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极品三国-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且说灵帝当天下旨,令人快马送往北地和汉中,命令二人接到圣旨之后火速进京,同伐黄巾。
    三天后,圣旨便到了丁淮的手中。
    接到圣旨后,丁淮大喜过望,没想到自己也被封了中郎将,并同皇甫嵩、卢植、朱儶一起参与平定黄巾,实在是大出丁淮的意料之外。因为历史上平定黄巾之乱的三个中郎将分别就是皇甫嵩、卢植和朱儶,还有一个董卓则是后来之事,并且董卓只有一战还是大败。丁淮原以为能够在黄巾之乱的时候能够趁机占领武都、阴平两郡就已经不错了,没想到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恭喜主公,如此一来,主公必将会名扬天下,成为大汉第一名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阎圃急忙向丁淮恭喜。
    “呵呵,皇甫嵩、卢植之才不在丁淮之下,这大汉第一名将岂能是轻易获得?”丁淮虽然心中激动不已,但是嘴上还是比较谦虚的。
    阎圃明白丁淮的心思,也不再这个话题上说下去,转了一个话题道:“主公,此次前去剿灭黄巾叛乱,需要那几位将军跟随?另外,黄巾之乱遍布过广,汉中也需多加防守,主公还需使一员上将留守此处。”
    丁淮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会,道:“汉中之地乃是我之根本,不可不慎重,淮以为留张任、徐荣二将防守汉中,相真从旁辅助,如何?”
    阎圃点点头道:“徐荣、张任二位将军皆是将帅之才,由此二人镇守,汉中必然安然无虞。”
    丁淮见阎圃也赞同如此安排。再无疑虑。命令徐荣、张任、阎圃率军镇守汉中。以徐荣行太守事。张任辅之。大小事宜不必上报。可自行处理。阎圃出任汉中主薄。而严颜则继续秘密为丁淮训练骑兵。丁淮亲率高顺、成廉、庞德三将和旋风骑即日赶赴京师洛阳。
    且说。由于唐周告密。灵帝不但将封諝等一干相关人等下狱。而且还召集众大臣商议了对策。命令皇甫嵩等人四路讨伐。但是。这样大地举动岂能瞒得过张角布在朝中地耳目。就在灵帝退朝之后。张角地耳目便已经派人快马将消息报告给在广宗地张角。
    得到消息之后。张角真是又怒又急。重重一拍案几。大骂道:“唐周真他娘是个混蛋。枉我一直以来对他如此信任。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侯竟然背叛我。让我数十万大军措手不及。有朝一日。我必然将其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一旁地张牛角素与唐周交好。见状道:“主公。如今朝廷已经开始发兵征讨。我等还是马上举事才是。否则必然会陷入极其被动之地。”
    张角听了。默然不语。沉思了一会。叹了一口气道:“也罢。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希望上天能够眷顾我太平道。马上通知张曼成将军和波才将军。令二人将南阳和颖川附近地大军汇集起来。先行攻下南阳郡和颖川郡。以为抵御官军之用。”
    张牛角走了之后。张角仍然恨恨不已。没想到自己刻意栽培地弟子唐周竟然会在关键时候背叛自己。导致自己现在准备不足。措手不及。起义地诸项事宜还没有成熟。朝廷却已经开始派兵镇压了。这次地胜券真不知会是几何。
    张角的势力本来遍布八州之广,但是由于准备(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拾陆K文学网)不足,张角担心兵力过于分散反而可能会被朝廷大军各个击破,所以才命令大军分别由张曼成、波才和自己各自率领一军,准备对抗朝廷的四路大军。此刻张角的军队基本都集中在冀州和豫州、南阳等地,接受训练,匆忙之下,张角也只能命令张曼成、波才占据最近的城池,以为防守之势,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驻守广宗城。
    其实,张角这样安排也有自己的用意,朝廷的虚实张角早已探听的清清楚楚,能够凑成这四路大军已是东汉朝廷最大的能力,只要自己能击败这四路大军,然后兵指洛阳,东汉的政权也就到了末日。
    二月,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政治口号,号召起义。其属下的36方,共计几十万义军同时举事,声势浩大。因起义军皆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军队没有到位,各地准备不足,在起义之初,义军节节胜利:河北黄巾军生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市)黄巾军斩杀太守褚贡,围攻宛城;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黄巾军败太守赵谦于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东北);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市西南)黄巾军攻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
