马上增兵救援。其实,如果丁淮等人真的被黄巾军围困住,这三千军马出去后的结果也只会是一样的命运,这只是孔融为自己找的一个心里安慰而已。
    孔融登城遥望,只见贼势浩大,心中更是倍增忧恼。这时的丁淮也披甲上马,率领众人出城迎敌。






    正文 第十章 大败褚燕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0 本章字数:2976

    两军阵前,只见黄巾军中高竖两面大旗,一面旗上写着一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张”,另外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褚”字。丁淮心下寻思,黄巾军中褚姓的将领,有名气的只有一个,难道攻打青州的黄巾头目竟然是受张角之命保护张宁离开广宗城的褚燕?
    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褚燕,常山真定人,于黄巾起义之际举兵,当时博陵张牛角亦起众,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牛角死后,众奉燕为帅,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归之者众,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是汉末的一股大势力。褚燕与公孙瓒联合,与袁绍多次交战,后被击败,实力稍稍减弱。曹操平定河北时期,褚燕率众归顺,被封为平北将军、安国亭侯。
    但是丁淮来了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前文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褚燕的武艺应当和武安国在伯仲之间,甚至于会比武安国高上一筹,更难得是此人颇有谋略,实在是名难得的将才。既然是此人统兵前来,自己与张角的关系又不能当众公开,更不要说将张角的书信给褚燕看了,看来北海要有一场恶战。
    丁淮停止了脑中的思绪,大声喝道:“来人莫非常山褚燕褚帅?”褚燕一听,心下纳闷,黄巾军中知道自己是常山真定人的并没有几个,此人如何得知,莫非是故人之友。于是褚燕报拳应声道:“在下正是,请恕褚燕眼拙,请问阁下是?”
    丁淮在和张角的最后一次见面中,得了解到了其中的详细情况,知道张宁被张角托付给了褚燕照顾,但是褚燕、张宁离开广宗之前,并不知道马相叛变之事,还以为自己没有应允张角,若是自己报出真实姓名,褚燕必然会对自己有所误会。
    忽然,丁淮灵机一动道:“在下乃是东莱太史慈,乃是北海国孔大人手下大将。在下原本不知道褚帅的大名,然而在下却有一位好友与褚帅同乡,故而得知。”一旁的武安国听得丁淮没有说其真实姓名,却找了一个什么太史慈的名字来搪塞,虽然不知道丁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知其必有用意。
    褚燕第一次听说太史慈之名,脑海中搜索了一遍,没有任何印象,奇道:“但不知贵友之名?”
    丁淮见褚燕上当,心中暗喜,于是缓缓道:“此人姓赵名云,字子龙,不知褚帅是否认识此人?”
    褚燕恍然大悟,心道,难怪他对自己这么了解,原来是子龙的朋友。但是这下可就难办了,既是子龙的好友,两军阵前,若是伤了此人,恐怕日后见了子龙不好交待。正在为难之间,忽然传来一阵喊杀声,褚燕转头一看,阵后已经大乱。
    丁淮也是觉得奇怪,难道有什么救兵到了不成,可是据自己所知,此时朝廷尚且自顾不暇,哪里会有救兵,否则也不会任由自己前来了。只有孔融在城楼上瞧得明白,只见城外一人挺戟跃马杀入贼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听到手下的报告之后,褚燕一面命人分兵抵挡,一面向丁淮大怒道:“太史匹夫,我因你是子龙兄弟的好友,才没有轻易发难,不料你却故意用子龙之名拖延时间,派人袭我后军,真是卑鄙小人。”
    丁淮也是一脸糊涂。心想难道是自己地旋风骑。但是很快被否定了。没有自己地命令。旋风骑岂敢私自乱动。但是丁淮一看褚燕误会了。连忙解释道:“褚帅息怒。北海城只有这数千兵士。哪里还有援兵。在下确实并不知情。”刚说完。丁淮忽然想起一人。难道今天是假李鬼碰上真李逵。莫非是东莱太史慈前来。