    在张角的刻意指挥下,各地起义军很快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三大军事中心: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率主力活动于冀州(州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南)的广大地区,张角、张梁驻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张宝屯兵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北),成为领导起义的中心,后来由于张曼成、波才、彭脱、卜已的逐一战败,张宝也与张角合兵一处,共同驻守广宗。
    张曼成自称“神、卜使”,率南阳黄巾军屯兵宛城,成为南方的黄巾主力;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汝南、陈国(治所今河南淮阳市)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主力。三大黄巾军的主力分别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形势看似十分严峻。
    初时,在张角的极力约束之下,黄巾军的军纪甚是严明,每攻占一个城池之后,基本上是秋毫无犯,虽然也有个别黄巾军的将领或士兵作出了扰民之事,张角都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斩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黄巾军还是颇受冀州、豫州百姓的拥护的,当然,这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就是起义初时,黄巾军的粮草供应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但是,此时朝廷军队已经集结完毕,共分为四路大军,约十万之众,分别由四位中郎将统率。其中左中郎将皇甫嵩、南中郎将朱儁率步骑4万余人重点进攻颍川黄巾军;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士和地方官军进攻河北黄巾军;右中郎将丁淮率领步骑三万连同地方官兵进攻南阳一线的黄巾军。
    官军进攻重点首先指向直逼京师洛阳的颍川黄巾军波才部。负责进攻波才部是南中郎将朱儶,此人颇有才华,但是为人却十分孤傲,并未将颖川的波才部放在眼中,这才导致了在阳翟之战中被波才军大败,从而影响了整个局势。
    。





    正文 第五章 宛城之战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04 本章字数:2987

    南阳位处荆州北部,是荆州的一个郡,治所在宛城,是原荆州首府,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最早的主人是袁术,可惜袁术小儿称帝时已失了宛城,否则必当定都于此。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它是联系中原与荆襄九郡的通道。“隆中对”中孔明平定中原的两条出兵路线,其一便是由宛城直指洛阳。可惜关羽这个自大狂失了荆州,致使孔明的北伐孤掌难鸣,成了聊尽人事的徒劳。
    后来,南阳郡便一直被张绣占领,直到曹操两次讨伐张绣之后,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投降曹操,自此之后,南阳郡便归曹操所有。
    张角事发之后,率先响应起义的便是张曼成,在起义的时候部众共有七万余人,不到旬日,便已经发展到十五万之多。三月庚子日,张曼成击斩南阳太守褚贡,军势大振,之后张曼成指挥南阳黄巾主力进攻中原战略要地宛城,遭到信任的南阳太守秦颉的拼死抵抗,双方便在宛城之下相持。
    丁淮率军三万,从洛阳出发,昼夜行军,赶赴南阳。一路之上,丁淮一边急行军,一边严明军纪。由于久历太平,官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军纪,都已经差到了极点,以这样的军队去对抗时下正盛的黄巾军,即使是兵力相当,也不一定取胜,何况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这是丁淮最担心的。
    此时,在宛城,一场场攻夺血战正在进行。
    南阳太守秦颉为官清正,深得百姓拥戴,在秦颉的鼓动下,南阳百姓纷纷为官兵捐粮捐物,并且组织乡勇帮助官兵守城。宛城之内原本有官兵三万,再加上两万乡勇,却也能有五万人守城。更由于得到朝廷援军不日便可到达的消息,宛城上下,士气大振,虽然人数不占优势,却能够数次将黄巾军的攻势遏制下去。
    但是,在丁淮率军到达郦县的时候,战争发生了一些改变。
    当丁淮大军到达郦县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张曼成在组织士兵攻打宛城的时候,被一支城上的冷箭射中面颊,当时便昏倒在地,血流不止。副将赵弘大惊失色,连忙将张曼成护送回营,并下令停止攻城,同时做好防御,防止城内偷袭。
    由于张角的医术甚是高明,所以黄巾军中不乏医术高明的行军大夫,在经过一阵紧张的止血、拔箭、包扎等步骤之后,张曼成的伤势得到了压制,虽然那一箭的力度极大,射的极深,却也不至于要了张曼成的性命。
    两个时辰后,张曼成慢慢苏醒过来。
    苏醒之后的张曼成不怒反喜,不由让担心张帅会在醒来之后大发脾气而导伤势加重的赵弘等人松了一口气,张曼成对副帅赵弘道:“诸位不必担心,曼成已无大碍,并且我已思得一计,不出三五日,宛城必在我等掌握之中。”
    赵弘一直以来便对这个计谋百出、神机妙算地大帅敬服有加。此刻听到张曼成说是有办法攻下宛城。心中没有丝毫怀疑。忙问道:“不知。大帅有何良策?”