    丁淮猜得不错。来人正是太史慈。记得《三国志》上记载“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也。”、“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问讯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褚燕误以为丁淮刚才是故意用子龙地名字来拖延时间。等候援军。心中便有了一种被愚弄地感觉。顿时大怒。正要挥令大军冲杀。身旁地副将孟威自持勇猛。不待褚燕号令。便跃马挺枪。直取丁淮。
    武安国见敌将杀来。正要迎上去。不料丁淮手一摆。阻止住武安国。手持七龙三叉戟冲了出去。截下孟威。丁淮之所以不让武安国出战是有想法地。现在敌强我弱。自己若能阵斩敌军大将。不但能打击敌军士气。更能增长北海军地士气。
    果然。交手不到五个回合。丁淮一戟将孟威刺于马下。褚燕大惊。孟威虽说武艺不算很高。但自己要杀他。也只能在二十回合之外。竟然没能在此人手下过五个回合。黄巾士兵更是害怕。褚燕在黑山发展地时候并不长。虽然军队甚众。却是大部分缺乏训练。更有很多人还是新兵。
    当他们看到己方大将和敌将没过几合就被杀死。心中恐慌。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褚燕一看不好。对方武艺高强。不可再和他单挑。只能靠人多地优势来取胜了。于是。褚燕命令大军将北海军团团围住厮杀。
    在这样的劣势之下,为了激励北海守军的士气,丁淮大声喊道:“兄弟们,北海城内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生死存亡,就看我们的了,大家一定要奋力拼杀,援军已经到了。”
    青州本就民风彪悍,崇尚武力,虽然北海守军平日里操练不足,但其战斗力仍是这些黄巾军所望尘莫及,加上丁淮的英勇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每个北海士兵的心中,所以在丁淮的喊声中,北海守军士气大振,个个犹如下山猛虎,锐不可挡,冲进黄巾军中,硬生生地将其切成两半,丁淮更是如入无人之境,黄巾士兵莫不纷纷躲闪。
    为了减少北海军的压力,丁淮专找黄巾军中骑马的大将厮杀,片刻间,就有十人丧命在七龙三叉戟下,吓得其余骑马的黄巾军将领纷纷弃马步战。厮杀中丁淮看到对方骑马的将领只剩褚燕一人,便纵马向他杀去。
    褚燕一看,暗叫一声不好,但是丁淮已经挥戟向自己杀过来,若是自己不敢迎战,势必影响士气。没办法,明知不敌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心中本就胆怯,十分本领便只能发挥出七八成,也只是十个回合,褚燕便招架不住,向后败去。
    丁淮正要追赶,只见褚燕败退之中正遇一小将,大约二十岁左右,身高约七尺七,横挎一张硬弓,英姿勃勃,孔武有力,手持画戟。见到褚燕,二话不说,举戟便刺,褚燕刚刚败阵,不防身后此人,躲闪不及,正被刺中,落下马来。那人正要再补一枪,却被褚燕手下死死拦住,只得作罢。
    丁淮在后面瞧的清清楚楚,太史慈的这一戟并没有刺中褚燕的要害,而只是刺中了大腿,并不会危及到性命,丁淮心中也是暗吁一口气。见到褚燕被其手下救走,心中更是放心,若是褚燕死在此处,日后张宁那里必然更难解释。
    丁淮趁机大喊:“褚燕已死,降者不杀。”北海军也趁机跟着高喊起来:“褚燕已死,降者不杀。”数千人的喊声如同雷震,战场的黄巾军无一没听到这句话,黄巾军军心大乱,更加上方才褚燕落马,许多人都看到了,只是不知生死,听到这句话便信以为真,纷纷向后溃逃。
    北海守军胜券在握,士气倍增,趁机奋勇冲杀一阵,大败黄巾军,杀敌五千,俘虏一万。黄巾军败退的时候,相互踏践而死的也有两千多人,而北海守军仅仅付出伤亡一千五百人的代价,此战可谓大获全胜。






    正文 第十一章 喜收太史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41 本章字数:3244

    这一仗,孔融在城楼上可是瞧的明明白白,没想到自己的外甥果然英勇无敌。大喜之下,孔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