    张曼成微微一笑。不由又是眉头一皱。原来是因为笑地时候牵动了面部地肌肉。疼痛异常。张曼成道:“此计说来不难。但是有一点。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就是本军其他将领也是如此。否则便很可能被秦颉识破。”
    赵弘见张曼成这样说。心中不由一动。脱口道:“大帅莫非是要。。。。。。”
    张曼成满意地看了看这个跟随自己多年地赵弘。心中不由宽慰异常。看来赵弘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只知道拼杀地赵弘。也开始会用脑子想问题了。于是道:“不错。这件事情只可你我二人知道。不可让第三人知晓。以防城内密探。”
    赵弘敬服地点了点头。
    “什么。张曼成死了”。秦颉听到手下人地报告。不由大喜。虽然知道那天地一箭射中了张曼成。但是也不至于要了他地性命。所以秦颉听到消息地时候不由觉得不可信。“再探。一定要弄清楚张曼成是真死还是假死。”
    看着斥候离开之后,秦颉不由陷入了深思。
    从近百日的对歭中,秦颉看得出张曼成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所以对于这次张曼成突然的死亡,秦颉不由觉得怀疑,但是那天张曼成中箭的时候秦颉可是看得清清楚楚,中箭的部位正是脖颈之处,所以说死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自从斥候离去之后,秦颉便再也坐不住了,亲自来到城头之后。从昨天张曼成中箭,黄巾军退守营寨,已经整整一天了,城内的守军也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时间,抓紧时间修复城墙,储备守城器械,好为下一轮黄巾军攻城做好准备。
    秦颉放眼向黄巾军营寨望去,只见营寨并没有像秦颉想象中那样已经开始了慌乱,而是一片萧然肃静,营寨之内没有丝毫的噪乱,只有巡逻士兵有规律的在来回巡视,看不出任何主将死亡的信息。
    秦颉心中一阵叹息,像张曼成这样的人才竟然不能为朝廷所用,而沦落为黄巾贼寇,真是大汉的不幸。忽然,秦颉发觉有点不对,单从营寨表面来看,虽然依然绵延数里,但这却不像是驻存了十多万大军的营寨呀,难道说敌军已经撤退了一部分,秦颉心中产生了怀疑。
    第二天,秦颉得到斥候的再次回报,张曼成确已身死。
    印证了心中的猜测,秦颉不由大喜过望,看来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人,是一个私欲很强的动物,这是每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只不过有的人控制的好一些罢了,有一些人控制能力相对弱些。秦颉就是后者,只要利欲占据了心灵的主导,便会影响人的正确判断,秦颉之死也是源于此处。若是秦颉能够谨守城池,不受诱惑,张曼成的计策便不会成功,宛城也不会丢失,秦颉也不会丧命。
    保留了一部分理智,秦颉并没有派出所有的守军,只是派出了三万步骑,由自己亲自率领,趁着黑夜前去偷袭张曼成的营寨。
    不料,大军刚刚进入黄巾军的营寨,发现寨内竟然空无一人,秦颉心觉不好,中计了,急忙命令前军改后军,后军改前军,全军退往宛城。但是,已经完了,只听一声炮响,黄巾军从四面杀出,将三万官军团团围困。
    黄巾军虽然将官军团团围住却并未立即动手,正在众人纳闷之时,只见黄巾军背面忽然闪开一条道路,只见张曼成在众将的保护下,缓骑而来,大笑道:“秦颉,你已经中计,何不下马投降,可保性命。”
    这秦颉倒也是一条汉子,虽然知道今天必然九死一生,却也是宁死不降之人。口中大喊:“弟兄们,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日便是我等报效朝廷的时候,弟兄们唯有拼死杀敌,才对得起城内父老,对得起自己这七尺身躯。”
    张曼成大怒,没想到自己将官兵围住没有立即动手,就是看着秦颉是个人才,想将他劝降,没想到却被他趁机鼓舞了士气,所为哀兵必胜,自己不知又要损失多少士兵。张曼成手一挥,黄巾军从四面压了上去,官兵也缩成一个圈,与黄巾军拼死搏斗。
    官兵虽勇,但毕竟人少,渐渐抵抗不住黄巾军的攻势,人数越来越少,秦颉也身受多处伤,情形十分危机。就在这时,忽然又一支冷箭从官军处飞出,直取张曼成,没有任何防备的张曼成被穿喉而过。
    随后,只听官军之中一人大喝:“张曼成已死,弟兄们冲呀。”字字都声如雷震,不但官军个个听得清楚,就连黄巾军也是个个听得清楚。






    正文 第六章 庞德之威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04 本章字数:3088

    张曼成中箭落马,黄巾军中是很多人都看到了,随着这声高喝,黄巾军登时军心大乱。而那名射死张曼成的伍长装束的人率领着数百骑兵拼死断后,使得秦颉能够率领大军趁此机会杀出一条血路,向宛城退去。
    不料,刚走到半路,便遇到宛城来的败兵。原来,张曼成趁秦颉率军偷袭的时候,分兵四万有赵弘亲自率领,趁着天黑,强行攻打宛城。由于秦颉带走了宛城的精锐部队,留下的都是新招的乡勇,并且缺少了秦颉的指挥,宛城很快便被赵弘攻下。
    看着身旁的残兵败将,秦颉羞愧难当,再加上身受多处刀伤,身体虚弱,秦颉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马上坠落,眼看是要活不成了。临死之前,秦颉只说了一句话,速去镇平,等候朝廷地援兵。
    丁淮的大军正是从郦县,经过镇平才赶到宛城的。在镇平,丁淮从宛城败兵口中了解到了宛城的情况,没想到自己一路之上的急行军还是没能赶上,让宛城给丢了。黄巾军本来就数倍于己军,再加上新得宛城,士气正旺,硬拼之下,必然是自己吃亏,看来是要以奇计取胜了。
    于是,丁淮命令大军在镇平休息两天,并将宛城的两万败兵分插在自己个各部曲之内。一是连日来的急行军,已经让大军疲惫不堪,休息两天可让士兵恢复体力,一是让斥候探听宛城消息,以及张曼成是否已经身死。
    没多久,丁淮便得到斥候汇报,张曼成那天晚上被一箭穿喉而过,当场就殒命了。张曼成的死也许对南阳黄巾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更让丁淮感兴趣的是那个接连两箭射中张曼成的宛城将领,在南阳郡,能有如此箭法的人恐怕也只有一个人--黄忠。但是,听说,黄忠为了掩护大军撤走,率领数百骑拼死断后,生死不知,丁淮不由扼腕叹息,但是丁淮相信以黄忠的武艺,必然能够杀开一条血路,只不过自己这次恐怕要和这位绝世猛将擦肩而过了。
    经过两天的修整后,丁淮率领大军徐徐前进,一日后,在宛城西三十里处扎下营寨。
    宛城虽然还是宛城,但是城头的旗帜却不再是大汉的旗帜,被换成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大旗,并且城头的守军也被换成了头裹黄巾的士兵,这种种的迹象都在向众人表明-宛城失守了。
    扎下营寨后,丁淮并没有直接进行挑战,而是命令大军修整一天。到了第二天,丁淮才率领三万大军来到城前挑战。
    早就得到消息的赵弘,见前来挑战地官军只有三万人,便率领六万大军出城迎战。
    望着对面黄压压的一片,丁淮不禁叹息,这原本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如今却因为吃不上饭也踏上了叛乱这条不归路。看来,大汉朝廷确实已经极端昏庸了,即使没有张角的出现,也避免不了又有王角、李角起来反抗。
    丁淮朝庞德一点头道:“令明。你去溺战。”
    庞德大喜。连忙应声出阵。来到阵中间。高声大喊:“南安庞德在此。黄巾贼子。谁敢出来一战。”
    赵弘大怒。正遇出马。只见身旁一将早已飞出。赵弘一看。正是裨将田矼。田矼一边向阵中冲去。一边大喊:“贼将休得猖狂。待我田矼前来会你。”
    田矼出战并没有向赵弘请示。这使得赵弘眉头一皱。南阳黄巾中。张曼成是主帅。赵弘和田矼都是副帅。但是田矼却是排在赵弘地后面。是三把手。平日里田矼对赵弘并不怎么服气。尤其是张曼成死后。赵弘竟然有接替张曼成为主帅之意。这让田矼更加不能心服了。
    田矼这次也是想出战将敌方大将给斩了。也好在黄巾军中再树自己地威猛地形象。更想与赵弘争夺主帅之位。
    “扑通”一声。两人交手仅仅一个回合。田矼地首级便已经飞上了天。身子也从马上摔下。跌落在了地上。动了几下之后。庞德立马收刀。目视黄巾军。刀上地鲜血犹自不停滴下。庞德再次大声喝道:“还有谁敢出来受死?”
    不但黄巾军个个大惊,就连赵弘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田矼的武艺自己是知道的,颇有勇力,平日目空一切,田矼虽然傲慢,但是武艺确实还在自己之上,没想到一个回合不到就被敌将给斩了。
    其实,以田矼的武艺来说,绝对能够支撑二十多个回合的,不应该出现这种一个回合都没有照,便丢了性命的情况。归结原因,一是田矼对自己的武艺颇为自负,有点托大,二是庞德的武艺实在是高出田矼太多,是田矼以前所遇到的任何官军将领所无法相比的。
    庞德的一刀将田矼斩落下马,果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庞德的声音落下许久之后,黄巾军中没有第二人敢出来迎战,黄巾军登时士气大跌。在冷兵器时代,武将就是士兵的主心骨,跟随着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将,无形之中就可以提升士兵的士气。
    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各方诸侯都喜欢招募一些武艺高强的武将,因为他们不但可以在战场斩杀对方敌将,提升己方士兵的士气,并且在关键时候,这样的武将还可以救主公于危难之中。
    最能说明问题的便是曹操了,这在《三国演义》中是有详细记载的。在诸侯盟散之时,曹操因追击董卓而误中徐荣埋伏,若非曹洪拼死相救,恐怕早就被俘虏到董卓跟前;在宛城的时候,由于张绣降而复反,导致曹操措手不及,若**韦拼死挡住,曹操焉有命在;在同西凉马超的战斗中,也是多亏了许褚的拼死保护,曹操才得以不被西凉士卒俘虏。从以上种种原因分析,在三国时代,武将的作用可见一斑。
    所以,庞德的一刀之威竟然造成了黄巾军无人出战的窘局,赵弘心下犹豫,不敢贸然出战,但是手下众将却又无人能是庞德的对手,出去了也是白白送死,只会凭空助长敌军的士气,更何况他们也不见得会出去送死。
    这边丁淮乐了,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个结果,刚才还为以自己的四万之众的部队怎样能从十数万黄巾军的手中将宛城给夺过来而大伤脑筋呢,这样看来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想到这里,丁淮心中顿时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
    就在赵弘和黄巾军都愣愣呆在原地的时候,庞德的心中真是爽到了几点,也一出当初南谷口之战的窝囊气,于是,庞德威风凛凛地再次大刀一指,高声喝道:“对方敌将听了,还有谁人敢再出来受死?”
    这一下子可把赵弘唤醒了,自己好歹也是十数万军队的头头,这样被敌方一员武将吓的不敢动了,传出去以后还怎么混,他不是武艺高强吗,可是我也有人多的优势呀,你三万,我六万,多你一倍。单挑不行的话,我不会一块上吗,反正我的士兵多的是,看你能杀我多少士卒。
    主意拿定,赵弘手中钢枪一挑,高喝:“全军出击。”
    顿时,六万黄巾军如潮水般向官军杀来。
    早就考虑到双方的实力悬殊,丁淮对这样的局面已经制定了应对之策。先是命令庞德退回,然后,全军列阵,等黄巾军七十步远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事情,官军的第一排的士兵忽然全部蹲下,第二排的士兵竟然都是手持弓箭,弯弓向黄巾军射击,射完之后立即蹲下,第三排的士兵射,然后第三排蹲下,这时候第二排士兵弓箭也已经再次上弦,再次射击,配合的十分默契。
    官军配合的默契,黄巾军可就惨了。随着一拨拨箭雨的到来,黄巾军死伤惨重,被弓箭射死的和被拥挤踩死的士兵铺成了一片,还没有和官军短兵相接,黄巾军就已经倒下了三四千之多。
    (求票票啊!!!什么票都可以~~~~~推荐票啊~~~~~更新票也行~~~~~)






    正文 第七章 宛城相持
    16K 更新时间:2009…9…28 15:33:05 本章字数:2725

    在任何时代,正规的军队和乌合之众的军队是不能相比的,对于正规军队来说,同伴的死亡只会加重他们的杀气和复仇的怒火,能够从同伴的尸体上跨过去,急需向前冲。但是对于乌合之众的军队,大量的同伴死亡只会加大他们心中的阴影,使他们更加害怕,甚至于会导致士气全无。
    赵弘的军队算不上是乌合之众,但是更算不上是正规军队,只能说是比乌合之众好一些。但是,在前有庞德一刀之威,后有官军预伏弓箭的射击,黄巾军向前猛冲的勇气基本上被瓦解了,冲锋的势头已经开始缓钝了。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黄巾军的士气已经衰落了,虽然是这样,但是毕竟人数比官兵多了一倍,如果一旦交锋,久未操练的官军也不一定能够占据优势,即使占了优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丁淮也是不会做的。
    看到黄巾军的冲势一缓,丁淮便觉得时机到了,伸手摘下弓箭,瞄准赵弘射去。早有张曼成的例子在前面,赵弘知道官军之中有一个神射手(赵弘不知道黄忠此刻不在丁淮军中),所以对此特别注意,发觉有弓箭射来,急忙一低头,弓箭堪堪擦着头巾过去,将身后的一名偏将射死。
    这一箭的威力甚大,不但将赵弘吓得不轻,更是有此一箭使得黄巾军想到了张曼成的死状,军心大震,真正击垮了黄巾军的士气。看到自己的这一箭起到了很好的攻心战术,丁淮忙收起弓箭,举起七龙三叉戟,率领官军迎了上去。
    此时的黄巾军已经士气全无,几乎是兵无战力,再加上官军这边有丁淮、庞德、高顺、成廉等武艺高强的大将,这次的交锋几乎是一面倒的状况,无数黄巾军倒在了官军的刀下,丁淮、庞德、高顺、成廉四人更是无人可挡,黄巾军很快就败下阵去,丁淮趁势率军掩杀一阵,直杀到宛城城下才收兵回营。
    这一仗杀敌一万两千人,俘虏两万,赵弘仅率领两万多人逃回宛城之内,而官军仅仅只有四千的伤亡,可谓大胜。这次的胜利是由于丁淮的合理安排和计划,一步步打击了黄巾军的士气,最后才能够以三万对六万取得了大胜,不但增加了丁淮率领官军的士气,就连在镇平收得的两万官兵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虽然城内的黄巾军还有十二万之多,赵弘却不敢再出城了。每天任由官军在外面叫骂,就是龟缩不出,丁淮等人也是无可奈何。自上次之战后,丁淮将俘虏的两万士兵中的老弱病残遣散回乡,将剩下的一万五千青壮分编入各营之中,使得丁淮的兵力达到了六万人。
    看到赵弘龟缩不出,丁淮也没有强行攻城的意思,在守军的数量是自己两倍的情况下,选择攻城是最不理智的做法。丁淮每日命令庞德、高顺、成廉轮流到城前叫骂一阵,自己却躲在营中练起兵来。
    由于汉末一直没有大的动乱,所以官军平日缺乏训练,在遇到像黄巾暴动这样的大叛乱的时候,官军的军纪松懈和战斗力太弱的弊病一一暴露出来,虽然军纪经过丁淮的加强,但是战斗力的增强却非一天两天便可以做到的,所以既然赵弘龟缩不出,丁淮每天除了派出一名大将叫阵以外,就是和剩下两人一起练兵,同时也是能有时间思考能够攻取宛城的计策。
    赵弘本以为自己坚决不出战,过不了多日丁淮便会退兵,没想到丁淮竟然在这里练起兵来,丝毫没有退兵的意思,并且好像丝毫没有将自己放在眼中。虽然是恼怒异常,但是赵弘也只能在心中恼,要说出来大战一场,发泄发泄,赵弘还是不敢干的。
    就在丁淮和赵弘在宛城相持地时候。其他三路大军也有消息传来。
    先是朱儶由于没有将波才放在眼中。贸然重兵出击。结果竟被波才围困在阳翟。经过一天一夜地奋力拼杀。朱儶终于能够仅率领数十骑突围而去。投靠皇甫嵩。手下三万官军全部战死阳翟。
    本来皇甫嵩和波才一部已经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相持。由于皇甫嵩地兵力只有四万。而波才地这部分军队却有八万之众。但是皇甫嵩指挥调度得当。黄巾军虽然也曾多次对皇甫嵩地营寨发动试探性地攻击。却都是无功而返。甚至还折损了数千兵马。
    于是。在经过几次试探之后。黄巾军便和皇甫嵩在长社僵持起来。但是由于朱儶地战败。波才亲率另外六万大军到来。便打破了长社官军和黄巾军之间地平衡。黄巾军激增到了十四万。而官军却只有三万六千人。皇甫嵩地军队被黄巾军团团围困起来。形势甚是危机。
    由于皇甫嵩善于防守。在面对十四万大军地不断攻击之下。每次也都能将敌军击退。但是。由于粮草地供给路线已经被黄巾军截断。倘若三个月内再没有破敌妙计。皇甫嵩也只能率军突围了。恐怕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